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孔钢管加强氟塑料换热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14982阅读:401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孔钢管加强氟塑料换热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应用于燃煤热电厂的管式换热器,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安装有脱硫脱硝装置的低温管式换热器的多孔钢管加强氟塑料换热管。



背景技术:

换热管是管式换热器的核心部件,换热管安装于换热管箱中,高温烟气从换热管外侧流过,换热介质(水)从换热管内流过,从而实现热量在换热介质(水)与烟气之间的热量交换。由于烟气中含有腐蚀性的硫氮氧化物,在低温下容易凝成酸,附着在管壁,因而要求换热管具有极强的耐蚀性。

目前管式换热器用的换热管,有耐腐钢材质的,也有搪瓷管,但其使用寿命都不及氟塑料管。但氟塑料管是用四氟乙烯制作,价格昂贵,其价格是搪瓷材料、不锈钢的十几倍到几十倍,同时其强度也不如上述几种材料,唯其耐腐蚀能力超群。另外也有在钢等基体上涂装氟塑料涂层,提高其耐蚀性能,但氟塑料涂层厚度薄,附着力不良,用于换热管时,一旦局部破损,则很容易导致整根换热管报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克服了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的多孔钢管加强氟塑料换热管。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多孔钢管加强氟塑料换热管,包括圆管状的氟塑料内层、钢管和圆管状的氟塑料外层,所述钢管包覆在所述氟塑料内层上,所述钢管的管壁上设置有多个通孔,所述氟塑料外层包覆在所述钢管上,所述氟塑料内层通过多个所述通孔与所述氟塑料外层连接成一体。

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一种多孔钢管加强氟塑料换热管进一步包括所述氟塑料内层的厚度为0.2-2mm。

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一种多孔钢管加强氟塑料换热管进一步包括所述钢管的厚度为0.2-3mm。

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一种多孔钢管加强氟塑料换热管进一步包括所述钢管的内径为10-100mm。

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一种多孔钢管加强氟塑料换热管进一步包括所述通孔呈圆形。

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一种多孔钢管加强氟塑料换热管进一步包括所述通孔的直径为0.5-5mm。

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一种多孔钢管加强氟塑料换热管进一步包括所述氟塑料外层的厚度为0.2-2mm。

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一种多孔钢管加强氟塑料换热管进一步包括所述氟塑料内层与所述氟塑料外层通过模压烧结连接成一体。

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一种多孔钢管加强氟塑料换热管进一步包括所述氟塑料内层和氟塑料外层的材质均为聚四氟乙烯。

本实用新型一个较佳实施例中,一种多孔钢管加强氟塑料换热管进一步包括所述钢管的材质为碳钢、不锈钢、耐候钢或铝合金。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背景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通过在氟塑料内层和氟塑料外层之间设置钢管,提高了换热管的强度,耐蚀性强,同时减少了氟塑料的用量,降低了成本,同时氟塑料内层和氟塑料外层之间通过穿过通孔的氟塑料连接块连接成一体,避免氟塑料内层和氟塑料外层脱离钢管,提高氟塑料内层、钢管和氟塑料外层之间连接的紧密性,提高使用寿命,提高换热效果。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中:2、氟塑料内层,4、钢管,6、氟塑料外层,8、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实用新型有关的构成。

如图1、图2所示,一种多孔钢管加强氟塑料换热管,包括圆管状的氟塑料内层2、钢管4和圆管状的氟塑料外层6,钢管4包覆在氟塑料内层2上,钢管4的管壁上设置有多个通孔8,氟塑料外层6包覆在钢管4上,增强了换热管的强度,同时减少了氟塑料的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氟塑料内层2通过多个通孔8与氟塑料外层6连接成一体,避免氟塑料内层2、氟塑料外层6与钢管4分离,提高氟塑料内层2、钢管4和氟塑料外层6之间连接的紧密性。

本实用新型优选氟塑料内层2的厚度为0.2-2mm,确保换热管强度的同时控制氟塑料的用量。

本实用新型优选钢管4的厚度为0.2-3mm,提高钢管4的强度。钢管4的内径为10-100mm。

本实用新型优选通孔8呈圆形。通孔8的直径为0.5-5mm。

本实用新型优选氟塑料外层6的厚度为0.2-2mm,确保换热管强度的同时控制氟塑料的用量。

本实用新型优选氟塑料内层2与氟塑料外层6通过模压烧结连接成一体,连接稳固,加工简单,提高生产效率。

为了提高换热管的耐腐蚀性能,本实用新型优选氟塑料内层2和氟塑料外层6的材质均为聚四氟乙烯。

本实用新型优选钢管4的材质为碳钢,但并不局限于碳钢,还可以为不锈钢、耐候钢或铝合金。

以上依据本实用新型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实用新型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实用新型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技术性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