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液除湿机组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81898发布日期:2018-12-07 22:55阅读:452来源:国知局
溶液除湿机组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溶液除湿机组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常见的溶液除湿机组为了方便布置,一般为叉流形式,空气沿水平方向流动,溶液沿重力方向流动,溶液与空气的传热传质形式为叉流。热回收段与除湿段以及再生段分别连在一起,为了提高装置的性能,各个处理段一般都会分成多级,每级都配置一台溶液泵。

多级串联的叉流形式的溶液除湿机组,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叉流形式的溶液除湿机组传热传质效率较低,造成整个机组运行性能的下降;

2)各个处理段的每级都需要配置一台溶液泵,导致机组溶液泵数量较多,运行控制复杂,可靠性降低,机组成本增加;

3)叉流形式的溶液除湿机组为了减少机组体积,相邻级之间距离很近,会造成溶液的串液,比如溶液由热回收向除湿段或者再生段串,除湿段或再生段的不同级之间串,导致不同温度的溶液掺混,造成一定的热损失,影响机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溶液除湿机组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叉流形式的溶液除湿机组传热传质效率较低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溶液除湿机组,包括除湿器和再生器,除湿器包括除湿塔体和设置在除湿塔体内腔的除湿单元,再生器包括再生塔体和设置在再生塔体内腔的再生单元,除湿塔体具有相互连通的新风口和送风口,新风口开设在除湿塔体的底部,送风口开设在除湿塔体的顶部,以使室外新风通过新风口进入除湿塔体的内腔并沿竖直方向由下至上流动,并使室外新风在通过除湿单元时与除湿单元内的除湿溶液传质换热;和/或再生塔体具有相互连通的回风口和排风口,回风口开设在再生塔体的底部,排风口开设在再生塔体的顶部,以使室内回风通过回风口进入再生塔体的内腔并沿竖直方向由下至上流动,并使室内回风在通过再生单元时与再生单元内的除湿溶液传质换热。

进一步地,除湿器还包括:第一溶液隔离层,设置在除湿塔体的内腔以将除湿塔体的内腔分隔为位于上部的除湿腔以及位于下部的第一热回收腔,除湿单元设置在除湿腔内;第一热回收单元,设置在第一热回收腔内,用于回收进入第一热回收腔内的室外新风的热量;其中,新风口与第一热回收腔连通,送风口与除湿腔连通。

进一步地,再生器还包括:第二溶液隔离层,设置在再生塔体的内腔以将再生塔体的内腔分隔为位于上部的再生腔以及位于下部的第二热回收腔,再生单元设置在再生腔内;第二热回收单元,设置在第二热回收腔内,用于回收进入第二热回收腔内的室内回风的热量;其中,回风口与第二热回收腔连通,排风口与再生腔连通。

进一步地,第二热回收单元包括:第二热回收填料块,设置在第二热回收腔内并将第二热回收腔分隔为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第二热回收布液器,设置在第二热回收腔的上部空间,第二热回收布液器用于向第二热回收填料块喷洒除湿溶液;其中,回风口与第二热回收腔的下部空间连通,以引导室内回风进入第二热回收腔并与喷洒在第二热回收填料块上的除湿溶液传质换热。

进一步地,第二热回收单元还包括:第二溶液管路,第二溶液管路的一端与第二热回收腔连通,第二溶液管路的另一端与第一热回收单元连通;第二溶液泵,设置在第二溶液管路上,以将第二热回收腔内的除湿溶液泵送至第一热回收单元。

进一步地,第一热回收单元包括:第一热回收填料块,设置在第一热回收腔内并将第一热回收腔分隔为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第一热回收布液器,设置在第一热回收腔的上部空间,第一热回收布液器用于向第一热回收填料块喷洒除湿溶液;其中,新风口与第一热回收腔的下部空间连通,以引导室外新风进入第一热回收腔并与喷洒在第一热回收填料块上的除湿溶液传质换热。

进一步地,第一热回收单元还包括:第一溶液管路,第一溶液管路的一端与第一热回收腔连通,第一溶液管路的另一端与第二热回收单元连通;第一溶液泵,设置在第一溶液管路上,以将第一热回收腔内的除湿溶液泵送至第二热回收单元。

进一步地,第一溶液隔离层包括:第一隔离板,第一隔离板上设置有第一溶液槽和第一透风孔,第一溶液槽和第一透风孔间隔设置,第一溶液槽用于收纳由除湿单元内落下的除湿溶液,第一透风孔用于供室外新风通过以进入除湿腔内。

进一步地,第一溶液隔离层还包括:第一风帽,设置在第一透风孔上方,第一风帽的边缘朝向第一溶液槽延伸,以使通过除湿单元的除湿溶液直接落入第一溶液槽内或者在第一风帽的导流作用下落入第一溶液槽内。

进一步地,第一溶液槽、第一透风孔和第一风帽均为多个,多个第一溶液槽和多个第一透风孔相互交错设置,各个第一风帽一一对应地设置在各个第一透风孔的上方。

进一步地,除湿单元包括:除湿填料块,设置在除湿腔内并将除湿腔分隔为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除湿布液器,设置在除湿腔的上部空间,除湿布液器用于向除湿填料块喷洒除湿溶液;其中,送风口与除湿腔的上部空间连通,以使经过热回收后的室外新风与喷洒在除湿填料块上的除湿溶液传质换热以对室外新风除湿。

进一步地,除湿单元还包括:第三溶液管路,第三溶液管路的一端与第一溶液槽连通,第三溶液管路的另一端与除湿布液器连通;第三溶液泵,设置在第三溶液管路上,第三溶液泵用于将第一溶液槽内的除湿溶液泵送至除湿布液器。

进一步地,除湿单元还包括:第一级间溶液管路,第一级间溶液管路的一端与第三溶液管路连通,第一级间溶液管路的另一端与再生单元连通。

进一步地,溶液除湿机组还包括:热泵系统,热泵系统包括蒸发器;其中,蒸发器设置在第三溶液管路上,蒸发器用于对流经第三溶液管路的除湿溶液进行冷却。

进一步地,热泵系统为两套,两套热泵系统的蒸发器均设置在的第三溶液管路上。

进一步地,第二溶液隔离层包括:第二隔离板,第二隔离板上设置有第二溶液槽和第二透风孔,第二溶液槽与第二透风孔间隔设置,第二溶液槽用于收纳由再生单元内落下的除湿溶液,第二透风孔用于供室内回风通过以进入再生腔内。

进一步地,第二溶液隔离层还包括:第二风帽,设置在第二透风孔上方,第二风帽的边缘朝向第二溶液槽延伸,以使通过再生单元的除湿溶液直接落入第二溶液槽内或者在第二风帽的导流作用下落入第二溶液槽内。

进一步地,第二溶液槽、第二透风孔和第二风帽均为多个,多个第二溶液槽和多个第二透风孔相互交错设置,各个第二风帽一一对应设置在多个第二透风孔的上方。

进一步地,再生单元包括:再生填料块,设置在再生腔内并将再生腔分隔为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再生布液器,设置在再生腔的上部空间,再生布液器用于向再生填料块喷洒除湿溶液;其中,排风口与再生腔的上部空间连通,以使经过热回收的室内回风与喷洒在再生填料块上的除湿溶液传质换热以使室内回风将除湿溶液中的水分带走。

进一步地,再生单元还包括:第四溶液管路,第四溶液管路的一端与第二溶液槽连通,第四溶液管路的另一端与再生布液器连通;第四溶液泵,设置在第四溶液管路上,第四溶液泵用于将第二溶液槽内的除湿溶液泵送至再生布液器。

进一步地,再生单元还包括:第二级间溶液管路,第二级间溶液管路的一端与第四溶液管路连通,第二级间溶液管路的另一端与除湿单元连通。

进一步地,溶液除湿机组还包括:热泵系统,热泵系统包括冷凝器;其中,冷凝器设置在第四溶液管路上,冷凝器用于对流经第四溶液管路的除湿溶液进行加热。

进一步地,热泵系统为两套,两套热泵系统的冷凝器均设置在的第四溶液管路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溶液除湿机组,该溶液除湿机组为上述内容溶液除湿机组。

应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溶液除湿机组,包括除湿器和再生器,除湿器包括除湿塔体和设置在除湿塔体内腔的除湿单元,再生器包括再生塔体和设置在再生塔体内腔的再生单元,除湿塔体具有相互连通新风口和送风口,新风口开设在除湿塔体的底部,送风口开设在除湿塔体的顶部,以使室外新风通过新风口进入除湿塔体的内腔并沿竖直方向由下至上流动,并使室外新风通过除湿单元时与除湿单元内除湿溶液传质换热;和/或再生塔体具有相互连通的回风口和排风口,回风口开设在再生塔体的底部,排风口开设在再生塔体的顶部,以使室内回风通过回风口进入再生塔体的内腔并沿竖直方向由下至上流动,并使室内回风通过再生单元时与再生单元内的除湿溶液传质换热。从而实现除湿溶液与室外新风或室内回风以逆流形式进行传质换热。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叉流形式的溶液除湿机组传热传质效率较低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可选的一种溶液除湿机组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除湿器;11、除湿塔体;111、新风口;112、送风口;113、除湿腔;114、第一热回收腔;12、除湿单元;121、除湿填料块;122、除湿布液器;123、第三溶液管路;124、第三溶液泵;125、第一级间溶液管路;13、第一溶液隔离层;131、第一隔离板;132、第一风帽;133、第一溶液槽;14、第一热回收单元;141、第一热回收填料块;142、第一热回收布液器;143、第一溶液管路;144、第一溶液泵;20、再生器;21、再生塔体;211、回风口;212、排风口;213、再生腔;214、第二热回收腔;22、再生单元;221、再生填料块;222、再生布液器;223、第四溶液管路;224、第四溶液泵;225、第二级间溶液管路;23、第二溶液隔离层;231、第二隔离板;232、第二风帽;233、第二溶液槽;24、第二热回收单元;241、第二热回收填料块;242、第二热回收布液器;243、第二溶液管路;244、第二溶液泵;30、热泵系统;31、蒸发器;32、冷凝器。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溶液除湿机组,如图1所示,包括除湿器10和再生器20,除湿器10包括除湿塔体11和设置在除湿塔体11内腔的除湿单元12,再生器20包括再生塔体21和设置在再生塔体21内腔的再生单元22,除湿塔体11具有相互连通的新风口111和送风口112,新风口111开设在除湿塔体11的底部,送风口112开设在除湿塔体11的顶部,以使室外新风通过新风口111进入除湿塔体11的内腔并沿竖直方向由下至上流动,并使室外新风在通过除湿单元12时与除湿单元12内的除湿溶液传质换热;和/或再生塔体21具有相互连通的回风口211和排风口212,回风口211开设在再生塔体21的底部,排风口212开设在再生塔体21的顶部,以使室内回风通过回风口211进入再生塔体21的内腔并沿竖直方向由下至上流动,并使室内回风在通过再生单元22时与再生单元22内的除湿溶液传质换热。

应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溶液除湿机组,包括除湿器10和再生器20,除湿器10包括除湿塔体11和设置在除湿塔体11内腔的除湿单元12,再生器20包括再生塔体21和设置在再生塔体21内腔的再生单元22,除湿塔体11具有相互连通新风口和送风口,新风口开设在除湿塔体11的底部,送风口开设在除湿塔体11的顶部,以使室外新风通过新风口进入除湿塔体11的内腔并沿竖直方向由下至上流动,并使室外新风通过除湿单元12时与除湿单元12内除湿溶液传质换热;和/或再生塔体21具有相互连通的回风口和排风口,回风口开设在再生塔体21的底部,排风口开设在再生塔体21的顶部,以使室内回风通过回风口进入再生塔体21的内腔并沿竖直方向由下至上流动,并使室内回风通过再生单元22时与再生单元22内的除湿溶液传质换热。从而实现除湿溶液与室外新风或室内回风以逆流形式进行传质换热。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叉流形式的溶液除湿机组传热传质效率较低的问题。

具体实施时,除湿器10还包括第一溶液隔离层13和第一热回收单元14,第一溶液隔离层13设置在除湿塔体11的内腔以将除湿塔体11的内腔分隔为位于上部的除湿腔113以及位于下部的第一热回收腔114,其中,新风口111与第一热回收腔114连通,送风口112与除湿腔113连通。除湿单元12设置在上部的除湿腔113内,第一热回收单元14设置在下部的第一热回收腔114内,第一热回收单元14用于回收进入第一热回收腔114内的室外新风的热量,从而使室外新风进行热回收再送至除湿单元12进行除湿,提高机组的运行效率。

进一步地,再生器20还包括第二溶液隔离层23和第二热回收单元24,第二溶液隔离层23设置在再生塔体21的内腔以将再生塔体21的内腔分隔为位于上部的再生腔213以及位于下部的第二热回收腔214,其中,回风口211与第二热回收腔214连通,排风口212与再生腔213连通。再生单元22设置在上部的再生腔213内;第二热回收单元24设置在下部的第二热回收腔214内,第二热回收单元24用于回收进入第二热回收腔214内的室内回风的热量,从而使室内回风进行热回收后再送至再生单元22对除湿溶液进行再生,提高机组的运行效率。

具体地,第一热回收单元14包括第一热回收填料块141、第一热回收布液器142、第一溶液管路143和第一溶液泵144,第一热回收填料块141设置在第一热回收腔114内并将第一热回收腔114分隔为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第一热回收布液器142设置在第一热回收腔114的上部空间并位于第一热回收填料块141的上部,第一热回收布液器142用于向第一热回收填料块141喷洒除湿溶液;其中,新风口111与第一热回收腔114的下部空间连通,以引导室外新风进入第一热回收腔114并与喷洒在第一热回收填料块141上的除湿溶液传质换热;第一溶液管路143的一端与第一热回收腔114连通,第一溶液管路143的另一端与第二热回收单元24连通;第一溶液泵144设置在第一溶液管路143上,以将第一热回收腔114内的除湿溶液泵送至第二热回收单元24。

第二热回收单元24包括第二热回收填料块241、第二热回收布液器242、第二溶液管路243和第二溶液泵244,第二热回收填料块241设置在第二热回收腔214内并将第二热回收腔214分隔为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第二热回收布液器242设置在第二热回收腔214的上部空间并位于第二热回收填料块241的上部,第二热回收布液器242用于向第二热回收填料块241喷洒除湿溶液;其中,回风口211与第二热回收腔214的下部空间连通,以引导室内回风进入第二热回收腔214并与喷洒在第二热回收填料块241上的除湿溶液传质换热。第二溶液管路243的一端与第二热回收腔214连通,第二溶液管路243的另一端与第一热回收单元14连通;第二溶液泵244设置在第二溶液管路243上,以将第二热回收腔214内的除湿溶液泵送至第一热回收单元14。

在具体安装时,第一热回收单元14内的除湿溶液积存在第一热回收腔114的底部,第一溶液管路143的一端与第一热回收腔114的底部连通,第一溶液管路143的另一端与第二热回收单元24的第二热回收布液器242连通,从而实现第一热回收单元14与第二热回收单元24之间溶液的级间流动;第二热回收单元24内的除湿溶液积存在第二热回收腔214的底部,第二溶液管路243与第二热回收腔214的底部连通,第二溶液管路243的另一端与第一热回收单元14的第一热回收布液器142连通,从而实现第二热回收单元24与第一热回收单元14之间溶液的级间流动。

进一步地,第一溶液隔离层13包括第一隔离板131、第一风帽132、第一溶液槽133和第一透风孔,第一隔离板131沿除湿塔体11的横截面方向安装在在除湿塔体11内腔的中部从而将除湿塔体11的内腔分隔为位于上部的除湿腔113以及位于下部的第一热回收腔114。为了使除湿腔113和第一热回收腔114之间室外新风能够正常流通的同时,保证除湿腔113和第一热回收腔114之间除湿溶液的有效隔离,避免溶液掺混造成热量损失,在第一隔离板131上设置有第一溶液槽133和第一透风孔,第一溶液槽133和第一透风孔间隔设置,第一溶液槽133用于收纳由除湿单元12内落下的除湿溶液,第一透风孔用于使经过第一热回收腔114热回收后的室外新风通过以进入除湿腔113;第一风帽132设置在第一透风孔上方,第一风帽132的边缘朝向第一溶液槽延伸,以使通过除湿单元12的除湿溶液直接落入第一溶液槽133内或者在第一风帽132的导流作用下落入第一溶液槽内。

具体地,第一溶液槽133、第一透风孔和第一风帽132均为多个,多个第一溶液槽133相互间隔设置在第一隔离板131的上方,多个第一透风孔均开设在第一隔离板131上,每个第一透风孔与相邻的两个第一溶液槽133之间的缝隙相对,从而使多个第一溶液槽133和多个第一透风孔相互交错设置,各个第一风帽132一一对应地设置在各个第一透风孔的上方。通过除湿单元12的除湿溶液直接落入各个第一溶液槽133,或者落在各个第一风帽132上再沿着第一风帽132的上表面流入第一溶液槽133内实现对除湿单元12除湿溶液的阻隔;经过第一热回收腔114热回收后的室外新风透过各个第一透风孔后通过第一风帽132与相邻的两个第一溶液槽133之间的缝隙进入除湿腔113,保证第一热回收腔114与除湿腔113之间室外新风的畅通。

第二溶液隔离层23包括第二隔离板231、第二风帽232、第二溶液槽233和第二透风孔,第二隔离板231沿再生塔体21的横截面方向安装在再生塔体21内腔的中部从而将再生塔体的内腔分隔为位于上部的再生腔213以及位于下部的第二热回收腔214。为了使再生腔213和第二热回收腔214之间室内回风能够正常流通的同时,保证再生腔213和第二热回收腔214之间除湿溶液的有效隔离,避免溶液掺混造成热量损失,在第二隔离板231上设置有第二溶液槽233和第二透风孔,第二溶液槽233与第二透风孔间隔设置,第二溶液槽233用于收纳由再生单元22内落下的除湿溶液,第二透风孔用于供室内回风通过以进入再生腔213内。第二风帽232设置在第二透风孔上方,第二风帽232的边缘朝向第二溶液槽233延伸,以使通过再生单元22的除湿溶液直接落入第二溶液槽233内或者在第二风帽232的导流作用下落入第二溶液槽233内。

具体地,第二溶液槽233、第二透风孔和第二风帽232均为多个,多个第二溶液槽233相互间隔设置在第二隔离板231的上方,多个第二透风孔均开设在第二隔离板231上,每个第二透风孔与相邻的两个第二溶液槽233之间的缝隙相对,从而使多个第二溶液槽233和多个第二透风孔相互交错设置,各个第二风帽232一一对应设置在各个第二透风孔的上方。通过再生单元22的除湿溶液直接落入第二溶液槽233,或者落在各个第二风帽232上再沿第二风帽232的上表面流入第二溶液槽233内实现对再生单元22除湿溶液额阻隔;经过第二热回收腔214热回收后的室内回风透过各个第二透风孔后通过第二风帽232与相邻的两个第二溶液槽233之间的缝隙进入再生腔213,保证第二热回收腔214与再生腔213之间室内回风的畅通。

进一步地,除湿单元12包括除湿填料块121、除湿布液器122、第三溶液管路123、第三溶液泵124和第一级间溶液管路125,除湿填料块121设置在除湿腔113内并将除湿腔113分隔为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除湿布液器122设置在除湿腔113的上部空间,第三溶液管路123的一端与第一溶液槽133连通,第三溶液管路123的另一端与除湿布液器122连通;第三溶液泵124设置在第三溶液管路123上,第三溶液泵124用于将第一溶液槽133内的除湿溶液泵送至除湿布液器122,除湿布液器122用于向除湿填料块121喷洒除湿溶液;其中,送风口112与除湿腔113的上部空间连通,以使经过热回收后的室外新风与喷洒在除湿填料块121上的除湿溶液传质换热以对室外新风进行除湿后通过送风口输送至室内空间。

第一级间溶液管路125的一端与第三溶液管路123连通,第一级间溶液管路125的另一端与第二溶液隔离层23的第二溶液槽233连通,从而将除湿单元12的除湿溶液输送至再生单元22,实现除湿单元12与再生单元22之间除湿溶液的交换。

进一步地,再生单元22包括再生填料块221、再生布液器222、第四溶液管路223、第四溶液泵224和第二级间溶液管路225,再生填料块221设置在再生腔213内并将再生腔213分隔为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再生布液器222设置在再生腔213的上部空间,第四溶液管路223的一端与第二溶液槽233连通,第四溶液管路223的另一端与再生布液器222连通;第四溶液泵224设置在第四溶液管路223上,第四溶液泵224用于将第二溶液槽内的除湿溶液泵送至再生布液器222,再生布液器222用于向再生填料块221喷洒除湿溶液;其中,排风口212与再生腔213的上部空间连通,以使经过热回收的室内回风与喷洒在再生填料块221上的除湿溶液传质换热以使室内回风将除湿溶液中的水分带走并通过排风口212排向室外大气。

第二级间溶液管路225的一端与第四溶液管路223连通,第二级间溶液管路225的另一端与第一溶液隔离层13的第一溶液槽133连通,从而将再生单元22的除湿溶液输送至除湿单元12,实现再生单元22与除湿单元12之间除湿溶液的交换。

进一步地,溶液除湿机组还包括热泵系统30,热泵系统30包括蒸发器31和冷凝器32,蒸发器31设置在第三溶液管路123上,冷凝器32设置在第四溶液管路223上,蒸发器31用于对流经第三溶液管路123的除湿溶液进行冷却;冷凝器32用于对流经第四溶液管路223的除湿溶液进行加热。

进一步地,热泵系统30为两套,两套热泵系统30的蒸发器31均设置在的第三溶液管路123上;两套热泵系统30的冷凝器32均设置在的第四溶液管路223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溶液除湿机组,包含除湿器10和再生器20。除湿器10分为上下层,上层为除湿单元12,下层为第一热回收单元14,上下层通过第一溶液隔离层13隔离溶液,但可以通过空气。再生器20同样分为上下层,上层为再生单元22,下层为第二热回收单元24,上下层通过第二溶液隔离层23隔离溶液,但可以通过空气,并收集上层回流的溶液。除湿单元12、第一热回收单元14、再生单元22和第二热回收单元24均只需配一台溶液泵即可。

机组运行时,除湿侧室外进风从除湿塔体11底部的新风口111进入第一热回收单元14,向上流动,与热回收溶液逆流传热传质,然后通过第一溶液隔离层13后,进入除湿单元12,与除湿溶液逆流传热传质后,通过除湿塔体11顶部的送风口送出机组。再生侧室内回风从再生塔体21的底部的回风口211进入第二热回收单元24,向上流动,与热回收溶液逆流传热传质,然后通过第二溶液隔离层23进入再生单元22。

除湿侧热回收溶液回流后经过第一溶液泵144送入再生侧的第二热回收单元24喷淋,回流后经过第二溶液泵244送入除湿侧的第一热回收单元14喷淋,实现热回收溶液的循环。

除湿侧的除湿溶液经过第三溶液泵124后先进入蒸发器31降温,再进入除湿单元12喷淋,与空气传热传质后,流入第一溶液槽133,避免进入第一热回收单元14。最后,通过第三溶液管路123再次进入蒸发器31后循环喷淋。

再生侧的除湿溶液经过第四溶液管路223后先进入冷凝器32升温,再进入再生单元22喷淋,与空气传热传质后,流入第二溶液槽233,避免进入第二热回收单元24。最后,通过第四溶液管路223再次进入冷凝器32后循环喷淋。

第三溶液管路123和第四溶液管路223各分出一个支路作为级间流溶液,分别流向第二溶液槽233和第一溶液槽133。

热泵系统30可以做出一套或者多套,多套热泵系统30时,溶液侧串联。当空气侧没有热回收价值的时候,可以关闭第一热回收单元14和第二热回收单元24,作为不带热回收的溶液除湿机运行。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溶液隔离层13和第二溶液隔离层23,把溶液除湿机组的处理流程改成逆流流程,优化了传热传质性能,提高机组性能。同时减少了溶液泵的数量,降低机组能耗。风帽结构还避免了溶液掺混问题,减少了机组的掺混热损失,进一步提高机组性能。与常规的叉流除湿机组相比,这种逆流结构机组具有性能高,能耗低,成本低的优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系统,包括溶液除湿机组,该溶液除湿机组为上述实施例的溶液除湿机组。应用上述实施例的溶液除湿机组的空调系统,能够实现除湿溶液与室外新风或室内回风以逆流形式进行传质换热。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叉流形式的溶液除湿机组传热传质效率较低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