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换热器的边板、换热器组件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04689发布日期:2018-08-04 16:35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换热器的边板、换热器组件及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空调器换热器边板大多为分离式边板,换热器翅片为双排,管距为标准管间距,在装配过程中,半圆管需要手工装配,生产效率低,自动化程度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用于换热器的边板,所述用于换热器的边板具有结构简单、装配效率高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换热器组件,所述换热器组件包括上述所述的用于换热器的边板。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空调器,所述空调器包括上述所述的换热器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换热器的边板,包括:多对弯管装配孔,多对所述弯管装配孔间隔设置;和多个标识部,所述标识部邻近所述弯管装配孔设置,且多个所述标识部与多对所述弯管装配孔一一对应。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换热器的边板,通过在边板上设置与多个弯管装配孔一一对应的多个标识部,操作设备可以对标识部进行识别判断,以确定弯管装配孔所对应的弯管的直径和弯管的装配位置,从而自动、准确地经弯管装配至相应地弯管装配孔处,实现了弯管的自动化装配,从而提高了换热器组件的装配效率,降低了换热器组件的生产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标识部包括:第一标识部,所述第一标识部位于每对所述弯管装配孔中心的连接线上;和第二标识部,所述第二标识部邻近所述第一标识部设置。由此,操作设备可以根据第一标识部和第二标识部判断识别弯管装配孔对应的弯管的管径和弯管的装配位置,以实现弯管的自动化装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标识部和所述第二标识部中的至少一个形成为刻痕。由此,便于标识部的加工制造,从而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边板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板体可枢转地连接;和第三板体,所述第三板体与所述第二板体的所述另一端可枢转地连接。由此,便于边板的固定装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第三板体中至少一个设有导向部。由此,便于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第三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的固定装配。

可选地,所述导向部形成为翻边。由此,便于导向部的加工制造,从而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板体、所述第二板体和所述第三板体中至少一个设有限位部。由此,可以防止第一板体和第三板体过渡转动。

可选地,所述限位部形成为卡勾。由此,便于限位部的加工制造,从而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板体的靠近所述限位部处设有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三板体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定位部相适配的第二定位部。由此,可以通过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之间的配合,实现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第三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的预固定。

可选地,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中的一个形成为定位孔,另一个形成为定位凸起。由此,便于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的加工旨在,从而可以提供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三板体上设有第一装配孔,所述第二板体上设有与所述第一装配孔相适配的第二装配孔。由此,可以利用连接件穿过第一装配孔和第二装配孔实现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第三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的固定装配。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所述的用于换热器的边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通过在边板上设置与多个弯管装配孔一一对应的多个标识部,操作设备可以对标识部进行识别判断,以确定弯管装配孔所对应的弯管的管径和弯管的装配位置,从而自动、准确地将弯管装配至相应地弯管装配孔处,实现了弯管的自动化装配,从而提高了换热器组件的装配效率,降低了换热器组件的生产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上述所述的换热器组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在边板上设置与多个弯管装配孔一一对应的多个标识部,操作设备可以对标识部进行识别判断,以确定弯管装配孔所对应的弯管的管径和弯管的装配位置,从而自动、准确地将弯管装配至相应地弯管装配孔处,实现了弯管的自动化装配,从而提高了换热器组件的装配效率,降低了换热器组件的生产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的爆炸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的局部结构爆炸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换热器的边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换热器的边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换热器的边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换热器组件100,

换热器本体10,换热管110,

边板20,弯管装配孔210,标识部220,第一标识部221,第二标识部222,第一板体20a,第二板体20b,第三板体20c,导向部230,限位部240,第一定位部251,第二定位部252,第一装配孔261,第二装配孔262,

弯管3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换热器的边板20、换热器组件 100及换热器。

如图1-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换热器的边板20,边板20包括:多对弯管装配孔210和多个标识部220。

具体而言,如图4和图5所示,多对弯管装配孔210间隔设置,标识部220邻近弯管装配孔210设置,且多个标识部220与多对弯管装配孔210一一对应。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1和图2所示,换热器组件100在装配过程中,边板20装配至换热器本体10的端部,换热管110穿过对应的弯管装配孔210,从边板20的一侧伸出至边板20的另一侧,随后,将弯管30与对其对应的弯管装配孔210伸出的换热管110 装配。通过在边板20上设置标识部220,操作设备(如机械手等)可以对标识部220 进行识别分析,确定弯管装配孔210对应的弯管30的孔径,并确定弯管30的装配位置,从而可以将弯管30自动准确地装配至对应的弯管装配孔210位置,由此,实现了弯管 30的自动化装配,进而提高了换热器组件100的装配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换热器的边板20,通过在边板20上设置与多个弯管装配孔210一一对应的多个标识部220,操作设备可以对标识部220进行识别判断,以确定弯管装配孔210所对应的弯管30的直径和弯管30的装配位置,从而自动、准确地经弯管30装配至相应地弯管装配孔210处,实现了弯管30的自动化装配,从而提高了换热器组件100的装配效率,降低了换热器组件100的生产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4和图5所示,标识部220可以包括:第一标识部221和第二标识部222,第一标识部221位于每对弯管装配孔210中心的连接线上,第二标识部222邻近第一标识部221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弯管30可以采用平插和斜插混合方式,以利于提高换热器组件100的换热效果。通过在每对弯管装配孔210中心的连接线上设置第一标识部221,便于操作设备在装配弯管30时,对弯管30的插接位置和插接方向进行更精确地确定,使弯管30准确、高效地装配至对应弯管装配孔210 的位置。另外,换热器组件100中的换热管110可以具有多种不同管径的换热管110,相应地,换热器组件100具有多种不同管径的弯管30。通过在邻近第一标识部221的位置设置第二标识部222,可以通过第二标识部222判断确定弯管装配孔210对应的弯管 30的管径,从而将相应管径的弯管30装配至对应的弯管装配孔210上,由此,实现了弯管30的自动化装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标识部221和第二标识部222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形成为刻痕。也就是说,第一标识部221可以形成为刻痕,或者第二标识部222形成为刻痕,当然还可以是第一标识部221和第二标识部222均形成为刻痕。由此,便于第一标识部221和第二标识部222的加工制造,从而可以降低边板20的生产成本。需要说明的是,在操作设备(如机械手)上可以设置有检测装置,检测装置可以为光学检测装置,例如红外检测装置,红外检测装置可以发射出红外光线,并可以接收反射的红外光线,通过在边板20上设置刻痕的标识部,红外检测装置可以根据反射的红外光时间的差异判断确定标识部220的反应出的弯管30的装配位置和装配管径信息,以选择相应地弯管30装配至相应地弯管装配孔210。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标识部221和第二标识部222不局限于设置为刻痕地形式,检测装置也不限于红外检测装置,只要操作设备可以检测到边板20上的标识部的位置和信息,实现将弯管30自动化地装配至对应地弯管装配孔210处即可。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第一标识部221和第二标识部222还可以选择使用不同的颜色进行标识。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如图4所示,第二标识部222形成为字母形状的刻痕,其中,字母A代表中心距为21mm的φ7半圆管,字母B代表中心距为17mm的φ7半圆管,字母C代表中心距为14.5mm的φ5半圆管,字母D代表中心距为12.4mm的φ5半圆管。由此,便于操作设备对标识部220进行判断识别。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5-图7所示,边板20可以包括:第一板体20a、第二板体20b和第三板体20c。其中,第二板体20b的一端与第一板体20a可枢转地连接,第三板体20c与第二板体20b的另一端可枢转地连接。由此,便于边板20加工制造,而且,在装配换热器组件100时,第一板体20a和第三板体20c可以相对于第二板体20b转动(如图7中箭头u和箭头v所示的转动方向),使装配后的换热器组件100 的横截面呈U形(结合图1和图6所示),由此,有利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板体20a、第二板体20b和第三板体20c中至少一个设有导向部230。也就是说,可以在第一板体20a、第二板体20b和第三板体20c 中的一个上设置有导向部230,或在其中的两个上设置有导向部230,当然还可以是在三个上均设置有导向部230,由此,在第一板体20a和第三板体20c向第二板体20b转动靠近的过程中,导向部230具有导向作用,从而便于第一板体20a与第二板体20b、第三板体20c与第二板体20b的配合装配。

可选地,导向部230可以形成为翻边。如图4-图7所示,在第一板体20a和第三板体20c的靠近第二板体20b的边缘上设置有导向部230,导向部230形成为翘起的翻边。由此,便于导向部230的加工制造,以降低生产成本。在第一板体20a、第三板体20c 向第二板体20b转动装配的过程中,第二板体20b靠近第一板体20a的边缘可以沿着第一板体20a上的导向部230伸入到第一板体20a的边缘的下表面,第二板体20b的靠近第三板体20c的边缘可以沿着第三板体20c的导向部230伸入到第三板体20c的边缘的下表面,从而便于第一板体20a与第二板体20b、第三板体20c与第二板体20b的配合装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板体20a、第二板体20b和第三板体20c中至少一个设有限位部240。也就是说,可以在第一板体20a、第二板体20b和第三板体20c 中的一个上设置有限位部240,或在其中的两个上设置有限位部240,还可以是在三个上均设置限位部240。由此,在第一板体20a和第三板体20c向第二板体20b转动靠近的过程中,限位部240可以止挡限位,防止第一板体20a和第三板体20c转动过渡造成边板20的损坏,而且,便于第一板体20a和第二板体20b、第三板体20c和第二板体 20b的固定装配。

可选地,限位部240可以形成为卡勾。如图4-图7所示,第二板体20b靠近第一板体20a的边缘和第二板体20b靠近第三板体20c的边缘处设置有限位部240,限位部240 形成为弯折的卡勾,由此,便于限位部240的加工制造,而且,可以利用卡勾对第一板体20a和第三板体20c进行止挡限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板体20b的靠近限位部240处设有第一定位部 251,第一板体20a和第三板体20c上设置有与第一定位部251相适配的第二定位部(图中未示出)。由此,通过设置第一定位部251和第二定位部,可以利用第一定位部251 和第二定位部配合定位,对第一板体20a和第二板体20b、第三板体20c和第二板体20b 进行预固定,以便于第一板体20a与第二板体20b、第三板体20c与第二板体20b的固定装配。

可选地,第一定位部251和第二定位部中的一个形成为定位孔,另一个形成为定位凸起。由此,便于第一定位部251和第二定位部的加工制造,从而可以降低边板20的生产成本。如图4-图7所示,第二板体20b靠近第一板体20a的边缘处、第二板体20b 靠近第三板体20c的边缘处设置有卡勾,邻近卡勾的位置处设置有为定位孔,相应地,在第一板体20a和第三板体20c的对应位置处设置有定位凸起,当转动第一板体20a和第三板体20c至装配位置时,卡勾可以限制第一板体20a和第三板体20c的进一步转动,而且定位凸起可以卡入定位孔内,以限制第一板体20a和第三板体20c相对于第二板体 20b转动,从而实现了第一板体20a与第二板体20b、第三板体20c与第二板体20b之间的预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板体20a和第三板体20c上可以设有第一装配孔261,第二板体20b上设有与第一装配孔261相适配的第二装配孔262。如图4-图7 所示,在第一板体20a靠近第二板体20b的边缘、第三板体20c靠近第二板体20b的边缘设置有第一装配孔261,相应地,在第二板体20b的对应位置处设置有第二装配孔262,由此,当第一板体20a和第三板体20c转动至图6中所示的装配位置时,第一装配孔261 和第二装配孔262相对,由此,可以利用连接件(如螺栓连接件或铆接件等),穿过第一装配孔261和第二装配孔262,将第一板体20a和第二板体20b、第三板体20c和第二板体20b装配至一起。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边板20可以为一体成型件,由此,便于边板20的加工制造,以降低边板20的加工成本。边板20也可以为分体式,由此,便于边板20 的装配。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100,包括用于换热器的边板20。如图1和图 2所示,换热器组件100包括换热器本体10,换热器本体10间隔设置多根换热管110,边板20与装配至换热器本体10的端部,换热管110穿设于对应地弯管装配孔210,从边板20的一侧伸出至边板20的另一侧。操作设备通过识别边板20上的标识部220,将弯管30装配至对应的弯管装配孔210处,并与换热管110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100,通过在边板20上设置与多个弯管装配孔210一一对应的多个标识部220,操作设备可以对标识部220进行识别判断,以确定弯管装配孔210所对应的弯管30的直径和弯管30的装配位置,从而自动、准确地将弯管 30装配至相应地弯管装配孔210处,实现了弯管30的自动化装配,从而提高了换热器组件100的装配效率,降低了换热器组件100的生产成本。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上述的换热器组件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通过在边板20上设置与多个弯管装配孔210一一对应的多个标识部220,操作设备可以对标识部220进行识别判断,以确定弯管装配孔 210所对应的弯管30的直径和弯管30的装配位置,从而自动、准确地将弯管30装配至相应地弯管装配孔210处,实现了弯管30的自动化装配,从而提高了换热器组件100 的装配效率,降低了换热器组件100的生产成本。

下面参照图1-图7以一个具体的实施例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换热器组件100。值得理解的是,下属描述仅是示例性说明,而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限制。

如图1和图2所示,换热器组件100包括:换热器本体10、边板20和弯管30。

其中,换热器本体10间隔设置有多个换热管110,边板20装配至换热器本体10的端部。换热管110从边板20的一端穿过对应的弯管装配孔210,并伸出至边板20的另一侧,弯管30的两端与对应的弯管装配孔210伸出的两根换热管110连接装配。

如图4-图7所示,边板20包括:第一板体20a、第二板体20b和第三板体20c。第一板体20a和第二板体20b的一端可枢转地连接,第三板体20c与第二板体20b的另一端可枢转地连接。第一板体20a和第三板体20c靠近第二板体20b的边缘上设置有导向部230,导向部230形成为翻边。第二板体20b的靠近第一板体20a和第三板体20c的边缘处设置有限位部240,限位部240形成为卡勾,靠近卡勾的位置处设置有第一定位部251,第一定位部251形成为定位孔。第一板体20a和第三板体20c的对应位置处设有与第一定位部251相适配的第二定位部,第二定位部形成为限位凸起(图中未示出)。第一板体20a和第三板体20c上设有第一装配孔261,第二板体20b上设有与第一装配孔261相适配的第二装配孔262。

边板20上设置有多对弯管装配孔210和多个标识部220,多对弯管装配孔210间隔设置,标识部220邻近弯管装配孔210设置,且多个标识部220与多对弯管装配孔210 一一对应。

标识部220包括:第一标识部221和第二标识部222,第一标识部221和第二标识部222形成为刻痕,第一标识部221位于每对弯管装配孔210中心的连接线上,第二标识部222邻近第一标识部221设置,第一标识部221形成为不同的字母形状。

如图1和图2所示,换热器组件100在装配过程中,边板20装配至换热器本体10 的端部,换热管110穿过对应的弯管装配孔210,从边板20的一侧伸出至边板20的另一侧,随后,将弯管30与对其对应的弯管装配孔210伸出的换热管110装配。通过在边板20上设置标识部220,操作设备(如机械手等)可以对标识部220进行识别分析,确定弯管装配孔210对应的弯管30的孔径,并确定弯管30的装配位置,从而可以将弯管30自动准确地装配至对应的弯管装配孔210位置,由此,实现了弯管30的自动化装配,进而提高了换热器组件100的装配效率。

由此,通过在边板20上设置与多个弯管装配孔210一一对应的多个标识部220,操作设备可以对标识部220进行识别判断,以确定弯管装配孔210所对应的弯管30的直径和弯管30的装配位置,从而自动、准确地将弯管30装配至相应地弯管装配孔210处,实现了弯管30的自动化装配,从而提高了换热器组件100的装配效率,降低了换热器组件100的生产成本。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