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物空间水气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70657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储物空间水气调节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湿度控制装置,尤其是指一种以致冷部除湿空气,以致热部蒸发多余的工作水的储物空间水气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自古以来,收藏品的收藏一直是人们的兴趣。不管古代文物的收藏,或是艺术品的收藏皆使人们趋之若鹜。当一个收藏家收藏了一件收藏品之后,首要注意的课题便是如何妥善地保存该件收藏品。由于收藏品可能会受温度、光线或是空气湿度等的因素,而影响该收藏品的完好度,进而影响其收藏价值。

在各国的博物馆当中,对于收藏品的保存更是严谨。为了妥善地保存收藏品,会将收藏品放在特制的收藏柜里面。通常这些收藏柜会装设湿度控制装置,借以将收藏柜里面的空气湿度控制在一目标湿度。其中,湿度控制装置会包含一加湿模块与一除湿模块。借由混合加湿模块输出的湿空气与除湿模块所输出的干空气,而形成一具有目标湿度的柜内空气。

为了使加湿模块正常运作,必须不断地补充用以加湿的工作水。为了使除湿模块正常运作,必须不断地排放除湿所凝结的冷凝水。因此,不仅需要花费补充工作水的时间与成本,且排放冷凝水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在现有技术中,使用湿度控制装置时,会有额外花费补充工作水的时间与成本,且排放冷凝水会造成水资源的浪费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所采用的必要技术手段为提供一种储物空间水气调节装置,用以导入一外部空气,并将一调节空气输送至一储物空间,使储物空间的湿度维持在一目标湿度,储物空间水气调节装置包含一装置本体、一储水组件、一加湿组件与一调温组件。装置本体具有一内部空间,且内部空间分隔出一加湿工作区、一除湿工作区与一蒸发工作区。除湿工作区连通于加湿工作区。蒸发工作区邻近于除湿工作区。

储水组件设置于加湿工作区、除湿工作区与蒸发工作区,并储存有一工作水。加湿组件设置于加湿工作区,并用以吸收工作水而使外部空气的湿度增加至高于目标湿度的一设定湿度,借以形成一加湿空气。调温组件包含一致冷部与一致热部。致冷部伸入除湿工作区,用以使加湿空气冷凝出一冷凝水,借以使加湿空气的湿度降至目标湿度而形成调节空气。其中,冷凝水流入储水组件而转变为工作水。致热部伸入于蒸发工作区,借以在工作水的水量大于一预定水量时,使工作水被局部蒸发。

由上述必要技术手段所衍生的一附属技术手段为,更包含一过滤元件,该过滤元件过滤该外部空气,且该内部空间更具有一过滤工作区,其中,该过滤元件设置于该过滤工作区。

由上述必要技术手段所衍生的一附属技术手段为,更包含一将该外部空气导引至该内部空间的气流导引元件,且该内部空间更包含一气流导引元件工作区,该气流导引元件设置于该气流导引元件工作区。

由上述必要技术手段所衍生的一附属技术手段为内部空间更具有一气流导引元件工作区与一过滤工作区。环境湿度控制装置更包含一气流导引元件与一过滤元件。过滤元件用以过滤外部空气,且设置于过滤工作区。气流导引元件设置于气流导引元件工作区,借以将外部空气导引至内部空间。

由上述必要技术手段所衍生的一附属技术手段为储水组件借由一分隔件分隔出一集水槽与一位于蒸发工作区的蒸发水槽。分隔件设有一连通结构,借以在集水槽的工作水大于一预定水量时流入该蒸发水槽。更进一步地说明,连通结构为一位于一预定水位高度的水槽通口,借以使该工作水在集水槽的工作水的水位超过预定水位高度时经由该水槽通口溢流至蒸发水槽。

由上述必要技术手段所衍生的一附属技术手段为储水组件开设有一连通储水组件的注水口结构,用以供注入工作水至储水组件。

由上述必要技术手段所衍生的一附属技术手段为致冷部连结至少一冷凝板结构。冷凝板结构容置于除湿工作区,借以增加其冷凝加湿空气的接触面积。致热部设有一鳍片结构。鳍片结构容置于蒸发工作区,借以增加致热部在蒸发工作区蒸发工作水的效率。

由上述必要技术手段所衍生的一附属技术手段为除湿工作区设有一导引该冷凝水经由一集水口结构流入该储水组件的冷凝水导引结构,冷凝水导引结构自一第一端部延伸至一开设有一集水口结构的第二端部。其中,第一端部与储水组件内的工作水的水平面具有一第一端高度,第二端部与储水组件内的工作水的水平面具有一第二端高度。第一端高度大于第二端高度,借以导引冷凝水经由集水口结构流入储水组件。

由上述必要技术手段所衍生的一附属技术手段为调温组件为一致冷芯片。

承上所述,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储物空间水气调节装置中,借由致冷部所冷凝出的冷凝水会被收集至储水组件。加湿组件会吸收位于储水组件内的工作水加湿外部空气。当储水组件内的工作水过多时,多余的工作水会被致热部加热而蒸发。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储物空间水气调节装置是将致冷部所冷凝出的冷凝水会回收至储水组件而形成工作水,以供加湿组件吸收。当工作水过多时,加热部会将多余的工作水加热并使其蒸发。在过程中,不需要花额外时间与成本来补充工作水,也不会排放冷凝水,进而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显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储物空间水气调节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显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储物空间水气调节装置的另一视角立体图;

图3显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储物空间水气调节装置的内部空间局部结构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4显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储物空间水气调节装置的加湿工作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显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储物空间水气调节装置的除湿工作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显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储水组件与蒸发工作区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7显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操作界面、储水组件与控制工作区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 储物空间水气调节装置

11 装置本体

111 装置主壳体

112 装置背壳体

1121 背壳本体

1122 入气口结构

1123 出气口结构

1124 水气逸散口结构

12 操作界面

121 操作界面板

122 装置开关

123 显示单元

124 加水口结构

13 空气处理模块

131 气流导引元件

132 过滤元件

133 加湿组件

1331 吸水部

1332 加湿部

134 冷凝板结构

14 调温组件

141 致冷部

142 致热部

15 集水组件

151 冷凝水导引结构

152 集水口结构

16 蒸发组件

161 鳍片结构

162 排气元件

17 储水组件

171 注水口结构

172 集水槽

173 蒸发水槽

174 分隔件

1741 连通结构

18 控制模块

21 工作水

22 冷凝水

F1 外部空气

F2 加湿空气

F3 调节空气

F4 水蒸气

H1 第一端高度

H2 第二端高度

H3 预定水位高度

P1 第一端部

P2 第二端部

W 内部空间

W1 气流导引元件工作区

W2 过滤工作区

W3 加湿工作区

W4 除湿工作区

W5 蒸发工作区

W6 控制工作区

具体实施方式

请一并参阅图1与图2,图1显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储物空间水气调节装置的立体图;图2显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储物空间水气调节装置的另一视角立体图。如图所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提供一种储物空间水气调节装置1。储物空间水气调节装置1用以导入一外部空气F1(显示于图3),并将一调节空气F3(显示于图3)输送至一储物空间(图未显示),使储物空间的湿度维持在一目标湿度。由于在储物空间中,水气在的空气中的占比即为储物空间的湿度;因在,在本说明书中所述的调节储物空间的湿度,就等同于调节储物空间的水气。

储物空间水气调节装置1包含一装置本体11、一操作界面12、一空气处理模块13(显示于图3)、一调温组件14(显示于图3与图6)、一集水组件15(显示于图5)、一蒸发组件16(显示于图3与图6)、一储水组件17(显示于图6与图7)与一控制模块18(显示于图7)。

装置本体11包含一装置主壳体111与一装置背壳体112,且具有一借由装置主壳体111、装置背壳体112与操作界面12所围构而成的内部空间W(显示于图3)。在装置背壳体112包含一背壳本体1121、一入气口结构1122、一出气口结构1123与多个水气逸散口结构1124。操作界面12包含一操作界面板121、一装置开关122、一显示单元123与一加水口结构124。

请参阅图3,图3显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储物空间水气调节装置的内部空间局部结构的工作状态示意图。如图所示,内部空间W可分隔出一气流导引元件工作区W1、一过滤工作区W2、一加湿工作区W3、一除湿工作区W4、一蒸发工作区W5与一控制工作区W6。其中,入气口结构1122依序连通气流导引元件工作区W1、过滤工作区W2、加湿工作区W3、除湿工作区W4与出气口结构1123。

空气处理模块13包含一气流导引元件131、一过滤元件132、一加湿组件133与二冷凝板结构134。气流导引元件131设置于气流导引元件工作区W1,借以将一外部空气F1自入气口结构1122导引至气流导引元件工作区W1。在本实施例当中,气流导引元件131为一风扇,但不以此为限。过滤元件132设置于过滤工作区W2,并用以过滤来自气流导引元件工作区W1的外部空气F1。在本实施例中,过滤元件132为一空气滤芯或一空气滤网,但不以此为限。

请一并参阅图3与图4,图4显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储物空间水气调节装置的加湿工作区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储水组件17(标示于图6与图7)设置于加湿工作区W3、除湿工作区W4与蒸发工作区W5,并储存有一工作水21。储水组件17包含一注水口结构171、一集水槽172、一蒸发水槽173(显示于图6)与一分隔件174(显示于图6)。集水槽172设置于加湿工作区W3与除湿工作区W4。

加湿组件133设置于加湿工作区W3,并用以吸收位于集水槽172的工作水21。加湿组件133包含一吸水部1331与一加湿部1332。吸水部1331会吸收工作水21,并将工作水21传递至加湿部1332。加湿部1332会使来自过滤工作区W2的外部空气F1的湿度增加至高于目标湿度的一设定湿度,借以形成一加湿空气F2。在本实施例当中,加湿组件133为一加湿网,但不以此为限。

请一并参阅图3与图5,图5显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所提供的储物空间水气调节装置的除湿工作区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调温组件14包含一致冷部141与一致热部142。在本实施例当中,调温组件14为一致冷芯片,但不限于此。致冷部141伸入除湿工作区W4,并连结于容置于除湿工作区W4的冷凝板结构134,用以使来自加湿工作区W3的加湿空气F2冷凝出一冷凝水22,借以使加湿空气F2的湿度降至目标湿度而形成流出出气口结构1123的调节空气F3。其中,冷凝水22借由集水组件15流入集水槽172。

顺带一提,在利用适当的控制方法(例如将流入除湿工作区W4的加湿空气F2控制在露点温度)下,可使经过除湿的调节空气F3稳定地维持在一目标湿度。借此,使储物空间内的湿度以单向逼近的方式趋近于目标湿度,进而减少了湿度的变化幅度与变化频率。

集水组件15设置于除湿工作区W4,并包含一冷凝水导引结构151与一集水口结构152。冷凝水导引结构151自一第一端部P1延伸至一开设有集水口结构152的第二端部P2。其中,第一端部P1与集水槽172内的工作水21的水平面具有一第一端高度H1,第二端部P2与集水槽172内的工作水21的水平面具有一第二端高度H2。第一端高度H1大于第二端高度H2,借以导引冷凝水22经由集水口结构152流入集水槽172而转变为工作水21。在本实施例中,冷凝水导引结构151为一倾斜的导引板,但不以此为限。

请参阅一并图3与图6,图6显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储水组件与蒸发工作区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储水组件17借由分隔件174分隔出集水槽172与位于蒸发工作区W5的蒸发水槽173。在本实施例当中,分隔件174为一隔板,但不以此为限。分隔件174设有一连通结构1741,借以在集水槽172的工作水21大于一预定水量时流入蒸发水槽173。

在本实施例当中,连通结构1741为一位于一预定水位高度H3的水槽通口,借以使在集水槽172的工作水21的水位在超过预定水位高度H3时溢流至蒸发水槽173。在其它实施例中,使集水槽172的工作水21大于一预定水量时流入蒸发水槽173的手段并不限于此。

致热部142伸入于蒸发工作区W5,借以加热位于蒸发水槽173的工作水21,并蒸发成一水蒸气F4。蒸发组件16包含一鳍片结构161与一排气元件162。鳍片结构161容置于蒸发工作区W5,并连结于致热部142,借以加速蒸发位于蒸发水槽173的工作水21。排气元件162容置于蒸发工作区W5,且邻近于水气逸散口结构1124。排气元件162用以将蒸发出水蒸气F4自水气逸散口结构1124排放出内部空间W。在本实施例当中,排气元件162为排风扇,但不以此为限。

请一并参阅图3与图7,图7显示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操作界面、储水组件与控制工作区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控制模块18设置于控制工作区W6,并电性连结于操作界面12、空气处理模块13、调温组件14与蒸发组件16,借以供一使用者通过操作界面12来控制空气处理模块13、调温组件14与蒸发组件16。另外,加水口结构124连通于注水口结构171,借以供使用者可通过将工作水21自加水口结构124注入,并经由注水口结构171流入储水组件17。

综上所述,由于在使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储物空间水气调节装置时,在除湿空间被致冷部与冷凝板结构冷凝出的冷凝水会借由冷凝水导引结构而流至集水槽。吸湿部会吸收位于集水槽的工作水,借以加湿外空气。当位于集水槽的工作水超过预定水位高度,多余的工作水会自连通结构流至蒸发水槽。位于蒸发水槽的工作水会受致热部与鳍片结构所加热,因而蒸发并通过排气元件排出内部空间。

相较于现有技术,由于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储物空间水气调节装置会将除湿所产生的冷凝水回收至集水槽,借以供加湿组件吸收。此外,当集水槽的工作水过多时,会流至蒸发水槽。蒸发水槽内的工作水受致热部与鳍片结构加热而蒸发。借此,除了省去了先前技术中补充工作水所花费的时间与成本,也避免了因为排放冷凝水而造成水资源的浪费。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