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和空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58029发布日期:2019-11-16 01:03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热交换器和空调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器和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如下的热交换器:具有多个扁平管、与多个扁平管接合的翅片、以及与多个扁平管的端部连结的集管,使在扁平管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与在扁平管的外部流动的空气进行热交换。

例如,在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25748号公报)所记载的热交换器中,提出了利用水平扩展的分隔部件将集管内的空间分隔成上方空间和下方空间,并且能够将分流的制冷剂供给到连接于各高度位置的多个扁平管。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热交换器中,针对将集管内部分隔成扁平多孔管侧的空间和与其相反一侧的空间的上下延伸的分隔板,在集管的长度方向上并排设置有用于固定对集管内的空间进行上下分隔的分隔部件的插入用的开口以及能够使制冷剂在扁平管侧空间和与其相反一侧的空间之间移动的开口来作为分开的开口。

因此,很难实现扁平管在集管的长度方向上的高集成化或紧凑化。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实现扁平管在集管的长度方向上的高集成化或在集管的长度方向上的紧凑化的热交换器和空调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第1观点的热交换器具有集管、多个扁平管、第1分隔部件和第2分隔部件,多个扁平管沿着集管的长度方向排列,与集管连接。第1分隔部件将集管的内部空间分隔成连接有多个扁平管的一侧的扁平管侧空间和与扁平管侧空间相反一侧的扁平管相反侧空间。第2分隔部件将集管的内部空间分隔成集管的长度方向上的第1侧和与第1侧相反的一侧即第2侧。第1分隔部件具有共用开口,该共用开口包含插入开口部分和制冷剂开口部分。制冷剂开口部分能够使制冷剂在扁平管侧空间与扁平管相反侧空间之间移动。第2分隔部件被插入到插入开口部分。

优选该共用开口是没有相互分离的部位的一个开口。另外,在第1分隔部件设置有多个开口的情况下,这些开口不需要全部是共用开口,只要至少一部分成为共用开口,则能够在该部分中实现高集成化或紧凑化。

这里,扁平管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也可以在流路截面的长度方向上并排形成有多个流路。

另外,第2分隔部件将集管的内部空间分隔成集管的长度方向上的第1侧和第2侧即可,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是平板状,也可以构成为具有特定面和相对于该特定面倾斜的面。

在该热交换器中,将集管的内部空间分隔成集管的长度方向上的第1侧和第2侧的第2分隔部件被插入到插入开口部分。而且,在第1分隔部件设置有共用开口,该共用开口构成为包含该插入开口部分和制冷剂开口部分这两个部分,该制冷剂开口部分能够使制冷剂在扁平管侧空间与扁平管相反侧空间之间移动。因此,能够实现扁平管在集管的长度方向上的高集成化或在集管的长度方向上的紧凑化。

第2观点的热交换器在第1观点的热交换器中,第1分隔部件的共用开口的轮廓具有确定第2分隔部件在集管的长度方向上的位置的形状。

这里,共用开口的轮廓所具有的确定第2分隔部件的位置的形状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沿着第2分隔部件的轮廓的一部分的形状,也可以是从第1侧和第2侧夹持第2分隔部件的至少一部分的形状。作为这种形状,例如,可以是在共用开口的轮廓中的在集管的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以外的位置具有朝向共用开口的内侧突出的凸部的形状,该凸部也可以作为一对凸部而构成为共用开口的轮廓中的相互接近的部分。另外,优选共用开口中的这一对凸部彼此之间的开口部分构成制冷剂开口部分。

在该热交换器中,能够利用第1分隔部件的共用开口确定第2分隔部件在集管的长度方向上的位置。

第3观点的热交换器在第1观点或第2观点的热交换器中,第2分隔部件具有第1侧部件和第2侧部件。第1侧部件将集管的内部空间分隔成集管的长度方向上的第1侧和第2侧且位于制冷剂开口部分的第1侧。第2侧部件将集管的内部空间分隔成集管的长度方向上的第1侧和第2侧且位于制冷剂开口部分的第2侧。第1分隔部件的共用开口包含制冷剂开口部分以及作为插入开口部分的第1侧插入开口部分和第2侧插入开口部分。第1侧部件被插入到第1侧插入开口部分。第2侧部件被插入到第2侧插入开口部分。

在该热交换器中,在第2分隔部件由第1侧部件和第2侧部件这样的分体的多个部件构成的情况下,通过使共用开口包含用于插入第1侧部件的第1侧插入开口部分、用于插入第2侧部件的第2侧插入开口部分和制冷剂开口部分,也能够进一步实现扁平管在集管的长度方向上的高集成化或在集管的长度方向上的紧凑化。

第4观点的热交换器在第3观点的热交换器中,扁平管未与集管的内部空间中的、第1侧部件和第2侧部件以夹着制冷剂开口部分的方式包围而成的空间连接。

假设在集管的内部空间中的、第1侧部件和第2侧部件以夹着制冷剂开口部分的方式包围而成的空间连接有扁平管的情况下,制冷剂会集中地供给到该扁平管,容易产生制冷剂的偏流。与此相对,在该热交换器中,在由第1侧部件和第2侧部件包围而成的空间未连接扁平管,因此,能够抑制上述制冷剂的偏流。

第5观点的热交换器在第3观点或第4观点的热交换器中,第1侧部件在扁平管侧空间或扁平管相反侧空间中具有喷嘴。喷嘴在集管的长度方向上贯通第1侧部件。

在该热交换器中,在第1侧部件的扁平管侧空间或扁平管相反侧空间设置有喷嘴,因此,能够使被送到第1侧部件的第2侧的制冷剂经由该喷嘴充分地到达第1侧。

第6观点的热交换器在第3观点~第5观点中的任意一个观点的热交换器中,热交换器还具有制冷剂配管,该制冷剂配管与集管的内部空间中的由第1侧部件和第2侧部件包围而成的空间的扁平管相反侧空间连接。第1侧部件在扁平管侧空间中具有在集管的长度方向上贯通的喷嘴。

在该热交换器中,能够使被供给到第1侧部件的第2侧的扁平管相反侧空间的制冷剂经由设置于扁平管侧空间的喷嘴充分地到达扁平管侧空间中的第1侧。

第7观点的热交换器在第5观点或第6观点的热交换器中,第1分隔部件具有第1循环开口部分和第2循环开口部分。第1循环开口部分相对于第1侧部件在集管的长度方向上的第1侧连接扁平管侧空间和扁平管相反侧空间。第2循环开口部分在比第1循环开口部分靠集管的长度方向上的第1侧的位置连接扁平管侧空间和扁平管相反侧空间。第1分隔部件的共用开口包含制冷剂开口部分、第1侧插入开口部分、第2侧插入开口部分和第1循环开口部分。

在该热交换器中,在第1分隔部件中,相对于第1侧部件在集管的长度方向上的第1侧设置有第1循环开口部分和第2循环开口部分,因此,能够使制冷剂在集管的内部空间中的、相对于第1侧部件在集管的长度方向上的第1侧的空间中进行循环。而且,在制冷剂能够在这种集管内部进行循环的情况下,共用开口也构成为包含制冷剂开口部分、第1侧插入开口部分、第2侧插入开口部分和第1循环开口部分,因此,能够实现扁平管在集管的长度方向上的高集成化或在集管的长度方向上的紧凑化。

第8观点的热交换器在第5观点或第6观点的热交换器中,第1分隔部件具有第1循环开口部分和第2循环开口部分。第1循环开口部分相对于第1侧部件在集管的长度方向上的第1侧连接扁平管侧空间和扁平管相反侧空间。第2循环开口部分在比第1循环开口部分靠集管的长度方向上的第1侧的位置连接扁平管侧空间和扁平管相反侧空间。在集管的长度方向上反复并排设置有如下构造:该构造将第1循环开口部分、第2循环开口部分、制冷剂开口部分、第1侧插入开口部分、第2侧插入开口部分、第1侧部件和第2侧部件作为一组。第1分隔部件的共用开口包含:属于相同的一组的制冷剂开口部分、第1侧插入开口部分和第2侧插入开口部分;以及属于相对于一组位于第2侧的另一组的第2循环开口部分。

在该热交换器中,在第1分隔部件中,相对于第1侧部件在集管的长度方向上的第1侧设置有第1循环开口部分和第2循环开口部分,因此,能够使制冷剂在集管的内部空间中的、相对于第1侧部件在集管的长度方向上的第1侧的空间中进行循环。此外,在集管的长度方向上反复并排设置有如下构造:该构造将第1循环开口部分、第2循环开口部分、制冷剂开口部分、第1侧插入开口部分、第2侧插入开口部分、第1侧部件和第2侧部件作为一组,因此,能够在集管内部的多个部位实现制冷剂在上述集管内部的循环。而且,在制冷剂能够在这种集管内部的多个部位进行循环的情况下,共用开口也构成为包含:属于相同的一组的制冷剂开口部分、第1侧插入开口部分和第2侧插入开口部分;以及属于相对于这一组位于第2侧的另一组的第2循环开口部分,因此,能够实现扁平管在集管的长度方向上的高集成化或在集管的长度方向上的紧凑化。

第9观点的热交换器在第5观点或第6观点的热交换器中,第1分隔部件具有第1循环开口部分和第2循环开口部分。第1循环开口部分相对于第1侧部件在集管的长度方向上的第1侧连接扁平管侧空间和扁平管相反侧空间。第2循环开口部分在比第1循环开口部分靠集管的长度方向上的第1侧的位置连接扁平管侧空间和扁平管相反侧空间。在集管的长度方向上反复并排设置有如下构造:该构造将第1循环开口部分、第2循环开口部分、制冷剂开口部分、第1侧插入开口部分、第2侧插入开口部分、第1侧部件和第2侧部件作为一组。第1分隔部件的共用开口包含:属于相同的一组的制冷剂开口部分、第1侧插入开口部分、第2侧插入开口部分和第1循环开口部分;以及属于相对于一组位于第2侧的另一组的第2循环开口部分。

在该热交换器中,在第1分隔部件中,相对于第1侧部件在集管的长度方向上的第1侧设置有第1循环开口部分和第2循环开口部分,因此,能够使制冷剂在集管的内部空间中的、相对于第1侧部件在集管的长度方向上的第1侧的空间中进行循环。此外,在集管的长度方向上反复并排设置有如下构造:该构造将第1循环开口部分、第2循环开口部分、制冷剂开口部分、第1侧插入开口部分、第2侧插入开口部分、第1侧部件和第2侧部件作为一组,因此,能够在集管内部的多个部位实现制冷剂在上述集管内部的循环。而且,在制冷剂能够在这种集管内部的多个部位进行循环的情况下,共用开口也构成为包含:属于相同的一组的制冷剂开口部分、第1侧插入开口部分、第2侧插入开口部分和第1循环开口部分;以及属于相对于这一组位于第2侧的另一组的第2循环开口部分,因此,能够实现扁平管在集管的长度方向上的高集成化或在集管的长度方向上的紧凑化。

第10观点的热交换器在第7观点~第9观点中的任意一个观点的热交换器中,第2循环开口部分的开口面积比第1循环开口部分的开口面积大。

在该热交换器中,即使有时成为从喷嘴排出的制冷剂的大部分被送到第1侧部件的第1侧的空间中的第1侧的部分的状况,由于第2循环开口部分形成为比第1循环开口部分大,因此,制冷剂容易通过第2循环开口部分。因此,能够抑制该制冷剂局部地集中。

第11观点的热交换器在第7观点~第10观点中的任意一个观点的热交换器中,第1侧部件的喷嘴配置于在集管的长度方向上观察时不与如下的假想空间重叠的位置,假想空间是使第1循环开口部分向扁平管伸展的一侧延长而得到的空间。

在该热交换器中,能够抑制通过了第1循环开口部分的制冷剂和通过了第1侧部件的喷嘴的制冷剂的冲撞,因此,能够进一步使通过了第1侧部件的喷嘴的制冷剂到达第1侧。

第12观点的热交换器在第5观点~第11观点中的任意一个观点的热交换器中,第1侧部件的喷嘴配置于与集管的内周面和第1分隔部件分离1mm以上的位置。

在该热交换器中,在相互焊接各部件进行固定来制造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第1侧部件的喷嘴被焊料埋没。特别地,在第11观点的热交换器中,在使第1侧部件的喷嘴配置于与集管的内周面和第1分隔部件分离1mm以上的位置的情况下,在采用抑制通过了第1循环开口部分的制冷剂和通过了第1侧部件的喷嘴的制冷剂的冲撞的这种喷嘴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喷嘴被焊料埋没。

第13观点的热交换器在第1观点~第12观点中的任意一个观点的热交换器中,集管的长度方向是铅垂方向。

在该热交换器中,能够实现扁平管在铅垂方向上的高集成化或紧凑化。

第14观点的空调装置是具有第1观点~第13观点中的任意一个观点的热交换器的空调装置。

该空调装置使热交换器的扁平管高集成化或使热交换器紧凑化,由此能够提高空调性能或使空调装置紧凑化。

附图说明

图1是采用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室外单元的外观立体图。

图3是室外单元的主视图(去除室外热交换器以外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进行图示)。

图4是室外热交换器的概略立体图。

图5是图4的热交换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示出传热翅片相对于扁平多孔管的安装状态的概略图。

图7是用于说明室外热交换器的制冷剂流动的结构图。

图8是室外热交换器的第2总集合管的上端附近部分处的沿空气流动方向观察时的概略截面结构图。

图9是室外热交换器的第2总集合管的上端附近部分处的俯视观察时的概略截面结构图。

图10是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的概略外观立体图。

图11是循环用划分板的扁平多孔管的沿插入方向观察时的概略外观图。

图12是变形例a的室外热交换器的循环用划分板的扁平多孔管的沿插入方向观察时的概略外观图。

图13是变形例b的室外热交换器的循环用划分板的扁平多孔管的插入方向观察时的概略外观图

图14是变形例c的室外热交换器的循环用划分板的扁平多孔管的沿插入方向观察时的概略外观图

图15是变形例d的室外热交换器的循环用划分板的扁平多孔管的沿插入方向观察时的概略外观图

图16是变形例e的室外热交换器的循环用划分板的扁平多孔管的沿插入方向观察时的概略外观图

图17是变形例f的室外热交换器的第2总集合管的上端附近部分处的沿空气流动方向观察时的概略截面结构图。

图18是变形例g的室外热交换器的第2总集合管的上端附近部分处的沿空气流动方向观察时的概略截面结构图。

图19是变形例h的室外热交换器的第2总集合管的上端附近部分处的沿空气流动方向观察时的概略截面结构图。

图20是部分倾斜分隔部件的概略外观立体图。

图21是变形例i的室外热交换器的第2总集合管的上端附近部分处的沿空气流动方向观察时的概略截面结构图。

图22是变形例j的室外热交换器的概略立体图。

图23是用于说明变形例j的室外热交换器的制冷剂流动的结构图。

图24是比较例的循环用划分板的扁平多孔管的沿插入方向观察时的概略外观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采用了作为本发明的热交换器的室外热交换器的空调装置的实施方式及其变形例进行说明。

(1)空调装置的结构

图1是采用了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室外热交换器11的空调装置1的概略结构图。

空调装置1是能够通过进行蒸汽压缩式的冷冻循环来进行建筑物等的室内的制冷和制热的装置。空调装置1主要具有室外单元2、室内单元3a、3b、连接室外单元2和室内单元3a、3b的液体制冷剂联络管4和气体制冷剂联络管5、以及对室外单元2和室内单元3a、3b的结构设备进行控制的控制部23。而且,室外单元2和室内单元3a、3b经由制冷剂联络管4、5连接,由此构成空调装置1的蒸汽压缩式的制冷剂回路6。

室外单元2设置于室外(建筑物的屋顶或建筑物的壁面附近等),构成制冷剂回路6的一部分。室外单元2主要具有气液分离器7、压缩机8、四路切换阀10、室外热交换器11、作为膨胀机构的室外膨胀阀12、液体侧截止阀13、气体侧截止阀14和室外风扇15。各设备和阀之间通过制冷剂管16~22连接。

室内单元3a、3b设置于室内(居室或天花板背侧空间等),构成制冷剂回路6的一部分。室内单元3a主要具有室内膨胀阀31a、室内热交换器32a和室内风扇33a。室内单元3b主要具有作为膨胀机构的室内膨胀阀31b、室内热交换器32b和室内风扇33b。

制冷剂联络管4、5是在将空调装置1设置于建筑物等设置场所时在现场施工的制冷剂管。液体制冷剂联络管4的一端与室外单元2的液体侧截止阀13连接,液体制冷剂联络管4的另一端与室内单元3a、3b的室内膨胀阀31a、31b的液体侧端连接。气体制冷剂联络管5的一端与室外单元2的气体侧截止阀14连接,气体制冷剂联络管5的另一端与室内单元3a、3b的室内热交换器32a、32b的气体侧端连接。

设置于室外单元2或室内单元3a、3b的控制基板等(未图示)进行通信连接,由此构成控制部23。另外,在图1中,为了方便,将其图示在与室外单元2或室内单元3a、3b分离的位置。控制部23进行空调装置1(这里为室外单元2和室内单元3a、3b)的结构设备8、10、12、15、31a、31b、33a、33b的控制、即空调装置1整体的运转控制。

(2)空调装置的动作

接着,使用图1对空调装置1的动作进行说明。在空调装置1中,进行制冷剂按照压缩机8、室外热交换器11、室外膨胀阀12和室内膨胀阀31a、31b、室内热交换器32a、32b的顺序流动的制冷运转、以及制冷剂按照压缩机8、室内热交换器32a、32b、室内膨胀阀31a、31b和室外膨胀阀12、室外热交换器11的顺序流动的制热运转。另外,通过控制部23进行制冷运转和制热运转。

在制冷运转时,四路切换阀10被切换为室外散热状态(图1的实线所示的状态)。在制冷剂回路6中,冷冻循环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到压缩机8,在被压缩到成为冷冻循环的高压后被排出。从压缩机8排出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四路切换阀10被送到室外热交换器11。被送到室外热交换器11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功能的室外热交换器11中与借助室外风扇15作为冷却源供给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来散热,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11中进行散热后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通过室外膨胀阀12、液体侧截止阀13和液体制冷剂联络管4被送到室内膨胀阀31a、31b。被送到室内膨胀阀31a、31b的制冷剂由室内膨胀阀31a、31b减压到冷冻循环的低压,成为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在室内膨胀阀31a、31b中被减压的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被送到室内热交换器32a、32b。被送到室内热交换器32a、32b的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32a、32b中与借助室内风扇33a、33b作为加热源供给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由此,室内空气被冷却,然后被供给到室内,由此进行室内的制冷。在室内热交换器32a、32b中蒸发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气体制冷剂联络管5、气体侧截止阀14、四路切换阀10和气液分离器7再次被吸入到压缩机8。

在制热运转时,四路切换阀10被切换为室外蒸发状态(图1的虚线所示的状态)。在制冷剂回路6中,冷冻循环的低压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到压缩机8,在被压缩到成为冷冻循环的高压后被排出。从压缩机8排出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通过四路切换阀10、气体侧截止阀14和气体制冷剂联络管5被送到室内热交换器32a、32b。被送到室内热交换器32a、32b的高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室内热交换器32a、32b中与借助室内风扇33a、33b作为冷却源供给的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散热,成为高压的液体制冷剂。由此,室内空气被加热,然后被供给到室内,由此进行室内的制热。在室内热交换器32a、32b中进行散热后的高压的液体制冷剂通过室内膨胀阀31a、31b、液体制冷剂联络管4和液体侧截止阀13被送到室外膨胀阀12。被送到室外膨胀阀12的制冷剂由室外膨胀阀12减压到冷冻循环的低压,成为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在室外膨胀阀12中被减压的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被送到室外热交换器11。被送到室外热交换器11的低压的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的室外热交换器11中与借助室外风扇15作为加热源供给的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成为低压的气体制冷剂。在室外热交换器11中蒸发的低压的制冷剂通过四路切换阀10和气液分离器7再次被吸入到压缩机8。

(3)室外单元的结构

图2是室外单元2的外观立体图。图3是室外单元2的主视图(去除室外热交换器11以外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进行图示)。图4是室外热交换器11的概略立体图。图5是图4的热交换部60的局部放大图。图6是示出翅片64相对于扁平多孔管63的安装状态的概略图。图7是用于说明室外热交换器11中的制冷剂流动的结构图。

(3-1)整体结构

室外单元2是从外壳40的侧面吸入空气并从外壳40的顶面吹出空气的上吹型热交换单元。室外单元2主要具有:大致长方体箱状的外壳40;作为送风机的室外风扇15;以及包含压缩机和室外热交换器等设备7、8、11、四路切换阀和室外膨胀阀等阀10、12~14及制冷剂管16~22等且构成制冷剂回路6的一部分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则“上”、“下”、“左”、“右”、“前”、“后”、“前面”、“背面”意味着从前方(附图的左斜前侧)观察图2所示的室外单元2的情况下的方向。

外壳40主要具有架设于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一对安装腿41上的底框42、从底框42的角部向铅垂方向延伸的支柱43、安装于支柱43的上端的风扇模块44、以及前面面板45,在侧面(这里为背面和左右两侧面)形成有空气的吸入口40a、40b、40c,在顶面形成有空气的吹出口40d。

底框42形成外壳40的底面,在底框42上设置有室外热交换器11。这里,室外热交换器11是面向外壳40的背面和左右两侧面的俯视观察时为大致u字形状的热交换器,实质上形成外壳40的背面和左右两侧面。

在室外热交换器11的上侧设置有风扇模块44,形成外壳40的比前面、背面和左右两面的支柱43更靠上侧的部分以及外壳40的顶面。这里,风扇模块44是在上表面和下表面开口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箱体中收纳了室外风扇15而成的集合体。风扇模块44的顶面的开口是吹出口40d,在吹出口40d设置有吹出格栅46。室外风扇15是如下的送风机:在外壳40内面向吹出口40d进行配置,将空气从吸入口40a、40b、40c取入到外壳40内并从吹出口40d排出。

前面面板45架设于前面侧的支柱43之间,形成外壳40的前表面。

在外壳40内还收纳有室外风扇15和室外热交换器11以外的制冷剂回路构成部件(图2中图示了气液分离器7、压缩机8和制冷剂管16~18)。这里,压缩机8和气液分离器7设置于底框42上。

这样,室外单元2具有:外壳40,其在侧面(这里为背面和左右两侧面)形成有空气的吸入口40a、40b、40c,在顶面形成有空气的吹出口40d;室外风扇15,其在外壳40内面向吹出口40d进行配置;以及室外热交换器11,其在外壳40内配置于室外风扇15的下侧。而且,在这种上吹型的单元结构中,在室外风扇15的下侧配置有室外热交换器11,因此,通过室外热交换器11的空气的风速存在如下倾向:室外热交换器11的上部比室外热交换器11的下部快(参照图3)。

(3-2)室外热交换器

室外热交换器11是进行制冷剂与室外空气的热交换的热交换器,主要具有第1总集合管80、第2总集合管90、多个扁平多孔管63和多个翅片64。这里,第1总集合管80、第2总集合管90、扁平多孔管63和翅片64全部由铝或铝合金形成,彼此通过焊接等而被接合。

第1总集合管80和第2总集合管90均是纵长中空的圆筒形状的部件。第1总集合管80竖立设置于室外热交换器11的一端侧(这里为图4的左前端侧),第2总集合管90竖立设置于室外热交换器11的另一端侧(这里为图4的右前端侧)。

扁平多孔管63是具有作为传热面的朝向铅垂方向的扁平面63a、以及供制冷剂流动的大量小通路63b的扁平多孔管。扁平多孔管63上下并排排列有多个,该扁平多孔管63的两端与第1总集合管80和第2总集合管90连接。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扁平多孔管63在上下方向上隔开固定的间隔以规定间距进行配置。翅片64将相邻的扁平多孔管63之间划分成供空气流动的多个通风路,以供多个扁平多孔管63插入的方式形成有水平地细长地延伸的多个切口64a。翅片64的切口64a的形状与扁平多孔管63的截面的外形大致一致。

室外热交换器11具有热交换部60,该热交换部60是通过将翅片64固定于上下排列的多个扁平多孔管63而构成的。热交换部60具有上层侧的上层热交换部60a和下层侧的下层热交换部60b。

第1总集合管80的内部空间被在水平方向上扩展的分隔板81上下分隔,由此,与上层热交换部60a和下层热交换部60b对应地形成有气体侧出入口连通空间80a和液体侧出入口连通空间80b。而且,气体侧出入口连通空间80a与构成对应的上层热交换部60a的扁平多孔管63连通。此外,液体侧出入口连通空间80b与构成对应的下层热交换部60b的扁平多孔管63连通。

此外,在第1总集合管80的气体侧出入口连通空间80a连接有制冷剂管19(参照图1),该制冷剂管19在制冷运转时将从压缩机8送来的制冷剂送到气体侧出入口连通空间80a。

此外,在第1总集合管80的液体侧出入口连通空间80b连接有制冷剂管20(参照图1),该制冷剂管20在制热运转时将通过了室外膨胀阀12的制冷剂送到液体侧出入口连通空间80b。

第2总集合管90的内部空间分别由在水平方向上扩展且在上下方向上排列的分隔板91、92、93、94分隔成上下排列的多个空间。第2总集合管90的内部空间中的由分隔板92和分隔板93上下包围而成的空间由带喷嘴的划分板99进一步上下划分。由此,第2总集合管90的内部空间从上侧起依次并排形成有第1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a、第2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b、第3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c、第1下层折返连通空间90d、第2下层折返连通空间90e和第3下层折返连通空间90f。第1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a、第2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b和第3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c与对应的上层热交换部60a中的扁平多孔管63连通。第1下层折返连通空间90d、第2下层折返连通空间90e和第3下层折返连通空间90f与对应的下层热交换部60b中的扁平多孔管63连通。第3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c和第1下层折返连通空间90d由带喷嘴的划分板99上下划分,但是,经由在带喷嘴的划分板99中上下贯通设置的喷嘴99a而上下连通。此外,第1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a和第3下层折返连通空间90f经由与第2总集合管90分体的配管即第1连接配管24连接。第2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b和第2下层折返连通空间90e经由与第2总集合管90分体的配管即第2连接配管25连接。另外,第1连接配管24和第2连接配管25均是圆筒形状的配管,通过简易的构造使耐压强度优良。此外,第1连接配管24或第2连接配管25中的与第2总集合管90连接的连接部位处于第2总集合管90中的与连接有扁平多孔管63的一侧相反的一侧,轴向成为水平方向。

根据以上结构,在室外热交换器11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从制冷剂管20流入第1总集合管80的液体侧出入口连通空间80b的制冷剂在与液体侧出入口连通空间80b连接的下层热交换部60b的扁平多孔管63中流动,流入第2总集合管90的第1下层折返连通空间90d、第2下层折返连通空间90e和第3下层折返连通空间90f。流入第1下层折返连通空间90d的制冷剂经由带喷嘴的划分板99的喷嘴99a流入第3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c,并经由与第3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c连接的上层热交换部60a的扁平多孔管63流入第1总集合管80的气体侧出入口连通空间80a。流入第2下层折返连通空间90e的制冷剂经由第2连接配管25流入第2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b,并经由与第2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b连接的上层热交换部60a的扁平多孔管63流入第1总集合管80的气体侧出入口连通空间80a。流入第3下层折返连通空间90f的制冷剂经由第1连接配管24流入第1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a,并经由与第1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a连接的上层热交换部60a的扁平多孔管63流入第1总集合管80的气体侧出入口连通空间80a。在第1总集合管80的气体侧出入口连通空间80a中合流的制冷剂经由制冷剂管19向室外热交换器11的外部流动。另外,在室外热交换器11用作制冷剂的散热器的情况下,成为与上述相反的制冷剂流动。

(4)第1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a等的内部构造

图8中示出室外热交换器11的第2总集合管90的第1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a中的沿空气流动方向观察时的概略截面结构图。图9中示出室外热交换器11的第2总集合管90的第1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a中的俯视观察时的概略截面结构图。图10中示出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的概略外观立体图。图11中示出循环用划分板95的扁平多孔管63的沿插入方向观察时的概略外观图。

在第1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a设置有设有喷嘴71a的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以及在上下方向和空气通过方向上扩展的循环用划分板95的一部分。另外,第1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a的底部被分隔板91覆盖。该分隔板91与其他分隔板92、93、94同样,是板厚均匀且在水平方向上呈大致圆形扩展的板状部件,是没有倾斜部分等的简易构造的部件。

如图11所示,在循环用划分板95中的从位于第1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a内的部分到位于第2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b内的部分形成有共用开口95u,该共用开口95u是下连通口95b、上方插入开口部分95s、联络口95c、下方插入开口部分95t和上连通口95a从上侧起依次彼此相连地排列而成的一个开口。而且,在循环用划分板95上,以联络口95c的空气流动方向的前后的端部位于比下方插入开口部分95t的空气流动方向的前后的端部更靠内侧的方式,形成有向内侧突出的上方支承突起95d。进而,在循环用划分板95上,在下方插入开口部分95t的下方形成有比下方插入开口部分95t的空气流动方向的前后的端部更向内侧突出的下方支承突起95h。

根据该构造,分隔板91的上表面被上方支承突起95d的下端支承,分隔板91的下表面被下方支承突起95h的上端支承,由此,分隔板91在被插入到构成循环用划分板95的共用开口95u的一部分的下方插入开口部分95t的状态下被支承。这里,第2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b用的上连通口95a和第1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a用的联络口95c经由用于插入固定分隔板91的下方插入开口部分95t连续。用于插入固定分隔板91的下方插入开口部分95t从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到下游侧一直扩展到到达第2总集合管90的第1集管构成部件90a和第2集管构成部件90b。另一方面,第1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a用的联络口95c和第1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a用的下连通口95b均以未到达第2总集合管90的第1集管构成部件90a和第2集管构成部件90b的方式扩展到其近前。

另外,构成循环用划分板95的共用开口95u的一部分的上连通口95a不仅是空气流动方向上的前后的各下方支承突起95h之间的部分,还从该部分进一步向下方扩展。上连通口95a在下方支承突起95h的下方具有比空气流动方向上的各下方支承突起95h彼此的前后的端部进一步扩展到前侧和后侧的部分。上连通口95a的下方部分具有比设置于后述的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的喷嘴形成部71的2个喷嘴71a彼此的相互最远的部分彼此在空气流动方向上的间隔宽的宽度。具体而言,第2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b用的上连通口95a的下方部分扩展到到达第2总集合管90的第1集管构成部件90a和第2集管构成部件90b。另外,第2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b用的上连通口95a的上缘部由分隔板91的下表面形成。

另外,如图9所示,俯视观察时向扁平多孔管63侧凸出的大致圆弧形状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第1集管构成部件90a和俯视观察时向与扁平多孔管63侧相反的一侧凸出的大致圆弧形状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第2集管构成部件90b从插入扁平多孔管63的方向(循环用划分板95的板厚方向)夹持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循环用划分板95,由此构成第2总集合管90。这里,在循环用划分板95设置有在上风侧的端部在板厚方向上扩展的上风侧端部95x以及在下风侧的端部在板厚方向上扩展的下风侧端部95y,上风侧端部95x和下风侧端部95y成为在从空气流动方向的前后夹入第1集管构成部件90a和第2集管构成部件90b的状态下彼此被焊接固定的构造。

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将第1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a上下划分成位于上方的循环用空间98和位于下方的导入空间97。如图9所示,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是构成为具有喷嘴形成部71、倾斜部72、被夹持端部73的一个部件。这样,通过一个部件构成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由此能够削减部件数量。另外,导入空间97由设置于第1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a内的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和分隔板91上下包围。在该导入空间97中,在与扁平多孔管63侧相反的一侧连接有第1连接配管24的端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导入空间97未连接扁平多孔管63。

喷嘴形成部71具有在水平方向上扩展的板状的平面部,在上风侧和下风侧形成有在板厚方向(上下方向)上贯通的喷嘴71a。喷嘴形成部71的一部分具有俯视观察时为半圆弧形状的轮廓,喷嘴形成部71在与第1集管构成部件90a的大致半圆弧形状的内周面相接触的状态下被焊接固定。另外,喷嘴形成部71的与扁平多孔管63侧相反一侧的部分在被插入到构成循环用划分板95的共用开口95u的一部分的上方插入开口部分95s的状态下被固定。具体而言,在循环用划分板95上,以下连通口95b的空气流动方向的前后的端部位于比上方插入开口部分95s的空气流动方向的前后的端部更靠内侧的方式形成有向内侧突出的上端支承部95g。因此,喷嘴形成部71的上表面被上端支承部95g的下端支承,喷嘴形成部71的下表面被上方支承突起95d的上端支承,由此,喷嘴形成部71的与扁平多孔管63侧相反一侧的部分在被插入到构成循环用划分板95的共用开口95u的一部分的上方插入开口部分95s的状态下被支承。这里,第1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a用的联络口95c和第1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a用的下连通口95b经由用于插入固定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的喷嘴形成部71的上方插入开口部分95s连续。用于插入固定该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的喷嘴形成部71的上方插入开口部分95s从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到下游侧一直扩展到到达第2总集合管90的第1集管构成部件90a和第2集管构成部件90b。综上所述,第1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a用的下连通口95b的下缘部由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的喷嘴形成部71的上表面(比喷嘴71a更靠与扁平多孔管63侧相反一侧的部分的上表面)形成。在俯视观察时,该喷嘴形成部71主要位于与上升用空间98a重叠的位置。另外,第1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a用的联络口95c由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的喷嘴形成部71的下表面(比喷嘴71a更靠与扁平多孔管63侧相反一侧的部分的下表面)、分隔板91的上表面和各上方支承突起95d形成。

另外,形成于喷嘴形成部71的上风侧的喷嘴71a的整体位于比形成于循环用划分板95的下连通口95b的上风侧端部更靠上风侧。同样,形成于喷嘴形成部71的下风侧的喷嘴71a的整体位于比形成于循环用划分板95的下连通口95b的下风侧端部更靠下风侧。即,成为如下的配置:在俯视观察时,使形成于循环用划分板95的下连通口95b朝向连接有扁平多孔管63的一侧延长而得到的假想空间不与形成于喷嘴形成部71的上风侧和下风侧的任一喷嘴71a重叠。

进而,形成于喷嘴形成部71的喷嘴71a配置于与循环用划分板95之间的最接近距离为1mm以上的位置、且与第2总集合管90的第1集管构成部件90a的内周面之间的最接近距离也为1mm以上的位置。

倾斜部72是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中的以从喷嘴形成部71的与扁平多孔管63侧相反的一侧的部分连续的方式伸出的板状部分,构成以随着朝向与扁平多孔管63侧相反的一侧而位于上方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倾斜部72也具有半圆弧形状的轮廓部,在与第2集管构成部件90b的大致半圆弧形状的内周面相接触的状态下被焊接固定。在俯视观察时,该倾斜部72主要位于与下降用空间98b重叠的位置。

被夹持端部73以从倾斜部72的与扁平多孔管63侧相反的一侧的部分连续的方式伸出,具有在水平方向上扩展的板状的平面部。被夹持端部73位于设置于第2集管构成部件90b的开口内,在被该开口从上下前后包围的状态下被焊接固定。

另外,在构成第2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b内的底部的分隔板92的上方,也设置有与上述相同结构的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

这些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通过如下方式制造:与分隔板91、92一起,首先插入到设置于循环用划分板95的插入用开口中,在该状态下被第1集管构成部件90a和第2集管构成部件90b夹入。

循环用划分板95在第1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a内的比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更靠上方的空间具有在上下方向和空气通过方向上扩展的部分。该循环用划分板95将循环用空间98内划分成连接有扁平多孔管63且在使用蒸发器时使制冷剂上升的上升用空间98a、以及在使用蒸发器时使制冷剂下降的下降用空间98b。另外,循环用划分板95对于第2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b和第3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c也同样划分成上升用空间98a和下降用空间98b。即,循环用划分板95由这些第1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a、第2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b和第3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c在上下方向上连续而成的1个板状部件构成。

另外,设置于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的喷嘴形成部71的喷嘴71a设置于与上升用空间98a连接的位置、即俯视观察时与上升用空间98a重叠的位置。

在该循环用划分板95中,在第1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a内的循环用空间98设置有在循环用空间98的上方在板厚方向上贯通的上连通口95a以及在循环用空间98的下方在板厚方向上贯通的下连通口95b。在第1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a内的比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更靠下方的导入空间97,在循环用划分板95设置有在板厚方向上贯通的联络口95c。另外,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的下表面构成联络口95c的轮廓的上方部分的一部分。这里,与第2总集合管90连接的扁平多孔管63的端部均位于上升用空间98a内,未到达循环用划分板95。

另外,在第2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b内也同样设置有上连通口95a、下连通口95b和联络口95c,第3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c内设置有上连通口95a和下连通口95b。

根据以上结构,由设置于第1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a内的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和分隔板91上下包围的导入空间97成为如下构造:分隔板91水平扩展,与此相对,在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设置有倾斜的倾斜部72,因此,随着朝向连接有扁平多孔管63的一侧,上下方向的间隔变窄。另外,通过在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设置有倾斜部72,由此,导入空间97的上下方向的宽度从第1连接配管24侧到喷嘴71a的下方的部分不会急剧地变窄,而是成为平缓地变窄的构造。因此,能够抑制从第1连接配管24流入导入空间97的制冷剂在朝向导入空间97中的喷嘴71a的下方移动时受到急剧的压力损失。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连接配管24的外径比多个扁平多孔管63的上下方向的间隔大,比导入空间97中的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中的喷嘴形成部71与分隔板91之间的上下方向的间隔大。此外,多个扁平多孔管63中的紧挨着喷嘴71a的(最靠近喷嘴71a的)扁平多孔管63的下端位于比第1连接配管24的与第1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a连接的一侧的端部的上端更靠下方。关于该第1连接配管24的大小和配置关系,第2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b的与导入空间97连接的第2连接配管25也同样。

而且,设置于第1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a内的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的喷嘴形成部71和分隔板91均位于上下相邻的扁平多孔管63彼此之间。

(5)第1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a中的制冷剂的流动

下面,对在以上构造中室外热交换器11用作制冷剂的蒸发器的情况下的第1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a内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说明。

经由第1连接配管24流入比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更靠下方的导入空间97的制冷剂的一部分移动到上升用空间98a的下方后,经由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的喷嘴形成部71的喷嘴71a被吹起到上升用空间98a内。这里,在导入空间97未连接扁平多孔管63,因此,制冷剂不会从导入空间97直接向扁平多孔管63流动。

被送入上升用空间98a内的制冷剂一边在上升用空间98a内上升,一边分流到按照每个高度位置连接的扁平多孔管63。另外,在制冷剂到达上升用空间98a的上端附近的情况下,经由循环用划分板95的上连通口95a被送到下降用空间98b,在下降用空间98b中下降。

在下降用空间98b中下降的制冷剂在下降用空间98b的下端附近,沿着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的倾斜部72的上表面朝向扁平多孔管63侧的同时下降。然后,在下降用空间98b中下降的制冷剂经由循环用划分板95的下连通口95b再次被引导至上升用空间98a。这样,制冷剂在循环用空间98内进行循环。

另外,第2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b内的构造和制冷剂流动与上述第1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a内的构造和制冷剂流动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此外,关于第3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c内的构造和制冷剂流动,上述第1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a中的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对应于构成第3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c的下端的带喷嘴的划分板99这点不同,但是,其他构造和制冷剂流动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6)特征

(6-1)

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11构成为,形成于第2总集合管90的循环用划分板95的开口即联络口95c和用于插入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的一部分的上方插入开口部分95s不是相互独立的各个开口,而是包含在一个开口即共用开口95u中。

因此,与使联络口95c和用于插入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的一部分的上方插入开口部分95s是相互独立的各个开口的情况(例如如图24所示的比较例的循环用划分板995那样,在第2总集合管90的长度方向上并排配置有联络口95c和上方插入开口部分95s作为分离的独立的开口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从联络口95c的下端到用于插入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的一部分的上方插入开口部分95s的上端的距离,因此,能够更紧密地在第2总集合管90的长度方向上配置扁平多孔管63。此外,能够使由相同构成部件构成室外热交换器11的情况下的第2总集合管90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紧凑化。

由此,能够通过使室外热交换器11中的扁平多孔管63高集成化而实现空调装置1的空调性能的提高或空调装置1的紧凑化。

(6-2)

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11构成为,形成于第2总集合管90的循环用划分板95的共用开口95u的内周缘具有上端支承部95g和上方支承突起95d。因此,能够利用共用开口95u的内周缘确定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在第2总集合管90的长度方向上的位置。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11构成为,形成于第2总集合管90的循环用划分板95的共用开口95u的内周缘具有上方支承突起95d和下方支承突起95h。因此,能够利用共用开口95u的内周缘确定分隔板91在第2总集合管90的长度方向上的位置。

(6-3)

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11构成为,形成于第2总集合管90的循环用划分板95的开口即联络口95c、用于插入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的一部分的上方插入开口部分95s和用于插入分隔板91的下方插入开口部分95t不是相互独立的各个开口,而是包含在一个开口即共用开口95u中。因此,例如,与如图24所示那样在第2总集合管90的长度方向上并排配置有联络口95c、上方插入开口部分95s和下方插入开口部分95t作为相互分离而独立的各个开口的情况相比,能够更紧密地在第2总集合管90的长度方向上配置扁平多孔管63,能够通过使扁平多孔管63高集成化而实现空调装置1的空调性能的进一步提高、或者由相同构成部件构成室外热交换器11的情况下的第2总集合管90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的进一步紧凑化、以及空调装置1的进一步紧凑化。

(6-4)

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11未在导入空间97连接扁平多孔管63。因此,能够抑制由于在导入空间97连接有扁平多孔管63的情况下制冷剂集中地在该扁平多孔管63中流动而引起的扁平多孔管63彼此之间的制冷剂偏流。

(6-5)

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11的第2总集合管90的内部空间被划分成连接有扁平多孔管63的上升用空间98a和下降用空间98b,因此,能够使制冷剂上升时供制冷剂通过的流路缩窄。而且,通过了形成于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的喷嘴形成部71的喷嘴71a的制冷剂被供给到构成这样缩窄的流路的空间。因此,能够使被供给到导入空间97的制冷剂在喷嘴形成部71的上方的空间到达到更上方。特别地,即便在室外热交换器11中的制冷剂的循环量较少的运转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制冷剂充分地到达至从喷嘴形成部71向上方远离的扁平多孔管63,能够对与第2总集合管90的第1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a的上方连接的扁平多孔管63也充分地供给制冷剂(第2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b也同样)。

(6-6)

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11在导入空间97中,在第2总集合管90中的与连接有扁平多孔管63的一侧相反的一侧连接有第1连接配管24和第2连接配管25。该情况下,由于在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中的连接有扁平多孔管63的一侧的部分即喷嘴形成部71形成有喷嘴71a,因此,即使是制冷剂被供给到导入空间97中的远离扁平多孔管63的连接侧的部分的构造,也能够在连接有扁平多孔管63的一侧的空间即上升用空间98a中实现经由喷嘴71a的制冷剂的上升。

(6-7)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11的第2总集合管90,上升用空间98a和下降用空间98b在其上方部分经由上连通口95a连通,下方部分经由下连通口95b连通。因此,在室外热交换器11中的制冷剂的循环量较多、在上升用空间98a中强势上升而使制冷剂容易集中于上升用空间98a的上方的状态下,也能够经由上连通口95a、下降用空间98b和下连通口95b进行循环,再次返回到上升用空间98a。

因此,在制冷剂的循环量变化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制冷剂分别针对连接于各高度的扁平多孔管63的分配均匀化,能够将多个扁平多孔管63之间的制冷剂的偏流抑制为较小。

进而,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11构成为,形成于第2总集合管90的循环用划分板95的开口即联络口95c、用于插入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的一部分的上方插入开口部分95s、用于插入分隔板91的下方插入开口部分95t和用于使制冷剂进行循环的下连通口95b不是相互独立的各个开口,而是包含在一个开口即共用开口95u中。因此,例如,与如图24所示那样在第2总集合管90的长度方向上并排配置有联络口95c、上方插入开口部分95s、下方插入开口部分95t和下连通口95b作为相互分离而独立的各个开口的情况相比,能够更紧密地在第2总集合管90的长度方向上配置扁平多孔管63,能够通过使扁平多孔管63高集成化而实现空调装置1的空调性能的进一步提高、或者由相同构成部件构成室外热交换器11的情况下的第2总集合管90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的进一步紧凑化、以及空调装置1的进一步紧凑化。

(6-8)

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11构成为,形成于第2总集合管90的循环用划分板95的第1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a用的开口即联络口95c、用于插入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的一部分的上方插入开口部分95s、用于插入分隔板91的下方插入开口部分95t和第2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b用的开口即上连通口95a不是相互独立的各个开口,而是包含在一个开口即共用开口95u中。因此,在相互分离的供制冷剂流动的第1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a与第2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b之间的关系中,也能够更紧密地在第2总集合管90的长度方向上配置扁平多孔管63,能够通过使扁平多孔管63高集成化而实现空调装置1的空调性能的进一步提高、或者由相同构成部件构成室外热交换器11的情况下的第2总集合管90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的进一步紧凑化、以及空调装置1的进一步紧凑化。

(6-9)

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11构成为,形成于第2总集合管90的循环用划分板95的第1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a用的开口即联络口95c、用于插入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的一部分的上方插入开口部分95s、用于插入分隔板91的下方插入开口部分95t、下连通口95b和第2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b用的开口即上连通口95a不是相互独立的各个开口,而是包含在一个开口即共用开口95u中。因此,在相互分离的供制冷剂流动的第1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a与第2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b之间的关系中,也能够更紧密地在第2总集合管90的长度方向上配置扁平多孔管63,能够通过使扁平多孔管63高集成化而实现空调装置1的空调性能的进一步提高、或者由相同构成部件构成室外热交换器11的情况下的第2总集合管90的长度方向上的长度的进一步紧凑化、以及空调装置1的进一步紧凑化。

(6-10)

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11构成为,形成于第2总集合管90的循环用划分板95的共用开口95u中的上连通口95a的开口面积比下连通口95b大。因此,即使有时成为从喷嘴71a排出的大部分制冷剂被送到上升用空间98a的上方部分的状况,制冷剂也容易通过较宽构成的上连通口95a,容易将制冷剂引导至下降用空间98b。因此,能够抑制制冷剂过度集中于上升用空间98a的上方部分。

(6-11)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11中,在俯视观察时,使下连通口95b向连接有扁平多孔管63的一侧延长而得到的假想空间配置成不与形成于喷嘴形成部71的上风侧和下风侧的任一喷嘴71a重叠。因此,经由形成于喷嘴形成部71的喷嘴71a从导入空间97朝向上方的上升用空间98a吹起的制冷剂流不容易被经由下连通口95b从下降用空间98b返回到上升用空间98a的制冷剂阻碍。

(6-12)

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11中,形成于喷嘴形成部71的喷嘴71a配置于与循环用划分板95之间的最接近距离为1mm以上的位置、且与第2总集合管90的第1集管构成部件90a的内周面之间的最接近距离也为1mm以上的位置。因此,即便在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焊接于由焊料包覆的第1集管构成部件90a或循环用划分板95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喷嘴形成部71的喷嘴71a被焊料堵塞。

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11中,将形成于喷嘴形成部71的上风侧和下风侧的各喷嘴71a配置成空气流动方向上的位置不与下连通口95b重叠,由此,即便在容易形成上升流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喷嘴形成部71的喷嘴71a被焊料堵塞。

(6-13)

以第2总集合管90的长度方向成为铅垂方向的姿态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11。在该第2总集合管90中,在经由喷嘴71a向与重力相反的方向吹起制冷剂并使其分流到各扁平多孔管63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扁平多孔管63在铅垂方向上的高集成化或紧凑化。

(6-14)

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经由第1连接配管24对第2总集合管90的第1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a供给制冷剂的构造。这里,用于供分流前的制冷剂流动的(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用于供合流后的制冷剂流动的)第1连接配管24的外径容易增大。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连接配管24的外径比导入空间97中的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中的喷嘴形成部71与分隔板91之间的上下方向的间隔大,比各扁平多孔管63的上下方向的间隔大。此外,第1连接配管24的上端位于比喷嘴71a的正上方的扁平多孔管63的下端更靠上方处。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室外热交换器11中,在采用经由第1连接配管24对第2总集合管90的第1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a供给制冷剂的构造的情况下,即便在第1连接配管24的外径比扁平多孔管63的上下方向的间隔大的情况下、第1连接配管24的外径比导入空间97中的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中的喷嘴形成部71与分隔板91之间的上下方向的间隔大的情况下、第1连接配管24的上端位于比喷嘴71a的正上方的扁平多孔管63的下端更靠上方处的情况下,通过采用具有倾斜部72的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与第1连接配管24的连接侧的空间,能够使导入空间97中的喷嘴71a的下方的空间的上下方向的宽度更窄。

由此,能够缩窄导入空间97的扁平多孔管63侧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将与导入空间97连接的扁平多孔管63的根数抑制为较少。

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仅在第1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a中的循环用空间98侧连接扁平多孔管63,在导入空间97未连接扁平多孔管63。因此,能够充分地抑制多个扁平多孔管63之间的制冷剂的偏流。

而且,在抑制这种偏流的情况下,也不需要省略扁平多孔管63,或者在循环用空间98侧增设扁平多孔管63,因此,还能够避免性能的降低和室外热交换器11的大型化。

(7)变形例

(7-1)变形例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如下情况:形成于循环用划分板95的开口即联络口95c、用于插入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的一部分的上方插入开口部分95s、用于插入分隔板91的下方插入开口部分95t、用于使制冷剂在第1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a中进行循环的开口即下连通口95b和用于使制冷剂在第2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b中进行循环的开口即上连通口95a构成为包含在一个开口即共用开口95u中。

但是,作为共用开口,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12所示,联络口95c、上方插入开口部分95s、下方插入开口部分95t和用于使制冷剂在第2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b中进行循环的开口即上连通口95a构成为包含在一个开口即共用开口95ua中,用于使制冷剂在第1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a中进行循环的开口即下连通口195b构成为与共用开口95ua分离而独立的开口。另外,该情况下,在下连通口195b与上方插入开口部分95s之间形成有上端支承部195g。

在该共用开口95ua中,若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共用开口95u进行比较,虽然下连通口195b未一体化,但是,通过将上方插入开口部分95s、联络口95c、下方插入开口部分95t和上连通口95a作为一个开口,能够实现扁平多孔管63的高集成化或室外热交换器11的紧凑化。

(7-2)变形例b

此外,也可以如图13所示,联络口95c、上方插入开口部分95s、下方插入开口部分95t和用于使制冷剂在第1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a中进行循环的开口即下连通口95b构成为包含在一个开口即共用开口95ub中,用于使制冷剂在第2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b中进行循环的开口即上连通口195a构成为与共用开口95ub分离而独立的开口。另外,该情况下,在下方插入开口部分95t与上连通口195a之间形成有下方支承部195h。

在该共用开口95ub中,若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共用开口95u进行比较,虽然上连通口195a未一体化,但是,通过将上方插入开口部分95s、联络口95c、下方插入开口部分95t和下连通口95b作为一个开口,能够实现扁平多孔管63的高集成化或室外热交换器11的紧凑化。

(7-3)变形例c

此外,也可以如图14所示,联络口95c、上方插入开口部分95s和下方插入开口部分95t构成为包含在一个开口即共用开口95uc中,用于使制冷剂在第1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a中进行循环的开口即下连通口195b构成为与共用开口95uc分离而独立的开口,用于使制冷剂在第2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b中进行循环的开口即上连通口195a也构成为与共用开口95uc分离而独立的开口。另外,该情况下,在下连通口195b与上方插入开口部分95s之间形成有上端支承部195g,在下方插入开口部分95t与上连通口195a之间形成有下方支承部195h。

在该共用开口95ub中,若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共用开口95u进行比较,虽然上连通口195a和下连通口195b未一体化,但是,通过将上方插入开口部分95s、联络口95c和下方插入开口部分95t作为一个开口,能够实现扁平多孔管63的高集成化或室外热交换器11的紧凑化。

(7-4)变形例d

此外,也可以如图15所示,用于使制冷剂在第1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a中进行循环的开口即下连通口95b和上方插入开口部分95s构成为包含在一个开口即共用开口95ud中,联络口95c和下方插入开口部分95t构成为包含在一个开口即共用开口95ue中,用于使制冷剂在第2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b中进行循环的开口即上连通口195a构成为与上述共用开口95ud和共用开口95ue分离而独立的开口。另外,该情况下,在上方插入开口部分95s与联络口95c之间形成有上方支承部195d,在下方插入开口部分95t与上连通口195a之间形成有下方支承部195h。

在该共用开口95ud和共用开口95ue中,不是如上述实施方式的共用开口95u那样使各个开口一体化,但是,通过针对共用开口95ud将下连通口95b和上方插入开口部分95s作为一个开口,针对共用开口95ue将联络口95c和下方插入开口部分95t作为一个开口,能够实现扁平多孔管63的高集成化或室外热交换器11的紧凑化。

(7-5)变形例e

此外,也可以如图16所示,上方插入开口部分95s和联络口95c构成为包含在一个开口即共用开口95uf中,下方插入开口部分95t和用于使制冷剂在第2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b中进行循环的开口即上连通口95a构成为包含在一个开口即共用开口95ug中,用于使制冷剂在第1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a中进行循环的开口即下连通口195b构成为与上述共用开口95uf和共用开口95ug分离而独立的开口。另外,该情况下,在下连通口195b与上方插入开口部分95s之间形成有上端支承部195g,在联络口95c与下方插入开口部分95t之间形成有上方支承部195d’。

在该共用开口95uf和共用开口95ug中,不是如上述实施方式的共用开口95u那样使各个开口一体化,但是,通过针对共用开口95uf将上方插入开口部分95s和联络口95c作为一个开口,针对共用开口95ug将下方插入开口部分95t和上连通口95a作为一个开口,能够实现扁平多孔管63的高集成化或室外热交换器11的紧凑化。

(7-6)变形例f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具有喷嘴形成部71和倾斜部72的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由一个部件构成的情况。

但是,如图17所示,也可以分体构成为:以构成上升用空间98a的下表面的方式设置的喷嘴形成部件271和以在比喷嘴形成部件271高的位置处构成下降用空间98b的下表面的方式设置的导向部件272。

这里,循环用划分板95的一部分即构成下连通口95b的下方部分的上联络部分95f被设置成,将喷嘴形成部件271的与扁平多孔管63侧相反一侧的部分和导向部件272的扁平多孔管63侧的部分上下连接起来。根据该构造,经由第1连接配管24流入导入空间97的制冷剂不是连续地而是阶段地被引导至喷嘴71a的下方。

在该构造中,喷嘴形成部件271的与扁平多孔管63侧相反一侧的部分被插入到循环用划分板95的上方插入开口部分95s并被固定。在该构造中,在循环用划分板95形成有包含上方插入开口部分95s、联络口95c、下方插入开口部分95t和上连通口95a的一个开口。与上述实施方式相比,不包含下连通口95b,但是,通过将上方插入开口部分95s、联络口95c、下方插入开口部分95t和上连通口95a作为一个开口,能够实现扁平多孔管63的高集成化或室外热交换器11的紧凑化。

另外,在构成为该喷嘴形成部件271和导向部件272通过上联络部分95f连接的构造中,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相比,容易产生经由第1连接配管24流入导入空间97的制冷剂与上联络部分95f发生强烈冲撞而引起的压力损失,从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中能够缓和冲撞这样的观点来看,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是优选的。

另外,虽然省略图示,但是,也可以与上述记载相反,是由以下部分构成的构造:扁平管侧底部,其由形成有喷嘴71a的水平扩展的板状部件构成导入空间97的上缘,以在连接有扁平多孔管63的一侧水平扩展的方式设置有导入空间的下缘;多孔管相反侧底部,其在比扁平管侧底部低的位置以在与连接有扁平多孔管63的一侧相反的一侧水平扩展的方式设置;以及下联络部分,其构成循环用划分板95的一部分即位于导入空间97的下方的上连通口95a的上方部分,将扁平管侧底部的与扁平多孔管63侧相反一侧的部分和多孔管相反侧底部的扁平多孔管63侧的部分上下连接起来。

此外,也可以通过上述喷嘴形成部件271、导向部件272、上联络部分95f、扁平管侧底部、多孔管相反侧底部和下联络部分全部构成导入空间97。

(7-7)变形例g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导入空间97的上缘由具有倾斜部72的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构成、导入空间97的下缘由水平扩展的分隔板91构成的情况。

但是,也可以如图18所示,导入空间97由具有喷嘴71a且以构成导入空间97的上缘的方式水平扩展的带喷嘴的划分板370、以及构成导入空间97的下缘的部分倾斜分隔部件391形成。

部分倾斜分隔部件391具有水平分隔部391a、下方倾斜部391b和被夹持端部391c。水平分隔部391a设置于扁平多孔管63侧(上升用空间98a侧),水平扩展。下方倾斜部391b从水平分隔部391a的与扁平多孔管63侧相反的一侧伸出,以随着朝向与扁平多孔管63侧相反的一侧而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被夹持端部391c跟下方倾斜部391b的与扁平多孔管63侧相反的一侧连接,插入固定于设置于第2集管构成部件90b的对应的开口部分。

在以上的结构中,即便在第1连接配管24的外径较大的情况下,也能够发挥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在该构造中,带喷嘴的划分板370被插入到循环用划分板95的上方插入开口部分95s并被固定,部分倾斜分隔部件391的水平分隔部391a的与扁平多孔管63侧相反一侧的部分被插入到下方插入开口部分95t并被固定。在该构造中,也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在循环用划分板95形成有包含上方插入开口部分95s、联络口95c、下方插入开口部分95t、上连通口95a和下连通口95b的一个开口即共用开口95u。

另外,在第1连接配管24的处于导入空间97内的下端成为与位于水平分隔部391a的正下方的扁平多孔管63重叠的高度位置的情况下、或者是比位于水平分隔部391a的正下方的扁平多孔管63更低的位置的情况下,通过倾斜地设置下方倾斜部391b,也能够将经由第1连接配管24流入导入空间97内的制冷剂引导至喷嘴71a的正下方。

此外,对于部分倾斜分隔部件391所具有的下方倾斜部391b,下方倾斜部391b的扁平多孔管63侧的端部跟水平分隔部391a的与扁平多孔管63相反一侧的端部在相同的高度位置处平缓地连接。因此,通过位于该导入空间97的下方的循环用空间98中的上连通口95a的制冷剂不容易受到通过阻力。

(7-8)变形例h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导入空间97的上缘由具有倾斜部72的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构成、导入空间97的下缘由水平扩展的分隔板91构成的情况。

与此相对,也可以如图19所示,导入空间97由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构成导入空间97的上缘,利用变形例b所记载的部分倾斜分隔部件391构成导入空间97的下缘,例如使第1连接配管24的轴位于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的倾斜部72与部分倾斜分隔部件391的下方倾斜部391b之间的空间中的上下方向上的中心。另外,该情况下,如图20所示,除了未形成喷嘴71a这点以外,部分倾斜分隔部件391成为与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相同的形状,由此能够削减制造成本。

在该构造中,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的喷嘴形成部71的与扁平多孔管63侧相反的一侧被插入到循环用划分板95的上方插入开口部分95s并被固定,部分倾斜分隔部件391的水平分隔部391a的与扁平多孔管63侧相反一侧的部分被插入到下方插入开口部分95t并被固定。在该构造中,也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在循环用划分板95形成有包含上方插入开口部分95s、联络口95c、下方插入开口部分95t、上连通口95a和下连通口95b的一个开口即共用开口95u。

根据以上构造,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的倾斜部72以随着朝向第2总集合管90中的与扁平多孔管63的连接侧相反的一侧而位于上方的方式伸展,喷嘴形成部71由倾斜部72的最低的部分连接,因此,能够提高与导入空间97连接的第1连接配管24的上下方向的上限位置,并且,能够降低导入空间97中的连接有扁平多孔管63的一侧的空间部分的上下方向的上端位置。进而,部分倾斜分隔部件391的下方倾斜部391b以随着朝向第2总集合管90中的与扁平多孔管63的连接侧相反的一侧而位于下方的方式伸展,水平分隔部391a由下方倾斜部391b的最高的部分连接,因此,能够降低与导入空间97连接的第1连接配管24的上下方向的下限位置,并且能够提高导入空间97中的连接有扁平多孔管63的一侧的空间部分的上下方向的下端位置。因此,在能够与导入空间97连接的第1连接配管24的外径较大的情况下(例如第1连接配管24的外周的上下方向上的宽度为扁平多孔管63彼此之间的上下方向上的长度以上),也能够防止在上下方向上等间隔地配置的扁平多孔管63与导入空间97连接或者能够将所连接的根数抑制为较少。

进而,以第1连接配管24的中心轴位于导入空间97中的由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的倾斜部72和部分倾斜分隔部件391的下方倾斜部391b包围的部分中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间位置的方式进行连接,因此,能够抑制从第1连接配管24导入到导入空间97的大部分制冷剂与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的倾斜部72或部分倾斜分隔部件391的下方倾斜部391b发生冲撞,并且,能够朝向由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的喷嘴形成部71和部分倾斜分隔部件391的水平分隔部391a包围的部分供给该制冷剂。因此,能够将制冷剂流动与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的倾斜部72或部分倾斜分隔部件391的下方倾斜部391b发生冲撞时产生的压力损失抑制为较小。

(7-9)变形例i

在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中,举例说明了如下情况:如具有倾斜部72的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在第2总集合管90的长度方向上配置于不同位置的喷嘴形成部件271和导向部件272、具有下方倾斜部391b的部分倾斜分隔部件391等那样,构成为导入空间97的上表面或下表面中的任意一方具有倾斜部或具有在第2总集合管90的长度方向上配置于不同位置的部分。

与此相对,作为构成导入空间97中的第2总集合管90的长度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的部件,不限于这种具有倾斜部的部件或在第2总集合管90的长度方向上配置于不同位置的部件,例如,也可以如图21所示的带喷嘴的划分板471和分隔板91那样,均是由相对于第2总集合管90的长度方向垂直扩展的平面构成的部件。

如上所述,即使是通过带喷嘴的划分板471和分隔板91形成导入空间97的构造,也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能够得到采用共用开口95u的效果。

另外,在该构造中,在导入空间97也连接有扁平多孔管63,由此,可以防止由于扁平多孔管63的根数减少而导致的室外热交换器11的能力的降低,可以实现扁平多孔管63在上下方向上的固定的间隔的配置。另外,在该结构中,在带喷嘴的划分板471的喷嘴71a中产生压力损失,制冷剂的压力在喷嘴71a的上游侧和下游侧不同,因此,跟与带喷嘴的划分板471的上方的循环用空间98连接的扁平多孔管63相比,较多的制冷剂集中地流入与导入空间97连接的扁平多孔管63(图21中虚线包围的扁平多孔管63),可能在多个扁平多孔管63之间产生制冷剂的偏流,关于这点,未在导入空间97连接扁平多孔管63的上述实施方式是优选的。

(7-10)变形例j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室外热交换器11的构造,举例说明了如下构造:在用作蒸发器的情况下的制冷剂流动中,在下层侧的下层热交换部60b中流过后且被供给到上层侧的上层热交换部60a之前的阶段的制冷剂流动的位置(第1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a、第2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b、第3上层折返连通空间90c)处,使用喷嘴71a使制冷剂上升,同时将其分流到各高度位置的扁平多孔管63。

但是,在室外热交换器11中,采用使用喷嘴71a使制冷剂上升并且分流到各高度位置的扁平多孔管63的构造的部位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例如,也可以如图22、图23所示,在分别竖立设置的总集合管50和折返集管30借助在上下方向上排列的多个扁平多孔管63连结而构成的室外热交换器11a中,在分流器9中被分流的制冷剂经由各分支管20a~20d流入总集合管50内的各导入空间51c~54c后的部位处,使用喷嘴使制冷剂上升并分流到各高度位置的扁平多孔管63。

该室外热交换器11a的总集合管50的内部按照制冷剂流动的每个路径进行划分,具体而言,从上方起依次划分成第1~第4分流空间50a~50d。各第1~第4分流空间50a~50d由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未形成有喷嘴等的部分倾斜分隔部件391上下分隔。此外,室外热交换器11a的折返集管30的内部也按照制冷剂流动的每个路径进行划分,与总集合管50的第1~第4分流空间50a~50d分别对应地,从上方起依次划分成第1~第4折返空间30a~30d。各第1~第4折返空间30a~30d由未形成有开口等的分隔板26、27、28上下分隔。

在总集合管50的第1分流空间50a内,进而,从上方起依次并排设置有上部空间51a、循环用空间51b和导入空间51c。上部空间51a和循环用空间51b由分隔板51x上下分隔。循环用空间51b和导入空间51c由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上下划分。另外,关于循环用空间51b的内部,设置有循环用划分板95来使制冷剂进行循环的构造这点等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此外,导入空间97的下缘由部分倾斜分隔部件391构成、导入空间97的上缘由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构成这点与上述变形例c相同。

总集合管50的第2分流空间50b内与第1分流空间50a内同样,进而,从上方起依次并排设置有上部空间52a、循环用空间52b和导入空间52c,上部空间52a和循环用空间52b由分隔板52x上下分隔,循环用空间52b和导入空间52c由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上下划分。

总集合管50的第3分流空间50c内与第1分流空间50a内同样,进而,从上方起依次并排设置有上部空间53a、循环用空间53b和导入空间53c,上部空间53a和循环用空间53b由分隔板51x上下分隔,循环用空间53b和导入空间53c由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上下划分。

在总集合管50的第4分流空间50d内,进而,从上方起依次并排设置有上部空间54a、循环用空间54b和导入空间54c,上部空间54a和循环用空间54b由分隔板54x上下分隔,循环用空间54b和导入空间54c由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上下划分。另外,第4分流空间50d内的导入空间54c的下端由总集合管50的端部构成。

在总集合管50中,从第1分流空间50a内的上部空间51a延伸出合流配管59a,从第2分流空间50b内的上部空间52a延伸出合流配管59b,从第3分流空间50c内的上部空间53a延伸出合流配管59c,从第4分流空间50d内的上部空间54a延伸出合流配管59d,制冷剂管19与延伸出的合流部59连接。

在该室外热交换器11a用作制冷剂的蒸发器的情况下,分流器9中被分流的制冷剂经由各分支管20a~20d流入总集合管50内的各导入空间51c~54c。然后,经由各导入空间51c~54c的各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70的喷嘴分别吹起到循环用空间51b~54b的制冷剂在各循环用空间51b~54b中上升和循环,同时分流到与各循环用空间51b~54b连接的多个扁平多孔管63。然后,流动到扁平多孔管63的另一端而到达折返集管30的制冷剂流入与更上方连接的多个扁平多孔管63,由此,再次朝向总集合管50侧流动。到达了总集合管50的各上部空间51a~54a的制冷剂经由各合流配管59a~59d流入合流部59,朝向制冷剂管19流动。另外,在室外热交换器11a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情况下,成为大致与上述相反的流动。

以上的室外热交换器11a的构造也能够发挥与上述实施方式或上述各变形例所记载的例子相同的效果。

(7-11)变形例k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了在导入空间97未连接扁平多孔管63的情况。

与此相对,也可以构成为在导入空间97连接有扁平多孔管63,该情况下,能够缩窄导入空间97的比第1连接配管24的连接侧更靠喷嘴71a侧在上下方向上的宽度,因此,能够将与导入空间97连接的扁平多孔管63的根数抑制为较少。由此,能够减少导入空间97中通过喷嘴71a之前的压力较高的制冷剂流动的扁平多孔管63,因此,能够将多个扁平多孔管63之间的制冷剂的偏流抑制得尽可能小。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和变形例,但是,能够理解到可以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本发明的主旨和范围的情况下进行方式和详细情况的多种变更。

标号说明

1空调装置

2室外单元

11、11a室外热交换器(热交换器)

20a~20d分支管(制冷剂配管)

24第1连接配管(制冷剂配管)

25第2连接配管(制冷剂配管)

50总集合管(集管)

51a~54a上部空间

51b~54b循环用空间

51c~54c导入空间

63扁平多孔管(扁平管)

63a扁平面

64翅片

70带喷嘴的部分倾斜划分部件(第2分隔部件、第1侧部件)

71喷嘴形成部

71a喷嘴

72倾斜部

90第2总集合管(集管)

90a第1集管构成部件

90b第2集管构成部件

91分隔板(第2分隔部件、第2侧部件)

92分隔板(第2分隔部件、第2侧部件)

95循环用划分板(第1分隔部件)

95a上连通口(第2循环开口部分)

95b下连通口(第1循环开口部分)

95c联络口(制冷剂开口部分)

95d上方支承突起(确定第2分隔部件的位置的形状)

95g上端支承部

95h下方支承突起

95s上方插入开口部分(第1侧插入开口部分、插入开口部分)

95t下方插入开口部分(第2侧插入开口部分、插入开口部分)

95u共用开口

95ua~g共用开口

97导入空间(由第1侧部件和第2侧部件包围而成的空间)

98循环用空间(上方空间、上方的空间)

98a上升用空间(扁平管侧空间)

98b下降用空间(扁平管相反侧空间)

295f联络部分

271喷嘴形成部件(第2分隔部件、第1侧部件)

272导向部件

370带喷嘴的划分板(第2分隔部件、第1侧部件)

391部分倾斜分隔部件(第2分隔部件、第2侧部件)

391b下方倾斜部

471带喷嘴的划分板(第2分隔部件、第1侧部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25748号公报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