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调出风面板及空调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20755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一种空调出风面板及空调设备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空调出风面板及空调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圆筒柜式空调设备一般都是通过空调出风面板上的出风格栅送风。由于出风格栅具有出风面积大、送风范围广等优点,因此,出风格栅广泛应用于分体落地式空调设备中。但是,出风格栅由于送风距离远,易吹人,在空调设备制冷时,老人、小孩等弱势群体会感到不舒适,且长期使用时,容易患上“空调病”。

基于采用出风格栅送风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司相关技术人员对空调出风面板进行改进,使空调出风面板具有出风格栅和出风微孔。改进后的空调出风面板既能格栅出风,又能微孔出风,微孔能将集中气流疏散成众多细微的细丝,分解强风为无感柔风,避免直吹人体。用户可根据需要自由选择出风模式,从而提高了用户的舒适性。

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发明人发现上述改进后的空调出风面板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现有技术中的出风微孔与空调出风面板为一体式成型设计或出风微孔以不可拆卸的方式固定在空调出风面板上。这样在空调设备长期使用后,出风微孔处会很脏,用户若想清洗,必须得将整个空调出风面板拆下,难度较大,且极其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出风面板及空调设备,主要目的在于在空调出风面板既能格栅出风,又能微孔出风的基础上,用户可以单独对微孔板进行拆卸,从而便于用户对出风微孔进行清理。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主要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出风面板,所述空调出风面板包括:

第一出风面板,所述第一出风面板包括第一出风面板骨架和微孔板;其中,所述第一出风面板骨架上设置有第一安装口;所述微孔板上开设有多个出风微孔,且所述微孔板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口上;

第二出风面板,所述第二出风面板与所述第一出风面板连接,且所述第二出风面板上设置有出风格栅。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优选地,所述微孔板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出风面板骨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

其中,所述微孔板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出风面板骨架的第一端通过第一卡合结构连接;所述微孔板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出风面板骨架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二卡合结构连接。

优选地,所述微孔板的侧部与所述第一出风面板骨架通过第三卡合结构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卡合结构包括:

第一卡合件,设置在所述微孔板的第一端,且所述第一卡合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卡扣和至少一个第一插销;

第一卡槽,设置在所述第一出风面板骨架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卡槽包括第一卡扣槽和第一插销槽;其中,所述第一卡扣槽与所述第一卡扣数量一致,且相适配;所述第一插销与所述第一插销槽的数量一致,且相适配。

优选地,所述第一卡扣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其中,所述第一部分靠近所述微孔板设置,且与所述微孔板连接;所述第二部分远离所述微孔板设置,且所述第二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一部分形成凸起;第一卡扣槽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槽和第二槽,其中,所述第一槽靠近所述微孔板设置,且与所述第一卡扣的第一部分适配;所述第二槽远离所述微孔板设置,且与所述第一卡扣的第二部分适配。

优选地,所述第二卡合结构包括:

第二插销,所述第二插销设置在所述微孔板的第二端,且所述第二插销的数量至少为一个;

第二插销槽,所述第二插销槽设置在所述第一出风面板骨架的第二端,且所述第二插销槽与所述第二插销的数量一致,且相适配。

优选地,所述第三卡合结构包括:

第二卡扣,所述第二卡扣为多个,且均匀地布设在所述微孔板的两侧;

第二卡扣槽,所述第二卡扣槽与所述第二卡扣的数量一致,且相适配;其中,所述第二卡扣槽均匀地布设在所述第一出风面板骨架上的位于第一安装口两侧的位置处。

优选地,第二卡扣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及第三部分;其中,所述第一部分靠近所述微孔板设置,且与所述微孔板的侧部连接;第三部分远离所述微孔板设置;所述第二部分相对于第一部分、第三部分形成凸包;

所述第二卡扣槽包括连通的第一槽和第二槽;其中,所述第一槽靠近所述微孔板设置,且与所述第二卡扣的第一部分适配;所述第二槽远离所述微孔板设置,且与所述第二卡扣的第二部分、第三部分适配。

优选地,所述微孔板的第一端上还设置有手拉部,其中,所述手拉部为一凸起结构;所述第一出风面板骨架上设置有与所述凸起结构适配的凹槽结构。

优选地,所述微孔板为金属网格;其中,所述金属网格上的网孔为出风微孔。

优选地,所述出风格栅与所述第二出风面板为一体式结构。

优选地,所述第二出风面板包括:

第二出风面板骨架,所述第二出风面板骨架与所述第一出风面板骨架连接,且所述第二出风面板骨架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口;

出风格栅,所述出风格栅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口上。

优选地,所述出风格栅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二出风面板骨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

所述出风格栅的第一端上设置有第二卡合件,所述第二出风面板骨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卡合件适配的第二卡槽;

所述出风格栅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出风面板骨架的第二端固定;

所述出风格栅的侧部上设置有多个第三卡合件;所述第二出风面板骨架上设置有多个与所述第三卡合件适配的第三卡槽,且所述多个第三卡槽均匀地分布在第二安装口的两侧。

优选地,所述第二卡合件、第三卡合件为卡扣、插销中的一种或两种。

优选地,所述出风格栅的第二端设置有凸起结构,所述第二出风面板骨架的第二端设置有凹槽;其中,所述凸起结构与所述凹槽的槽底固定。

优选地,所述第二出风面板还包括与所述凹槽适配的压板;其中,所述压板与所述凹槽相适配,用于覆盖所述凹槽。

优选地,所述凹槽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其中,所述第一侧壁在靠近所述第二安装口的一端上设有第一转孔,所述第二侧壁在靠近所述第二安装口的一端均设有第二转孔;

所述压板在靠近所述第二安装口的端部上设置有两旋转轴,分别为第一旋转轴和第二旋转轴;其中,所述第一旋转轴与第一转孔相适配,所述第二旋转轴与所述第二转孔相适配。

优选地,所述第一旋转轴、第二旋转轴上分别设置有限位凸起;所述凹槽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上分别设置有限位筋条;其中,

当所述限位凸起处于第一位置时,所述限位筋条对所述限位凸起进行限位;当所述限位凸起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旋转轴、第二旋转轴能相对于所述第一侧壁、第二侧壁朝着远离所述第二安装口的方向滑动。

优选地,所述凹槽的槽底在远离所述第二安装口的一端上设置有卡扣;所述压板在远离所述第二安装口的一端上设有与所述卡扣相适配的卡槽。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设备,所述空调设备包括:

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出风面板;

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空调出风面板连接;

其中,所述驱动机构驱动所述空调出风面板运动,以使所述空调出风面板上的第一出风面板暴露在空调设备的出风口处,或使所述空调出风面板上的第二出风面板暴露在空调设备的出风口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空调出风面板及空调设备至少具有下列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既可以格栅出风又可以微孔出风的空调出风面板,在空调制热或快速制冷时可以采用出风格栅送风,待室内温度稳定后,用户可以切换成出风微孔送风,实现无风感,以满足各类用户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出风面板的微孔板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使用户可以单独对微孔板进行拆卸,从而便于用户对出风微孔进行清理。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出风面板通过特定的卡扣和插销的配合将微孔板的第一端固定在第一安装口的上端,通过插销将微孔板的第二端固定在第一安装口的下端;以及通过特定的卡扣将微孔板的侧部固定在第一安装口的侧端;不仅提高微孔板与第一出风面板骨架连接的稳定性,还便于用户拆卸。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设备将出风格栅设计成一体式或可拆卸式,其中,设计成可拆卸式时也便于用户对出风格栅进行清理。

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设备,其中,空调设备包括上述的空调出风面板,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设备具有上述任一有益效果,在此不一一赘述。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出风面板在出风微孔送风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出风面板在出风格栅送风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空调出风面板的一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空调出风面板沿A-A截面的俯视图;

图5是图4中A部分的放大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出风面板的一局部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微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9是图7中C部分的放大图;

图10是图7中沿A-A截面的俯视图;

图11是图7中微孔板的俯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微孔板的一局部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出风面板骨架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出风面板骨架的一局部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出风面板的第二端处的局部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出风面板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出风面板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7中A-A截面的俯视视图;

图19是图18中第二卡扣槽的放大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出风面板骨架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出风面板骨架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21中D部分的放大图;

图2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出风面板第二端处第二凹槽的主视图;

图2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压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安装口在凹槽和压板连接处的局部俯视图;

图2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出风格栅与凹槽拆卸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实用新型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在下述说明中,不同的“一实施例”或“实施例”指的不一定是同一实施例。此外,一或多个实施例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可由任何合适形式组合。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出风面板,如图1、图2、图13、图16、图20、图2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出风面板包括第一出风面板1和第二出风面板2。其中,第一出风面板1包括第一出风面板骨架和微孔板11;第一出风面板骨架上开设有第一安装口10;微孔板11上开设有多个出风微孔110。其中,微孔板110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第一出风面板骨架的第一安装口10上。第二出风面板2与第一出风面板1连接,且第二出风面板2设置有出风格栅2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既可以格栅出风又可以微孔出风的空调出风面板,在空调制热或快速制冷时可以采用出风格栅送风,待室内温度稳定后,用户可以切换成出风微孔送风,实现无风感,以满足各类用户的需求。在此基础上,本实施例中的空调出风面板的微孔板11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这样设置,在出风微孔110脏的时候,用户只需将微孔板11拆卸下,对出风微孔110清理即可。

较佳地,本实施例及下述实施例中的微孔板110选用金属网格,金属网格上的网格作为出风微孔110。

较佳地,第一出风面板和第二出风面板均为弧面形板体结构。

较佳地,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及下述实施例中的第一安装口10上设有横向筋条102和纵向筋条101。其中,横向筋条102用于起到加强结构的作用,横向筋条102垂直于空调出风面板。且多条横向筋条平行设置。多条纵向筋条101平行设置。

实施例2

较佳地,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出风面板,与实施例1相比,微孔板与第一出风面板骨架的可拆卸安装方式具体设计如下:

微孔板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第一出风面板骨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微孔板的第一端与第一出风面板骨架的第一端通过第一卡合结构连接;微孔板的第二端与第一出风面板骨架的第二端通过第二卡合结构连接。

较佳地,为了防止微孔板的侧部外翘,微孔板的侧部与第一出风面板骨架通过第三卡合结构连接。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卡合结构、第二卡合结构、第三卡合结构均可以设置成卡合件和卡槽的形式(卡合件设置在微孔板上(或第一面板骨架上),相应地,卡槽设置在第一面板骨架上(或微孔板上))。其中,卡合件为卡扣、插销中的一种或两种;相应地,卡槽为卡扣槽、插销槽中的一种或两种。在此,也可以采用紧固件/紧固孔的形式。

实施例3

较佳地,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出风面板,与实施例2相比,一方面,如图3、图6至图10、图12、图17、图21及图22所示,用于连接微孔板11和第一出风面板骨架的第一卡合结构包括第一卡合件和第一卡槽。其中,第一卡合件设置在微孔板11的第一端;其包括至少一个第一卡扣112和至少一个第一插销113。较佳地,第一卡扣112为两个,第一插销113为一个且位于两个第一卡扣112之间。相应地,第一卡槽设置在第一出风面板骨架的第一端,其包括:第一卡扣槽101和第一插销槽102。其中,第一卡扣槽101与第一卡扣112数量一致,且相适配;第一插销113与第一插销槽102的数量一致,且相适配。其中,第一卡扣112和第一卡扣槽101卡合、第一插销113与第一插销槽102卡合,以将微孔板11的第一端固定在第一面板骨架的第一端(即,第一安装口10的上端)。

较佳地,如图6、图12及图2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卡扣112、第一卡扣槽101设置成如下结构:如图6所示,第一卡扣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部分1121和第二部分1122。其中,第一部分1121与微孔板连接(较佳地,金属网格的上端内侧设置一叠边或折边,第一部分设置在该叠边或折边上);第二部分1122相对于第一部分1121形成凸起。第一部分1121和第二部分1122的连接处有弧面平滑过渡。如图22所示,第一卡扣槽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槽壁1021和第二槽壁1022;其中,所述第一槽壁1021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其中,第一部分靠近微孔板设置,第二部分远离微孔板设置,第一部分相对于第二部分形成凸起,且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连接处由弧面平滑过渡。第一槽壁1021的第一部分和第二槽壁1022形成第一槽;第一槽壁1021的第二部分和第二槽壁1022形成第二槽;其中,第一槽和第二槽连通。其中,如图6所示,第一槽与第一卡扣的第一部分1121适配,第二槽与第一卡扣的第二部分1122适配。

另一方面,较佳地,如图3、图7、图11、图17所示,本实施例中用于连接微孔板第二端和第一出风面板骨架第二端的第二卡合结构包括第二插销115和第二插销槽104。其中,第二插销115设置在微孔板的第二端(较佳地,金属网格的第二端设置有叠边或翻边,第二插销设置在金属网格的第二端的叠边或翻边上),且第二插销115的数量至少为一个;较佳地,插销115为两个。第二插销槽104设置在第一出风面板骨架的第二端(第一安装口的下端),且第二插销槽104与第二插销115的数量一致,且相适配。

再一方面,较佳地,如图3至如图5、图8、图12、图17至图19所示,用于将微孔板侧部连接在第一出风面板骨架上的第三卡合结构设置如下:第三卡合结构包括多个第二卡扣114和多个第二卡扣槽103。其中,第二卡扣槽103的数量与第二卡扣114的数量一致,且相适配。其中,多个第二卡扣114均匀地布设在微孔板的两侧部;第二卡扣槽103设在在第二出风面板骨架上,且均匀地分布在第一安装口的两侧。

较佳地,第二卡扣114、第二卡扣槽103的结构与第一卡扣、第一卡扣槽的结构类似。具体地,如图4和图5所示,第二卡扣114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部分1141、第二部分1142、及第三部分1143。其中,第一部分1141靠近微孔板设置,且与微孔板的侧部连接(较佳地,金属网格的侧部具有折边或叠边,第一部分1141设置在金属网格侧部的折边或叠边上)。第三部分1143远离微孔板设置,第二部分1132位于第一部分1141、第二部分1143之间,且相对于第一部分1141、第三部分1143形成凸包。第一部分1141、第二部分1142、第三部分1143的连接处由弧面平滑过渡。如图18和图19所示,第二卡扣槽103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槽壁1031和第二槽壁1032;其中,所述第二槽壁1032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其中,第一部分靠近微孔板设置,第二部分远离微孔板设置,第一部分相对于第二部分形成凸起。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连接处由弧面平滑过渡。第二槽壁1032的第一部分和第一槽壁1031形成第一槽;第二槽壁1032的第二部分和第一槽壁1031形成第二槽;其中,第一槽和第二槽连通。其中,如图4和图5所示,第一槽与第二卡扣的第一部分1141适配,第二槽与第二卡扣的第二部分11242、第三部分1143适配。

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出风面板通过卡扣和插销的配合将微孔板的第一端固定在第一安装口的上端,通过插销将微孔板的第二端固定在第一安装口的下端;以及通过卡扣将微孔板的侧部固定在第一安装口的侧端;并将卡扣设置成上述结构,不仅提高微孔板与第一出风面板骨架连接的稳定性,还便于用户拆卸。

实施例4

较佳地,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出风面板,与上述实施例相比,如图1、图20所示,微孔板11的第一端上还设置有手拉部111,其中手拉部111为一凸起结构。相应地,第一出风面板骨架上设置有与凸起结构适配的凹槽结构105。

其中,当微孔板11安装在第一安装口上时,手拉部111安装在凹槽结构105上。当用户拆卸微孔板时,只需要用手将手拉部111从凹槽结构105抠出,向外拉,即可打开微孔板11与第一出风面板骨架的卡合。

综上,上述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出风面板在安装金属网格(微孔板)时,先将金属网格第二端上的第二插销插入第一出风面板骨架上的第二插销槽中,然后旋转金属网格,将金属网格第一端的第一卡扣、第一插销卡入第一出风面板骨架上的第一卡扣槽、第一插销槽中,最后将金属网格侧部的第二卡扣卡入第一出风面板骨架的第二卡扣槽中即可。

实施例5

较佳地,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出风面板,与上述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出风面板具体设计如下:

第一种方案是:如图2所示,出风格栅21与第二出风面板2为一体式结构。较佳地,第二出风面板2与第一出风面板骨架为一体式设计。

第二种方案是:如图2所示,出风格栅21与第二出风面板2设计成可拆卸的结构。具体地,如图2、图13、图16、图20所示,第二出风面板包括:第二出风面板骨架和出风格栅21。其中,第二出风面板骨架上设置有第二安装口20。出风格栅21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第二安装口20上。较佳地,第二出风面板骨架与第一出风面板骨架为一体式设计。在此,该方案通过将出风格栅设计成可拆卸式,方便用户拆卸出风格栅,从而便于用户对出风格栅进行清洗。

实施例6

较佳地,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出风面板,与实施例5相比,本实施例是针对实施例5中第二种方案的出风格栅与第二出风面板骨架的可拆卸连接方式进行如下设计:

出风格栅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二出风面板骨架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其中,出风格栅的第一端和第二出风面板骨架的第一端通过卡合结构卡合连接;出风格栅的第二端和第二出风面板骨架通过紧固件连接(当然,也可通过卡合结构卡合连接)。较佳地,为了防止出风格栅外翘,出风格栅的侧部也通过卡合结构和第二出风面板骨架卡合连接。

较佳地,如图13至图16、图20所示,出风格栅21的第一端设置有多个第二卡合件;相应地,第二出风面板骨架的第一端设置有多个第二卡槽。较佳地,第二卡合件包括多个插销和卡扣;第二卡槽包括插销孔202、卡扣槽203。出风格栅21的侧部上设置有多个第三卡合件;第二出风面板骨架上设置有多个与第三卡合件适配的第三卡槽201,且多个第三卡槽201均匀地分布在第二安装口的两侧。较佳地,第三卡合件为卡扣,第三卡槽201为卡扣槽。在此,卡扣和卡扣槽的结构可参见上述实施例中阐述的卡扣和卡槽结构。

较佳地,如图13至图16、图20及图26所示,为了确保空调设备在运输过程中,出风格栅21不会掉落,出风格栅21的第二端需要采用紧固件(如,螺钉、螺栓)和第二出风面板骨架固定在一起。具体地,出风格栅21的第二端上设置有凸起结构211;第二出风面板骨架的第二端上设置有凹槽204;且凹槽204的槽底设有一卡口2041,其中,凸起结构211通过紧固件固定在凹槽204的卡口2041处。

较佳地,为了提高空调出风面板的外观整体性,第二出风面板还包括与凹槽204适配的压板;压板与凹槽204相适配,用于覆盖凹槽204,从而遮挡用于连接出风格栅21和第二出风面板骨架的紧固件。较佳地,如图15、图23至图26所示,压板22与凹槽204的连接方式可设计成如下:凹槽204靠近出风格栅设置的一端与第二安装口连通。凹槽204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其中,第一侧壁在靠近第二安装口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一转孔2044。第二侧壁在靠近第二安装口的一端上设置有第二转孔2045。压板22在靠近第二安装口的端部上设置有两旋转轴,分别为第一旋转轴221和第二旋转轴220。其中,第一旋转轴221与第一转孔2044相适配。第二旋转轴220与第二转孔2045相适配。并且,第一旋转轴221、第二旋转轴220上分别设置有限位凸起2210。凹槽204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上分别设置有限位筋条2042,用于对限位凸起2210进行限位(限位凸起处于第一位置时,限位筋条对所述限位凸起进行限位;当限位凸起处于第二位置时,所述第一旋转轴、第二旋转轴能相对于所述第一侧壁、第二侧壁朝着远离所述第二安装口的方向滑动),以实现对压板22在远离第二安装口的方向上进行限位。另外,凹槽204的槽底在远离第二安装口的一端上设置一卡扣2043;相应地,压板22在远离第二安装口的一端上设有与该卡扣相适配的卡槽222。

其中,当压板22安装在凹槽204上时,第一旋转轴221和第一转孔2044相卡合,第二旋转轴220和第二转孔2045相卡合。并且,限位筋条2042对限位凸起2210以及第一旋转轴221、第二旋转轴220进行限位。并且压板22上远离第二安装口的一端与凹槽204的底部通过卡扣2043和卡槽222卡合。

当需要拆卸出风格栅时,如图13至图16、图20及图26所示,先将压板22如图26所示箭头的方向向前上方旋转,此时,压板22上的卡扣2013与凹槽204底部的卡槽222不卡合;且限位凸起2210处于第二位置。使压板22沿着轨道2046向下移动。此时,固定在凹槽204底部的出风格栅上的凸起结构211及紧固件露出,拆掉紧固件,向下移动出风格栅,待卡扣脱出后,将出风格栅拆出即可。

较佳地,出风格栅的横向筋条用于起到加强结构的作用,横向筋条垂直于空调出风面板。且多条横向筋条平行设置。多条纵向筋条平行设置,且纵向筋条与第二出风面板最凸部的切面呈设定角度α(即,纵向筋条与空调的正前方呈设定角度α,以使纵向筋条将空调风道吹出的风向特定方向校正,以保证出风口左右侧的出风范围均匀),其中,0°<α<90°。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设备,其中,空调设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出风面板、驱动机构及装饰面板。其中,驱动机构与空调出风面板连接,用于驱动空调出风面板运动。装饰面板上设置有开口;其中,装饰面板上的开口作为空调设备的出风口。

其中,驱动机构驱动空调出风面板运动,实现格栅出风模式和微孔出风模式的转换。具体地,当用户需要出风格栅送风模式时,驱动机构驱动空调出风面板运动,使第二出风面板暴露于装饰面板的开口处,从而使格栅送风。当用户需要出风微孔送风模式时,驱动机构驱动空调出风面板运动,使第一出风面板暴露于装饰面板的开口处,从而使出风微孔送风。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出风面板及空调设备,在制冷和快速制冷功能的同时,增加了微孔无风感模式,可以更大范围地满足各种用户的使用需求。在空调出风面板的设计中,将具有出风微孔的金属网格及出风格栅分别设置成可拆卸式,从而便于用户对出风微孔以及出风格栅进行拆卸及清洗。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