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79475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空气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空气处理系统通常包括空气处理装置、与空气处理装置连接并向被调节空间内送风的送风管、与空气处理装置连接并回收被调节空间内污浊空气的回风管,其中,空气处理装置有时也包括吸入被调节空间外部新风的新风管和向被调节空间外排放污浊空气的排风管。

作为上述现有的空气处理系统的具体例子,例如存在图10所示结构的空气处理系统1X,其中,空气处理装置10X被设置在被调节空间SX的天花板CLX内,送风管20X和回风管30X的一端分别与空气处理装置10X连接,另一端分别与设置在天花板CLX处的送风口201X和回风口301X连接。

不过,上述空气处理系统1X的设置形态对被调节空间SX的高度有很高的要求,若在高度较低的被调节空间内设置该空气处理装置1X,则会使用户产生压迫感,严重影响舒适性,此外,由于需要在被调节空间SX的天花板CLX内吊设空气处理装置10X和铺设风管,因此施工难度大,不方便维护。

作为上述现有的空气处理系统的具体例子,还存在图11和图12所示结构的空气处理系统1Y、1Z,其中,空气处理装置10Y、10Z设置在被调节空间SY、SZ外,在被调节空间SY的立面P1Y上部、被调节空间SZ的立面P1Z上部分别设置供送风管20Y、20Z穿过的开孔和供回风管30Y、30Z穿过的开孔,送风管20Y、20Z和回风管30Y、30Z分别经由开孔延伸至被调节空间SY、SZ的内部。此处,在图11所示的空气处理系统1Y中,送风口201Y和回风口301Y分别吊设在被调节空间SY的顶面,在图12所示的空气处理系统1Z中,送风口201Z和回风口301Z分别以格栅的形式设置在被调节空间SZ的壁面上。

不过,上述空气处理系统1Y、1Z的设置形态需要在被调节空间SY、SZ的立面设置两个开孔,以便送风管20Y、20Z和回风管30Y、30Z分别穿过,这既增加了施工难度,对被调节空间的损坏也较大。

此外,无论是图10所示结构的空气处理系统1X还是图11和图12所示结构的空气处理系统1Y、1Z,送风口均只是被调节空间内的某一点,因此,在距离送风口较远的位置处送风效果差(往往没有风到达或仅有少量的风到达该较远的位置),在被调节空间内无法实现均匀的送风。另一方面,若通过在被调节空间内设置多个送风口来解决均匀送风的问题,则既增加施工难度和成本,也不方便后期的保养维护。

再有,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人们对空气质量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时常出现希望对已经完成装修的被调节空间追加安装空气处理装置的需求,但在这种情况下通常需要对被调节空间做很多的改动,施工复杂,安装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气处理系统,其对被调节空间高度要求低,不破坏已完成装修的被调节空间整体结构,方便施工和维护,且送风均匀。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气处理系统包括:对被调节空间进行空气调节的空气处理装置;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的出风口连接的送风管;以及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的吸风口连接的回风管,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设置在所述被调节空间外,所述送风管和所述回风管具有相互贴合的贴合部,所述送风管和所述回风管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以所述贴合部穿过所述被调节空间的立面的方式延伸至所述被调节空间内,在所述送风管的位于所述被调节空间内的主体部的长度方向上开设有多个送风口,在所述回风管的位于所述被调节空间内的主体部上设置有回风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气处理系统,空气处理装置设置在被调节空间外,既有利于节约被调节空间内的空间,又不会破坏被调节空间的装修整体感,并且,可根据安装现场的实际情况选择空气处理装置的安装方式和安装位置。此外,空气处理系统仅有风管部分设置在被调节空间内,对被调节空间的高度要求低,节省空间,而且风管体积较小,可以灵活设置在被调节空间内,无需对被调节空间做较大改动,也不会破坏被调节空间的装修整体感。此外,送风管和回风管具有相互贴合的贴合部,安装时,只需在被调节空间的立面上开设一个通孔就可以供送风管和回风管一起穿过,施工方便,而且,仅开设一个通孔还可降低对被调节空间的破坏。此外,由于在送风管的位于被调节空间内的主体部的长度方向上开设有多个送风口,因此能实现被调节空间内的多点送风,使送风变得均匀。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空气处理系统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气处理系统的基础上,在所述贴合部处,由所述送风管和所述回风管共同形成的外轮廓的截面为圆形、椭圆形或矩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空气处理系统,容易成型,便于管件的加工,同时,也方便开孔施工。

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的空气处理系统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气处理系统的基础上,所述送风管的主体部和/或所述回风管的主体部设置在所述被调节空间的顶面、立面或底面上。

本实用新型第四方面的空气处理系统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气处理系统的基础上,所述送风管的主体部和/或所述回风管的主体部设置在所述被调节空间的顶面和立面的相交处,或者设置在所述被调节空间的底面和立面的相交处,或者设置在所述被调节空间的两个立面的相交处。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三方面和第四方面的空气处理系统,便于安装和隐藏,不易破坏被调节空间的整体美观度。

本实用新型第五方面的空气处理系统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气处理系统的基础上,所述送风管的内径沿气流前进方向逐渐变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五方面的空气处理系统,气流越远离空气处理装置的出风口则流速越小,有利于保证离空气处理装置较远的送风口的流速。

本实用新型第六方面的空气处理系统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气处理系统的基础上,所述回风口设置在所述回风管的主体部的长度方向上的中途,和/或设置在所述回风管的另一端。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六方面的空气处理系统,通过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设置回风口的位置,有助于将被调节空间内的污浊空气排出,以确保被调节空间内的空气品质。

本实用新型第七方面的空气处理系统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气处理系统的基础上,在所述送风口的外侧设置有导流管,所述导流管与所述送风管呈一定角度设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七方面的空气处理系统,导流管既可引导气流,也可降低气流在送风口处的速度,降低噪音。

本实用新型第八方面的空气处理系统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气处理系统的基础上,所述送风管和/或所述回风管由单根管形成,或由多段管件拼接而成,所述送风管的另一端被密封。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八方面的空气处理系统,便于运输和安装,灵活性好,且能保证送风效果。

本实用新型第九方面的空气处理系统是在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空气处理系统的基础上,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还具有引进所述被调节空间外的空气的新风口和向所述被调节空间外排出空气的排风口。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九方面的空气处理系统,能向被调节空间引入新风,并将被调节空间内的污浊空气排出,以确保被调节空间内的空气品质。

实用新型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处理系统,空气处理装置设置在被调节空间外,既有利于节约被调节空间内的空间,又不会破坏被调节空间的装修整体感,并且,可根据安装现场的实际情况选择空气处理装置的安装方式和安装位置。此外,空气处理系统仅有风管部分设置在被调节空间内,对被调节空间的高度要求低,节省空间,而且风管体积较小,可以灵活设置在被调节空间内,无需对被调节空间做较大改动,也不会破坏被调节空间的装修整体感。此外,送风管和回风管具有相互贴合的贴合部,安装时,只需在被调节空间的立面上开设一个通孔就可以供送风管和回风管一起穿过,施工方便,而且,仅开设一个通孔还可降低对被调节空间的破坏。此外,由于在送风管的位于被调节空间内的主体部的长度方向上开设有多个送风口,因此能实现被调节空间内的多点送风,使送风变得均匀。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空气处理系统的整体结构的俯视图。

图2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空气处理系统包括的送风管在被调节空间中的配置形态的局部侧视图。

图3是示意表示在送风管和回风管穿过被调节空间的立面处由送风管和回风管共同形成的外轮廓的截面形状的图。

图4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2的空气处理系统1A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其省略了空气处理装置的图示。

图5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3的空气处理系统1B的整体结构的俯视图,其省略了空气处理装置的图示。

图6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系统1B包括的送风管20B在被调节空间S中的配置形态的局部侧视图。

图7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3的空气处理系统包括的送风管20C在被调节空间S的壁面中的配置形态的局部剖视图,其表示沿送风管20C主体部的长度方向进行剖切时的截面。

图8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3的空气处理系统包括的送风管20C在被调节空间S的壁面中的配置形态的局部剖视图,其表示垂直于送风管20C主体部的长度方向进行剖切时的截面。

图9A~图9D是示意表示在送风管和回风管穿过被调节空间的立面处由送风管和回风管共同形成的外轮廓的截面形状的图。

图10是示意表示现有的一种空气处理系统的整体结构的侧视图。

图11是示意表示现有的另一种空气处理系统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12是示意表示现有的另一种空气处理系统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1A、1B、1X、1Y、1Z 空气处理系统

10、10X、10Y、10Z 空气处理装置

101 出风口

102 吸风口

103、103X 新风口

104、104X 排风口

20、20A、20B、20C、20X、20Y、20Z 送风管

20-a 送风管的一端

20-b 送风管的另一端

201、201C、201X、201Y、201Z 送风口

30、30A、30B、30X、30Y、30Z 回风管

30-a 回风管的一端

30-b 回风管的另一端

301、301X、301Y、301Z 回风口

CF 贴合部

PB 隔板

S、SX、SY、SZ 被调节空间

P1~P4、P1Y、P1Z 立面

P5 顶面

H、HA、HB、HC、HD 通孔

CLX 天花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系统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下面参照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空气处理系统1的结构进行说明,其中,图1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空气处理系统1的整体结构的俯视图,图2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系统1包括的送风管20在被调节空间S中的配置形态的局部侧视图,图3是示意表示在送风管20和回风管30的穿过被调节空间S的立面P1的部分处由送风管20和回风管30共同形成的外轮廓的截面形状的图。

如图1所示,空气处理系统1包括空气处理装置10、送风管20和回风管30,其中,空气处理装置10对被调节空间S进行空气调节,送风管20的一端20-a与空气处理装置10的出风口101连接,另一端20-b侧经由送风口201与被调节空间S连通,回风管30的一端30-a与空气处理装置10的吸风口102连接,另一端30-b侧经由回风口301与被调节空间S连通。

此外,空气处理装置10设置在具有立面P1的被调节空间S外,送风管20和回风管30具有相互贴合的贴合部CF,送风管20和回风管30从空气处理装置10以贴合部CF穿过立面P1的方式延伸至被调节空间S内。具体而言,在被调节空间S的立面P1上开设有一个通孔H,送风管20和回风管30从被调节空间S外以贴合部CF穿过通孔H的方式延伸至被调节空间S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送风管20和回风管30具有的贴合部CF是一体成型的,其通过在管段的中间设置隔板PB来分隔出送风管路和回风管路(参照图3)。

在本实施方式中,被调节空间S除了具有立面P1之外,还具有立面P2~P4、顶面P5和底面,其中,立面P1与立面P3相互平行,立面P2与立面P4相互平行,顶面P5与底面平行,且立面P1与立面P2、顶面P5分别垂直,由此,被调节空间S整体形成为长方体形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送风管20的位于被调节空间S内的主体部的长度方向上开设有间隔设置的多个送风口201(设置在送风管20的主体部上的多个开孔),在回风管30的位于被调节空间S内的主体部上开设有间隔设置的多个回风口301(设置在回风管30的主体部上的多个开孔)。并且,送风管20和回风管30由单根管形成,送风管20的主体部以及送风口的横截面均为圆形,为保证送风效果,送风管20的末端(另一端20-b)密封设置,送风管20和回风管30可通过吊具固定在顶面P5上,也可以利用螺栓固定在立面P1、P2、P4上。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2所示,送风管20和回风管30的主体部设置在被调节空间S的顶面P5和立面P1、P2、P4的相交处。具体而言,送风管20的主体部设置在被调节空间S的顶面P5和立面P1、P4的相交处(顶面P5和立面P1构成的角部以及顶面P5和立面P4构成的角部),回风管30的主体部设置在被调节空间S的顶面P5和立面P1、P2的相交处(顶面P5和立面P1构成的角部以及顶面P5和立面P2构成的角部),送风管20的主体部的沿立面P4设置的部分与回风管30的主体部的沿立面P1设置的部分相互平行,且在这两部分分别开设有多个送风口201和多个回风口301。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在送风管20和回风管30的穿过通孔H的部分处由送风管20和回风管30共同形成的外轮廓的截面呈圆形,在被调节空间S的立面P1上开设的通孔H对应地形成为圆形。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空气处理装置10还具有引进被调节空间S外的空气的新风口103和向被调节空间S外排出空气的排风口104。空气处理装置10可向送风管201输送新风、循环风和混合风中的任一种,并可将回风排出被调节空间S外或对至少部分回风进行循环处理。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系统1,整体结构简单,通用性好。

此外,空气处理装置10设置在被调节空间S外,既有利于节约被调节空间S内的空间,又不会破坏被调节空间S的装修整体感,而且,可根据安装现场的实际情况选择空气处理装置10的安装方式和安装位置,例如,可将空气处理装置10以吊装、挂壁、落地等形式安装于被调节空间S外部,安装方式灵活多变。

此外,空气处理系统1仅有风管(送风管20和回风管30)部分设置在被调节空间S内,对被调节空间S的高度要求低,节省空间,而且风管体积较小,可以灵活设置在被调节空间S内,无需对被调节空间S做较大改动,也不会破坏被调节空间S的装修整体感。

此外,送风管20和回风管30的主体部设置在被调节空间S内,在送风管20的主体部的长度方向上,开设有用于将经空气处理装置10处理过的空气送向被调节空间S内的多个送风口201,在回风管30的主体部的长度方向上,开设有用于回收被调节空间S内污浊空气的多个回风口301,上述送风管20结构简单,可实现被调节空间S内的多点送风,送风均匀,并且,上述回风管30结构简单,可实现被调节空间S内的多点回风,有助于改善整个被调节空间S内的空气的流通状况。

此外,送风管20和回风管30具有相互贴合的贴合部CF,安装时,只需在被调节空间S的立面上开设一个通孔H就可以供送风管20和回风管30穿过,施工方便,而且,通过仅开设一个通孔H,还可降低对被调节空间S的破坏。

此外,在送风管20和回风管30的穿过通孔H的部分处由送风管20和回风管30共同形成的外轮廓的截面呈圆形,因此,容易成型,便于管件的加工,同时,也方便开孔施工。

此外,送风管20和回风管30的主体部设置在被调节空间S的角部,因此,便于安装和隐藏,不易破坏被调节空间S的整体美观度。并且,送风管20的主体部的沿立面P4设置的部分与回风管30的主体部的沿立面P1设置的部分平行,且在这两部分分别开设有多个送风口201和多个回风口301,因此,容易实现被调节空间S内的送风与回风的平衡。而且,在送风管20上间隔设置有多个送风口201,因此,即使是被调节空间S内相对空气处理装置10较远的位置也能获得送风,使被调节空间S内的送风更均匀。

<实施方式2>

下面参照图4,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2的空气处理系统1A的结构进行说明,其中,图4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2的空气处理系统1A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其省略了空气处理装置的图示。此处,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处理系统1A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空调处理系统1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送风管和回风管的配置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送风管20A的主体部中开设有多个送风口(未图示)的部分和回风管30A的主体部中开设有多个回风口(未图示)的部分分别设置在两个立面的相交处。具体而言,在送风管20A的主体部中,开设有多个送风口的部分设置在立面P1与P4的相交处,在回风管30A的主体部中,开设有多个回风口的部分设置在立面P1与P2的相交处。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系统1A,能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空气处理系统1基本相同的效果。

<实施方式3>

下面参照图5和图6,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3的空气处理系统1B的结构进行说明,其中,图5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3的空气处理系统1B的整体结构的俯视图,其省略了空气处理装置的图示,图6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系统1B包括的送风管20B在被调节空间S中的配置形态的局部侧视图。此处,对于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处理系统1B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空调处理系统1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送风管和回风管的结构和配置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回风管30B上,除了在其主体部的长度方向上设置有多个回风口(未图示)之外,在其另一端(图5中的左端部)也设置有回风口,回风管30B的回风口靠近被调节空间S的立面P1上的通孔H,且设有格栅。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送风管20B设置在被调节空间S的立面P4上(参照图6),并且,在送风管20B的送风口(未图示)外侧设置有导流管40(参照图5),该导流管40与送风管20B呈一定角度设置(此处是相互垂直地设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系统1B,能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空气处理系统1基本相同的效果。

此外,在送风管20B的送风口外侧设置有导流管40,导流管40既可引导气流,也可降低气流在送风口处的速度,降低噪音。

<实施方式4>

下面参照图7和图8,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4的空气处理系统的结构进行说明,其中,图7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4的空气处理系统包括的送风管20C在被调节空间S的壁面中的配置形态的局部剖视图,其表示沿送风管20C主体部的长度方向进行剖切时的截面,图8是示意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4的空气处理系统包括的送风管20C在被调节空间S的壁面中的配置形态的局部剖视图,其表示垂直于送风管20C主体部的长度方向进行剖切时的截面。

本实施方式的空调处理系统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空调处理系统1的结构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送风管的结构和配置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送风管20C嵌入设置在被调节空间的立面或顶面内,并且,送风管20C的管径沿气流前进方向(图7中是右方)逐渐变小。具体而言,送风管20C的内径沿气流前进方向逐段变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实施方式3一样,在送风管20C的送风口201C外侧设置有导流管40C(参照图8),该导流管40C与送风管20C呈一定角度设置(此处是相互垂直地设置)。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气处理系统,能起到与上述实施方式1的空气处理系统1基本相同的效果。

此外,由于送风管20C嵌入设置在被调节空间的立面或顶面内,因此便于隐藏。

此外,由于送风管20C的管径沿气流前进方向逐渐变小,因此气流越远离空气处理装置的出风口则流速越小,有利于保证离空气处理装置较远的送风口201C的流速。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制。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1等中,被调节空间S整体形成为长方体形状,但并不局限于此,被调节空间例如也可形成为俯视呈三角形、梯形、圆形等。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等中,在回风管的主体部上设置有多个回风口,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在回风管的主体部上只设置一个回风口。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3中,送风管和回风管的主体部均设置在被调节空间的顶面和立面的相交处,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送风管和回风管中的一方的主体部设置在被调节空间的顶面和立面的相交处。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等中,在送风管20和回风管30的穿过通孔H的部分处由送风管20和回风管30共同形成的外轮廓的截面呈圆形,且送风管20和回风管30各自的截面分别形成为半圆形,但并不局限于此,在上述部分处由送风管和回风管共同形成的外轮廓的截面也可以是椭圆形或矩形,且在上述部分处各管件(送风管或回风管)的截面可以为半圆形、矩形、三角形、梯形等便于加工的规则形状,例如,如图9A所示,在送风管20E和回风管30E的穿过通孔HA的部分处由送风管20E和回风管30E共同形成的外轮廓的截面呈方形,且送风管20E和回风管30E各自的截面分别形成为矩形,或者如图9B所示,在送风管20F和回风管30F的穿过通孔HB的部分处由送风管20F和回风管30F共同形成的外轮廓的截面呈矩形,且送风管20F和回风管30F各自的截面分别形成为三角形,或者如图9C所示,在送风管20G和回风管30G的穿过通孔HC的部分处由送风管20G和回风管30G共同形成的外轮廓的截面呈方形,且送风管20G和回风管30G各自的截面分别形成为梯形,或者如图9D所示,在送风管20H和回风管30H的穿过通孔HD的部分处由送风管20H和回风管30H共同形成的外轮廓的截面呈椭圆形,且送风管20H和回风管30H各自的截面分别形成为半椭圆形。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等中,送风管20和回风管30均由单根管形成,但并不局限于此,送风管20和回风管30中的至少一方也可由多段管件拼接而成。在这种情况下,便于运输和安装,灵活性好。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等中,也可只在回风管的另一端设置回风口。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等中,为保证送风效果,送风管的末端密封设置,但并不局限于此,送风管的末端也可不封闭。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等中,送风管的主体部的横截面为圆形,但并不局限于此,送风管的主体部的横截面也可以是椭圆形、矩形、梯形、三角形和扇形中的任一种。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等中,送风口的横截面为圆形,但并不局限于此,送风口的横截面也可以是椭圆形、波浪形和矩形中的任一种。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1等中,送风管20和回风管30具有的贴合部CF是一体成型的,其通过在管段的中间设置隔板PB来分隔出送风管路和回风管路,但贴合部既可以是在圆形、椭圆形或矩形外轮廓内设置隔板分隔成送风管和回风管,也可以由独立的送风管和回风管拼合形成。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3、4中,送风口外的导流管相对于送风管垂直设置,但并不局限于此,导流管也可沿气流前进方向,相对于送风管倾斜设置。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4中,送风管的内径沿气流前进方向逐段变小,但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送风管的内径沿气流前进方向连续变小。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3中,送风管20B也可以吊设在被调节空间S的顶面上,回风口也可设置在被调节空间的不干涉送风气流的任意面上。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为降低空气处理系统的噪音,还可在送风管和/或回风管的内壁贴敷吸音材,或在送风管和/或回风管内设置引流装置(例如在风管内壁设置螺旋形导流板)。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