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循环回风式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147909发布日期:2022-08-17 00:34阅读:75来源:国知局
一种循环回风式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加热风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循环回风式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smt(表面组装技术)行业中回流焊及波峰焊设备多采用热风循环加热系统,采用热风循环带走加热器的热量,并均匀的与工件接触后交换给工件,对工件实现加热升温。现有的风道结构设计多采用四周回风结构,回风路径长度差异较大,导致温区内温度分布不均,进而影响加热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循环回风式加热装置,以平衡回风路径长度,进而平衡温区内温度分布,以提高加热效果。
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循环回风式加热装置,包括:槽体,箱体,加热机构,回风风道,以及吸风机构;所述箱体设于所述槽体的内部,且所述箱体与所述槽体的槽底之间具有间隔空间;所述加热机构设于所述间隔空间;所述槽体的槽底开设有吸风口,所述槽体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侧部回风进口;所述箱体背向所述吸风口的一侧开设有中部回风进口和多个出风孔,所述箱体朝向所述吸风口的一侧开设有回风出口和排风口;所述回风风道设置在所述箱体的内部,所述回风风道具有进口端和出口端,所述进口端连通所述中部回风进口,所述出口端连通所述回风出口;所述吸风机构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吸风口,所述出风口连通所述排风口。
5.一种实施例中,还包括:导流板,所述导流板设置在所述排风口的上方。
6.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回风风道架设在所述排风口的上方,所述导流板固定在所述回风风道的外壁上。
7.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箱体朝向所述吸风口的一侧开设有两个回风出口和两个排风口,所述回风风道具有两个出口端,所述吸风机构具有两个出风口;所述两个出口端分别连通所述两个回风出口,所述两个出风口分别连通所述两个排风口;所述吸风口的中心与所述槽体的槽底的中心重合,所述两个回风出口关于所述吸风口相互对称,所述两个排风口关于所述吸风口相互对称。
8.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吸风口、侧部回风进口、中部回风进口、回风风道、排风口的形状均为轴对称形状,且所述吸风口的对称轴、侧部回风进口的对称轴、中部回风进口的对称轴、回风风道的对称轴、排风口的对称轴均在同一平面内。
9.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加热机构包括:两个加热组件,所述两个加热组件相互对称的设置在所述间隔空间。
10.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加热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加热管,所述加热管沿所述槽体的一侧壁向另一侧壁的方向延伸设置,所述槽体的一侧壁与另一侧壁为所述槽体的相对两个侧壁。
11.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箱体包括:底壳和盖板,所述底壳具有凹槽,所述盖板连接于所述凹槽的槽口;所述多个出风孔均布于所述盖板,所述盖板的中部开设有所述中部回风进口;所述凹槽的槽底设置有所述回风出口和排风口。
12.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吸风机构包括:壳体,风轮,驱动电机,以及两个连接通道;所述壳体的一侧开口,所述壳体的一侧的相对侧封闭,所述壳体的一侧开口连通所述吸风口,所述壳体的一侧开口形成所述进风口;所述风轮可转动的安装在所述壳体的内部,且所述风轮的轮轴自所述壳体的一侧向其另一侧延伸;所述驱动电机安装在所述壳体的一侧的相对侧的外部,且所述驱动电机的电机轴贯穿所述壳体的一侧的相对侧、并与所述风轮的轮轴传动连接,用于驱动所述风轮转动;所述两个连接通道的一端设置在所述壳体上,并与所述壳体的内部连通;所述槽体的槽底设置有两个贯穿孔,所述两个连接通道分别贯穿所述两个贯穿孔,且所述两个连接通道的另一端分别与两个排风口连通,所述两个连接通道的另一端分别形成为所述出风口。
13.一种实施例中,所述两个连接通道关于所述壳体相互对称。
14.依据本技术所提供的循环回风式加热装置,启动的吸风机构产生吸力,使得与吸风口连通的进风口产生相较于间隔空间内部较小的压强,在压差的作用下,预设热风从进风口被吸入到吸风机构的内部,预设热风经与排风口连通的出风口排入到箱体的内部,预设热风再通过各出风孔吹向待加热工件,以与待加热工件进行热交换。预设热风在与待加热工件完成热交换之后形成回风,一部分回风经与中部回风进口连通的进口端、回风风道、与回风出口连通的出口端进入到间隔空间,另一部分回风经设置在槽体相对两侧的侧部回风进口进入到间隔空间,重新被加热机构进行加热。回风在经中部回风进口和两个侧部回风进口回流至间隔空间的过程中,可有效均衡回风路径的长度,进而平衡温度分布,以提高加热效果。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循环回风式加热装置的立体图;
16.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循环回风式加热装置与待加热工件的剖视图;
17.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循环回风式加热装置中部分结构的剖视图一;
18.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循环回风式加热装置中部分结构的剖视图二;
19.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循环回风式加热装置中部分结构的爆炸图;
20.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循环回风式加热装置中回风通道的立体图一;
21.图7为本技术提供的循环回风式加热装置中回风通道的立体图二;
22.图8为本技术提供的循环回风式加热装置中吸风机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不同实施方式中类似元件采用了相关联的类似的元件标号。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很多细节描述是为了使得本技术能被更好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毫不费力的认识到,其中部分特征在不同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或者可以由其他元件、材料、方法所替代。在某些情况下,本技术相关的一些操作并没有在说明书中显示或者描述,这是为了避免本技术的核心部分被过
多的描述所淹没,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详细描述这些相关操作并不是必要的,他们根据说明书中的描述以及本领域的一般技术知识即可完整了解相关操作。
24.另外,说明书中所描述的特点、操作或者特征可以以任意适当的方式结合形成各种实施方式,各实施例所涉及的操作步骤也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显而易见的方式进行顺序调换或调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只是为了清楚描述某一个实施例,并不意味着是必须的组成和/或顺序。
25.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技术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
26.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循环回风式加热装置,主要应用于回流焊及波峰焊中对工件进行加热的装置,可有效均衡从工件回风的回风路径,进而平衡温度分布,以提高加热效果。
27.参见图1-图8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循环回风式加热装置主要包括:槽体10,箱体20,加热机构30,回风风道40,以及吸风机构50。
28.槽体10为槽型结构,箱体20设于该槽体10的内部,并且,箱体20与槽体10的槽底之间具有间隔空间11,加热机构30设于箱体20与槽体10的槽底之间的间隔空间11。在槽体10的槽底开设有吸风口12,在槽体10的相对两侧分别设有侧部回风进口13。在箱体20背向吸风口12的一侧开设有中部回风进口21和多个出风孔22,在箱体20朝向吸风口12的一侧开设有回风出口23和排风口24。回风风道40设置在箱体20的内部,回风风道40具有进口端41和出口端42,进口端41连通中部回风进口21,出口端42连通回风出口23。吸风机构50具有进风口51和出风口52,进风口51连通吸风口12,出风口52连通排风口24。
29.在实际应用中,槽体10的槽口朝向待加热工件,启动加热机构30对箱体20与槽体10的槽底之间的间隔空间11内的空气进行加热,待间隔空间11内的空气加热至满足对工件进行加热的温度时形成预设热风,启动吸风机构50,吸风机构产生吸力,使得与吸风口12连通的进风口51产生相较于间隔空间11的内部较小的压强,在压差的作用下,预设热风从进风口51被吸入到吸风机构50的内部,预设热风经与排风口24连通的出风口52排入到箱体20的内部,预设热风通过各出风孔22吹向待加热工件,以与待加热工件进行热交换,进而对待加热工件进行加热。本实施方式中,各出风孔22均匀的分布在箱体20背向吸风口12的一侧,可使预设热风均匀的吹向待加热工件,以提高加热效果。
30.预设热风在与待加热工件完成热交换之后形成回风,一部分回风经与中部回风进口21连通的进口端41、回风风道40、与回风出口23连通的出口端42进入到间隔空间11,另一部分回风经设置在槽体10相对两侧的侧部回风进口13进入到间隔空间11,重新被加热机构30进行加热。回风在经中部回风进口21和两个侧部回风进口13回流至间隔空间11中的过程,可有效均衡回风路径的长度,进而平衡温度分布,以提高加热效果。
31.参见图5所示,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循环回风式加热装置还包括:导流板60,该导流板60设置在排风口24的上方,以对经排风口24进入至箱体20内部的预设热风,使得预设热风均匀的分布。
32.本实施方式中,回风风道40架设在排风口24的上方,导流板60固定在回风风道40的外壁上。优选的实施例中,每个排风口24的上方分别设置有两个导流板60,两个导流板60
分别位于回风风道40的两侧。
33.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两个导流板60也可通过支架架设在各排风口24的上方,并且,使每个排风口24上方的两个导流板60分别位于回风风道40的两侧。
34.如图2-图4所示,在箱体20朝向吸风口12的一侧开设有两个回风出口23和两个排风口24,回风风道40具有两个出口端42,吸风机构50具有两个出风口52。两个出口端42分别连通两个回风出口23,两个出风口52分别连通两个排风口24。吸风口12的中心与槽体10的槽底的中心重合,两个回风出口23关于吸风口13相互对称,两个排风口24关于吸风口12相互对称。优选的实施例中,两个排风口24的形状大小相同,两个回风出口23的形状大小相同,如此,可使经与排风口24连通的出风口52排入到箱体20内部的预设热风的风量相同,并可使经与回风出口23连通的出口端42进入到间隔空间11回风的回风路径相同,以均衡回风路径的长度。
35.本实施例中,吸风口12、侧部回风进口13、中部回风进口21、回风风道40、排风口24的形状均为轴对称形状,并且,吸风口12的对称轴、侧部回风进口13的对称轴、中部回风进口21的对称轴、回风风道40的对称轴、排风口24的对称轴均在同一平面内。
36.参见图1和图2所示,加热机构30包括:两个加热组件31,两个加热组件31相互对称的设置在间隔空间11,如此,以保证间隔空间11内部空气或者进入到间隔空间11内部回风受热的均匀性。
37.在一实施例中,加热组件31包括:至少一个加热管311,加热管311沿槽体10的一侧壁向另一侧壁的方向延伸设置,该槽体10的一侧壁与另一侧壁为槽体10的相对两个侧壁,换言之,该槽体10的一侧壁与另一侧壁为槽体10上设置分别设置侧部回风进口13的两个侧壁,从而进一步保证间隔空间11内部空气或者进入到间隔空间11内部的回风受热的均匀性。
38.如图1所示,箱体20包括:底壳25和盖板26,底壳25具有凹槽,盖板26连接于凹槽的槽口,例如,盖板26通过可拆卸或者固定等方式连接于凹槽的槽口,更为具体的是,盖板26盖扣凹槽的槽口,以封闭凹槽;各出风孔22均布于盖板26,盖板26的中部开设有前述的中部回风进口21;在底壳25的凹槽的槽底设置有前述的回风出口23和排风口24。
39.参见图8所示,吸风机构50包括:壳体53,风轮54,驱动电机55,以及两个连接通道56。壳体53的一侧开口,壳体53的一侧的相对侧封闭,壳体53的一侧开口连通吸风口12,该壳体53的一侧开口形成前述的进风口51。风轮54可转动的安装在壳体53的内部,并且,该风轮54的轮轴自壳体53的一侧向其另一侧延伸。驱动电机55安装在壳体53的一侧的相对侧的外部,并且,驱动电机53的电机轴贯穿壳体53的一侧的相对侧、并与风轮54的轮轴传动连接,该驱动电机55用于驱动风轮54转动。优选的实施例中,在壳体53的一侧的相对侧的外部还设置有电机座57,驱动电机55固定在电机座57上,并且,驱动电机57的电机轴贯穿电机座57、壳体53的一侧的相对侧的壳壁,并与风轮54连接。两个连接通道56的一端设置在壳体53上,并与壳体53的内部连通。如图2所示,槽体10的槽底设置有两个贯穿孔14,两个连接通道56分别贯穿两个贯穿孔14,并且,两个连接通道56的另一端分别与两个排风口24连通,该两个连接通道56的另一端分别形成为出风口52。
40.启动驱动电机55以带动风轮54转动,预设热风经进风口51进入到壳体53的内部,风轮54上设置有导叶片,预设热风收到风轮54上导叶片的推挤而使预设热风的流动方向变
为风轮54的轴向方向,预设热风源源不断地经进风口51进入到壳体53的内部,并经两个连接通道56另一端的出风口52进入到箱体20的内部,进而通过盖板26上均布的出风孔22均匀的吹向待加热工件。
41.本实施例中,两个连接通道56关于壳体53相互对称,换言之,两个连接通道56的形状、大小相同,以平衡回风的回风路径。
42.在一实施例中,两个连接通道56与壳体53形成为一体式的蜗壳结构。
43.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所提供的循环回风式加热装置,启动的吸风机构产生吸力,使得与吸风口连通的进风口产生相较于间隔空间内部较小的压强,在压差的作用下,预设热风从进风口被吸入到吸风机构的内部,预设热风经与排风口连通的出风口排入到箱体的内部,预设热风再通过各出风孔吹向待加热工件,以与待加热工件进行热交换。预设热风在与待加热工件完成热交换之后形成回风,一部分回风经与中部回风进口连通的进口端、回风风道、与回风出口连通的出口端进入到间隔空间,另一部分回风经设置在槽体相对两侧的侧部回风进口进入到间隔空间,重新被加热机构进行加热。回风在经中部回风进口和两个侧部回风进口回流至间隔空间的过程中,可有效均衡回风路径的长度,进而平衡温度分布,以提高加热效果。
44.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技术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