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室内机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595158阅读:来源:国知局
第二参考圆R2、一第三参考圆R3相切。且第一参考圆R1、第二参考圆R2和第三参考圆R3均与叶轮投影线Ry相切。
[0070]第一参考圆Rl的圆心01位于水平线a的反向延长线的上方;第二参考圆R2的圆心02位于水平线a的反向延长线的下方;第三参考圆R3的圆心03位于第二参考圆R2的圆心02的下;且第一参考圆R1、第二参考圆R2和第三参考圆R3的圆心均处于一第四参考圆R4上。
[007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参考圆Rl的圆心01和叶轮投影线Ry的圆心B的连线与水平线a的反向延长线之间具有第二夹角α ;第二参考圆R2的圆心02和叶轮投影线Ry的圆心B的连线与水平线a的反向延长线之间具有第三夹角β ;第三参考圆R3的圆心03和叶轮投影线Ry的圆心B的连线与水平线a的反向延长线之间具有第四夹角γ ;且第二夹角α为3°?7°,第三夹角β为10°?15°,第四夹角γ为20°?30°。
[0072]在优选的实施例中,第四参考圆R4的半径(即图7中01与04之间的距离)与叶轮投影线Ry的半径之比为1:1?1.5:1。第二参考圆R2与第一参考圆Rl的半径为1.12:I?1.16:1,第三参考圆R3与第二参考圆R2的半径之比为1.07:1?1.11:1。本申请的发明人经过实验发现,通过这样设计的蜗壳型线,可使气流在风机出风段的流动更加平稳顺畅,从而减小气流在流动过程中的压力损失,提高送风效率。
[0073]具体地,第四参考圆R4的半径与叶轮投影线Ry的半径之比可为1:1,1.2:1,1.5:1第二参考圆R2与第一参考圆Rl的半径之比可为1.12:1,1.14:1,1.16:1。第三参考圆R3与第二参考圆R2的半径之比可为1.07:1,1.08:1,1.1:1,1.11:1。第二夹角α为3。,5°,7° ;第三夹角 β 为 10°,12°,15° ;第四夹角 γ 为 20°,22°,24°,26°,28°,30。。
[0074]在进一步优选的实施例中,第二夹角α为5度左右;第三夹角β为12度左右;第四夹角γ为26度左右,第四参考圆R4的半径与叶轮投影线Ry的半径之比为1.22:1左右。这样,可进一步降低气流在流动过程中的压力损失,能大大增加出风量,提高送风效率。具体地,当叶轮投影线Ry的直径为265mm左右时,第一参考圆Rl的半径为48mm左右。
[0075]本发明的实施例通过前述对蜗壳型线的设计,结合离心风机120与第一导风圈141、蜗舌区段1226的位置关系的设计,能够进一步保证气流在空调室内机100内部流动的顺畅性。气流从第一进风口 113进入空调室内机100之后,在叶轮121的动力作用下会沿蜗壳周壁1222流动。在保证离心风机120的旋转轴线与第一导风圈141中心线之间的距离按前述尺寸选取的情况下,气流从叶轮121流出后流通面积会变大,流动速度会随之降低,此时气流的一部分动能会转化成内能。在沿着蜗壳周壁1222流动的过程中,气流的静压成增加趋势,在到达第一导风圈141时静压达到最大,这时由于蜗壳周壁1222将气流不断聚集,使得气流在从第一导风圈141向出风口 114流动时形成康达效应,即气流沿着第一导风圈141的环形曲面1413的内壁向外流动。此时,出风口 114的整个边缘都会有气流流过,避免了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出风口 114边缘受冷而结成凝露现象的出现。
[0076]另外,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风圈投影线的内部环形曲线P的中心A与蜗舌区段1226在前述平面内的投影线分别位于经过叶轮投影线Ry的圆心B的竖直线的两侧,且保证蜗舌区段1226与叶轮121外轮廓之间的最小间隙在前述的取值范围内,这样,可进一步降低来自离心风机120的气流压力损失,避免二次回流,增加出风量,从而提高送风效率。
[0077]此外,本申请的发明人通过流场的进一步分析发现,蜗舌区段1226与叶轮121外轮廓之间的最小间隙(也就是蜗舌区段1226内表面的各位点中与叶轮121外轮廓的各位点中距离最近的两个位点之间的距离)对气体的流动以及气体在流动过程中产生噪音的大小等有很大影响。最小间隙过小时,气体在流动过程中会受到挤压,从而使蜗舌区段1226处的气流明显加速变向,导致二次回流,同时噪音也随之增大。此外,最小间隙过小还会导致在叶轮121高速运转时,蜗舌区段1226对叶轮121产生干涉。最小间隙过大时,则类似于浅舌设计,气流角偏大,气体将沿蜗壳122的螺旋方向向外偏斜,使得在蜗壳122的蜗舌区段1226与出风段1228的交界处出现负压,从而加剧蜗舌区段1226附近的涡旋,导致气体流动紊乱,影响送风效果。
[0078]本申请的发明人经过大量实验发现,当蜗舌区段1226与叶轮121外轮廓之间的最小间隙在9?14_范围内时,不仅可以避免回流现象,同时也可以消除蜗舌区段1226附近的负压,大大减小了噪音,也提高了送风效率。因此,在本发明优选实施例中,蜗舌区段1226与叶轮121外轮廓之间的最小间隙为9?14_。具体地,蜗舌区段1226与叶轮121外轮廓之间的最小间隙可为9mm,10mm,12mm,14mm。在进一步优选的实施例中,蜗舌区段1226与叶轮121外轮廓之间的最小间隙在1mm?12mm范围内,特别地,当蜗舌区段1226与叶轮121外轮廓之间的最小间隙为1mm时效果最优。
[0079]在一些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换热器130,其在壳体110内设置于离心风机120和第一进风口 113之间的进风通道上,以便与经由第一进风口 113进入的环境空气进行热交换形成热交换气流。换热器130的至少部分换热区段呈平板状,至少部分换热区段垂直于离心风机120的旋转轴线,且位于离心风机120和第一进风口 113之间。具体地,换热器130为一个板式换热器。在另一些实施方式中,换热器130包括多个板式换热器,多个板式换热器沿垂直于离心风机130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依次设置,且多个板式换热器相互并联。
[0080]在一些实施例中,风道壁143包括自蜗壳前壁1221向下延伸的风道前壁1431,和自蜗舌区段1226向下延伸至最低位置后再向上延伸至出口区段1227的风道侧壁1432,且风道侧壁1432的前端边缘与风道前壁1431相接。其中,风道前壁1431形成有开口,第一导风圈141自前述开口向前渐缩延伸至通风面积最小的环颈处,再向前渐扩延伸。
[0081]在一些实施例中,引流导风装置还包括在第一导风圈141的后侧依次排列的第二导风圈142和第三导风圈144。第二导风圈142的前部区段处于第一导风圈141后部区段的径向内侧,第二导风圈142的后部区段处于风道壁143的径向内侧,第三导风圈144与第二进风口 115连通,第三导风圈144的前部区段处于第二导风圈142后部区段的径向内侧。
[0082]三个导风圈的中央圈孔相互连通,形成了连通第二进风口 115和出风口 114的贯通风道170 ;相邻两个导风圈之间形成连通蜗壳风道和贯通风道170的热交换风风道190。来自离心风机120的气流经过蜗壳风道后全部从热交换风风道190进入贯通风道170。
[0083]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第一导风圈141、第二导风圈142和第三导风圈144均具有前后开口且中间贯通的筒状结构。每个导风圈均具有其自身的进口和出口,每个导风圈的后开口为其进口、前开口为其出口。三个导风圈沿前后方向依次排列,第三导风圈144的出口伸入第二导风圈142进口中,第二导风圈142的出口伸入第一导风圈141进口中,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离心风机120向下吹送的气流一部分经由第二导风圈142的外侧进入第一导风圈141,另一部分经由第二导风圈142的内侧进入第一导风圈141。由此,在第三导风圈144和第二导风圈142后部区段的径向内侧形成足够大的负压,以使第二进风口 115周围环境空间内的空气在该负压下经由第二进风口 115进入第三导风圈144内,继而与经过热交换后的气流混合,一同从出风口 114流出,从而增大了空调室内机100的整体进风量,加快了室内空气的流动速度。同时未经过热交换的环境空气(简称为非热交换风)和经过热交换后的风(简称为热交换风)混合后的混合风较为柔和,吹到用户身上会使其感觉倍加舒适,大大提高了用户的舒适性体验。
[0084]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导风圈144具有大致呈椭圆形状的分别限定形成出口和进口的前端缘和后端缘,且前端缘、后端缘之间由一环形曲面连接,该环形曲面自后端缘渐缩延伸至前端缘。第三导风圈144可与壳体110的后壁一体成型,第二进风口 115即为第三导风圈144的进口。第二导风圈142和第一导风圈141均可包括具有大致呈椭圆形状的分别限定形成出口和进口的前端缘和后端缘,且前端缘、后端缘之间由一环形曲面连接。第二导风圈142和第一导风圈141的环形曲面从各自的后端缘先渐缩延伸至通风面积最小的环颈处,再渐扩延伸至各自的前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