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式散热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846219阅读:480来源:国知局
折叠式散热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器领域,特别是折叠式散热片。
【背景技术】
[0002]各种电子器件对环境温度都有较高的要求。通常都需要利用散热器进行快速散热。散热片在散热器中用来辅助散热。然而现有的散热片都是一体形成的平面形,散热片安装在散热器上,每个散热片的形状就固定不变,这样不能依据各种需要调节散热片,以提高换热效率。

【发明内容】

[0003]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折叠式散热片,该折叠式散热片用于散热器中,可依据实际需要对散热片进行展开或折叠,以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率。
[0004]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5]折叠式散热片,包括散热件和控制件,散热件包括多个散热基片,散热基片依次活动连接,每个散热基片上设有通孔,控制件穿过散热基片上的通孔,控制件包括第一控制轴和第二控制轴,第二控制轴活动套接在第一控制轴内。
[0006]优选地,每个散热基片包括一组连接件,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元件和第二连接元件,第一连接元件和第二连接元件分别设置在散热基片的一相对侧上,散热件中的多个散热基片通过连接件活动连接。
[0007]更优选地,每个散热基片上的第一连接元件与相邻散热基片上的第二连接元件配合,每个散热基片上的第二连接元件与相邻散热基片上的第一连接元件配合。
[0008]更优选地,相邻散热基片上的第一连接元件与第二连接元件采用轴孔连接,这样相邻散热基片可相对转动,从而散热件中的散热基片可折叠为一体。
[0009]优选地,每个散热基片上设有至少一个散热槽,散热槽分布在每个散热基片的两个侧面上,通过散热槽增大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效率。
[0010]优选地,第一控制轴包括第一轴体和第一固定端,第一轴体内设有第一轴孔,第二控制轴套接在第一轴孔内,第一固定端设置在第一轴体的一端部,第一固定端卡接在散热件中第一个散热基片的通孔内。
[0011]更优选地,通孔的直径与第一轴体的直径一致,第一固定端的直径大于第一轴体的直径,这样在第一控制轴穿过散热基片上的通孔时,防止第一固定端穿过散热基片,对第一控制轴在散热基片上定位。
[0012]优选地,第二控制轴包括第二轴体和第二固定端,第二轴体套接在第一轴孔内,第二固定端设置在第二轴体的一端部,第二固定端卡位在整个散热件中的最后一个散热基片的通孔内。
[0013]更优选地,第二固定端的直径大于第二轴体的直径,这样在第二控制轴穿过散热基片上的通孔时,防止第二固定端穿过散热基片,对第二控制轴在散热基片上定位。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折叠式散热片,该折叠式散热片用于散热器中,散热片中的相邻散热基片采用第一连接元件和第二连接元件连接,散热基片之间可相对转动,第二控制轴套接在第一控制轴内,通过变化第二控制轴与第一控制轴之间的长度可依据实际需要对散热片进行展开或折叠,以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折叠式散热片的立体示意图;
[0016]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折叠式散热片中散热基片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折叠式散热片中控制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8]根据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优选实施例做具体说明。
[0019]图1至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折叠式散热片的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至图3所示,该折叠式散热片用于散热器中,以提高散热效率,该折叠式散热片包括散热件10和控制件20,控制件20控制散热件10的折叠状态。
[0020]如图1和图2所示,散热件10包括多个散热基片11,散热基片11依次活动连接,每个散热基片11上设有通孔111,控制件20穿过散热基片11上的通孔111,通过控制件20控制散热件10中散热基片11的折叠状态。
[0021]每个散热基片11包括一组连接件112,连接件112包括第一连接元件1121和第二连接元件1122,第一连接元件1121和第二连接元件1122分别设置在散热基片11的一相对侧上,散热件10中的多个散热基片11通过连接件112活动连接。每个散热基片11上的第一连接元件1121与相邻散热基片11上的第二连接元件1122配合,每个散热基片11上的第二连接元件1122与相邻散热基片11上的第一连接元件1121配合。
[0022]值得注意的是,相邻散热基片11上的第一连接元件1121与第二连接元件1122的配合为轴孔配合,这样相邻散热基片11之间可以相对转动,整个散热件10中的散热基片11可以呈展开状态,也可以呈折叠状态。
[0023]每个散热基片11上设有至少一个散热槽113,散热槽113分布在每个散热基片11的两个侧面上,通过散热槽113增大散热面积,提高散热效率。
[0024]如图3所示,控制件20穿过通孔111安装在散热基片11上,控制件20包括第一控制轴21和第二控制轴22,第二控制轴22活动套接在第一控制轴21内,通过变化第二控制轴22与第一控制轴21之间的长度以控制散热件10中散热基片11的折叠状态。
[0025]第一控制轴21包括第一轴体211和第一固定端212,第一轴体211内设有第一轴孔2111,第二控制轴22套接在第一轴孔2111内,第一固定端212设置在第一轴体211的一端部,第一固定端212卡接在散热件10中第一个散热基片11的通孔111内。通孔111的直径与第一轴体211的直径一致,第一固定端212的直径大于第一轴体211的直径,这样在第一控制轴21穿过散热基片11上的通孔111时,防止第一固定端212穿过散热基片11,对第一控制轴21在散热基片11上定位。
[0026]第二控制轴22包括第二轴体221和第二固定端222,第二轴体221套接在第一轴孔2111内,第二固定端222设置在第二轴体221的一端部,第二固定端222卡位在整个散热件10中的最后一个散热基片11的通孔111内。第二固定端222的直径大于第二轴体221的直径,这样在第二控制轴22穿过散热基片11上的通孔111时,防止第二固定端222穿过散热基片11,对第二控制轴22在散热基片11上定位。
[0027]整个折叠式散热片的展开过程为:拖动第二控制轴22中的第二固定端222,第二控制轴体221逐渐从第一控制轴21中的第一轴孔2111内伸出,第二固定端222带动整个散热件10中的最后一个散热基片11相对相邻散热基片11转动,相邻散热基片11之间互相相对转动,从而散热件10中散热基片11逐渐展开。
[0028]整个折叠式散热片的折叠过程为:推动第二控制轴22中的第二固定端222,第二控制轴体221逐渐进入第一控制轴21中的第一轴孔2111内,第二固定端222带动整个散热件10中的最后一个散热基片11相对相邻散热基片11转动,相邻散热基片11之间互相相对转动,从而散热件10中散热基片11逐渐折叠。
[0029]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充分有效的实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且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及功能原理都已经在实施例中得到充分的验证,能达到预期的功效及目的,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包括一切在专利申请范围中所提到范围内的所有替换内容,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内所作的等效变化,皆属本案申请的专利范围之内。
【主权项】
1.折叠式散热片,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热件和控制件,散热件包括多个散热基片,散热基片依次活动连接,每个散热基片上设有通孔,控制件穿过散热基片上的通孔,控制件包括第一控制轴和第二控制轴,第二控制轴活动套接在第一控制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散热片,其特征在于:每个散热基片包括一组连接件,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元件和第二连接元件,第一连接元件和第二连接元件分别设置在散热基片的一相对侧上,散热件中的多个散热基片通过连接件活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式散热片,其特征在于:每个散热基片上的第一连接元件与相邻散热基片上的第二连接元件配合,每个散热基片上的第二连接元件与相邻散热基片上的第一连接元件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折叠式散热片,其特征在于:相邻散热基片上的第一连接元件与第二连接元件采用轴孔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式散热片,其特征在于:每个散热基片上设有至少一个散热槽,散热槽分布在每个散热基片的两个侧面上。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式散热片,其特征在于:第一控制轴包括第一轴体和第一固定端,第一轴体内设有第一轴孔,第二控制轴套接在第一轴孔内,第一固定端设置在第一轴体的一端部,第一固定端卡接在散热件中第一个散热基片的通孔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式散热片,其特征在于:通孔的直径与第一轴体的直径一致,第一固定端的直径大于第一轴体的直径。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折叠式散热片,其特征在于:第二控制轴包括第二轴体和第二固定端,第二轴体套接在第一轴孔内,第二固定端设置在第二轴体的一端部,第二固定端卡位在整个散热件中的最后一个散热基片的通孔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折叠式散热片,其特征在于:第二固定端的直径大于第二轴体的直径。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折叠式散热片,包括:散热件和控制件,散热件包括多个散热基片,散热基片依次活动连接,每个散热基片上设有通孔,控制件穿过散热基片上的通孔,控制件包括第一控制轴和第二控制轴,第二控制轴活动套接在第一控制轴内。与现有技术相比,该折叠式散热片用于散热器中,散热片中的相邻散热基片采用第一连接元件和第二连接元件连接,散热基片之间可相对转动,第二控制轴套接在第一控制轴内,通过变化第二控制轴与第一控制轴之间的长度可依据实际需要对散热片进行展开或折叠,以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率。
【IPC分类】H05K7-20, F28F3-08, F28F27-00
【公开号】CN204555787
【申请号】CN201520259110
【发明人】赵洪成
【申请人】天津程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8月12日
【申请日】2015年4月27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