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磁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66031发布日期:2022-03-23 09:39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磁炉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磁炉。


背景技术:

2.电磁炉又称为电磁灶,其利用交变电流通过线圈产生方向不断改变的交变磁场,处于交变磁场中的导体的内部将会出现涡旋电流,涡旋电流的焦耳热效应使导体升温,从而实现加热,电磁炉通常包括底座、外壳、控制器以及用于承载锅具的微晶板。电磁炉可分为单头电磁炉、双头电磁炉或多头电磁炉等,其有几个头就有几个加热系统,多头电磁炉可以同时加热多个锅,可以左右开弓,节省做饭时间,节约燃料,同时提高出菜率,低碳环保。
3.电磁炉在使用过程中,是由控制器控制加热系统,控制器中的发热器件会发热,长期使用会导致控制器烧坏,为解决上述问题,现有的电磁炉增加了冷却系统,具体是安装风扇,将风吹入控制器内部,从控制器的外壳的出风口排出,给控制器内部的发热器件散热。
4.但是,电磁炉的线圈也会发热,且发热量更大,而现有的给控制器散热的冷却系统只能给控制器散热,不能给线圈散热,而给控制器散热后的流动空气的温度实际是低于线圈温度的,因此,现有电磁炉的冷却系统实际利用不充分,从而导致能源浪费,并且再单独用新的冷却系统给线圈散热,更会导致能源浪费,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炉,旨在解决给控制器散热的冷却系统只能给控制器散热,不能给线圈散热的问题。
6.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电磁炉,包括中隔板、设置在所述中隔板第一侧的线圈、及设置在所述中隔板第二侧的控制器和风源,所述控制器内设置有发热件,所述中隔板上与所述线圈相对应处设置有过风孔,所述控制器上设置有第一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风源连通,所述出风口与所述过风孔连通。
7.更进一步地,所述中隔板第二侧与所述控制器之间还设置有导风件,所述出风口与所述过风孔通过所述导风件连通。
8.更进一步地,所述导风件一端设置有与所述出风口连通的第二进风口,另一端中空且与所述中隔板紧贴。
9.更进一步地,所述线圈至少设置有两个,每个所述线圈处均设置有所述过风孔,所述导风件至少罩盖两处所述过风孔。
10.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在所述导风件的中部。
11.更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器内设置有连接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的第一风道,且所述第一风道经过所述发热件。
12.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风道一体形成于所述控制器内。
13.更进一步地,所述中隔板第一侧的所述过风孔处设置有支架,所述线圈设置在所述支架上。
14.更进一步地,所述支架呈环状,且设置有多个圆周排列的与所述过风孔连通的导风孔。
15.更进一步地,所述电磁炉还包括盖设在所述线圈上的隔热件。
1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中隔板上与线圈相对应处设置过风孔,并使控制器上的出风口与该过风孔连通,从而使风源吹出的冷风经过控制器给控制器散热后,再通过过风孔继续给线圈散热,使风源吹出的冷风能被充分利用,带走更多的热量,从而节约能源,避免能源浪费。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爆炸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正面视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面视图;
20.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气经过控制器内部的示意图;
21.图5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气从控制器内部排出的示意图;
22.图6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气经过导风件的示意图;
23.图7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气经过中隔板的示意图;
24.图8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气经过支架的示意图;
25.图9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气经过线圈的示意图;
26.图10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气从线圈排出的示意图。
27.图中,10、中隔板;11、过风孔;20、线圈;30、控制器;31、出风口;32、散热片;33、发热器件;40、风源;50、隔热件;60、导风件;61、第二进风口;62、导风件侧壁;70、支架;71、导风孔。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所有附图均未示出电磁炉外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磁炉,其中隔板上与所述线圈相对应处设置有过风孔,所述控制器上设置有第一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风源连通,所述出风口与所述过风孔连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中隔板上与线圈相对应处设置过风孔,并使控制器上的出风口与该过风孔连通,从而使风源吹出的冷风经过控制器给控制器散热后,再通过过风孔继续给线圈散热,使风源吹出的冷风能被充分利用,带走更多的热量,从而节约能源,避免能源浪费。
30.实施例一
31.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磁炉,包括中隔板10、设置在所述中隔板10第一侧的线圈20、及设置在所述中隔板10第二侧的控制器30和风源40,所述控制器30内设置有发热件,所述中隔板10上与所述线圈20相对应处设置有过风孔11,所述控制器30上设置有第一进风口(图中未示出)和出风口31,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风源40连通,所述出风口31与所述过风孔11连通。
3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适用于单头电磁炉、双头电磁炉或多头电磁炉等。
33.其中,过风孔11可以是一个孔,也可以是多个孔组成的孔群,过风孔11朝向线圈20,当风从过风孔11经过后,会吹向线圈20。线圈20的发热量远大于控制器30内的发热件。控制器30的外壳密封,风源40的风从第一进风口进入控制器30的外壳内,对控制器30内的发热件散热,再从出风口31出来经过过风孔11,继续对线圈20散热,最后从线圈20周围的开槽排出。发热件包括散热片32及其它发热器件33如控制芯片、mos管等等。风源40可采用风扇、鼓风机等。出风口31与过风孔11可直接连通,例如控制器30紧贴中隔板10,使出风口31与过风孔11对齐后直接连通,当然,出风口31与过风孔11还可以借助其它第一风道类的连接物连通。
34.更进一步地,该电磁炉还包括盖设在所述线圈20上的隔热件50,隔热件50设置在线圈20与电磁炉顶部之间,可防止电磁炉顶部温度过高。
35.如图4-图10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风源40的风从第一进风口进入控制器30的外壳内,对控制器30内的发热件散热,再从出风口31出来后再经过过风孔11,此时的风温度已上升,但还是低于线圈20的温度,因此,可以继续吹向线圈20对线圈20散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风源40吹出的冷风被充分利用,还无需单独使用新的冷却系统对线圈20散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一套冷却系统先后对控制器30和线圈20散热,节约了能源,且避免能源浪费。
36.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中隔板10上与线圈20相对应处设置过风孔11,并使控制器30上的出风口31与该过风孔11连通,从而使风源40吹出的冷风经过控制器30给控制器30散热后,再通过过风孔11继续给线圈20散热,使风源40吹出的冷风能被充分利用,带走更多的热量,从而节约能源,避免能源浪费。
37.实施例二
38.如图1、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中隔板10第二侧与所述控制器30之间还设置有导风件60,所述出风口31与所述过风孔11通过所述导风件60连通。
39.导风件60上设置有第二风道,起连接风路的作用,连接出风口31与过风孔11,使出风口31的风可以顺利的进入到过风孔11内,设置导风件60,可使控制器30与中隔板10不一定紧帖对齐,使两者的相对位置更灵活。
40.具体地,所述导风件60一端设置有与所述出风口31连通的第二进风口61,另一端中空且与所述中隔板10紧贴。导风件60与中隔板10紧贴的一端设置有出风口31,或全部为开口,导风件侧壁62直接与中隔板10紧贴,风可从第二进风口61进入,从中隔板10的过风孔11出来。
41.实施例三
42.如图1、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线圈20至少设置有两个,每个所述线圈20处均设置有所述过风孔11,所述导风件60至少罩盖两处所述过风孔11。
43.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适用于双头电磁炉或多头电磁炉等。
4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导风件60将风导向罩盖的所有过风孔11,风可以通过导风件60导向罩盖的所有过风孔11,使一个风源40能对两个或多个线圈20散热。
45.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进风口61设置在所述导风件60的中部。将第二进风口61设置在导风件60的中部,风进入到导风件60内部后,使风在导风件60内部的流动速度或各位
置的风力趋近相同。
46.实施例四
47.如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控制器30内设置有连接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31的第一风道,且所述第一风道经过所述发热件。
48.第一风道可以采用单独的管道形式,也可以将第一风道一体形成于所述控制器30内,利用控制器30外壳的内壁及发热件的外壁作为第一风道的侧壁。
4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设置风道,可以将风引向要求的位置,对发热件散热,提高散热效率。
50.实施例五
51.如图1、图8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例中,所述中隔板10第一侧的所述过风孔11处设置有支架70,所述线圈20设置在所述支架70上。
52.设置支架70,可使线圈20远离中隔板10,避免线圈20的热量直接传递到中隔板10上而导致中隔板10的温度太高,进而传递到中隔板10的第二侧,影响设置在中隔板10第二侧的控制器30。
53.具体地,所述支架70呈环状,且设置有多个圆周排列的与所述过风孔11连通的导风孔71。多个导风孔71呈圆周排列,使导风孔71可以更大范围的遍布在线圈20表面,当风从导风孔71吹来时,可使线圈20表面散热更均衡。
54.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