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凝露结构、出风组件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489164发布日期:2021-06-15 21:53阅读:83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凝露结构、出风组件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凝露结构、出风组件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在湿度大的情况下开制冷运行时,室内侧出风口四周容易结凝露水,凝露水会汇集滑落或滴落,凝露水不仅影响到机器美观,还会引起空调内部及出风口周围环境发霉,极易引起用户的投诉,影响品牌形象。

为了防止室内侧出风口四周凝露现象的发生,大部分的空调产品会在出风口处粘贴保温材料(比如海绵)或在面板设置加热装置。但是粘贴海绵易影响外观面且时间久了影响防凝露效果,在面板设置加热装置则会增加室内热量,降低制冷效果,增加能耗。

由于现有技术中的空调室内侧出风口四周容易结凝露水,凝露水会汇集滑落或滴落,凝露水不仅影响到机器美观,还会引起空调内部及周围环境发霉等技术问题,因此本公开研究设计出一种防凝露结构、出风组件和空调器。

公开内容

因此,本公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空调室内机的出风口存在凝露,无法有效消除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防凝露结构、出风组件和空调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防凝露结构,其包括:

框架组件,所述框架组件设置在出风部件的主出风口处,并且所述框架组件设置在所述主出风口的四周,所述框架组件还包括辅助进风口和辅助出风口,所述辅助进风口能够从所述框架组件的周围吸入室内空气,并从所述辅助出风口吹出而形成风幕。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辅助出风口为外扩的出风口结构,所述外扩的出风口结构即从所述辅助出风口吹出的气流在所述主出风口所在的平面内的投影位于所述主出风口的外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防凝露结构还包括风机,所述框架组件包括中间框架,所述中间框架包括位于外周的外框架和位于内周的内框架,所述辅助进风口设置于所述外框架上,所述外框架和所述内框架之间形成通道,所述风机设置于所述通道中,且所述风机能够通过所述辅助进风口从外部吸入空气并吹入所述通道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内框架包括导流口、导流通道和所述辅助出风口,所述导流口开设于所述内框架的外周壁上,所述导流口的一端与所述通道连通、另一端朝着所述内框架的内部延伸;所述内框架包括内壁和外壁,所述导流通道设置于所述内壁和所述外壁之间,所述导流通道一端能与所述导流口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辅助出风口处进行出风。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内框架包括内框架正面和内框架背面,所述内框架背面与所述出风部件相对,所述内框架正面与所述内框架背面相背设置,所述辅助出风口设置于所述内框架的正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一框架,所述第一框架扣合在所述中间框架的背面,所述中间框架的背面与所述出风部件相对,所述中间框架还包括连接板,所述外框架和所述内框架之间通过连接板连接,所述连接板、所述内框架、所述外框架和所述第一框架围成密封的所述通道。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二框架,所述第二框架扣合在所述中间框架的正面和侧面,所述第二框架的正面覆盖所述连接板,且所述第二框架的侧面覆盖所述中间框架的侧面,且所述第二框架的侧面上还设置有进风格栅,所述进风格栅与所述辅助进风口相对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中间框架的在竖直方向内的截面成“回”字形,围成的所述通道呈“口”字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流通道中的气流流通面积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逐渐增大;和/或,所述导流口为至少一个,所述导流通道也为至少一个、且与所述导流口一一对应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内框架包括上框架、下框架、左框架和右框架,且所述上框架上开设有至少两个沿水平方向排布的所述导流口,所述上框架上开设有至少两个沿水平方向排布的所述导流通道,所述上框架上开设的所述导流口与所述导流通道一一对应连通设置;

所述下框架上开设有至少两个沿水平方向排布的所述导流口,所述下框架上开设有至少两个沿水平方向排布的所述导流通道,所述下框架上开设的所述导流口与所述导流通道一一对应连通设置;

所述左框架上开设有至少两个沿竖直方向排布的所述导流口,所述左框架上开设有至少两个沿竖直方向排布的所述导流通道,所述左框架上开设的所述导流口与所述导流通道一一对应连通设置;

所述右框架上开设有至少两个沿竖直方向排布的所述导流口,所述右框架上开设有至少两个沿竖直方向排布的所述导流通道,所述右框架上开设的所述导流口与所述导流通道一一对应连通设置。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出风组件,其包括出风部件和前任一项所述的防凝露结构,所述出风部件包括主出风口,所述防凝露结构设置在所述主出风口的四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出风部件为空调室内机。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其包括前述的出风组件。

本公开提供的一种防凝露结构、出风组件和空调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公开通过在主出风口的四周围绕主出风口设置有框架组件,所述框架组件能够从周围的室内引入空气并从辅助出风口吹出风而形成风幕,能够使得主出风口吹出的冷风须通过风幕后才能接触到出风口结构件,由于环境空气温度一定是高于制冷风道吹出的冷风温度,气流经过混合后,温度得到提升,这样主出风口(尤其是空调出风口)四周的结构就不被冷风降温到露点温度以下,从而避免形成凝露水;并且风幕的形成能够有效地对主出风口吹出的冷风起到阻隔作用,进一步有效防止冷风吹到主出风口周围的零部件上,以避免凝露的产生;本公开无需设置加热装置,不增加室内热量,利用环境空气比制冷出风温度高这一现象,使主出风口四周的结构件不被冷风降温,防止主出风口四周结构凝露,实现稳定的防凝露效果,以解决现有出风口结凝露水的问题;

2.本公开还通过设置在内框架上的导流口的结构和内外框架之间的通道结构,使得通道在进入导流口时由于流通面积减小,会有效增加流体流速,从而加强从辅助出风口吹出的气流的速度,形成的风幕更具有引流和带动作用,防止主出风口吹出的冷风到达主出风口周围的零部件而产生凝露;本公开还通过设置导流通道的结构且导流通道的流通面积沿气流流动方向逐渐增大,能够有效地增大出风面积,从而增大风幕的形成范围,最终形成四周方向的几乎完整的风幕,进一步提高对主出风口吹出冷风的升温效果,且提高对主出风口吹出冷风的阻隔作用,最终提高主出风口周围零部件的防凝露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公开的空调室内机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公开的防凝露结构的正视图;

图2a为图2中的a1-a1剖视图;

图2b为图2中的a2-a2剖视图;

图2c为图2中的a3-a3剖视图;

图2d为图2中的b1-b1剖视图;

图2e为图2中的b2-b2剖视图;

图2f为图2中的b3-b3剖视图;

图3为本公开的防凝露结构的正面内部结构图;

图4为本公开的防凝露结构的爆炸结构图(后视);

图5为本公开的防凝露结构组合后的后侧立体结构图;

图6为本公开的防凝露结构组合后的前侧立体结构图。

附图标记表示为:

100、框架组件;200、主出风口;300、空调室内机;10、辅助进风口;20、辅助出风口;1、中间框架;11、外框架;12、内框架;121、上框架;122、下框架;123、左框架;124、右框架;13、通道;14、导流口;15、导流通道;16、连接板;2、第一框架;3、第二框架;31、进风格栅;4、风机;41、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6所示,本公开提供一种防凝露结构,其包括:

框架组件100,所述框架组件100设置在出风部件(优选空调室内机,也可为其他可产生凝露的部件,例如冷风扇等)的主出风口200处,并且所述框架组件100设置在所述主出风口200的四周(即围绕所述空调出风口而设置),所述框架组件100还包括辅助进风口10和辅助出风口20,所述辅助进风口10能够从所述框架组件100的周围吸入室内空气,并从所述辅助出风口20吹出而形成风幕。

本公开通过在主出风口的周边围绕主出风口设置有框架组件,所述框架组件能够从周围的室内引入空气并从辅助出风口吹出风而形成风幕,能够使得主出风口吹出的冷风须通过风幕后才能接触到出风口结构件,由于环境空气温度一定是高于制冷风道吹出的冷风温度,气流经过混合后,温度得到提升,这样空调室内侧出风口四周的结构就不被冷风降温到露点温度以下,从而避免形成凝露水;并且风幕的形成能够有效地对主出风口吹出的冷风起到阻隔作用,进一步有效防止冷风吹到主出风口周围的零部件上,以避免凝露的产生;本公开无需设置加热装置,不增加室内热量,利用环境空气比制冷出风温度高这一现象,使主出风口四周的结构件不被冷风降温,防止主出风口四周结构凝露,实现稳定的防凝露效果,以解决现有出风口结凝露水的问题。

空调室内侧出风口会结凝露水的原因,是制冷风道吹出的冷风将主出风口四周的结构冷却,当低于环境空气的露点温度,环境空气遇冷在主出风口四周形成凝露水。解决此问题的原理,只需要令主出风口处结构的温度不被降温到露点温度以下即可。

本公开的具体实施例为,空调室内侧制冷风道主出风口四周外部,嵌套一个防凝露风道(框架组件内的通道13),该风道内有两个独立的防凝露电机及离心风叶(风机4),出风方向与制冷风道出风方向一致,但为避免影响制冷送风范围,防凝露风道出风方向可以比制冷风道出风方向向外在0-90°内的偏转。当开启制冷或除湿模式时,控制器先检测室内环境温度和湿度;根据室内环境温度和湿度开启/关闭防凝露风机;用户可自主设定开启条件;防凝露风机转速跟随制冷或除湿模式的风速相应变快或变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辅助出风口20朝着与所述主出风口的出风方向相同的方向出风、或以与所述主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夹设倾角的方向出风,所述与所述主出风口的出风方向夹设倾角的方向出风的辅助出风口为外扩的出风口结构,所述外扩的出风口结构即从所述辅助出风口20吹出的气流在所述主出风口200所在的平面内的投影位于所述主出风口200的外周。这是本公开的辅助出风口的进一步优选结构形式,通过朝与所述主出风口的出风方向相同的方向出风而能够有效地形成环状的风幕(上下左右四周围成一圈环状),能够有效地防止主出风口吹出的冷风导致周围零部件发生凝露的情况发生;并且通过辅助出风口朝外扩的方式出风,能够在防止凝露的基础上还能减小风幕对冷风出风面积的影响,提高主出风口吹出冷风的出风范围,避免对室内的制冷效果造成影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防凝露结构还包括风机4,所述框架组件100包括中间框架1,所述中间框架1包括位于外周的外框架11和位于内周的内框架12,所述辅助进风口10设置于所述外框架11上,所述外框架11和所述内框架12之间形成通道13,所述风机4设置于所述通道13中,且所述风机4能够通过所述辅助进风口10从外部吸入空气并吹入所述通道13中。

这是本公开的防凝露结构的优选结构形式,通过中间框架的结构和风机,将风机设置于中间框架的内外框架之间的风道中,使得辅助进风口设置于外框架上,风机与辅助进风口相对以从辅助进风口中吸入外框架四周的风进入通道中,最终达到朝室内的特定方向输送风而形成风幕的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内框架12包括导流口14、导流通道15和所述辅助出风口20,所述导流口14开设于所述内框架12的外周壁上,所述导流口14的一端与所述通道13连通、另一端朝着所述内框架12的内部延伸;所述内框架12包括内壁和外壁,所述导流通道15设置于所述内壁和所述外壁之间(即导流通道设置于内框架的自身材料的内部),所述导流通道15一端能与所述导流口14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所述辅助出风口20处进行出风。

这是本公开的内框架的进一步优选结构形式,内框架的外壁上设置导流口能够有效地从风道中引入气流,而通过在内框架内部设置的导流通道能够将导流口引入的气流进行导流至辅助出风口进行出风,实现气流方向的有效改变,从而从内框架的正面朝水平方向或水平外扩方向进行出风,形成风幕,防止或减小凝露的产生。

进一步优选地,导流口的另一端沿着所述内框架12的厚度方向延伸。

当室内环境温度和湿度达设定开启要求时,防凝露的电机41运行带动离心风叶(风机4)转动,通过进风面框(第二框架3)的圆形进风格栅31将环境空气吸入,吹入防凝露中框(中间框架1)的回形风道(即通道13)中,中框内壁上有若干个缺口(即导流口14),空气通过缺口进入扁形喇叭状的导流通道15,之后吹出。所有扁形喇叭状连成一个闭合回形出风口。防凝露风道在制冷风道外部,其吹出的风在出风口形成一个环状的风幕,制冷风道吹出的冷风边缘吹在风幕上,两股风在接触面上混合后才吹到主出风口四周的结构件。由于独立风道吹出的为环境空气,其温度必然高于制冷风道内吹出的被蒸发器冷却后的冷风,则主出风口四周结构接触到的都是经过独立风道吹出的环境风升温后的混合风,没有被制冷风道的冷风直接冷却,一直保持在露点温度以上,从而可实现非常稳定的防凝露的效果,且不管室内环境温度如何变化,都不会影响该结果。风幕的速度越快、风量越大,冷风越不容易冷却主出风口结构件,防凝露的效果越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内框架包括内框架正面和内框架背面,所述内框架背面与所述出风部件相对,所述内框架正面与所述内框架背面相背设置,所述辅助出风口20设置于所述内框架12的正面。本公开通过将辅助出风口设置于内框架的正面能够从从内框架的正面朝水平方向或水平外扩方向进行出风,形成风幕,防止或减小凝露的产生。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框架组件100还包括第一框架2,所述第一框架2扣合在所述中间框架1的背面,所述中间框架1的背面与所述出风部件相对,所述中间框架1还包括连接板16,所述外框架11和所述内框架12之间通过连接板16连接,所述连接板16、所述内框架12、所述外框架11和所述第一框架2围成密封的所述通道13。

这是本公开的框架组件的进一步优选结构形式,通过第一框架能够对中间框架的位于背面的风道部位起到覆盖作用,使得对风道起到有效的密封作用,使得风道被密封,风道中的气流只能通过内框架上的导流口进入导流通道并从辅助出风口排出,将气流的流通面积缩小,进而提高流速从而加强从辅助出风口吹出的气流的速度,形成的风幕更具有引流和带动作用,防止主出风口吹出的冷风到达主出风口周围的零部件而产生凝露。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框架组件100还包括第二框架3,所述第二框架3扣合在所述中间框架1的正面和侧面,所述中间框架1的正面朝向室内,且与朝向所述出风部件的方向相反,所述第二框架3的正面覆盖所述连接板16,且所述第二框架3的侧面覆盖所述中间框架1的侧面,且所述第二框架3的侧面上还设置有进风格栅31,所述进风格栅31与所述辅助进风口10相对设置。

这是本公开的框架组件的进一步优选结构形式,通过第二框架能够对中间框架的位于正面的连接板起到覆盖作用,提高外观度,并且第二框架的侧面覆盖扣合在中间框架的侧面,设置进风格栅能够起到对进风气流有效的过滤作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中间框架1的在竖直方向内的截面成“回”字形,围成的所述通道13呈“口”字形。这是本公开的中间框架的优选结构形式,通过回字形的结构有效地形成回形的风道(“口”字形)。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风机4为两个,其中一个设置在水平方向一侧的所述通道13中,另一个设置在水平方向另一侧的所述通道13中;所述辅助进风口10也为两个,其中一个设置于水平方向一侧的外框架11上并与其中一个风机4相对,另一个设置于水平方向另一侧的外框架11上并与另一个风机4相对;和/或,所述风机4为离心风机。这是本公开的风机的优选个数和设置形式,即通过两个风机分别位于两侧能够从两侧分别引入气流进入风道中,进而通过导流口和导流通道从辅助出风口中吹出;离心风机能够有效实现从周向进风而从径向将风吹至通道中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流通道15中的气流流通面积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逐渐增大(为喇叭口形状,参见图6);和/或,所述导流口14为至少一个,所述导流通道15也为至少一个、且与所述导流口14一一对应设置。本公开还通过设置导流通道的结构且导流通道的流通面积沿气流流动方向逐渐增大,能够有效地增大出风面积,从而增大风幕的形成范围,最终形成四周方向的几乎完整的风幕,进一步提高对主出风口吹出冷风的升温效果,且提高对主出风口吹出冷风的阻隔作用,最终提高主出风口周围零部件的防凝露效果。本公开还通过多个导流口和多个导流通道能够进一步增大出风面积,使得最大面积地提高出风,进一步提高防凝露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内框架12包括上框架121、下框架122、左框架123和右框架124,且所述上框架121上开设有至少两个沿水平方向排布的所述导流口14,所述上框架121上开设有至少两个沿水平方向排布的所述导流通道15,所述上框架121上开设的所述导流口14与所述导流通道15一一对应连通设置,所述上框架121上设置的至少两个所述导流通道15依次相接并基本上布满所述所述上框架121的水平方向的长度(“基本上布满”指的是包括导流通道之间的空隙在内,多个导流通道加起来布满上框架的水平方向的长度,多个空隙在的长度在误差范围内);

所述下框架122上开设有至少两个沿水平方向排布的所述导流口14,所述下框架122上开设有至少两个沿水平方向排布的所述导流通道15,所述下框架122上开设的所述导流口14与所述导流通道15一一对应连通设置,所述下框架上设置的至少两个所述导流通道依次相接并基本上布满所述所述下框架的水平方向的长度(“基本上布满”指的是包括导流通道之间的空隙在内,多个导流通道加起来布满下框架的水平方向的长度,多个空隙在的长度在误差范围内);

所述左框架123上开设有至少两个沿竖直方向排布的所述导流口14,所述左框架123上开设有至少两个沿竖直方向排布的所述导流通道15,所述左框架123上开设的所述导流口14与所述导流通道15一一对应连通设置,所述左框架上设置的至少两个所述导流通道依次相接并基本上布满所述所述左框架的竖直方向的长度(“基本上布满”指的是包括导流通道之间的空隙在内,多个导流通道加起来布满左框架的竖直方向的长度,空隙在的长度在误差范围内);

所述右框架124上开设有至少两个沿竖直方向排布的所述导流口14,所述右框架124上开设有至少两个沿竖直方向排布的所述导流通道15,所述右框架124上开设的所述导流口14与所述导流通道15一一对应连通设置,所述右框架124上设置的至少两个所述导流通道依次相接并基本上布满所述所述右框架的竖直方向的长度(“基本上布满”指的是包括导流通道之间的空隙在内,多个导流通道加起来布满右框架的竖直方向的长度,空隙在的长度在误差范围内)。

这是本公开的内框架的进一步优选结构形式以及开设在其上的导流口和导流通道的优选结构形式,通过分别在上框架、下框架、左框架和右框架上设置的至少两个导流口和导流通道,能够最大程度地增大出风面积,使得最大面积地提高出风效果,形成风幕,进一步提高防凝露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上框架121上开设有三个沿水平方向排布的所述导流口14,所述上框架121上开设有三个沿水平方向排布的所述导流通道15;

所述下框架122上开设有三个沿水平方向排布的所述导流口14,所述下框架122上开设有三个沿水平方向排布的所述导流通道15;

所述左框架123上开设有两个沿竖直方向排布的所述导流口14,所述左框架123上开设有两个沿竖直方向排布的所述导流通道15;

所述右框架124上开设有两个沿竖直方向排布的所述导流口14,所述右框架124上开设有两个沿竖直方向排布的所述导流通道15。

这是本公开的进一步优选导流口和导流通道的布置形式,即上框架和下框架均布置三个导流口和导流通道,左框架和右框架均布置两个导流口和导流通道,能够最大长度地布满长度方向,提高出风面积,形成环形出风口的风幕结构,进一步提高防凝露效果。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出风组件,其包括出风部件(优选空调室内机)和前任一项所述的防凝露结构,所述出风部件包括主出风口,所述防凝露结构设置在所述主出风口200的周边且围绕所述主出风口200而设置。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其包括前述的出风组件。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公开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