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射型取暖器及其热源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48647阅读:533来源:国知局
反射型取暖器及其热源组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取暖热源结构,具体地,涉及一种反射型取暖器及其热源组件。



背景技术:

取暖器是家庭生活中最常用的取暖设备,小太阳取暖器是反射型取暖器中应用最广泛的品种之一。其采用辐射加热原理,使得热源发射的能量通过反射罩反射集中到需要加热的空间和表面。通过合理的光源设计和反射罩配合,可以获得较好的加热效果,同时具有重要的节能意义。

在现有技术中,参见图1,取暖器热源组件主要包括外壳3’、安装座1’和加热丝2’。该安装座1’外壳3’是一个圆盘形式的盒状结构,安装座1’多为陶瓷材料,其结构呈环状并固定于外壳3’中间,加热丝2’盘绕成圆柱体形式布置在安装座1’的环形端面上,同样形成一个环状结构。参见图2,取暖器热源组件中安装座1’与反射罩10间隔地安装,并且使得布置有加热丝2’的安装座1’的环形端面面向反射罩10设置,使得加热丝2’散发的热量集中在反射罩10上,并通过反射罩10向外发散热量。其缺陷在于,反射罩10的受热面形成的加热区域为环状,使得温度分布不均匀,因而使得取暖器向外发射的能量也不均匀,影响取暖器的用户使用友好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反射型取暖器及其热源组件,该反射型取暖器的热源组件能够使得温度分布更加均匀,使得反射型取暖器向外发射的能量也更加均匀,提高反射型取暖器的用户使用友好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反射型取暖器的热源组件,该反射型取暖器的热源组件包括绝缘座和加热元件,该绝缘座沿轨迹线延伸形成且横截面面积沿该轨迹线的延伸方向而逐渐变小,所述加热元件至少设置在所述绝缘座的侧面上。

优选地,所述绝缘座包括位于所述轨迹线两端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侧面位于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之间,所述第一端面的面积小于所述第二端面的面积,所述加热元件至少设置在所述侧面上。

优选地,所述绝缘座为棱锥台形,所述绝缘座包括位于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之间的多个侧面,所述加热元件至少设置在多个所述侧面上。

优选地,所述绝缘座为圆锥台形,所述侧面为圆锥面,所述第一端面和所述第二端面均为圆形,所述加热元件至少设置在所述圆锥面上。

优选地,所述加热元件以折线形或以所述绝缘座的中心轴为轴成螺旋形分布于所述侧面上。

优选地,所述加热元件包括多个第一段和多个第二段,多个所述第一段沿所述绝缘座的圆周均匀分布,相邻的所述第一段通过所述第二段首尾相接。

优选地,所述侧面上的加热元件与所述侧面之间的面积比为1:3-1:5。

优选地,所述加热元件还设置在所述第一端面上。

优选地,所述加热元件以折线形或以所述绝缘座的中心轴为轴成螺旋形分布在所述第一端面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端面上的加热元件与所述第一端面之间的面积比为1:3-1:5。

优选地,所述第一端面形成有沿远离所述第一端面的所述绝缘座的轴向方向延伸的轴向凸缘。

优选地,所述第一端面设有贯通孔,所述第一端面上的加热元件和所述侧面上的加热元件通过所述贯通孔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加热元件不设置在所述第二端面上。

优选地,所述加热元件为加热丝,所述加热元件的两端分别从所述第一端面沿所述绝缘座的轴向方向伸出。

优选地,所述第一端面上设有两个出线端口,所述加热元件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所述出线端口伸出。

优选地,两个所述出线端口还分别连接有支撑杆,所述加热元件的两端依次穿过所述出线端口和所述支撑杆伸出。

此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反射型取暖器,所述反射型取暖器包括网状前罩、反射罩和后罩,所述反射罩设置在所述后罩的内表面上,所述网状前罩的周缘与所述后罩的周缘连接,所述反射型取暖器还包括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上述反射型取暖器的热源组件,所述反射型取暖器的热源组件设置在所述网状前罩与所述反射罩之间,所述绝缘座的横截面积最大的一端朝向所述网状前罩设置,所述绝缘座的横截面积最小的一端朝向所述反射罩且与所述反射罩间隔设置,在所述反射罩的同一纵向截面上,所述绝缘座的边缘与所述反射罩的边缘之间的间距相等。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绝缘座设计为沿轨迹线的延伸方向横截面积逐渐变小,并且将加热元件至少设置在绝缘座的侧面,使得当侧面上的加热元件加热产生能量后,会同时发射在反射罩上,使得反射罩上形成与现有技术中环形加热区域相比面积较大的加热区域,并且使得发射在反射罩上的温度分布更加均匀,因而使得反射型取暖器向外发射的能量也更加均匀,提高反射型取暖器的用户使用友好性。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现有技术中反射型取暖器的热源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反射型取暖器的纵向截面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反射型取暖器的热源组件的立体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反射型取暖器的热源组件的俯视立体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反射型取暖器的热源组件的侧视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反射型取暖器的纵向截面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安装座 2’ 加热丝

3’ 外壳 10 反射罩

1 绝缘座 2 加热元件

11 圆锥面 12 第一端面

13 第二端面 14 出线端口

15 支撑杆 21 第一段

22 第二段 121 轴向凸缘

122 贯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横向”是指反射型取暖器正常放置时,面向使用者的平面的方向;“纵向”是指反射型取暖器正常放置时,反射型取暖器的高度方向。

参见图3至图5,提供了一种反射型取暖器的热源组件,该反射型取暖器的热源组件包括绝缘座1和加热元件2,该绝缘座1沿轨迹线延伸形成且横截面面积沿该轨迹线的延伸方向而逐渐变小,加热元件2至少设置在绝缘座1的侧面上。其中需要说明的是,该轨迹线可为直线也可为二维曲线或三维曲线。

在现有技术中,参见图1和图2,取暖器热源组件主要包括外壳3’、安装座1’和加热丝2’。该安装座1’外壳3’是一个圆盘形式的盒状结构,安装座1’多为陶瓷材料,其结构呈环状并固定于外壳3’中间,加热丝2’盘绕成圆柱体形式布置在安装座1’的环形端面上,同样形成一个环状结构。具体参见图3,取暖器热源组件中安装座1’与反射罩10间隔地安装,并且使得布置有加热丝2’的安装座1’的环形端面面向反射罩10设置,使得加热丝2’散发的热量集中在反射罩10上,并通过反射罩10向外发散热量。其中的反射罩10的受热面形成的加热区域为环状,使得温度分布不均匀,因而使得取暖器向外发射的能量也不均匀,影响取暖器的用户使用友好性。

因此本实用新型创新地将绝缘座1设计为沿轨迹线的延伸方向横截面积逐渐变小,并至少地将加热元件2设置在绝缘座1的侧面,使得当侧面上的加热元件2加热产生能量后,会同时发射到反射罩10上,使得反射罩10上形成与现有技术中环形加热区域相比面积更大的加热区域。并且使得发射在反射罩10上的温度分布更加均匀,因而使得反射型取暖器向外发射的能量也更加均匀,提高反射型取暖器的用户使用友好性。

其中,优选地,绝缘座1包括位于轨迹线两端的第一端面12和第二端面13,侧面位于第一端面12和第二端面13之间,第一端面12的面积小于第二端面13的面积,加热元件2至少设置在侧面上。使得侧面的不同横截面上的加热元件2的能量均能反射至反射罩10上,以形成温度分布均匀且面积较大的能量接收区域。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绝缘座1也可以只包括一个端面,即第二端面13,第一端面12的面积可以为0或仅为一个点,例如绝缘座1为半球形。

其中,绝缘座1可为规则的空间几何体或者不规则的空间几何体。为了便于成型和加工,绝缘座1优选地为规则的空间几何体。更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绝缘座1可以为棱锥台形,绝缘座1包括第一端面12、第二端面13以及位于第一端面12和第二端面13之间的多个侧面,第一端面12的面积小于第二端面13的面积,加热元件2至少设置在多个侧面上。由于第一端面12的面积小于第二端面13的面积,使得在第一端面12沿棱锥台的中心轴的方向观察,棱锥台形的绝缘座1的横截面积是逐渐增大的,因而使得棱锥台的侧面上加热元件2也能够在反射罩10上形成较大面积且温度分布均匀的加热区域。其中,第一端面12和第二端面13为多边形,棱锥台的侧面为分别连接第一端面12和第二端面13的对应边所形成的面。其中,更加优选地,加热元件2可只设置在侧面上,也可同时设置在第一端面12和侧面上,还可以同时设置第二端面13、第一端面12和侧面上。

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特别优选地,绝缘座1为圆锥台形,所述侧面为圆锥面11,所述绝缘座1包括圆形的第一端面12、圆形的第二端面13以及位于第一端面12和第二端面13之间的圆锥面11,第一端面12的面积小于第二端面13的面积,加热元件2至少设置在圆锥面11上。通过将绝缘座1为圆锥台形,圆锥台形绝缘座1的侧面为圆锥面11,使得布置绝缘座1的圆锥面11上的加热元件2与反射罩10之间的间距均匀,因而使得加热元件2向反射罩10发射的能量更加均匀。

加热元件2在绝缘座1的侧面上布置形式有多种。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加热元件2以折线形分布于侧面上。具体地,加热元件2包括多个第一段21和第二段22,多个第一段21沿绝缘座1的圆周均匀分布,相邻的第一段21通过第二段22首尾相接。布置形成的加热元件2的形状类似于波浪形或折线形。优选地,参见图3至图5,绝缘座1为圆锥台形,多个第一段21沿圆锥面11的母线方向设置。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第一段21也可成角度地设置在绝缘座1的侧面上。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加热元件2以绝缘座1的中心轴为轴成螺旋形分布。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只要能够使得加热元件2均匀地分布于绝缘座1的侧面上即可,例如,先将加热元件2盘绕成多个圆盘形,在将多个圆盘形均匀地分布在绝缘座1的侧面上。其中,加热元件2可以为一个整体,也可以由多个加热元件段连接形成。

设计人员可根据具体的工况,在绝缘座1的侧面上设置不同面积大小的加热元件2,以适应不同的工况,增加通用性,也方便热源组件加热效果的设计。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优选地,侧面上的加热元件2与侧面之间的面积比为1:3-1:5。

为了使得反射罩10的受热面接收的温度更加均匀,优选地,加热元件2还设置在第一端面12上。使得除了绝缘座1的侧面向反射罩10发射能量以形成面积较大且温度均匀的环形加热区域之外,通过进一步将加热元件2设置在第一端面12上,使得在第一端面12上的加热元件2填补了反射罩10上形成的环形加热区域的中心部分,即使得反射罩10的整个内表面均形成为温度均匀的加热区域。再通过反射罩10的反射作用,将加热区域接收的能量向外反射至需要加热的空间或表面。

其中,加热元件2在第一端面12上的布置形式也可以为多种。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参见图3至图5,加热元件2以折线形分布在第一端面12上。又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加热元件2以绝缘座1的中心轴为轴成螺旋形分布在第一端面12上。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只要能够使得加热元件2均匀地分布于绝缘座1的第一端面12上即可,例如,先将加热元件2盘绕成多个圆盘形,在将多个圆盘形均匀地分布在绝缘座1的第一端面12上。

同理,设计人员可根据具体的工况,在绝缘座1的第一端面12上设置不同面积大小的加热元件2,以适应不同的工况,增加通用性,也方便热源组件加热效果的设计。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优选地,第一端面12上的加热元件2与第一端面12之间的面积比为1:3-1:5。

参见图6,由于绝缘座1的第一端面12与反射罩10间隔设置,因此为了使得第一端面12上的加热元件2的能量尽可能的都发射至反射罩10的内表面上,优选地,第一端面12形成有沿远离第一端面13的绝缘座1的轴向方向延伸的轴向凸缘121。即,使得绝缘座1的第一端面12形成为凹槽,加热元件2设置在轴向凸缘121的内侧(即凹槽的底壁上),因而使得加热元件2隐藏在凹槽内,轴向凸缘121一方面起到保护加热元件2的作用,另一方面起到聚拢第一端面12上的加热元件2的热量,使得第一端面12上的加热元件2的能量尽可能的都发射至反射罩10的内表面上。

为了方便加热元件2布置在第一端面12和侧面上,可以将第一端面12和侧面上进行电连接。为了进一步保护加热元件2,优选地,在第一端面12设有贯通孔122,使得第一端面12上的加热元件2和侧面上的加热元件2通过贯通孔122电连接。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在第一端面12靠近轴向凸缘121的位置上开设两个贯通孔122,使得侧面上的加热元件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端面上的加热元件2的两端电连接。

参见图6,绝缘座1的第二端面13朝向网状前罩设置,即绝缘座1的第二端面13直接面向使用者,因此从使用的安全可靠性以及部件的使用寿命的角度考虑,优选地,加热元件2不设置在第二端面13上。

其中,加热元件2可以为多种形式。例如,加热元件2可以为发光加热管等。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中,加热元件2为加热丝,优选地,加热元件2为一根连续的加热丝。为了方便实现加热元件2与相关控制元件电连接,优选地,加热元件2的两端分别从第一端面12沿绝缘座1的轴向方向伸出,第一端面12上设有两个出线端口14,加热元件2的两端分别通过两个出线端口14伸出。优选地,参见图5,绝缘座1为圆锥台形,第一端面12为圆形,两个出线端口14沿第一端面12的径向布置。当然加热元件2的两端也可以由侧面伸出。

参见图6,为了便于绝缘座1与反射罩10间隔设置,优选地,两个出线端口14还分别连接有支撑杆15,加热元件2的两端依次穿过出线端口14和支撑杆15伸出。通过支撑杆15使得绝缘座1的第一端面12与反射罩10之间间隔设置。其中,支撑杆15优选为绝缘材料制成的套管,例如,该绝缘材料陶瓷材料。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也可单独采用其他连接件使得绝缘座1的第一端面12与反射罩10之间间隔设置。

最后,参见图6,提供了一种反射型取暖器,反射型取暖器包括网状前罩、反射罩10和后罩,反射罩10设置在后罩的内表面上,所述网状前罩的周缘与所述后罩的周缘连接,所述反射型取暖器还包括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上述反射型取暖器的热源组件,所述反射型取暖器的热源组件设置在网状前罩与反射罩10之间,绝缘座1的横截面积最大的一端(即,第二端面13)朝向网状前罩设置,绝缘座1的横截面积最小的一端(即,第一端面12)朝向反射罩10且与反射罩10间隔设置,在反射罩10的同一纵向截面上,绝缘座1的边缘与反射罩10的边缘之间的间距相等。使得反射型取暖器的热源组件的加热元件2能够均匀地向反射罩10的内表面发射能量,并通过反射罩10的反射作用,将反射罩10的内表面接收到的能量向需要加热的空间或表面均匀反射,以提高反射型取暖器的温度分布均匀性和用户使用友好性。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