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39678发布日期:2020-11-19 19:16阅读:92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室内机。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升,用户越来越希望生活地舒服和愉快,空调以它使室内冬暖夏凉的功能得到用户的认可,已经基本普及。

相关技术中,虽然空调可以使室内空间冬暖夏凉,让用户工作和生活更加轻松愉快,但是使用空调时用户需要关紧门窗,防止空调输出的冷气或暖气漏到室外,这样的话,时间一长,密闭的室内空间的空气将充满较多的二氧化碳,密闭的室内空间的空气将会变得不新鲜,从而容易让用户出现胸闷,头晕等症状,会伤害用户的身体,深深影响用户对空调的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室内机,该空调器室内机将有效解决传统空调在密闭的室内空间使用时,室内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较高,容易让用户出现胸闷,头晕等症状,会伤害用户的身体,影响用户对空调的使用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室内机,包括:机壳,所述机壳被安装在室内空间的墙壁上,所述机壳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新风装置,所述新风装置包括:新风管、蜗壳和风机,所述蜗壳与所述新风管相连通且形成有蜗壳出风口,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蜗壳内;控制器,所述控制器设置于所述机壳内,所述风机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二氧化碳检测件,所述二氧化碳检测件设置于所述机壳且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显示屏,所述显示屏设置于所述机壳且从所述机壳向外露出,所述显示屏与所述控制器电连接,其中,在所述室内空间检测到的二氧化碳值超过预定值后,由所述控制器驱动所述风机启动工作,和/或控制所述显示屏显示二氧化碳超标提示信号。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通过将所述二氧化碳检测件在所述室内空间检测二氧化碳值,如果检测到的二氧化碳值超过预定值,所述二氧化碳检测件便向所述控制器发出新风信号,控制器收到新风信号后,控制新风设备从室外抽取新鲜空气到室内,使室内空间的二氧化碳含量降低,从而使室内空间的空气变得新鲜,进而提升用户的使用感。或者由控制器控制显示屏显示提示信号,由用户自行选择,增加提示功能,和增加用户选择权。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二氧化碳检测件的安装位置相较于所述出风口,设置在更加邻近所述进风口的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二氧化碳检测件包括保护壳和二氧化碳传感器,所述保护壳设置于所述机壳,所述二氧化碳传感器设置于所述保护壳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保护壳包括:底座和顶盖,所述底座设置于所述机壳的外表面,所述顶盖可拆卸地安装于所述底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底座与所述机壳为一体成型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机壳的一部分构成所述底座的底部,所述底座的底部设置有第一气流进口且与所述机壳内部空间相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气流进口为孔状且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气流进口分布在所述底座的底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底座的相对侧壁设置有卡扣,所述顶盖的相对侧壁设置有卡槽,所述卡扣和所述卡槽卡接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底座的外周壁设置有第二气流进口。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底座的外周壁还设置有气流出口。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空调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二氧化碳传感器和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二氧化碳检测件在机壳上的示意图

图4是二氧化碳检测件在机壳上的立体图;

图5是二氧化碳检测件在机壳上的立体图;

图6是二氧化碳检测件在机壳上的立体图;

图7是新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新风装置的分解图;

图9是控制器、新风装置和显示屏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附图标记:

空调器室内机100;

机壳10,进风口11,出风口12;

新风装置20,新风管21,蜗壳22,风机23,新风出口24;

控制器30;显示屏31;

二氧化碳检测件40,二氧化碳传感器41,保护壳42,底座43,顶盖44,第一气流进口45,第二气流进口46,气流出口47,卡扣48,卡槽4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中空调器通过使用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和蒸发器来执行空调器的制冷循环。制冷循环包括一系列过程,涉及压缩、冷凝、膨胀和蒸发,并向已被调节和热交换的空气供应制冷剂。

压缩机压缩处于高温高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并排出压缩后的制冷剂气体。所排出的制冷剂气体流入冷凝器。冷凝器将压缩后的制冷剂冷凝成液相,并且热量通过冷凝过程释放到周围环境。

膨胀阀使在冷凝器中冷凝的高温高压状态的液相制冷剂膨胀为低压的液相制冷剂。蒸发器蒸发在膨胀阀中膨胀的制冷剂,并使处于低温低压状态的制冷剂气体返回到压缩机。蒸发器可以通过利用制冷剂的蒸发的潜热与待冷却的材料进行热交换来实现制冷效果。在整个循环中,空调器可以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空调器的室外单元是指制冷循环的包括压缩机和室外热交换器的部分,空调器的室内单元(即空调器室内机100)包括室内热交换器,并且膨胀阀可以提供在室内单元或室外单元中。

室内热交换器和室外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或蒸发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冷凝器时,空调器用作制热模式的加热器,当室内热交换器用作蒸发器时,空调器用作制冷模式的冷却器。

下面参考图1-图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00,该空调器室内机100能够有效降低室内空间二氧化碳含量,从而有效消除用户的头晕,胸闷等症状,提升用户对空调的使用体验。

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内机100可以包括:机壳10、新风装置20、控制器30、二氧化碳检测件40和显示屏31,机壳10上设置有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也就是说,机壳10上设计了进风口11和出风口12,进风口11可以设置于机壳10的顶部,出风口12可以设置于机壳10的底部和前部的连接处。

结合图1、图7和图8所示,新风装置20包括:新风管21、蜗壳22和风机23,蜗壳22与新风管21相连通,新风管21一端与蜗壳22相连通,具体地,新风管21的一端则穿过外墙延伸至室外,新风管21的另一端与蜗壳22的蜗壳进风口11相连接。而且蜗壳22形成有蜗壳出风口,风机23设置于蜗壳22内。

如图1所示,控制器30可以设置于机壳10内,并且控制器30与新风装置20中的风机23电连接,这样控制器30可以控制新风装置20的工作状态,例如,其可以控制新风装置20的开启和关闭,以及可以控制新风装置20开启时的转速,从而可以调节出风速率。

如图1所示,二氧化碳检测件40可以设置于机壳10上,并且与控制器30电连接。由此,控制器30可以接收二氧化碳检测件40的电信号。

具体地,二氧化碳检测件40预先会设定一个二氧化碳含量的值(即预定值)供测量时进行参考,当二氧化碳检测件40检测到的二氧化碳含量高于预先设定的二氧化碳含量的值时,二氧化碳检测件40会发出新风信号给到控制器30,控制器30收到信号后会控制新风装置20开启,新风装置20通过新风管21从室外抽取新鲜空气到蜗壳22内,并且在风机23的作用下送至室内。

由于室外新鲜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相对较低,所以当室外新鲜空气进入室内与室内的二氧化碳含量较高的空气均匀混合后,室内空气的二氧化碳含量就会降低,直到降到二氧化碳检测件40预先设定的二氧化碳含量的值以下时,二氧化碳检测件40可以再次发送信号给控制器30,控制器30接收到该信号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性地开闭新风装置20。

当室内的二氧化碳含量又升高到二氧化碳检测件40预先设定的二氧化碳含量的值时,二氧化碳检测件40又开始给控制器30发送新风信号,让控制器30控制新风装置20开始工作,如此进行循环。这种设置可以让新风装置20不用处在一直工作的状态,不仅避免了不必要的能耗,而且也使得室内的温度不会受到过大的影响,保证了空调的效果。

如图1和图9所示,显示屏31设置于机壳10上,而且显示屏31从机壳10上向外露出,具体地,显示屏31从机壳10的前侧壁向外露出,显示屏31可以与控制器电连接,在室内空间检测到的二氧化碳值超过预定值后,控制器30可以控制显示屏31显示二氧化碳超标提示信号。也就是说,控制器30不仅具有直接控制新风装置20启动工作的方式,还可以具有控制显示屏31显示提示信号的方式,这样用户在获知该信号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做出启动新风装置20的选择,可以增加空调器室内机100的提示功能,也可以增加用户选择权。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室内机100,通过设置二氧化碳检测件40,在室内二氧化碳含量超标时,可以发出新风信号给控制器30,控制器30可以控制新风装置20工作,这样可以通过室外空气的补充有效降低室内二氧化碳的含量,从而可以使室内空气新鲜,进而可以消除用户出现胸闷,头晕等症状,可以保证用户的身体健康,可以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或者,由控制器30控制显示屏31显示提示信号,由用户自行选择,增加提示功能,和增加用户选择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如图1所示,相较于出风口12,二氧化碳检测件40邻近进风口11设置。也就是说,二氧化碳检测件40的安装位置相较于所述出风口12的安装位置,设置在更加邻近进风口11的安装位置。由于进风口11流进的空气为室内实时的空气,二氧化碳检测件40可以检测到室内实时的二氧化碳含量,使测量结果的准确度更高。而且因为在进风口11吸进室内空气的过程中,空气气流是不断流动的,所以测量结果也将更加准确。另外,通过将二氧化碳检测件40邻近进风口11设置,也可以有效利用进风口11周围的空间,可以减小机壳10的改动,可以提高空调器室内机100的空间利用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结合图2-图6所示,二氧化碳检测件40可以包括:保护壳42和二氧化碳传感器41,二氧化碳传感器41可以设置在保护壳42中,保护壳42可以避免异物进入并损坏二氧化碳传感器41,从而可以有效保护二氧化碳传感器41,延长二氧化碳传感器41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保护壳42可以包括:顶盖44和底座43。底座43可以设置于机壳10的外表面上,顶盖44可以可拆卸的安装在底座43上。也就是说,保护壳42主要由顶盖44和底座43组成,底座43设置于机壳10上,这样可以方便保护壳42的安装固定。顶盖44的设置可以方便二氧化碳传感器41的安装放置。

其中,如图3所示,底座43与机壳10为一体成型件,即底座43与机壳10是一体制成的,这样不仅可以简化工艺流程,减少底座43和机壳10的安装过程,还可以提高底座43在机壳10上的安装稳定性,从而可以进一步地提升二氧化碳检测件40在机壳10上的可靠性。

进一步地,结合图4所示,机壳10的一部分构成保护壳42的底座43的底部,也就是说,底座43的底部是机壳10上的一部分。

一种可选地,底座43的底部可以设置第一气流进口45,第一气流进口45与机壳10的内部相连通。这样空调器室内机100的进风口11在吸进空气气流时,空气气流可以通过第一气流进口45与二氧化碳传感器41直接接触,可以保证有足够的空气流向二氧化碳检测件40,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第一气流进口45为孔状,而且第一气流进口45为多个,并且多个第一气流进口45均匀地分布在底座43的底部上。通过设置多个第一气流进口45,可以更好地保证有足够的空气流向二氧化碳检测件40,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加准确。

进一步地,结合图5所示,底座43的相对侧壁设置有卡扣48,顶盖44的相对侧壁设置有卡槽49,卡扣48和卡槽49卡接配合。具体地,底座43的上下相对侧壁各设置有一个卡扣48,顶盖44的上下相对侧壁各设置有一个卡槽49,底座43上的两个卡扣48与顶盖44上对应位置的两个卡槽49相互卡接配合。当二氧化碳传感器41需要安装或拆卸时,直接掰动保护壳42上的卡槽49和卡扣48即可打开或关闭保护盒42,使用户操作起来更加简便。而且,卡接配合的方式也可以保证顶盖44和底座43之间的可靠性。

另一种可选地,如图5所示,底座43的外周壁上可以设置有第二气流进口46,例如,第二气流进口46可以设置在底座43的上侧壁上,这样可以方便空气气流从上方进入,然后再经过二氧化碳传感器41,从而可以方便二氧化碳传感器41的检测。

进一步地,第二气流进口46为孔状,而且第二气流进口46为多个,设置多个第二气流进口46可以让更多的空气气流直接接触到二氧化碳传感器41,使二氧化碳检测件40的测量结果更准确。例如,第二气流进口46可以为两个,两个第二气流进口46可以分布在底座43上侧壁的卡扣48的两侧,这样可以合理利用底座43的侧壁空间。

进一步地,结合图6所示,底座43的外周壁还设置有气流出口47,例如,气流出口47可以设置在底座43的下侧壁上,这样可以方便空气气流流出,也可以方便与相应的气流进口相对应。

进一步地,底座43下侧壁上的气流出口47为多个,例如,气流出口47可以为两个,两个气流出口47可以分布在底座43下侧壁的卡扣48的两侧,这样可以利用底座43的侧壁空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