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体装置及具有该发热体装置的电取暖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697656发布日期:2021-09-18 02:29阅读:92来源:国知局
发热体装置及具有该发热体装置的电取暖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暖用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发热体装置及具有该发热体装置的电取暖器。


背景技术:

2.电取暖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常见的电器,为了能在冬季过上一个舒适的生活,防止手脚冻伤,人们常利用电取暖器进行室内的取暖,因此电取暖器广泛应用在家庭、办公室、商场以及学校等室内空间,给人们带来温暖的空气。
3.目前,现有的发热体装置是由下反热板、上盖以及菱形孔围网构成,沿着上盖的周向设置有三个切舌,并且各个切舌上均设置有用于供螺丝进行穿过的圆孔,下反热板放置在底部,上盖间隔放置在下反热板的正上方,将菱形孔围网自由围成圆筒状放置在下反热板与上盖之间,上盖的侧面设置有与圆孔相对应的螺纹孔,将切舌向下压向上盖侧面,并把菱形孔围网压在上盖侧面与切舌中间,再用螺丝依次穿过螺纹孔、菱形孔围网以及圆孔,从而将菱形孔围网与上盖固定连接在一起,下反热板的侧面上也设置有多个圆孔,螺丝通过圆孔固定在下反热板上,菱形孔围网自由的挂接在螺丝上,从而将菱形孔围网与下反热板固定连接在一起,现有发热体装置的各个零部件之间连接不牢固,而且上盖的各个螺丝均存在外露的情况,影响发热体装置整体的美观度。
4.因此,如何解决现有技术中发热体装置的各个零部件之间连接不牢固以及整体的美观度不佳的问题,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发热体装置及具有该发热体装置的电取暖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发热体装置的各个零部件之间连接不牢固以及整体的美观度不佳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发热体装置,包括:
8.下反热板,所述下反热板的端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孔以及多个第二连接孔,各个所述第一连接孔沿着所述下反热板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各个所述第二连接孔沿着所述下反热板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并且各个所述第一连接孔与各个所述第二连接孔一一对应设置;
9.上盖,所述上盖设置在所述下反热板的正上方,沿着所述上盖的边缘设置有折边,并且所述折边向靠近所述下反热板的方向弯折,所述折边上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各个所述第一通孔沿着所述上盖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
10.围板,所述围板设置在所述下反热板与所述上盖之间,所述围板的第一侧边间隔并排设置有多个第一凸起,与所述第一侧边相对的第二侧边设置有用于供所述第一凸起一
一对应进行插入的第二通孔,所述围板的顶边设置有多个用于与所述第一通孔一一对应的翻边孔,所述围板的底边设置有多个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孔一一对应的第二凸起,并且各个所述第二凸起均设置有第一弯折部以及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孔相配合,所述第二弯折部用于与所述第二连接孔相配合。
11.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12.进一步的,所述上盖的中间区域为圆锥体,并且所述圆锥体向靠近所述下反热板的方向进行凹陷。
13.进一步的,所述圆锥体与所述折边之间具有用于供所述围板进行伸入的凹槽。
14.进一步的,所述下反热板的表面设置有压花,并且所述压花设置在靠近所述上盖的一面。
15.进一步的,所述围板的端面上设置有多个散热孔。
16.进一步的,所述下反热板以及所述围板的材质均为镀锌板。
17.进一步的,所述上盖的材质为铝板。
18.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凸起的两侧均设置有凸边。
19.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取暖器,包括上述所述的发热体装置。
20.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2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发热体装置,包括下反热板、上盖以及围板,下反热板的端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孔以及多个第二连接孔,各个第一连接孔沿着下反热板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各个第二连接孔沿着下反热板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并且各个第一连接孔与各个第二连接孔一一对应设置,上盖设置在下反热板的正上方,沿着上盖的边缘设置有折边,并且折边向靠近下反热板的方向弯折,折边上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各个第一通孔沿着上盖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围板设置在下反热板与上盖之间,围板的第一侧边间隔并排设置有多个第一凸起,与第一侧边相对的第二侧边设置有用于供第一凸起一一对应进行插入的第二通孔,围板的顶边设置有多个用于与第一通孔一一对应的翻边孔,围板的底边设置有多个用于与第一连接孔一一对应的第二凸起,并且各个第二凸起均设置有第一弯折部以及第二弯折部,第一弯折部用于与第一连接孔相配合,第二弯折部用于与第二连接孔相配合。如此设置,下反热板放置在底部,上盖间隔放置在下反热板的正上方,将围板第一侧边上的各个第一凸起一一对应插入围板第二侧边上的第二通孔内,并对第一凸起进行弯折,从而将围板围成圆筒状结构,再将圆筒状结构的围板放置在下反热板与上盖之间,上盖折边的内侧壁与圆筒状围板的外侧壁相接触,并且折边上的第一通孔与围板顶边上的翻边孔一一对正,再用螺丝依次穿过第一通孔以及翻边孔,从而将围板与上盖牢固的连接在一起,而且固定连接上盖与围板的各个螺丝均不存在外露的情况,提升了发热体装置整体的美观程度,围板底边上的第二凸起首先穿过下反热板上的第一连接孔,穿过第一连接孔后的第二凸起在第一弯折部开始弯折,使第二凸起与下反热板由垂直关系变成平行关系,弯折之后的第二凸起在第二弯折部继续弯折,使第二凸起与下反热板由平行关系再变成垂直关系,此时再将第二凸起穿过第二连接孔,穿过第二连接孔的第二凸起在第二弯折部继续弯折,使第二凸起与下反热板由垂直关系再变成平行关系,从而将围板与下反热板牢固的连接在一起;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发热体装置的各个零部件之间连接不牢固以及整体的美观度不佳的问题。
附图说明
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3.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下反热板的结构示意图;
24.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围板的结构示意图;
25.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26.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盖的左视图;
27.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发热体装置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28.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翻边孔的左视图。
29.附图标记:
30.1、下反热板;2、第一连接孔;3、第二连接孔;4、上盖;5、折边;6、第一通孔;7、围板;8、第一凸起;9、第二通孔;10、翻边孔;11、第二凸起;12、第一弯折部;13、第二弯折部;14、圆锥体;15、凹槽;16、压花;17、散热孔;18、凸边。
具体实施方式
31.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32.本具体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发热体装置及具有该发热体装置的电取暖器,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发热体装置的各个零部件之间连接不牢固以及整体的美观度不佳的问题。
33.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例进行说明。此外,下面所示的实施例不对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内容起任何限定作用。另外,下面实施例所表示的构成的全部内容不限于作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所必需的。
34.请参阅图1

图6,本实施例提供了发热体装置,包括下反热板1、上盖4以及围板7,下反热板1、上盖4以及围板7的材质可以根据具体的使用环境进行设定,本实施例中下反热板1以及围板7的材质均优选为镀锌板,上盖4的材质优选为铝板,下反热板1的端面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连接孔2以及多个第二连接孔3,各个第一连接孔2沿着下反热板1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各个第二连接孔3沿着下反热板1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并且各个第一连接孔2与各个第二连接孔3一一对应设置,上盖4设置在下反热板1的正上方,沿着上盖4的边缘设置有折边5,并且折边5向靠近下反热板1的方向弯折,折边5上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6,各个第一通孔6沿着上盖4的周向均匀间隔设置,围板7设置在下反热板1与上盖4之间,围板7的第一侧边间隔并排设置有多个第一凸起8,第一凸起8的形状可以根据具体的使用环境进行设定,本实施例中第一凸起8的两侧均设置有凸边18,与第一侧边相对的第二侧边设置有用于供第一凸起8一一对应进行插入的第二通孔9,围板7的顶边设置有多个用于与第一通孔6一一对应的翻边孔10,由于围板7的板材比较薄,翻边孔10的设计能够更加利于收紧螺丝,围
板7的底边设置有多个用于与第一连接孔2一一对应的第二凸起11,并且各个第二凸起11均设置有第一弯折部12以及第二弯折部13,第一弯折部12用于与第一连接孔2相配合,第二弯折部13用于与第二连接孔3相配合。
35.如此设置,下反热板1放置在底部,上盖4间隔放置在下反热板1的正上方,将围板7第一侧边上的各个第一凸起8一一对应插入围板7第二侧边上的第二通孔9内,并对第一凸起8以及第一凸起8上的凸边18进行弯折,从而将围板7围成圆筒状结构,第一凸起8上的凸边18的设计,使凸边18与第二通孔9的配合更加牢固稳定,能够有效防止围板7在围成圆筒状结构的接口处出现松动的情况,再将圆筒状结构的围板7放置在下反热板1与上盖4之间,上盖4折边5的内侧壁与圆筒状围板7的外侧壁相接触,并且折边5上的第一通孔6与围板7顶边上的翻边孔10一一对正,再用螺丝依次穿过第一通孔6以及翻边孔10,从而将围板7与上盖4牢固的连接在一起,而且固定连接上盖4与围板7的各个螺丝均不存在外露的情况,提升了发热体装置整体的美观程度,围板7底边上的第二凸起11首先穿过下反热板1上的第一连接孔2,穿过第一连接孔2后的第二凸起11在第一弯折部12开始弯折,使第二凸起11与下反热板1由垂直关系变成平行关系,弯折之后的第二凸起11在第二弯折部13继续弯折,使第二凸起11与下反热板1由平行关系再变成垂直关系,此时再将第二凸起11穿过第二连接孔3,穿过第二连接孔3的第二凸起11在第二弯折部13继续弯折,使第二凸起11与下反热板1由垂直关系再变成平行关系,从而将围板7与下反热板1牢固的连接在一起;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发热体装置的各个零部件之间连接不牢固以及整体的美观度不佳的问题。
36.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上盖4的中间区域为圆锥体14,并且圆锥体14向靠近下反热板1的方向进行凹陷,本实施例中圆锥体14的锥面优选为弧形面。如此设置,这种结构的上盖4更加利于热量的反射,提高了产品的性能。
37.更具体的实施方式,圆锥体14与折边5之间具有凹槽15。如此设置,凹槽15用于供围板7进行伸入,凹槽15的设计对围板7起到了一个卡接定位的作用。
38.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下反热板1的表面设置有压花16,并且压花16设置在靠近上盖4的一面。如此设置,压花16的设计更加利于下反热板1对热量进行反射,进一步的提高了产品的性能。
39.作为可选的实施方式,围板7的端面上设置有多个散热孔17。如此设置,散热孔17的设置能够使发热体装置内部的热量更加容易散发出来。
40.本具体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取暖器,该电取暖器包括上述任意一实施例中的发热体装置,由于该电取暖器采用了上述实施例中所表述的发热体装置,故该电取暖器与上述发热体装置产生的有益效果相一致,故本文不再赘述。
4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