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送风冷梁及送风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20751阅读:321来源:国知局
预制送风冷梁及送风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主要涉及空调系统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预制送风冷梁及送风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约为27%,世界平均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30%~40%。因此,建筑节能是当前全球性的大趋势。风管是空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空调的送风、回风和新风等都需要风管。对于大型建筑,大量的风管以及风管保温材料必不可少带来建筑能耗的增加,占据建筑空间。而且空调运行过程中,风管难免会产生噪音。

目前普遍使用的风管系统存在以下缺点:(1)大量风管、风管保温材料等的使用增加建筑能耗;(2)风管振动产生噪音;(3)增加施工的复杂性,降低施工效率;(4)施工的保护不当会影响空调系统的运行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预制送风冷梁及送风系统,不影响预制梁在建筑物中承载的同时,还可以调节室内的热湿环境。减少了建筑空间的占用,大大节约了风管材料,符合世界节能减排的发展趋势。并且使上述的问题得到有效改善。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预制送风冷梁,包括冷梁主体、送风件和回风件,冷梁主体为中空的箱型梁,冷梁主体内安装有风管,风管为中空的框架结构,风管嵌设于冷梁主体内,冷梁主体通过钢筋混凝土与风管一体成型;冷梁主体的侧壁设置有与风管连通的进风口,冷梁主体的底部设置有至少四个与风管连通的通风口,通风口沿冷梁主体的长度方向设置,送风件与通风口连通,回风件与进风口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上述的风管是由多个风管段连接而成的框架结构,每个风管段包括多个风管单元,每个风管单元的两端为开口端,相邻的两个风管单元的开口端相互对接且将两个风管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上述的通风口还设置有喷嘴,送风件设置于冷梁主体的底部,且送风件与喷嘴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上述的位于同一条直线上的通风口为通风口组,冷梁主体的底部设置有至少两组通风口组,且至少两组通风口组分别靠近冷梁主体的底部边缘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上述的送风件为送风管,送风管包括进风段和出风段,进风段的一端与通风口连通,进风段的另一端与出风段连通,出风段相对于进风段朝向冷梁主体的外侧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上述的送风管内设置有换热盘管,换热盘管内装有用于进行热交换的液体,换热盘管设置于出风段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上述的回风件设置有百叶回风口,百叶回风口位于两排出风段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上述的冷梁主体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至少两个进风口,且进风口沿冷梁主体的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中,上述的每个进风口均设置有空气过滤网,空气过滤网包括初效过滤网、中效过滤网和高效过滤网,初效过滤网设置于进风口的最外侧,中效过滤网设置于初效过滤网和高效过滤网之间。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送风系统,包括上述的预制送风冷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预制送风冷梁,替代现有的送风管,通过将常规送风管道、末端换热盘管与建筑预制梁相结合,通过室内空气和盘管之间的对流和辐射来达到空气调节目的的系统,在不影响梁承载的同时,可以有效降低运行时风管产生的噪音,维护成本低,更加节能、舒适;改预制送风冷梁的设计更加简单,可以在建筑建造的初期就可以进行施工,大大缩短工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系统,安装有上述的预制送风冷梁,将该预制送风冷梁作为通风媒介,只需要配备常用的风机能够完成室内的制冷、供热和通风功能,并且预制冷梁具有较高的制冷供热能力,能够减少了建筑空间的占用,大大节约了风管材料、保温材料等,符合世界节能减排的发展趋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预制送风冷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冷梁主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的冷梁主体的进风口和通风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的预制送风冷梁的空气循环示意图。

图标:100-预制送风冷梁;10-冷梁主体;11-风管;12-钢筋;13-混凝土;14-进风口;141-空气过滤网;15-通风口;151-喷嘴;20-送风件;21-进风段;22-出风段;221-换热盘管;30-回风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内”、“外”、“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请参照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提供了一种预制送风冷梁100,包括冷梁主体10、送风件20和回风件30。冷梁主体10、送风件20和回风件30相互连通,形成一个可以供空气进行循环的通道。

请参照图2所示,冷梁主体10为中空的箱型梁,其形状为矩形,也可以为其他的形状,主要是为了满足建筑行业的设计规范要求,规范的矩形,也是为了便于进行生产、施工和安装。

需要注意的是,在对预制送风冷梁100进行设计的时候,首要考虑的因素是承载能力,需要在满足承载能力的基础上进行风管11的设计,在满足承载能力的同时使冷梁主体10的内部具有最大的通风空间。

冷梁主体10内安装有风管11,风管11为中空的框架结构,风管11的截面面积受到冷梁主体10的限制,这里将风管11设置成薄壁的结构。风管11嵌设于冷梁主体10内,冷梁主体10通过钢筋混凝土与风管11一体成型;这里的一体成型是将风管11预先嵌入未浇筑混凝土13的冷梁主体10内,可以这样认为,在预先设计好的模板内首先放入风管11,然后安装梁钢筋12,并且将钢筋12与风管11绑扎在一起,最后浇筑混凝土13,使风管11与冷梁主体10成为一个整体。

为了节约成本和步骤,这里可以将风管11的外表面作为浇筑冷梁主体10混凝土13的内模板,并且风管11同时可以作为绑扎冷梁主体10钢筋12的参照物。

在本实施例中,风管11可以是一整根长的风管11,但是有些连续的跨度较大的梁需要很长的风管11,由于风管11是中空的薄壁结构,太长了会造成损坏,也不便于运输和安装,所以这里可以将风管11进行分段,这里的风管11是由多个风管段连接而成的框架结构,每个风管段包括多个风管单元,每个风管单元的两端为开口端,相邻的两个风管单元的开口端相互对接且将两个风管11连通构成一跟完整的长风管11,位于最末端的两个风管段的两头设置成封闭端,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在末端进行通风的时候才设置成开口。

冷梁主体10的侧壁设置有与风管11连通的进风口14,进风口14的形状设置成圆形或者方形。也可以设置成其他的形状。

请参照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冷梁主体10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至少两个进风口14,且进风口14沿冷梁主体10的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可以增大冷梁主体10的换风效率,并且从室内进入风管11的风是均匀的。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每个进风口14均设置有空气过滤网141,空气过滤网141可以对室内的风进行过滤处理,减少固体污染物。

空气过滤网141包括初效过滤网、中效过滤网和高效过滤网,初效过滤网设置于进风口14的最外侧,中效过滤网设置于初效过滤网和高效过滤网之间,在进风口14安装了空气过滤网141能够发挥很好的空气净化作用。

初效过滤网可以过滤肉眼可见的大颗粒杂质,作为首道过滤屏障,初效过滤网的孔径相对来说更大;中效过滤网和高效过滤网都能够过滤PM2.5等空气中的微小颗粒,区别在于,高效过滤网相对于中效过滤网来说,其过滤的效率和级别更高,能够对更加细微的颗粒进行过滤。

冷梁主体10的底部设置有至少四个与风管11连通的通风口15,由于上述的进风口14具有足够的数量,通风口15的排风也需要与进风口14配合起来。通风口15沿冷梁主体10的长度方向设置,送风件20与通风口15连通,回风件30与进风口14连通。

风管11、送风件20和回风件30之间的空气的流通顺序为:从送风件20排出的新风进入室内,然后混合室内的空气从回风件30回流然后通过进风口14进入风管11内,经过处理的风再通过通风口15进入送风件20排至室内。

位于同一条直线上的通风口15为通风口15组,冷梁主体10的底部设置有至少两组通风口15组,且至少两组通风口15组分别靠近冷梁主体10的底部边缘设置,相对于室内环境来说,通风口15组对应于室内的两侧,也就是两侧出风,使出风的覆盖范围增大。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通风口15还设置有喷嘴151,送风件20设置于冷梁主体10的底部,且送风件20与喷嘴151连通,喷嘴151可以使风机的风转化为定向的高速气流,从送风件20排出后可以诱导室内空气形成定向的气流。

请参照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送风件20为送风管,送风管包括进风段21和出风段22,进风段21的一端与通风口15连通,进风段21的另一端与出风段22连通,出风段22相对于进风段21朝向冷梁主体10的外侧倾斜。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送风管内设置有换热盘管221,换热盘管221内装有用于进行热交换的液体,换热盘管221设置于出风段22内,换热盘管221可以设置成螺旋形,并且在不影响通风效果的基础上尽量设置多根。

这里的换热盘管221主要依靠热交换进行室内空气的调节,使空气通过换热盘管221的时候表面时被加热,能够迅速加热房间的空气;或者是空气通过与换热盘管221内低温液体进行热交换,达到降低空气温度的效果。

如图4所示,空气的流动方向沿图上的箭头方向进行循环。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的回风件30设置有百叶回风口,百叶回风口位于两排出风段22之间,百叶回风口设置有单层的可调叶片,首先,因为出风段22的倾斜设置,可以使空气形成由两侧向中间的内循环。单层可调叶片,可得到不同的送风距离和不同扩散角,这里的百叶可以选铝质或铁质制作增加使用年限,还可以将其制成可开结构、与滤网配合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通常情况下,地下室的通风系统不会安装吊顶,风管11时裸露在外部,这时,百叶回风口与进风口14需要通过安装对应的通风管道进行连通,而在地面以上安装了通风系统的室内,通常会安装吊顶,这种情况下,百叶回风口直接安装在吊顶上,百叶回风口与进风口14之间的通道也就是吊顶与上一层楼板之间的区域。上述的排风段出来的风经过喷嘴151的加持,能够形成朝向两侧的定向风,在墙面与地面的阻挡下改变方向,均朝向中间位置聚拢,最后通过百叶回风口和进风口14返回风管11进行再次的循环和处理。

在本实施例中,预制送风冷梁100的生产方法如下:

a.针对施工现场的特点及规范要求进行冷梁的设计;

b.按照设计图纸首先进行预制梁钢筋12的绑扎,并形成钢筋12笼;

c.将风管11分段捆扎在预制梁钢筋12笼内,每节的分段风管11采用热熔焊接,捆扎点均匀布置;

d.进行混凝土13浇筑,使冷梁主体10与风管11一体成型;

e.最后将送风件20、回风件30和换热盘管221与冷梁主体10安装在一起。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还提供了一种送风系统,包括上述的预制送风冷梁100。

送风系统还包括风机,风机可以设置在送风件20内;风机也可以设置在室外,此时需要另外安装通风管道,将风机与风管11连通。

在本实施例的送风系统中,所有的送、排风管道均由冷梁主体10替代,整个排风系统设计的时候完全依靠建筑的设计方案,不需要另外进行单独的设计,可以节约很大的前期成本,将风管11和末端换热盘管221与预制梁相结合,与土建方密切合作,实现送风预制梁现场安装,还可以大大缩短工期。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