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湿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888585发布日期:2020-05-26 17:44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调湿装置的制作方法

关联申请的相互参照

本申请以2017年10月5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7-194961号为基础,并且在此引用其记载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吸附材料所具有的水分的吸附作用以及脱离作用来对调湿对象空间的湿度进行调节的调湿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一种交替地进行吸附模式和脱离模式的加湿装置,在吸附模式下,向具有吸附材料的吸附器导入冷风并使包含在冷风中的水分吸附到吸附材料,在脱离模式下,向吸附器导入热风并使吸附到吸附材料的水分脱离(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加湿装置构成为通过使送风机中的空气的吸入方向以及吹出方向在吸附模式和脱离模式下逆转,从而使吸附器的内部的通风方向逆转。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44963号公报

本发明的发明人在开发加湿装置等的调湿装置时研究了使调湿装置工作时的吸附器内的水分的分布。结果发现,在吸附模式时吸附到吸附材料的水分并不是均匀地分布在吸附器的内部,而存在易于偏向吸附器内的一对通风面中的空气的流入面侧分布的倾向。

在此,在吸附模式和脱离模式下吸附器内部的空气的通风方向为相同的方向的结构中,在吸附模式时,水分偏向吸附器中的一方的通风面侧。在该状态下,当在脱离模式时导入用于使水分从一方的通风面侧脱离的空气时,从一方的通风面侧的吸附材料脱离出的水分被吸附到另一方的通风面侧的吸附材料,从而会导致无法恰当地发挥调湿装置中的加湿功能。

对此,可以考虑采用能够使空气的吸入方向以及吹出方向逆转的结构作为送风机,并且将其设定为使吸附器的内部的空气的通风方向逆转的结构,但在该情况下,会明显地限制送风机的选定的自由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确保送风机的选定的自由度,并且恰当地发挥湿度的调节功能的调湿装置。

本发明以利用吸附材料所具有的水分的吸附作用以及脱离作用来对调湿对象空间的湿度进行调节的调湿装置为对象。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观点,调湿装置具备:

吸附器,该吸附器构成为包含吸附材料;

送风机,该送风机用于将空气供给到吸附器;以及

模式切换部,该模式切换部对脱离模式和吸附模式进行切换,该脱离模式使被吸附材料吸附的水分脱离而对空气进行加湿,该吸附模式使水分吸附到吸附材料而对空气进行除湿,

吸附器具有供空气流入或流出的一对通风面,

模式切换部在维持送风机中的空气的吸入方向以及空气的吹出方向的状态下使吸附器中的空气的通风方向逆转,以使得一对通风面中的、在吸附模式时作为空气的流入面的一方的通风面在脱离模式时成为空气的流出面,在吸附模式时作为空气的流出面的另一方的通风面在脱离模式时成为空气的流入面。

由此,即使在吸附模式时水分偏向吸附器中的一方的通风面侧,由于在脱离模式时从一方的通风面流出的空气接收偏向该一方的通风面侧的水分,因此接收水分后的空气也难以再次被吸附到吸附材料。其结果是,能够恰当地发挥调湿装置中的加湿功能。

尤其,在通过模式切换部而使吸附器中的空气的通风方向逆转的结构中,由于不需要采用能够使空气的吸入方向以及空气的吹出方向逆转的送风机,因此能够确保送风机的选定的自由度。

根据本发明的另外的观点,调湿装置具备:

吸附器,该吸附器构成为包含吸附材料;

送风机,该送风机用于将空气供给到吸附器;

壳体,在该壳体容纳有送风机和吸附器,并且形成有与吸附器的内部的通风路连通的空气通路;以及

吸附器位移机构,该吸附器位移机构使吸附器位移,

空气通路的一部分被分隔成使冷风流通的冷风通路以及使热风流通的热风通路,

吸附器具有供空气流入或流出的一对通风面,并且被配置成一对通风面横跨冷风通路以及热风通路双方,

吸附器位移机构构成为,使吸附器位移至从一对通风面中的一方的通风面流入的冷风以及热风从另一方的通风面流出的位置、和从另一方的通风面流入的冷风以及热风从一方的通风面流出的位置。

由此,能够使送风机中的空气的吸入方向以及空气的吹出方向不逆转地使吸附器的通风路中的冷风以及热风的通风方向逆转。因此,即使水分偏向吸附器中的一方的通风面侧,通过将该一方的通风面切换为空气的流出面,从而也能够恰当地发挥调湿装置中的加湿功能。

除此之外,由于吸附器被配置成横跨冷风通路以及热风通路双方,因此通过吸附材料中的水分的吸附作用以及脱离作用能够同时生成除湿风以及加湿风。

另外,根据本发明的另外的观点,调湿装置具备:

吸附器,该吸附器构成为包含吸附材料;

送风机,该送风机用于将空气供给到吸附器;以及

壳体,在该壳体容纳有送风机和吸附器,并且形成有与吸附器的内部的通风路连通的空气通路,

空气通路的一部分被分隔成使冷风流通的冷风通路以及使热风流通的热风通路,

吸附器具有供空气流入或流出的一对通风面,

吸附器被配置成一对通风面横跨冷风通路以及热风通路双方,以使得一对通风面中的一方的通风面的一部分成为冷风的流入面,并且一方的通风面的剩余部分成为热风的流出面,一对通风面中的另一方的通风面的一部分成为冷风的流出面,并且另一方的通风面的剩余部分成为热风的流入面。

由此,即使水分偏向一方的通风面侧,该水分也可以利用于从一方的通风面侧流出的空气的加湿。因此,能够不使送风机中的空气的吸入方向以及空气的吹出方向逆转,就恰当地发挥调湿装置中的加湿功能。

除此之外,由于吸附器被配置成横跨冷风通路以及热风通路双方,因此能够同时生成水分被吸附到吸附材料的除湿风以及通过吸附材料的水分而被加湿的加湿风。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调湿装置,能够确保送风机的选定的自由度,并且恰当地发挥调湿装置中的湿度的调节功能。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的吸附模式时的工作的说明图。

图3是用于说明吸附模式时的吸附器内部的水分的分布的说明图。

图4是用于说明在吸附模式和脱离模式下吸附器内部的通风方向为相同的方向的结构中的脱离模式时的吸附器内部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5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的脱离模式时的工作说明图。

图6是用于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的脱离模式时的吸附器内部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变形例的概略结构图。

图8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9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的吸附模式时的工作的说明图。

图10是用于说明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的脱离模式时的工作的说明图。

图11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变形例的概略结构图。

图12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13是用于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的吸附模式时的工作的说明图。

图14是用于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的吸附模式时的吸附器内部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15是用于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的脱离模式时的工作的说明图。

图16是用于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的脱离模式时的吸附器内部的状态说明图。

图17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18是用于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工作的说明图。

图19是用于说明第四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的吸附器的工作的说明图。

图20是第五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1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吸附器的上表面侧的模式图。

图22是用于说明第五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中的吸附器的工作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存在对于与在先前的实施方式中已说明的事项相同或者等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的情况。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在仅对结构要素的一部分进行说明的情况下,对于结构要素的其他部分能够应用在先前的实施方式中已说明的结构要素。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只要是在组合过程中不特别产生障碍的范围内的话,即使是在没有明确表示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各实施方式彼此部分地组合。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6对本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的调湿装置应用于对房屋、车辆的室内的湿度进行调节的空调装置10的例子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作为不从外部供水而将在吸附器20生成的加湿风提供给用户的周围的空间sdh的无供水加湿器使用。在本实施方式中,室内中的用户的周围的空间sdh相当于调湿对象空间。

如图1所示,空调装置10具备形成将空气引导至室内的空气通路120的壳体12。在壳体12中,在空气流最上游侧的部位形成有用于将空气导入到空气通路120的空气导入部121。

在壳体12的内部,在空气通路120中容纳有送风机14、冷却器16、加热器18、吸附器20和路径切换机构30等,送风机14产生朝向室内的气流,冷却器16对空气进行冷却而生成冷风,加热器18对空气进行加热而生成热风。

送风机14是将从空气导入部121吸入的空气供给到冷却器16、加热器18、吸附器20的设备。本实施方式的送风机14具有将空气的吸入方向以及空气的吹出方向固定在规定的方向上的构造。具体而言,送风机14由离心送风机构成,该离心送风机将沿着作为送风机14的旋转中心的轴心cl吸入的空气向与轴心cl交叉的方向吹出。

冷却器16对从送风机14吹送的空气进行冷却而生成冷风。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构成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的蒸发器作为冷却器16。

加热器18对从送风机14吹送的空气进行加热而生成热风。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使发热设备(例如,内燃机)的冷却水散热的加热器芯作为加热器18。

在此,冷却器16以及加热器18配置于空气通路120中的送风机14的空气流下游侧。冷却器16以及加热器18相对于送风机14的空气流并联地配置。

在本实施方式的壳体12设有分隔部122,分隔部122将空气通路120分隔成设置有冷却器16的冷却器通路120a和设置有加热器18的加热器通路120b。

在分隔部122中的靠近送风机14的一端部122a侧设有后述的路径切换机构30的路径切换门31。在分隔部122的一端部122a的相反侧的经端部122b侧设有使冷却器通路120a和加热器通路120b连通的连通路120c。

另外,在壳体12形成有用于将加湿风导出到壳体12的外部的加湿侧开口部123以及用于将除湿风导出到壳体12的外部的除湿侧开口部124。

加湿侧开口部123在壳体12中的送风机14与冷却器16之间的部位开口。具体而言,加湿侧开口部123在壳体12中的、在后述的路径切换门31关闭冷却器通路120a的送风机14侧时成为冷却器16的空气流下游侧的位置开口。在加湿侧开口部123连接有用于将加湿风引导至用户的周围的空间sdh的加湿侧管道131。

除湿侧开口部124在壳体12中的送风机14与加热器18之间的部位开口。具体而言,除湿侧开口部124在壳体12中的、在后述的路径切换门31关闭加热器通路120b的送风机14侧时成为加热器18的空气流下游侧的位置开口。在除湿侧开口部124连接有用于将除湿风排出到与用户的周围的空间sdh不同的室外空间sh的除湿侧管道132。

接着,吸附器20构成为在内部形成有能够供空气流通的通风路200,并且能够吸附包含在通过通风路200的空气中的水分并使水分脱离。本实施方式的吸附器20以使其位置不变的方式固定于壳体12的内部。具体而言,吸附器20配置在冷却器通路120a中的、由冷却器16与连通路120c夹着的位置。此外,吸附器20也可以配置在加热器通路120b中的、由加热器18与连通路120c夹着的位置或者连通路120c。

吸附器20具有构成外壳的侧面壁部21和设置于侧面壁部21的吸附材料22。另外,吸附器20具有使空气流入或流出的一对通风面201、202。一对通风面201、202形成于侧面壁部21的两端部。

侧面壁部21是在其内部形成有通风路200的部件。在侧面壁部21的两端部形成有使空气流入到吸附器20的通风路200或从吸附器20的通风路200流出的一对通风面201、202。此外,侧面壁部21具有发挥高气体阻隔性的厚度,以使得空气不会从除一对通风面201、202之外的部位穿过。

吸附材料22设置于侧面壁部21的内侧。吸附材料22与侧面壁部21构成为一体。吸附材料22构成为包括在表面承载有吸附物质的基材。吸附材料22具有透气性。即,吸附材料22配置有承载吸附物质基材,以使得空气能够流通。

在此,吸附物质是具有吸附空气中的水分、或者使所吸附的水分脱离而对空气进行加湿的特性的物质。采用高分子吸附材料、沸石、硅胶等作为吸附物质。

在吸附器20中,在通过吸附器20的内部的通风路200的空气的相对湿度在某种程度上较高的情况下,空气中所包含的水分被吸附到吸附材料22。因此,当向吸附器20供给相对湿度在某种程度上较高的空气时,该空气由吸附材料22进行除湿,并且成为除湿风而从吸附器20流出。

另外,在吸附器20中,在通过吸附器20的内部的通风路200的空气的相对湿度在某种程度上较低的情况下,被吸附到吸附材料22的水分脱离。因此,当向吸附器20供给相对湿度在某种程度上较低的空气时,该空气由吸附材料22进行加湿,并且成为加湿风而从吸附器20流出。

接着,路径切换机构30在脱离模式和吸附模式下切换在壳体12内侧的空气通路120中流动的空气的通风路径,在脱离模式下,使吸附到吸附材料22的水分脱离而对空气进行加湿,在吸附模式下,使水分吸附到吸附材料22而对空气进行除湿。路径切换机构30作为切换脱离模式和吸附模式的模式切换部而发挥作用。

本实施方式的路径切换机构30构成为使吸附器20中的空气的通风方向在吸附模式和脱离模式下逆转。具体而言,路径切换机构30具有路径切换门31、第一开闭门32和第二开闭门33。各门31~33由通过未图示的电动致动器而转动的转动门构成。此外,各门31~33不限于转动门,例如也可以由滑动门构成。

路径切换门31配置于送风机14与分隔部122之间。路径切换门31是选择性地对冷却器通路120a的送风机14侧和加热器通路120b的送风机14侧进行开闭的门。

在吸附模式时,路径切换门31被设定在开放冷却器通路120a的送风机14侧,并且关闭加热器通路120b的送风机14侧的位置。由此,在吸附模式时,成为如下通风路径:由冷却器16生成的冷风从一方的通风面201流入吸附器20并从另一方的通风面202流出。

另外,在脱离模式时,路径切换门31被设定为开放加热器通路120b的送风机14侧,并且关闭冷却器通路120a的送风机14侧的位置。由此,在脱离模式时,成为如下通风路径:由加热器18生成的热风从另一方的通风面202流入吸附器20并从一方的通风面201流出。

第一开闭门32是对加湿侧开口部123进行开闭的门。在吸附模式时,第一开闭门32被设定在关闭加湿侧开口部123的位置,在脱离模式时,第一开闭门32被设定在开放加湿侧开口部123的位置。

第二开闭门33是对除湿侧开口部124进行开闭的门。在吸附模式时,第二开闭门33被设定为开放除湿侧开口部124的位置,在脱离模式时,第二开闭门33被设定在关闭除湿侧开口部124的位置。

如此构成的路径切换机构30通过控制装置100来控制其工作。控制装置100是对空调装置10中的送风机14、路径切换机构30等各种设备进行控制的电气控制部。控制装置100构成为包括众所周知的微型计算机及其周边电路,微型计算机包括处理器、存储器等。控制装置100根据存储于存储器的程序而执行各种处理。此外,存储器由非过度的实体的存储介质构成。

在控制装置100的输入侧连接有操作面板110。在该操作面板110设有切换空调装置10的温度调节运转的接通、断开的调湿开关110a等。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的工作进行说明。当调湿开关110a被操作至接通状态时,空调装置10进行对乘员的周围的空间sdh进行加湿的温度调节运转。

在本实施方式的温度调节运转中,控制装置100使送风机14工作。在该状态下,控制装置100每隔规定时间进行通过路径切换机构30而进行的通风路径的切换,从而交替地重复吸附模式和脱离模式。此外,通过路径切换机构30而进行的通风路径的切换也可以构成为根据吸附器20内部的水分的量而不是时间来实施。

在吸附模式时,构成路径切换机构30的路径切换门31、第一开闭门32、第二开闭门33通过控制装置100而被控制在规定的位置。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在吸附模式时,路径切换门31被设定在开放冷却器通路120a的送风机14侧并且关闭加热器通路120b的送风机14侧的位置。在吸附模式时,第一开闭门32被设定在关闭加湿侧开口部123的位置。另外,在吸附模式时,第二开闭门33被设定在开放除湿侧开口部124的位置。

由此,在吸附模式时,从送风机14吹送的空气流入冷却器16。流入到冷却器16的空气由冷却器16进行冷却,从而相对湿度被提高至成为能够通过吸附器20来吸附水分的高湿度。

由冷却器16冷却后的低温高湿的空气从一方的通风面201流入吸附器20。流入到吸附器20的低温高湿的空气在通过吸附器20内部的通风路200时通过吸附材料22吸附水分而被除湿之后,从吸附器20的另一方的通风面202流出。

由吸附器20除湿后的低温低湿的空气经由连通路120c而流入加热器18。流入到加热器18的空气在通过加热器18时被加热而成为适当的温度的除湿风,并经由除湿侧开口部124以及除湿侧管道132而被排出到除乘员的周围的空间sdh之外的室外空间sh。

根据本发明的发明人的调查研究发现,在吸附模式时被吸附到吸附材料22的水分并不是均匀地分布在吸附器20的内部,而存在偏向吸附器20的一部分的倾向。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在吸附模式时被吸附到吸附材料22的水分存在易于偏向吸附器20中的一对通风面201、202中的作为空气的流入面的一方的通风面201侧的倾向。

在此,在吸附模式和脱离模式下吸附器20内部的通风方向为相同的方向的结构中,使被吸附到吸附材料22的水分脱离的空气被导入到水分偏向一方的通风面201。在该情况下,如图4所示,从一方的通风面201侧的吸附材料22脱离的水分被吸附到另一方的通风面202侧的吸附材料22,从而未被充分地加湿的空气从另一方的通风面202流出。

对此,通过延长吸附模式的持续时间,能够使水分在吸附器20的内部均匀地分布。可是,在该情况下,不生成加湿风的期间将会变长。

像这样,在吸附模式和脱离模式下吸附器20内部的通风方向为相同的方向的结构中,当在吸附模式时水分偏向吸附器20中的一方的通风面201侧时,可能会导致无法恰当地发挥空调装置10的加湿功能。

因此,本发明的空调装置10构成为通过路径切换机构30来使吸附器20中的空气的通风方向在吸附模式和脱离模式下逆转。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在脱离模式时,路径切换门31被设定在开放加热器通路120b的送风机14侧,并且关闭冷却器通路120a的送风机14侧的位置。在脱离模式时,第一开闭门32被设定在开放加湿侧开口部123的位置。另外,在脱离模式时,第二开闭门33被设定在关闭除湿侧开口部124的位置。

由此,在脱离模式时,从送风机14吹送的空气流入加热器18。流入到加热器18的空气由加热器18进行加热,从而相对湿度降低至成为能够使水分从吸附器20脱离的低湿度。

由加热器18加热后的高温低湿的空气从另一方的通风面202流入吸附器20。流入到吸附器20的高温低湿的空气在通过吸附器20内部的通风路200时通过从吸附材料22脱离出的水分而被加湿之后,从吸附器20的一方的通风面201流出。此时,由于从一方的通风面201流出的空气接收偏向吸附器20的一方的通风面201的水分,因此如图6所示,在吸附器20内部接收水分后的空气不会再次被吸附到吸附材料22而成为高温高湿的加湿风。

通过吸附器20而加湿后的高温高湿的空气经由连通路120c而流入冷却器16。流入到冷却器16的空气在通过冷却器16时被冷却而成为适当的温度的加湿风,并经由加湿侧开口部123以及加湿侧管道131而被引导至乘员的周围的空间sdh。

以上所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构成为通过路径切换机构30进行的通风路径的切换来使吸附器20中的空气的通风方向在吸附模式时和脱离模式时逆转。由此,吸附器20的一对通风面201、202中的、在吸附模式时作为空气的流入面的一方的通风面201在脱离模式时成为空气的流出面,在吸附模式时作为空气的流出面的另一方的通风面202在脱离模式时成为空气的流入面。在这样的结构中,由于在脱离模式时从一方的通风面201流出的空气接收在吸附模式时偏向吸附器20中的一方的通风面201侧的水分,因此接收水分后的空气难以在此被吸附材料22吸附。其结果是,能够恰当地发挥空调装置10中的加湿功能。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通过路径切换机构30来使吸附器20中的空气的通风方向逆转,因此不需要采用能够使空气的吸入方向以及空气的吹出方向逆转的送风机14。因此,能够确保送风机14的选定的自由度。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能够确保送风机14的选定的自由度,并且恰当地发挥空调装置10中的湿度的调节功能。

尤其,本实施方式的路径切换机构30构成为,在吸附模式时将通风路径切换到空气以冷却器16、吸附器20、加热器18的顺序流动的通风路径,在脱离模式时切换到空气以加热器18、吸附器20、冷却器16的顺序流动的通风路径。

由此,能够抑制在吸附模式时生成的除湿风的温度过度地变低,或者在脱离模式时生成的加湿风的温度过度地变高。即,能够抑制室内等的温度伴随着空调装置10的湿度调节而过度地变化。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以下,对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空调装置10的变形例进行说明。以下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并不限于第一实施方式中已说明的空调装置10,也能够应用于第一实施方式以后的实施方式。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向室外空间sh排出除湿风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空调装置10也可以构成为不将除湿风供给到室外空间sh,而供给到例如如图7所示的房屋、车辆的车窗玻璃的内侧空间sh1,从而有效地活用于车窗玻璃的防雾。

另外,加湿风以及除湿风的用途并不限定于房屋、车辆等室内的湿度调节,也能够有效地活用在各种情况下。例如,加湿风能够活用于动植物的培育、食品的保存等。另外,除湿风也能够活用于电子设备的保护、美术品的保护等。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对将空调装置10作为加湿器使用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空调装置10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将加湿风排出到室外并向室内供给除湿风的除湿器。另外,空调装置10也可以构成为将加湿风以及除湿风双方使用于室内的湿度的设备。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对路径切换机构30在吸附模式时切换到空气以冷却器16、吸附器20、加热器18的顺序流动的通风路径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路径切换机构30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吸附模式时切换到空气以冷却器16、吸附器20的顺序流动但是空气不流动至加热器18的通风路径。

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对路径切换机构30在脱离模式时切换到空气以加热器18、吸附器20、冷却器16的顺序流动的通风路径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路径切换机构30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脱离模式时切换到空气以加热器18、吸附器20的顺序流动但是空气不流动至冷却器16的通风路径。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8~图10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的调湿装置应用于对车室内的温度以及湿度进行调节的空调装置10的例子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并且省略关于相同部分的说明。

如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壳体12中,在空气流最上游侧的部位形成有将外部气体导入到空气通路120的外部气体导入口121a和将内部气体导入到空气通路120的内部气体导入口121b。在外部气体导入口121a以及内部气体导入口121b并设有内部外部气体切换门11。外部气体导入口121a以及内部气体导入口121b通过内部外部气体切换门11来进行开闭。

在壳体12中,在送风机14的空气流下游侧配置有冷却器16,在冷却器16的空气流下游侧配置有加热器18。在壳体12形成有使空气绕过加热器18而流动的旁通通路17。并且,在壳体12设有对通过加热器18的空气与通过旁通通路17的空气的风量比例进行调节的空气混合门19。

进一步,在壳体12中,在其空气流最下游侧设有用于向车室内吹出被调节到期望的温度的空调风的多个吹出开口部124a~124c。具体而言,在壳体12形成有:用于向挡风玻璃的内侧吹出空调风的除霜开口部124a;用于向乘员的上半身侧吹出空调风的面部开口部124b;以及用于向乘员的下半身侧吹出空调风的脚部开口部124c。虽未图示,但在壳体12设有用于对各吹出开口部124a~124c进行开闭的模式切换门。

在此,本实施方式的壳体12具有吸附器容纳部125、冷风导入部126、热风导入部127、加湿风导出部128和除湿风导出部129。

吸附器容纳部125具有内部空间125a,在该内部空间125a容纳有吸附器20。即,吸附器20容纳于吸附器容纳部125。

冷风导入部126是形成将由冷却器16生成的冷风导入到吸附器20的冷风导入通路126a的部位。冷风导入通路126a与形成于冷却器16与加热器18之间的空间连通。本实施方式的冷风导入通路126a与吸附器容纳部125的内部空间125a中的吸附器20的一方的通风面201侧的空间连通,以使得冷风被导入到吸附器20的一方的通风面201侧。

热风导入部127是形成将由加热器18生成的热风导入到吸附器20的热风导入通路127a的部位。热风导入通路127a与加热器18的空气流下游侧的空间连通。本实施方式的热风导入通路127a与附器容纳部125的内部空间125a中的吸附器20的另一方的通风面202侧的空间连通,以使得热风被导入到吸附器20的另一方的通风面202侧。

加湿风导出部128形成有将由吸附器20加湿后的加湿风导出到加湿侧管道131的加湿风导出通路128a。加湿风导出通路128a与吸附器容纳部125的内部空间125a中的吸附器20的一方的通风面201侧的空间连通。

除湿风导出部129形成有将由吸附器20除湿后的除湿风导出到除湿侧管道132的除湿风导出通路129a。除湿风导出通路129a与吸附器容纳部125的内部空间125a中的吸附器20的另一方的通风面202侧的空间连通。

在此,本实施方式的除湿侧管道132的空气流下游侧的端部与壳体12中的送风机14的空气吸入侧连接,以使得除湿风在壳体12内进行循环。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路径切换机构30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路径切换机构30具有配置于吸附器容纳部125的内部空间125a的第一路径切换门34和第二路径切换门35。

第一路径切换门34配置于吸附器容纳部125的内部空间125a中的吸附器20的一方的通风面201侧的空间。第一路径切换门34是选择性地对冷风导入通路126a和加湿风导出通路128a进行开闭的门。在吸附模式时,第一路径切换门34被设定在开放冷风导入通路126a并关闭加湿风导出通路128a的位置,在脱离模式时,第一路径切换门34被设定在关闭冷风导入通路126a并开放加湿风导出通路128a的位置。

第二路径切换门35配置于吸附器容纳部125的内部空间125a中的吸附器20的另一方的通风面202侧的空间。第二路径切换门35是选择性地对热风导入通路127a和除湿风导出通路129a进行开闭的门。在吸附模式时,第二路径切换门35被设定在关闭热风导入通路127a并开放除湿风导出通路129a的位置,在脱离模式时,第二路径切换门35被设定在开放热风导入通路127a并关闭除湿风导出通路129a的位置。

如图9所示,在吸附模式时,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通过路径切换机构30切换到由冷却器16生成的冷风从一方的通风面201流入吸附器20并从另一方的通风面202流出的通风路径。具体而言,在吸附模式时,第一路径切换门34被设定在开放冷风导入通路126a并关闭加湿风导出通路128a的位置,第二路径切换门35被设定在关闭热风导入通路127a并开放除湿风导出通路129a的位置。

由此,在吸附模式时,由冷却器16冷却后的低温高湿的空气被导入到冷风导入通路126a。被导入到冷风导入通路126a的低温高湿的空气从一方的通风面201流入吸附器20。流入到吸附器20的低温高湿的空气在通过吸附器20内部的通风路200时通过吸附材料22吸附水分而被除湿之后,从吸附器20的另一方的通风面202流出。由吸附器20除湿后的空气经由除湿风导出通路129a以及除湿侧管道132而被供给到送风机14的空气吸入侧。

另外,如图10所示,在脱离模式时,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通过路径切换机构30切换到由加热器18生成的热风从另一方的通风面202流入吸附器20并从一方的通风面201流出的通风路径。具体而言,在脱离模式时,第一路径切换门34被设定在关闭冷风导入通路126a并开放加湿风导出通路128a的位置,第二路径切换门35被设定在开放热风导入通路127a并关闭除湿风导出通路129a的位置。

由此,在脱离模式时,由加热器18加热后的高温低湿的空气被导入到热风导入通路127a。被导入到热风导入通路127a的高温低湿的空气从另一方的通风面202流入吸附器20。流入到吸附器20的高温低湿的空气在通过吸附器20内部的通风路200时通过从吸附材料22脱离出的水分而被加湿之后,从吸附器20的一方的通风面201流出。此时,由于从一方的通风面201流出的空气接收偏向吸附器20的一方的通风面201的水分,因此接收水分后的空气不会再次被吸附到吸附材料22而成为相对湿度较高的加湿风。由吸附器20加湿后的空气经由加湿风导出通路128a以及加湿侧管道131而被引导至乘员的周围的空间sdh。

以上所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构成为通过路径切换机构30进行的通风路径的切换来使吸附器20中的空气的通风方向在吸附模式时和脱离模式时逆转。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与第一实施方式等相同地,能够确保送风机14的选定的自由度,并且恰当地发挥空调装置10中的湿度的调节功能。

尤其,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构成为利用共同的送风机14、冷却器16以及加热器18而分别对车室内的温度以及湿度进行调节。由此,具有减少温度调节专用的设备、湿度调节专用的设备这样的优点。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使除湿风在壳体12内部进行循环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11所示,空调装置10也可以构成为将除湿风排出到室外空间sh。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2~图16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如下这点上与第二实施方式不相同:通过使吸附器20旋转位移的吸附器位移机构40而不是路径切换机构30,来使吸附器20中的空气的通风方向在吸附模式时和脱离模式时逆转。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并且省略关于相同的部分的说明。

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吸附器20设有沿一对通风面201、202的面方向延伸的旋转轴23。当使旋转轴23旋转时,吸附器20的一对通风面201、202的位置发生变化。该旋转轴23可旋转地支承于吸附器容纳部125。

本实施方式的吸附器容纳部125在其内部空间125a可旋转地容纳有吸附器20。吸附器容纳部125的内部空间125a的大小被设定为使得其内壁面与吸附器20的侧面壁部21的外壁面之间的间隙为微小间隙。即,吸附器容纳部125的内径与吸附器20的侧面壁部21的外径为大致相等的大小。

在吸附器容纳部125连接有冷风导入部126、热风导入部127、加湿风导出部128和除湿风导出部129。冷风导入部126以及除湿风导出部129在吸附器容纳部125中的隔着吸附器20的旋转轴23而彼此相对的位置处连接。另外,热风导入部127以及加湿风导出部128在吸附器容纳部125中的隔着吸附器20的旋转轴23而彼此相对的位置处连接。此外,本实施方式的除湿侧管道132的空气流下游侧的端部与室外空间sh连通,以使得除湿风被排出到室外空间sh。

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具有使吸附器20位移的吸附器位移机构40,以使得一对通风面201、202的位置发生变化。吸附器位移机构40构成为包括输出旋转驱动吸附器20的旋转轴23的驱动力的电动电机(例如,步进电机)。

吸附器位移机构40使吸附器20位移,以使得空气通路120中的一对通风面201、202的位置在吸附模式时和脱离模式时逆转。即,吸附器位移机构40使吸附器20位移,以使得在吸附模式时在空气通路120中一方的通风面201与另一方的通风面202相比位于空气流上游侧。另外,吸附器位移机构40使吸附器20位移,以使得在脱离模式时在空气通路120中另一方的通风面202与一方的通风面201相比位于空气流上游侧。

具体地,本实施方式的吸附器位移机构40使吸附器20在吸附模式时使吸附器20旋转位移至冷风导入通路126a和除湿风导出通路129a经由通风路200连通的位置。此时,热风导入通路127a以及加湿风导出通路128a由吸附器20的侧面壁部21关闭。也就是说,吸附器位移机构40在吸附模式时使吸附器20旋转位移至热风导入通路127a和加湿风导出通路128a的连通被吸附器20的侧面壁部21切断的位置。

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的吸附器位移机构40在脱离模式时使吸附器20旋转位移至热风导入通路127a和加湿风导出通路128a经由通风路200而连通的位置。此时,冷风导入通路126a以及除湿风导出通路129a由吸附器20的侧面壁部21关闭。也就是说,吸附器位移机构40在脱离模式时使吸附器20旋转位移至冷风导入通路126a和除湿风导出通路129a的连通被吸附器20的侧面壁部21切断的位置。

如图1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在吸附模式时通过吸附器位移机构40使吸附器20位移,以使得冷风导入通路126a和除湿风导出通路129a经由通风路200而连通。此时,吸附器位移机构40使吸附器20位移,以使得吸附器20的一方的通风面201与另一方的通风面202相比位于空气流上游侧。

由此,在吸附模式时,由冷却器16冷却后的低温高湿的空气被导入到冷风导入通路126a。被导入到冷风导入通路126a的低温高湿的空气从一方的通风面201流入吸附器20。流入到吸附器20的低温高湿的空气在通过吸附器20内部的通风路200时通过吸附材料22吸附水分从而被除湿。此时,如图14所示,在吸附模式时被吸附到吸附材料22的水分存在易于偏向吸附器20中的一对通风面201、202中的作为空气的流入面的一方的通风面201侧的倾向。

返回图13,通过吸附材料22吸附水分而被除湿后的空气从吸附器20的另一方的通风面202流出之后,经由除湿风导出通路129a以及除湿侧管道132而被排出到室外空间sh。

另外,如图1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在脱离模式时通过吸附器位移机构40使吸附器20位移,以使得热风导入通路127a和加湿风导出通路128a经由通风路200而连通。此时,吸附器位移机构40使吸附器20位移,以使得吸附器20的另一方的通风面202与一方的通风面201相比位于空气流上游侧。

由此,在脱离模式时,由加热器18加热后的高温低湿的空气被导入到热风导入通路127a。被导入到热风导入通路127a的高温低湿的空气从另一方的通风面202流入吸附器20。流入到吸附器20的高温低湿的空气在通过吸附器20内部的通风路200时通过从吸附材料22脱离出的水分而被加湿之后,从吸附器20的一方的通风面201流出。此时,由于从一方的通风面201流出的空气接收偏向吸附器20的一方的通风面201的水分,因此如图16所示,接收水分后的空气不会再次被吸附到吸附材料22而成为相对湿度较高的加湿风。由吸附器20加湿后的空气经由加湿风导出通路128a以及加湿侧管道131而被引导至乘员的周围的空间sdh。

以上所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构成为通过吸附器位移机构40而使吸附器20位移,从而使吸附器20中的空气的通风方向在吸附模式时和脱离模式时逆转。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与第一实施方式等相同地,能够确保送风机14的选定的自由度,并且恰当地发挥空调装置10中的湿度的调节功能。

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吸附器20的侧面壁部21作为在吸附模式时切断热风导入通路127a和加湿风导出通路128a的连通,并且在脱离模式时切断冷风导入通路126a和除湿风导出通路129a的连通的连通切断部而发挥作用。由此,与由另外的部件(例如,门部件)构成连通切断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空调装置10中的零部件件数的增加。

(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上述的第三实施方式中,对使吸附器20的侧面壁部21作为连通切断部而发挥作用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连通切断部例如也可以由选择性地对热风导入通路127a和冷风导入通路126a进行开闭的开闭门、以及选择性地对加湿风导出通路128a和除湿风导出通路129a进行开闭的开闭门构成。

在上述的第三实施方式中,作为空调装置10,例示了能够实施车室内的温度调节以及湿度调节的装置,但并不限定于此。空调装置10例如也可以构成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地仅实施湿度调节。这一点在以后的实施方式中也是相同的。

(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7~图19对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如下这点上与第三实施方式不相同:吸附器容纳部125的内部空间125a被分隔成供冷风流通的冷风通路125b和供热风流通的热风通路125c。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第三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并且省略相同的部分的说明。

如图17所示,在吸附器容纳部125设有将其内部空间125a分隔成冷风通路125b以及热风通路125c的一对隔壁部241、242。并且,吸附器20被配置成横跨冷风通路125b以及热风通路125c双方。

本实施方式的一对隔壁部241、242固定于吸附器20,并且与吸附器20一起旋转位移。一对隔壁部241、242中的一方的隔壁部241设置于吸附器20的一方的通风面201侧,另一方的隔壁部242设置于吸附器20的另一方的通风面202侧。一方的通风面201通过一方的隔壁部241而被划分为第一通风部201a和第二通风部201b。另外,另一方的通风面202通过另一方的隔壁部242而被划分为第三通风部202a和第四通风部202b。

吸附器容纳部125以在冷风通路125b中流动的冷风以及在热风通路125c中流动的热风并行流动的方式与冷风导入部126、热风导入部127、加湿风导出部128、除湿风导出部129连接。即,在吸附器容纳部125中,冷风导入部126以及热风导入部127以相邻地方式连接,并且加湿风导出部128以及除湿风导出部129以相邻的方式连接。

具体而言,在吸附器容纳部125中,冷风导入部126以及加湿风导出部128在吸附器容纳部125中的隔着吸附器20的旋转轴23而彼此相对的位置处连接。另外,在吸附器容纳部125中,热风导入部127以及除湿风导出部129在吸附器容纳部125中的隔着吸附器20的旋转轴23而彼此相对的位置处连接。此外,本实施方式的除湿侧管道132的空气流下游侧的端部与壳体12中的送风机14的空气吸入侧连接,以使得除湿风在壳体12内进行循环。

接着,本实施方式的吸附器位移机构40使吸附器20位移,以使得吸附器容纳部125的内部空间125a中的一对通风面201、202的位置逆转。即,吸附器位移机构40构成为使吸附器20位移至从一方的通风面201流入的冷风以及热风从另一方的通风面202流出的位置和从另一方的通风面202流入的冷风以及热风从一方的通风面201流出的位置。

具体而言,吸附器位移机构40能够使吸附器20位移至从一方的通风面201的第一通风部201a流入的冷风从另一方的通风面202的第三通风部202a流出的位置。此时,热风从一方的通风面201的第二通风部201b流入并从另一方的通风面202的第四通风部202b流出。

另外,吸附器位移机构40能够使吸附器20位移至从另一方的通风面201的第三通风部202a流入的热风从一方的通风面201的第一通风部201a流出的位置。此时,冷风从另一方的通风面202的第四通风部202b流入并从一方的通风面202的第二通风部201b流出。

接着,参照图18、图19对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的工作进行说明。图18表示吸附器20被设定在从一方的通风面201流入的冷风以及热风从另一方的通风面202流出的位置时的空调装置10的工作状态。

在图18所示的工作状态下,由冷却器16冷却后的低温高湿的空气经由冷风导入通路126a而被导入到冷风通路125b,并且由加热器18加热后的高温低湿的空气经由热风导入通路127a而被导入到热风通路125c。

被导入到冷风通路125b的低温高湿的空气从一方的通风面201的第一通风部201a流入吸附器20的冷风通路125b侧的部位。流入到吸附器20的低温高湿的空气在通过吸附器20内部的通风路200时通过吸附材料22吸附水分从而被除湿。然后,通过吸附材料22吸附水分而被除湿后的空气从吸附器20的另一方的通风面202的第三通风部202a流出之后,经由除湿风导出通路129a以及除湿侧管道132而被供给到送风机14的空气吸入侧。

另一方面,被导入到热风通路125c的高温低湿的空气从一方的通风面201的第二通风部201b流入吸附器20的热风通路125c侧的部位。流入到吸附器20的高温低湿的空气在通过吸附器20内部的通风路200时通过从吸附材料22脱离出的水分而被加湿之后,从吸附器20的另一方的通风面202的第四通风部202b流出。由吸附器20加湿后的空气经由加湿风导出通路128a以及加湿侧管道131而被引导至乘员的周围的空间sdh。

像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中,吸附器20被配置成横跨冷风通路125b以及热风通路125c双方,因此能够同时生成除湿风以及加湿风。

可是,在图18所示的工作状态下,水分易于偏向吸附器20中的、导入冷风的一方的通风面201的第一通风部201a侧的部位。因此,当水分偏向吸附器20的某一部位的条件成立时,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构成为如图19所示那样地通过吸附器位移机构40使吸附器20旋转位移大致180°。此外,作为水分偏向吸附器20的某一部位的条件,可列举在吸附器20的某一部位的含水量超过规定量时成立的条件、使吸附器20产生旋转位移之后的经过时间超过规定时间时成立的条件等。

在吸附器20从图18的工作状态旋转位移大致180°的状态下,被导入到冷风通路125b的低温高湿的空气从另一方的通风面202的第四通风部202b流入吸附器20的冷风通路125b侧的部位。流入到吸附器20的低温高湿的空气在通过吸附器20内部的通风路200时通过吸附材料22吸附水分从而被除湿。然后,通过吸附材料22吸附水分而被除湿后的空气从吸附器20的一方的通风面201的第二通风部201b流出之后,经由除湿风导出通路129a以及除湿侧管道132而被排出到室外空间sh。

另一方面,被导入到热风通路125c的高温低湿的空气从另一方的通风面202的第三通风部202a流入吸附器20的热风通路125c侧的部位。流入到吸附器20的高温低湿的空气在通过吸附器20内部的通风路200时通过从吸附材料22脱离出的水分而被加湿之后,从吸附器20的一方的通风面201的第一通风部201a流出。此时,由于从第一通风部201a流出的空气接收偏向第一通风部201a的水分,因此接收水分后的空气不会再次被吸附到吸附材料22而成为相对湿度较高的加湿风。由吸附器20加湿后的空气经由加湿风导出通路128a以及加湿侧管道131而被引导至乘员的周围的空间sdh。

以上所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通过吸附器位移机构40而使吸附器20位移,从而能够使吸附器20的通风路200中的冷风以及热风的流动方向逆转。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与第一实施方式等相同地,能够确保送风机14的选定的自由度,并且恰当地发挥空调装置10中的湿度的调节功能。

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吸附器20被配置成横跨冷风通路125b以及热风通路125c双方,因此能够使吸附材料22所具有的水分的吸附作用以及脱离作用同时发挥出来,从而同时生成除湿风以及加湿风。

(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上述的第四实施方式中,对使除湿风在壳体12内部进行循环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空调装置10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将除湿风排出到室外空间sh。

(第五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20~图22对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如下这点上与第四实施方式不相同:在吸附器容纳部125的内部流动的冷风以及热风成为逆向流,并且能够使吸附材料22从冷风通路125b以及热风通路125c的一方移动至另一方。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第四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并且省略关于相同的部分的说明。

如图20以及图2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吸附器容纳部125中,其内部空间125a通过一对隔壁部241、242而被分隔成冷风通路125b以及热风通路125c。本实施方式的一对隔壁部241、242固定于吸附器容纳部125。因此,即使吸附器20旋转,一对隔壁部241、242的位置也不会发生变化。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吸附器容纳部125以在冷风通路125b中流动的冷风以及在热风通路125c中流动的热风成为逆向流的方式连接有冷风导入部126、热风导入部127、加湿风导出部128、除湿风导出部129。即,在吸附器容纳部125中,冷风导入部126以及加湿风导出部128以相邻的方式连接,并且热风导入部127以及除湿风导出部129以相邻的方式连接。

具体而言,在吸附器容纳部125中,在位于吸附器20的一方的通风面201侧的部位连接有冷风导入部126以及加湿风导出部128,在位于另一方的通风面202侧的部位连接有热风导入部127以及除湿风导出部129。

本实施方式的吸附器20被配置成横跨冷风通路125b以及热风通路125c双方。具体而言,吸附器20被配置成横跨冷风通路125b以及热风通路125c双方,以使得一方的通风面201的一部分成为冷风的流入面,并且一方的通风面201的剩余部分成为热风的流出面。另外,吸附器20被配置成横跨冷风通路125b以及热风通路125c双方,以使得另一方的通风面202的一部分成为冷风的流出面,并且另一方的通风面201的剩余部分成为热风的流入面。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吸附器20设有沿一对通风面201、202相对的方向(即,空气的流动方向)延伸的旋转轴25。当使旋转轴25旋转时,吸附器20以位于冷风通路125b侧的吸附材料22的一部分向热风通路125c侧移动,并且位于热风通路125c侧的吸附材料22的一部分向冷风通路125b侧移动的方式位移。通过驱动机构50来旋转驱动该旋转轴25。

驱动机构50通过使设置于吸附器20的旋转轴25旋转,从而使位于冷风通路125b侧的吸附材料22向热风通路125c侧移动,或者使位于热风通路125c侧的吸附材料22向冷风通路125b侧移动。驱动机构50构成为包括输出旋转驱动吸附器20的旋转轴25的驱动力的电动电机(例如,步进电机)。

接着,参照图20、图22对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的工作进行说明。如图20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中,当送风机14工作时,由冷却器16冷却后的低温高湿的空气被导入到冷风通路125b,并且由加热器18加热后的高温低湿的空气被导入到热风通路125c。

被导入到冷风通路125b的低温高湿的空气从一方的通风面201流入吸附器20的冷风通路125b侧的部位。流入到吸附器20的低温高湿的空气在通过吸附器20内部的通风路200时通过吸附材料22吸附水分从而被除湿。然后,通过吸附材料22吸附水分而被除湿后的空气从吸附器20的另一方的通风面202流出之后,经由除湿风导出通路129a以及除湿侧管道132而被供给到送风机14的空气吸入侧。

另一方面,被导入到热风通路125c的高温低湿的空气从另一方的通风面202流入吸附器20的热风通路125c侧的部位。流入到吸附器20的高温低湿的空气在通过吸附器20内部的通风路200时通过从吸附材料22脱离出的水分而被加湿之后,从吸附器20的一方的通风面201流出。此时,由于从一方的通风面201流出的热风接收偏向吸附器20的一方的通风面201的水分,因此接收水分后的空气不会再次被吸附到吸附材料22而成为相对湿度较高的加湿风。由吸附器20加湿后的空气经由加湿风导出通路128a以及加湿侧管道131而被引导至乘员的周围的空间sdh。

像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中,由于吸附器20被配置成横跨冷风通路125b以及热风通路125c双方,因此能够同时生成除湿风以及加湿风。

可是,在图22的上半段所示的工作状态下,水分易于偏向吸附器20中的一方的通风面201的冷风通路125b侧的部位。因此,当水分偏向一方的通风面201的冷风通路125b侧的部位的条件成立时,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构成为如图22的下半段所示那样通过驱动机构50使吸附材料22旋转移动大致180°。此外,作为水分偏向吸附器20的某一部位的条件,可列举在吸附器20的某一部位的含水量超过规定量时成立的条件、使吸附器20产生旋转位移之后的经过时间超过规定时间时成立的条件等。

当使吸附材料22旋转移动大致180°时,在冷风通路125b侧吸附水分后的吸附材料22向热风通路125c侧移动,在热风通路125c侧脱离水分后的吸附材料22向冷风通路125b侧移动。由此,能够使偏向吸附器20中的一方的通风面201的冷风的流入面侧的水分和吸附材料22一起向一方的通风面201的热风的流出面侧移动,因此能够高效地生成加湿风。

在以上所说明的本实施方式中,吸附器20被配置成横跨各通路125b、125c双方,以使得从一方的通风面201流入的冷风从另一方的通风面202流出,并且从另一方的通风面202流入的热风从一方的通风面201流出。

由此,即使水分偏向一方的通风面201侧,该水分也被使用于从一方的通风面201侧流出的热风的加湿。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与第一实施方式等相同地,能够确保送风机14的选定的自由度,并且恰当地发挥空调装置10中的湿度的调节功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吸附器20被配置成横跨冷风通路125b以及热风通路125c双方,因此能够使吸附材料22中的水分的吸附作用以及脱离作用同时发挥出来。即,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0,能够同时生成除湿风以及加湿风。

进一步,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使在冷风通路125b侧吸附水分的吸附材料22向热风通路125c侧移动,并且使在热风通路125c侧脱离水分后的吸附材料22向冷风通路125b侧移动。因此,能够连续地生成除湿风以及加湿风。

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四实施方式不同,即使使吸附器20旋转移动,一对通风面201、202也不会位移,因此能够无间断地将冷风以及热风供给到吸附器20,从而连续地生成除湿风以及加湿风。

(第五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在上述的第五实施方式中,对使除湿风在壳体12内部进行循环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空调装置10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将除湿风排出到室外空间sh。

在上述的第五实施方式中,对在水分偏向吸附材料22的冷风通路125b侧的部位的条件成立时,通过驱动机构50而使吸附材料22旋转移动大致18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空调装置10例如也可以构成为在温度调节运转时,驱动机构50始终使吸附器20以规定的速度旋转。

在上述的第五实施方式中,对通过驱动机构50使吸附器20旋转从而使吸附材料22移动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驱动机构50也可以构成为通过吸附器20的旋转之外的手段来使吸附材料22移动。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有代表性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进行如下各种变形。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对由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循环装置的蒸发器构成冷却器16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冷却器16例如也可以由利用了通过通电而产生冷热的珀耳帖元件的冷却装置构成。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对由使发热设备的冷却水散热的加热器芯构成加热器18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加热器18例如也可以由通过通电而发热的电加热器构成。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对采用离心送风机作为具有空气的吸入方向以及空气的吹出方向固定在规定的方向上的构造的送风机14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送风机14例如也可以由固定有稳定器的横流送风机、采用了仅能够在一方向上旋转的电动电机的轴流送风机、压电式鼓风机等构成。另外,也可以采用能够使空气的吸入方向以及空气的吹出方向逆转的送风机作为送风机14。

在上述的各实施方式中,对将本发明的调湿装置应用于对房屋、车辆的室内的湿度进行调节的空调装置10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的调湿装置的应用对象并不限定于上述的装置。本发明的调湿装置能够广泛地应用于需要湿度管理的设备、设施等中使用的各种装置。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于构成实施方式的要素,除了特别明示为必须的情况以及原理上明显被认为是必须的情况等之外,不一定是必须的,这是不言而喻的。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的个数、数值、量、范围等的数值的情况下,除了特别明示为必须的情况以及原理上明显地限定于特定的数的情况等之外,并不限定于其特定的数。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提及构成要素等的形状、位置关系等时,除了特别明示的情况以及原理上被限定为特定的形状、位置关系等的情况等之外,并不限定于其形状、位置关系等。

(总结)

根据上述的实施方式的一部分或全部所示的第一观点,调湿装置构成为模式切换部在维持送风机中的空气的吸入方向以及空气的吹出方向的状态下使吸附器中的空气的通风方向逆转。

根据第二观点,调湿装置具备壳体,在该壳体容纳有送风机和吸附器,并且形成有与吸附器的内部的通风路连通的空气通路。模式切换部由吸附器位移机构构成,该吸附器位移机构使吸附器位移,以使得一对通风面的位置发生变化。吸附器位移机构构成为,在吸附模式时使吸附器位移至一方的通风面与另一方的通风面相比处于空气流上游侧的位置,在脱离模式时使吸附器位移至一方的通风面与另一方的通风面相比处于空气流下游侧的位置。

像这样,若构成为通过使吸附器的一对通风面位移来使吸附器中的空气的通风方向逆转的话,则能够不采用能够使空气的吸入方向以及空气的吹出方向逆转的送风机,就使吸附器中的空气的通风方向逆转。

根据第三观点,调湿装置的空气通路包括:将冷风导入到吸附器的冷风导入通路;将热风导入到吸附器的热风导入通路;将从吸附器加湿后的空气导出的加湿风导出通路;以及将从吸附器除湿后的空气导出的除湿风导出通路。吸附器具有用于形成通风路的侧面壁部。在吸附模式时,吸附器位移机构使吸附器位移至冷风导入通路和除湿风导出通路经由通风路而连通且热风导入通路和加湿风导出通路的连通被侧面壁部切断的位置。另外,在脱离模式时,吸附器位移机构使吸附器位移至热风导入通路和加湿风导出通路经由通风路而连通且冷风导入通路和除湿风导出通路的连通被侧面壁部切断的位置。

由此,吸附器的侧面壁部作为在吸附模式时切断热风导入通路和加湿风导出通路的连通的连通切断部而发挥作用,在脱离模式时作为切断冷风导入通路和除湿风导出通路的连通的连通切断部而发挥作用。因此,与由另外的部件(例如,门部件)构成连通切断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调湿装置中的零部件件数的增加。

根据第四观点,调湿装置备壳体,在该壳体容纳有送风机和吸附器,并且形成有与吸附器的内部的通风路连通的空气通路。模式切换部由路径切换机构构成,该路径切换机构对在空气通路中流动的空气的通风路径进行切换。在吸附模式时,路径切换机构切换为在空气通路中流动的空气从一方的通风面流入吸附器并从另一方的通风面流出的通风路径。在脱离模式时,路径切换机构切换为在空气通路中流动的空气从另一方的通风面流入吸附器并从一方的通风面流出的通风路径。

像这样,若构成为通过通风路径的切换来使吸附器中的空气的通风方向逆转的话,则能够不采用可使空气的吸入方向以及空气的吹出方向逆转的送风机,就使吸附器中的空气的通风方向逆转。

根据第五观点,调湿装置具备:对在空气通路中流动的空气进行冷却的冷却器;以及对在空气通路中流动的空气进行加热的加热器。在吸附模式时,路径切换机构切换为空气以冷却器、吸附器、加热器的顺序流动的通风路径,在脱离模式时,路径切换机构切换为空气以加热器、吸附器、冷却器的顺序流动的通风路径。

由此,能够抑制在吸附模式时生成的除湿风的温度过度地变低,或者在脱离模式时生成的加湿风的温度过度地变高。即,能够抑制调湿对象空间的温度伴随着调湿装置的湿度调节而过度地变化。

根据第六观点,调湿装置的吸附器具有供空气流入或流出的一对通风面,并且被配置成一对通风面横跨冷风通路以及热风通路双方。并且,吸附器位移机构构成为使吸附器位移至从一对通风面中的一方的通风面流入的冷风以及热风从另一方的通风面流出的位置、和从另一方的通风面流入的冷风以及热风从一方的通风面流出的位置。

根据第七观点,调湿装置具备将空气通路的一部分分隔成冷风通路以及热风通路的一对隔壁部。在一对隔壁部中,一方的隔壁部设置于一方的通风面侧,另一方的隔壁部设置于另一方的通风面侧。一方的通风面通过一方的隔壁部而被划分为第一通风部和第二通风部。另一方的通风面通过另一方的隔壁部而被划分为第三通风部和第四通风部。吸附器位移机构构成为,使吸附器位移至从第一通风部流入的冷风从第三通风部流出的位置、和从第三通风部流入的热风从第一通风部流出的位置。

根据第八观点,调湿装置的吸附器具有供空气流入或流出的一对通风面。并且,吸附器被配置成一对通风面横跨冷风通路以及热风通路双方,以使得一方的通风面的一部分成为冷风的流入面,并且剩余部分成为热风的流出面,另一方的通风面的一部分成为冷风的流出面,并且剩余部分成为热风的流入面。

根据第九观点,调湿装置具备使吸附材料移动的驱动机构。驱动机构构成为,使位于冷风通路侧的吸附材料的至少一部分向热风通路侧移动,并且使位于热风通路侧的吸附材料的至少一部分向冷风通路侧移动。

由此,通过使在冷风通路侧吸附水分的吸附材料向热风通路侧移动,并且使在热风通路侧脱离水分的吸附材料向冷风通路侧移动,从而能够连续地生成除湿风以及加湿风。

根据第十观点,调湿装置的送风机构成为,空气的吸入方向以及空气的吹出方向被固定在规定的方向上。即使是空气的吸入方向以及空气的吹出方向被固定在规定的方向上的送风机,本发明的调湿装置也能够恰当地发挥调湿装置中的湿度的调节功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