一种排湿不影响气流循环的气流平移式烘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21635阅读:327来源:国知局
一种排湿不影响气流循环的气流平移式烘房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属于气流平移式烘房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气流循环不受排湿影响的气流平移式烘房。



背景技术:

专利号为zl201420680631.8和zl201420747478.6的两个发明专利公开了两种气流平移式烘房该类气流平移式烘房将进气口设置在了加热室内回风通路区的侧墙体上,在回风口的上下两侧或一侧设置排湿口,排湿口再通过排湿腔道将湿气穿过加热室排到烘房外。该烘房在使用过程中烘烤室内大多数区域的温度都非常均匀,使用效果也非常理想,美中不足的是:加热室内靠近隔墙的中间下部一块区域的温度有些偏低,导致该区域的物料干燥略有偏慢。同时,因为该类烘房的排湿系统有些复杂,使得该类烘房建造、使用起来还有些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要提供一种气流循环不受排湿影响的气流平移式烘房,以使烘房气流循环更通畅,烘烤室内的温度分布更均匀,以有效解决加热室内靠近隔墙的中间下部一块区域温度偏低问题,同时使烘房建造起来更简便、成本更低,使用维护起来更方便。

本发明的目的是以下述方式实现的:

一种气流循环不受排湿影响的气流平移式烘房,包括加热室和物料室,加热室内设加热设备,加热室和物料室之间形成水平气流运动回路,水平气流运动回路是指:在加热室和物料室之间的隔墙上分别设置由加热室向物料室送风的进风口和由物料室向加热室回风的回风口,在加热室和物料室之间的热风循环通路上设置循环风机,所述回风口上设置回风阻挡区,烘房设置有进气设施和排湿设施,所述进气设施为连通烘房外部的进气口或进气风机或两者的组合运用,所述排湿设施为通向烘房外部的排湿口或排湿风机或两者的组合运用,进气口设置在加热室内处于回风阻挡区的上下边沿之间区域的外墙体上,排湿口设置在加热室内处于回风口的上下边沿之间区域的外墙体上。

所述回风阻挡区处于回风口的顶端。

所述回风阻挡区处于回风口的底端。

所述回风阻挡区处于回风口的中部,回风口位于回风阻挡区的上下两侧。

当回风口和回风阻挡区处于隔墙的一侧或两侧时,进气口设置在加热室内紧邻回风阻挡区的侧墙体上。

当回风口和回风阻挡区处于隔墙的中间时,进气口设置在加热室内正对回风阻挡区的墙体上。

所述排湿口设置在加热室内正对回风口的墙体上。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使用了新的负压产生技术,他采用在气流循环通路上设置阻挡物的方式,在阻挡物后的区域产生了很强的负压,将烘房的进气口设置在这个强负压区的墙体上后,外界新鲜空气能很容易的通过这个进气口进入烘房,从而使得烘房内的更多区域都处于正压区,这使得依靠正压向外排气的排湿口位置有了更多选择,也使得本发明可以直接将排湿口设置在外墙体上,依然可以实现顺利排湿。将排湿口直接设置在外墙体上后,将不再占用烘房循环风道的位置,这使得烘房内的气流循环通道更宽敞,温湿度分布更均匀、有效解决加热室内靠近隔墙的中间下部一块区域温度偏低问题,最终使全炕的干燥更均匀、烘烤效果更优秀。同时,因为排湿口直接设置在了外墙体上,因此也无需另行再构造排湿腔道以使湿气穿越烘房,从而使得该烘房建造更加简便、成本更低,使用维护起来也更加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回风阻挡区设在回风口顶端的单循环烘房示意图。

图2为回风阻挡区设在回风口顶端时单循环烘房内气流运动的示意图。

图3为回风阻挡区设在回风口中间的单循环烘房示意图。

图4为回风阻挡区设在回风口底端的单循环烘房示意图。

图5是回风口位于隔墙两侧且回风阻挡区设在回风口顶端的双循环烘房示意图。

图6为回风口位于隔墙中间且回风阻挡区设在回风口顶端的双循环烘房示意图。

图7为回风口位于隔墙中间且回风阻挡区设在回风口顶端时双循环烘房内气流运动的示意图。

图8为测试烘房温度分布时18个感温探头在物料室内的分布位置示意图。

其中,1是排湿口;2是进气口;3是循环风机;4是回风阻挡区;5是外墙体;6是隔墙;7是物料室;8是加热室;9是感温探头;11是进风口;12是回风口。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2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回风阻挡区4设在回风口12顶端的气流平移式单循环烘房,加热室8和物料室7之间隔墙6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由加热室8向物料室7送风的进风口11和由物料室7向加热室8回风的回风口12,其回风阻挡区4设在了回风口12的顶端。烘房设置有进气设施和排湿设施,所述的进气设施为连通烘房外部的进气口2或进气风机或两者的组合运用,所述的排湿设施为通向烘房外部的排湿口1或排湿风机或两者的组合运用,进气口2设置在了加热室8内紧邻回风阻挡区4的侧墙体上,进气口2的安装位置不能低于回风阻挡区4的下边缘,从而使进气口2处于加热室内的回风被阻挡区域,排湿口1设置在了加热室内正对回风口12的外墙体5上。

本发明的工作过程如下:由于循环风机3及回风阻挡区的作用,进气口2处于较强负压区,需要排湿时打开进气口2,外界新鲜空气将在负压作用下从进气口2进入烘房,这时烘房内的气压将自然增大,烘房内的湿热空气将在压力作用下自动通过排湿口1排到烘房外。由于排湿口1直接设置在了正对回风口12的加热室外墙体上,不占用烘房循环风道的位置,因此无论是排湿状态还是不排湿状态,都不会对烘房内部的气流循环造成任何影响,烘房内的气流循环将非常稳定通畅。

表1是本发明和现有技术相比烘房物料室内各区域温度分布的数据样本及对比分析,温度取样时共使用了18个感温探头9,18个感温探头在物料室内的分布位置如图8所示,基本上代表了全炕的温度分布,测试结果表明,使用现有技术的烘房最大分布温差为7.99℃,使用本发明后烘房的最大分布温差降为3.83℃,降幅高达52%。实践证明,由于采用了新的负压产生技术进行进气与排湿,本发明的循环风道不再受排湿通道影响,这大幅度提升了烘房内部气流循环的通畅性,从而使得烘房内的分布温差大幅度降低,有效解决了加热室内靠近隔墙的中间下部一块区域温度偏低问题,这对于实现全炕同步烘烤、缩短烘烤时间、降低烘烤成本、提升烘烤质量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因为排湿口直接设置在了外墙体上,因此也无需另行再构造排湿腔道以使湿气穿越烘房,从而使得该烘房建造更加简便、成本更低,使用维护起来更加方便。

表1本发明和现有技术相比烘房物料室内各区域温度分布的数据样本及对比分析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回风阻挡区4设在回风口12中间的气流平移式单循环烘房,加热室8和物料室7之间隔墙6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由加热室8向物料室7送风的进风口11和由物料室7向加热室8回风的回风口12,其回风阻挡区4设在了回风口12中间,回风口12位于回风阻挡区4的上下两侧。烘房设置有进气设施和排湿设施,所述的进气设施为连通烘房外部的进气口2或进气风机或两者的组合运用,所述的排湿设施为通向烘房外部的排湿口1或排湿风机或两者的组合运用,进气口2设置在了加热室内紧邻回风阻挡区4的侧墙体上,进气口2位于回风阻挡区4的上下边缘之间,从而使进气口2处于加热室内的回风被阻挡区域,排湿口1设置在了加热室8内正对下部回风口12的外墙体5上,也可将排湿口1设置在正对上部回风口12的外墙体5上,也可在正对上部回风口12及下部回风口12的外墙体5上同时设置排湿口1。

工作过程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如图4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回风阻挡区4设在回风口12下端的气流平移式单循环烘房,加热室8和物料室7之间隔墙6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由加热室8向物料室7送风的进风口11和由物料室7向加热室8回风的回风口12,其回风阻挡区4设在了回风口12的底端。

烘房设置有进气设施和排湿设施,所述的进气设施为连通烘房外部的进气口2或进气风机或两者的组合运用,所述的排湿设施为通向烘房外部的排湿口1或排湿风机或两者的组合运用,进气口2设置在了加热室内紧邻回风阻挡区4的侧墙体上,进气口2的安装位置不能高于回风阻挡区4的上边缘,从而使进气口2处于加热室内的回风被阻挡区域,排湿口1设置在了加热室内正对回风口12的外墙体5上。

工作过程同实施例1。

实施例4:

如图5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回风口12位于隔墙6中间且回风阻挡区4设在回风口12上端的气流平移式双循环烘房,加热室8和物料室7之间隔墙6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由加热室8向物料室7送风的进风口11,在隔墙6的中间设置由物料室7向加热室8回风的回风口12,其回风阻挡区4设在了回风口12的顶端。烘房设置有进气设施和排湿设施,所述的进气设施为连通烘房外部的进气口2或进气风机或两者的组合运用,所述的排湿设施为通向烘房外部的排湿口1或排湿风机或两者的组合运用,进气口2设置在了加热室内正对回风阻挡区4的墙体上,进气口2的安装位置不能低于回风阻挡区4的下边缘,从而使进气口2处于加热室内的回风被阻挡区域,排湿口1设置在了加热室内正对回风口12的外墙体5上。

同气流平移式单循环烘房一样,回风阻挡区4也可设在回风口12的底端或中间,这时,进气口2和排湿口1的位置也要遵循实施例2或实施例3的原理进行相应调整即可。

工作过程同实施例1。

实施例5:

如图6-7所示,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回风口12位于隔墙两侧且回风阻挡区4设在回风口12上部的气流平移式双循环烘房,其回风阻挡区4设在了回风口12的顶端。烘房设置有进气设施和排湿设施,所述的进气设施为连通烘房外部的进气口2或进气风机或两者的组合运用,所述的排湿设施为通向烘房外部的排湿口1或排湿风机或两者的组合运用,进气口2设置在了加热室内紧邻回风阻挡区4的侧墙体上,进气口2的安装位置不能低于回风阻挡区4的下边缘,从而使进气口2处于加热室内的回风被阻挡区域,排湿口1设置在了加热室内正对回风口12的外墙体5上。

同气流平移式单循环烘房一样,回风阻挡区4也可设在回风口12的底端或中间,这时,进气口2和排湿口1的位置也要遵循实施例2或实施例3的原理进行相应调整即可。

工作过程同实施例1。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整体构思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变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