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通道换热器及其空调器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595464阅读:来源:国知局
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微通道换热器的第一集流管的立体 示意图;图6为图1所示微通道换热器的第一集流管的剖视示意图;图7为图1所示微通道 换热器的第二集流管的侧视示意图;图8为图1所示微通道换热器的第二集流管的立体示 意图;图9为图1所示微通道换热器的第二集流管的剖视示意图;图10为图1所示微通道 换热器的扁管与翅片组合的示意图;图11为图1所示微通道换热器的扁管的立体示意图; 图12为图1所示微通道换热器的扁管的正面示意图;图13为图1所示微通道换热器的集 液管端盖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4为图1所示微通道换热器的水管端盖立体结构示意图。
[0044] 请参阅图1至图3、以及图9至图10,微通道换热器100,包括第一集液管110、第 二集液管120和扁管130,扁管130设置在第一集液管110与第二集液管120之间,具有喷 水通道131、冷媒通道132以及连通喷水通道131且朝向外侧的喷水孔130a。冷媒通道132 的两端分别连通第一集液管110和第二集液管120,在第一集液管110或第二集液管120 设有冷媒入口和冷媒出口,第二集液管120内设置有与扁管130的喷水通道131相连通的 水腔120a、以及与水腔间隔设置的冷媒腔120b,第二集液管120设有连通水腔120a的水入 口 121c。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该微通道换热100包括呈并排设置的第一集液管110和第二 集液管120、以及自所述第一集液管110向第二集液管120延伸的多个扁管130,每一扁管 130的内部设置至少一喷水通道131及多个冷媒通道132,每一扁管130设有连通所述喷水 通道131、且朝向邻近的扁管130设置的喷水孔130a,所述多个冷媒通道132与所述第一集 液管110和第二集液管120相连通,所述第一集液管110或第二集液管120设有冷媒入口 (冷媒入口连接有冷媒输入管121a)和冷媒出口(冷媒出口连接有冷媒输出管121b)。
[0045] 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二集液管120上设置水腔120a,在扁管130上设置与该 水腔120a相连通的喷水通道131,该喷水通道131的喷水孔130a可通过向外喷水对邻近的 扁管130 (特别是喷水孔130a朝向的相邻的扁管130)进行喷水降温,结合风冷散热,实现 了风冷和水冷的复合式散热,提升了换热器换热效率,而能够有效防止空调在高温环境下 频繁停机的现象。
[0046] 通常为了增加所述微通道换热器散热面积,请参阅图10,相邻的两个扁管130之 间设有翅片140,可看出所述多个翅片140并行间隔设置,自迎风侧的气流流过所述翅片 140之间的间隙,与所述翅片140进行热交换。
[0047] 需要注意的是:本发明中,所述第一集液管110和所述第二集液管120的位置可以 互换,相应的,可以是,所述第一集液管110内设置有与所述多个扁管130的喷水通道131 相连通的水腔120a、以及与所述水腔120a间隔设置的冷媒腔120b,所述第一集液管110设 有连通所述水腔120a的水入口。
[0048] 于本发明中,所述冷媒入口和冷媒出口可根据微通道换热器的性能需求或者结构 设计要求等设于所述第一集液管110,或者是,所述冷媒入口和冷媒出口设于所述第二集液 管120,亦或者,所述冷媒入口和冷媒出口分开设于所述第一集液管110和所述第二集液管 120〇
[0049] 以下结构具体附图,介绍所述扁管130与所述第一集液管110和所述第二集液管 120之间的连接方式:
[0050] 请参阅图1及图4至图5,该第一集液管110与该多个扁管130相接合处设置有多 个第一冷媒通道插孔111。请参阅图1及图7至图8,该第二集液管120与该多个扁管130 相接合处设置有多个喷水通道插孔122a和多个第二冷媒通道插孔122b。
[0051] 请参阅图1及图4至图9,于本实施例中,于每一扁管130的与所述第一集液管120 连接的一端,所述多个冷媒通道132的一端突出于所述喷水通道131的一端设置,以与设于 所述第一集液管120的第一冷媒通道插孔111插接。每一扁管130的与所述第二集液管120 连接的一端设有缺口 133,所述缺口 133位于所述多个冷媒通道132的另一端与所述喷水通 道131的另一端之间,所述多个冷媒通道132的另一端与设于所述第二集液管120的第二 冷媒通道插孔122b插接,所述喷水通道13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集液管120的喷水通道插 孔122a插接。该多个扁管130与第一集液管110、第二集液管120之间以及该翅片140与 相应的扁管130之间也均通过钎焊固定。
[0052] 并且进一步地,为增强多个扁管130与第一集液管110、第二集液管120之间的连 接强度,再请参阅图1,该多个扁管130最外两侧还分别设置一加强板151,该加强板151的 两端分别与第一集液管110、第二集液管120相连接。该加强板151两端与第一集液管110 和第二集液管120之间均通过钎焊固定连接。通过设置实心的加强板151能够加强换热器 的结构强度,支撑和保护扁管130与第一集液管110和第二集液管120。
[0053] 请参阅图1,所述微通道换热器还包括多个固定块152,该多个固定块152分别连 接于第一集液管110、第二集液管120上。优选地,采用四个固定块152,分别固定在第一集 液管110、第二集液管120的端部的位置。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四固定块152以便于该 微通道换热器的安装固定。在其他实施例中,该固定块152的数量、安装位置和结构形式可 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设计。
[0054] 以下结合具体附图,介绍所述第一集液管110和第二集液管120的基本构造:
[0055] 请参阅图1至图3、以及图6和图9,所述第一集液管110和第二集液管120呈管状 (通常为圆管状设置),该第一集液管110的两端分别设置集液管端盖161,该第二集水管 120的两端均设有所述集液管端盖161和水管端盖162。该集液管端盖161具有可伸入相应 第一集液管110或第二集液管120的冷媒腔120b内并与之相配合的集液管延伸部1611,该 水管端盖162具有可伸入第二集液管120的水腔120a内并与之相配合的水管延伸部1621。 本发明实施例通过设置上述延伸部结构,以便于增加端盖与第一集液管110和第二集液管 120的接触面,增加焊接面积,使密封效果更好,提升产品安全性,防止压力过高导致焊接处 出现微漏。
[0056] 于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集液管110和所述第二集液管120呈竖向设置,所述多个 扁管130呈横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一集液管110内设置有第一隔板112,所述第一隔板112 将所述第一集液管110的冷媒腔(未标号)上下分隔为多个第一分隔腔113,所述第二集液 管120内设置有第二隔板123,所述第二隔板123将所述第二集液管120的冷媒腔120b上 下分隔为多个第二分隔腔124,所述第一隔板112与所述第二隔板123在上下方向相互错 开,以便于冷媒在冷媒通道132内形成迂回循环的回路,提升热交换的效率。
[0057] 进一步地,所述冷媒入口和所述冷媒出口设于所述第二集液管120上,其中,所述 冷媒入口设置在所述第二集液管120的上端,且与最上方的第二分隔腔124连通,所述冷媒 出口设置在所述第二集液管120的下端,且与最下方的第二分隔腔124连通。本发明技术 方案通过将冷媒入口设置第二集液管120最上方的第二分隔腔124,以便冷媒通过冷媒入 口进入到该第二分隔腔124后能迅速均匀分流道各个冷媒通道132中。而最下方的第二分 隔腔124中的大部分冷媒已经成为液态,在重力作用下,冷媒出口设计在该冷媒腔下部,有 利于液态冷媒的迅速排出,降低一些冷媒流动阻力。
[0058] 以下结合具体附图,介绍所述扁管130的基本构造:
[0059] 请参阅图1至图3、及图10至图13,于本实施例中,该多个扁管130、第一集液管 110、第二集液管120以及翅片140均采用铝质材料。采用铝质材料在保证具有较高可以降 低成本,因为铝材延展性好,熔点低,铸造简单,因此能大量生产。
[0060] 于本实施例中,位于同一扁管130上的喷水通道131和多个冷媒通道132,沿迎风 侧向背风侧的方向,依次排布成至少一排(并且具体地,于本实施例中,位于同一扁管130 上的喷水通道131和多个冷媒通道132排列成一排),所述喷水通道131靠近所述迎风侧, 所述多个冷媒通道132靠近所述出风侧。
[0061] 于本实施例中,每一扁管130的厚度在自迎风侧向背风侧的方向上,呈逐渐减小 设置,即所述扁管130呈楔形设置。于每一扁管130中,所述多个冷媒通道132的横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