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风管机的导风装置及风管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39660发布日期:2020-11-19 19:16阅读:367来源:国知局
用于风管机的导风装置及风管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器
技术领域
,具体提供用于风管机的导风装置及风管机。
背景技术
:传统风管机出风方式多为导风板控制。导风板由电机转动控制摆动,调节风向改变气流角度,制冷时冷风不直吹,导风板的水平夹角为低角度。经实际使用反馈,风管机在制热状态下,制热效果不理想。其主要原因,是风管机要保证暖风落地,需要调节较大的导风板水平夹角,而当导风板的水平夹角过大时,会引起导风板开口度过小,导致压损过大,使整体出风量过小,因而影响制热效果。相应的,本领域需要一种新的风管机的导风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技术实现要素: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当导风板的水平夹角过大时,会引起导风板开口度过小,导致压损过大,使整体出风量过小,因而影响制热效果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用于风管机的导风装置,所述风管机包括水平出风的出风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装置包括第一风道管路和第二风道管路,所述出风口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结构,所述第一风道管路的一端相应地设置有第二连接结构,所述出风口与所述第一风道管路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所述第二连接结构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风道管路与所述第一风道管路的另一端枢转连接,所述出风口、所述第一风道管路和所述第二风道管路共同形成一个可旋转角度的变向通道,使得所述出风口吹出的风能够沿所述变向通道改变方向。在上述用于风管机的导风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风道管路与所述第二风道管路枢转连接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转轴孔,以及以所述第一转轴孔为圆心的第一扇形腰孔,相应地所述第二风道管路上设置有第二转轴孔以及第一腰孔滑轴,转轴穿过所述第一转轴孔和所述第二转轴孔,相应地所述第一腰孔滑轴插入所述第一扇形腰孔内。在上述用于风管机的导风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风道管路分成两段,第一段为方形管路,第二段为拱起的第一扇形管路,所述第一转轴孔位于所述第一扇形管路的圆心处,相应地所述第二风道管路为第二扇形管路,所述第二转轴孔位于所述第二扇形管路的圆心处。在上述用于风管机的导风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导风装置还包括第三风道管路,所述第三风道管路为第三扇形管路,所述第三扇形管路的圆心处设置有第三转轴孔,以及与所述第三转轴孔为圆心的第二扇形腰孔,以及第二腰孔滑轴,转轴穿过所述第一转轴孔、所述第二转轴孔和所述第三转轴孔,相应地所述第二腰孔滑轴插入所述第一扇形腰孔内,所述第一腰孔滑轴插入所述第二扇形腰孔内。在上述用于风管机的导风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风道管路与所述第二风道管路枢转连接的一端设置有第四转轴孔,相应地所述第二风道管路上设置有第五转轴孔,转轴穿过所述第四转轴孔和所述第五转轴孔,所述转轴为阻尼转轴。在上述用于风管机的导风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连接结构为通孔,相应地所述第二连接结构为螺纹孔,所述第一风道管路与所述出风口通过螺钉实现固定连接。在上述用于风管机的导风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导风装置还设置有动力单元,所述动力单元固定在所述第一风道管路或所述第二风道管路上,并能够驱动所述变向通道改变方向。在上述用于风管机的导风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动力单元为步进电机。在上述用于风管机的导风装置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风道管路内还设置有第二导风板,所述动力单元与所述第二导风板连接,使所述第二导风板也可以实现风向及风量的改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风管机,所述风管机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用于风管机的导风装置。本领域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导风装置包括第一风道管路和第二风道管路,出风口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结构,第一风道管路的一端相应地设置有第二连接结构,出风口与第一风道管路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固定连接。优选地,第一连接结构为通孔,相应地第二连接结构为螺纹孔,第一风道管路与出风口为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可应用于现有已安装使用的空调的结构。第二风道管路与第一风道管路的另一端枢转连接,出风口、第一风道管路和第二风道管路共同形成一个可旋转角度的变向通道,使得出风口吹出的风能够沿变向通道改变方向。当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与地面垂直时,仍然能保持最大的出风量。附图说明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用于风管机的导风装置以及风管机。附图中:图1为现有技术的风管机的结构剖视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导风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安装于风管机后的水平出风示意图;图3为图2中的倾斜出风示意图;图4为图2中导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导风装置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安装于风管机后的倾斜出风示意图;图6为图5中导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第三风道管路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图6中导风装置的剖视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导风装置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10为图9中第一风道管路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图9中第二风道管路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列表:1-导风装置;11-第一风道管路,111-第一转轴孔,112-第一扇形腰孔,113-第四转轴孔;12-第二风道管路,121-第二转轴孔,122-第一腰孔滑轴,123-第五转轴孔,124-第二导风板;13-第三风道管路,131-第三转轴孔,132-第二扇形腰孔,133-第二腰孔滑轴;2-风管机,21-出风口,211-第一导风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的是,这些实施方式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并非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其作出调整,以便适应具体的应用场合。例如,尽管说明书中是以第一连接结构为通孔,第二连接结构为螺纹孔为例进行描述的,但是,本实用新型显然可以采用其他形式的连接方式,例如卡槽/卡扣的连接方式等,只要能够使导风装置固定在风管机的出风口处即可。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首先参照图1,对现有风管机的出风部分进行描述。其中,图1为现有技术的风管机的结构剖视图。风管机2设有出风口21,出风口21设有第一导风板211,通过第一导风板211改变风管机的水平风向,以实现调节风向。通过cfd仿真验证,在6m×6m×2.5m的房间内第一导风板211以不同的导风角进行出风,当第一导风板211的水平夹角过大时,会引起第一导风板211开口度过小,导致压损过大,使整体出风量过小,因而影响制热效果。如下表所示:方案仿真值(m3/h)导风板0°975导风板20°891导风板30°840导风板40°761导风板50°672如图2-4所示,为解决现有的当导风板的水平夹角过大时,会引起导风板开口度过小,导致压损过大,使整体出风量过小,因而影响制热效果的问题,风管机2包括水平出风的出风口21,本实用新型的用于风管机的导风装置1包括第一风道管路11和第二风道管路12,出风口21上设置有第一连接结构(图中未示出),第一风道管路11的一端相应地设置有第二连接结构(图中未示出),出风口21与第一风道管路11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固定连接,第二风道管路12与第一风道管路11的另一端枢转连接,出风口21、第一风道管路11和第二风道管路12共同形成一个可旋转角度的变向通道,使得出风口21吹出的风能够沿变向通道改变方向。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结构为通孔,相应地第二连接结构为螺纹孔,第一风道管路11与出风口21通过螺钉实现固定连接,当然,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显然可以采用其他形式,例如第一连接结构为卡槽/卡扣结构中的一个,相应地第二连接结构为卡槽/卡扣中的另一个,使第一风道管路11与出风口21实现固定卡接,只要能够使导风装置1固定在风管机2的出风口21处即可。上述设置方式的优点在于:通过第一连接结构与第二连接结构的配合,本实用新型的导风装置不仅可以应用于风管机的前期设计生产当中,还可以单独制造生产,并将其直接应用于现有已安装使用的风管机当中。当出风口21的出风方向与地面有较大的倾斜角度时,仍然能获得风管机最大的出风量。如图2-4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风道管路11与第二风道管路12的枢转连接的方式可以为如下方式:第一风道管路11与第二风道管路12枢转连接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转轴孔111(图2-图4中第一转轴孔111与第二转轴孔121重叠位置,因此图2-3中第一转轴孔111未标出,图4中第二转轴孔121未标出),以及以第一转轴孔111为圆心的第一扇形腰孔112,相应地第二风道管路12上设置有第二转轴孔121以及第一腰孔滑轴122,转轴穿过第一转轴孔111和第二转轴孔121,相应地第一腰孔滑轴122插入第一扇形腰孔112内。上述设置方式的优点在于:通过第一腰孔滑轴122在第一扇形腰孔112内滑动,带动第二风道管路12绕转轴旋转角度,并能进行限位,从而在风量不变或变化很小的情况下,实现了风向的改变。如图3-4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风道管路11分成两段,第一段为方形管路,第二段为拱起的第一扇形管路,第一转轴孔111位于第一扇形管路的圆心处,相应地第二风道管路12为第二扇形管路,第二转轴孔121位于第二扇形管路的圆心处。上述设置方式的优点在于:通过设置扇形管路和第二风道管路12,使第二风道管路12的横截面积相当于扇形管路的横截面积,减少了风量的损失,从而在旋转送风时可以获得更好的送风效果。当然,第一风道管路11还可以仅为长方形管路,相应地第二风道管路12也为长方形管路,第二风道管路12的横截面小于第一风道管路11,两者也能实现第二风道管路12套设在第一风道管路11内部实现限位旋转,只是会损失一些风量,因为第二风道管路12是小于第一风道管路11的,但这仍然优于现有技术中的导风板形式,因此,第一风道管路11与第二风道管路12的形状结构多样,无法穷尽列举,只要能够使出风口21、第一风道管路11和第二风道管路12形成可旋转角度的变相通道即可。如图5-8所示,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导风装置1还包括第三风道管路13,第三风道管路13为第三扇形管路,第三扇形管路的圆心处设置有第三转轴孔131,以及与第三转轴孔131为圆心的第二扇形腰孔132,以及第二腰孔滑轴133,转轴穿过第一转轴孔111、第二转轴孔121和第三转轴孔131,相应地第二腰孔滑轴133插入第一扇形腰孔112内,第一腰孔滑轴122插入第二扇形腰孔132内。上述设置方式的优点在于:两节的管道设计旋转角度有限,定位较难控制,而通过多节管路的设计,使导风装置1能够在更大的范围中调节旋转角度。当然,枢转链接的方式也不仅限于上述转轴和扇形腰孔配合的方式,如图9-11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风道管路11与第二风道管路12的枢转连接的方式还可以为如下方式:第一风道管路11与第二风道管路12枢转连接的一端设置有第四转轴孔113,相应地第二风道管路12上设置有第五转轴孔123,转轴穿过第四转轴孔113和第五转轴孔123,转轴为阻尼转轴。上述设置方式的优点在于:通过阻尼转轴的设置,替代了扇形腰孔的限位作用,单纯阻尼转轴便已经能够实现旋转和限位的双重作用,且更加易于生产,是另一种可调节变向通道旋转角度的优选结构。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导风装置1还设置有动力单元(图中未示出),动力单元固定在第一风道管路11或第二风道管路12上,并能够驱动变向通道改变方向。更优选地,动力单元为步进电机或电动推杆等。通过设置动力单元,采用步进电机或电动推杆等相应的装置,便能够驱动变向通道旋转角度,更加便于导风装置的应用与控制。如图2-6、9、11所示,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二风道管路12内还设置有第二导风板124,动力单元(图中未示出)与第二导风板124连接,使第二导风板124也可以实现风向及风量的改变。上述设置方式的优点在于:在实现调节变向通道旋转角度的基础上,通过第二导风板124,本实用新型的导风装置还可以实现从出风口21送出的风向及风量的调节。通过本实用新型的结构设计后,发明人进一步对其出风效果作了实验对比,当第二导风板与出风方向水平时,出风口的截面保持不变,其出风量不会随着导风装置的角度而变化,同样采用6m×6m×2.7m房间,采用cfd仿真分析卡机导风结构优化后的出风量,检测结果如下表: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可使风管机的出风量稳定,不会随导风板的夹角变化而有明显的变化,保证空调制热效果。而且与出风口不必设计在一起,可以单独进行设计再固定连接即可,从而方便对现有的空调机进行改造。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方式仅仅用来阐述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并非旨在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条件下,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对上述结构进行调整,以便本实用新型能够应用于更加具体的应用场景。此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风管机,该风管机具有上述任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导风装置1。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这些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