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换热器的换热管束散热板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594089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机换热器的换热管束散热板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中型与大型交直流电机换热器的换热管束散热板组。
【背景技术】
[0002]随着我国大容量冷却单元增大,各类电机单机容量的不断提高,对高效大容量换热器的需求快速增多,现有中型与大型交直流电机换热器多为绕簧换热器及铜铝复合管换热器,且换热管束的散热方式为挤压式翘片缠绕单个换热管方式,由于中型与大型交直流电机换热器的承管板之间的距离长,所述电机运行过程中震动大,导致所述电机换热器的承管板处的换热管易被震裂并漏水,不能保证所述电机运行安全。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中型与大型交直流电机换热器的换热管束散热板组,以解决由于中型与大型交直流电机换热器的承管板之间的距离长,中型与大型交直流电机运行过程中震动大,导致电机换热器的承管板处的换热管易被震裂并漏水的问题。
[0004]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问题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的所述电机换热器的换热管束散热板组由若干个散热板组成,散热板包括若干个第一过风通孔加固板与若干个第二过风通孔加固板,若干个圆形通孔均布于散热板的板面,若干个第一过风通孔沿每个圆形通孔的圆周方向均布于散热板的板面,第一过风通孔加固板与第一过风通孔形状一致且一一对应设置,第一过风通孔加固板包括两个第一固定臂,第一过风通孔加固板的两端分别固接有一个第一固定臂,每个第一固定臂与散热板相固接,每个第一过风通孔加固板与散热板呈异面且间距设置,
[0005]相邻两个圆形通孔之间的散热板的板面开设有一个第二过风通孔,第二过风通孔与第二过风通孔加固板形状一致且一一对应设置,第二过风通孔加固板包括两个第二固定臂,第二过风通孔加固板的两端分别固接一个第二固定臂,每个第二过风通孔加固板与散热板相固接,每个第二过风通孔固定板与散热板呈异面且间距设置,
[0006]圆形通孔的直径为15.5mm至19.5mm,
[0007]每个散热板竖直设置,若干个圆形通孔由若干个水平孔组构成,每个水平孔组由若干个圆形通孔依次水平排布组成,
[0008]水平孔组的任意两个相邻圆形通孔的圆心距离为34mm至46mm,
[0009]若干个水平孔组由上至下依次水平错位均布于散热板板面,任意两个相邻水平孔组的水平错位距离为17mm至23mm,任意两个相邻水平孔组的圆心线距离为30mm至45mm,
[0010]若干个散热板依次呈间距水平排布,换热管管束的每个换热管依次与每个散热板相对应的圆形通孔相配合。
[0011]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2]1、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板组的若干个散热板01依次将换热器管束整体固定,从而有效防止电机换热器的承管板处的换热管被震裂。
[0013]2、第一过风通孔加固板04与散热板01呈异面且间距设置以及第二过风通孔固定板05与散热板01呈异面且间距设置能够有效保证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板组的若干个散热板01之间的空气流通顺畅。
[0014]3、第一过风通孔加固板04的两端分别固接有一个第一固定臂06,每个第一固定臂06与散热板01相固接,每个第一过风通孔加固板04与散热板01呈异面且间距设置;第二过风通孔加固板05的两端分别固接一个第二固定臂08,每个第二过风通孔加固板05与散热板01相固接,每个第二过风通孔固定板05与散热板01呈异面且间距设置。以上设置方式能够提高每块散热板01的刚度及强度,从而防止散热板01从圆形通孔02处被震裂,有效保证散热板01能够正常工作。
[0015]4、圆形通孔02的直径d为15.5mm至19.5_,水平孔组21的任意两个相邻圆形通孔02的圆心距离e为34mm至46mm,任意两个相邻水平孔组21的水平错位距离f为17mm至23mm,任意两个相邻水平孔组的圆心线距离g为30mm至45mm,使散热板组的散热效果最好及连接刚度最好,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散热板01的用料最少,从而降低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板组的制造成本。
[0016]5、由于换热管附近的空气温度高,而距离换热管越远,空气温度越低。故靠近换热管处的空气急需流通散热,若干个第一过风通孔03使散热板01之间的空气快速流通,并且第一过风通孔03沿每个圆形通孔02的圆周方向均布符合气流热扩散原理,从而有效增大散热板01之间空气的流动效果。
[0017]6、由于散热板01的板状,故板面面积远大于板厚,故利用板面面积大的特点使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板组相对现有技术的挤压式翘片缠绕单个换热管方式的散热效果更好。
[0018]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板组后,承管板处换热管被震裂的概率相对降低60%。
【附图说明】
[0019]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单块散热板01的主视图,图2是图1的俯视示意图,图3是图1的P处放大图,图4是图3的B-B剖视图,图5是图3的A-A剖视图,图6是图1的C-C剖视图,图7是图2的Q处放大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二与实施方式三的散热板01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具体实施方式】一:结合图1至图8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所述电机换热器的换热管束散热板组由若干个散热板01组成,散热板01包括若干个第一过风通孔加固板04与若干个第二过风通孔加固板05,若干个圆形通孔02均布于散热板01的板面,若干个第一过风通孔03沿每个圆形通孔02的圆周方向均布于散热板01的板面,第一过风通孔加固板04与第一过风通孔03形状一致且一一对应设置,第一过风通孔加固板04包括两个第一固定臂06,第一过风通孔加固板04的两端分别固接有一个第一固定臂06,每个第一固定臂06与散热板01相固接,每个第一过风通孔加固板04与散热板01呈异面且间距设置,
[0021]相邻两个圆形通孔02之间的散热板01的板面开设有一个第二过风通孔07,第二过风通孔07与第二过风通孔加固板05形状一致且一一对应设置,第二过风通孔加固板05包括两个第二固定臂08,第二过风通孔加固板05的两端分别固接一个第二固定臂08,每个第二过风通孔加固板05与散热板01相固接,每个第二过风通孔固定板05与散热板01呈异面且间距设置,
[0022]圆形通孔02的直径d为15.5mm至19.5mm,
[0023]每个散热板01竖直设置,若干个圆形通孔02由若干个水平孔组21构成,每个水平孔组21由若干个圆形通孔02依次水平排布组成,
[0024]水平孔组21的任意两个相邻圆形通孔02的圆心距离e为34mm至46mm,
[0025]若干个水平孔组21由上至下依次水平错位均布于散热板01板面,任意两个相邻水平孔组21的水平错位距离f为17mm至23mm,任意两个相邻水平孔组的圆心线距离g为30mm 至 45mm,
[0026]若干个散热板01依次呈间距水平排布,换热管管束的每个换热管依次与每个散热板01相对应的圆形通孔02相配合。
[0027]【具体实施方式】二:结合图1至图8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水平孔组21包括第一水平孔组22与第二水平孔组23,第一水平孔组22的任意两个相邻的圆形通孔02的圆心距离el为34mm至45mm,第二水平孔组23的任意两个相邻圆形通孔02的圆心距离e2为35mm至45mm,第一水平孔组22与第二水平孔组23依次交替且错位排布于散热板01表面,任意两个相邻第一水平孔组22与第二水平孔组23的圆心连线距离gl为30mm至40mm,第一水平孔组22与第二水平孔组23的水平错位距离Π为17mm至22.5mm。
[0028]本实施方式中的圆心距离el、圆心距离e2、圆心连线距离gl的错位距离fl数值范围是经过多次试验得出的最佳参数,使散热板组的散热效果最好及连接刚度最好,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散热板01的用料最少,从而降低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板组的制造成本。
[0029]本实施方式中未公开的技术特征与【具体实施方式】一相同。
[0030]【具体实施方式】三:结合图1至图8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圆形通孔02的直径d为15.5mm 至 16.5mm。
[0031]本实施方式中的圆形通孔02的直径d、圆心距离el、圆心距离e2、圆心连线距离gl及错位距离fl数值范围是经过多次试验得出的最佳参数,使散热板组的散热效果最好及连接刚度最好,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散热板01的用料最少,从而降低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板组的制造成本。
[0032]本实施方式中未公开的技术特征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相同。
[0033]【具体实施方式】四:结合图1至图8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水平孔组21的任意两个相邻圆形通孔02的圆心距离e为38_至46_,
[0034]若干个水平孔组21由上至下依次水平错位均布于散热板01板面,任意两个相邻水平孔组21的水平错位距离f为19mm至23mm,任意两个相邻水平孔组的圆心线距离g为35mm 至 45mm η
[0035]本实施方式中的圆形通孔02的直径d、圆心距离e、圆心连线距离g及错位距离f数值范围是经过多次试验得出的最佳参数,使散热板组的散热效果最好及连接刚度最好,并且本实施方式的散热板01的用料最少,从而降低本实用新型的散热板组的制造成本。
[0036]本实施方式中未公开的技术特征与【具体实施方式】一或二相同。
[0037]【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