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热式加热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161357阅读:367来源:国知局
蓄热式加热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储存热量及利用储存的热量加热的装置,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蓄热式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燃煤锅炉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重要性众人皆知;但燃煤锅炉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烟尘、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合物都未经处理直接排入了大气中,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近些年来降水酸性越来越强,其原因就在于二氧化硫的排放量越来越大。为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中国政府越来越重视节能减排与环境污染治理。
[0003]对于一些大城市,尤其是冬天相对寒冷的大城市,如北京、天津等,节能减排显得尤为重要,其原因在于燃煤锅炉排放出来的烟尘、二氧化硫等废弃物已成为雾霾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消减燃煤是治理雾霾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正基于此,北京市计划2020年削减燃煤1300万吨,日前《北京市2013年-2017年加快压减燃煤和清洁能源建设工作方案》提出,2015年、2017年北京的燃煤总量将分别比2012年削减800万吨、1300万吨;针对燃煤锅炉房,2014年五环内取消,2015年城六区取消。
[0004]另一方面,居民及工业用电高峰是在白天,而晚上则是用电的低谷时间,虽然用电低谷的电价比用电高峰的电价要低,但是人们晚上需要睡觉休息,优惠的电价并不能使得工业用电尤其是居民用电的高峰转移到晚上。而电能的储存性及释放性差,这就使得发电厂(尤其是水力发电厂)晚上发出电不能有效地利用而白白浪费掉。
[0005]实【实用新型内容】
[0006]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是提供一种能够有效地将廉价能源或剩余能源转化为热能储存起来并在需要消耗热能时释放出热能的蓄热式加热装置,不仅能够有效地将廉价能源转化储存,而且提高了使用安全性,减少了触电事故的发生。
[0007]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蓄热式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独立的换热室、独立的蓄热室、加热元件、蓄热体、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或所述第二管路上设有热量传递辅助设备;所述加热元件和所述蓄热体分别设在所述蓄热室内;所述蓄热室和所述换热室分别通过所述第一管路和所述第二管路连接流体导通。
[0008]上述蓄热式加热装置,所述蓄热室的室壁上设有第一热量传递出口和第二热量传递进口 ;所述换热室的室壁上设有第一热量传递进口和第二热量传递出口 ;所述第一管路的第一管口与所述第一热量传递出口流体导通连接,所述第一管路的第二管口与所述第一热量传递进口流体导通连接;所述第二管路的第一管口与所述第二热量传递出口流体导通连接,所述第二管路的第二管口与所述第二热量传递进口流体导通连接。
[0009]上述蓄热式加热装置,所述第一热量传递出口和所述第二热量传递进口分别设在所述蓄热室的两个位置相对的室壁上。
[0010]上述蓄热式加热装置,所述第一热量传递进口和所述第二热量传递出口分别设在所述换热室的两个位置相对的室壁上。
[0011]上述蓄热式加热装置,自所述第一管路的第一管口向远离所述第一热量传递出口的方向上,所述第一管路的管径由大变小;自所述第一管路的第二管口向远离所述第一热量传递进口的方向上,所述第一管路的管径由大变小。
[0012]上述蓄热式加热装置,自所述第二管路的第一管口向远离所述第二热量传递出口的方向上,所述第二管路的管径由大变小。
[0013]上述蓄热式加热装置,自所述第二管路的第二管口向远离所述第二热量传递进口的方向上,所述第二管路的管径由大变小。
[0014]上述蓄热式加热装置,所述加热元件为电加热元件或燃气烧嘴;所述热量传递辅助设备为风机或栗;所述蓄热室的室壁由内至外依次为耐火层和保温层,所述保温层为纳米级微孔保温板;所述蓄热室和所述换热室内均设有温度传感器。
[0015]上述蓄热式加热装置,所述换热室位于所述蓄热室的上方或任意一侧;所述换热室内设有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换热后热媒出口与供热装置的高温热媒入口流体导通,所述换热管的待换热热媒进口与供热装置的低温热媒出口流体导通。
[0016]上述蓄热式加热装置,所述换热室位于所述蓄热室的上方或任意一侧;所述换热室内设有换热管组,所述换热管组包括大于或等于I个换热管;所述换热室的室壁与所述换热管的管壁围成换热腔,所述换热腔的换热后热媒出口与供热装置的高温热媒入口流体导通,所述换热腔的待换热热媒进口与供热装置的低温热媒出口流体导通。
[0017]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8]1.本实用新型能充分利用用电低谷的电价优势将电能转化为热能储存起来,在白天用电高峰的时候以热能形式释放出来,从而满足居民及工业的耗能需求。
[0019]2.本实用新型可以完全替代现有供暖燃煤锅炉,并且无需对现有的供暖系统做较大改动,施工成本低,清洁无污染,极易推广使用。
[0020]3.本实用新型将电加热装置与换热室分离设置,使二者不直接连通,从而避免换热管破裂时水流入蓄热室内导致电加热装置短路以及操作人员触电事故的发生,提高了生产设备的使用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实用新型蓄热式加热装置的风机侧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实用新型蓄热式加热装置的第二管路侧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实用新型蓄热式加热装置(换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4为本实用新型蓄热式加热装置(换热管组)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1-蓄热室;2_换热室;3_第一管路;4_第二管路;5-风机;6_温度传感器;7-蓄热体;8_加热元件;9_保温层;10_耐火层;11_待换热热媒入口 ;12_换热后热媒出口 ; 13-高温热媒入口 ; 14-低温热媒出口 ; 15-温度检测元件;16-供热装置;17-换热管;18-第一热量传递出口 ; 19-第一热量传递进口 ;20_第二热量传递出口 ;21_第二热量传递进口 ; 18-换热管组。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附图中相似的部件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面所具体描述的内容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不应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27]实施例1
[0028]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蓄热式加热装置,包括独立的换热室2、独立的蓄热室1、加热元件8、蓄热体7、第一管路3和第二管路4 ;所述第一管路3或所述第二管路4上设有热量传递辅助设备;所述加热元件8和所述蓄热体7分别设在所述蓄热室I内;所述蓄热室I和所述换热室2分别通过所述第一管路3和所述第二管路4连接流体导通。本实施例中,所述加热元件8为电加热元件,所述热量传递辅助设备选用风机5,所述蓄热室I的室壁由内至外依次为耐火层10和保温层9,所述保温层9为纳米级微孔保温板,而且所述蓄热室I和所述换热室2内均设有温度传感器6。其中,所述温度传感器6的设置是为了避免通过所述蓄热室I所储存的热量通过所述换热室2对所述换热管17内水加热过程中出现所述蓄热室I内空气温度与所述换热室2内空气温度相差不大导致换热效果不佳或者无法进行换热,且所述温度传感器6与温度测试仪通信连接。
[0029]其中,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蓄热室I的室壁上设有第一热量传递出口 18和第二热量传递进口 21,所述第一热量传递出口 18和所述第二热量传递进口 21分别设在所述蓄热室I的两个位置相对的室壁上;所述换热室2的室壁上设有第一热量传递进口 19和第二热量传递出口 20,所述第一热量传递进口 19和所述第二热量传递出口 20分别设在所述换热室2的两个位置相对的室壁上;所述第一管路3的第一管口与所述第一热量传递出口18流体导通连接,所述第一管路3的第二管口与所述第一热量传递进口 19流体导通连接;所述第二管路4的第一管口与所述第二热量传递出口 20流体导通连接,所述第二管路4的第二管口与所述第二热量传递进口 21流体导通连接。并且自所述第一管路3的第一管口向远离所述第一热量传递出口 18的方向上,所述第一管路3的管径由大变小,即所述第一管路3的第一管口为喇叭口 ;自所述第一管路3的第二管口向远离所述第一热量传递进口19的方向上,所述第一管路3的管径由大变小,即所述第一管路3的第二管口为喇叭口 ;自所述第二管路4的第一管口向远离所述第二热量传递出口 20的方向上,所述第二管路4的管径由大变小,即所述第二管路4的第一管口为喇叭口;自所述第二管路4的第二管口向远离所述第二热量传递进口 21的方向上,所述第二管路4的管径由大变小,即所述第二管路4的第二管口为喇叭口。
[0030]高温空气由于在同等气压条件下温度较高的空气的密度小于温度较低的空气的密度,因此为了避免所述风机5直接将从所述第二热量传递出口 20流出的空气抽入所述换热室2内,将所述第一热量传递出口 18设在所述蓄热室I的第一室壁的上端;所述第二热量传递进口 21设在所述蓄热室I的第二室壁的下端。
[0031]本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室2位于所述蓄热室I的上方,且所述换热室2内设有换热管17,所述换热管17的换热后热媒出口 12与供热装置16的高温热媒入口 13流体导通,所述换热管17的待换热热媒进口 11与供热装置16的低温热媒出口 14流体导通。
[0032]下面以本实施例蓄热式加热装置替代现有技术供暖系统中的燃煤锅炉为例来说明其工作原理:利用晚上用电低谷时的电通过所述加热元件8对所述蓄热体7加热,将电能转化为热能储存起来;利用温度检测元件15检测换热后热媒出口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