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油烟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16369发布日期:2018-11-02 22:41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厨房家电,特别是涉及一种吸油烟机。



背景技术:

吸油烟机是厨房家电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为提高吸油烟机的油脂分离度,以及防止吸油烟机的漏油滴落到灶面上,目前,吸油烟机多采用在其进风口安装滤油网的方式来解决上述问题。通常都采用在吸油烟机进风口设置单层滤油网或双层滤油网:采用单层滤油网不能很好地过滤油烟,甚至会有漏油现象;而采用双层滤油网一般直接安装在吸油烟机进口,虽然可以提高油脂分离度,但是对吸油烟机造成较大阻力,减小进风口的油烟进风量,严重影响吸油烟机的吸力;同时油烟进入吸油烟机后会对风机蜗壳底部造成冲击,使蜗壳底部形成低速区,影响油烟进风量,污染风机,增大在进风口的噪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吸油烟机,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可以有效保证吸油烟机的油脂分离度,提高油烟进风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吸油烟机,包括:集烟腔、第一滤油网、箱体、第二滤油网、风机以及出风座,所述集烟腔顶部固定连接有所述第一滤油网,所述第一滤油网设置在所述集烟腔顶部的第一出风口上,所述集烟腔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箱体,所述箱体底部设置有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第一出风口连通,所述箱体内部固定安装所述第二滤油网以及所述风机,所述第二滤油网设置在所述第一滤油网和所述风机之间,所述第二滤油网与所述风机的蜗壳底部相切,并延伸到所述箱体内表面与所述箱体连接,所述箱体顶部固定连接有所述出风座,且所述风机的出口与所述出风座连通,所述风机的进口与所述第一进风口连通,所述出风座顶部设置有第二出风口。

优选的,所述风机为双进气多翼离心风机,所述风机由电机驱动。

优选的,所述第二滤油网包括两个互成角度连接的第二滤油板和第三滤油板,所述第二滤油板和所述第三滤油板的外端均设置有多个第二滤油孔,所述第二滤油网底部设置有第二导油孔,所述第二滤油网底部距离所述第一滤油网顶部距离不小于5mm。

优选的,所述第二滤油板和所述第三滤油板上对应所述风机正下方投影的位置未设置有所述第二滤油孔。

优选的,所述第二滤油板和所述第三滤油板之间的夹角为90°到150°。

优选的,所述第一滤油网呈四棱台状,所述第一滤油网包括导油板和连接于所述导油板周边的多个第一滤油板,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滤油板的侧边相互连接,各所述第一滤油板上设置多个第一滤油孔,所述导油板上设置有第一导油孔。

优选的,所述第一导油孔和所述第二导油孔设置在同一竖直直线上。

优选的,所述第一滤油孔和所述第二滤油孔经翻边处理,所述翻边沿着进风方向向内翻设,所述翻边高度为0.5-1mm。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集烟腔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滤油网,箱体内部固定安装第二滤油网以及风机,第二滤油网设置在第一滤油网和风机之间,第二滤油网风机的蜗壳底部相切,并延伸到箱体内表面与箱体连接,通过分布式的双层滤油网结构,油烟先经过第一滤油网过滤,进入箱体内后,经第二滤油网过滤,有效保证吸油烟机的油脂分离度的同时,防止滤油孔交互叠加造成的油烟流通受阻,有效增加油烟实际流通面积,减少油烟进入吸油烟机时的阻力,有效提高吸油烟机的风量;第二滤油网的第二滤油板和第三滤油板互成角度连接,对气流起到了导流作用,使油烟更为顺畅的进入到风机中,有利于提高吸油烟机的风量;第二滤油板和第三滤油板的外端设置有第二滤油孔,第二滤油板和第三滤油板上对应风机正下方投影的位置未设置有第二滤油孔,避免了油烟对蜗壳底部的冲击,降低吸油烟机的噪声,同时防止蜗壳底部形成低速区,进一步减少油烟进入吸油烟机时的阻力,有利于提高吸油烟机的风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角度的吸油烟机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角度的吸油烟机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吸油烟机剖视图;

图4为第二滤油网与多翼离心风机相对位置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滤油网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滤油网结构示意图;

其中,1第一进风口,2为集烟腔,3为出风座,4为第二出风口,5为箱体,6为风机,61为电机,7为第一滤油网,71为导油板,72为第一滤油板,73为第一滤油孔,74为第一导油孔,8为第二滤油网,81为第二导油孔,82为第二滤油板,83为第三滤油板,84为第二滤油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吸油烟机,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可以有效保证吸油烟机的油脂分离度,提高油烟进风量。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吸油烟机,包括:集烟腔、第一滤油网、箱体、第二滤油网、风机以及出风座,集烟腔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滤油网,第一滤油网设置在集烟腔顶部的第一出风口上,集烟腔顶部固定连接箱体,箱体底部设置有第一进风口,第一进风口与第一出风口连通,箱体内部固定安装第二滤油网以及风机,第二滤油网设置在第一滤油网和风机之间,第二滤油网与风机的蜗壳底部相切,并延伸到箱体内表面与箱体连接,箱体顶部固定连接有出风座,且风机的出口与出风座连通,风机的进口与第一进风口连通,出风座顶部设置有第二出风口。

通过分布式的双层滤油网结构,油烟先经过第一滤油网过滤,进入箱体内后经第二滤油网过滤,有效保证吸油烟机的油脂分离度的同时,防止滤油孔交互叠加造成的油烟流通受阻,有效增加油烟实际流通面积,减少油烟进入吸油烟机时的阻力,有效提高吸油烟机的风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吸油烟机,集烟腔2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一滤油网7,第一滤油网7设置在集烟腔2顶部的第一出风口上,集烟腔2顶部固定连接箱体5,箱体5底部设置有第一进风口1,第一进风口1与第一出风口连通,箱体5内部固定安装第二滤油网8以及风机6,第二滤油网8设置在第一滤油网7和风机6之间,第二滤油网8与风机6的蜗壳底部相切,并延伸到箱体5内表面与箱体5连接,箱体5顶部固定连接有出风座3,且风机6的出口与出风座3连通,风机6的进口与第一进风口1连通,出风座3顶部设置有第二出风口4,风机6为双进气多翼离心风机,风机6由电机61驱动。

油烟在风机6的作用下,收集在集烟腔2中,经过第一滤油网7过滤后,通过第一进风口1进入箱体5,经第二滤油网8过滤,由第二出风口4排放至公共烟道,有效保证吸油烟机的油脂分离度的同时,防止滤油孔交互叠加造成的油烟流通受阻,有效增加油烟实际流通面积,减少油烟进入吸油烟机时的阻力,有效提高吸油烟机的风量。

如图5所示,第二滤油网8包括两个互成角度连接的第二滤油板82和第三滤油板83,第二滤油板82和第三滤油板83之间的夹角优选为90°到150°,从而对气流起到了导流作用,使油烟更为顺畅的进入到风机6中,有利于提高吸油烟机的风量;第二滤油板82和第三滤油板83的外端均设置有多个第二滤油孔84,第二滤油网8底部设置有第二导油孔81,第二滤油板82和第三滤油板83上对应风机6正下方投影的位置未设置有第二滤油孔84,避免了油烟对蜗壳底部的冲击,降低吸油烟机的噪声,同时防止蜗壳底部形成低速区,进一步减少油烟进入吸油烟机时的阻力,有利于提高吸油烟机的风量;第二滤油网8底部距离第一滤油网7顶部距离不小于5mm。

如图6所示,第一滤油网7呈四棱台状,第一滤油网7包括导油板71和连接于导油板71周边的多个第一滤油板72,相邻的两个第一滤油板72的侧边相互连接,各第一滤油板72上设置多个第一滤油孔73,导油板71上设置有第一导油孔74,第一导油孔74和第二导油孔81设置在同一竖直直线上,保证第二滤油网8内收集到的油滴能顺利滴到第一滤油网7的第一导油孔74周围,从而收集到油杯中。

第一滤油孔73、第二滤油孔84、以及第一滤油网7和第二滤油网8的四周经翻边处理,翻边沿着进风方向向内翻设,翻边高度为0.5-1mm,有效防止滴落到第一滤油网7和第二滤油网8内表面的油滴逃逸。

本实用新型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