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层隔板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移动空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12206发布日期:2019-03-02 02:17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一种中层隔板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移动空调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层隔板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移动空调。



背景技术:

移动空调内通常设置有中隔板,以对其进行上下分层,上层安装有蒸发器和送风蜗壳部件,中隔板上需要设置相应的支撑装置,以支撑中隔板上的相应部件,同时,移动空调在正常运行时在蒸发器的表面以及出风口的外壁通常会产生冷凝水,进入中隔板上的冷凝水需要通过相应的导流装置进行外排,现有技术中通常在中隔板上分别设置支撑装置和引流装置,造成结构繁琐,浪费材料,提高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中层隔板结构,以解决移动空调内部隔板结构复杂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中层隔板结构,包括

中隔板,所述中隔板倾斜设置;

至少两列支撑筋条,所述支撑筋条设置在所述中隔板上,所述支撑筋条上设置至少一个导流孔,所述至少一个导流孔交错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孔是在所述支撑筋条上上下贯穿的缺口,所述缺口的水平宽度设置为2mm-3mm、4mm-6mm、8mm-10mm。

进一步的,所述缺口的侧壁设置缓冲板,所述缓冲板包括弧度板及侧板,所述弧度板设置在所述支撑筋条与所述缺口相接处的顶端,所述侧板分别设置在所述支撑筋条与所述缺口相接处的两侧。

进一步的,所述侧板的边缘设置弧度,弧度大小为5°-10°。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孔为设置在所述支撑筋条底部的开孔,所述开孔的高度低于所述支撑筋条的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开孔的形状设置为方形或圆形。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筋条还包括折板,所述折板的一端与所述缺口连接,另一端为自由端。

进一步的,所述折板的自由端与所述支撑筋条之间的水平距离为5mm-12mm。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筋条的横截面为等腰梯形。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中层隔板结构具有以下优势:

(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中层隔板结构,其上设置开设导流孔的支撑筋条,使得所述中层隔板结构同时具有支撑、定位所述中隔板上部件,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并且还具有引流、防止窜风等效果。

(2),本实用新型所述中隔板上同时设置有落水孔和排水嘴,排水嘴具有将冷凝水排出机体外的功能,落水孔具有将冷凝水引流至移动空调底盘上的功能,且沿排水嘴方向,中隔板倾斜向下设置,有利于冷凝水由排水嘴排出,大大提高了中隔板的排水功能,降低中隔板上出现冷凝水积存的几率;

(3),本实用新型对所述中隔板进行功能分区,并根据不同区域分别设置漏水孔和具有多种形式的落水孔,大大提高了整机除水效率;且所述落水孔具有不同围堰高度,能够满足在不同水位下的排水要求,及时有效的缓解了中隔板的积水压力;

(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排水嘴具有双层结构,既可以与内管进行装配,也可以与外管进行装配,可以适用不同规格排水管的装配需求,大大扩充了其应用范围;且所述排水嘴设置加强结构,在确保所述排水嘴强度要求的基础上,还能够节省材料,降低成本;所述排水嘴具有良好的密封效果,与排水管连接性能可靠;另外,所述排水嘴结构设计简单,便于安装、拆卸,操作简单。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移动空调,以简化其内部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所述移动空调,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中层隔板结构。

所述移动空调与上述中层隔板结构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移动空调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隔板的整体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中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一类落水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二类落水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二类落水孔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支撑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中排水嘴的剖切视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中排水嘴的正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中柱形塞的结构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中中隔板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八中支撑筋条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九中支撑筋条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十一中落水孔的结构视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十一中围挡的正视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十二中围挡的正视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十三中落水孔的结构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2-中隔板;21-蒸发器区;22-送风蜗壳区;23-支撑筋条;231-缺口;232-折板;233-缓冲板;2331-弧度板;2332-侧板;234-开孔;24-排水嘴;241-外管;242-内管;243-出水通道;244-第二导向斜面;246-加强筋;247-间隙通道;248-外螺纹;249-柱形塞;2491-波纹柱;2492-凸台;2493-扁形圆柱;25-一类落水孔;251-第一围堰;252-第一导向斜面;26-二类落水孔;261-第一孔口;262-第二围堰;2621-支撑圈;2622-预留孔;263-第四围堰;27-三类落水孔;28-漏水孔;29-围挡;291-细孔;292-细管;210-下部围堰;211-上部围堰;212-固定板。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

如图1和2所示,本实用新型中层接水盘包括中隔板2,中隔板2包括蒸发器区21和送风蜗壳区22,将中隔板2进行分区,并在不同区域设置不同的排水结构,能够满足其上不同部件的排水需求。蒸发器区21上部安装有蒸发器部件,送风蜗壳区22上部安装有送风蜗壳部件,中隔板2还包括支撑装置,支撑装置设置在中隔板2和蒸发器部件之间,能够有效避免中隔板2与蒸发器部件直接接触时,温度较低的冷凝水将二者冻结在一起,本实用新型中支撑装置优选设置为支撑筋条23。

蒸发器表面由于空气冷热对流会产生较多的冷凝水,因此在蒸发器区21设置有落水孔和排水嘴24,在除湿模式下,将排水嘴24与排水管连接,能够将冷凝水排出机体外,落水孔可以将冷凝水流入下层接水盘,用于给制冷状态下的冷凝器翅片进行降温。为了使中隔板2上的冷凝水能够顺利流向排水嘴24,将中隔板2沿排水嘴24方向倾斜向下设置,倾斜角度为1°-4°,更优选设置为2°-3°。2°-3°的倾斜角度,既保证了冷凝水能够沿着倾斜的中隔板2向排水嘴24方向排出,又不会因为倾斜角度过大导致冷凝水来不及从落水孔中落下,致使冷凝水全部外排,造成冷凝水的冷量浪费。

在中隔板2上联合设置落水孔和排水嘴24,当中隔板2上的冷凝水量较少时,可以关闭排水嘴24,将冷凝水通过落水孔进入下层接水盘;当移动空调在除湿模式下工作时,打开排水嘴24,将排水嘴24排水管及时排出冷凝水。通过排水嘴24排水管排出冷凝水以及通过落水孔处理冷凝水,能够避免蒸发器区21内存在积水,影响移动空调正常运作。

实施例一

本实用新型中落水孔设置在蒸发器区21上,如图3所示,落水孔上设置有围堰,根据设置围堰的不同高度将落水孔分为一类落水孔25、二类落水孔26及三类落水孔27。

如图4所示,一类落水孔25设置为方形孔,一类落水孔25还包括第一围堰251和第一导向斜面252,沿方形孔向上延伸至一定高度形成第一围堰251,本实施例中第一围堰251的高度优选设置为5mm-7mm,更优选设置为7mm;沿方形孔一侧边向下倾斜设置第一导向斜面252,第一导向斜面252与中隔板2及第一围堰251一体设置,一体设置不仅简化制作工艺,还能够提高第一导向斜面252及第一围堰251与中隔板2的连接强度。中隔板2下方冷凝器一侧设置有打水轮,打水轮用于将冷凝水打到冷凝器翅片上进行蒸发,第一导向斜面252具有引流作用,通过第一导向斜面252,使得冷凝水能够落入打水轮区域。第一导向斜面252与方形孔的水平夹角优选设置为30°-60°,使得第一导向斜面252具有较好的导向作用,并确保冷凝水能够顺利通过一类落水孔,进而落入打水轮区域,为了使冷凝水能够落入打水轮前方的凹槽中,本实用新型更优选将第一导向斜面252的倾斜角设置为45°更好地,在第一导向斜面252上均匀设置圆形凸点,有利于促进冷凝水分散。

二类落水孔26及三类落水孔27均设置为围堰孔,围堰孔包括孔口和围堰,孔口设置在中隔板2上,孔口为圆形孔,沿孔口四周向上延伸一定高度形成围堰。具体地,如图5所示,二类落水孔26包括第一孔口261及第二围堰262,第一孔口261设置在中隔板2上,在二类落水孔26上方沿第一孔口261四周向上延伸一定高度形成第二围堰262,本实施例中优选在第一孔口261四周垂直向上延伸形成围堰,第二围堰262的高度设置为8mm-10mm,更优选设置为8mm。

三类落水孔27包括第二孔口及第三围堰,第二孔口设置在中隔板2上,在三类落水孔27上方沿第二孔口四周向上延伸一定高度形成第三围堰,本实施例中优选在第二孔口四周垂直向上延伸形成围堰,第三围堰的高度设置为11mm-12mm,更优选设置为11mm。

进一步地,将二类落水孔26和三类落水孔27分别紧贴中隔板2上设置的其他部件设置,即第二围堰和第三围堰的顶端是具有一定弧口的圆,弧口设置为1/4-1/2圆,本实施例中二类落水孔26和三类落水孔27分别依支撑筋条23设置。

另外,在送风蜗壳区22上设置漏水孔28,漏水孔28无围堰,进入送风蜗壳区22上的冷凝水通过漏水孔28直接落入移动空调的下层接水盘上。

当移动空调运行时,中隔板2上的冷凝水会积存一定的高度,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漏水孔,本实用新型中设置多种形式的落水孔,能够满足不同的排水需求,当中隔板2上积存的冷凝水处于较低水位时,冷凝水优先从一类落水孔中排出,随着中隔板2上水位的升高,二类落水孔及三类落水孔也具备排水能力,大大提高了中隔板2的排水能力,及时排出中隔板2上积存的冷凝水,有效缓解中隔板2的积水压力,另外还能够增加冷凝水再次利用的机会,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将一类落水孔25紧贴中隔板2上的其他部件设置,即第一围堰251顶端的截面形状设置为U字形,这是由于在实施例一中第一围堰251截面形状为“口”字形,当其他部件的边壁充当第一围堰251的一边后,第一围堰251的U字形截面与其他部件的边壁共同构成封闭的“口”字形。本实施例中优选将一类落水孔25依支撑筋条23的一边设置,使得支撑筋条23可以充当第一围堰251的其中一边,如此设置,不仅能节省材料,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够避免将一类落水孔25设置在两排支撑筋条23之间带来的狭缝空间易堵塞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防止一类落水孔25堵塞,在一类落水孔25的上方,即第一围堰251的顶端,设置有网筛,网筛的形状与第一围堰251的顶端端口形状相适应,网筛上均匀开设圆形筛孔,当冷凝水中通过一类落水孔25时,其中较大颗粒杂物能够被筛孔有效截留,进而保证进入下层接水盘的冷凝水中不会夹杂较大杂物,影响下层中其他部件的正常运行。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6所示,沿第一孔口261四周倾斜向上延伸形成第四围堰263,其中倾斜角度为向外侧倾斜3°-5°,使得第四围堰263形成上宽下窄的弧形空间。同样的,在第二孔口的四周斜向上方且向外侧倾斜3°-5°延伸形成第五围堰,使得第五围堰形成上宽下窄的弧形空间。

将二类落水孔26及第三落水孔27上的围堰设置为由下至上向外侧扩展的形状,有利于冷凝水进入落水孔,另外,外扩的围堰能够增加弧形空间的容量,且上宽下窄的围堰设置,有利于增加水流压力,能够促进冷凝水快速从二类落水孔26和/或三类落水孔27内通过,利于缓解中隔板2上冷凝水的积存压力。

进一步地,在第一孔口261处设置第一栅格,第一栅格与中隔板2一体设置,由于第一栅格经常受冷凝水的水力冲击,将第一栅格与中隔板2一体设置有利于增加第一栅格与中隔板2的连接强度。第一栅格由多根格条组成,格条横向设置在第一孔口261处,通过第一栅格的设置,可以有效阻挡冷凝水中携带的杂物。更好地,为了进一步增加第一栅格的防堵塞效果,第一栅格由多根横向格条和竖向格条交织而成。同样地,在第二孔口处设置第二栅格,以达到与第一栅格相同的效果。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三的不同之处在于,将第一栅格可拆卸设置在第二围堰262上,具体地,如图7所示,在第二围堰262的中部设置支撑圈2621,支撑圈2621上设有预留孔2622。本实施例中第一栅格由外环和多根格条组成,外环的直径介于支撑圈的内径与外径之间,以使得第一栅格可以放置在支撑圈2621上,为了增加第一栅格与支撑圈2621的连接强度,在支撑圈2621的表面设置一层橡胶垫,以增加第一栅格在支撑圈2621上的摩擦力。

实施例五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排水嘴24,当落水孔排水不畅或排水能力不足,尤其是在移动空调处于除湿模式下工作时,中隔板2上积存较多量的冷凝水,此时可以引导冷凝水从排水嘴24排出,缓解中隔板2上的积水压力,进而确保移动空调正常运行。

排水嘴24设置在蒸发器区21上,如图8所示,排水嘴24包括内管242和外管241,内管242设置出水通道243,外管241一端开口,另一端底面中心处设置限制孔,限制孔的直径尺寸大于内管242的外径,便于实现外管241与内管242的连接,外管241的内壁与内管242的外壁之间设置有间隙通道247,间隙通道247的设置使得排水嘴24具有双层结构。

现有技术中的排水嘴,其尺寸通常是固定的,只能与单一规格的排水管进行连接,通用性较差。而本申请中排水嘴24具有双层结构,使得排水管既可以与内管242进行装配,也可以与外管241进行装配,可以适用不同规格的排水管与排水嘴24的装配需求,从而扩大了排水嘴24的应用范围。

另外,本实施例优选将内管242与外管241进行可拆卸连接,一方面安装及拆卸方便、快捷,另一方面,为了更进一步扩大排水嘴24的使用范围,适用更多规格的排水管,可以将外管241更换为其他与排水管规格相适应的管结构。

在内管242与外管241之间还设置有加强结构,如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优选在间隙通道247内均匀设置加强筋246,加强筋246的数量优选为四条,等距环形间隔分布在内管242外壁面的周向方向上。加强筋246的设置不仅能够保证排水嘴24的强度要求,还节省了材料,降低生产成本。

本实施例中,排水嘴24还包括水塞,水塞包括柱形塞249和圆塞,如图10所示,柱形塞249的主体为波纹柱2492,波纹柱2492为在圆柱体的侧壁外表面上均匀设置波状纹,波纹柱2492的上端设置有凸台2491,凸台2491的设置便于柱形塞249顺利塞入出水通道243内。波纹柱2492的下端设置有直径大于波纹柱2492直径的扁形圆柱2493。波纹柱2492的直径与内管242的内径相适应,扁形圆柱2493的直径与内管242的外径相适应,将柱形塞249塞入出水通道243内,使得柱形塞249与内管242连接,波纹柱2492上波状纹的设置,能够增加柱形塞249与内管242之间的摩擦,提高柱形塞249与内管242的连接强度。凸台2491与波纹柱2492、扁形圆柱2493一体成型,使得柱形塞249不仅具有良好的密封性,且简化工艺、提高生产效率。

圆塞用于与外管241连接,为此,圆塞的直径与外管241的内径相适应,外管241端口的端面高于出水通道243的开口端的端面,使得圆塞可以塞入外管241内,实现圆塞与外管241连接。为了保证水塞与排水嘴24之间具有良好的连接密封性,水塞采用弹性材料制成,以增加水塞与排水嘴24之间的摩擦力,提高水塞的密封效果。

为了进一步提高排水嘴24的密封性能,避免排水嘴24渗水,排水嘴24还包括水帽,水帽与外管241连接,具体地,水帽为空心圆筒,且水帽的一端开口,另一端封闭,水帽靠近其开口端的内壁上设置内螺纹,水帽通过内螺纹与外管241外壁面螺纹连接。

水塞和水帽与排水嘴24可拆卸连接,以便于拆卸与安装,水塞和水帽可以打开或关闭排水嘴24,当不需从排水嘴24向外排水时,将柱形塞249与内管242连接,和/或将圆塞与外管241的内壁连接,以及将水帽与外管241的外壁螺纹连接,以此实现对排水嘴24的密封。当需要将中隔板2上的冷凝水向外排出时,将水帽从外管241取下,并将水塞从内管242和/或外管241内拔出,将排水管与排水嘴24连接,即可实现冷凝水从排水嘴24排出。

外管241侧壁的外壁面上沿周向设置外螺纹248,以实现排水管或水帽与外管241之间的螺纹连接。螺纹连接的设置,不仅能够有效保证排水管或水帽与外管241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和连接密封性,防止外排水经由排水管或水帽与外管241的连接处向外渗出,且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具有便于安装、拆卸及操作简单等优点。

内管242的外壁面设置第二导向斜面244,第二导向斜面244沿内管242的外壁周向设置,第二导向斜面244的设置,便于排水管或水塞与内管242连接时,排水管或水塞顺利套设在内管242的开口端,提升了排水管装配的效率及便利性。

在第二导向斜面上244上设置倒角,倒角的设置有利于增加排水管与内管242之间的连接强度及连接密封性。

本实用新型在中隔板2上增设排水嘴24,不仅能够分担落水孔的排水压力,使得移动空调在除湿模式下能够顺利排水,也增加了中隔板2排水需求的选择性。当移动空调其他部件遇到故障,需要对中隔板2进行拆解等时,配合使用排水嘴24能够快速及时的排出中隔板2上的全部冷凝水,减少在对移动空调进行拆解时机体内残留的冷凝水,损坏其他部件或影响室内环境。

实施例六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五的不同之处在于,内管242与外管241一体成型,一体成型的设置不仅能更好地保证内管242与外管241之间的密封性,还简化了工艺,提高排水嘴24的生产效率,进而降低生产成本。

实施例七

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在中隔板2上平行设置至少两列支撑筋条23,支撑筋条23设置的方向与排水嘴24的排水方向垂直,支撑筋条23对设置在中隔板2上方的蒸发器部件具有支撑及定位作用。更好地,将支撑筋条23的横截面设置为等腰梯形,即支撑筋条23的底部宽度设置为大于其顶部宽度,以便于增加其支撑的稳定性。

为了便于中隔板2上的冷凝水更好地流向排水嘴24,在支撑筋条23上设置至少一个导流孔,且至少一个导流孔交错设置。本实施例中导流孔是在支撑筋条23上上下贯穿的缺口231,冷凝水通过缺口231流入排水嘴24内,且相邻两列支撑筋条23上的缺口231参差交错设置,由于蒸发器区21与送风蜗壳区22并行设置在中隔板2上,且送风蜗壳部件设置在送风蜗壳区22的上方,将支撑筋条23上的缺口231参差交错设置,使得缺口231无法形成一个连通的风道,可以有效防止窜入送风蜗壳部件吹出的风。

进一步地,如图11所示,在最靠近排水嘴24的支撑筋条23上,与缺口231相对应的位置处,设置一道折板232,折板232的一侧端与缺口231的一侧连接,另一侧端为自由端,折板232的自由端与支撑筋条23之间的水平距离为5mm-12mm,以便于水流通过。

本实施例中,缺口231的水平宽度设置为2mm-3mm、4mm-6mm或8mm-10mm,一方面能够保证冷凝水较快地穿过支撑筋条23,进入排水嘴24并经与排水嘴24相连接的排水管排出,进而保证中隔板2的排水效率,另一方面,在支撑筋条23上设置不大于10mm的缺口231,使得支撑筋条23具有过滤冷凝水中较大杂物的有益效果,避免较大杂物进入排水嘴24,造成排水嘴24堵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中支撑筋条23兼具支撑、定位及导流作用,一方面能够有效支撑、定位设置在中隔板2上方的蒸发器部件,另一方面通过在支撑筋条23上设置交错的缺口231,不仅能够有效防止窜风,还使得支撑筋条23具有导流作用,不用另外单独设置支撑装置和引流装置,简化结构,节省材料。

实施例八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七的基础上,如图12所示,在缺口231的侧壁上设置缓冲板233,可以减少水流对支撑筋条23的冲击,降低支撑筋条23强度受损的几率,进而能够延长移动空调的使用寿命。缓冲板233包括弧度板2331及侧板2332,弧度板2331设置在支撑筋条23与缺口231相接处的顶端,侧板2332分别设置在支撑筋条23与缺口231相接处的两侧,侧板2332的边缘具有一定的弧度,弧度大小设置为5°-10°,对水流通过具有一定的缓冲、引流作用。

实施例九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七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3所示,导流孔为设置在支撑筋条23底部的开孔234,且开孔234交错设置。开孔234的高度低于支撑筋条23的高度,开孔234的形状为方形,为了减少水流对支撑筋条23的冲击,将开孔234的边角设置为圆角。

更好地,为了进一步增加支撑筋条23对水流的缓冲作用,将开孔234的形状设置为圆形。

本实施例中将开孔234设置在支撑筋条23的底部,一方面为了有效防止水流中的较大杂物通过开孔234进而进入排水嘴24,造成排水嘴24堵塞;另一方面相比于在支撑筋条23上设置上下贯穿的缺口,本实施例中未贯通的开孔234能够有效增加支撑筋条23的整体支撑强度,进而提高移动空调的稳固性。

实施例十

与上述实施例不同,本实施例中落水孔上设置调节部,调节部是由落水孔向上延伸形成的空腔的外围,调节部调整冷凝水进入不同位置的落水孔中。

本实用新型中移动空调的下层接水盘上设置有打水区,打水区安装有打水轮,打水轮前方设置有凹槽,打水轮用于将凹槽内的冷凝水打到冷凝器翅片上,加速冷凝水的蒸发。将冷凝水落入凹槽内的位置划分为两个区域,具体地,打水轮最先进入凹槽的区域为第一区域,打水轮最后离开凹槽的区域为第二区域,冷凝水落入底盘上凹槽以外的位置为第三区域。

调节部包括高度为5mm-7mm的第一围堰、高度为8mm-10mm的第二围堰及高度为11mm-12mm的第三围堰,将一类落水孔25的出口与第一区域相对应,二类落水孔26的出口与第二区域相对应,三类落水孔27的出口与第三区域相对应。由于设置在一类落水孔25上的第一围堰251高度最低,设置在二类落水孔26上的第二围堰262其次,设置在三类落水孔27上的第三围堰最高,因此当移动空调上层接水盘中的冷凝水进入中隔板2上时,冷凝水首先会落入一类落水孔25中,当其他落水孔发生堵塞使得中隔板2上不断积聚冷凝水,冷凝水的水位不断上涨,冷凝水水位与二类落水孔26上的第二围堰262齐平时,冷凝水开始落入二类落水孔26中,同样地,当冷凝水水位升高至与三类落水孔27上的第三围堰时,冷凝水开始从三类落水孔27中落下。通过本实用新型的设置,使得中隔板2上的冷凝水进入移动空调底盘具有一定的顺序。避免现有技术中设置统一形式漏水孔会出现漏水孔数量与冷凝水量不匹配的问题,如设置较少的漏水孔时,当冷凝水量增加时,中隔板2的排水能力会出现严重不足,进而造成中隔板2上不断积存冷凝水,漏水孔无法及时排出多余水分,造成冷凝水外溢或流入其他电器部件,损坏移动空调。如设置较多的漏水孔时,当冷凝水量较少时,由于中隔板2上开设了较多的漏水孔,会造成中隔板2的支撑强度不足,影响中隔板2的使用寿命,进而影响移动空调的正常运行。而本实用新型设置具有不同围堰高度的落水孔,使得中隔板2具有选择性排水的功能,既能满足排水需求,又不会造成中隔板2强度不足或其他增加工艺难度及复杂程度等问题。

进一步地,为了更好的缓冲中隔板2上的积水压力,在第三区域内设置相应的警示装置,当中隔板2上的冷凝水水位持续上涨至使冷凝水开始从三类落水孔27中排出时,警示装置启动,以此引起用户的注意,说明中隔板2上积存的冷凝水较多,需要及时排出,此时将排水管与排水嘴24连接,冷凝水从排水嘴24排出,当水位低于三类落水孔27上的第三围堰高度时,警示装置关闭。

实施例十一

与实施例十不同,如图14、15所示,本实施例中调节部包括围挡29,围挡29上环形间隔均布细孔291。本实施例中落水孔包括第一优先孔、第二优先孔及次要孔,本实施例中第一优先孔、第二优先孔及次要孔均设置为圆孔,围挡29包括第一围挡、第二围挡及第三围挡,第一围挡设置在第一优先孔上,第二围挡设置在第二优先孔上,第三围挡设置在次要孔上,且第一围挡与第二围挡及第三围挡的高度相同,均设置为15mm。将第一优先孔的出口与第一区域相对应,第二优先孔的出口与第二区域相对应,次要孔的出口与第三区域相对应。细孔291包括第一细孔,在第一优先孔201的第一围挡上环形均匀设置第一细孔,第一细孔在第一围挡上的位置优选设置为5mm-7mm,更优选设置为7mm;细孔291还包括第二细孔及第三细孔,第二细孔设置在第二优先孔202上,第三细孔设置在次要孔203上,第二细孔在第二围挡上的位置优选设置为8mm-10mm,更优选设置为8mm;第三细孔在第三围挡上的位置优选设置为11mm-12mm,更优选设置为11mm。因此,冷凝水首先进入第一细孔,冷凝水进而落入第一区域,随着水位的不断上升,冷凝水其次进入第二细孔,冷凝水落入第二区域,最后进入第三细孔,冷凝水落入第三区域。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在围挡上设置具有不同高度的细孔,使得冷凝水的排出位置具有一定的先后顺序,有助于解决冷凝水量与移动空调排水能力不匹配的问题,当冷凝水量较少时,冷凝水从较低位置的细孔内排出,当冷凝水量增加时,较高位置的细孔也进行排水,排水能力相应增加。

实施例十二

在实施例十一的基础上,如图16所示,本实施例在细孔291处向落水孔中心方向设置细管292,多个细管292在落水孔内部围合成半封闭区域,以使得冷凝水能够通过落水孔的中心落入。

由于落水孔的出口与下落区域对应,本实施例的设置有助于冷凝水从落水孔中心落下,进而落入相应区域的中心位置,避免冷凝水溅落至周边器件,造成对周边器件的不良影响。

实施例十三

与实施例十一不同,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中调节部包括上部围堰211和下部围堰210,下部围堰210设置在落水孔上,上部围堰211与下部围堰210一体成型,下部围堰210为空心圆柱,落水孔作为空心圆柱的底面圆。空心圆柱的高设置为7mm、8mm或11mm。上部围堰211由多个固定板212组成,固定板212间隔设置在下部围堰210上,固定板212之间的间隙优选设置为2mm-8mm。

本实施例中通过对空心圆柱设置不同的高度,使得冷凝水从间隔进入的顺序不同,且本实施例落水孔还具有一定的防堵塞功能,由于固定板212的设置,冷凝水中较大颗粒杂物无法通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