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的冷媒切换装置及其冷媒切换方法

文档序号:4797774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空调器的冷媒切换装置及其冷媒切换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器的冷媒切换装置,特别是在冷媒切换装置上设置多 个的电磁阀,由此根据电信号选择性地开闭电磁阀,从而预防由于冷媒切 换不良引起的压縮机的损坏的空调器的冷媒切换装置及其冷媒切换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空调器是吸入室内的热空气,使其与低温的冷媒进行热交换, 并将热交换后的空气输出到室内过程的装置,反复进行对于室内环境进行 制冷或者利用冷媒的相反的作用,对于室内环境进行制热的冷/热调整,由 压縮机-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构成,形成一系列的循环。
最近空调器除了制冷/制热功能之外,还兼有对吸入被污染的空气进行 过滤,使其变成清洁的空气之后,再次投入到室内的空气净化功能和将湿 度高的空气变成干爽的空气后,再次输出到室内的除湿机功能等的附加功 能。
空调器大致可以分为室外机和室内机分开设置的分体式空调器和室外 机和室内机设置成一体的整体式空调器。
最近推出了适合在家庭内部设置2台以上的空调器,也有在具备多间 办公室的建筑物上的每个建筑物设置空调器时的一托多式空调器。这种一 托多式空调器在一台室外机上连接了多台的室内机,具有与设置多台分体 式空调器相同的效果。
图1是现有技术的空调器的设置状态图,图2a是现有技术的空调器制 冷运转时通过冷媒切换装置形成的冷媒流动状态框图,图2b是现有技术的 空调器制热运转时通过冷媒切换装置形成的冷媒流动状态框图。
由图可知,室外机1包括压缩机10、储液罐20、室外热交换器30
等组成,室内机50包括室内热交换器60以及膨胀阀70构成。
在这种一托多式空调器中, 一台室外机1上连接多台的室内机50,而 室外机1和室内机50利用具有相对较大的压力的高压管80和具有相对小 的压力的低压管90分别连接,在所述高压管80和低压管90的端部上设置 了分配器D。
所述分配器D用于将从室外机1流入的冷媒分配到多个室内机50内, 根据所述室内机50的设置数量可以设置多个。
在所述室外机1的内部设置了压縮机IO,所述压縮机IO用于压縮冷媒, 将冷媒变成高温高压状态,根据空调器的容量可以设置多台。
在所述压縮机10的出口侧具备了冷媒切换装置40,所述冷媒切换装置 40设置在兼备制冷/制热功能的空调器上,在空调器进行制冷或者制热运转 时可以选择性地切换冷媒的流动。
当所述空调器进行制冷运转时,线圈41不导通,只有在空调器进行制 热运转时所述线圈才导通,由此利用冷媒的压力差切换冷媒的流动方向。
在所述冷媒切换装置40的上部内侧形成了第1空间42a和第2空间 42b,所述第1空间42a和第2空间42b由做直线往复运动的控制阀42选 择性地封闭。
在所述控制阀42的左右端部上具备了弹簧,使得所述控制阀42维持 封闭第2空间42b的状态,所述控制阀42的左侧端上具备的弹簧43产生 伸长力,右侧端上具备的弹簧43向着左侧方向推出控制阀42。
在所述第2空间42b的上/下侧上设置了线圈41。所述线圈41在用户 通过开关(图未示)选择制冷或者制热模式时,选择性地通电。例如,在 空调器进行制冷模式的运转时,所述线圈41没有通电的状况下,由所述控 制阀42的弹簧的弹性力作用下,封堵所述第2空间42b。
在空调器以制热模式运转时,所述线圈41通电之后哦推动控制阀42
向右侧移动,由此封闭所述第2空间42b。
在所述冷媒切换装置40的下部具备滑动阀门44.所述滑动阀门44在左 右方向上滑动,由此切换冷媒的流动方向,根据所述控制阀42的位置选择 性地滑动。
所述滑动阀门44包括第1阀门45、第2阀门46以及滑块47构成, 所述第1阀门45和第2阀门46以及滑块47构成一体。而且,在所述第1 阀门45和第2阀门46上穿孔形成了分别与所述第1空间42a和第2空间 42b连通的冷媒流动孔45a, 46a。所述滑动阀门44利用所述第1阀门45 的左侧和第2阀门46的右侧之间的压力差可以同时向左右方向滑动。
从所述压縮机10输出的冷媒流入滑动阀44内部时,流入所述第1阀 门45侧的冷媒由于所述第1空间42a开放,因此其压力降低,而流入第2 阀门46侧的冷媒由于第2空间42b封闭,因此维持输出压力,在这样产生 的压力差的作用下,向左侧推动滑块47 (参照图2a),变成制冷运转状态。
相反,在空调器进行制热运转时,线圈41通电之后,如图2b所示, 所述控制阀42向右侧滑动,所述第1空间42a封闭。
从压縮机10输出的冷媒流入滑动阀门44内部时,流入所述第1阀门 45侧的冷媒由于第1空间42a封闭,因此将维持输出压力,流入第2阀门 46侧的冷媒由于第2空间42b开放,因此其压力降低。
由于所述压力差,所述滑块47向右侧方向移动,变成如图2b的状态, 向与制冷运转时的冷媒的移动方向相反的方向引导冷媒。
但是,如上所述的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问题。
所述空调器的冷媒切换装置40利用滑动阀44内部的压力差进行制冷/ 制热切换。对于容量较大的压縮机,可以在滑动阀44上产生较大的压力差, 由此滑动所述滑块47,但是对于容量小的空调器,无法产生可以移动滑块
47的压力差。所述冷媒切换装置40在进行制冷/制热转换时,无法精确的
引导冷媒的流动方向,会导致压缩机10的破损以及制冷/制热能力的下降。 不仅如此,由于所述冷媒切换装置40的组成过于复杂,从而会导致空调器 成本的增加。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器的冷媒切换装置, 其在进行制冷/制热运转的转换时,转换冷媒的流动方向的冷媒切换装置上 设置了多个电磁阀,由此根据电信号选择性地开闭,提升了冷媒切换能力, 由此预防了压縮机的破损。
本发明的另 一 个目的在于提供 一 种空调器的冷媒切换装置 冷媒切换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空调器的 冷媒切换装置,包括有设置于压縮冷媒的压縮机出口侧,用于引导冷媒的
流动方向的空调器的冷媒切换装置,其中所述冷媒切换装置通过接收制 冷/制热开关操作时发生的电信号,而能够选择性地切换冷媒的流动方向。
所述冷媒切换装置包括有用于将从压縮机压缩后输出的冷媒进行分支 的分支管;结合于所述分支管的一端,选择性地与室内热交换器连通,使 得分支管内部的冷媒向室内热交换器流动的第1切换部设置在所述分支 管的一端,选择性地与室外热交换器连通,引导所述分支管内部的冷媒向 室外热交换器流动的第2切换部构成。
在所述第1切换部及第2切换部的侧面均设有根据电信号启动,够选
选择性地允许冷媒流动的二电磁阀。
所述第1切换部和第2切换部在制冷/制热运转时,只是择一开放某
一个切换部。
所述第1切换部接收操纵制热开关时发生的电信号后封闭。所述第2切换部接收操纵制冷开关时发生的电信号后封闭。 利用权利要求1的空调器的冷媒切换装置的冷媒切换方法,该方法包 括以下步骤
操作制冷/制热开关选择制冷或者制热模式的模式选择阶段;
通过操纵所述制冷/制热开关产生的电信号传递到选择性地切换冷媒 的流动方向的多个所述制冷媒切换装置上的信号传递阶段;
从所述信号传递阶段接收电信号的冷媒切换装置运行后,选择性地切 断冷媒的流动的冷媒切断阶段。
在所述信号传递阶段中,如果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电信号传到设置 在所述冷媒切换装置一侧,将压縮机输出的冷媒引导至室外热交换器的第2 切换部。
在所述信号传递阶段中,如果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电信号传到设置 在所述冷媒切换装置一侧,将压縮机输出的冷媒引导至室内热交换器的第1 切换部。
所述冷媒切断阶段是根据电信号对第1电磁阀及第2电磁阀中的某一 个电磁阀启动后切断冷媒流动的过程。
在所述冷媒切断阶段中,引导经过室内热交换器的冷媒流入所述储液 罐内部的制冷阀门关闭。
在所述冷媒切断阶段中,引导经过室外热交换器的冷媒流入所述储液 罐内部的制热阀门关闭。
本发明的效果是该空调器的冷媒切换装置中,空调器进行制冷/制 热运转时,在没有发生泄露的状态下进行了冷媒流动方向的切换。减少了 冷媒切换不良,并预防了由此因此的压縮机的损坏,具有提高空调器的热 交换效率的优点。不仅如此,减少了冷媒切换装置的部件费用,还具有节 省空调器的制造成本的效果。


图1是现有技术的空调器的设置状态图2a是现有技术的空调器制冷运转时通过冷媒切换装置形成的冷媒流 动状态框图2b是现有技术的空调器制热运转时通过冷媒切换装置形成的冷媒流 动状态框图3a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制冷运转时的冷媒流动状态框图; 图3b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空调器制冷运转时的冷媒流动状态框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外机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空调器冷媒切换装置的外观组成的立体图; 图6a是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制热运转时的冷媒流动状态框图; 图6b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空调器制热运转时冷媒流动状态框图; 图7是本发明空调器冷媒切换装置的冷媒切换方法的流程图。
图中:
100.室外机110.底盘
112.前面板114.前面格栅
116.前面上部支架120〃,120'.压縮机
122.油分离器123.油回收管
126.阀门支撑台130.过冷却器
132.储液罐132,.制热专用管
132〃.制冷专用管134,134'.前方框架
136.中央框架140.控制盒
150.挡板152.空气引导孔
154.空气引导盖160.上面板
162.通气孔164.屏板166.输出格栅
172.风扇电机 180.室外热交换器 184.后面热交换器 188.侧面板 192.后面板 196.后方框架 202.室内热交换器 210.共同液管 210".室外液管 212'.分支气管 300.冷媒切换装置 320.第1切换部 324.第1电磁阀 332.第2管 340.切换阀门
170.送风风扇 174.电机安装座 182.前面热交换器 186.排水盘 190.后面格栅 194.后面上部支架 200.室内机 204.膨胀阀 210'.分支液管 212.共同气管 212".室外气管
310.分
322.第1管 330.第2切换部 334.第2电磁阀 342.制热阀门
344.制冷阀门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3a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调器制冷运转时的冷媒流动状态框图,图 3b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空调器制冷运转时的冷媒流动状态框图,图4 是采用了本发明实施例的空调器室外机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如图所示,室外机100包括有变频压縮机120'和匀速压縮机120";储 液罐132;室外热交换器180;室外电子膨胀阀102。室内机200由室内热 交换器202、膨胀阀204构成。--托多式空调器中,在一台或者两台以上的室外机100上连接了多台
的室内机200,而室外机100和室内机200之间通过内部有液态的冷媒流动 的单一配管的共同液管210和内部有气态冷媒流动的单一配管的共同气管
212连接。
在所述室内机200上分别设置了液态冷媒在内部流动的分支液管210' 和气态冷媒在内部流动的分支气管212',而所述分支液管210'和分支气 管212'分别与所述共同液管210和共同气管212连通。
所述的多个分支液管210'和分支气管212'的直径根据与之连接的室 内机200的容量有所不同。
在所述室外机100上分别设置了液态冷媒在内部流动的室外液管210" 和气态冷媒在内部流动的室外气管212",而所述室外液管21(T和室外气管 212"分别与共同液管210和共同气管212连通。
下面,参照图4详细说明所述室外机100的组成。
所述室外机100中,构成底面的底盘110设置在最下端上,支撑着大部 分的部件,在所述底盘110的首端上设置了构成前面下部外观的前面板112。
在所述前面板112的上侧设置了前面格栅114,由此通过所述前面格栅 114吸入外部空气,并使外部空气通过下面要说明的室外热交换器180。在 所述前面格栅114的上侧还设置了前面上部支架116,并在这种前面上部支 架116上安装下面即将说明的电机安装部174的首端部。
在所述底盘110的上面设置了所述的压縮机120' 、 120〃,所述压縮机 120' 、 12(T用于压縮冷媒,将其变成高温高压状态,分别设置在左右两侧。 即,相对右侧设置了进行匀速运转的匀速压縮机12(T,左侧设置了采用可 变速热泵的变频压縮机120'。
所述压縮机120' 、 120〃采用低噪音、高效率的涡旋式压縮机,特别是 所述变频压縮机120'使用可以根据负荷容量调整转数的变频涡旋式压缩
机。当使用少量的室内机200,负荷要求小时,首先运行所述变频压缩机 120',而当负荷逐渐增减,超出所述变频压縮机可以承受的范围时启动所
述匀速压縮机120"。
在所述匀速压縮机12(T和变频压縮机120'的出口侧分别设置了油分 离器122,所述油分离器122用于从所述压縮机120, 120'输出的冷媒中过 滤出润滑油,将其回收到压縮机120' 、 120"。
为了冷却所述压縮机120' 、 120"运行时产生的摩擦热而使用的润滑油 与冷媒一起通过所述压縮机的出口排出,所述油分离器122从这种冷媒中 分离出润滑油,通过油回收管123将其送回所述压縮机120' 、 120"。
在所述油分离器122的出口侧还设置了止回阀122',防止了冷媒的逆 流,只有所述匀速压縮机120或者变频压縮机120'中的某一台压縮机启动 时,防止压縮后的冷媒逆流到停止运转的压縮机120' 、 120"任一台内部。
在所述压縮机的出口侧设置了冷媒切换装置300,所述冷媒切换装置 300根据空调器的制冷/制热循环切换冷媒的流动方向,其各个端口与压縮 机120' 、 120"的出口连接,所述匀速压缩机120和变频压縮机120'输出 的冷媒在聚集到某一处之后,流入所述冷媒切换装置300。
所述冷媒切换装置300是本发明的主要组成部分,下面进行详细说明。
在所述底盘110的上面前半部中央位置上设置了阀门支撑台126,所述 阀门支撑台126具有支撑所述室外液管210"和室外气管212"的作用,而由 所述阀门支撑台支撑的所述配管210、 212通过下面要说明的侧面板188的 配管出入口188'引出,连接到室外机100上。
在所述底盘110的上面左侧后端部上形成了过冷却器130,所述过冷却 器130是进一步冷却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180中进行热交换后的冷媒,设 置在连接室外热交换器180出口侧的所述室外液管210〃的任一位置。
在所述过冷却器130的一侧,即将所述室外热交换器180输出的冷媒
引导至室内机200的所述室外液管210"的一侧上设置了干燥器(图未示)。 所述干燥器用于清除在所述室外液管210"流动的冷媒中包含的水分。
所述底盘110的中央部,即所述匀速压縮机120"和变频压縮机120' 之间设置储液罐132,所述储液罐132过滤液态冷媒,只允许气态的冷媒流 入所述压縮机120' 、 120〃的内部。
所述储液罐132如图3b以及图6b所示,在空调器进行制热或者制冷 模式的运转时,可以使冷媒经过不同的冷媒管流入内部。
分别设置制冷/制热运转时选择形的引导冷媒的流动的制热专用管 132'和制冷专用管132",在空调器进行制冷运转时,如图3b的箭头所示, 通过制冷专用管132"将冷媒引入储液罐132的内部,而在空调器进行制热 运转时,如图6b所示,通过制热专用管132将冷媒引入储液罐的内部。
所述储液罐132的上侧(参照图3a及图6a)设置了在空调器选择制冷 或者制热运转时,引导冷媒的流动方向的切换阀门340。
所述切换阀门340包括在制热运转时开放,引导经过了室外热交换 器180的冷媒流入储液罐132内部的制热阀门342;在制冷运转时幵放,引 导经过了室内热交换器202的冷媒流入储液罐132内部的制冷阀门344构 成。
所述制冷阀门344和制热阀门342不会同时开放或者封闭,只是选择 性地开放其中的一个阀门,切换空调器的制冷/制热运转。
从所述室内机200流入的冷媒中,没有蒸发变成气体状态的液态冷媒 直接流入压缩机120' 、 120"内部时,将冷媒压縮变成高温高压状态的气态 冷媒的压縮机120' 、 120"的负荷将增加,由此会损坏压縮机120' 、 120"。 如图3b及6b所示,分开设置制冷专用管132"和制热专用管132'时,在所
述制冷专用管132〃上设置制冷阀门344门而在所述制热专用管132'上设置 制热阀门门342。
流入所述储液罐132内部的冷媒中的没有及时蒸发而仍然处于液态的 冷媒由于重量相对气态冷媒更重,因此将储存于所述储液罐132的下部, 因而只有上部的气态冷媒才可以进入所述压縮机120' 、 12(T的内部。
在所述底盘110的首端的两侧上分别设置了前方框架134、 134',所 述前方框架134、 134'在所述底盘110的首端上的上下方向上设置,其结 构较长,分为设置在左侧端的前方左侧框架134和设置在右侧端的前方右 侧框架134'。
所述前方框架134、 134'具有支撑所述前面上部支架116、前面格栅 114及下面即将说明控制盒(图未示)的作用,在所述前方左侧框架134和前 方右侧框架134'的中央部位的左右方向上配备了中央框架136。
在所述中央框架136上设置挡板150,所述挡板150将所述室外机100 的内部划分为上侧空间和下侧空间,划分为设置所述压縮机120' 、 120" 的下侧和设置下面说明的室外热交换器180的上侧。
所述挡板150分别设置在左右两侧,这种挡板150包括从所述中央 框架136向后延伸而成的水平部150'和从所述水平部150'的后端向下倾斜 规定的角度形成的倾斜部150"。
所述挡板150中,左侧挡板150的水平部150'上形成了空气引导孔 152,在这种空气引导孔152的上侧设置空气引导盖154。
所述室外机100的上面外观由上面板160构成,所述上面板160具有四 角平板形结构,并且左右各设置一个。这种上面板160上形成了通气孔162, 而通气孔162的周围向下延伸后,形成了圆桶形的屏板164,所述屏板164 与所述上面板160形成一体,可用塑料材料制作。
所述屏板164采用了圆桶形的结构,将下面即将说明的送风风扇170
强制送出的空气引向外部。同时,在所述屏板164的上侧,即所述通气孔 162上安装了与所述通气孔162对应的圆形的输出格栅166。
在所述屏板164的内侧设置送风风扇170,所述送风风扇170在其下部 配备的风扇电机172的驱动下旋转,将内部的空气输出到上方。即,所述 风扇电机172利用外部提供的电源启动并产生旋转力时,转动一端固定在 所述风扇电机172的转轴的一端上的送风风扇170,由此将空气输出到上方。
所述风扇电机172通过电机安装部174固定,所述电机安装部174包 括四角平板形的固定板174';支撑这种固定板174'的支撑台174"构 成。所述支撑台174"左右各设置一个,并在这个一对支撑台174"的中央部 设置所述固定板174',所述支撑台174"的首端和后端向上弯曲,分别固 定于所述前面上部支架116和下面要说明的后面上部支架194上。
在所述上面板160的下部设置了室外热交换器180,所述室外热交换器 180使得内部的冷媒和外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因此前后各设置一个,由 设置在所述上面板160的首端部下侧的前面热交换器182和设置在所述上 面板160后端部下侧的后面热交换器184构成。
所述前面热交换器182的下半部向后弯曲。即,由从所述前面板112 的首端向下延伸了规定长度的垂直部182';从所述垂直部182'的下端向 后方倾斜规定角度形成的倾斜部182"构成。
所述倾斜部182〃的下端和所述后面热交换器184的下端相互临近,所 述室外热交换器180的下端与所述底盘110相隔一定的距离。
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180的下端的下侧具备了排水盘186,所述排水盘 186的左右结构较长,收集所述室外热交换器180上产生的冷凝水之后,并
在所述底盘110的上面左侧端和右侧端上设置侧面板188,所述侧面板
188构成了室外机100的侧面外观,下端部的前后分别设置了配管出入孔 188'。
在所述底盘110的后端上设置了后面格栅190,所述后面格栅190的大 小与所述后面热交换器184的大小对应,在所述后面格栅190的下侧具备 了后面板192。
在所述后面格栅190的上端设置了左右结构较长的后面上部支架194, 所述后面上部支架194设置在所述后面格栅190的上端前面,支撑所述电 机安装座174的支撑台174"后端。
所述后面上部支架194的两端部,即在所述底盘110后端边角上设置 了后方框架196。所述后方框架196的上下结构较长,支撑所述后面格栅 190和后面板192以及上面板160。
在所述前面板112后面上部设置控制盒(图未示),所述控制盒(图 未示)具有直角六面体形的外形,左右各设置一个,在其内部形成了空间, 设置下面要说明的多个的电子部件,由此控制所述室外机100的运转。 下面,结合图5说明所述冷媒切换装置300的组成。 图5是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冷媒切换装置的外观组成的立体图。 所述冷媒切换装置300接收配备于室内的制冷/制热开关(图未示)的
操作时产生的电信号,选择性地切换冷媒的流动,大致呈"rv'形外观,
上部与所述压縮机120' 、 120〃的出口连接,左右侧下端部分别与所述室外 热交换器180或者室内热交换器202连接。
所述冷媒切换装置300包括分支从所述压縮机120' 、 120"输出的被 压縮成高温高压状态的冷媒的分支管310;结合设置在所述分支管310的分 叉的下端部上,与所述室内热交换器202或者室外热交换器180连接的第1 切换部320以及第2切换部330构成。
所述分支管310使得从上侧流入的冷媒分为2个支流输出到外部,是 大致呈形结构的管,其上部的内径(流入管)大于下部的内径(分支
的管)。
在所述分支管310的下端结合所述第1切换部320以及第2切换部330, 所述第1切换部320使得分支管310的内部和室内热交换器202连通,由 此使所述分支管310输出的冷媒向所述室内热交换器202流动。
所述第1切换部320的上端部与分支管310的下端部左侧结合,在所 述第1切换部320的外面向左侧突出形成的第1管322与连接在所述室内 热交换器202入口部(制热运转时)上的共同液管210结合。
在所述空调器进行制热运转时,经过了所述冷媒切换装置300的冷媒 被引导至所述室内热交换器202内部。
所述第2切换部330与所述第1切换部320相反,在空调器进行制冷 运转时,选择形的允许冷媒的流动。
所述第2切换部330的上端部与分支管310的下端部右侧结合,从第2 切换部330的外面向右侧突出的第2管332与连接在室外热交换器180入 口部(制冷运转时)的冷媒管(图3a中符号P)连接。
当所述空调器以制冷模式运行时,经过了所述冷媒切换装置300的冷 媒在室外热交换器180的引导下流入所述室外热交换器180内部,形成制 冷循环。
在所述第1切换部320和第2切换部330的一侧设有根据所接收到了 电信号(制冷/制热运转时发生的信号)运行后,选择性地允许冷媒流动的 第1电磁阀324以及第2电磁阀334。
所述电磁阀324, 334用于完全关闭或者完全开放流体或者气体的流动 的切换开关,在收到电信号时,内部配备的电磁线圈(图未示)产生强烈
的磁场,通过移动活塞(图未示),可以选择性地封闭所述第1管322或
者第2管332。
所述第2切换部330接收空调器制热运转时,产生的电信号启动所述 第2电磁阀334,用以封闭所述第2管332,第1切换部320接收操纵制冷 开关时产生的电信号启动所述第1电磁阀324,用以封闭所述第1管322。
由于所述第1切换部320和第2切换部330所设置的电磁阀324、 334 无法同时应用于制冷/制热循环,因此两者当中只能选择一个开放。
下面,结合附图3a至图7详细说明如上构成的本发明的作用。
图6a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调器制热运转时的冷媒流动状态框图,图 6b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空调器制热运转时的冷媒流动状态框图,图7 是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冷媒切换装置的冷媒切换方法的阶段别的流程图。
参照图3a至图7说明空调器进行制冷模式运转时的冷媒切换装置的冷 媒切换方法。
首先,冷媒的流动方向根据空调器所运行的模式而变化,由此所述冷 媒切换方法首先进行操作制冷/制热幵关,选择制冷或者制热模式的模式选 择阶段S100。
所述模式选择阶段S100开始的同时,操纵所述制冷/制热开关时发生 的电信号传递到冷媒切换装置300中,由此进行信号传递阶段S200。而通 过所述信号传递阶段S200接收电信号的第1电磁阀324和第2电磁阀334 中的某一电磁阀将封闭,实施冷媒切断阶段S300。
选择所述制冷开关(图未示),开始进行制冷模式的运转时,电信号 将传递到第1切换部320上具备的第1电磁阀324中,而所述传递的电信 号将启动所述第1电磁阀324,防止从压縮机120, 120'输出的冷媒向室内 热交换器202流动。
所述第2切换部330上具备的第2电磁阀334变成幵放的状态,所述 制热阀门342封闭,制冷阀门344需要维持开放的状态,所述制热阀门342 和制冷阀门344的这些动作都是事先设定的。
从所述室内机200输出的冷媒沿着所述共同液管210经过制冷阀门344 进入所述储液罐132,从所述储液罐132输出的气态冷媒流入所述压縮机 120, 120'内部。
在所述压縮机120' 、 120"压縮的冷媒将通过油分离器122,在所述油 分离器122中,从冷媒中分离出润滑油通过油回收管123将油送回所述压 缩机120' 、 120"。
在所述压缩机压縮冷媒时,润滑油将混入到冷媒中,由于这时的润滑 油是液体状态,而冷媒处于气体状态,因此通过具有气液分离器作用的油 分离器122进行分离。
通过所述油分离器122的冷媒经过所述分支管310,通过开放的所述第 2切换部330流入室外热交换器180的内部。所述室外热交换器180具有冷 凝器(制冷模式下)的作用,因此冷媒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之后冷却, 变成液态冷媒。通过所述室外热交换器180的冷媒,通过所述过冷却器130 后进一步进行冷却。
经过所述过冷却器130的冷媒在经过用于清除冷媒中包含的水分的干 燥器(图未示)之后,通过所述共同液管210流入室内机200的内部。
所述冷媒通过所述共同液管210流入室内机200内部之后,通过从所 述共同液管210分支的分支液管200流入正在运行中的各个室内机200。然 后,这些冷媒在所述膨胀阀204减压,并在室内热交换器202进行热交换。 这时,所述室内热交换器202具有蒸发器的作用,因此冷媒进行热交换之 后变成低压气体。
从所述室内热交换器202输出的冷媒经过所述分支气管212'在聚集到 所述共同液管212之后,再次流入所示室内机100内部。通过所述共同气 管212和室外气管212〃流入室外机100内部的冷媒在经过所述制冷阀门344 之后,流入储液罐132,由此完成一次制冷循环。
如果所述储液罐132的入口部的组成如图3b所示,则经过所述制冷阀 门344的冷媒通过制冷专用管132"流入所述储液罐132内部。
参照图6a说明空调器进行制热运转时的状态。在空调器进行制热运转 时,冷媒的流动方向应与上述的制冷循环相反,并且由所述室外电磁阀102 调整冷媒量。
所述空调器的制热运转模式中也与所述制冷模式相同地通过冷媒切换 装置300进行冷媒流动方向的切换,依次进行通过操纵制热开关(图未示) 选择制热模式的模式选择阶段S100;制热开关操作时产生的电信号传递到 冷媒切换装置300的信号传递阶段S200;在所述信号传递阶段S200接收电 信号的冷媒切换装置300运行的冷媒切断阶段S300。
所述制冷阀门344以及第2切换部330处于封闭的状态,所述制热阀 门342以及第1切换部320处于开放的状态。g卩,所述第2电磁阀334接 收操纵制热开关(图未示)时发生的电信号后封闭,由此切断冷媒的流动, 而由于第1电磁阀324没有收到电信号而维持开放的状态。
在此状态下,压縮机压縮冷媒时,从压縮机120' 、 120〃输出的冷媒经 过所述分支管310之后,经过第1管322。然后,所述冷媒流入所述室内机 200的内部,通过室内热交换器202与冷空气进行热交换,加热室内空气。
在所述室内热交换器202进行了热交换的冷媒,通过事先设定好开放 的制热阀门342进入储液罐132之后,再次流入所述压縮机120' 、 120" 内部,由此完成一次制热循环。如果所述储液罐132的组成如图6b所示,则通过所述制热阀门342的 冷媒通过制热专用管132'流入储液罐132内部。
本发明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实施例中的内容,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之内 同行业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基础上可以提出其他的实施例。
例如,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在冷媒切换装置上配备了两个切换部,但 根据空调器的容量可以设置3个以上的切换部。
权利要求
1、一种空调器的冷媒切换装置,包括有设置于压缩冷媒的压缩机出口侧,用于引导冷媒的流动方向的空调器的冷媒切换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冷媒切换装置(300)通过接收制冷/制热开关操作时发生的电信号,而能够选择性地切换冷媒的流动方向。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空调器的冷媒切换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冷 媒切换装置(300)包括有用于将从压縮机压縮后输出的冷媒进行分支的分 支管(310);结合于所述分支管(310)的一端,选择性地与室内热交换 器(202)连通,使得分支管(310)内部的冷媒向室内热交换器(202)流 动的第1切换部(320);设置在所述分支管(310)的一端,选择性地与 室外热交换器(180)连通,引导所述分支管(310)内部的冷媒向室外热 交换器(180)流动的第2切换部构成(330)。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的冷媒切换装置,其特征是在所述 第1切换部(320)及第2切换部(330)的侧面均设有根据电信号启动, 够选选择性地允许冷媒流动的电磁阀(324、 334)。
4、 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空调器的冷媒切换装置,其特征是所 述第1切换部(320)和第2切换部(330)在制冷/制热运转时,只是择 一开放某一个切换部。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的冷媒切换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 l切换部(320)接收操纵制热开关时发生的电信号后封闭。
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的冷媒切换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 2切换部(330)接收操纵制冷开关时发生的电信号后封闭。
7、 利用权利要求1的空调器的冷媒切换装置的冷媒切换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操作制冷/制热开关选择制冷或者制热模式的模式选择阶段(S100);通过操纵所述制冷/制热开关产生的电信号传递到选择性地切换冷媒 的流动方向的多个所述制冷媒切换装置上的信号传递阶段(S200);从所述信号传递阶段接收电信号的冷媒切换装置运行后,选择性地切断冷媒的流动的冷媒切断阶段(S300)。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媒切换方法,其特征是在所述信号传递 阶段(S200)中,如果空调器处于制热模式,电信号传到设置在所述冷媒 切换装置一侧,将压縮机输出的冷媒引导至室外热交换器的第2切换部(330)。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媒切换方法,其特征是在所述信号传递 阶段中(S200),如果空调器处于制冷模式,电信号传到设置在所述冷媒 切换装置一侧,将压縮机输出的冷媒引导至室内热交换器的第1切换部(320)。
10、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媒切换方法,其特征是所述冷媒切断 阶段(S300)是根据电信号对第1电磁阀(324)及第2电磁阀(334)中 的某一个电磁阀启动后切断冷媒流动的过程。
11、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媒切换方法,其特征是在所述冷媒切 断阶段(S300)中,引导经过室内热交换器(202)的冷媒流入所述储液罐(132)内部的制冷阀门(344)关闭。
12、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冷媒切换方法,其特征是在所述冷媒切断阶段(S300)中,引导经过室外热交换器的冷媒流入所述储液罐内部的 制热阀门(342)关闭。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空调器的冷媒切换装置,包括有设置于压缩冷媒的压缩机出口侧,用于引导冷媒的流动方向的空调器的冷媒切换装置,所述冷媒切换装置通过接收制冷/制热开关操作时发生的电信号,而能够选择性地切换冷媒的流动方向。同时提供利用该空调器的冷媒切换装置的冷媒切换方法,本发明的效果是该空调器的冷媒切换装置中,空调器进行制冷/制热运转时,在没有发生泄漏的状态下进行了冷媒流动方向的切换。减少了冷媒切换不良,并预防了由此因此的压缩机的损坏,具有提高空调器的热交换效率的优点。不仅如此,减少了冷媒切换装置的部件费用,还降低了空调器的制造成本。
文档编号F25B41/04GK101178274SQ20061012929
公开日2008年5月14日 申请日期2006年11月8日 优先权日2006年11月8日
发明者洪星龙 申请人: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