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机组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5436426发布日期:2018-09-14 22:15阅读:98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风机组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新风除霾装置目前被广泛应用于绿色建筑、交通枢纽和教育医疗等民用舒适性场合。目前市场上的新风机组通常采用风阀结构实现风道的打开和关闭,以在全热交换功能、旁通或内循环功能等不同的工作模式之间切换。

由于风阀结构体积较大,使得新风机组内部难以设置较多的风阀来进行组合以灵活地实现各种功能,故而市场上的产品或具备单向旁通功能或具备内循环功能,且机组体积较大,或者无此方面功能。

而且,风阀结构是通过电机带动贴合在风口的风门运动,在风阀长期运行后,可能出现合页锈蚀松动的现象,在运动过程中可能会卡死。另外,在风阀关闭的状态下,风门与风口之间也难免存在间隙,因而难以达到较优的密封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风机组及其控制方法,能够使新风机组的结构更紧凑。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新风机组,包括:

壳体,壳体内设有新风风道和回风风道;和

热交换芯体,可运动地设在壳体内,用于在运动至第一位置的状态下,使新风风道和回风风道各自均通过热交换芯体实现自身连通,以使新风机组工作于热交换模式;并在运动至第二位置的状态下,使热交换芯体停止工作,以使新风机组处于热交换解除模式。

进一步地,热交换芯体可旋转地设置。

进一步地,热交换芯体以自身几何中心为轴线可旋转地设置。

进一步地,新风机组还包括驱动机构,用于驱动热交换芯体运动。

进一步地,壳体内设有多个隔板,用于将壳体内的空间分隔为四个并排的风道段,其中两个风道段共同形成新风风道,其余两个风道段共同形成回风风道,热交换芯体设在中间两个风道段中。

进一步地,壳体的其中一个侧边上并排设有新风入口、新风出口、回风入口和回风出口。

进一步地,热交换芯体呈正多边形。

进一步地,新风机组还包括多个柔性的密封件,所述热交换芯体能够在运动至第一位置的状态下,通过与各个所述密封件接触密封,使所述新风风道和回风风道各自均通过所述热交换芯体实现连通;并在运动至第二位置的状态下,通过与至少部分所述密封件脱离密封状态,使所述热交换芯体停止工作。

进一步地,各个所述密封件沿着所述热交换芯体的周向均布。

进一步地,所述热交换芯体可旋转地设置,所述热交换芯体呈正多边形,热交换芯体在转动至第一位置时,正多边形的顶点与密封件接触密封,并在转动至第二位置时,正多边形的边与密封件正对产生间隙。

进一步地,密封件为气囊。

进一步地,新风机组还包括设在壳体内的密封状态调节部件,用于主动调整密封件与热交换芯体之间的密封状态。

进一步地,密封件为气囊,密封状态调节部件包括充放气机构,用于调整气囊的充气量,以实现气囊的膨胀或收缩。

进一步地,新风机组还包括控制部件,气囊与热交换芯体之间处于密封状态所需的充气量,以及气囊与热交换芯体之间保持预设空隙时所需的充气量预先存储在控制部件中。

进一步地,密封状态调节部件包括直线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密封件朝着靠近或远离热交换芯体的方向平移。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上述实施例新风机组的控制方法,包括:

控制热交换芯体运动至第一位置,使新风风道和回风风道各自均通过热交换芯体实现连通,以使新风机组工作于热交换模式;

控制热交换芯体运动至第二位置,使热交换芯体停止工作,以使新风机组处于热交换解除模式。

进一步地,在使热交换芯体停止工作的状态下,控制方法还包括:

调整各个密封件与热交换芯体的密封和脱离密封状态,以控制新风风道、回风风道和/或新风风道与回风风道之间风道的连通关系,从而使新风机组处于热交换解除模式中的不同工作模式。

进一步地,在控制热交换芯体运动之前,控制方法还包括:

使各个密封件与热交换芯体脱离密封状态。

进一步地,热交换解除模式包括以下模式中的至少一种:非工作状态、新风旁通模式,回风旁通模式,新风、回风双旁通模式,内循环模式,新风、排风全开混风模式,以及新风、排风比例调节混风模式。

进一步地,壳体内并排设有四个风道段,壳体的一侧与四个风道段依次对应设有回风出口、新风入口、新风出口和回风入口,热交换芯体为正多边形,热交换芯体的左侧、下方、右侧和上方分别设有第一密封件、第二密封件、第三密封件和第四密封件,新风机组还包括新风风机和排风风机;

热交换模式:热交换芯体转动至第一位置,正多边形的四个顶点分别与相应位置的密封件接触密封,新风风机和排风风机均开启;

非工作状态:热交换芯体转动至第二位置,第二位置与第一位置相差45°,正多边形的四条边与相应位置的密封件正对且形成间隙,新风风机和排风风机均关闭;

新风旁通模式:热交换芯体转动至第二位置,仅使第四密封件脱离密封状态,新风风机开启,排风风机关闭;

回风旁通模式:热交换芯体转动至第二位置,仅使第二密封件脱离密封状态,新风风机关闭,排风风机开启;

新风、回风双旁通模式:热交换芯体转动至第二位置,仅使第二密封件和第四密封件脱离密封状态,新风风机和排风风机均开启;

内循环模式:热交换芯体转动至第二位置,仅使第三密封件脱离密封状态,新风风机开启,排风风机关闭;

新风、排风全开混风模式:热交换芯体转动至第二位置,仅使第三密封件和第四密封件脱离密封状态且所处风道全部打开,新风风机开启,排风风机关闭;或者

新风、排风比例调节混风模式:热交换芯体转动至第二位置,仅使第三密封件和第四密封件脱离密封状态且所处风道按混风的比例打开,新风风机开启,排风风机关闭。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新风机组,热交换芯体可运动地设在壳体内,能够在运动至第一位置的状态下,使新风风道和回风风道各自均通过热交换芯体实现自身连通,以使新风机组工作于热交换模式;并在运动至第二位置的状态下,使热交换芯体停止工作,以使新风机组处于热交换解除模式。该新风机组能够通过热交换芯体的运动实现机组工作模式的切换,无需在结构上使用风阀来控制,使机组结构更加紧凑,而且控制简单可靠,有利于实现多种功能。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新风机组的一个实施例处于热交换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新风机组中转动机构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新风机组的一个实施例处于非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新风机组的一个实施例处于新风旁通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新风机组的一个实施例处于回风旁通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新风机组的一个实施例处于新风、回风双旁通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新风机组的一个实施例处于内循环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新风机组的一个实施例处于新风、排风全开混风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新风机组的一个实施例处于新风、排风比例调节混风模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新风机组控制方法的一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壳体;2、热交换芯体;3、驱动机构;31、主动齿轮;32、从动齿轮;4、新风风机;5、排风风机;6、隔板;7、密封件;8、风道段。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详细说明本发明。在以下段落中,更为详细地限定了实施例的不同方面。如此限定的各方面可与任何其他的一个方面或多个方面组合,除非明确指出不可组合。尤其是,被认为是优选的或有利的任何特征可与其他一个或多个被认为是优选的或有利的特征组合。

本发明中出现的“第一”、“第二”等用语仅是为了方便描述,以区分具有相同名称的不同组成部件,并不表示先后或主次关系。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采用了“上”、“下”、“顶”、“底”、“前”、“后”、“内”和“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如图1至图9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风机组,可以是全热新风机组,可采用吊顶式、立柜式样、壁挂式等结构。在一个示意性的实施例中,该新风机组包括壳体1和热交换芯体2。壳体1内设有新风风道和回风风道。热交换芯体2,可运动地设在壳体1内,以通过热交换芯体2的运动改变新风或回风气流的走向。

热交换芯体2能够在运动至第一位置的状态下,使新风风道和回风风道各自均通过热交换芯体2实现自身连通,以使新风机组工作于热交换模式;并在运动至第二位置的状态下,使热交换芯体2停止工作,即新风和回风气流在流动时均不通过热交换芯体2,以使新风机组处于热交换解除模式。

此种新风机组可根据用户不同的使用需求,通过控制热交换芯体2运动使新风机组实现不同的功能。其中,在热交换模式下,新风风道和回风风道同时有空气流动,进入新风风道的室外新风和进入回风风道的室内空气都要经过热交换芯体2以进行换热,适用于在室内外温差较大的时段使用。在热交换解除模式下,可包括多种不同的工作模式,例如,在室内外温差较小时实现室内循环或过滤等功能,以及非工作状态。

本发明该实施例的新风机组,热交换芯体可运动地设在壳体内,能够通过热交换芯体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切换,实现不同的工作模式,以使新风机组实现不同的功能。与现有技术中通过可选择地控制不同风阀开闭实现新风系统不同功能的方式相比,本发明的新风机组在结构上无需通过设置多个风阀进行控制,通过热交换芯体运动位置的切换就能改变新风和回风气流方向,以实现不同的功能,能够使机组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而且控制简单可靠,有利于使新风机组具备多种功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热交换芯体2可旋转地设置。此种设置方式能够减小热交换芯体2在实现位置切换时所占用的运动空间,使机组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可替代地,热交换芯体2也可以平移的方式运动。

优选地,如图1所示,热交换芯体2以自身几何中心为轴线可旋转地设置。此种设置方式能够使热交换芯体2在旋转过程中无需占用额外的空间,而且能使热交换芯体2的转动过程更加稳定可靠,不易发生晃动。另外,还有利于将壳体1内的风道结构或其它零部件设计为相对于热交换芯体2对称的形式,优化新风机组内部结构。

在此基础上,本发明的新风机组还包括驱动机构3,用于驱动热交换芯体2运动。根据热交换芯体2不同的运动方式,可选择不同类型的驱动机构3。新风机组中可设置控制部件,通过控制部件控制驱动机构3带动热交换芯体2运动,可使新风机组自动地进行模式切换。可替代地,热交换芯体2的运动也可以手动控制。

如图1所示,热交换芯体2以自身几何中心为轴线可旋转地设置,驱动机构3可以选择齿轮传动、带传动或链条传动等能输出旋转运动的传动机构。优选地,如图2所示,驱动机构3包括动力部件、主动齿轮31和从动齿轮32,动力部件可以是步进电机,从动齿轮32可与热交换芯体2同轴设置,以驱动热交换芯体2绕自身轴线转动。此种驱动机构3能够使热交换芯体2的转动过程更加平稳,而且能比较精确地控制热交换芯体2的运动位置。

如图1所示,壳体1内设有多个隔板6,用于将壳体1内的空间分隔为四个并排的风道段8,其中两个风道段8共同形成新风风道,其余两个风道段8共同形成回风风道,热交换芯体2设在中间两个风道段8中。该实施例将新风风道和回风风道均设计为转折式结构,可缩短风道的整体长度,减小新风机组在沿风道长度方向占用的空间。将热交换芯体2设在中间两个风道段8中,新风和回风气流在经过热交换芯体2时,可充分利用热交换芯体2的各个部位进行均匀的热交换,提高换热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的其中一个侧边上并排设有新风入口、新风出口、回风入口和回风出口,新风入口和新风出口分别位于新风风道的两端,回风入口和回风出口分别位于回风风道的两端。将各个进风口和出风口设在壳体1的同一个侧边,可延长风道的长度,以在风道内部形成稳定的气体流场,有利于气体的热交换或过滤。

具体地,进风口和出风口的以下设置方式均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其一,如图1所示,新风入口和新风出口分别与壳体1中间两个风道段8对应设置,回风入口和回风出口分别与壳体1侧部的两个风道段8对应设置。

其二,新风入口和新风出口分别与壳体1侧部的两个风道段8对应设置,回风入口和回风出口分别与壳体1中间两个风道段8对应设置。

其三,新风入口和新风出口分别与壳体1一侧相邻的两个风道段8对应设置,回风入口和回风出口分别与壳体1另一侧相邻的两个风道段8对应设置。

其四,新风入口和新风出口分别与间隔的两个风道段8对应设置,回风入口和回风出口分别与另外两个间隔的风道段8对应设置。

在以上几种进风口和出风口的设置方式中,优选地,新风入口、新风出口、回风入口和回风出口的设置位置能够使新风气流和回风气流相对经过热交换芯体2,以通过气体对流的方式提高热交换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热交换芯体2呈正多边形。采用正多边形设计有利于提高壳体1内风道和各部件设置的对称性,使新风机组的结构紧凑,而且在需要进行位置切换时,对热交换芯体2的转动方向无要求,也易于设置热交换芯体2的转动角度。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新风机组还包括多个柔性的密封件7,热交换芯体2能够在运动至第一位置的状态下,如图1所示,通过与各个密封件7接触密封,使新风风道和回风风道各自均通过热交换芯体2实现连通;并在运动至第二位置的状态下,如图3至图9所示,通过与至少部分密封件7脱离密封状态,使热交换芯体2停止工作。

其中,调节密封件7的状态可以是密封件7自身体积的膨胀或收缩,也可以是密封件7整体朝向靠近或远离风道侧壁的方向平移。而且,在接触密封的状态下,密封状态调节部件也能够调节密封件7与风道侧壁的接触预紧力,以调整密封件7与风道侧壁的密封程度。

本发明该实施例的新风机组至少具备如下优点之一:

(1)通过密封状态调节部件能够灵活地实现风道的开闭,控制简单方便。

(2)柔性的密封件在密封状态调节部件的控制下,可通过自身变形消除接触间隙,增加接触预紧力,以更紧密地与密封面贴合,优化密封效果。

(3)密封件通过体积膨胀或朝向正对风道侧壁运动的方式实现密封,密封状态调节部件能够在接触密封状态下对密封件施加朝向风道侧壁的触预紧力,预紧力可控,可避免在密封件与风道侧壁之间出现间隙,能够实现较优的密封效果。而现有技术的方案中,风阀的风门在转动至与风道侧壁抵接时实现密封,风门不能朝向正对风道侧壁的方向运动,密封效果主要依靠风门的加工精度来保证,无法在产品工作过程中调整。

(4)此种密封结构与风阀结构相比,结构更加可靠,可避免出现松动或卡死的问题,在长期使用后不易失效,可提高使用寿命。

(5)柔性的密封件还可适应平面和不规则面等各种情况的密封件,适应性较强,可降低对风道侧壁加工精度的要求。而且,通过柔性密封件状态的改变,能够适应不同规格的风道尺寸。

对于正多边形的热交换芯体2可旋转设置的实施例,热交换芯体2能够在转动至第一位置时,如图1所示,通过正多边形的顶点与各密封件7接触形成密封状态以关闭风道,使新风风道和回风风道各自都只能通过热交换芯体2实现自身连通,此时新风机组工作于热交换模式。热交换芯体2能够在转动至第二位置时,如图3至图9所示,使正多边形的边与各密封件7正对产生间隙以打开风道,气流可通过风道流通,无需经过阻力较大的热交换芯体2,热交换芯体2停止工作,此时新风机组处于热交换解除模式。

在打开风道时,正多边形的边与风道侧壁正对的状态能够最大限度地打开风道,提高风道中气流的流通面积,优化新风机组的工作效率。可替代地,在打开风道时,正多边形的边与风道侧壁也可倾斜地相对,只要产生间隙就能打开风道。

优选地,密封件7为气囊。气囊便于通过控制充气量实现风道的打开或关闭,也能调整气囊与风道侧壁处于密封接触状态时的预紧力,能够与风道侧壁实现更紧密的接触,对风道侧壁的不同形状适应性较强。可替代地,密封件7也可以采用橡胶或海绵等制成。

优选地,密封件7呈柱形结构,且密封件7的长度与风道的宽度相适配,以在整个风道宽度方向上实现可靠密封。

通过将热交换芯体2设计为可运动的方式,优选地可转动地设计,当热交换芯体2转动至图1所示的第一位置时,热交换芯体2的各顶点与密封件7接触密封,新风机组工作于热交换模式;当热交换芯体转动至图3所示的第二位置时,热交换芯体2的各边与密封件7均脱离接触,新风机组处于非工作状态。可见,此种结构只需要改变热交换芯体2的位置,无需配合主动改变密封件7的状态,就能使新风机组在热交换模式和非工作状态之间切换,控制更加简单可靠。

如图1所示,各个密封件7沿着热交换芯体2的周向均布。密封件7可以设在壳体1内壁或者隔板6上。周向均布的密封件7可充分利用正多边形热交换芯体2的结构特点,无需考虑热交换芯体2的转动方向,在正多边形边数一定的情况下,只需转过特定的角度就能在热交换模式和热交换解除模式之间切换,可简化控制方式,提高新风机组工作模式控制的可靠性。

优选地,正多边形中与各个密封件7正对的顶点切为平面,以便热交换芯体2在与密封件7接触的状态下形成平面接触。此种结构能够形成更加可靠的密封状态,还能防止正多边形的顶点对柔性密封件7造成损伤。

在图1所示的结构中,密封件7设有四个,其中两个密封件7分别设在两侧隔板6的内侧壁上,另外两个密封件7分别设在中间隔板6的端部和壳体1的内侧壁上,可实现四个密封件沿着热交换芯体2的周向分布。

为了能够对密封件7的状态进行调节,以使新风机组实现热交换解除模式下的不同功能,本发明的新风机组还包括设在壳体1内的密封状态调节部件,用于主动调整密封件7与热交换芯体2的接触或脱离状态,以控制风道的关闭、打开以及打开程度。

在一种实施例中,密封件7为气囊,密封状态调节部件包括充放气机构,用于调整气囊的充气量,以实现气囊的膨胀或收缩,使气囊在膨胀状态下与热交换芯体2接触密封,将风道关闭;并在收缩状态下与热交换芯体脱离密封,将风道打开。由于充放气机构的设置位置无特殊要求,因此该实施例在结构设计时更灵活,可降低对风道周围特别是侧部空间的要求。

进一步地,新风机组还包括控制部件,气囊与热交换芯体2之间处于密封状态所需的充气量,以及气囊与热交换芯体2之间保持预设空隙时所需的充气量预先存储在控制部件中。该实施例能够自动调节气囊充气量来改变气囊自身的状态,以控制风道的关闭、打开及打开程度,从而实现新风机组不同的功能,控制简单方便。而且,通过调节气囊的充气量,可以适应于不同规格的热交换芯体2。

在另一种实施例中,密封状态调节部件包括直线驱动机构,用于驱动密封件7朝着靠近热交换芯体2的方向平移实现接触密封,将风道关闭;或者朝着远离热交换芯体2的方向平移脱离密封状态,将风道打开。该实施例通过调节密封件7的位置实现风道的开闭,易于控制。直线驱动机构可以是电动推杆、直线电机或气缸等。为了提高密封件7运动时的平稳性,还可以在密封件7与固定基体之间设置弹性元件,以增加密封件7在运动过程中的阻尼。

热交换芯体2采用正多边形,在一种实施例中,正多边形的边数为四的整数倍,例如四边形、八边形等。热交换芯体2能够在转动至第一位置的状态下,正多边形的顶点与密封件7正对并接触密封。在需要进行模式切换时,先使各个密封件7与热交换芯体2脱离密封状态,以便热交换芯体2顺利转动。在转动至第二位置的状态下,使正多边形的边与密封件7正对且形成间隙以脱离密封状态。其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角度差可通过180°除以多边形边数计算,正反向转动均可。

该实施例的新风机组在处于热交换模式或热交换解除模式时,若要将密封件7调整为接触密封状态,各个密封件7的调整量一致。例如密封件7为气囊,当热交换芯体2处于第二位置,如图4至图9,将不同的风道选择性关闭时,不同位置气囊的充气量统一,可降低控制难度,并提高控制可靠性。

若热交换芯体2采用六边形,热交换芯体2能够在转动至第一位置的状态下,使六边形的两个相对顶点和两个相对边与密封件7正对并接触密封,并在转动至第二位置的状态下,通过使部分密封件7远离热交换芯体2以脱离密封状态,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角度差为30°。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壳体1内并排设有四个风道段8,壳体1的一侧(例如上部)与四个风道段8从左到右依次对应设有回风出口、新风入口、新风出口和回风入口,热交换芯体2为正四边形,热交换芯体2的左侧、下方、右侧和上方分别设有第一密封件a、第二密封件b、第三密封件c和第四密封件d,第一密封件a设在左侧隔板6的内侧,第二密封件b设在壳体1底部的内壁上,第三密封件c设在右侧隔板6的内侧,第四密封件d设在中间隔板6的端部。

新风机组还包括新风风机4和排风风机5,壳体1上设有新风出口和回风出口,新风风机4至少设在新风风道内靠近新风出口的位置,排风风机5至少设在回风风道内靠近回风出口的位置。

基于该具体实施例,下面以密封件7为气囊为例,参考图10说明本发明新风机组的工作原理,在各个工作模式下气流方向如1至图9中箭头所示。

(1)如图1所示,在热交换芯体2处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正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分别与相应位置的密封件7接触,使新风风道、回风风道以及两者之间的风道均关闭,新风和回风气流分别在新风风道和回风风道中流动时均流经热交换芯体2进行热交换。新风风机4和排风风机5均开启。此时机组工作于热交换模式,适合于室内外温差较大的时段使用。

具体地,新风从新风入口流入,回风从回风入口流入,新风和回风以相对的方向进入热交换芯体2,热交换完毕后,新风从新风出口流出,回风从回风出口流出。热交换模式可作为新风机组启动后的初始工作模式。

(2)如图3所示,在热交换芯体2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相差45°,正四边形的四条边分别与相应位置的密封件形成间隙,各个风道均打开且相互连通,气流可自由流通,热交换芯体2停止工作。新风风机4和排风风机5均关闭。此时新风机组处于非工作状态。

在热交换芯体2需要从第一位置转动至第二位置时,为减小转动阻力,首先使各个密封件7放气,再控制动力部件驱动主动齿轮31和从动齿轮32旋转,从而带动热交换芯体2旋转。

(3)如图4所示,在热交换芯体2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第一密封件a、第二密封件b和第三密封件c充气至与热交换芯体2接触密封,充气量为v,第四密封件d处于放气状态,使新风通道打开。接着使新风风机4开启,排风风机5关闭。此时新风机组工作于新风旁通模式,适用于过渡季节,室内需要供应除霾新风时使用。

(4)如图5所示,在热交换芯体2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第一密封件a、第三密封件c和第四密封件d充气至与热交换芯体2接触密封,充气量为v,第二密封件b处于放气状态,使回风风道打开。接着新风风机4关闭,排风风机5开启。此时新风机组处于回风旁通模式,适合于室内排风时使用。

(5)如图6所示,在热交换芯体2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第一密封件a和第三密封件c充气至与热交换芯体2接触密封,充气量为v,第二密封件b和第四密封件d处于放气状态,使新风风道和回风风道均打开。接着新风风机4和排风风机5均开启。此时新风机组处于新风、回风双旁通模式,适合于过渡季节室内外温差较小时使用。

(6)如图7所示,在热交换芯体2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第一密封件a、第二密封件b和第四密封件d充气至与热交换芯体2接触密封,充气量为v,第三密封件c处于放气状态,回风入口和新风出口之间的风道打开。接着新风风机4开启,排风风机5关闭。此时机组处于内循环模式,用于室内空气质量净化,室外空气质量恶劣时使用。

(7)如图8所示,在热交换芯体2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下,第一密封件a、第二密封件b充气至与热交换芯体2接触密封,充气量为v,第三密封件c和第四密封件d全部放气,新风风道、回风入口与新风出口之间的风道均打开。接着新风风机4开启,排风风机5关闭。此时机组处于新风、排风全开混风模式,适合于室内外温差较大,如寒冷地区使用。

(8)如图9所示,与图8不同之处在于,第三密封件c和第四密封件d部分放气,其充气量根据混风的比例设定,通过改变这两个密封件中充气量来调节新风风道、回风入口与新风出口之间风道的尺寸大小,新风机组处于新风、排风比例调节混风模式,可根据室内外温差的大小进行调节。

当需要从模式(3)~(8)重新调整为热交换模式时,首先将新风风机4和排风风机5关闭,再使四个密封件7放气,排气完毕后,使热交换芯体2转动45°至图1所示的第一位置,接着给四个密封件7充气,充气量为t,随后开启新风风机4和排风风机5。充气量v和t分别为热交换芯体2处于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时,要实现可靠密封所需要的充气量,可预设在控制部件中。

本发明的新风机组功能多样化,在使用中更加节能,尤其过渡季节时,室内外温差小,直接旁通更加节能,在室外空气差时采用内循环功能,不断循环净化室内空气,舒适性更好。

其次,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基于上述实施例新风机组的控制方法,在一个实施例中,该控制方法包括:

控制热交换芯体2运动至第一位置,使新风风道和回风风道各自均通过热交换芯体2实现连通,以使新风机组工作于热交换模式;

控制热交换芯体2运动至第二位置,使热交换芯体2停止工作,以使新风机组处于热交换解除模式。

在该实施例中,新风机组可根据用户的使用需求通过热交换芯体运动位置的切换改变新风和回风气流方向,以实现不同的功能,控制简单可靠,有利于使新风机组具备多种功能。

进一步地,在控制热交换芯体2运动之前,该控制方法还可包括:使各个密封件7与热交换芯体2脱离密封状态。该实施例能够减小热交换芯体2的运动阻力,以实现可靠转动。

进一步地,在使热交换芯体2停止工作的状态下,即新风机组处于热交换解除模式下,该控制方法还可包括:

调整密封件7与热交换芯体2的密封和脱离密封状态,以控制新风风道、回风风道和/或新风风道与回风风道之间风道的连通关系,从而使新风机组处于热交换解除模式中的不同工作模式。

其中,热交换解除模式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模式:非工作状态,新风旁通模式,回风旁通模式,新风、回风双旁通模式,内循环模式,新风、排风全开混风模式和新风、排风比例调节混风模式。

该实施例能够在热交换芯体2停止工作的状态下,通过调整各个密封件7的状态将密封件7选择性地开启,以改变各风道之间的连通关系,密封件7的状态可以是自身体积的膨胀或收缩,也可以是密封件7整体朝向靠近或远离热交换芯体1的方向平移,从而根据外部环境和用户的需求灵活地实现新风机组的不同功能,使新风机组能够更全面地满足用户的需求。而且,根据室内外温差情况选择地开启密封件7,以灵活选择风道连通关系,从而实现不同的工作模式,可使新风机组在工作过程中更节能,降低设备能耗。

对于一种具体的新风机组,如图1所示,壳体1内并排设有四个风道段8,壳体1的一侧与四个风道段8依次对应设有回风出口、新风入口、新风出口和回风入口,热交换芯体2为正四边形,热交换芯体2的左侧、下方、右侧和上方分别设有第一密封件a、第二密封件b、第三密封件c和第四密封件d。新风机组还包括新风风机4和排风风机5,新风风机4设在靠近新风出口的位置,排风风机5设在靠近回风出口的位置。

针对此种结构,如图10所示,本发明新风机组在不同工作模式下对应的控制方法包括:

热交换模式:热交换芯体2转动至第一位置,正多边形的四个顶点分别与相应位置的密封件7接触密封,新风风机4和排风风机5均开启;

非工作状态:热交换芯体2转动至第二位置,第二位置与第一位置相差45°,正多边形的四条边与相应位置的密封件7正对且形成间隙,新风风机4和排风风机5均关闭;

新风旁通模式:热交换芯体2转动至第二位置,仅使第四密封件d脱离密封状态,新风风机4开启,排风风机5关闭;

回风旁通模式:热交换芯体2转动至第二位置,仅使第二密封件b脱离密封状态,新风风机4关闭,排风风机5开启;

新风、回风双旁通模式:热交换芯体2转动至第二位置,仅使第二密封件b和第四密封件d脱离密封状态,新风风机4和排风风机5均开启;

内循环模式:热交换芯体2转动至第二位置,仅使第三密封件c脱离密封状态,新风风机4开启,排风风机5关闭;

新风、排风全开混风模式:热交换芯体2转动至第二位置,仅使第三密封件c和第四密封件d脱离密封状态且所处风道全部打开,新风风机4开启,排风风机5关闭;或者

新风、排风比例调节混风模式:热交换芯体2转动至第二位置,仅使第三密封件c和第四密封件d脱离密封状态且所处风道按混风的比例打开,新风风机4开启,排风风机5关闭。

新风风机4和排风风机5的工作状态控制可在密封件7调整完毕后执行,当然其顺序也可互换。

以上对本发明所提供的一种新风机组及其控制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的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