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382866阅读:631来源:国知局
热交换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0002]如图12所示,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具有热交换管302的热交换器301。热交换管302通过对一张板材进行弯折加工而形成为,中央部302A呈扁平的管状,两端部为以中央部302A的约2?4倍的厚度开口的扩宽部302B及302C。另外,在专利文献I中记载有,热交换管302也可以具有曲折状的冷媒流路,曲折状的冷媒流路也可以隔开空间。
[0003]如图13所示,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通过在中心线X的位置将具有第一凹部402A、第二凹部402B以及分隔部403的金属板401弯折并贴合,由此制造层叠型蒸发器用元件的方法。
[0004]如图14以及图15所示,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一种热交换管510,其通过将交替设置有多列半圆形或者椭圆形的凹部501与平面部502的上下一对板状部件503A、503B对合并一体化,从而呈利用肋512将多个管511连接的形状。另外,如图15所示,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有,可以使相邻的热交换管510向上下方向交替移动,将热交换管510交错配置。
[0005]在先技术文献
[0006]专利文献
[0007]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39322号公报
[0008]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6-106335号公报
[0009]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4451981号说明书
[0010]发明的概要
[0011]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0012]专利文献I所公开的技术能够实现热交换器的小型化以及轻量化。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技术能够以低价制造性能良好的层叠型蒸发器(热交换器)。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技术能够以低成本减少在形成于相邻的热交换管之间的外部流路中流动的空气流的压力损失。但是,目前要求提出超越专利文献I?3所公开的技术的新方案。

【发明内容】

[001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使热交换管小型化,并且减少在形成于相邻的热交换管之间的外部流路中流动的流体的压力损失。
[0014]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0015]S卩,本发明提供一种热交换器,其中,
[0016]所述热交换器具备多个热交换管,所述多个热交换管各自具有供第一流体流动的内部流路、所述内部流路的入口以及所述内部流路的出口,并且所述多个热交换管以形成供用于与所述第一流体进行热交换的第二流体流动的外部流路的方式组装,
[0017]所述内部流路具有在所述热交换管的特定的列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片段,
[0018]所述热交换管由以形成所述内部流路的方式相互贴合的一组板材构成,并且还具有:(i)多个流路形成部,其向所述热交换管的厚度方向的两侧突出,分别形成所述内部流路的所述片段;(ii)薄壁部,其在与所述列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位于彼此相邻的所述流路形成部与所述流路形成部之间,沿着所述列方向将所述内部流路的所述片段与所述片段彼此隔开;(iii)第一突出部,其形成于所述内部流路的所述入口的周围,在所述热交换管的所述厚度方向上突出;以及(iv)第二突出部,其形成于所述内部流路的所述出口的周围,在所述热交换管的所述厚度方向上突出,
[0019]在将彼此相邻的一组所述热交换管分别定义为第一热交换管以及第二热交换管时,
[0020]所述第一热交换管的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第二热交换管的所述入口的周围的部分接合,所述第一热交换管的所述第二突出部与所述第二热交换管的所述出口的周围的部分接合,
[0021]在与所述列方向垂直的剖面中,所述第一热交换管的所述流路形成部隔着所述外部流路与所述第二热交换管的所述薄壁部相面对,并且所述第二热交换管的所述流路形成部隔着所述外部流路与所述第一热交换管的所述薄壁部相面对,
[0022]所述第一热交换管的所述多个流路形成部与所述第二热交换管的所述多个流路形成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排列成锯齿状。
[0023]发明效果
[0024]根据上述内容,能够使热交换器小型化,并且能够减少在形成于相邻的热交换管之间的外部流路中流动的流体的压力损失。
【附图说明】
[0025]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0026]图2A是图1的热交换器的第一热交换管的分解立体图。
[0027]图2B是图1的热交换器的第二热交换管的分解立体图。
[0028]图2C是图1的热交换器的第一热交换管的第一板材以及第二热交换管的第二板材的立体图。
[0029]图3A是图2A的第一热交换管的第一板材的俯视图。
[0030]图3B是图2A的第一热交换管的第二板材的俯视图。
[0031]图3C是图2B的第二热交换管的第一板材的俯视图。
[0032]图3D是图2B的第二热交换管的第二板材的俯视图。
[0033]图3E是图2A的第一热交换管的沿着IIIE-1IIE线的剖视图。
[0034]图4A是图2A的第一热交换管以及图2B的第二热交换管的沿着IV-1V线的剖视图。
[0035]图4B是本发明的变形例的热交换器的热交换管的与图4A相同的剖视图。
[0036]图5是将图1的热交换管的局部剖切而成的立体图。
[0037]图6是将图1的热交换管的局部剖切而成的其他立体图。
[0038]图7A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第一热交换管的分解立体图。
[0039]图7B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第二热交换管的分解立体图。
[0040]图7C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第一热交换管的第一板材以及第二热交换管的第二板材的立体图。
[0041]图8A是图7A的第一热交换管的第一板材的俯视图。
[0042]图8B是图7A的第一热交换管的第二板材的俯视图。
[0043]图8C是图7B的第二热交换管的第一板材的俯视图。
[0044]图8D是图7B的第二热交换管的第二板材的俯视图。
[0045]图9是图7A的第一热交换管以及图7B的第二热交换管的沿着IX-1X线的剖视图。
[0046]图10是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的热交换管的局部剖切而成的立体图。
[0047]图11是本发明的变形例的热交换器的第一热交换管的第一板材以及第二热交换管的第二板材的立体图。
[0048]图12是以往的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0049]图13是用于制造以往的层叠型蒸发器用元件的金属板的俯视图。
[0050]图14是用于制造以往的热交换管的板状部件的立体图。
[0051]图15是以往的热交换管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2]在图12所示的热交换器301中,一张板材的端部向热交换管302的内侧折弯。因此,热交换管302的厚度至少是四张板材的厚度。另外,也难以向热交换管302的内侧插入夹具或进行钎焊。基于这些理由,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热交换器301的小型化以及高性能化并非易事。
[0053]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热交换器,其中,
[0054]所述热交换器具备多个热交换管,所述多个热交换管各自具有供第一流体流动的内部流路、所述内部流路的入口以及所述内部流路的出口,并且所述多个热交换管以形成供用于与所述第一流体进行热交换的第二流体流动的外部流路的方式组装,
[0055]所述内部流路具有在所述热交换管的特定的列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片段,
[0056]所述热交换管由以形成所述内部流路的方式相互贴合的一组板材构成,并且还具有:(i)多个流路形成部,其向所述热交换管的厚度方向的两侧突出,分别形成所述内部流路的所述片段;(ii)薄壁部,其在与所述列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上位于彼此相邻的所述流路形成部与所述流路形成部之间,且沿着所述列方向将所述内部流路的所述片段与所述片段彼此隔开;(iii)第一突出部,其形成在所述内部流路的所述入口的周围,在所述热交换管的所述厚度方向上突出;以及(iv)第二突出部,其形成在所述内部流路的所述出口的周围,在所述热交换管的所述厚度方向上突出,
[0057]在将彼此相邻的一组所述热交换管分别定义为第一热交换管以及第二热交换管时,
[0058]所述第一热交换管的所述第一突出部与所述第二热交换管的所述入口的周围的部分接合,所述第一热交换管的所述第二突出部与所述第二热交换管的所述出口的周围的部分接合,
[0059]在与所述列方向垂直的剖面中,所述第一热交换管的所述流路形成部隔着所述外部流路与所述第二热交换管的所述薄壁部相面对,并且所述第二热交换管的所述流路形成部隔着所述外部流路与所述第一热交换管的所述薄壁部相面对,
[0060]所述第一热交换管的所述多个流路形成部与所述第二热交换管的所述多个流路形成部在所述宽度方向上排列成锯齿状。
[0061]根据第一方式,热交换管由以形成内部流路的方式相互贴合的一组板材构成。这样的热交换管的厚度是至少两张板材的厚度。换句话说,根据第一方式,能够实现热交换管的薄壁化。这与热交换器的小型化直接相关。另外,由于通过一组板材的贴合来制造热交换管,因此能够比较容易地进行夹具的使用以及钎焊。另外,第一热交换管的第一突出部以及第二突出部分别与第二热交换管的入口以及出口的周围的部分接合。因此,根据第一方式,与设置将第一热交换管与第二热交换管结合的独立的中空管的情况相比,能够使热交换器小型化。另外,第一热交换管的多个流路形成部与第二热交换管的多个流路形成部在宽度方向上排列成锯齿状。因此,根据第一方式,与不排列成锯齿状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第一热交换管与第二热交换管之间的供第二流体流动的外部流路的宽度的扩大以及缩小。换言之,热交换管的厚度方向上的外部流路的宽度(相邻的热交换管的间隔)的变动在热交换管的宽度方向(第二流体的流动方向)上较小。其结果是,能够减少在外部流路中流动的第二流体的压力损失。
[0062]第二方式在第一方式的基础上提供一种热交换器,其中,所述热交换管在俯视时具有矩形的形状,在所述热交换管上,在所述热交换管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以及另一端部分别以在所述厚度方向上贯通所述热交换管的方式形成有作为所述入口以及所述出口的一对开口部。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能够增大入口以及出口的内径,因此能够减少入口以及出口的第一流体的压力损失。此外,由于能够
当前第1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