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源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9233357阅读:来源:国知局
差较小的情况下,延长至使热源机11进行增级或减级为止的间隔,从而能够抑制过调的产生。另外,从避免热源机11同时启动的观点出发,负荷确认时间Sc设定有最低值,在绝对值|Ts - Tt为规定值以上的区域内,将负荷确认时间Sc固定为最低值。另外,直至成为图3(B)所示的减级时比图3(A)所示的增级时小的绝对值I Ts - Tt I为止,负荷确认时间Sc为最低值。为了避免冷热水CH的过剩供给,热源机11具备通过适当决定的冷热水CH的温度的上下限值而使热源机11停止的保护装置,在以同增级时相同的绝对值|Ts - Tt与负荷确认时间Sc的关系进行了减级的情况下,有可能因保护装置的动作而导致热源机11停止,因此在减级时,如图3(B)所示,设定为更容易减级的方向。上述的图3的曲线图表示的绝对值|Ts - Tt与负荷确认时间Sc的关系,被预先存储于第一控制板12A。
[0043]再次返回到图2,继续进行热源装置I的台数控制的说明。第一控制板12A若对照图3所示的关系计算出负荷确认时间Sc,则判断计算出热源机11的运转台数时(S3)的结果是否使热源机11进行增级的条件成立(第一控制板12A是否判断为应该使热源机11增级)(S6)。在进行增级的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判断是否从条件成立时经过了在工序(S5)中计算出的负荷确认时间Sc(S7)。在未经过负荷确认时间Sc的情况下,在对条件继续标志f加I后(S8),返回再次检测供给温度Ts以及入口温度Tr的工序(S2),并进入计算热源机11的运转台数的工序(S3)。然后,在判断条件继续标志f是否为I以上的工序(S4)中,在为I以上的情况下,跳过计算负荷确认时间Sc的工序(S5),进入判断使热源机11进行增级的条件是否成立的工序(S6)。
[0044]在判断使热源机11进行增级的条件是否成立的工序(S6)中,在进行增级的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在条件继续标志f为I以上的情况下,条件成立已完成),判断是否从条件成立时经过了在工序(S5)中计算完毕的负荷确认时间Sc (S7),在经过了负荷确认时间Sc的情况下,判断热源机11是否为全数运转(S9)。在热源机11为全数运转过程中的情况下,将条件继续标志f设为O(SlO),并返回到再次检测供给温度Ts以及入口温度Tr的工序(S2)。另外,在从使热源机11增级的条件成立后经过了负荷确认时间Sc时,热源机11为全数运转过程中的情况下,将条件继续标志f设为O是因为不是在物理上无法增级的状态下等待负荷确认时间Sc的经过,而是能够在计算出的热源机11的运转台数(S3)变化后,迅速地应用新的负荷确认时间Sc。在判断热源机11是否全数运转的工序(S9)中,在运转的热源机11不是全数的情况下,第一控制板12A进行热源机11的增级(Sll)。若进行热源机11的增级,则将条件继续标志设为O (S12),并返回到检测供给温度Ts以及入口温度Tr的工序(S2) ?
[0045]在判断进行热源机11的增级的条件是否成立的工序(S6)中,在进行增级的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判断进行热源机11的减级的条件是否成立(第一控制板12A是否判断为应该使热源机11进行减级)(S13)。在进行减级的条件不成立的情况下,将条件继续标志设为O (S14),并返回到检测供给温度Ts以及入口温度Tr的工序(S2)。另一方面,在判断进行热源机11的减级的条件是否成立的工序(S13)中,在进行减级的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判断是否从条件成立时经过了在工序(S5)中计算出的负荷确认时间Sc (S15)。在未经过负荷确认时间Sc的情况下,在对条件继续标志f加I后(S16),返回到再次检测供给温度Ts以及入口温度Tr的工序(S2)。另一方面,在判断是否经过了负荷确认时间Sc的工序(S15)中,在经过了负荷确认时间Sc的情况下,判断是否有两台以上热源机11运转(S17)。在两台以上运转的情况下,第一控制板12A进行热源机11的减级(S18)。若进行热源机11的减级,则将条件继续标志设为O (S19),并返回到检测供给温度Ts以及入口温度Tr的工序
(S2)。另一方面,在判断是否有两台以上热源机11运转的工序(S17)中,在未运转两台以上的情况下,第一控制板12A使最后的一台停止,即停止热源机组10的运转(S20),从而结束热源装置I的台数控制。
[0046]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热源装置1,在供给温度Ts与目标温度Tt之差较大时,通过缩短负荷确认时间Sc,从而能够缩短直至运转适当的台数的热源机11为止所需的时间。另一方面,在供给温度Ts与目标温度Tt之差较小时,延长负荷确认时间Sc,从而能够抑制热源机11的过度启停。
[0047]然而,有效地抑制直至运转适当的台数的热源机11为止所需的时间、热源机11过度的启停,能够根据在热源装置I和二次侧(空调机91)循环的冷热水CH的量(保有水量)、在二次侧(空调机91)的热的利用状况等来改变。例如,在导入热源机组10的回冷热水CHR的温度的单位时间内的变化量(以下称为“入口温度变化率”)较大的情况下,存在被热源机11调节温度后的往冷热水CHS容易接近目标温度Tt的趋势,因此从稳定性的观点出发,优选为在热源机11增级时延长负荷确认时间Sc,从抑制过调的观点出发,优选为在热源机11减级时缩短负荷确认时间Sc。在入口温度变化率较小的情况下,相反,优选为在热源机11的增级时缩短负荷确认时间Sc,在热源机11的减级时延长负荷确认时间Sc。
[0048]图4表示根据入口温度变化率来调节负荷确认时间Sc的情况的曲线图。图4(A)是表示入口温度变化率的曲线图,图4(B)是表示增级时的负荷确认时间Sc的曲线图,图4(C)是表示减级时的负荷确认时间Sc的曲线图。图4(A)表示的入口温度变化率的曲线图,横轴为时间,纵轴为由入口温度计26检测出的温度(入口温度Tr)的变化量。在图4(A)中,直线VM在经过了规定的时间Sp(例如60秒)后,入口温度Tr变化At°C (例如0.50C ),将该值设为标准值。直线VM例如能够决定为热源机11的出入口温度差的额定值(例如5°C差)的10%在规定的时间Sp内变化。直线VL示出在经过了规定的时间Sp后,入口温度Tr变化2X At°C (例如1.0°C ),且入口温度变化率大于标准(直线VM)。直线VS示出在经过了规定的时间Sp后,入口温度Tr变化1/2 X Δ t °C (例如0.25 °C ),且入口温度变化率小于标准(直线VM)。
[0049]图4(B)以及图4(C)所示的曲线图与图3(A)以及图3 (B)所示的曲线图同样,横轴为供给温度Ts与目标温度Tt之差的绝对值I Ts - Tt I,纵轴为负荷确认时间Sc。图4 (B)中的折线PM示出入口温度变化率(参照图4 (A))为标准时(直线VM)的绝对值I Ts - Tt与负荷确认时间Sc的关系,且与图3(A)所示的折线一致。折线PL示出入口温度变化率大于标准时(直线VL)的绝对值|Ts - Tt与负荷确认时间Sc的关系,且与标准时相比将负荷确认时间Sc设定为相对较长。折线PS示出入口温度变化率小于标准时(直线VS)的绝对值|Ts - Tt与负荷确认时间Sc的关系,且与标准时相比将负荷确认时间Sc设定为相对较短。图4(C)中的折线QM示出入口温度变化率(参照图4(A))为标准时(直线VM)的绝对值|Ts - Tt与负荷确认时间Sc的关系,且与图3(B)所示的折线一致。折线QL示出入口温度变化率大于标准时(直线VL)的绝对值|Ts - Tt与负荷确认时间Sc的关系,且与标准时相比将负荷确认时间Sc设定为相对较短。折线QS示出入口温度变化率小于标准时(直线VS)的绝对值|Ts - Tt与负荷确认时间Sc的关系,且与标准时相比将负荷确认时间Sc设定为相对较长。
[0050]另外,过调的抑制也有助于对热源机11的容量控制进行调节。例如,在供给温度Ts与目标温度Tt之差较大的情况下,若增大热源机11的输出,则供给温度Ts加快接近目标温度Tt,相反则有可能使供给温度Ts越过目标温度Tt而过调。因此为了抑制过调,也可以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
[0051]图5是对过调抑制控制进行说明的曲线图。图5所示的曲线图,横轴为时间,纵轴为温度。在图5所示的曲线图中,实测线Er示出由供给温度计25检测出的温度(供给温度Ts),设定值线Es示出往冷热水CHS的温度的设定值。在热源装置I的过调抑制控制中,将目标温度Tt分为最终目标温度Ttf以及暂定目标温度Ttp。最终目标温度Ttf为空调机91要求的往冷热水CHS的温度,参照图1至图4相当于到此为止说明的“目标温度Tt”。暂定目标温度Ttp为暂定地设置在供给温度Ts与最终目标温度Ttf之间的任意的温度。
[0052]图5所示的曲线图示出对冷热水CH进行冷却的情况的例子。例如如在时刻SO的温度TO观察的那样,实测线Er表示的供给温度Ts最初(直至时刻SI左右)从最终目标温度Ttf背离较大。第一控制板12A最初如设定值线Es表示那样,将供给温度Ts与最终目标温度Ttf之间的温度Tl设定为暂定目标温度Ttp。其中,最初设定为暂定目标温度Ttp的温度Tl即使在供给温度Ts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