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热装置、供暖系统及热气流试验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77798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供热装置、供暖系统及热气流试验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供热装置,具体涉及一种供暖系统,还涉及一种热气流试验台。



背景技术:

供热装置是一种用于给系统、设备提供热量的装置,其产热方法一般为电热元件或能源燃烧的方式进行实现,并由气流进行输送,上述产热存在以下两方面弊端:一方面,取热方式不环保,在取热过程中,会因产生的废气而对生活环境会产生气体污染,会因向四周空气扩散的热量产生热污染,不符合当今对环保、清洁的潮流,另一方面,两种方式所提供的热量在气流内存在分布不均的缺点,无法为具有热量要求的系统及设备(例如供暖系统及热气流试验台)提供稳定持续热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供稳定高压高温气流、能耗低、零污染的气流的供热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包括供热管道,所述的供热管道设置有进气流端及出气流端,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供热管道沿进气流端向出气流端的方向依次串联于供热管道的叶轮泵,所述的供热管道及叶轮泵通过气流时,气流与供热管道的管道壁及叶轮泵的叶轮摩擦生热。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外界气流从进气流端进入供热管道,并沿供热管道移动的过程中,气流会因多种摩擦产生多种热量:①气流与气流之间的摩擦;②气流与叶轮泵的叶轮产生的摩擦;③气流与管道的管壁产生的摩擦,而在叶轮泵的助力下,气流每经过一个叶轮泵均会被加压加速,加压加速之后使上述的三种摩擦加剧,从而产生大量的热量,在经过若干个叶轮泵之后,气流能够被上升至所需温度,在摩擦过程中,又会因大量的热量又使气流膨胀,进一步增加摩擦加剧的效果,加热效果反复叠加之后,不仅加速了加热的过程,也能够减少对电能的需求,综上所述,由于气流各处均存在摩擦,故气流各处同步加热,使气流不仅高温高压,而且稳定持续,由于只采用电能这种环保能源,又能实现环保、零污染、能耗低的目的,非常适合与其他需要的热量的设备及系统长远使用及广泛推广。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叶轮泵内包括电机及由电机同步驱动的两个以上叶轮,各所述的叶轮由轮轴及叶片,所述的叶轮沿轮轴轴向延伸设置,并等距排布于轮轴外周,所述的叶轮远离轮轴的端面呈外凸的弧形状,所述的叶轮位于相邻叶片之间设置有呈内凹状的弧形压缩面,所述的叶轮的其中一个叶片转动至与朝向另一叶轮时,该叶片与另一个叶轮的弧形压缩面构成压缩间隙。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特殊的叶轮对气流进行加速加压,叶片沿轮轴轴向延伸,增加叶片厚度,从而增加叶片抗压强度,在高温高压下仍能够稳定工作,此外,由叶片及弧形压缩面构成的压缩间隙,在叶片转动时间歇对空气进行挤压,从而提高加压效率,即提高热量产生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压缩间隙的间距从中部向两侧逐渐增加。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调节压缩间隙的间距,在气流被压入压缩间隙的过程中,空间逐渐缩小,在空间缩小的过程中,对气流进行持续挤压,优化压缩间隙结构,从而进一步提高加压效率,即提高热量产生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叶片沿叶轮轴向贯穿设置有若干个增热通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叶轮转动时,叶片附近的空气会因叶轮转动而产生离心力,具有向叶轮外侧移动的趋势,而位于增热通道的气流在离心力作用下会与增热通道靠外侧的侧壁进行移动并摩擦,进一步提高气流与叶轮摩擦所产生的热量,即提高产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增热通道沿气流传输方向孔径逐渐减小。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随着孔径的减小,气流在离心力作用下与增热通道之间产生的摩擦会逐渐增加,摩擦增加,使产生的热量进一步增加,此外,由于孔径的减小,气流在经过增热通道时被压缩,压力及流速增加,在离开叶轮进入下一段供热管道时,与供热管道的管壁的摩擦进一步加强,使整体产热效率大大提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电机为变速电机。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热量的数量一般由叶轮泵的加速及加压的程度决定,故采用变速电机,使供热装置的输出热量能够易于控制,并可根据实际需求量进行调节,使供热装置更加多功能化、智能化及实用化。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采用上述供热装置的供暖系统,并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包括供暖系统,所述的供暖系统设置有与热源衔接的供暖端,所述的供热管道的出气流端与供暖系统的供暖端之间设置有联通管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一种供热装置组合使用的方式,供暖系统是用人工方法向室内供给热量,使室内保持一定的温度,以创造适宜的生活条件或工作条件的技术,一般供暖系统由热源(热媒制备)、热循环系统(管网或热媒输送)及散热设备(热媒利用)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可将供热装置的结构应用于公共场所及家庭的供暖系统之中,作为供暖系统的热源,由于供暖系统具有稳定、持续的热源要求,供热装置完全符合,由供热装置为供暖系统提供高压高温气流、能耗低、零污染的气流,由阀门控制气流通断,广泛应用于热交换供暖,使供暖系统更加环保,适合长远使用及广泛推广。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采用上述供热装置的热气流试验台,并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包括试验管道,所述的试验管道设置有试验进端及试验出端,所述的试验管道的试验进端与供热管道的出气流端相衔接,所述的试验管道安装有用于检测的阀门,所述的试验管道靠近阀门设置有检测仪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作为一种供热装置组合使用的方式,由供热装置为热气流试验台提供稳定、持续的热量,可将试验管道调节至稳定的温度、气压状态,用于试验阀门在各额定条件下的性能,使检测效果更加准确,试验管道显示数值对试验结果进行清晰表达,避免不稳定温度及气压的气流扰乱试验结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试验管道位于阀门的位置对应设置有安装阀门的自动夹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增设自动夹具,使阀门在被检测时快速安装,缩短拆装时长及提高安装便捷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检测仪表包括前压力传感器、前温度传感器、流量计、后压力传感器及后温度传感器,所述的前压力传感器及前温度传感器位于阀门相对气流流动方向的前端,所述的流量计、后压力传感器及后温度传感器位于阀门相对气流流动方向的后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前压力传感器及前温度传感器收集气流在进入阀门之前的各项数据,流量计、后压力传感器及后温度传感器收集气流在经过阀门之后的各项数据,相对单一检测位置,这样获取的数据更加全面,更能说明气流在进入阀门之后所产生的变化。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供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叶轮的结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叶轮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供暖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热气流试验台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供热装置,包括供热管道1,供热管道1设置有进气流端11及出气流端12,供热管道1沿进气流端11向出气流端12的方向依次串联于供热管道1的叶轮泵2,,供热管道1及叶轮泵2通过气流时,气流与供热管道1的管道壁及叶轮泵2的叶轮摩擦生热,叶轮泵2沿沿进气流端11向出气流端12的方向的泵转速逐渐提高,在外界气流从进气流端11进入供热管道1,并沿供热管道1移动的过程中,气流会因多种摩擦产生多种热量:①气流与气流之间的摩擦;②气流与叶轮泵2的叶轮产生的摩擦;③气流与管道的管壁产生的摩擦,而在叶轮泵2的助力下,气流每经过一个叶轮泵2均会被加压加速,加压加速之后使上述的三种摩擦加剧,从而产生大量的热量,使气流能够上升至所需温度,在摩擦过程中,又会因大量的热量又使气流膨胀,进一步增加摩擦加剧的效果,反复叠加之后,不仅加速了加热的过程,也能够减少对电能的需求,综上所述,由于气流各处均存在摩擦,故气流各处同步加热,使气流不仅高温高压,而且稳定持续,由于只采用电能这种环保能源,又能实现环保、零污染、能耗低的目的,非常适合与其他需要的热量的设备及系统长远使用及广泛推广。

如图2所示,叶轮泵2内包括电机及由电机同步驱动的两个以上叶轮21,在具体实施方式中优选两个,各叶轮21由轮轴211及叶片212,叶轮21沿轮轴211轴向延伸设置,并等距排布于轮轴211外周,叶轮21远离轮轴211的端面214呈外凸的弧形状,叶轮21位于相邻叶片212之间设置有呈内凹状的弧形压缩面213,叶轮21的其中一个叶片212转动至与朝向另一叶轮21时,该叶片212与另一个叶轮21的弧形压缩面213构成压缩间隙215,采用特殊的叶轮21对气流进行加速加压,叶片212沿轮轴211轴向延伸,增加叶片212厚度,从而增加叶片212抗压强度,在高温高压下仍能够稳定工作,此外,由叶片212及弧形压缩面213构成的压缩间隙215,在叶片212转动时间歇对空气进行挤压,从而提高加压效率,即提高热量产生效率。

压缩间隙215的间距从中部向两侧逐渐增加,调节压缩间隙215的间距,在气流被压入压缩间隙215的过程中,空间逐渐缩小,在空间缩小的过程中,对气流进行持续挤压,优化压缩间隙215结构,从而进一步提高加压效率,即提高热量产生效率。

叶片212沿叶轮21轴向贯穿设置有若干个增热通道216,在叶轮21转动时,叶片212附近的空气会因叶轮21转动而产生离心力,具有向叶轮21外侧移动的趋势,而位于增热通道216的气流在离心力作用下会与增热通道216靠外侧的侧壁进行移动并摩擦,进一步提高气流与叶轮21摩擦所产生的热量,即提高产热效率。

如图3所示,增热通道216沿气流传输方向孔径逐渐减小,随着孔径的减小,气流在离心力作用下与增热通道216之间产生的摩擦会逐渐增加,摩擦增加,使产生的热量进一步增加,此外,由于孔径的减小,气流在经过增热通道216时被压缩,压力及流速增加,在离开叶轮21进入下一段供热管道1时,与供热管道1的管壁的摩擦进一步加强,使整体产热效率大大提升。

电机为变速电机,热量的数量一般由叶轮泵2的加速及加压的程度决定,故采用变速电机,使供热装置的输出热量能够易于控制,并可根据实际需求量进行调节,使供热装置更加多功能化、智能化及实用化,电机为现有构件,未在附图中表示,不影响结构理解。

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采用上述供热装置的供暖系统,并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包括供暖系统,供暖系统设置有与热源衔接的供暖端,供热管道1的出气流端12与供暖系统的供暖端之间设置有联通管道3,作为一种供热装置组合使用的方式,供暖系统是用人工方法向室内供给热量,使室内保持一定的温度,以创造适宜的生活条件或工作条件的技术,一般供暖系统由热源(热媒制备)、热循环系统4(管网或热媒输送)及散热设备5(热媒利用)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可将供热装置7的结构应用于公共场所及家庭的供暖系统之中,作为供暖系统的热源,由于供暖系统具有稳定、持续的热源要求,供热装置完全符合,由供热装置为供暖系统提供高压高温气流、能耗低、零污染的气流,由阀门控制气流通断,广泛应用于热交换供暖,使供暖系统更加环保,适合长远使用及广泛推广。

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采用上述供热装置的热气流试验台,并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包括试验管道6,试验管道6设置有试验进端61及试验出端62,试验管道6的试验进端61与供热管道1的出气流端12相衔接,试验管道6安装有用于检测的阀门,试验管道6靠近阀门设置有检测仪表,作为一种供热装置组合使用的方式,由供热装置为热气流试验台提供稳定、持续的热量,可将试验管道6调节至稳定的温度、气压状态,用于试验阀门在各额定条件下的性能,使检测效果更加准确,试验管道6显示数值对试验结果进行清晰表达,避免不稳定温度及气压的气流扰乱试验结果。

试验管道6位于阀门8的位置对应设置有安装阀门的自动夹具,增设自动夹具,使阀门在被检测时快速安装,缩短拆装时长及提高安装便捷性,自动夹具包括相对设置的定夹板681及活动夹板682,定夹板681及活动夹板682分别位于阀门两侧,活动夹板682设置有驱动活动夹板682向定夹板681移动的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可为气缸、液压、电机等,本实用新型采用液压缸68。

检测仪表包括前压力传感器63、前温度传感器64、流量计65、后压力传感器66及后温度传感器67,前压力传感器63及前温度传感器6764位于阀门相对气流流动方向的前端,流量计65、后压力传感器66及后温度传感器67位于阀门相对气流流动方向的后端,前压力传感器63及前温度传感器6764收集气流在进入阀门之前的各项数据,流量计65、后压力传感器66及后温度传感器67收集气流在经过阀门之后的各项数据,相对单一检测位置,这样获取的数据更加全面,更能说明气流在进入阀门之后所产生的变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