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效率高的太阳能集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78693阅读:300来源:国知局
换热效率高的太阳能集热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太阳能集热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换热效率高的太阳能集热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太阳能热水器技术发展速度非常快,太阳能热水器逐渐成为日常电器设备之一,为众多的家庭和单位接受和使用。目前,家用太阳能热水器一般包括蓄水箱、集热器、管路、阀门和支架等组件。平板太阳能集热器一直是太阳能制热应用最广泛的集热器。目前,该类集热器的吸热体结构主要有管板式、蛇管式、扁盒式和翼管式。一个小型的太阳能热水器(系统)经常由2~4块集热器串联或并联起来采集热量(比如别墅型太阳能热水系统)。现有技术中的平板式太阳能集热器在实际使用时,太阳的光线直射在集热管上,从而实现对集热管内的加热,该种平板式太阳能集热器在实际使用时,为获得较多的热水,必须通过增加集热管的数量以及集热管与太阳的接触面积,因此也会占用较大的安装面积,太阳能集热器的太阳能转换效率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快速加热的太阳能集热器,提高太阳能的热转换效率,实现对集热管的快速加热。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换热效率高的太阳能集热器,包括用于容纳集热管的盒体,所述盒体的开口处设置有透光板,所述透光板的下板面设置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下端与集热管的外壁抵靠,所述盒体的底部设置有加热板,所述透光板与盒体之间构成密封连接,所述盒体上设置有抽真空管,所述集热管的外壁贴合在加热板上。

本实用新型还存在以下特征:

所述加热板与盒体的底部之间构成容纳泡沫板的腔室。

所述支撑架包括与透光板下板面连接的弹簧,所述弹簧的下端设置有压块与集热管的外壁贴合。

所述加热板上板面设置有容纳集热管外壁的卡槽。

所述透光板的两侧设置有密封条。

所述密封条设置在支撑钢架内。

所述盒体的开口设置有翻边与支撑钢架固定。

所述集热管的两端设置有连接槽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备的技术效果为:利用支撑架实现对集热管的支撑,从而将集热管固定在盒体内,外界的太阳光直射至透光板,并且实施对加热板的加热,加热板将热量传递至集热管内,可实现对集热管的快速加热,减少集热管的热量散失,因此该太阳能集热器可显著提高太阳能的热转换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换热效率高的太阳能集热器的俯视图;

图2是换热效率高的太阳能集热器的端面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和图2,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说明:

换热效率高的太阳能集热器,包括用于容纳集热管10的盒体20,所述盒体20的开口处设置有透光板30,所述透光板30的下板面设置有支撑架31,所述支撑架31的下端与集热管10的外壁抵靠,所述盒体20的底部设置有加热板40,所述透光板30与盒体20之间构成密封连接,所述盒体20上设置有抽真空管21,所述集热管10的外壁贴合在加热板40上;

利用支撑架31实现对集热管10的支撑,从而将集热管10固定在盒体20内,外界的太阳光直射至透光板30,并且实施对加热板40的加热,加热板40将热量传递至集热管10内,可实现对集热管10的快速加热,减少集热管10的热量散失,因此该太阳能集热器可显著提高太阳能的热转换效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加热板40与盒体20的底部之间构成容纳泡沫板50的腔室;

上述的泡沫板50实现对集热管10的支撑,并且泡沫板50本身质地较轻,从而可减少整个集热器的重量,并且泡沫板50还能起到隔热作用,减少加热板40的热量散失。

所述支撑架31包括与透光板30下板面连接的弹簧311,所述弹簧311的下端设置有压块312与集热管10的外壁贴合;

利用上述的弹簧311可实现对集热管10有效固定。

为提高对集热管10的加热效率,所述加热板40上板面设置有容纳集热管10外壁的卡槽。

为实现对整个盒体20与透光板30的密封,所述透光板30的两侧设置有密封条60。

为实现对整个集热器的支撑,所述密封条60设置在支撑钢架70内。

具体地,所述盒体20的开口设置有翻边与支撑钢架70固定。

所述集热管10的两端设置有连接槽板80。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