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采暖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765828阅读:658来源:国知局
生物采暖炉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生物采暖炉,包括炉体、燃烧室、炉头、排烟管、出水管、水箱,其特征在于燃烧室为中空圆柱形或立方体结构,燃烧室顶部与炉体顶板相隔一定距离,燃烧室底部与炉头连通;炉头设于燃烧室下方,其内部凹陷,炉头侧壁和底板中空,底板外底面通过风管与风机连接,使空气能进入中空部位,炉头内侧壁设有多个孔;炉头侧壁设有点火器、喷嘴,喷嘴通过料管与电磁泵连接,电磁泵另一端与料仓连接;排烟管设于炉体顶部;出水管设于炉体顶部;水箱设于炉体相对的两侧。采用上述方案的采暖炉可使用醇基液体燃料等生物燃料替代煤炭采暖炉,清洁环保减少污染。
【专利说明】
生物采暖炉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采暖炉,尤其是涉及一种可使用生物醇基液体燃料的生物采暖炉。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农村普遍使用燃煤采暖炉取暖,燃烧时产生大量废气、粉尘、炉渣,既弄脏使用者自身,使打扫卫生成为难题,又会造成空气污染,在当前雾霾严重的形势下需要更新换代。燃煤采暖炉还存在需要频繁添煤以补充燃料的问题,占用人工。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可以使用生物醇基液体燃料的生物采暖炉。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生物采暖炉包括炉体、燃烧室、炉头、排烟管、出水管、水箱,燃烧室为中空圆柱形或立方体结构,燃烧室顶部与炉体顶板相隔一定距离,燃烧室底部与炉头连通;炉头设于燃烧室下方,其内部凹陷,炉头侧壁和底板中空,底板外底面通过风管与位于炉体底部的风机连接,使空气能进入中空部位,炉头内侧壁设有多个孔;炉头侧壁设有点火器、喷嘴,喷嘴通过料管与位于炉体底部的电磁栗连接,电磁栗另一端与料仓连接;排烟管设于炉体顶部;出水管设于炉体顶部;水箱设于炉体相对的两侧。
[0005]优选的,生物采暖炉还包括将燃烧室与炉体隔离的第一隔热板;以及将炉头与热通道隔离的第二隔热板。
[0006]优选的,生物采暖炉还包括改变热通道走向的第三隔热板,第三隔热板从炉体一侧向另一侧延伸并与另一侧间隔一定距离。
[0007]优选的,生物采暖炉还包括将风机、电磁栗与热通道、炉头隔离的第四隔热板。
[0008]优选的,炉头内侧壁距底板3cm之上设有多个与炉头径向成一定夹角的孔。
[0009]优选的,水箱以贯穿炉体的多个集热管连接
[0010]优选的,生物采暖炉还包括控制装置,分别与风机、点火器、电磁栗,控制风机、点火器、电磁栗的启停。
[0011]优选的,水箱内设有与控制装置连接的温度传感器,控制装置根据水箱内的温度自动控制风机、点火器、电磁栗的启停。
[0012]优选的,水箱内还设有与控制装置连接的水位传感器,水位低于预设水位时控制装置不启动风机、点火器、电磁栗。
[0013]优选的,在炉体上与燃烧室对应的位置设置取火孔;在炉体下部设置观察口。
[001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生物采暖炉可以使用醇基液体燃料等生物原料为燃料,克服了煤炭燃烧带来的家庭和环境污染,将燃料储存于料仓内即可自动供料,减少了储煤和添煤所需的劳动力。通过控制装置和传感器的联合作用,实现根据温度自动启停,保持室内温度恒定,水位传感器防止干烧事故发生,保证采暖炉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0015]图1是本实用新型生物采暖炉的主视图。
[0016]图2是本实用新型生物采暖炉的左视图。
[0017]图3是对炉头内侧壁的孔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0018]I 一炉体
[0019]2—燃烧室
[0020]3—炉头
[0021]31—风管
[0022]32—风机
[0023]4—点火器
[0024]5—喷嘴
[0025]51—料管
[0026]52—电磁栗
[0027]61一第一隔热板
[0028]62一第二隔热板
[0029]63 一第三隔热板
[0030]64—第四隔热板
[0031]71—集热管
[0032]7 2—水箱
[0033]8—出水管
[0034]9 一排烟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下文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0036]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生物采暖炉包括炉体I;
[0037]燃烧室2,燃烧室2中空圆柱形或立方体结构,燃烧室2顶部与炉体I顶板相隔一定距离以供热空气通过,燃烧室2底部与炉头3连通;
[0038]炉头3,设于燃烧室2下方,其内部凹陷,炉头侧壁和底板中空,底板外底面通过风管31与位于炉体I底部的风机3 2连接,使空气能进入中空部位,如图3所示炉头内侧壁距底板3cm之上设有多个与炉头3径向成一定夹角的孔(图3中直线表示孔的方向),使空气以旋转方式进入炉头3内部;炉头3侧壁设有点火器4、喷嘴5,喷嘴5通过料管51与位于炉体I底部的电磁栗52连接,电磁栗52另一端与料仓连接,使燃料经过电磁栗52从喷嘴5进入炉头3内,由点火器4点火后燃烧,本实施例中风机32、电磁栗52设于炉体I的底部,当然它们还可以设于其他位置或者设于炉体外部;
[0039]排烟管9,设于炉体顶部,燃烧后产生的气体经排烟管9排出,本实用新型中,将气体从燃烧室2出来到达排烟管9所经过的通道称为热通道;
[0040]出水管8,设于炉体顶部,当燃烧醇基液体燃料时会产生水蒸汽,由出水管8排出;
[0041]水箱72,设于炉体I相对的两侧,并以贯穿炉体I的多个集热管71连接,水箱72内的水进入集热管71内部,集热管71位于热通道中,燃烧后产生的热量将集热管71加热,水箱72内的水也被加热,水箱72内设置温度传感器和水位传感器;
[0042]多个隔热板,包括将燃烧室2与炉体I隔呙的第一隔热板61,将炉头3与热通道隔呙的第二隔热板62,第二隔热板顶部可与燃烧室2的顶部或底部高度相同以保护炉头处电路免受高温侵害,改变热通道走向的第三隔热板63,第三隔热板从炉体一侧向另一侧延伸并保留一定间隙,将炉体内的风机32、电磁栗52与热通道、炉头隔离以保护风机32等免受高温侵害的第四隔热板64,图1所示的第三隔热板63从炉体顶部向下延伸并与第四隔热板64间隔一定距离,使热空气由横向流动改为向下流动,延长热通道长度,使位于热通道内的集热管71被充分加热,当然第三隔热板63的数量和位置可以改变;
[0043]控制装置(未示出),分别与风机32、点火器4、电磁栗52、温度传感器、水位传感器电连接,根据水箱内的温度和水位自动控制风机32、点火器4、电磁栗52的启停。
[0044]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在炉体上与燃烧室对应的位置设置取火孔,可利用下方火焰烧水做饭等;在炉体下部设置观察口,可以观察、维修设于炉体底部的风机、电磁栗。
[0045]下文以使用醇基液体燃料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进行说明。
[0046]通过控制装置启动电磁栗,将燃料由喷嘴5栗入炉头3内,3秒后启动点火器4,点火可持续3?5秒,此时因炉头3内已存有一定量的燃料,应当能够顺利点着,点火后经4?6秒后启动风机,空气进入后燃烧更充分,为保证点火成功可设置二次点火。燃料燃烧后热空气进入热通道将集热管71加热,最终由排烟管9排出,燃烧产生的水分由出水管排出。水箱72内水温到达预定上限温度如50°C后停止电磁栗,当水箱72内水温降低至预定下限温度如16°C后启动电磁栗,重复上述点火步骤。通过设置在水箱72内的水位传感器作为保险装置,当水位低于预定值时报警,并且这种状况下即使温度低于预定下限温度也不启动电磁栗。
[0047]经验证,使用本实用新型的生物采暖炉为220m2的房屋供暖时,如果将室温保持在20°C?23°C的范围内,燃料消耗为16?25kg/24小时,其价格相较于燃煤基本持平。
[0048]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具体实施方式】和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在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主权项】
1.一种生物采暖炉,包括炉体、燃烧室、炉头、排烟管、出水管、水箱,其特征在于: 燃烧室为中空圆柱形或立方体结构,燃烧室顶部与炉体顶板相隔一定距离,燃烧室底部与炉头连通; 炉头设于燃烧室下方,其内部凹陷,炉头侧壁和底板中空,底板外底面通过风管与风机连接,使空气能进入中空部位,炉头内侧壁设有多个孔;炉头侧壁设有点火器、喷嘴,喷嘴通过料管与电磁栗连接,电磁栗另一端与料仓连接; 排烟管设于炉体顶部; 出水管设于炉体顶部; 水箱设于炉体相对的两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采暖炉,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将燃烧室与炉体隔离的第一隔热板;以及 将炉头与热通道隔离的第二隔热板。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采暖炉,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改变热通道走向的第三隔热板,第三隔热板从炉体一侧向另一侧延伸并保留一定间隙。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采暖炉,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将炉体内部的风机、电磁栗与热通道、炉头隔离的第四隔热板。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采暖炉,其特征在于: 炉头内侧壁距底板3cm之上设有多个与炉头径向成一定夹角的孔。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采暖炉,其特征在于: 水箱以贯穿炉体的多个集热管连接。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采暖炉,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控制装置,分别与风机、点火器、电磁栗连接,控制风机、点火器、电磁栗的启停。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生物采暖炉,其特征在于: 水箱内设有与控制装置连接的温度传感器,控制装置根据水箱内的温度自动控制风机、点火器、电磁栗的启停。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生物采暖炉,其特征在于: 水箱内还设有与控制装置连接的水位传感器,以及报警装置,水位低于预设水位时控制装置不启动风机、点火器、电磁栗并报警。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物采暖炉,其特征在于: 在炉体上与燃烧室对应的位置设置取火孔; 在炉体下部设置观察口。
【文档编号】F24C5/16GK205447877SQ201620226789
【公开日】2016年8月10日
【申请日】2016年3月23日
【发明人】王艳宗
【申请人】王艳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