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室内机的面框及空调器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845782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室内机的面框及空调器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器室内机的面框及空调器室内机。
【背景技术】
[0002]在现有技术中,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的壳体通常由面框和覆盖在面框上的前面板等组成,面框的前侧一般开设有尺寸较大的进风孔,通过覆盖在面框上的过滤网对流经进风孔的空气进行过滤,进风孔的下边沿设置有朝上延伸并相对应的支耳和压板,两者相距一定距离,过滤网的下边沿插入至支耳与其对应的压板所形成的空间内,以实现对过滤网的固定。
[0003]由于过滤网大多由PP(高聚物聚丙烯)等塑料制成,因此整体刚度较小。在实际安装时,由于进风孔的尺寸较大,中间位置缺乏有效支撑结构,因此极容易出现安装不到位的情况,比如过滤网的下边沿插入至进风孔内,由于过滤网的周边没有与进风孔的周边紧贴,因此空气会避开过滤网进入内部;或者,过滤网因受到挤压而造成局部甚至整体鼓起,从而贴在前面板上,使得过滤网的通风面积大大减小,风量损失大,并且容易产生异音。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室内机的面框,旨在解决现有的过滤网安装结构容易导致安装错位的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器室内机的面框,其包括开设有进风孔的前侧面,所述进风孔具有呈相对设置的上边沿和下边沿,所述下边沿设置有朝向所述上边沿延伸的支撑部和压接部,所述支撑部与所述压接部对应设置,且两者之间限定出用于接收过滤网的边沿的卡持空间,所述面框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进风孔内的第一支撑梁,所述第一支撑梁的一端与所述下边沿连接,并整体朝向所述上边沿延伸。
[0006]优选地,所述进风孔具有呈相对设置的左边沿和右边沿,所述面框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进风孔内的第二支撑梁,所述第二支撑梁的相对两端分别与所述左边沿和所述右边沿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梁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梁连接。
[0007]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梁的另一端与所述面框的进风格栅的后边沿连接。
[0008]优选地,所述进风孔内设置有多个并排分布的所述第一支撑梁。
[0009]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梁包括呈板状结构的本体和自所述本体的相对两侧边沿分别往远离所述本体的板面方向延伸的翻边,所述翻边位于所述本体的背风侧。
[0010]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梁的横截面呈U字形。
[0011 ] 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梁包括呈山脊结构的本体和自所述本体的相对两侧边分别沿往远离所述本体的板面方向延伸的翻边,所述翻边位于所述本体的背风侧。
[0012]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梁的横截面呈V字形。
[0013]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器室内机,包括底盘和与所述底盘连接的面框,所述面框为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中所述的面框。
[0014]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空调器室内机的面框及空调器室内机,通过在进风孔内增加支撑梁,以使过滤网在安装过程中得到支撑,引导过滤网插入至由支撑部与压接部限定出的卡持空间内,从而达到避免过滤网出现安装错位的目的,同时防止过滤网产生异常变形,保证过滤网所起到的过滤作用。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面框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室内机的过滤网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图2中所示的过滤网的固定结构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面框的第一支撑梁一实施例的横截面图;
[0019]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面框的第一支撑梁另一实施例的横截面图。
[0020]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见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0021]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002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器室内机的面框,参见图1至图3,在一实施例中,该面框100包括开设有进风孔110的前侧面,进风孔110作为空调器室内机的主要进风通道,其开口面积较大,比如图1所示的前侧面开设有两个紧邻的进风孔110,基本上占满了整个前侧面。
[0023]过滤网200包括过滤网架210和将整个过滤网架210围合成的空间布满的过滤网体220,其中过滤网体220可以是单层多孔结构,也可以是多层多孔结构,能对空气进行有效过滤,在一些实施方式中,过滤网200可以由PP (高聚物聚丙烯)等塑料一体注塑成型。过滤网200与面框100之间设有相对应的装配结构,装配完成后,过滤网200覆盖在整个进风孔110上,从而对空气进行过滤。
[0024]进风孔110具有呈相对设置的上边沿111和下边沿112,比如进风孔110为矩形孔,当然也可以为其他任意适用形状的通孔,下边沿112设置有朝向上边沿111延伸的支撑部113和压接部114,支撑部113与压接部114对应设置,且两者之间限定出用于接收过滤网200的边沿(此处为过滤网架210的下边沿211)的卡持空间,过滤网200从下边沿112的上方向下插装在卡持空间内,通过支撑部113将过滤网架210的下边沿211的内侧支撑,而通过压接部114将过滤网架210的下边沿211的外侧压住,由此实现过滤网200的固定。
[0025]如图1所示,在一优选实施例中,两进风孔110的下边沿112分别设置有两对支撑部113和压接部114,以牢靠地将过滤网200固定。需要说明的是,进风孔110的下边沿112上设置的支撑部113和压接部114的数量不定,在实际应用时可根据进风孔110的横向长度灵活选择。此外,面框100还包括设置在进风孔110内的第一支撑梁120,该第一支撑梁120的一端与下边沿112连接,并整体朝向上边沿111延伸,在可选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梁120的另一端可以悬空,也可以与进风孔110内的其他结构连接。在上边沿111与下边沿112的连线方向上,第一支撑梁120的长度远大于支撑部113和压接部114的长度,由此使过滤网200在安装过程中得到支撑,通过第一支撑梁120引导过滤网200插入至由支撑部113与压接部114限定出的卡持空间内,从而达到避免过滤网200出现安装错位的目的,同时防止过滤网200产生异常变形,保证过滤网200所起到的过滤作用。
[002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进风孔110具有呈相对设置的左边沿和右边沿,比如进风孔110为矩形孔。面框100还包括设置在进风孔110内的第二支撑梁130,第二支撑梁130的相对两端分别与左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