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型风道冷凝水系统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10034238阅读:来源:国知局
r>[0048]以上运行控制方式,可以形成底层告警信号,优先采取隔离措施,降低主设备的潜在风险。
[0049]与现有技术中产品的高、低压前后结构布局不同,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采用左右结构布局。
[0050]如图2所不,本实施例的工业电气柜智能空调包括一个外壳31,外壳中包括固定各制冷单循环部件的固定框架32,各制冷单循环的高压侧和低压侧按左右结构布设,高压侧第一冷凝器12和第二冷凝器22通过固定框架32固定在外壳31内左侧的中、上部位置,低压侧第一蒸发器14和第二蒸发器24通过固定框架32固定在外壳31内右侧的中部位置;在第一冷凝器12和第二冷凝器22的下部通过固定框架32固定第一高风压风机33,在第一蒸发器14和第二蒸发器24的上部通过固定框架32固定第二高风压风机(循环风机)34。
[0051]本实施例的布局结构通过固定框架32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送风通道,送风方向相反,打开外壳盖板可以访问所有模块化部件,维护非常方便,高、低压侧风道立体狭长,冷、热出回风口距离远,可防止出、回风风路短路,使风能更科学充分的得到利用;并且通过固定结构形成独立的风循环结构;这种布局有利于产品结构更加紧凑,机体尺寸超薄,产品整体厚度可以仅为99mm,是同等功率的工业电气柜空调最薄;实现安装方式多样化,可选内侧挂安装,外侧挂安装,落地安装等多种方式。
[0052]如图3所示,第一蒸发器14和第二蒸发器24的热交换结构为前后两层平行设置,第一蒸发器14和第二蒸发器24分别为一板状盘管式蒸发器,沿轴线方向盘管上环绕翅片,第一蒸发器14和第二蒸发器24竖立向后倾斜6度,冷媒流入端41在每个蒸发器的下端,冷媒流出端42在每个蒸发器的上端。
[0053]如图4所示,第一冷凝器12和第二冷凝器22的热交换结构为前后两层平行设置,第一冷凝器12和第二冷凝器22分别为一板状盘管式冷凝器,沿轴线方向盘管上环绕翅片,第一冷凝器12和第二冷凝器22竖立向前倾斜6度,冷媒流入端41在每个冷凝器的上端,冷媒流出端42在每个冷凝器的下端。
[0054]实际运行中的冷媒流动方向:在冷凝器中由上而下流动,第一高风压风机33形成立体送风由下而上,最上部的高温热量第一时间被风带走,并由上而下逐步实现冷媒液化全过程;在蒸发器中由下而上,在第二高风压风机34的作用下使液态冷媒迅速吸热蒸发气化。这样可以使蒸发器获得较高质量的液态冷媒,提高制冷系数。
[0055]优选情况下位于前方的板状盘管式冷凝器和板状盘管式蒸发器属于第一制冷单循环部件。蒸发器竖立向后倾斜6度,冷凝器竖立向前倾斜6度是优化角度,对于维护清洗和冷媒流动换热具有特别突出的效果。
[0056]为了避免翅片式热交换器,由于极端苛刻工业环境中往往存在的粉尘颗粒、纤维悬浮物、烟雾,腐蚀性气体等不利因素,对热交换器性能和寿命的巨大影响,避免降低换热效率,避免造成翅片间阻塞,以及由此造成的人工清洗维护带来的增加运营成本和工作量,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单独风道送风制冷结构。
[0057]如图5所示,第一蒸发器14和第二蒸发器24平行设置,竖直固定在矩形壳体51的内壁中部,向后小角度倾斜,冷媒流入端41在每个蒸发器的下端,冷媒流出端42在每个蒸发器的上端;
[0058]在矩形壳体51的内壁上部固定第二高风压风机(循环风机)34,第二高风压风机34采用离心风机,进风口相对的矩形壳体51上开设有过滤风孔52,出风口指向第一蒸发器14和第二蒸发器24顶部。
[0059]本结构在实现高风压的同时过滤粉尘,避免蒸发器盘管间隙被逐渐堵塞。
[0060]在以上结构基础上连续设置一个S型风道冷凝水系统,该系统包括在矩形壳体51的内壁中下部,平行固定平板状的第一接水盘53和第二接水盘54,两个接水盘的向下投影轮廓部分重合;第一接水盘53的左端、前端、后端与矩形壳体51的内壁固定,第二接水盘54的由端、前端、后端与矩形壳体51的内壁固定;
[0061]还包括一根贯通第一接水盘53、第二接水盘54和矩形壳体51底部的漏水管55,各接水盘中的水滴通过与漏水管55连接处的通孔顺漏水管壁流出矩形壳体51外;
[0062]在第二接水盘54下方,矩形壳体51的侧壁上开设出风孔56 ;
[0063]本实施例中空气进入矩形壳体51前已经过粉尘过滤,各蒸发器盘管间距较宽,翅片间距也较宽,不易再形成堵塞影响热交换效率,在下部形成的S型冷风通道,形成冷空气的扰流,减缓大质量水汽的速度,使其下落至各接水盘,可以有效避免因气流吹出时带出的冷凝水滴对电气元器件造成的危害,省略了同类产品大多采用的金属滤网,其安装在冷风口进行小水滴的遮挡过滤,具有影响送风效果,容易堵塞的缺陷。本实施例充分保证了蒸发器的长期有效使用,提高制冷系统的循环性能和制冷效率。
[0064]为了进一步加快冷凝器的热交换效率,需要对冷凝器热交换散热的散热结构做进一步优化。
[0065]如图6所示,第一冷凝器12 (或第二冷凝器22)包括一个圆柱体散热器61,冷凝器的盘管沿圆柱体散热器61轴线方向自上而下,在圆柱体散热器61侧壁上螺旋式缠绕,冷媒流入端41在冷凝器的上端,冷媒流出端42在冷凝器的下端;
[0066]一种优化结构,第一冷凝器12和第二冷凝器22的盘管,沿相同的缠距,自上而下沿圆柱体散热器61轴线方向,在一个圆柱体散热器61侧壁上螺旋式缠绕,两根盘管平行;
[0067]圆柱体散热器61为一个圆柱体,与圆柱体的轴线平行,贯穿圆柱体上、下端面,沿径向方向自内向外,均布散热通孔62,沿周向方向均布散热通槽63 ;
[0068]散热通孔62的截面为等腰梯形或矩形,距轴线相同距离的散热通孔62围成同心圆形状,散热通槽63由槽口部向槽底部的深度,沿圆柱体周向周期性变化;
[0069]圆柱体的中心包括一个中心通孔64,中心通孔64的内壁上沿周向均匀开设与轴线平行的V形通槽;
[0070]散热通槽63的开口处槽壁,相对突出,形成自上而下的接触端面65,接触端面65为沿圆柱体周向的弧面。
[0071]本实施例中冷媒沿圆柱体散热器61的轴线方向自上而下在螺旋式盘管中流动,同时在螺旋式盘管中冷媒沿盘管轴线流动、旋转,螺旋管保持强化传热,在保持流动和旋转的二次流过程中冷媒与散热通槽63的开口处相对突出的接触端面65形成充分的热交换。
[0072]由于该冷凝器是立体装配方式,高风压风机由下而上立体强劲送风,冷凝器安装在一个狭长的立体风道内,加之盘管特有走向和螺旋冷却方式,大大提高了换热效率和节省了装配空间,使制冷系数得到了提高。
[007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主权项】
1.S型风道冷凝水系统,包括壳体,其特征在于:在壳体的内壁中下部,平行固定平板状的第一接水盘(53)和第二接水盘(54),两个接水盘的向下投影轮廓部分重合, 还包括一根贯通第一接水盘(53)、第二接水盘(54)和矩形壳体51底部的漏水管(55),各接水盘中与漏水管(55)连接处设置贯通通孔,在第二接水盘(54)下方,壳体的侧壁上开设出风孔(56)。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S型风道冷凝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为矩形壳体,所述第一接水盘(53)的左端、前端、后端与矩形壳体的内壁固定,第二接水盘(54)的由端、前端、后端与矩形壳体的内壁固定。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S型风道冷凝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壳体的内壁中部竖直固定蒸发器,蒸发器向后倾斜,冷媒流入端(41)在每个蒸发器的下端,冷媒流出端(42)在每个蒸发器的上端,壳体内壁上部固定第二高风压风机(34),第二高风压风机(34)进风口相对的壳体上开设有过滤风孔(52),出风口指向蒸发器顶部。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S型风道冷凝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高风压风机(34)采用离心风机。
【专利摘要】S型风道冷凝水系统,包括壳体,在壳体的内壁中下部,平行固定平板状的第一接水盘和第二接水盘,两个接水盘的向下投影轮廓部分重合,还包括一根贯通第一接水盘、第二接水盘和矩形壳体51底部的漏水管,各接水盘中与漏水管连接处设置贯通通孔,在第二接水盘下方,壳体的侧壁上开设出风孔。不易再形成堵塞影响热交换效率,有效避免冷凝水滴对电气元器件造成的危害,充分保证了蒸发器的长期有效使用。
【IPC分类】F24F13/22
【公开号】CN204943837
【申请号】CN201520551308
【发明人】程新华
【申请人】深圳市雷普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1月6日
【申请日】2015年7月28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