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95314阅读:3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具有喷射器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通常,已知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具有喷射器,其具有制冷剂减压装置和制冷剂 循环装置的功能。例如,专利文件1-3描述了有关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其中从压缩机排 出的制冷剂通过在散热器中与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且冷却的高压制冷剂被在喷 射器的喷嘴部分中进行减压。例如,在专利文件1中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中,气液分离器设置在喷射器的 扩散器部分的下游侧,以将低压制冷剂分成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此外,气液分离器的 气体制冷剂出口连接至压缩机的制冷剂吸入端口,气液分离器的液体制冷剂出口连接至吸 入侧蒸发器的制冷剂入口,以及吸入侧蒸发器的制冷剂出口连接至喷射器的制冷剂吸入端另外,在专利文件2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中,分支部分设置在喷射器的喷嘴 部分的上游侧,以使从散热器流出的制冷剂流分支。另外,设置所述分支部分,使得在分支 部分处分支的制冷剂之一流向喷射器的喷嘴部分,且在分支部分分支的另一制冷剂流向喷 射器的制冷剂吸入端口。此外,排放侧蒸发器布置在喷射器的扩散器部分的下游侧,以蒸发从喷射器的扩 散器部分流出的制冷剂。用于减压和膨胀制冷剂的固定节流阀和吸入侧蒸发器设置在喷射 器的制冷剂吸入端口和分支部分之间,以便在排放侧蒸发器和吸入侧蒸发器上都获得冷却 能力。在专利文件3中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中,分支部分设置在喷射器的扩散器部 分的下游侧,以使从扩散器部分流出的制冷剂流分支。另外,设置分支部分,使得在分支部 分分支的制冷剂之一流入到排放侧蒸发器中,且在分支部分处分支的另一制冷剂经由吸入 侧蒸发器流向喷射器的制冷剂吸入端口。由此,可以在排放侧蒸发器和吸入侧蒸发器上都 获得冷却能力。在用于这种类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喷射器中,高压制冷剂在喷射器的喷 嘴部分中被减压和膨胀以被喷出,且在吸入侧蒸发器下游的制冷剂通过喷射制冷剂的压力的降低而被从制冷剂吸入端口吸入到其中,从而回收在喷嘴部分的减压和膨胀时损失的动能。通过将回收的动能(在下文被称为“回收能量”)转换成在喷射器的扩散器部分中 的压力能量,可以增加压缩机的吸入制冷剂的压力,从而减小了压缩机的驱动功率,且改善 了在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中的性能系数(COP)。现有技术文件专利文件[专利文件1]日本专利No. 3322263[专利文件2]日本专利No. 3931899[专利文件 3] JP2008-107055A然而,在这些类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中,喷射器的吸入能力根据穿过喷嘴 部分的制冷剂(驱动流)的流量(flow amount)的降低而降低,从而减小了回收能量的量。 因此,COP的改善可能根据在喷射器中的驱动流的流量的降低而被降低。例如,在专利文件1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中,如果高压制冷剂的压力根据外 部空气温度的降低而降低,那么降低了高压制冷剂和低压制冷剂之间的压力差,从而降低 了喷射器中的驱动流的流量。如果导致驱动流的流量降低,那么降低了喷射器的吸入能力,从而不仅降低了回 收能量的量,而且难以将来自气液分离器的液体制冷剂供给至蒸发器。因此,降低了在循环 中所获得的冷却能力。结果,COP的改善根据驱动流的流量的降低而被极大地降低。在喷射器的吸入能力被降低且难以将制冷剂供给至蒸发器时,低压制冷剂难以具 有吸热作用,从而在循环中导致故障的问题。将参考图118对细节进行描述。图118是莫利尔图(Mollierdiagram),显示出专 利文件1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状态。此外,图118的实线显示出在正常操作 时的制冷剂的状态,图118的虚线显示出在循环中发生上述的故障时的制冷剂的状态。如图118所示,如果高压制冷剂和低压制冷剂之间的压力差被减小(图118中的 白色箭头X40),那么喷射器的吸入能力将降低。因此,如果制冷剂没有被供给至蒸发器,那 么低压制冷剂在蒸发器中将不具有吸热作用(图118中的白色箭头Y40)。因此,如图118中的虚线所示,在散热器处散发的制冷剂的热量对应于压缩机的 压缩工作量。结果,热量不能从低压侧移动至高压侧,从而造成循环故障。另一方面,在专利文件2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中,经由固定节流阀和吸入侧 蒸发器从分支部分至喷射器的制冷剂吸入端口的制冷剂通路与喷射器的喷嘴部分平行连 接。因此,通过利用压缩机的制冷剂吸入和排放能力,流入到吸入侧蒸发器的制冷剂可以被 引入到喷射器的制冷剂吸入端口。因此,即使在高压制冷剂和低压制冷剂之间的压力差被降低从而降低了驱动流的 流量且减小了喷射器的回收能量的量时,制冷剂也可以通过压缩机的操作被供给至吸入侧 蒸发器和排放侧蒸发器。因此它可以防止在专利文件1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中所描述的循环故障。然 而,根据驱动流的流量的降低,降低了喷射器的扩散器部分中的加压量,且因此它不能避免 COP的降低。
在专利文件3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中,制冷剂以压缩机一散热器一喷射器一 排放侧蒸发器一压缩机的顺序流动,以在一个循环中被循环。在这种情形下,即使在高压制 冷剂和低压制冷剂之间的压力差被减小从而降低了喷射器的吸入能力时,也可以通过压缩 机的操作将制冷剂供给至排放侧蒸发器。因此,它可以防止在专利文件1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中所述的循环故障。然 而,根据驱动流的流量的降低减小喷射器的扩散器部分中的加压量,从而它不能避免COP 的降低。此外,COP也因为制冷剂不能供给至吸入侧蒸发器而降低。也就是,在使用喷射器作为制冷剂减压装置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中,如果导 致驱动流的流量变化,那么可能难以稳定地操作所述循环,同时具有高的COP。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完成了本发明,本发明的目的是即使在喷射器中引起了驱动流的流 量的变化时也能稳定地操作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例子,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包括第一压缩机构(11a),所述 第一压缩机构被配置以压缩和排放制冷剂;散热器(12),所述散热器被配置以冷却从所述 第一压缩机构(Ila)排出的高压制冷剂;喷射器(13),所述喷射器包括喷嘴部分(13a)、制 冷剂吸入端口(13b)以及扩散器部分(13d),所述喷嘴部分适于使从所述散热器(12)流 出的制冷剂减压和膨胀,制冷剂吸入端口适于通过从所述喷嘴部分(13a)喷射的高速制冷 剂流来吸入制冷剂,所述扩散器部分适于给喷射的制冷剂和从制冷剂吸入端口(13b)吸入 的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加压;吸入侧蒸发器(16),所述吸入侧蒸发器被配置以蒸发制冷剂 和使得被蒸发的制冷剂流向所述喷射器(13)的制冷剂吸入端口(13b);和第二压缩机构 (21a),所述第二压缩机构被配置以吸入从所述吸入侧蒸发器(16)流出的制冷剂,压缩被 吸入的制冷剂并排放被压缩的制冷剂。因为设置了第二压缩机构(21a),即使在根据喷射器(13)的驱动流的流量的减少 而降低喷射器(13)的吸入能力的操作条件下,喷射器(13)的吸入能力也可以通过第二压 缩机构(21a)的操作而被补充。因此,与驱动流的流量的变化无关,可以稳定地操作喷射器 式制冷循环装置。也就是,因为喷射器(13)的吸入能力由第二压缩机构(21a)补充,所以它可以限 制从扩散器部分(13d)供给至第一压缩机构(Ila)的制冷剂的密度被减小。因此,它可以 限制从第一压缩机构(Ila)排出的制冷剂流量降低。结果,即使在高压制冷剂和低压制冷之间的压力差易于降低的操作条件下,喷射 器(13)的驱动流的流量的降低可以被限制,因此可以稳定地操作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此外,通过第一和第二压缩机构(lla、21a)和喷射器(13)的扩散器部分(13d)中 的加压作用使制冷剂压力增加。因此,与通过单一压缩机构加压制冷剂的情形相比,降低了 第一和第二压缩机构(lla、21a)的驱动功率,从而改善了 COP。此外,通过扩散器部分(13d)的加压作用,可以增加第一压缩机构(Ila)的吸入 压力,从而降低第一压缩机构(Ila)中的驱动功率。另外,因为在各第一和第二压缩机构 (lla、21a)中的吸入压力和排放压力之间的压力差可以被降低,所以改善各自的第一和第 二压缩机构(lla、21a)中的压缩效率。
因此,在高压制冷剂和低压制冷剂之间的压力差很大的制冷剂循环装置中,例如 在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蒸发温度被降低至非常低的温度(例如_30°C至-10°C)的 制冷剂循环装置中,可以改善制冷剂循环装置的COP。例如,在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中,排放侧气液分离器(24)可以被设置成将从喷 射器(13)的扩散器部分(13d)流出的制冷剂分成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在这种情形 中,排放侧气液分离器(24)的液体制冷剂出口可以连接至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入 口侧,排放侧气液分离器(24)的气体制冷剂出口可以连接至第一压缩机构(Ila)的制冷剂 吸入侧。因此,即使在根据喷射器(13)的驱动流的流量的减小而降低喷射器(13)的吸入 能力的操作条件下,也可以通过第二压缩机构(21a)的操作,将液体制冷剂从排放侧气液 分离器(24)供给至吸入侧蒸发器(16)。因此,可以精确地稳定操作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另外,饱和气体制冷剂可以从排放侧气液分离器(24)的气体制冷剂出口被吸到 第一压缩机构(Ila)中。因此,与具有过热度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到第一压缩机构(Ila)中 的情形相比,当等熵地压缩制冷剂时第一压缩机构(Ila)的压缩操作量可以被降低,从而 改善COP。另外,内部热交换器(30、31、32)可以被设置成,在从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和 循环中的低压侧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例如,循环中的低压侧制冷剂可以是将被吸入第一压缩机构(Ila)中的制冷剂, 或可以是将被吸入第二压缩机构(21a)中的制冷剂,或可以是在排放侧气液分离器(24)内 部中的制冷剂。因此,在制冷剂入口侧和制冷剂出口侧处的制冷剂焓之间的焓差(冷却能力)可 以在吸入侧蒸发器(16)中被增大,从而进一步改善COP。在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中,高压侧减压装置(17)可以设置在从散热器(12)的 制冷剂出口侧至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入口侧的制冷剂通路中,用于减压和膨胀从散热 器(12)流出的制冷剂。因此,通过高压侧减压装置(17)的作用,流入到喷嘴部分(13a)中的制冷剂可以 被减压成气液两相状态。因此,与液体制冷剂流入到喷嘴部分(13a)的情形相比,可以便于 喷嘴部分(13a)中的制冷剂的沸腾,从而改善喷嘴效率。结果,在扩散器部分(13d)中增加了压力增加量,从而进一步改善了 COP。在此处, 喷嘴效率是当制冷剂的压力能量被转换成制冷剂的动能时喷嘴部分(13a)中的能量转换效率。此外,因为高压侧减压装置(17)由可变节流阀机构配置而成,所以可以根据循环 中的负载变化改变流入到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中的制冷剂的流量。结果,即使出 现负载波动,也可以稳定地操作制冷剂循环,同时具有高的COP。高压侧减压装置(17)可以是膨胀单元,在所述膨胀单元中体积被膨胀以便减压 制冷剂,和将制冷剂的压力能量转换成机械能量。在这种情形中,可以有效地利用从膨胀单 元输出的机械能量,使得可以改善整个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中的能量效率。例如,散热器(12)可以包括被设置成冷凝制冷剂的冷凝部分(12b)、被设置成将从冷凝部分(12b)流出的制冷剂分成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的气液分离部分(12c)以及 被设置成过冷从气液分离部分(12c)流出的液体制冷剂的过冷部分(12d)。因此,在制冷剂入口侧和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的焓之间的焓差(冷却能力)可 以在吸入侧蒸发器(16)中被增大,从而进一步改善了 COP。此时,可以降低在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入口侧的制冷剂的焓,且因此不增 加被吸入第一和第二压缩机构(lla、21a)中的制冷剂的焓。因此,它可以限制被吸入第一 和第二压缩机构(lla、21a)中的制冷剂的密度的降低。因此,可以防止从第一和第二压缩 机构(lla、21a)排出的制冷剂流量的降低,从而确保改善COP。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可以包括用于改变第一压缩机构(Ila)的制冷剂排放能 力的第一排放能力改变装置(lib)和用于改变第二压缩机构(21a)的制冷剂排放能力的第 二排放能力改变装置(21b)。在这种情形中,第一排放能力改变装置(lib)和第二排放能力 改变装置(21b)可以被配置成,分别独立地改变第一压缩机构(Ila)和第二压缩机构(21a) 的制冷剂排放能力。因此,第一压缩机构(Ila)的制冷剂排放能力和第二压缩机构(21a)的制冷剂排 放能力可以被独立地调整,从而可以高压缩效率地操作第一和第二压缩机构(lla、21a)。第一和第二压缩机构(Ila)和(21a)可以容纳在同一外壳中且可以一体地构成。 结果,可以将第一和第二压缩机构(lla、21a)的尺寸制成很小,从而减小了整个喷射器式 制冷循环装置的尺寸。在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中,可以将排放侧蒸发器(14)设置成蒸发从扩散器部 分(13d)流出的制冷剂。因此,不仅可以在吸入侧蒸发器(16)中而且可以在排放侧蒸发器(14)中实现冷 却能力。此外,吸入侧蒸发器(16)中的制冷剂蒸发压力为对应于喷射的制冷剂的抽吸作用 的压力,且排放侧蒸发器(14)中的制冷剂压力为在扩散器部分(13d)中加压的压力。也就 是,制冷剂蒸发温度在吸入侧蒸发器(16)和排放侧蒸发器(14)中彼此不同。第一压缩机构(Ila)可以将制冷剂压缩成等于或高于制冷剂的临界压力,或小于 临界压力。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例子,一种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包括第一压缩机构(11a), 所述第一压缩机构被配置以压缩和排放制冷剂;散热器(12),所述散热器被配置以冷却从 所述第一压缩机构(Ila)排出的高压制冷剂;分支部分(18),所述分支部分被设置以使从 所述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流分支;喷射器(13),所述喷射器包括喷嘴部分(13a)、制 冷剂吸入端口(13b)以及扩散器部分(13d),所述喷嘴部分适于使在所述分支部分(18)处 分支的制冷剂的一个流减压和膨胀,制冷剂吸入端口适于通过从所述喷嘴部分(13a)喷射 的高速制冷剂流来吸入制冷剂,所述扩散器部分适于给喷射的制冷剂和从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吸入的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加压;吸入侧减压装置(19、20),所述吸入侧减压装置用 于使在所述分支部分(18)处分支的制冷剂的另一流减压和膨胀;吸入侧蒸发器(16),所述 吸入侧蒸发器被配置以蒸发被所述吸入侧减压装置(19、20)减压的制冷剂和使得被蒸发 的制冷剂流向所述喷射器(13)的制冷剂吸入端口(13b);和第二压缩机构(21a),所述第二 压缩机构被配置以吸入从所述吸入侧蒸发器(16)流出的制冷剂,压缩被吸入的制冷剂并 排放被压缩的制冷剂。
13
因为设置了第二压缩机构(21a),即使在根据喷射器(13)的驱动流的流量的减少 而降低喷射器(13)的吸入能力的操作条件下,喷射器(13)的吸入能力也可以通过第二压 缩机构(21a)的操作而被补充。此外,通过第一和第二压缩机构(lla、21a)和喷射器(13)的扩散器部分(13d)中 的加压作用使制冷剂压力增加。因此,与通过单一压缩机构加压制冷剂的情形相比,降低了 第一和第二压缩机构(lla、21a)的驱动功率,从而改善了 COP。此外,通过扩散器部分(13d)的加压作用,可以增加第一压缩机构(Ila)的吸入 压力,从而降低第一压缩机构(Ila)中的驱动功率。另外,因为在各第一和第二压缩机构 (lla、21a)中的吸入压力和排放压力之间的压力差可以被降低,所以改善各自的第一和第 二压缩机构(lla、21a)中的压缩效率。结果,即使在导致驱动流的流量变化从而降低了扩散器部分(13d)的加压能力 时,也可以稳定地高COP地操作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因此,在高压制冷剂和低压制冷剂之间的压力差很大的制冷剂循环装置中,例如 在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蒸发温度被降低至非常低的温度(例如_30°C至-10°C)的 制冷剂循环装置中,本发明的效果是极其有效的。例如在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中,排放侧蒸发器(14)可以设置成蒸发从扩散器 部分(13d)流出的制冷剂。因此,不仅可以在吸入侧蒸发器(16)中而且可以在排放侧蒸发器(14)中实现冷 却能力。此外,吸入侧蒸发器(16)中的制冷剂蒸发压力为对应于喷射制冷剂的抽吸作用的 压力,且排放侧蒸发器(14)中的制冷剂压力为在扩散器部分(13d)中加压的压力。因此, 制冷剂蒸发温度在吸入侧蒸发器(16)和排放侧蒸发器(14)中彼此不同。在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中,高压侧减压装置(17、27)可以设置在从散热器(12) 的制冷剂出口侧至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入口侧的制冷剂通路中,用于减压和膨胀从散 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因此,通过高压侧减压装置(17、27)的作用,将流入到喷嘴部分(13a)中的制冷剂 可以被减压成气液两相状态。因此,它与液体制冷剂流入到喷嘴部分(13a)的情形相比,可 以便于喷嘴部分(13a)中的制冷剂的沸腾,从而改善喷嘴效率。结果,在扩散器部分(13d)中增加了压力增加量,从而进一步改善了 COP。在此处, 喷嘴效率是当制冷剂的压力能量被转换成制冷剂的动能时喷嘴部分(13a)中的能量转换效率。此外,因为高压侧减压装置(17、27)由可变节流阀机构配置而成,可以根据循环 中的负载变化改变流入到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中的制冷剂的流量。结果,即使出 现负载波动,也可以稳定地操作制冷剂循环,同时具有高的COP。高压侧减压装置(17、27)可以设置在从散热器(12)的制冷剂出口侧至分支部分 (18)的制冷剂入口侧的制冷剂通路中,或可以设置从分支部分(18)的制冷剂出口侧至喷 嘴部分(13a)的制冷剂入口侧的制冷剂通路中。另外,在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中,内部热交换器(30、31、32)可以被设置成,在 从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和循环中的低压侧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因此,在制冷剂入 口侧和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的焓之间的焓差(冷却能力)可以在吸入侧蒸发器(16)中被增大,从而进一步改善COP。在这种情形中,从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为在从散热器(12)的制冷剂出口侧 至分支部分(18)的制冷剂入口侧的制冷剂通路中的制冷剂。可替代地,从散热器(12)流 出的制冷剂为从分支部分(18)的制冷剂出口侧至吸入侧减压装置(19、20)的制冷剂入口 侧的制冷剂通路中的制冷剂。此外,内部热交换器(34、35)可以被设置成,在吸入侧减压装置(19)的减压和膨 胀阶段中的制冷剂和循环中的低压侧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因此,在制冷剂入口侧和制 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的焓之间的焓差(冷却能力)可以在吸入侧蒸发器(16)中被增大,从 而进一步改善COP。例如,在循环中的低压侧制冷剂可以是将被吸入第一压缩机构(Ila)中的制冷剂 或可以是将被吸入第二压缩机构(21a)中的制冷剂。另外,散热器(12)可以包括被设置成冷凝制冷剂的冷凝部分(12b)、被设置成将 从冷凝部分(12b)流出的制冷剂分成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的气液分离部分(12c)以及 被设置成过冷从气液分离部分(12c)流出的液体制冷剂的过冷部分(12d)。在这种情形中,因为过冷部分(12d)中被过冷的低焓制冷剂流入到吸入侧蒸发器 (16)中,在制冷剂入口侧和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的焓之间的焓差(冷却能力)可以在吸 入侧蒸发器(16)中被增大,从而进一步改善COP。此时,可以降低在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入口侧的制冷剂的焓,且从而不增 加被吸入第一和第二压缩机构(lla、21a)中的制冷剂的焓。因此,它可以降低被吸入第一 和第二压缩机构(lla、21a)中的制冷剂的密度降低。因此,可以防止从第一和第二压缩机 构(lla、21a)排出的制冷剂流量降低,从而确保改善COP。此外,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可以设置有辅助散热器(12e),其设置在分支部分 (18)的制冷剂下游侧,以冷却流向吸入侧减压装置(19、20)的制冷剂。在这种情形中,因为在散热器(12)和辅助散热器(12e)处被冷却的低焓制冷剂流 入到吸入侧蒸发器(16)中,在制冷剂入口侧和制冷剂出口侧处的制冷剂的焓之间的焓差 (冷却能力)可以在吸入侧蒸发器(16)中被增大,从而进一步改善COP。因为流入到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被在辅助散热器(12e)中冷 却,所以相对于流入到吸入侧减压装置(19、20)中的制冷剂降低所述焓。因此,可以增加在 喷嘴部分(13a)中的回收的能量,可以进一步改善COP。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例子,一种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包括第一压缩机构 (11a),所述第一压缩机构被配置以压缩和排放制冷剂;散热器(12),所述散热器被配置以 冷却从所述第一压缩机构(Ila)排出的高压制冷剂;喷射器(13),所述喷射器包括喷嘴部 分(13a)、制冷剂吸入端口(13b)以及扩散器部分(13d),所述喷嘴部分适于使从所述散热 器(12)流出的制冷剂减压和膨胀,制冷剂吸入端口适于通过所述喷嘴部分(13a)喷射的 高速制冷剂流来吸入制冷剂,所述扩散器部分适于给喷射的制冷剂和从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吸入的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加压;分支部分(18),所述分支部分被设置以使从所述 喷射器(13)的扩散器部分(13d)流出的制冷剂流分支;排放侧蒸发器(14),所述排放侧蒸 发器被配置以蒸发在所述分支部分(18)处分支的制冷剂且使得被蒸发的制冷剂流向所述 第一压缩机构(Ila)的制冷剂吸入侧;吸入侧减压装置(19),所述吸入侧减压装置用于使在所述分支部分(18)处分支的制冷剂的另一流减压和膨胀;吸入侧蒸发器(16),所述吸入 侧蒸发器被配置以蒸发被所述吸入侧减压装置(19)减压的制冷剂和使得被蒸发的制冷剂 流向所述喷射器(13)的制冷剂吸入端口(13b);和第二压缩机构(21a),所述第二压缩机构 被配置以吸入从所述吸入侧蒸发器(16)流出的制冷剂,压缩被吸入的制冷剂并排放被压 缩的制冷剂。因为设置了第二压缩机构(21a),即使在根据喷射器(13)的驱动流的流量的减少 而降低喷射器(13)的吸入能力的操作条件下,喷射器(13)的吸入能力也可以通过第二压 缩机构(21a)的操作而被补充。此外,通过第一和第二压缩机构(lla、21a)和喷射器(13)的扩散器部分(13d)中 的加压作用使制冷剂压力增加。因此,与通过单一压缩机构加压制冷剂的情形相比,降低了 第一和第二压缩机构(lla、21a)的驱动功率,从而改善了 COP。此外,通过扩散器部分(13d)的加压作用,可以增加第一压缩机构(Ila)的吸入 压力,从而降低第一压缩机构(Ila)中的驱动功率。另外,因为在各第一和第二压缩机构 (lla、21a)中的吸入压力和排放压力之间的压力差可以被降低,所以改善各自的第一和第 二压缩机构(lla、21a)中的压缩效率。结果,即使在导致驱动流的流量变化从而降低了扩散器部分(13d)的加压能力 时,也可以稳定地高COP地操作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因此,在高压制冷剂和低压制冷剂之间的压力差很大的制冷剂循环装置中,例如 在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蒸发温度被降低至非常低的温度(例如_30°C至-10°C)的 制冷剂循环装置中,本发明的效果是极其有效的。此外,吸入侧蒸发器(16)中的制冷剂蒸发压力(制冷剂蒸发温度)为对应于喷射 制冷剂的抽吸作用的压力,和排放侧蒸发器(14)中的制冷剂压力为在扩散器部分(13d)被 加压的压力。因此,制冷剂蒸发温度在吸入侧蒸发器(16)和排放侧蒸发器(14)中是不同 的。例如,在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中,高压侧减压装置(17)可以设置在从散热器 (12)的制冷剂出口侧至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入口侧的制冷剂通路中,用于减压和膨胀 从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因此,通过高压侧减压装置(17)的作用,流入到喷嘴部分(13a)中的制冷剂可以 被减压成气液两相状态。因此,与液体制冷剂流入到喷嘴部分(13a)的情形相比,可以便于 喷嘴部分(13a)中的制冷剂的沸腾,从而改善喷嘴效率。结果,在扩散器部分(13d)中增加了压力增加量,从而进一步改善了 COP。在此处, 喷嘴效率是当制冷剂的压力能量被转换成制冷剂的动能时喷嘴部分(13a)中的能量转换效率。此外,因为高压侧减压装置(17)由可变节流阀机构配置而成,可以根据循环中的 负载变化改变流入到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中的制冷剂的流量。结果,即使出现负 载波动,也可以稳定地操作制冷剂循环,同时具有高的COP。根据本发明的第四例子,一种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包括第一压缩机构 (11a),所述第一压缩机构被配置以压缩和排放制冷剂;散热器(12),所述散热器被配置以 冷却从所述第一压缩机构(Ila)排出的高压制冷剂;喷射器(13),所述喷射器包括喷嘴部分(13a)、制冷剂吸入端口(13b)以及扩散器部分(13d),所述喷嘴部分适于使从所述散热 器(12)流出的制冷剂减压和膨胀,制冷剂吸入端口适于通过从所述喷嘴部分(13a)喷射 的高速制冷剂流来吸入制冷剂,所述扩散器部分适于给喷射的制冷剂和从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吸入的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加压;排放侧蒸发器(14),所述排放侧蒸发器被配置以 蒸发从所述扩散器部分(13)流出的制冷剂且使得被蒸发的制冷剂流向所述第一压缩机构 (Ila)的制冷剂吸入侧;第一分支部分(18),所述第一分支部分被配置以能够使从所述散 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流分支;第一吸入侧减压装置(19),所述第一吸入侧减压装置用于 使在所述第一分支部分(18)处分支的制冷剂减压和膨胀;第二分支部分(28),所述第二分 支部分被配置以能够使从所述扩散器部分(13d)流出的制冷剂流分支;第二吸入侧减压装 置(29),所述第二吸入侧减压装置用于使得在所述第二分支部分(28)处分支的制冷剂减 压和膨胀;吸入侧蒸发器(16),所述吸入侧蒸发器被配置以蒸发从所述第一吸入侧减压装 置(19)流出的制冷剂和从所述第二吸入侧减压装置(29)流出的制冷剂中的至少之一的制 冷剂,且使得被蒸发的制冷剂流向所述喷射器(13)的制冷剂吸入端口(13b);和第二压缩 机构(21a),所述第二压缩机构被配置以吸入从所述吸入侧蒸发器(16)流出的制冷剂,压 缩被吸入的制冷剂并排放被压缩的制冷剂。因此,可以仅在第一分支部分(18)处分支制冷剂流,从而将从第一吸入侧减压装 置(19)流出的制冷剂供给至吸入侧蒸发器(16)。此外,可以仅在第二分支部分(28)处分 支制冷剂流,从而将从第二吸入侧减压装置(29)流出的制冷剂供给至吸入侧蒸发器(16)。此外,还可以在第一和第二分支部分(18、28)处都分支制冷剂流,从而将从第一 和第二吸入侧减压装置(19、29)流出的制冷剂供给至吸入侧蒸发器(16)。在这种情形中, 与将从第一电动膨胀阀(19)和第二电动膨胀阀(29)中的任一个流出的制冷剂被供给至吸 入侧蒸发器(16)的循环结构相比,可以容易地增加被供给至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 流量。因为设置了第二压缩机构(21a),即使当任何循环配置被切换时,也可以通过第二 压缩机构(21a)的操作来补充喷射器(13)的吸入能力。因此,即使在根据喷射器(13)的 驱动流的流量的减少而降低喷射器(13)的吸入能力的操作条件中,也可以确保将制冷剂 供给至吸入侧蒸发器(16)。另外,通过第一和第二压缩机构(lla、21a)和在喷射器(13)的扩散器部分(13d) 中的加压作用而增加制冷剂压力。因此,与通过单一压缩机构加压制冷剂的情形相比,第一 和第二压缩机构(lla、21a)的驱动功率可以被减小,从而改善COP。此外,通过扩散器部分(13d)的加压作用,可以增加第一压缩机构(Ila)的吸入压 力,从而减小第一压缩机构(Ila)的驱动功率。另外,因为可以减小在各自的第一和第二压 缩机构(lla、21a)中的吸入压力和排放压力之间的压力差,所以可以改善在各自的第一和 第二压缩机构(lla、21a)中的压缩效率。结果,即使在驱动流的流量变化从而降低了扩散器部分(13d)的加压能力时,也 可以稳定地高COP地操作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因此,在高压制冷剂和低压制冷剂之间的压力差需要保持很大的制冷剂循环装 置中,例如在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蒸发温度被降低至非常低的温度(例如-30°C 至-10°C )的制冷剂循环装置中,本发明的效果是极其有效的。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例子,一种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包括第一压缩机构(11a), 所述第一压缩机构被配置以压缩和排放制冷剂;分支部分(38),所述分支部分被配置以使 从所述第一压缩机构(Ila)排出的高压制冷剂流分支;第一散热器(121),所述第一散热器 被配置以冷却在所述分支部分(38)处分支的制冷剂的一个流;喷射器(13),所述喷射器包 括喷嘴部分(13a)、制冷剂吸入端口(13b)以及扩散器部分(13d),所述喷嘴部分适于使从 所述第一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减压和膨胀,制冷剂吸入端口适于通过从所述喷嘴部 分(13a)喷射的高速制冷剂流来吸入制冷剂,所述扩散器部分适于给喷射的制冷剂和从制 冷剂吸入端口(13b)吸入的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加压;第二散热器(122),所述第二散热器 被配置以冷却在所述分支部分(38)处分支的制冷剂的另一流;吸入侧减压装置(39),所述 吸入侧减压装置用于使从所述第二散热器(122)流出的制冷剂减压和膨胀;吸入侧蒸发器 (16),所述吸入侧蒸发器被配置以蒸发被所述吸入侧减压装置(39)减压的制冷剂,且使得 被蒸发的制冷剂流向所述喷射器(13)的制冷剂吸入端口(13b);和第二压缩机构(21a),所 述第二压缩机构被配置以吸入从所述吸入侧蒸发器(16)流出的制冷剂,压缩被吸入的制 冷剂并排放被压缩的制冷剂。因此第一散热器(121)的热交换能力(散热性能)和第二散热器(122)的热交换 能力(散热性能)可以独立地改变。例如,第二散热器(122)的热交换能力和吸入侧蒸发 器(16)的热交换能力(吸热性能)可以容易相匹配。因此,容易使得循环的操作稳定。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因为使用第一散热器(121),使得第一散热器(121)的热交 换能力与第二散热器(122)相比被降低,它可以防止流至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的 制冷剂的焓不必要地降低。因此,喷嘴部分(13a)中的回收能量可以被增加,且可以进一步 改善COP。因为设置了第二压缩机构(21a),可以通过第二压缩机构(21a)的操作来补充喷 射器(13)的吸入能力。因此,类似于第一例子的本发明,即使在喷射器(13)中引起驱动流 的流量的变化从而降低了扩散器部分(13d)的加压能力时,可以稳定地高COP地操作喷射 器式制冷循环装置。根据本发明的第六例子,一种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包括第一压缩机构(11a), 所述第一压缩机构被配置以压缩和排放制冷剂;散热器(12),所述散热器被配置以冷却从 所述第一压缩机构(Ila)排出的高压制冷剂;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51、52),所述第一和第 二热交换器被配置以在制冷剂和所述将被热交换的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喷射器(13),所 述喷射器包括喷嘴部分(13a)、制冷剂吸入端(13b)以及扩散器部分(13d),所述喷嘴部分 适于使从所述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减压和膨胀,制冷剂吸入端口适于通过从所述喷 嘴部分(13a)喷射的高速制冷剂流来吸入制冷剂,所述扩散器部分适于给喷射的制冷剂和 从制冷剂吸入端口(13b)吸入的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加压;排放侧气液分离器(55),所述 排放侧气液分离器被设置以将从所述喷射器(13)的所述扩散器部分(13d)流出的制冷剂 分成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第二压缩机构(21a),所述第二压缩机构被配置以压缩制 冷剂且朝向制冷剂吸入端口(13b)排放被压缩的制冷剂;和通路切换装置(53、54),所述通 路切换装置用于切换制冷剂通路,以设定第一操作模式或第二操作模式。此外,在所述第一 操作模式中,所述通路切换装置(53、54)切换制冷剂通路,使得从所述第一压缩机构(Ila) 排出的制冷剂以所述散热器(12)—所述第一热交换器(51)—所述喷嘴部分(13a)的这样的顺序流动,且同时从所述排放侧气液分离器(55)流出的液体制冷剂以所述第二热交换 器(52)—所述第二压缩机构(21a)—制冷剂吸入端口(13d)的这样的顺序流动。另一方 面,在所述第二操作模式中,所述通路切换装置(53、54)切换制冷剂通路,使得从所述第一 压缩机构(Ila)排出的制冷剂以所述散热器(12)—所述第二热交换器(52)—所述喷嘴部 分(13a)的这样的顺序流动,且同时从所述排放侧气液分离器(55)流出的液体制冷剂以所 述第一热交换器(51)—所述第二压缩机构(21a)—制冷剂吸入端(13d)这样的顺序流动。因此,在第一操作模式中,可以通过第二热交换器(52)冷却将被热交换的流体, 同时可以通过将在散热器(12)下游的制冷剂供给至第一热交换器(51)而对第一热交换器 (51)进行除霜。另一方面,在第二操作模式中,可以通过第一热交换器(51)冷却将被热交 换的流体,同时通过将在散热器(12)下游的制冷剂供给至第二热交换器(52)而对第二热 交换器(52)进行除霜。因为可以可交替地切换第一操作模式和第二操作模式,即使在第一和第二热交换 器(51、52)中的任一个被除霜时,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51、52)中的另一个也可以用于冷 却将被热交换的流体。因为设置了第二压缩机构(21a),即使在任何操作模式中也可以通过第二压缩机 构(21a)的操作来补充喷射器(13)的吸入能力。因此,类似于第一例子的本发明,即使驱 动流的流量变化从而降低了扩散器部分(13d)的加压能力时,也可以稳定地高COP地操作 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


图1是第一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示意图;图2是显示第一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状态的莫利尔图;图3是第二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示意图;图4是显示第二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状态的莫利尔图;图5是第三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示意图;图6是显示第三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状态的莫利尔图;图7是第四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示意图;图8是显示第四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状态的莫利尔图;图9是第五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示意图;图10是显示第五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状态的莫利尔图;图11是第六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示意图;图12是显示第六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状态的莫利尔图;图13是第七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示意图;图14是显示第七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状态的莫利尔图;图15是第八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示意图;图16是第九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示意图;图17是第十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示意图;图18是第十一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示意图;图19是显示第十一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状态的莫利尔图20是第十二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示意图21是显示第十二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状态的莫利尔图22是第十三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示意图23是第十四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示意图24是显示第十四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状态的莫利尔图25是第十五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示意图26是显示第十五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状态的莫利尔图27是第十六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示意图28是显示第十六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状态的莫利尔图29是第十七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示意图30是显示第十七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状态的莫利尔图31是第十八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示意图32是显示第十八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状态的莫利尔图33是第十九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示意图34是显示第十九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状态的莫利尔图35是第二十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示意图36是显示第二十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状态的莫利尔图37是第二十一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示意图38是显示第二十一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状态的莫利尔
图39是第二十二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示意图; 图40是显示第二十二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状态的莫利尔
图41是第二十三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示意图; 图42是显示第二十三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状态的莫利尔
图43是第二十四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示意图; 图44是显示第二十四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状态的莫利尔
图45是第二十五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示意图; 图46是显示第二十五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状态的莫利尔
图47是第二十六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示意图; 图48是显示第二十六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状态的莫利尔
图49是第二十七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示意图; 图50是显示第二十七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状态的莫利尔
图51是显示第二十八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制冷剂状态的莫利尔
4 5 6 7 8 9 O
^^ , ^^ ^^ , ^^ ^^ , ^^ LO

3]
4]
5]
6]
7]
2 2 2 2 2 2
接收器(即液体接收器)可以设置在散热器12的制冷剂出口侧,以用作高压侧气 液分离器,在其中,从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被分成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且液体制 冷剂被储存作为剩余的制冷剂。此外,在接收器中分离的饱和的液体制冷剂被引入到下游 侧。喷射器13连接至散热器12的制冷剂出口侧。喷射器13被用作用于减压和膨胀 制冷剂的制冷剂减压装置和用于通过从喷嘴部分13a喷出的高速的制冷剂流的抽吸作用 而使得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循环装置。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通路横截面被节流,使得从散热器12流出的高压制冷剂被 在喷嘴部分13a中等熵地减压和膨胀。设置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以与喷射器13中的空间 连通,其中设置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喷射端口,以便吸入从第二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混合部分13c被设置在喷射器13中,在制冷剂流的喷嘴部分13a和制冷剂吸入端 口 13b的下游侧,以便混合从喷嘴部分13a喷出的高速的制冷剂流与从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 吸入的吸入制冷剂。扩散器部分13d设置在喷射器13中,在制冷剂流的混合部分13c的下 游,以便在扩散器部分13d中增加制冷剂压力。扩散器部分13d被形成这样的形状,以使得逐渐增加制冷剂的通路横截面积,且 具有减小制冷剂流的速度的作用,以便增加制冷剂压力。也就是,扩散器部分13d具有将制 冷剂的速度能量转换成制冷剂的压力能量的作用。贮存器24连接至扩散器部分13d的出 口侧。贮存器24是排放侧气液分离器,在其中从喷射器13的扩散器部分13d流出的制 冷剂被分成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且循环中的剩余的液体制冷剂被储存在其中。第一 压缩机11的制冷剂吸入端口连接至贮存器24的气体制冷剂出口,且吸入侧蒸发器16经由 固定节流阀15连接至贮存器24的液体制冷剂出口。固定节流阀15是适合于减压和膨胀从贮存器24流出的液体制冷剂的低压侧减压 装置。毛细管、节流孔等可以用作固定节流阀15。吸入侧蒸发器16被配置用于在固定节流阀15处减压和膨胀的低压制冷剂和由吹 风机16a吹送的室内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且被用作吸热的热交换器,在其中低压制冷剂 被蒸发以便执行吸热作用。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室内空气是将被热交换的流体。吹风机 16a是电动吹风机,其中吹风机16a的转速(空气吹送量)由来自控制装置的控制电压输出 控制。第二压缩机21的制冷剂吸入端口连接至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出口侧。第二 压缩机21的基本结构类似于第一压缩机11。因此,第二压缩机21是电动压缩机,其中固定 排量类型的第二压缩机构21a由第二电机21b来驱动。本实施例的第二电机21b用作第二 排放能力改变装置,用于改变第二压缩机构21a的制冷剂排放能力。喷射器31的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连接至第二压缩机21的制冷剂排放端口。控制装置(未显示)由包括CPU、R0M和RAM等以及其的周围电路的通常已知的微 型计算机构成。控制装置基于储存在ROM中的控制程序执行各种计算和处理,且控制各种 电动致动器llb、12b、16a、21a等的操作。控制装置包括用作控制作为第一排放能力改变装置的第一电机lib的操作的第 一排放能力控制装置的功能部分和用作控制作为第二排放能力改变装置的第二电机21b的操作的第二排放能力控制装置的功能部分。第一排放能力控制装置和第二排放能力控制 装置可以分别由不同的控制装置构造而成。来自传感器组(未显示)的检测值和来自操作面板(未显示)的各种操作信号被 输入到控制装置中,传感器组包括用于检测外部空气温度(即制冷器室外部温度)的外部 空气传感器、用于检测制冷器室内部温度的内部温度传感器,在操作面板中设置了用于操 作制冷器等的操作开关。接下来,将基于图2中显示的莫利尔图对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实施例的操作进行描 述。在操作面板的操作开关被打开时,控制装置使得第一和第二电机llb、21b、冷却风扇 12a和吹风机16a被操作。因此,第一压缩机11吸入制冷剂、压缩吸入的制冷剂以及排放被 压缩的制冷剂。此时制冷剂的状态是图2中点a2。从第一压缩机11排出的高温和高压制冷剂流入到散热器12,且与由冷却风扇12a 吹送的空气(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以进行散热和冷凝(在图2中从点a2 —点b2)。在 散热器12处散热的制冷剂流入到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且在喷嘴部分13a中被等熵地 减压和膨胀(在图2中从点b2 —点c2)。在喷嘴部分13a的减压和膨胀中,制冷剂的压力能量被转换成制冷剂的速度能 量,且制冷剂被高速地从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喷射端口喷出。因此,从第二压缩机21排 出的制冷剂,通过喷射的制冷剂的制冷剂抽吸作用而被从喷射器13的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 吸入到喷射器13中。此外,从喷嘴部分13a喷出的喷射制冷剂和从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吸入的吸入制 冷剂被在喷射器13的混合部分13c中进行混合,且流入到喷射器13的扩散器部分13d中 (在图2中从点c2 —点d2,从点j2 —点d2)。也就是,通路横截面积在扩散器部分13d中 朝着下游扩大,使得制冷剂的速度能量转换成其压力能量,从而增加了制冷剂的压力(在 图2中从点d2 —点e2)。接下来,从扩散器部分13d流出的制冷剂被分成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在图 2中从点e2 —点f2,从点e2 —点g2)。从贮存器24的气体制冷剂出口流出的气体制冷剂 被吸入到第一压缩机11中,且被再次压缩(在图2中从点f2 —点a2)。另一方面,从贮存器24的液体制冷剂出口流出的液体制冷剂被进一步在固定节 流阀15中等焓地减压和膨胀,从而降低了制冷剂的压力(在图2中从点g2—点h2)。在固 定节流阀15处被减压和膨胀的制冷剂流入到吸入侧蒸发器16中,且通过从由吹风机16a 吹送的制冷器的室内部的空气吸收热量而蒸发(在图2中从点h2—点i2)。因此,冷却了 被吹送到制冷器的室内部的空气。从吸入侧蒸发器16流出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到第二压缩机21中,且被压缩(在 图2中从点i2 —点j2)。此时,控制装置控制第一和第二电机llb、21b的操作,使得在喷射 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个循环中的COP几乎接近于最大值。具体地,将在第一和第二压缩 机构lla、21a中的压力增加量控制成大致相等,用于改善在第一和第二压缩机构lla、21a 中的压缩效率。当在制冷剂在第一和第二压缩机11、21中被等熵地进行压缩的情形中制冷剂的 焓的增加量是ΔΗ1时,且当在第一和第二压缩机11、21中的实际加压的制冷剂的焓的实际 增加量是ΔΗ2时,压缩效率是ΔΗ1与ΔΗ2的比。
25
例如,在增加第一和第二压缩机11、21的转速或压力增加量时,通过制冷剂的一 部分热量来增加制冷剂的温度,从而增加焓的实际增加量△ H2。在这种情形下,在第一和第 二压缩机11、21中压缩效率被降低。从第二压缩机21流出的制冷剂被从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吸入到喷射器13中(在 图2中从点j2 —点d2)。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被如上文进行操作,从而可以获得下述的 极佳的效果。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设置有第二压缩机21 (第二压缩机构21a)。 因此,例如即使在高压制冷剂和低压制冷剂之间的压力差被降低从而降低了喷射器13的 驱动流的流量的操作条件下,也就是,即使在喷射器13的吸入能力被降低的操作条件下, 也可以通过第二压缩机构21a的操作来补充喷射器13的吸入能力。通过第二压缩机构21a的操作,可以确保将液体制冷剂从贮存器24供给到吸入侧 蒸发器16,从而在吸入侧蒸发器16中获得吸热作用。此外,通过第二压缩机构21a的操作, 可以限制从贮存器24的气体制冷剂出口被吸入到第一压缩机构Ila中的制冷剂密度的降 低。结果,可以限制喷射器13的驱动流的流量的降低,从而可以稳定地操作喷射器式制冷 循环装置。此外,通过在第一和第二压缩机构lla、21a和在喷射器13的扩散器部分13d中的 加压作用来增加制冷剂压力。因此,与通过单一的压缩机构加压制冷剂的情形相比,第一和 第二压缩机构lla、21a的驱动功率被降低,从而改善了 COP。因为可以通过扩散器部分13d的加压作用来增加第一压缩机构Ila的吸入压力, 所以可以降低第一压缩机构Ila的驱动功率。此外,与通过单一的压缩机构加压制冷剂的 情形相比,在各第一和第二压缩机构lla、21a中的吸入压力和排放压力之间的压力差可以 被降低。因此,可以改善在各第一和第二压缩机构lla、21a中的压缩效率。可以通过第一和第二电机llb、21b分别地且独立地改变第一和第二压缩机构 lla、21a的制冷剂排放能力。因此,在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的整个循环中可以有效地 改善COP。另外,饱和的气体制冷剂可以被从贮存器24的气体制冷剂出口吸入到第一压缩 机构Ila中。因此,与具有过热度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到第一压缩机构Ila中的情形相比, 在制冷剂被等熵地压缩时,可以降低第一压缩机构Ila的压缩操作量。因此,在高压制冷剂和低压制冷剂的压力差很大的制冷循环装置中,例如在吸入 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蒸发温度被降低至诸如_30°C -10°C的非常低的温度的制冷循环装置 中,可以改善制冷循环装置的COP。第二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如在图3的整体示意图中,相对于第一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 环装置10增添了内部热交换器30,在其中,在从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和循环中的低压侧 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在图3中,类似于或对应于第一实施例的部件被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 示。这在随后的附图中也是相同的。内部热交换器30用于在从散热器12的制冷剂出口侧流过高压侧制冷剂通路30a 的制冷剂和流过低压侧制冷剂通路30b且被吸入到第一压缩机构Ila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因此,在本实施例的循环中的低压侧制冷剂是将被吸入到第一压缩机构Ila的制冷 剂。双管的热交换结构可以用作内部热交换器30的特定的结构,其中形成低压侧制 冷剂通路30b的内管设置在形成高压侧制冷剂通路30a的外管的内部。高压侧制冷剂通路 30a可以设置成内管,且低压侧制冷剂通路30b可以设置成外管。另外,用于限定高压侧制冷剂通路30a和低压侧制冷剂通路30b的制冷剂管可以 通过钎焊进行结合,以具有热交换结构。其它的配置类似于第一实施例。接下来,将参考图4的莫利尔图对本实施例的操作进行描述。关于表示图4中的 制冷剂状态的标记,与图2相同的制冷剂状态被用相同的字母表示,但是在字母之后的额 外的标记仅是基于图号进行改变。在下述的实施例中,这一相同的规则也适用于莫利尔图。在操作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时,通过内部热交换器30的操作,相 对于第一实施例,增加了第一压缩机构Ila的吸入侧制冷剂的焓(在图4中从点f4 —点 f’4),且降低了从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的焓(在图4中从点b4—点b’4)。其它操作类 似于第一实施例。因此,降低了从喷嘴部分13a喷出的被喷射制冷剂的干燥度,从而降低了被喷射 制冷剂的流速。因此,可以降低从喷射器13的扩散器部分13d流出的制冷剂的压力。因此, 可以降低贮存器24中的制冷剂的焓,且也可以降低从贮存器24流入到吸入侧蒸发器16中 的液体制冷剂的焓。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可以获得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效果。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可 以扩大吸入侧蒸发器16的入口侧制冷剂的焓和吸入侧蒸发器16的出口侧制冷剂的焓之间 的焓差,从而增加在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中获得的冷却能力。结果,可以进一步改善 COP。第三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如在图5的整体示意图中,相对于第一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 环装置10,增添了内部热交换器31。内部热交换器31的基本结构类似于第二实施例的内 部热交换器30。内部热交换器31用于在从散热器12的制冷剂出口侧流过高压侧制冷剂通路31a 的制冷剂和流过低压侧制冷剂通路31b且被吸入到第二压缩机构21a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 交换。因此,在本实施例的循环中的低压侧制冷剂是将被吸入到第二压缩机构21a的制冷 剂。本实施例中的其它配置类似于第一实施例。接下来,将参考图6的莫利尔图对本实施例的操作进行描述。在操作本实施例的 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时,通过操作内部热交换器31,相对于第一实施例,增加了第二 压缩机构21a的吸入侧制冷剂的焓(在图6中从点i6 —点i’6),且降低了从散热器12流 出的制冷剂的焓(在图6中从点b6 —点b’ 6)。其它操作类似于第一实施例。因此,在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中,类似于第二实施例可以降低从 贮存器24流入到吸入侧蒸发器16中的液体制冷剂的焓。在本实施例的内部热交换器31中,在散热器12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和在第 二压缩机构21a的制冷剂吸入侧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因此,可以通过内部热交换器 31来冷却流向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且通过内部热交换器31加热将被吸入
27到第二压缩机构21a中的制冷剂。在将从喷嘴部分13a喷出的喷射制冷剂和将从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吸入的吸入制 冷剂在第二压缩机21和喷嘴部分13a的上游的位置处进行热交换之后,制冷剂将在喷射器 13的混合部分13c中进行混合。因此,与没有设置内部热交换器31的情形(例如第一实施 例)相比,可能难以降低混合制冷剂的焓,和可能难以降低流入到贮存器24中的制冷剂的 焓。根据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因为可以使吸入制冷剂的流量可以小 于喷射制冷剂的流量。所以可以降低喷嘴部分13a的喷射制冷剂的流速,且因此可以充分 地降低从扩散器部分13d流出的制冷剂的压力。因此,可以降低流入到贮存器24中的制冷 剂的焓。结果,可以实现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效果。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增大吸入侧 蒸发器16的入口侧制冷剂的焓与吸入侧蒸发器16的出口侧制冷剂的焓之间的焓差,从而 增加在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中获得的冷却能力。第四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的整体示意图所示,相对于第一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 环装置,增添了热膨胀阀17。热膨胀阀17是高压侧减压装置,其可以布置在从散热器12的 制冷剂出口侧至喷嘴部分13a的上游侧的制冷剂通路中,以减压和膨胀穿过制冷剂通路的 高压制冷剂。热膨胀阀17具有设置在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出口侧处的制冷剂通路中的温 度感测部分17a。热膨胀阀17是可变节流阀机构,其中基于在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出 口侧处的制冷剂的温度和压力,检测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出口侧处的制冷剂的过热 度,且通过使用机械机构来调节其阀的张开度(制冷剂流量),使得在吸入侧蒸发器16的 制冷剂出口侧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近似于预定值。本实施例中的其它配置类似于第一实施 例。接下来,将参考图8的莫利尔图对本实施例的操作进行描述。在操作本实施例的 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时,在散热器12处进行散热的制冷剂流入到热膨胀阀17中,且 被等焓地地减压和膨胀以变成气液两相的状态(在图8中从点b8—点b’8)。此时,热膨 胀阀17的阀张开度被调节,使得在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变 成预定值。类似于第一实施例,被热膨胀阀17减压和膨胀的中间压力的制冷剂在喷射器13 的喷嘴部分13a中被等熵地进行减压和膨胀,且与从喷射器13的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吸入 的制冷剂混合。之后,从喷射器13流出的混合制冷剂流入到贮存器24中。此外,在贮存器 24处与液体制冷剂分离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到第一压缩机11中,且被再次压缩(在图8中 从点c8 —点d8 —点e8 —点f8 —点a8)。另一方面,在贮存器24处与气体制冷剂分离的液体制冷剂被在固定节流阀15处 等焓地减压。从固定节流阀15流出的减压的制冷剂从将被吹送到吸入侧蒸发器16的室中 的空气吸收热量,且之后被吸入到第二压缩机21中。此外,从第二压缩机21流出的制冷剂 被从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吸入到喷射器13中(在图8中从点g8 —点h8 —点i8 —点j8 — 点 d8)。
因此,在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中,可以实现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 效果。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因为作为可变节流阀机构的热膨胀阀17被用作高压侧减压装 置,所以流入到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中的制冷剂流量可以根据制冷剂循环中的负载的 变化而改变。结果,即使出现负载波动,可以稳定地操作制冷剂循环,同时具有高的COP。此时,调节热膨胀阀17的阀张开度,使得在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 冷剂的过热度变成预定值。因此,它可以防止液体制冷剂在第二压缩机21中被压缩。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因为在热膨胀阀17处被减压和膨胀的制冷剂变成了气液两 相的状态(在图8中点b8’),所以气液两相状态的制冷剂可以流入到喷射器13的喷嘴部 分13a中。因此,与液体制冷剂流入到喷嘴部分13a的情形相比,可以便于使在喷嘴部分13a 中的制冷剂沸腾,从而改善了喷嘴的效率。因此,增加了喷射器13中的回收能量的量,在扩 散器部分13d中增加了压力增加量,从而改善了 COP。此外,与液体制冷剂流入到喷嘴部分13a相比,可以增大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通 路面积,且从而使得喷嘴部分13a的处理变得容易。结果,可以降低喷射器13的产品成本, 从而降低了整个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的产品成本。第五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中的整体示意图所示,与第四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 装置10相比,增添了内部热交换器32。这一内部热交换器32在从散热器12的制冷剂出口 侧的制冷剂和在贮存器24中的气体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因此,在本实施例的循环中的 低压侧制冷剂是贮存器24中的气体制冷剂。具体地,内部热交换器32被配置以具有高压管32a,该高压管32a被设置在贮存器 24内的空间(即贮存器24内的上侧空间)中,在其中气体制冷剂被储存,使得在散热器12 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流过了高压管32a。因此,所述实施例的内部热交换器32与贮存 器24 —体地构成。在本实施例中,内部热交换器32的高压管32a被配置以穿过贮存器24内的上侧 空间。因此,与高压管32a穿过液体制冷剂被储存在贮存器24中的所述空间(即贮存器24 内的下侧空间)的情形相比,可以防止使贮存器24中的液体制冷剂不必要的沸腾。当然,如果沸腾不会引起问题,那么可以配置内部热交换器32的高压管32a,以穿 过液体制冷剂被储存在贮存器24中的所述空间。本实施例的其它配置类似于第四实施例。接下来,将参考图10的莫利尔图对本实施例的操作进行描述。在操作本实施例的 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时,通过操作内部热交换器32,增加了第一压缩机构Ila的吸入 侧制冷剂的焓(在图10中从点flO—点f’ 10),且降低了从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的焓 (在图10中从点blO—点b,10)。此外,类似于第四实施例,从内部热交换器32的高压管32a流出的制冷剂流入到 热膨胀阀17中,且被等焓地减压和膨胀以变成气液两相的状态(在图10中从点b’10 —点 b”10)。其它操作类似于第一实施例。因此,可以通过内部热交换器32的作用,增大在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入口侧 的制冷剂的焓与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的焓之间的焓差。此外,类似于 第四实施例,可以通过操作热膨胀阀17来改善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的喷嘴效率。
结果,可以实现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效果。另外,类似于第二实施例,可以增加在 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中实现的冷却能力。此外,类似于第四实施例,增加了在扩散器 部分13d中的压力增加量,从而进一步改善了循环中的COP。第六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如在图11的整体示意图中,与第四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 置10相比,改变了散热器12的结构。具体地,本实施例的散热器12被配置成亚冷却型冷凝器,其包括冷凝部分12b、气 液分离部分12c (接收器部分)和过冷部分12d。冷凝部分12b冷凝制冷剂,气液分离部分 12c将从冷凝部分12b流出的制冷剂分成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且过冷部分12d过冷从 气液分离部分12c流出的液体制冷剂。本实施例中的其它配置类似于第四实施例。接下来,将参考图12中的莫利尔图对本实施例的操作进行描述。在操作本实施 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时,在散热器12的冷凝部分12b中被冷凝的制冷剂在气液 分离部分12c中被分成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在图12中点bl2)。此外,在气液分离 部分12c中被分离的饱和的液体制冷剂在过冷部分12d中被过冷(在图12中点bl2 —点 b’ 12)。其它操作类似于第四实施例。因此,降低了从喷嘴部分13a喷出的喷射制冷剂的干燥度,从而降低了喷射制冷 剂的流速。因此,可以降低从喷射器13的扩散器部分13d流出的制冷剂的压力。因此,可 以降低贮存器24中的制冷剂的焓,且也可以降低从贮存器24流入到吸入侧蒸发器16中的 液体制冷剂的焓。结果,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增大在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入口侧的制冷剂的焓 与在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的焓之间的焓差,从而增加了在喷射器式 制冷循环装置10中获得的冷却能力。此时,与使用第三实施例的内部热交换器31 (参考图5和6)的情形不同,它可以 防止第二压缩机构21a的吸入侧制冷剂(例如循环中的低压侧制冷剂)的焓不必要地增加 (图12中点il2)。因此,与第三实施例相比,可以防止第二压缩机构21a的吸入制冷剂的 密度降低,从而可以降低在吸入侧蒸发器16中的制冷剂蒸发压力(制冷剂蒸发温度)。此外,通过热膨胀阀17使从散热器12的过冷部分12d流出的制冷剂减压和膨胀 成气液两相状态(在图12中点b’12 —点b”12)。因此,类似于第四实施例,可以改善喷射 器13的喷嘴效率。结果,不仅可以实现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效果,而且可以增加在喷射器式制冷循 环装置10中实现的冷却能力。此外,类似于第四实施例,在扩散器部分13d中增加了压力 增加量,从而进一步改善了循环中的COP。第七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相比,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3的整体示 意图和图14的莫利尔图所示,排放侧蒸发器14设置在喷射器13的扩散器部分13d的下游 侧和在贮存器24的上游侧。排放侧蒸发器14的基本结构类似于吸入侧蒸发器16。排放侧蒸发器14是吸热热 交换器,在其中从喷射器13流出的制冷剂通过与吹风机14a吹送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蒸 发,以便提供吸热作用。
30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由吹风机14a吹送的空气也是将被热交换的流体。吹风机 14a是电动吹送机,其中吹风机14a的转速(空气吹送量)由来自控制装置的控制电压输出 来控制。本实施例中的其它配置类似于第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被操作时,它以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方式操 作,且可以实现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效果。如图14的莫利尔图所示,制冷剂在排放侧蒸发 器14处在从点el4至点e’14的制冷剂状态中被蒸发,从而实现了吸热作用。因此,也可以 由排放侧蒸发器14来冷却由吹风机14a吹送的空气。制冷剂在排放侧蒸发器14中以比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蒸发温度高的温度被 蒸发。也就是,在吸入侧蒸发器16和排放侧蒸发器14中,制冷剂以不同的温度区域蒸发。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其中的食物、饮料等在低温度(0°C -IO0C )被保存的制冷器的室中的 空气也可以例如用吹风机14a来进行冷却,同时可以实现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效果。当然,排放侧蒸发器14可以被添加至第2-6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 中。第八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5的整体示意图,与第一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 相比,增添了旁路通路25、打开/关闭阀26、止回阀27和气液分离器24a。旁路通路25是这样的制冷剂通路,通过该制冷剂通路从第一压缩机构1 Ia排出的 高压制冷剂被直接地引入到吸入侧蒸发器16,同时旁路散热器12。通过将制冷剂管连接至 第一压缩机构Ila和散热器12之间的部分和连接至固定节流阀15和吸入侧蒸发器16之 间的部分,配置而成旁路通路25。打开/关闭阀26是用于打开和关闭旁路通路25的打开 /关闭装置。例如,打开/关闭阀26是电磁阀,其中通过来自控制装置的控制信号输出来控 制打开或关闭操作。止回阀27布置在从贮存器24至吸入侧蒸发器16的通路中,在固定节流阀15和 连接至旁路通路25的连接部分之间的位置上,以便仅允许从固定节流阀15朝向吸入侧蒸 发器16的制冷剂流。也就是,止回阀27防止从旁路通路25流向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 剂被引入到贮存器24(固定节流阀15)中。气液分离器24是吸入侧气液分离器,在其中从 吸入侧蒸发器16流出的制冷剂被分成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且循环中的剩余的液体 制冷剂被储存在其中。在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在控制装置关闭打开/关闭阀26的情况 下被操作时,以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方式操作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从而可以获得类 似于第一实施例的效果。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相比,提供了旁 路通路25、用于打开和关闭旁路通路25的打开/关闭阀26、用于防止在旁路通路25中流 动的制冷剂流到贮存器24(排放侧气液分离器)的止回阀27。从第一压缩机构Ila排出的 高压制冷剂被经由旁路通路25引入到吸入侧蒸发器16,同时旁路散热器12。因此,在吸入 侧蒸发器16上结霜时,控制装置使得打开/关闭阀26被打开。因此,从第一压缩机11排 出的高温制冷剂经由旁路通路直接流入到吸入侧蒸发器16中,从而使得吸入侧蒸发器16 除霜。此外,吸入侧气液分离器24a设置在吸入侧蒸发器16和第二压缩机构21a之间,以将制冷剂分成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吸入侧气液分离器24a的气体制冷剂出口连接 至第二压缩机构21a的制冷剂吸入侧。因此,即使当在除霜时从第一压缩机构Ila排出的 高压制冷剂被冷凝时,因为仅可以将在吸入侧气液分离器24a处被分离的气体制冷剂供给 至第二压缩机构21a,从而防止第二压缩机构21a中的液体制冷剂压缩。第九实施例接下来,参考图16对本发明的第九实施例进行描述。在本实施例中,将本发明的 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应用至用于室内空调的空调装置。图16是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 冷循环装置40的整体示意图。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40被配置以能够在用于冷却将被吹送到室中的空气(被 热交换的流体)的冷却操作模式和用于加热将被吹送到室中的空气的加热操作模式之间 进行切换。图16中实线箭头显示出在冷却操作模式中的制冷剂流,图16中的虚线箭头显 示出在加热操作模式中的制冷剂流。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40设置有第一电动四通阀41,该第一电动四 通阀连接至第一压缩机构Ila的制冷剂排放侧。第一电动四通阀41是制冷剂通路切换装 置,其中通过来自控制装置的控制信号输出来控制其操作。具体地,第一电动四通阀41被配置以在其中第一压缩机11的制冷剂排放侧和外 部热交换器42被连接且同时贮存器24的液体制冷剂出口侧(固定节流阀15的一侧)和 使用侧热交换器44被连接的制冷剂通路(例如由图16中实线箭头显示的路线)与其中第 一压缩机11的制冷剂排放侧和使用侧热交换器44被连接且同时贮存器24的液体制冷剂 出口侧(固定节流阀15的一侧)和外部热交换器42被连接的制冷剂通路(例如由图16 中的虚线箭头显示的路线)之间进行切换。如由图16的实线箭头显示的制冷剂通路,在冷却操作模式中,第一压缩机11的制 冷剂排放侧经由第一电动四通阀41连接至外部热交换器42。外部热交换器42是在其中穿 过的制冷剂与由吹风机42a吹送的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吹送机42a是电动吹 风机,其中由来自控制装置的控制电压输出来控制吹风机42a的转速(空气吹送量)。此外,在冷却操作模式中第二电动四通阀43连接至外部热交换器42的制冷剂出 口侧。第二电动四通阀43是制冷剂通路切换装置,其中通过来自控制装置的控制信号输出 来控制其操作。第二电动四通阀43的基本结构类似于第一电动四通阀41。具体地,第二电动四通阀43被配置以在外部热交换器42和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 13a的入口侧被连接且同时使用侧热交换器44和第二压缩机21的制冷剂吸入侧被连接的 制冷剂通路(例如由图16中实线箭头显示的路线)与外部热交换器42和第二压缩机21 的制冷剂吸入侧被连接且同时使用侧热交换器44和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的入口侧被 连接的制冷剂通路(例如由图16中的虚线箭头显示的路线)之间进行切换。使用侧热交换器44是在其中穿过的制冷剂与由吹风机44a吹送的内部空气(即 被热交换的流体)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吹送机44a是电动吹风机,其中由来自控制装 置的控制电压输出来控制吹风机44a的转速(空气吹送量)。在本实施例中,固定节流阀15设置在贮存器24的液体制冷剂出口侧和第一电动 四通阀41之间。本实施例中的其它操作类似于第一实施例。接下来,将参考图16对具有上述配置的本实施例的操作进行描述。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40被配置成能够在用于冷却被吹送至室中的空气的冷却操作模式和 用于加热被吹送至室中的空气的加热操作模式之间进行切换。(a)冷却操作模式在通过操作面板的操作开关选择冷却操作模式时,在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40 中执行冷却操作模式。在冷却操作模式中,控制装置使得第一和第二电机lib、2Ib和吹风机42a、44a被 操作。另外,控制装置使得第一电动四通阀41被切换,以使第一压缩机11的制冷剂排放侧 和外部热交换器42被连接,且同时贮存器24的液体制冷剂出口侧和使用侧热交换器44被 连接,和控制装置使得第二电动四通阀43被切换,以使外部热交换器42和喷射器13的喷 嘴部分13a的入口侧连接,同时使用侧热交换器44和第二压缩机21的制冷剂吸入侧被连 接。因此,如图16的实线箭头所示,制冷剂以这样的顺序循环第一压缩机11(—第一 电动四通阀41)—外部热交换器42(—第二电动四通阀43)—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 — 贮存器24的气体制冷剂出口一第一压缩机11。同时,制冷剂以这样的顺序循环贮存器24 的液体制冷剂出口一固定节流阀15(—第一电动四通阀41)—使用侧热交换器44 (―第二 电动四通阀43)—第二压缩机21 —喷射器13的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 —贮存器24。因此,由第一压缩机构Ila压缩的制冷剂在外部热交换器42中通过与由吹风机 42a吹送的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之后,来自外部热交换器42的制冷剂通过喷射 器13的喷嘴部分13a被等熵地减压和膨胀,且被从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喷出。因此, 从第二压缩机构21a排出的制冷剂通过喷射制冷剂的制冷剂抽吸作用,而被从喷射器13的 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吸入到喷射器13中。此外,从喷嘴部分13a喷出的喷射制冷剂和从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吸入的吸入制 冷剂在喷射器13的混合部分13c中进行混合,且在喷射器13的扩散器部分13d中进行加 压。从扩散器部分13d流出的制冷剂在贮存器24中被分成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且从 贮存器24的气体制冷剂出口流出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到第一压缩机构Ila中,以再次被压缩。另一方面,从贮存器24的液体制冷剂出口流出的液体制冷剂在固定节流阀15处 被进一步等焓地进行减压和膨胀。来自固定节流阀15的制冷剂经由第一电动四通阀41 流入到使用侧热交换器44,且通过从由空气吹风机44a吹送的室内的空气抽吸热量而被蒸 发。因此,冷却被吹送到室内部的空气。从使用侧热交换器44流出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到第二压缩机构21a且被压缩。此 时,类似于第一实施例,控制装置控制第一和第二电机llb、21b的操作,使得在喷射器式制 冷循环装置40的整个循环中的COP接近于最大值。也就是,在本实施例的冷却操作模式中,制冷剂通路被切换,使得从第一压缩机构 Ila排出的制冷剂在外部热交换器42中被冷却,且制冷剂在使用侧热交换器44中被蒸发。更具体地,在冷却操作模式中,外部热交换器42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散热器12被 使用,使得在外部热交换器42处进行散热的制冷剂流入到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中。同 时,以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吸入侧蒸发器16的方式应用使用侧热交换器44,使得在贮存器 24中分离的液体制冷剂在使用侧热交换器44中被蒸发,且流向第二压缩机构21a的制冷剂吸入侧。因此,在本实施例的冷却操作模式中,可以冷却被吹送到室中的空气。此时,类似 于第一实施例,可以通过第二压缩机构21a的操作来限制喷射器13的驱动流的流量的降 低,从而可以稳定地操作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40,同时改善COP。(b)加热操作模式在通过操作面板的操作开关选择了加热操作模式时,在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中 执行加热操作模式。在加热操作模式中,控制装置使得第一和第二电机llb、21b和吹风机42a、44a被 操作。此外,控制装置使得第一电动四通阀41被切换,使得第一压缩机11的制冷剂排放侧 和使用侧热交换器44被连接,且同时贮存器24的液体制冷剂出口侧和外部热交换器42被 连接;和控制装置使得第二电动四通阀43被切换,使得外部热交换器42和第二压缩机21 的制冷剂吸入侧被连接,且同时使用侧热交换器44和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的入口侧 连接。因此,如图16的虚线箭头所示,制冷剂以这样的顺序循环第一压缩机11(—第 一电动四通阀41)—使用侧热交换器44(—第二电动四通阀43)—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 13a —贮存器24的气体制冷剂出口一第一压缩机11。同时,制冷剂以这样的顺序循环忙 存器24的液体制冷剂出口一固定节流阀15(—第一电动四通阀41)外部热交换器42(— 第二电动四通阀43)—第二压缩机21 —喷射器13的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 —贮存器24。因此,被第一压缩机构Ila压缩的制冷剂通过与吹送机44a吹送至所述室的空气 进行热交换而在使用侧热交换器44中被加热。因此,被吹送至室内部的空气被加热。之后, 在使用侧热交换器44中被冷却的制冷剂通过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被等熵地减压和膨 胀,且被从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喷出。因此,从第二压缩机构21a排出的制冷剂通过 喷射制冷剂的制冷剂抽吸作用,被从喷射器13的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吸入到喷射器13中。此外,从喷嘴部分13a喷出的喷射制冷剂和从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吸入的吸入制 冷剂在喷射器13的混合部分13c中被混合,且在喷射器13的扩散器部分13d中被加压。从 扩散器部分13d流出的制冷剂在贮存器24中被分成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且从贮存器 24的气体制冷剂出口流出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到第一压缩机构Ila中,以再次被压缩。另一方面,从贮存器24的液体制冷剂出口流出的液体制冷剂在固定节流阀15处 被进一步等焓地进行减压和膨胀。来自固定节流阀15的制冷剂经由第一电动四通阀41流 入到外部热交换器42,且通过从由空气吹风机42a吹送的外部空气抽吸热量而被蒸发。从外部热交换器42流出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到第二压缩机构21a且被朝向制冷 剂吸入端口 13b排出。此时,类似于第一实施例,控制装置控制第一和第二电机llb、21b的 操作,使得在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个循环中的COP接近于最大值。也就是,在本实施例的加热操作模式中,制冷剂通路被切换,使得从第一压缩机11 排出的制冷剂在使用侧热交换器44中被散热,且制冷剂在外部热交换器42中被蒸发。更具体地,使用侧热交换器44被以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散热器12的方式应用,使 得在使用侧热交换器44中进行散热的制冷剂流入到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中。同时,以 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吸入侧蒸发器16的方式应用外部热交换器42,使得在贮存器24处分 离的液体制冷剂在外部热交换器42中被蒸发,且流向第二压缩机构21a的制冷剂吸入侧。
因此,在本实施例的加热操作模式中,可以加热被吹送到室中的空气。此时,类似 于第一实施例,可以通过第二压缩机构21a的操作来限制喷射器13的驱动流的流量的降 低,从而可以稳定地操作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同时改善COP。更具体地,本实施例设置有制冷剂通路切换装置(41、43),用于在用于冷却被热交 换的流体的冷却操作模式的制冷剂通路和用于加热被热交换的流体的加热操作模式的制 冷剂通路之间进行切换。在冷却操作模式和加热操作模式中的至少一个操作模式中,在使 用侧热交换器44或内部热交换器42处进行散热的制冷剂在喷嘴部分13a中被减压和膨 胀,和通过从喷嘴部分13a喷出的高速制冷剂流从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吸入制冷剂。此外, 从喷嘴部分13a喷出的喷射制冷剂和从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吸入的吸入制冷剂被混合,并 在喷射器13的扩散器部分13d中被加压。此外,第二压缩机构21a被设置成用以吸入在使 用侧热交换器44或外部热交换器42中蒸发的制冷剂,在冷却操作模式和加热操作模式中 的至少一个中压缩将被朝向喷射器13的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排放的制冷剂。另外,在本实 施例的冷却操作模式中,通过制冷剂通路切换装置(41、43)切换制冷剂通路,使得从第一 压缩机构Ila排出的制冷剂在外部热交换器42中散热,且制冷剂在使用侧热交换器44中 被蒸发。在本实施例的加热操作模式中,制冷剂通路被切换,使得从第一压缩机构Ila排出 的制冷剂在使用侧热交换器44中散热,且制冷剂在外部热交换器42中被蒸发。因此,即使 在冷却操作模式和加热操作模式中的至少一种操作模式中在根据喷射器13的驱动流的流 量的降低使喷射器13的吸入能力降低的操作条件下,通过第二压缩机构21a的操作可以补 充喷射器13的吸入能力。此外,排放侧气液分离器24被设置以将从扩散器部分13d流出的制冷剂分成气体 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排放侧气液分离器24的气体制冷剂出口连接至第一压缩机构Ila的 吸入侧。在冷却操作模式中,制冷剂通路切换装置41、43切换制冷剂通路,使得在外部热交 换器42处进行散热的制冷剂流入到喷嘴部分13a,且同时在排放侧气液分离器24处被分离 的液体制冷剂在使用侧热交换器44中被蒸发,从而使得被蒸发的制冷剂流向第二压缩机 构21a的制冷剂吸入侧。在加热操作模式中,制冷剂通路切换装置41、43切换制冷剂通路, 使得在使用侧热交换器44处进行散热的制冷剂流入到喷嘴部分13a中,且同时在排放侧气 液分离器24处分离的液体制冷剂在外部热交换器42中被蒸发,从而使得被蒸发的制冷剂 流向第二压缩机构21a的制冷剂吸入侧。因此,即使在冷却操作模式和加热操作模式中的 任一种操作模式中在根据喷射器13的驱动流的流量的降低使喷射器13的吸入能力降低的 操作条件下,通过第二压缩机构21a的操作可以补充喷射器13的吸入能力。结果,即使在冷却操作模式和加热操作模式中的任一模式中,喷射器式制冷循环 装置可以被稳定地操作,而与驱动流的流量的变化无关。第十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7所示,从第九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40移除第二 电动四通阀43。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将打开/关闭阀51和电动三通阀52设置成制冷剂通 路切换装置。此外,第二固定节流阀53被设置成减压装置,用于在加热操作模式中减压和 膨胀制冷剂。图17是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体示意图。图17中的实线箭头显 示出在冷却操作模式中的制冷剂流,且图17中的虚线显示出在加热操作模式中的制冷剂流。在本实施例中,固定节流阀15被用作第一固定节流阀15,用于清楚地显示不同于第二 固定节流阀53。在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40中,如图17的实线箭头所显示的制冷剂 通路,在冷却操作模式中具有三个制冷剂流动端口的三通接头54的一个制冷剂流动端口 连接至外部热交换器42的制冷剂出口侧。可以通过结合具有不同管直径或相同管直径的 管来构建三通接头54,或可以通过具有相同通路直径或不同通路直径的金属块或树脂块来 构建三通接头54。经由打开/关闭阀51将三通阀54的三个制冷剂流动端口的另一个连接至喷射器 13的喷嘴部分13a的入口侧。打开/关闭阀51是电磁阀,其中通过来自控制装置的控制信 号输出来控制其操作。三通阀54的三个制冷剂流动端口中的另一个经由第二固定节流阀 53连接至电动三通阀52。第二固定节流阀53的基本结构类似于第一固定节流阀15。此外,通过来自控制装 置的控制信号输出来控制电动三通阀52的操作,从而在连接使用侧热交换器44和第二压 缩机21的吸入端口侧的制冷剂通路(例如通过图17中的实线箭头显示的路线)和连接使 用侧热交换器44和第二固定节流阀53的制冷剂通路(例如由图17中的虚线箭头所显示 的路线)之间进行切换。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制冷剂流动切换装置通过打开/关闭阀51和电动三通阀53 以及与第一电动四通阀41来构建。本实施例的其它配置类似于第九实施例。接下来,将对具有上述的配置的本实施例的操作进行描述。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 制冷循环装置40被配置以能够在用于冷却将被吹送到室内的空气的冷却操作模式和用于 加热将被吹送到室中的空气的加热操作模式之间进行切换。(a)冷却操作模式在通过操作面板的操作开关选择冷却操作模式时,执行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40 的冷却操作模式。在冷却操作模式中,控制装置使第一和第二电机llb、21b和吹风机42a、44a被操 作。此外,在冷却操作模式中,第一电动四通阀41被切换,使得第一压缩机11的制冷剂排 放侧和外部热交换器42被连接,并同时贮存器24的液体制冷剂出口侧连接到使用侧热交 换器44。同时,在冷却操作模式中电动三通阀52被切换,使得使用侧热交换器44连接到第 二压缩机21的制冷剂吸入侧,且打开/关闭阀51被打开。因此,如图17的实线箭头所示,制冷剂以这样的顺序循环第一压缩机11(—第一 电动四通阀41)—外部热交换器42(—三通接头54—打开/关闭阀51)—喷射器13的喷 嘴部分13a —贮存器24的气体制冷剂出口一第一压缩机11。同时,制冷剂以这样的顺序循 环贮存器24的液体制冷剂出口一第一固定节流阀15(—第一电动四通阀41)—使用侧热 交换器44 (电动三通阀52)—第二压缩机21—喷射器13的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 —贮积器 24。因此,在本实施例的冷却操作模式中制冷剂通路被切换,使得从第一压缩机构Ila 排出的制冷剂在外部热交换器42中进行散热,和制冷剂在使用侧热交换器44中被蒸发,类 似于第九实施例的冷却操作模式。更具体地,在冷却操作模式中外部热交换器42以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散热器12
36的方式应用,使得在外部热交换器42处进行散热的制冷剂流到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 中。同时,使用侧热交换器44被以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吸入侧蒸发器16的方式应用,使得 在贮存器24被分离的液体制冷剂在使用侧热交换器44中被蒸发,且之后流向第二压缩机 构21a的制冷剂吸入侧。因此,在本实施例的冷却操作模式中,将被吹送到室内的空气可以以类似于第九 实施例的方式进行冷却。(b)加热操作模式在通过操作面板的操作开关选择加热操作模式时,在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40 中执行加热操作模式。在加热操作模式中,控制装置使第一和第二电机llb、21b和吹风机42a、44a被操 作。此外,在加热操作模式中,第一电动四通阀41被切换,使得第一压缩机11的制冷剂排 放侧和使用侧热交换器44被连接,且同时贮存器24的液体制冷剂出口侧连接到外部热交 换器42。同时在加热操作模式中,电动三通阀52被切换,使得使用侧热交换器44连接到第 二固定节流阀53,且打开/关闭阀51被打开。因此,如图17的虚线箭头所示,制冷剂以这样的顺序循环第一压缩机11(—第一 电动四通阀41)—使用侧热交换器44 (―电动三通阀52)—第二固定节流阀53 (―三通接 头54)—外部热交换器42 (―第一电动四通阀41)—第一固定节流阀15—贮存器24—第 一压缩机11。因此,在本实施例的加热操作模式中制冷剂通路被切换,使得从第一压缩机11排 出的制冷剂在使用侧热交换器44中进行散热,和制冷剂在外部热交换器42中被蒸发。在加热操作模式中,制冷剂通路被切换,使得在使用侧热交换器44进行散热的制 冷剂流到第二固定节流阀53,和同时在外部热交换器42中蒸发的制冷剂流到贮积器24。因 此,在本实施例的加热操作模式中被吹送到室内的空气可以被加热。因此,在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40的冷却操作模式中,可以通过第二 压缩机构21a的操作限制喷射器13的驱动流的流量的降低,并且因此可以稳定地操作喷射 器式制冷循环装置40,同时改善COP。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以类似于第九实施例的方式设置制冷剂通路切换装置 (41、51、52)、喷射器13和第二压缩机构21a。因此,即使在冷却操作模式和加热操作模式的 至少一个操作模式中根据喷射器13的驱动流的流量的降低而降低喷射器13的吸入能力的 操作条件下,也可以通过第二压缩机构21a的操作来补充喷射器13的吸入能力。更具体地,排放侧气液分离器24被设置成,使得从喷射器13的扩散器部分13d流 出的制冷剂被分成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此外,在加热操作模式中,作为减压装置的第 二固定节流阀53被设置以减压和膨胀制冷剂,和排放侧气液分离器24的气体制冷剂出口 连接至第一压缩机构Ila的吸入侧。在冷却操作模式中,制冷剂通路切换装置(41、51、52) 切换制冷剂通路,使得在外部热交换器42处进行散热的制冷剂流入到喷嘴部分13a,且同 时,在排放侧气液分离器24处分离的液体制冷剂被使用侧热交换器44中蒸发,从而使得蒸 发的制冷剂流向第二压缩机构21a的制冷剂吸入侧。在加热操作模式中,在使用侧热交换 器44中进行散热的制冷剂流入到减压装置53中。同时,在加热操作模式中,在减压装置53 处进行减压的液体制冷剂在外部热交换器42中被蒸发,且被引入到排放侧气液分离器24中。因此,即使在冷却操作模式中根据喷射器13的驱动流的流量的降低而使得喷射器13 的吸入能力降低的操作条件中,也可以通过第二压缩机构21a的操作来补充喷射器13的吸 入能力。结果,在冷却操作模式中,可以稳定地操作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而与驱动流的 流量的变化无关。第—^一实施例可以参考图18和19对用于冷冻/制冷装置的本发明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 进行描述。冷冻/制冷装置用于冷却制冷室,该制冷室是要被冷却至例如在0°C至10°C之间 的范围中的低温的空间,和用于冷却冷冻室,该冷冻室是将被冷却至例如在-30°C至-10°c 之间的范围中的极低温度的另一空间。图18是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的整 体示意图。在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中,第一压缩机11被配置成吸入制冷剂、压缩被吸入 的制冷剂和排出被压缩的制冷剂。例如,第一压缩机11是电动压缩机,其中具有固定排量 的第一压缩机构Ila由第一电机lib来驱动。各种压缩机构(诸如螺旋型压缩机构、叶片 型压缩机构等)例如可以用作第一压缩机构11a。第一电机lib的操作(例如转速)可以通过采用来自之后描述的控制装置的控制 信号输出进行控制。直流电机或交流电机可以用作第一电机lib。通过控制第一电机lib 的转速,可以改变第一压缩机构Ila的制冷剂排放能力。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机lib 可以用作第一排放能力改变装置,用于改变第一压缩机构Ila的制冷剂的排放能力。制冷剂散热器12设置在第一压缩机11的制冷剂排放侧上。散热器12在从第一 压缩机11排出的高压制冷剂和由冷却风扇12a吹送的外部空气(即室外部的空气)之间 交换热量,以冷却高压制冷剂。冷却风扇12a的转速由来自控制装置的控制电压输出进行 控制,以便控制由冷却风扇12a吹送的空气吹送量。在本实施例中,基于弗隆的制冷剂被用作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的制冷剂循 环中的制冷剂,以形成蒸汽压缩亚临界制冷剂循环,其中,高压侧上的制冷剂压力不会超过 制冷剂的临界压力。因此,散热器12用作冷凝器,用于冷却和冷凝制冷剂。此外,相对于液 体制冷剂具有溶解性的制冷器油被混合到制冷剂中,用于润滑第一压缩机构Ila和第二压 缩机构21a,使得制冷器油在制冷剂循环中与制冷剂一起进行循环。接收器(即液体接收器)可以设置在散热器12的制冷剂出口侧,以用作高压侧气 液分离器,在其中,从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被分成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且液体制 冷剂被储存在其中,用作剩余的制冷剂。此外,从接收器分离的饱和的液体制冷剂被引导到 下游侧。热膨胀阀17连接至散热器12的制冷剂出口侧,作为高压侧减压装置,用于减压和 膨胀从散热器12流出的高压制冷剂。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热膨胀阀17布置在从散热 器12的制冷剂出口侧至之后描述的分支部分的制冷剂入口的制冷剂通路中。热膨胀阀17具有温度感测部分(未示出),所述温度感测部分被设置在排放侧蒸 发器14的制冷剂出口侧处的制冷剂通路中。热膨胀阀17是可变节流阀机构,其中在排放 侧蒸发器14的制冷剂出口侧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被基于在排放侧蒸发器14的制冷剂出口 侧处的制冷剂的温度和压力进行检测,且热膨胀阀17的阀的张开度(制冷剂流量)通过使用机械机构进行调整,使得在排放侧蒸发器14的制冷剂出口侧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接近
于预定值。分支部分18连接至热膨胀阀17的制冷剂出口侧,以使从热膨胀阀17流出的中间 压力制冷剂分支。例如,分支部分18是具有三个端口的三通接头构件,所述三个端口其中 的一个用作制冷剂入口和两个用作制冷剂出口。用作分支部分18的三通接头构件可以通 过结合具有不同管直径的管子构建而成,或可以通过在金属块构件或树脂块构件中设置多 个制冷剂通路构建而成。分支部分18的两个制冷剂出口中的一个连接至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的入口 侧,分支部分18的两个制冷剂出口中的另一个连接至喷射器13的制冷剂吸入端13b。喷射 器13被用作制冷剂减压装置,用于减压和膨胀制冷剂;和用作制冷剂循环装置,用于通过 从喷嘴部分13a喷出的高速制冷剂流的抽吸作用使制冷剂循环。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通路截面面积被节流,使得从分支部分18的一个制冷剂出 口流出的中压制冷剂被在喷嘴部分13a中等熵地进行减压和膨胀。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被 设置以与喷射器13中的空间连通,在所述空间中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喷出端口被设置, 以便抽吸从之后描述的第二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混合部分13c被设置在喷射器13中,在制冷剂流的喷嘴部分13a和制冷剂吸入端 口 13b的下游侧上,以便混合从喷嘴部分13a喷出的高速制冷剂流与从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 吸入的吸入制冷剂。扩散器部分13d被设置喷射器13中,在制冷剂流的混合部分13c的下 游,以便增加在扩散器部分13d中的制冷剂压力。扩散器部分13d被形成这样的形状,以逐渐增加制冷剂的通路截面面积,且具有 降低制冷剂流的速度的作用,以便增加制冷剂压力。也就是,扩散器部分13d具有将制冷剂 的速度能量转换成制冷剂的压力能量的作用。排放侧蒸发器14连接至扩散器部分13d的 出口侧。排放侧蒸发器14是吸热热交换器,在其中,从喷射器13的扩散器部分13d流出的 制冷剂通过与由吹风机14a吹送的制冷室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蒸发,以便提供吸热作 用。因此,与排放侧蒸发器14中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流体是在冷冻/制冷装置的制冷室 中的空气。吹风机14a是电动吹风机,其中吹风机14a的转速(空气吹送量)通过来自控制 装置的控制电压输出进行控制。第一压缩机11的制冷剂吸入端口连接至排放侧蒸发器14 的制冷剂出口侧。此外,吸入侧蒸发器16经由固定节流阀19连接至分支部分18的制冷剂出口中的 另一个。固定节流阀19是吸入侧减压装置,适于减压和膨胀从分支部分18流出的中压制 冷剂。毛细管、节流孔等可以用作固定节流阀19。吸入侧蒸发器16被配置以在在固定节流阀19处进行减压和膨胀的低压制冷剂和 由吹风机16a吹送的冷冻室内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且被用作吸热热交换器,其中低压 制冷剂被蒸发以便执行吸热作用。因此,与吸入侧蒸发器16中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流体 是制冷室中的空气。吹风机16a是电动吹风机,其中吹风机16a的转速(空气吹送量)由 来自控制装置的控制电压输出的进行控制。第二压缩机21的制冷剂吸入端口连接至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出口侧。第二压缩机21的基本结构类似于第一压缩机11。因此,第二压缩机21是电动压缩机,其中固定 排量型第二压缩机构21a由第二电机21b来驱动。本实施例的第二电机21b用作第二排放 能力改变装置,用于改变第二压缩机构21a的制冷剂排放能力。喷射器13的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连接至第二压缩机21的制冷剂排放端口。控制装置(未示出)由公知的微型计算机构建,该微型计算机包括CPU、ROM和RAM 等以及其周围电路。控制装置基于储存在ROM中的控制程序执行各种计算和处理,和控制 各电动致动器llb、12b、14a、16a、21a等的操作。控制装置包括用作第一排放能力控制装置的功能部分,其控制作为第一排放能 力改变装置的第一电机lib的操作;和用作第二排放能力控制装置的功能部分,其控制作 为第二排放能力改变装置的第二电机21b的操作。第一排放能力控制装置和第二排放能力 控制装置可以分别地由不同的控制装置构造而成。来自传感器组(未显示)的检测值和来自操作面板(未显示)的各种操作信号被 输入到控制装置中,传感器组包括用于检测外部空气温度的外部空气温度传感器、用于检 测制冷室的温度和冷冻室内部温度的内部温度传感器,在操作面板中设置了用于操作制冷 器的操作开关等。接下来,将基于图19显示的莫利尔图对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实施例的操作进行描 述。当操作面板的操作开关被打开时,控制装置使得第一和第二电机llb、21b、冷却风扇 12a、吹风机14a、16a被操作。因此,第一压缩机11抽吸制冷剂、压缩被抽吸的制冷剂以及 排放被压缩的制冷剂。此时的制冷剂的状态是图19中的点a2。第一压缩机11排出的高温和高压制冷剂流入到散热器12中,且与由冷却风扇12a 吹送的被吹送空气(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以被散热和冷凝(在图19中从点a2—点b2)。此外,从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流入到热膨胀阀17中,且被等焓地进行减压和膨 胀,以变成气液两相状态(在图19中从点b2 —点c2)。此时,热膨胀阀17的阀张开度被调节,使得在排放侧蒸发器14的制冷剂出口侧处 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在图19中点g2)变成预定值。从热膨胀阀17流出的中间压力制冷剂 流入到分支部分18,且通过分支部分18被分支成流入到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中的制 冷剂流和流入到喷射器13的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中的制冷剂流。在本实施例中,喷嘴部分13a和固定节流阀19的流量特性(压力损失特性)被确 定,使得流量比Gnoz/Ge可以被设置成优选的比率,在该比率处可以在整个循环中实现高 的COP。在此处,流量比Gnoz/Ge是流入到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流量Gnoz与流向制冷剂 吸入端口 13b的制冷剂流量Ge的比。从分支部分18流入到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通过喷嘴部分13a被 等熵地进行减压和膨胀(点c2 —点d2)。在喷嘴部分13a的减压和膨胀中,制冷剂的压力 能量被转换成制冷剂的速度能量,且制冷剂被高速地从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喷出端口喷 出。因此,从第二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通过喷射制冷剂的制冷剂抽吸作用被从喷射器13 的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吸入到喷射器13中。此外,从喷嘴部分13a喷出的喷射制冷剂和从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抽吸的吸入制 冷剂在喷射器13的混合部分13c中混合,且流入到喷射器13的扩散器部分13d(在图19 中从点d2 —点e2,点j2 —点e2)。也就是,通路截面面积随着朝向下游被在扩散器部分13d中增大,使得制冷剂的速度能量被转换成其的压力能量,从而增加了制冷剂的压力(在 图19中从点e2 —点f2)。从扩散器部分13c流出的制冷剂流入到排放侧蒸发器14,且通过从吹风机14a吹 送的制冷室内部的空气吸收热量而被蒸发(在图19中点f2 —点g2)。因此,被吹送到制冷 室的内部的空气被冷却。从排放侧蒸发器14流出的气体制冷剂将被吸入第一压缩机11,且 被再次压缩(在图19中点g2 —点a2)。另一方面,从分支部分18流向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的一侧的中压制冷剂在固定节 流阀19处被等焓地进行减压和膨胀,从而降低了制冷剂压力(在图19中从点c2 —点h2)。 在固定节流阀19处进行减压和膨胀的制冷剂流入到吸入侧蒸发器16,且通过从由吹风机 16a吹送的冷冻室内的空气抽吸热量而被蒸发(在图19中点h2—点i2)。因此,被吹送到 冷冻室的内部的空气被冷却。从吸入侧蒸发器16流出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第二压缩机21中,且被压缩(在图 19中从点i2 —点j2)。此时,控制装置控制第一和第二电机llb、21b的操作,使得喷射器 式制冷循环装置的整个循环中的COP大致接近于最大值。具体地,在第一和第二压缩机构 lla、21a中的压力增加量被控制成大致相等,用于改善在第一和第二压缩机构lla、21a中 的压缩效率。当在制冷剂在第一和第二压缩机11、21中等熵地进行压缩的情形中制冷剂的焓 的增加量是ΔΗ1,且当在第一和第二压缩机11、21中的实际加压的制冷剂的焓的增加量是 ΔΗ2时,压缩效率是ΔHl与ΔΗ2的比。例如,当第一和第二压缩机11、21的转速或压力增加量被增加时,制冷剂的温度 通过制冷剂的一部分热量而被增加,从而增加焓的实际增加量Δ Η2。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一 和第二压缩机11、21中降低了压缩效率。从第二压缩机21流出的制冷剂被从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抽吸到喷射器13中(在 图19中点j2—点e2)。如上所述地操作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并且因此可以实现下述的 极好的效果。(A)因为制冷剂流被在分支部分18中分支,使得流量比Ge/Gnoz成为优化的流量 比,制冷剂可以被适当地供给至排放侧蒸发器14和吸入侧蒸发器16。因此,冷却作用可以 被同时施加到排放侧蒸发器14和吸入侧蒸发器16。此时,排放侧蒸发器14的制冷剂蒸发压力变成了由第二压缩机21和扩散器部分 13d加压的压力。另一方面,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蒸发压力是刚刚被固定节流阀19减 压之后的压力。因此,可以使得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蒸发压力(制冷剂蒸发温度)低于排放 侧蒸发器14的制冷剂蒸发压力(制冷剂蒸发温度)。因此,排放侧蒸发器14可适于冷却低 温的制冷室,吸入侧蒸发器16可适于冷却极低温度的冷冻室。(B)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压缩机21 (第二压缩机构21a)被提供。因此,例如,即使 在高压制冷剂和低压制冷剂之间的压力差被降低从而降低了喷射器13的驱动流的流量的 操作条件下,也就是即使在喷射器13的吸入能力被降低的操作条件下,喷射器13的吸入能 力可以通过第二压缩机构21a的操作进行补充。
此外,制冷剂压力通过在第一和第二压缩机构lla、21a和喷射器13的扩散器部分 13d中的加压作用而被增加。因此,与通过单一压缩机构对制冷剂进行加压的情形相比,第 一和第二压缩机构lla、21a的驱动功率被降低,从而改善了 COP。此外,通过扩散器部分13d的加压作用,第一压缩机构Ila的吸入压力可以被增 加,从而降低了第一压缩机构Ila的驱动功率。另外,因为在各第一和第二压缩机构11a、 21a中的吸入压力和排放压力之间的压力差可以被降低,所以在各第一和第二压缩机构 11a、2Ia中的压缩效率可以被改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压缩机构lla、21a的制冷剂排放能力可以分别地通过 第一和第二电机llb、21b进行单独地改变。因此,可以有效地改善第一和第二压缩机构 lla、21a的压缩效率。结果,即使在导致驱动流的流量的变化从而降低了扩散器部分13d的加压能力 时,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可以被高COP地稳定地操作。因此,在高压制冷剂和低压制冷剂之间的压力差很大的制冷循环装置中,例如在 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蒸发温度被降低至例如_30°C至-10°C非常低的温度的制冷循环 装置中,本发明的效果是极其有效的。(C)在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中,制冷剂以这样的顺序流动第一 压缩机11 —散热器12 —分支部分18 —喷射器13 —排放侧蒸发器14 —第一压缩机11。 同时,制冷剂以这样的顺序流动第一压缩机11 —散热器12 —分支部分18 —固定节流阀 19 —第二压缩机16 —喷射器13 —排放侧蒸发器14 —第一压缩机11。也就是,因为穿过蒸发器(例如排放侧蒸发器14和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流 变成循环的,即使当用于第一和第二压缩机11、21的润滑油(制冷器油)被混合到制冷剂 中时,也可以防止油停留在排放侧蒸发器14和吸入侧蒸发器16中。(D)与专利文件1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相比,作为排放侧气液分离器的贮存 器可以从第一压缩机11的吸入侧移除。因此,整个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的产品成本 可以被降低。(E)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因为作为可变节流阀机构的热膨胀阀17用作高压侧减 压装置,流入到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流量可以根据制冷剂循环中的负载变化 而变化。结果,即使负载波动,制冷剂循环可以被稳定地操作,同时具有高的COP。(F)因为通过热膨胀阀17进行减压的制冷剂处于气液两相状态(在图19中点 c2),气液两相制冷剂可以流入到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中。因此,与液体制冷剂流入到喷嘴部分13a中的情形相比,可有利于喷嘴部分13a中 的制冷剂的沸腾,从而改善了喷嘴效率。因此,增加了回收能量的量,且在扩散器部分13d 中增加了压力增加量,从而改善了 COP。此外,与液体制冷剂流入到喷嘴部分13a的情形相比,可以增大喷嘴部分13a的制 冷剂通路面积,并且因此使得对喷嘴部分13a的处理容易进行。结果,可以降低喷射器13 的产品成本,从而使得降低整个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的产品成本。第十二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0的整体示意图,第i^一实施例的热膨胀阀17的布置被改 变。也就是,在本实施例中,热膨胀阀17布置在从分支部分18的出口侧至喷嘴部分13a的
42入口侧的制冷剂通路中。在图20中,类似于或与第十一实施例相同的部分被用相同的附图 标记进行表示。这在下述的附图中也是相同的。在本实施例中其它配置类似于第十一实施 例。接下来,将参考图21的莫利尔图对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的操作 进行描述。关于图21中的表示制冷剂状态的标记,与图19中相同的制冷剂状态被用相同 的字母进行表示,但是仅改变了在字母之后的另外的标记。这也适用于下述的实施例中的 莫利尔图。在操作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时,从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流入 到分支部分18,且通过分支部分18被分支成流入到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中的制冷剂 流和流入到喷射器13的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中的制冷剂流(图21中的点b4)。此外,从分支部分18流向喷嘴部分13a的一侧的高压制冷剂被等焓地在热膨胀阀 17中减压和膨胀,以变成气液两相状态(图21中的点b4 —点c4)。从热膨胀阀17流出的 制冷剂通过喷嘴部分13a被等熵地减压和膨胀(图21中的点c4 —点d4)。另一方面,从分支部分18流向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的一侧的高压制冷剂在固定节 流阀19处被等焓地进行减压和膨胀,从而降低了制冷剂压力(图21中点b4 —点h4)。其 它操作类似于第十一实施例。因此,即使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可以实现与第十一实施例的 从㈧至(F)的相同的效果。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具有极低干燥度的制冷剂或液体制冷剂可以在分支部分18 中被分支。与气液两相制冷剂流被分支成在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之间的不均勻的状态 的情况相比,从分支部分18的两个制冷剂出口流出的制冷剂容易成为均勻的状态。因此,在分支部分18分支的制冷剂流量比Ge/Gnoz可以接近于优化的流量比,从 而进一步改善COP。第十三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2的整体示意图中,第十二实施例的固定节流阀19被移除, 但是设置了膨胀单元20以替代固定节流阀19。膨胀单元20用作吸入侧减压装置,其中体 积被膨胀以便减压制冷剂和将制冷剂的压力能量转换成其机械能量。在本实施例中,螺旋型可变排量压缩机构用作膨胀单元20。另一类型的可变排量 压缩机构(例如叶片型和旋转活塞型)可以被使用。在膨胀单元20中,当制冷剂相对于在 可变排量压缩机构用作压缩机构的情形中的制冷剂流反向流动时,旋转轴被旋转,以便输 出机械能量(旋转能量),同时通过使体积膨胀来减压制冷剂。发电机20a的旋转轴直接连接至膨胀单元20的旋转轴。通过将从膨胀单元20输 出的机械能量转换成电能,发电机20a输出电能。此外,从发电机20a输出的电能被储存在 电池20b中。本实施例的其它配置和操作类似于第十二实施例。因此,当操作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时,不仅可以实现与第十一实 施例的(A)至(F)相同的效果,而且可以在整个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上改善能量效率。也就是,在本实施例中,在制冷剂在第十二实施例的固定节流阀19中被等焓地进 行减压和膨胀时产生的能量损耗可以通过膨胀单元20进行回收。此外,通过将回收的机械 能量转换成电能,可以有效地利用损失的能量。结果,可以在整个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上改善能量效率。储存在电池20b中的电能可以被供给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的各个电动致动 器llb、21b、12a、14a、16a,或可以被供给至除了循环部件之外的外部电力负载。在膨胀单元20中回收的机械能量可以直接地用作机械能量,而不转换成电能。例 如,膨胀单元20的旋转轴可以被连接至第一和第二压缩机构lla、21a的旋转轴,且被回收 的机械能量可以用作第一和第二压缩机构lla、21a的补充功率源。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改 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COP。在膨胀单元20中回收的机械能量可以用作外部机器的驱动源。例如,飞轮可以用 作外部机器。在这种情况下,在膨胀单元20中回收的机械能量可以储存为动能。而且弹簧 装置(螺旋弹簧)可以用作外部机器。在这种情况下,在膨胀单元20中回收的机械能量可 以被储存为弹性能量。第十四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3的整体示意图,相对于第十一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 装置10增加了内部热交换器30,其中在从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和循环中的低压侧制冷 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内部热交换器30在从散热器12的制冷剂出口侧流过高压侧制冷剂通路30a的制 冷剂和流过低压侧制冷剂通路30b的低压侧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更具体地,在本实施 例中,从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是穿过从散热器12的制冷剂出口侧朝向分支部分18的入 口端口的制冷剂通路的制冷剂。与之相对,本实施例的循环中的低压侧制冷剂是将被吸入 第二压缩机构21a中的制冷剂。双管的热交换结构可以作为内部热交换器30的特殊结构,其中用于形成低压侧 制冷剂通路30b的内管被设置在用于形成高压侧制冷剂通路30a的外管的内部。高压侧制 冷剂通路30a可以被设置成内管,且低压侧制冷剂通路30b可以被设置成外管。此外,用于限定高压侧制冷剂通路30a和低压侧制冷剂通路30b的制冷剂管可以 通过钎焊而被结合,以具有热交换结构。在本实施例中的其它配置类似于第十一实施例。接下来,将参考图24的莫利尔图对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的操作 进行描述。当操作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时,通过内部热交换器31的操作, 第二压缩机构21a的吸入侧制冷剂的焓被增加(图24中点i7 —点i’7),和流入到热膨胀 阀17的制冷剂的焓被降低(图24的点b7 —点b’ 7)。因此,在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中,流入到排放侧蒸发器14和吸入 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的焓可以被降低。其它操作类似于第十一实施例。 因此,即使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可以实现与第十一实施例的(A)至(F)相同的效 果。此外,在制冷剂入口侧和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的焓之间的焓差可以在排放侧蒸发器 14和吸入侧蒸发器16中被增大,从而进一步改善COP。第十五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5的整体示意图,散热器12的结构相对于第十一实施例的喷 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进行改变。具体地,本实施例的散热器12被配置成亚冷却型冷凝器,其包括冷凝部分12b、气 液分离部分12c (接收器部分)和过冷部分12d。冷凝部分12b冷凝制冷剂,气液分离部分12c将从冷凝部分12b流出的制冷剂分离成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和过冷部分12d过 冷却从气液分离部分12c流出的液体制冷剂。在本实施例中的其它配置类似于第十一实施 例。当操作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时,在散热器12的冷凝部分12b中 冷凝的制冷剂在气液分离部分12c中被分成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如图26的莫利尔图 所示。此外,在气液分离部分12c中被分离的饱和的液体制冷剂在过冷部分12d中被过冷 却(图26中的点b9—点b,9)。因此,在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中,流入到排放侧蒸发器14和吸入 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的焓可以被降低。其它操作类似于第十一实施例。因此,即使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可以实现与第十一实施例的(A)至(F)相同的效 果。此外,在制冷剂入口侧和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的焓的焓差可以在排放侧蒸发器14和 吸入侧蒸发器16中被增大,从而提高冷却能力。此时,可以防止第二压缩机构21a的吸入侧制冷剂的焓(例如循环中的低压侧制 冷剂)不必要地增加(图26中的点i9),而与使用第十四实施例的内部热交换器30的情形 不同。因此,可以防止第二压缩机构21a的吸入制冷剂的密度降低,并且因此相对于第十四 实施例可以降低在吸入侧蒸发器16中的制冷剂蒸发压力(制冷剂蒸发温度)。第十六实施例在上述的各实施例中,基于弗隆的制冷剂用作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的制冷 剂循环的制冷剂,以形成蒸汽压缩亚临界制冷剂循环。在本实施例中,二氧化碳用作喷射器 式制冷循环装置10的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以形成蒸汽压缩超临界制冷剂循环,其中,从 第一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剂的压力超过制冷剂的临界压力。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7的整 体示意图,热膨胀阀17从第十一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移除。在本实施例中 的其它配置类似于第十一实施例。接下来,将参考图28的莫利尔图对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的操作 进行描述。当操作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时,从第一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 剂被在散热器12中进行冷却。此时,穿过散热器12的制冷剂在超临界状态中冷却,而没有 冷凝(图28中的点all —点bll)。从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流入到分支部分18,且通过分支部分18被分支成流向 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流和流向固定节流阀19的制冷剂流(图28的点bll)。 从分支部分18流入到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的超临界高压制冷剂通过喷嘴部分13a被 等熵地减压和膨胀(图28中的点bll —点dll)。另一方面,从分支部分18流向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的一侧的超临界高压制冷剂在 固定节流阀19被等焓地进行减压和膨胀,从而降低了制冷剂压力(图28中的点bll —点 hll)。其它操作类似于第十一实施例。因此,即使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可以实现与第十一 实施例的㈧至⑶相同的效果。此外,在超临界制冷剂循环中,高压侧制冷剂压力变得比亚临界制冷剂循环中的 高。因此,在所述循环中的高压侧和低压侧之间的压力差可以被增大(图28中的点bll — 点dll),从而增加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中的减压量。此外,在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 入口侧处的制冷剂的焓和在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出口侧处的制冷剂的焓之间的焓差(即回收能量的量)可以被增大,从而进一步改善COP。第十七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9的整体示意图,相对于第十二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 装置10,排放侧蒸发器14和吹风机14a被移除。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相对于第十二实施例 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贮存器24被添加在喷射器13的扩散器部分13d的出口侧,且 添加了内部热交换器31。贮存器24是排放侧气液分离器,其中将从喷射器13的扩散器部分13d流出的制 冷剂分成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在所述循环中的剩余的液体制冷剂被储存在其中。第 一压缩机11的制冷剂吸入端口连接至贮存器24的气体制冷剂出口侧。内部热交换器31在从散热器12的制冷剂出口侧流过高压侧制冷剂通路31a的制 冷剂和流过低压侧制冷剂通路31b的低压侧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内部热交换器31的 基本结构类似于第十四实施例的内部热交换器30。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从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是穿过从分支部分18的制冷 剂出口侧至固定节流阀19的制冷剂入口侧的制冷剂通路的制冷剂。与之相比,本实施例的 循环中的低压侧制冷剂是将被吸入第二压缩机构21a的制冷剂。在本实施例中的其它配置 类似于第十二实施例。接下来,将参考图30的莫利尔图对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的操作 进行描述。当操作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时,从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流 入到分支部分18,且通过分支部分18分支成流入到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中的制冷剂 流和流入到喷射器13的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中的制冷剂流(在图30中的点bl3)。此外,从分支部分18流向喷嘴部分13a的一侧的高压制冷剂以这种顺序流动热 膨胀阀17 —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 —喷射器13的扩散器部分13d(在图30中点cl3 — 点dl3 —点el3 —点fl3)。从扩散器部分13d流出的制冷剂在贮存器24中被分成气体制 冷剂和液体制冷剂,且从贮存器24的气体制冷剂出口流出的被分离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 到第一压缩机11中,以被再次压缩(在图30中点Π3 —点gl3 —点al3)。另一方面,从分支部分18流向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的一侧的高压制冷剂在内部热 交换器31中降低其焓(在图30中点bl3 —点b’ 13)。此外,类似于第十二实施例,从内部 热交换器31的高压侧制冷剂通路31a流出的制冷剂以下述顺序流动固定节流阀19 —吸 入侧蒸发器16 (在图30中点b,13 —点hl3)。此外,从吸入侧蒸发器16流出的制冷剂在内部热交换器31中增加焓(在图30中 点 13 —点i,13)。此外,从内部热交换器31的低压侧制冷剂通路31b流出的制冷剂被吸 入到第二压缩机21,在第二压缩机21中被压缩,且被从喷射器13的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被 抽吸(在图30中点i,13 —点J13 —点el3)。因此,当操作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时,冷却作用可以在吸入侧蒸 发器16中实现,从而可以实现与第十一实施例的(B)至(F)相同的效果。此外,类似于第 十二实施例和第十四实施例,可以实现COP的改善。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在从分支部分18的制冷剂出口侧至固定节流阀19的入 口侧的制冷剂通路中流动的高压制冷剂与被吸入到第二压缩机构21a的低压制冷剂进行 热交换。因此,它可以防止从分支部分18流到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的焓不必要地降低。
因此,可以实现COP的进一步的改善。因为流到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的焓没有 被不必要地降低,所以在喷嘴部分13a中可以增加回收能量的量。将描述所述细节。根据流入到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的焓的增加,等焓斜线变得 更加平滑。因此,在制冷剂被通过喷嘴部分13a中的相等的压力等熵地膨胀的情形中,喷嘴 部分13a的入口侧制冷剂的焓和喷嘴部分13a的出口侧制冷剂的焓之间的差(即回收能量 的量),随着喷嘴部分13a的入口侧制冷剂的焓的变大而变大。因此,根据流入到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的焓的增加,可以在喷嘴部分13a中增加 回收能量的量。因此,根据回收能量的量的增加,可以增加扩散器部分13d中的压力增加 量,从而进一步改善COP。此外,因为贮存器24设置在第一压缩机11的制冷剂吸入侧,所以可以防止第一压 缩机11中的液体压缩的问题。第十八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1的整体示意图,第十七实施例的内部热交换器31被改变成 类似于第十四实施例的内部热交换器30。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在从散热器12的制冷 剂出口侧至分支部分18的入口侧的制冷剂通路中流动的高压制冷剂与将被吸入第二压缩 机构21a的低压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在本实施例中的其它配置类似于第十七实施例。当操作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时,通过内部热交换器30的操作,第 二压缩机构21a的吸入侧制冷剂的焓被增加(在图32中点il5 —点i’ 15),流入到分支部 分18d的制冷剂的焓被降低(在图32中点bl5—点b’ 15),如图32中的莫利尔图。其它 操作类似于第十七实施例。因此,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流入到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的焓可以被不必要地 降低,因此可以降低对COP的改善。然而,类似于第十七实施例,冷却作用可以存在于吸入 侧蒸发器16中,因此可以实现与第十一实施例的⑶、(C)、(E)、(F)相同的效果。此外,类 似于第十二实施例和第十四实施例可以实现COP的改善。第十九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3的整体示意图,相对于第十七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 装置10,贮存器24和内部热交换器31被移除,内部热交换器32被添加。内部热交换器32 的基本结构类似于第十四实施例的内部热交换器30。内部热交换器32在从散热器12的制 冷剂出口侧流过高压侧制冷剂通路32a的制冷剂和流过低压侧制冷剂通路32b的低压侧制 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从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是穿过从分支部分18的制冷 剂出口侧至固定节流阀19的制冷剂入口侧的制冷剂通路的制冷剂。与之相对,本实施例的 循环中的低压侧制冷剂是将被吸入第一压缩机构Ila中的制冷剂。在本实施例中的其它配 置类似于第十七实施例。接下来,将参考图34的莫利尔图对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的操作 进行描述。当操作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时,从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流 入到分支部分18,且通过分支部分18被分支成流入到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中的制冷 剂流和流入到喷射器13的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中的制冷剂流(在图34中的点bl7),类似 于第十七实施例。
此外,从分支部分18流向喷嘴部分13a的一侧的高压制冷剂以这样的顺序流动 热膨胀阀17 —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喷射器13的扩散器部分13d(在图34中点 cl7 —点dl7 —点el7 —点f 17),类似于第十七实施例。另一方面,从扩散器部分13d流 出的制冷剂在内部热交换器32中增加焓,且将被吸入第一压缩机构Ila中(在图34中点 gl7 —点 g,17)。另一方面,从分支部分18流向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的一侧的高压制冷剂在内部热 交换器32中降低焓(在图34中点bl7 —点b’17)。此外,从内部热交换器32的高压侧制 冷剂通路32a流出的制冷剂以这样的顺序流动固定节流阀19 —吸入侧蒸发器16 —第二 压缩机21 —喷射器13的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 (在图34中点b’ 17 —点hl7 —点il7 —点 jl7—点 el7)。因此,当操作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时,可以在吸入侧蒸发器16中 实现冷却作用,并且从而可以实现与第十一实施例的(B)至(F)相同的效果。此外,在本实 施例中,类似于第12和14实施例,可以改善COP。另外,类似于第十七实施例,流入到喷嘴 部分13a的制冷剂的焓没有被不必要地降低,因此可以实现COP的改善。第二十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5的整体示意图,相对于第十九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 装置10,内部热交换器32被移除,且增加了内部热交换器33。内部热交换器33的基本结 构类似于第十四实施例的内部热交换器30。内部热交换器33用于在从散热器12的制冷剂 出口侧流过高压侧制冷剂通路33a的制冷剂和流过低压侧制冷剂通路33b的低压侧制冷剂 之间进行热交换。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从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是穿过从制冷剂出口侧朝向 分支部分18的入口端口的制冷剂通路的制冷剂。与之相对,本实施例的循环中的低压侧制 冷剂是将被吸入第一压缩机构Ila中的制冷剂。在本实施例中的其它配置类似于第十九实 施例。当操作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时,通过内部热交换器33的操作,第 一压缩机构Ila的吸入侧制冷剂的焓被增加(在图36中点gl9 —点g’19),流入到分支部 分18的制冷剂的焓被降低(在图36中点bl9—点b’19),如图36中的莫利尔图。其它操 作类似于第十九实施例。因此,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流入到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的焓可能被不必要地 降低,从而相对于第十九实施例降低了 COP的改善。然而,类似于第十九实施例,冷却作用 可以存在于吸入侧蒸发器16中,并且因此可以实现与第十一实施例的(B)、(C)、(E)、(F)相 同的效果。此外,类似于第12和14实施例还可以实现COP的改善。第二 ^^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7的整体示意图,相对于第十七实施例,散热器12被配置成 类似于第十五实施例的亚冷却型冷凝器。在本实施例中的其它配置类似于第十七实施例。当操作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时,在散热器12的冷凝部分12b中 冷凝的制冷剂在气液分离部分12c中被分成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如图38的莫利尔 图。此外,被分离的饱和的液体制冷剂在过冷部分12d中被过冷却(图38中的点b21 —点 b, 21)。
48
此外,通过内部热交换器31的操作,第二压缩机构21a的吸入侧制冷剂的焓被增 加(图38中的点i21 —点i’21),流入到固定节流阀19的制冷剂的焓被降低(图38中的 点b’ 21 —点b”21)。因此,流入到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的焓可以被有效地降低。其 它操作类似于第十七实施例。因此,即使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可以有效地实现与第十七实施例相类似的效果。 另外,类似于第十五实施例,可以降低在吸入侧蒸发器16中的制冷剂蒸发压力(制冷剂蒸 发温度)。第二十二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9的整体示意图,相对于第十七实施例移除了热膨胀阀17, 和类似于第十六实施例二氧化碳被用作制冷剂,从而配置了超临界制冷剂循环。在本实施 例中的其它配置类似于第十七实施例。当操作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时,如图40中的莫利尔图,从第一压 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在散热器12中被冷却。此时,穿过散热器12的制冷剂被在超临界状 态中冷却,而没有被冷凝(图40中的点a23—点b23)。分支部分18连接至散热器12的制 冷剂出口侧以使从散热器12流出的高压制冷剂分支。从分支部分18流入到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的超临界高压制冷剂通过喷嘴部 分13a被等熵地减压和膨胀(在图40中的点b23 —点d23)。另一方面,从分支部分18流向 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的一侧的超临界高压制冷剂被在热交换器31中冷却,之后在固定节流 阀19中被等焓地进行减压和膨胀,从而降低了制冷剂压力(图23中的点b23 —点b’23 — 点h23)。其它操作类似于第十七实施例。然而,即使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冷却作用可以存在于吸入侧蒸发器16中,因此 可以实现与第十一实施例中的(B)、(C)相同的效果。此外,类似于第十二实施例、第十四实 施例和第十六实施例可以实现COP的改善。第二十三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1的整体示意图,相对于第十一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 装置10,热膨胀阀17被移除和辅助散热器12e被添加。在本实施例中,辅助散热器12e设 置在分支部分18的下游,以便进一步冷却流入到固定节流阀19的制冷剂。辅助散热器12e是散热热交换器,其在从散热器12流出的高压制冷剂和由冷却风 扇12a吹送的外部空气(即室外部空气)之间交换热量,以进一步冷却高压制冷剂。因此, 相对于上述的各实施例,可以在本实施例的散热器12中相对地降低热交换的面积,从而降 低散热器12中的热交换能力。在图41中,虽然冷却风扇12a靠近散热器12设置,用于在图中进行清楚地显示, 但是冷却风扇12a被设置成,也将外部空气吹送到辅助散热器12e。可替代地,室的外部空 气可以分别地独立地由吹风机吹送到散热器12和辅助散热器12e。接下来,将参考图42的莫利尔图对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的操作 进行描述。当操作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时,从第一压缩机21排出的高温 和高压气体制冷剂被在散热器12中冷却成气液两相状态(在图42中点a25 —点b25)。因 此,相对于上述的各实施例可以降低散热器12的热交换能力。从散热器12流出的高压制冷剂流入到分支部分18,且通过分支部分18被分支成
49流向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流和流向喷射器13的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的制冷 剂流(在图42中点b25)。从分支部分18流入到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以这 样的顺序流动喷射器13 —排放侧蒸发器14,且在第一压缩机11中被压缩(在图42中点 b25 —点 d25 —点 e25 —点 f25 —点 g25 —点 a25)。另一方面,从分支部分18流向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的一侧的高压制冷剂被在辅助 散热器12e中进一步冷却,以变成液体状态(在图42中点b25—点b’ 25)。此外,从辅助 散热器12e流出的制冷剂以这种顺序流动固定节流阀19—吸入侧蒸发器16,且在第二压 缩机21中被压缩,和被从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抽吸到喷射器13中(在图42中点b’ 25 — 点 h25 —点 i25 —点 j25 —点 e25)。因此,即使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可以实现与第十一实施例的(A)至(D)相同的效 果。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因为散热器12的热交换能力被降低,所以它可以防止流到喷嘴部 分13a的制冷剂的焓不必要地降低。因此,类似于第十七实施例,流入到喷嘴部分13a的制 冷剂的焓没有不必要地降低,因此可以实现COP的改善。因此,通过辅助散热器12e的作用,可以降低流入到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的 焓。因此,在制冷剂入口侧和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的焓之间的焓差可以在吸入侧蒸发器 16中被增大,从而进一步改善COP。第二十四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3的整体示意图,相对于第二十三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 环装置10,热膨胀阀17被添加在从分支部分18的出口侧至喷嘴部分13a的入口侧的制冷 剂通路中。在本实施例中的其它配置类似于第二十三实施例。当操作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时,从分支部分18流向喷射器13的 喷嘴部分13a的一侧的制冷剂被通过热膨胀阀17等焓地进行减压和膨胀,如图44的莫利 尔图(图44中的点b27 —点c27)。其它操作类似于第二十三实施例。然而,即使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可以实现类似于第二十三实施例的效果,和还可 以实现与第十一实施例中的(E)、(F)相同的效果。第二十五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如在图45的整体示意图,相对于第二十四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 循环装置10,类似于第十七实施例的内部热交换器31被添加。内部热交换器31适合于在 从辅助散热器12e的制冷剂出口侧至固定节流阀19的入口侧的制冷剂通路中流动的制冷 剂与将被吸入到第二压缩机构21a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当操作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时,通过内部热交换器31的操作,第 二压缩机构21a的吸入侧制冷剂的焓被增加(在图46中点i29 —点i’29),和从辅助散热 器12e流出的制冷剂的焓被降低(图46中的点b,29 —点b”29),如图46的莫利尔图。其 它操作类似于第二十四实施例。因此,即使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可以实现与第二十四实施例相同的效果。此外, 类似于第十七实施例,由于热交换器31,可以实现COP的改善。第二十六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7的整体示意图,相对于第二十四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 环装置10,添加了类似于第十九实施例的内部热交换器32。本实施例的内部热交换器32在从辅助散热器12e的制冷剂出口侧至固定节流阀19的入口侧的制冷剂通路中流动的制 冷剂和将被吸入第一压缩机构Ila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当操作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时,通过内部热交换器32的操作,第 一压缩机构Ila的吸入侧制冷剂的焓被增加(在图48中点g31 —点g’31),从辅助散热器 12e流出的制冷剂的焓被降低(在图48中点b’31—点b”31),如图48的莫利尔图。其它 操作类似于第二十四实施例。因此,即使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可以实现与第二十四实施例相同的效果。此外。 类似于第十九实施例,由于内部热交换器32,可以实现COP的改善。第二十七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9的整体示意图,相对于第十七实施例,散热器12被配置成 类似于第十五实施例的亚冷却型冷凝器。因此,可以实现大致类似于第二十三实施例的循 环结构。在本实施例中,分支部分18被移除,两个液体制冷剂出口设置在散热器12的气液 分离部分12c中,以使得液体制冷剂流出。类似于第十五实施例,饱和的液体制冷剂从气液 分离部分12c的液体制冷剂出口中的一个流至过冷部分12d,且饱和的液体制冷剂从散热 器12的气液分离部分12c的液体制冷剂出口中的另一个流向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 也就是,用于分支制冷剂流的分支部分在本实施例中由气液分离部分12c配置而成。因此,散热器12的冷凝部分12b和过冷部分12d的功能可分别类似于第二十三实 施例的散热器12和辅助散热器12e。当操作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时,它被 大致类似于第二十三实施例进行操作,如图50的莫利尔图。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因为分支部分由气液分离部分12c配置而成,饱和的液体 制冷剂可以在喷嘴部分13a处被等熵地减压和膨胀(在图50中点b33 —点d33)。因此, 流入到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的焓可能被不必要地降低,从而可以降低COP的改善。然而,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实现类似于第二十三实施例的效果。此外,可以实现与第十一实施例的 (E)和(F)相同的效果。第二十八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十三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中,类似于第十六 实施例,二氧化碳用作制冷剂,从而配置超临界制冷剂循环。因此,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 冷循环装置10的整体结构类似于第二十三实施例的图41。接下来,将参考图51的莫利尔图对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的操作 进行描述。当操作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时,从第一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 剂被在散热器12中冷却。此时,穿过散热器12的制冷剂被在超临界状态中冷却,而没有被 冷凝(图51中的点a34 —点b34)。分支部分18连接至散热器12的制冷剂出口侧,以使从 散热器12流出的高压制冷剂分支。从分支部分18流入到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的超临界高压制冷剂通过喷嘴部 分13a被等熵地减压和膨胀(在图51中的点b34 —点d34)。另一方面,从分支部分18流 向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的一侧的超临界高压制冷剂被在辅助散热器12e中冷却,且之后在 固定节流阀19被等焓地进行减压和膨胀,从而降低了制冷剂压力(在图51中的点b34 — 点b’ 34 —点h34)。其它操作类似于第二十三实施例。
51
因此,即使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可以实现与第二十三实施例相同的效果。此外, 类似于第十六实施例可以实现COP的改善。第二十九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2的整体示意图,相对第二十八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 装置10,添加了类似于第十七实施例的内部热交换器31。内部热交换器31适合于在从辅 助散热器12e的制冷剂出口侧至固定节流阀19的入口侧的制冷剂通路中流动的制冷剂与 将被吸入到第二压缩机构21a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当操作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时,通过内部热交换器31的操作,第 二压缩机构21a的吸入侧制冷剂的焓被增加(图53中的点i36 —点i’36),和从辅助散热 器12e流出的制冷剂的焓被降低(在图52中的点b’ 36 —点b”36),如图53的莫利尔图。 其它操作类似于第二十八实施例。因此,即使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可以实现与第二十八实施例相同的效果。此外, 类似于第十七实施例,由于热交换器31,可以实现COP的改善。第三十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4的整体示意图,相对于第十一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 装置10,添加了内部热交换器34。内部热交换器34用于在穿过高压侧制冷剂通路中的固 定节流阀19的在减压和膨胀阶段的制冷剂和穿过低压侧制冷剂通路34b将被吸入第二压 缩机构21a中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双管的热交换结构可以用作内部热交换器34的特殊结构,其中由毛细管配置而 成的固定节流阀19设置在形成低压侧制冷剂通路34b的外管内。用于限定固定节流阀19 和低压侧制冷剂通路34b的制冷剂管可以通过钎焊被结合,以具有热交换结构。在本实施 例中的其它配置类似于第十一实施例。接下来,将参考图55的莫利尔图对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的操作 进行描述。当操作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时,通过内部热交换器34的操作, 第二压缩机构21a的吸入侧制冷剂的焓被增加(在图55中点i38 —点i’38),和在固定节 流阀19中的减压和膨胀阶段的制冷剂的焓被降低(在图55中点b38 —点h38)。也就是,穿过固定节流阀19的制冷剂被冷却至第二压缩机构21a的吸入制冷剂的 温度,同时在固定节流阀19中被减压和膨胀,并且因此可以降低制冷剂的焓。因此,在本实 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中,流入到排放侧蒸发器14和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 的焓可以被降低。其它操作类似于第十一实施例。因此,即使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可以实现与第十一实施例的(A)至(F)相同的效 果。此外,通过内部热交换器34的操作,在制冷剂入口侧和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的焓之 间的焓差可以在排放侧蒸发器14和吸入侧蒸发器16中被增大,从而进一步改善COP。第三—^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6的整体示意图,相对第十二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 置10,添加了内部热交换器34。在本实施例中的其它配置类似于第十二实施例。当操作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时,如图57的莫利尔图,通过的内部 热交换器34的操作,第二压缩机构21a的吸入侧制冷剂的焓被增加(在图57中点i40 —点 i’40),和在固定节流阀19中的减压和膨胀阶段的制冷剂的焓被降低(在图57中点b40 —点 h40)。因此,在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中,流入到排放侧蒸发器14和吸入 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的焓可以相对于第十二实施例被降低。其它操作类似于第十二实施 例。因此,即使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可以实现与第三十实施例相同的效果。此外,类似于 第十二实施例可以实现COP的改善。第三十二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如图58的整体示意图,相对于第十一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 装置10添加了内部热交换器35。内部热交换器35用于在穿过作为高压侧制冷剂通路的固定节流阀19的处于减压 和膨胀阶段的制冷剂和流过低压侧制冷剂通路35b将被吸入第一压缩机构Ila的制冷剂之 间进行热交换。内部热交换器35的基本结构类似于第三十实施例的内部热交换器34。在 本实施例中的其它配置类似于第十一实施例。接下来,将参考图59的莫利尔图对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的操作 进行描述。当操作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时,通过内部热交换器35的操作, 第一压缩机构Ila的吸入侧制冷剂的焓被增加(在图59中的点g42 —点g’ 48)和在固定 节流阀19中的减压和膨胀阶段的制冷剂的焓被降低(在图59中的点c42 —点h’ 42 —点 h42)。也就是,穿过固定节流阀19的制冷剂被冷却至第一压缩机构Ila的吸入制冷剂的 温度,同时在固定节流阀19中被减压和膨胀,从而可以降低制冷剂的焓。因此,在本实施例 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中,流入到排放侧蒸发器14和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的焓 可以相对于第十二实施例被降低。在图59的点h’42 —点h42的阶段中,穿过固定节流阀19的制冷剂被等焓地进行 减压和膨胀。原因如下。也就是,当固定节流阀19的制冷剂达到点h’ 42时,制冷剂被冷 却至对应于第一压缩机构Ila的吸入制冷剂的温度,之后未在内部热交换器35中进行热交 换。其它操作类似于第十一实施例。因此,即使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可以实现与第十一实施例的(A)至(F)相同的效 果。此外,通过内部热交换器35的操作,在制冷剂入口侧和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的焓之 间的焓差可以在排放侧蒸发器14和吸入侧蒸发器16中被增大,从而进一步改善COP。第三十三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0的整体示意图,相对于第十二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 装置10添加了内部热交换器35。在本实施例中的其它配置类似于第十二实施例。当操作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时,如61的莫利尔图,通过内部热交 换器35的操作,第一压缩机构Ila的吸入侧制冷剂的焓被增加(在图61中的点g44 —点 g’44),和在固定节流阀19中的减压和膨胀阶段的制冷剂的焓被降低(在图61中点b44 — 点 h, 44)。因此,在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中,流入到排放侧蒸发器14和吸入 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的焓可以被相对于第十二实施例降低。其它操作类似于第十二实施 例。因此,即使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可以实现与第三十二实施例相同的效果。此外,类似 于第十二实施例可以实现COP的改善。
第三十四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2的整体示意图,相对于第三十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 装置10,热膨胀阀17被移除,且压力控制阀27被使用,且类似于第十六实施例二氧化碳被 用作制冷剂,从而配置超临界制冷剂循环。压力控制阀27是用于减压和膨胀从散热器12流出的高压制冷剂的高压侧减压装 置,且是通过使用机械机构调节阀张开度(节流阀张开度)的压力控制装置,使得高压侧制 冷剂压力变成目标高压。更具体地,压力控制阀27具有位于散热器12的制冷剂出口侧的温度感测部分,且 被配置以在温度感测部分内产生对应于散热器12的制冷剂出口侧处的高压制冷剂的温度 的压力,以便通过温度感测部分的内压与在散热器12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压力之间 的平衡来调节阀张开度。目标高压是被确定的值,使得COP基于在散热器12的制冷剂出口 侧处的制冷剂的温度变成接近于最大值。接下来,将参考图63的莫利尔图对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的操作 进行描述。当操作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时,从第一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 剂被在散热器12中冷却。此时穿过散热器12的制冷剂被在超临界状态中冷却,而没有被 冷凝(图63中的点a46 —点b46)。此外,从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流入到压力控制阀27中,且被等焓地进行减压和 膨胀以变成气液两相状态(图63中的点b46 —点c46)。高压侧制冷剂压力通过压力控制 阀27进行调节,以接近目标高压,其被确定使得COP接近最大值。从分支部分18流入到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通过喷嘴部分13a被等 熵地减压和膨胀(图63中的点c46 —点d46)。另一方面,从分支部分18流向制冷剂吸入 端口 13b的一侧的高压制冷剂降低其焓,同时通过固定节流阀19进行减压和膨胀(图63 中的点c46 —点h46)。其它操作类似于第三十实施例。因此,即使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可以实现与第十一实施例的(A)至(F)相同的效 果,此外,由于内部热交换器34,类似于第三十实施例,可以实现COP的改善。在本实施例 中,压力控制阀27可以设置在从分支部分18的制冷剂出口侧至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入 口的制冷剂通路中。第三十五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4的整体示意图,相对于第三十四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 环装置10,移除了压力控制阀27。本实施例中的其它配置类似于第三十四实施例。在本实 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中,在散热器12中进行散热的超临界制冷剂被分支部分 18分支(图65中的点b48),如图65的莫利尔图所示。从分支部分18流入到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的高压制冷剂通过喷嘴部分13a 被等熵地减压和膨胀(图65中的点b48 —点d48)。另一方面,从分支部分18流向制冷剂 吸入端口 13b的一侧的高压制冷剂降低其焓,同时通过固定节流阀19进行减压和膨胀(图 65中的点b48 —点h48)。其它操作类似于第三十实施例。因此,即使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可以实现与第十一实施例的(A)至(D)相同的效 果。此外,由于内部热交换器34,类似于第三十实施例可以实现COP的改善。第三十六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6的整体示意图,相对于第二十三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 环装置10,添加了类似于第十九实施例的内部热交换器32并移除了排放侧蒸发器14和吹 风机14a。内部热交换器32适合于在流过从分支部分18的出口侧至固定节流阀19的制冷 剂入口侧的制冷剂通路的高压侧制冷剂中的在从辅助散热器12e的制冷剂出口侧至固定 节流阀19入口侧的制冷剂通路中流动的制冷剂与从扩散器部分13d流出以被吸入第一压 缩机构Ila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在本实施例中的其它配置类似于第二十三实施例。当操作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时,通过内部热交换器32的操作,从 扩散器部分13d流出的制冷剂在内部热交换器32的低压侧制冷剂通路32b中被蒸发,且第 一压缩机构Ila的吸入侧制冷剂的焓被增加(图67中的点f50 —点g50),如图67的莫利 尔图。此外,从辅助散热器12e流出的制冷剂的焓降低(在图67中的点b,50—点b”50)。其它操作类似于第二十三实施例。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冷却作用可以存在于吸入 侧蒸发器16中,可以实现与第十一实施例的(B)-(D)相同的效果。因此,类似第二十三实施例,流入到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的焓没有不必要地降 低,并且因此可以实现COP的改善。此外,可以通过降低流入到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 的焓进一步改善COP。此外,由于内部热交换器32,类似于第十九实施例可以实现COP的改

口 ο第三十七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8的整体示意图,相对于第三十六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 环装置10,添加了类似于第十七实施例的贮存器24和吸入侧气液分离器15a。吸入侧气液分离器15a是气液分离器,其中从吸入侧蒸发器16流出的制冷剂被分 成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且在所述循环中的剩余的液体制冷剂被储存在其中。第二压 缩机21的制冷剂吸入端口连接至吸入侧气液分离器15a的气体制冷剂出口。在本实施例 中的其它配置类似于第三十六实施例。因此,当操作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时,它被以类似于第三十六实 施例的方式进行操作,使得可以在吸入侧蒸发器16中实现冷却作用,并且因此可以实现与 第十一实施例的(B)和(C)相同的效果,和类似于第三十六实施例可以改善COP。此外,通过贮存器24和吸入侧气液分离器15a的作用,它可以防止在第一压缩机 11和第二压缩机21中液体压缩的问题。在本实施例中,贮存器24和吸入侧气液分离器15a 被设置;然而,可以设置贮存器24和吸入侧气液分离器15a中的任一个。第三十八实施例将参考图69和70对适于冷冻/制冷装置的本发明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进行 描述。冷冻/制冷装置用于冷却作为将被冷却的空间的制冷室至例如在o°c和10°C的范围 中的低的温度,和用于冷却作为将被冷却的另一空间的冷冻室至例如在-30°c至-10°c的 范围中的极低的温度。图69是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的整体示意图。在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中,第一压缩机11被配置成抽吸制冷剂、压缩被抽吸 的制冷剂以及排出被压缩的制冷剂。例如,第一压缩机11是电动压缩机,其中具有固定排 量的第一压缩机构Ila由第一电机lib驱动。例如,各种压缩机构(例如螺旋型压缩机构、 叶片型压缩机构等)可以用作第一压缩机构11a。
通过使用来自之后描述的控制装置的控制信号输出,来控制第一电机lib的操作 (例如转速)。AC电机或DC电机可以用作第一电机lib。通过控制第一电机lib的转速, 可以改变第一压缩机构Ila的制冷剂排放能力。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机lib可以用 作第一排放能力改变装置,用于改变第一压缩机构Ila的制冷剂排放能力。制冷剂散热器12设置在第一压缩机11的制冷剂排放侧上。散热器12在从第一 压缩机11排出的高压制冷剂和由冷却风扇12a吹送的外部空气(即室外部的空气)之间 交换热量,用以冷却高压制冷剂。冷却风扇12a的转速由来自控制装置的控制电压输出进 行控制,以便控制来自冷却风扇12a的空气吹送量。在本实施例中,基于弗隆的制冷剂用作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的制冷剂循环 的制冷剂,以形成蒸汽压缩亚临界制冷剂循环,其中高压侧上的制冷剂压力不会超过制冷 剂的临界压力。因此,散热器12用作冷凝器,用于冷却和冷凝制冷剂。接收器(例如液体接收器)可以设置在散热器12的制冷剂出口侧,以用作高压侧 气液分离器,其中从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被分成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且液体制冷 剂被储存作为剩余的制冷剂。此外,从接收器分离的饱和的液体制冷剂被引入到下游侧。热膨胀阀17连接至散热器12的制冷剂出口侧,用作高压侧减压装置,用于减压和 膨胀从散热器12流出的高压制冷剂。热膨胀阀17具有布置在排放侧蒸发器14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通路中的温度 感测部分(未示出)。热膨胀阀17是可变节流阀机构,其中在排放侧蒸发器14的制冷剂出 口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基于排放侧蒸发器14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的温度和压力进行 检测,阀的张开度(制冷剂流量)通过机械机构进行调整,使得在排放侧蒸发器14的制冷 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接近于预定值。热膨胀阀17的制冷剂出口侧连接至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入口侧。 喷射器13用作制冷剂减压装置,用于减压和膨胀制冷剂,和用作制冷剂循环装置,用于通 过从喷嘴部分13a喷出的高速的制冷剂流的抽吸作用循环制冷剂。更具体地,喷射器13包括喷嘴部分13a,其中通路截面面积被节流,使得从热膨胀 阀17流出的中压制冷剂在喷嘴部分13a中被等熵地减压和膨胀。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被 设置以与喷射器13中的空间连通,在所述空间中设置了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喷出端口, 以便抽吸从之后描述的第二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混合部分13c设置在喷射器13中,沿着制冷剂流在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和喷嘴部 分13a的下游侧,以便混合从喷嘴部分13a喷出的高速的制冷剂流与从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 抽吸的吸入制冷剂。扩散器部分13d设置在喷射器13中,沿制冷剂流在混合部分13c的下 游,以便增加扩散器部分13d中的制冷剂压力。扩散器部分13d被形成这样的形状,以逐渐增加制冷剂的通路截面面积,且具有 降低制冷剂流的速度的作用,以便增加制冷剂压力。也就是,扩散器部分13d具有将制冷剂 的速度能量转换成制冷剂的压力能量的作用。用于分支从扩散器部分13流出的制冷剂流 的分支部分18连接至扩散器部分13d的出口侧。例如,分支部分18是具有三个端口的三通接头构件,该三个端口一个用作制冷剂 入口 18a,两个用作制冷剂出口 18b、18c。用作分支部分18的三通接头构件可以通过结合 具有不同管直径的管来构建或可以通过在金属块构件或树脂块构件中提供多个制冷剂通路来构建。本实施例的分支部分18被形成近似于Y形,使得从一个制冷剂出口 18b流向排放 侧蒸发器14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和从另一制冷剂出口 18c流向固定节流阀19的制冷剂的 流动方向相对于从扩散器部分13d的出口侧流动至制冷剂入口 18a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是 对称的,且以锐角彼此连接。因此,在流入到分支部分18的制冷剂被在其中分支时,制冷剂从分支部分18流 出,而不会不明确地降低制冷剂的流速。因此,从喷射器13流出的制冷剂流速(动态压力) 在分支部分18中可以被保持。分支部分18不限于上述的形状,且可以形成近似于T形等。排放侧蒸发器14是吸热热交换器,其中从喷射器13的扩散器部分13d流出的制 冷剂通过与吹风机14a吹送的制冷室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蒸发,以便提供吸热作用。 因此,将与排放侧蒸发器14中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流体是冷冻/制冷装置的制冷室中的 空气。吹风机14a是电动吹风机,其中吹风机14a的转速(空气吹送量)通过来自控制 装置的控制电压输出进行控制。第一压缩机11的制冷剂吸入端口连接至排放侧蒸发器14 的制冷剂出口侧。此外,吸入侧蒸发器16经由固定节流阀19连接至分支部分18的制冷剂出口 18c。 固定节流阀19是吸入侧减压装置,适合于减压和膨胀从分支部分18流出的中压制冷剂。毛 细管、节流孔等可以用作固定节流阀19。吸入侧蒸发器16被配置成在固定节流阀19处进行减压和膨胀的低压制冷剂和由 吹风机16a吹送的冷冻室的内部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且被用作吸热热交换器,其中低压 制冷剂被蒸发,以便执行吸热作用。因此,将与吸入侧蒸发器16中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 流体是制冷室中的空气。吹风机16a是电动吹风机,其中吹风机16a的转速(空气吹送量) 由来自控制装置的控制电压输出进行控制。第二压缩机21的制冷剂吸入端口连接至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出口侧。第二 压缩机21的基本结构类似于第一压缩机11。因此,第二压缩机21是电动压缩机,其中固定 排量型的第二压缩机构21a由第二电机21b进行驱动。本实施例的第二电机21b用作第二 排放能力改变装置,用手改变第二压缩机构21a的制冷剂排放能力。喷射器13的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连接至第二压缩机21的制冷剂排放端口。控制装置(未示出)由公知的微型计算机构建,包括CPU、ROM和RAM等以及其周 围的电路。控制装置基于储存在ROM中的控制程序执行各种计算和处理,和控制各电动致 动器 llb、12b、14a、16a、21a 等的操作。控制装置包括用作第一排放能力控制装置的功能部分,其控制作为第一排放能力 改变装置的第一电机lib的操作;和用作第二排放能力控制装置的功能部分,其控制是第 二排放能力改变装置的第二电机21b的操作。第一排放能力控制装置和第二排放能力控制 装置可以分别由不同的控制装置构建而成。来自传感器组(未显示)的检测值和来自操作面板(未显示)的各种操作信号被 输入到控制装置中,传感器组包括用于检测外部空气温度的外部空气传感器、用于检测制 冷室的内部温度和冷冻室内部温度的内部温度传感器,在操作面板中设置了用于操作制冷 器等的操作开关。
接下来,将基于图70中显示的莫利尔图对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实施例的操作进行 描述。当操作面板的操作开关被打开时,控制装置使得第一和第二电机llb、21b、冷却风扇 12a、吹风机14a、16a被操作。因此,第一压缩机11抽吸制冷剂,压缩被抽吸的制冷剂以及 排出被压缩的制冷剂。此时制冷剂的状态是图70中的点a2。从第一压缩机11排出的高温和高压制冷剂流入到散热器12中,且与由冷却风扇 12a吹送的被吹送空气(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以被散热和冷凝(在图70中从点a2 — 点b2)。此外,从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流入到热膨胀阀17,且被等焓地进行减压和膨胀 以变成气液两相状态(在图70中从点b2 —点c2)。此时,热膨胀阀17的阀张开度被调节,使得在排放侧蒸发器14的制冷剂出口侧的 制冷剂的过热度(在图70中的点g2)变成预定值。从热膨胀阀17流出的中压制冷剂流入 到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且通过喷嘴部分13a被等熵地减压和膨胀(在图70中从点 c2—点 d2)。在喷嘴部分13a的减压和膨胀中,制冷剂的压力能量被转换成制冷剂的速度能 量,且制冷剂被高速地从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喷出端口喷出。因此,从第二压缩机21排 出的制冷剂通过喷射制冷剂的制冷剂抽吸作用被从喷射器13的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抽吸 到喷射器13中(在图70中从点j2 —点e2)。此外,从喷嘴部分13a喷出的喷射制冷剂和从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抽吸的吸入制 冷剂在喷射器13的混合部分13c中混合,且流入到喷射器13的扩散器部分13d中(在图 70中从点d2 —点e2)。也就是,通路截面面积在扩散器部分13d中随着朝向下游而被增 大,使得制冷剂的速度能量被转换成其压力能量,从而增加制冷剂的压力(在图70中从点 e2—点 f2)。从扩散器部分13d流出的制冷剂流入到分支部分18,且通过分支部分18被分支成 流向排放侧蒸发器14的制冷剂流和流向固定节流阀19的制冷剂流。在本实施例中,分支 部分18的制冷剂出口 18b的制冷剂通路面积被设定成大于制冷剂出口 18c的制冷剂通路 面积,使得流入到排放侧蒸发器14中的制冷剂流量Gl变成大于流入到固定节流阀19的制 冷剂流量G2。从分支部分18流入到排放侧蒸发器14的制冷剂从通过吹风机14a吹送的制冷室 内部的空气中吸收热量而被蒸发(在图70中从点f2—点g2)。因此,被吹送到制冷室的内 部的空气被冷却。从排放侧蒸发器14流出的气体制冷剂被抽吸到第一压缩机11中,且被 再次压缩(在图70中从点g2 —点a2)。另一方面,从分支部分18流到固定节流阀19中的制冷剂在固定节流阀19处被等 焓地进行减压和膨胀,从而降低了制冷剂压力(在图70中从点c2—点h2)。在固定节流阀 19处进行减压和膨胀的制冷剂流入到吸入侧蒸发器16,且通过从由吹风机16a吹送的冷冻 室内的空气抽吸热量而被蒸发(在图70中从点h2—点i2)。因此,被吹送到冷冻室的内部 的空气被冷却。从吸入侧蒸发器16流出的气体制冷剂被吸入第二压缩机21,且被压缩(在图70 中点i2 —点j2)。此时,控制装置控制第一和第二电机llb、21b的操作,使得喷射器式制冷 循环装置的整个循环中的COP大致接近于最大值。具体地,在第一和第二压缩机构lla、21a 中的压力增加量被控制成大致相等,用于改善第一和第二压缩机构lla、21a的压缩效率。
58
在制冷剂在第一和第二压缩机11、21中被等熵地压缩的情形中当制冷剂的焓的 增加量为ΔΗ1,且在第一和第二压缩机11、21中实际加压的制冷剂的焓的增加量为ΔΗ2 时,压缩效率为ΔHl与ΔΗ2的比。例如,当第一和第二压缩机11、21的转速或压力增加量被增加时,制冷剂的温度 通过制冷剂的一部分热量而被增加,从而增加了焓的实际增加量ΔΗ2。在这种情况下,在第 一和第二压缩机11、21中降低了压缩效率。从第二压缩机21流出的制冷剂被从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抽吸到喷射器13中(在 图70中点j2 —点e2)。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被如上述地操作,因此可以实现下述的极 好的效果。(A)因为制冷剂流被在分支部分18中分支,使得制冷剂可以被供给至排放侧蒸发 器14和吸入侧蒸发器16两者。因此,可以在排放侧蒸发器14和吸入侧蒸发器16中同时 实现冷却作用。此时,排放侧蒸发器14的制冷剂蒸发压力是通过扩散器部分13d加压的压 力。另一方面,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蒸发压力是在扩散器部分13d中加压之后通过固 定节流阀19被减压的压力。因此,可以使得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蒸发压力(制冷剂蒸发温度)低于排放 侧蒸发器14的制冷剂蒸发压力(制冷剂蒸发温度)。结果,排放侧蒸发器14可适于冷却低 温的制冷室,并且吸入侧蒸发器16可适合于冷却具有极低温度的冷冻室。(B)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了第二压缩机21(第二压缩机构21a)。因此,例如,即使 在高压制冷剂和低压制冷剂之间的压力差被降低从而降低了喷射器13的驱动流的流量的 操作条件下,也就是,即使在喷射器13的吸入能力被降低的操作条件下,喷射器13的吸入 能力也可以通过第二压缩机构21a的操作进行补充。此外,制冷剂压力通过在第一和第二压缩机构lla、21a和喷射器13的扩散器部分 13d中的加压作用而被增加。因此,与通过单一压缩机构对制冷剂进行加压的情形相比,第 一和第二压缩机构lla、21a的驱动功率被降低,从而改善了 COP。此外,通过扩散器部分13d的加压作用,第一压缩机构Ila的吸入压力可以被增 加,从而降低了第一压缩机构Ila的驱动功率。另外,因为在各第一和第二压缩机构11a、 21a中的吸入压力和排放压力之间的压力差可能被降低,所以在各第一和第二压缩机构 11a、2Ia中的压缩效率可能被改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压缩机构lla、21a的制冷剂排放能力可以通过第一和 第二电机llb、21b被分别地独立地进行改变。因此,第一和第二压缩机构lla、21a的压缩 效率可以被有效地改善。结果,甚至在使得驱动流的流量变化从而降低扩散器部分13d的加压能力时,喷 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也可以高COP地稳定地操作。因此,在高压制冷剂和低压制冷剂之间的压力差很大的制冷循环装置中,例如,在 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蒸发温度被将降低至例如_30°C至-10°C的非常低的温度的制冷 循环装置中,本发明的效果是及其有效的。(C)在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中,从分支部分18流入到排放侧蒸 发器14中的制冷剂流量Gl变成大于从分支部分18流入到固定节流阀19中的制冷剂流量G2。因此,可以增加在散热器12中的制冷剂的散热量。因此,可以增大在整个循环中的制 冷剂的热量吸收量(也就是循环的冷却能力)。(D)与专利文件1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相比,可以从第一压缩机11的制冷剂 吸入侧移除作为排放侧气液分离器的贮存器。因此,可以降低整个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 10的产品成本。(E)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因为作为可变节流阀机构的热膨胀阀17用作高压侧减 压装置,流入到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流量可以根据制冷剂循环中的负载变化 而变化。结果,即使出现负载波动,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可以被操作,同时具有高的COP。(F)因为通过热膨胀阀17进行减压的制冷剂位于气液两相状态(在图70中的点 c2)中,气液两相制冷剂可以流入到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中。因此,与液体制冷剂流入到喷嘴部分13a中的情形相比,可以便于使喷嘴部分13a 中的制冷剂沸腾,从而改善喷嘴的效率。因此,喷嘴部分13a中的回收能量的量被增加,且 在扩散器部分13d中增加了压力增加量,从而改善了 COP。此外,与液体制冷剂流入到喷嘴部分13a中的情形相比,可以增大喷嘴部分13a的 制冷剂通路面积,从而可以使得容易处理喷嘴部分13a。结果,可以降低喷射器13的产品成 本,从而降低整个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的产品成本。第三十九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1的整体示意图,相对于第三十八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 环装置10,增加了在其中从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和循环中的低压侧制冷剂进行热交换 的内部热交换器30。在图71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第三十八实施例相类似或相对应 的部分。这在下述的附图中也是一样的。内部热交换器30用于在从散热器12流过高压侧制冷剂通路30a的制冷剂与流过 低压侧制冷剂通路30b的低压侧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更具体地,本实施例的循环中的 低压侧制冷剂是将被吸入第二压缩机构21a中的制冷剂。双管的热交换结构可以用作内部热交换器30的特定结构,其中形成低压侧制冷 剂通路30b的内管设置在形成高压侧制冷剂通路30a的外管的里面。高压侧制冷剂通路 30a可以被设置成内管,且低压侧制冷剂通路30b可以被设置成外管。此外,用于限定高压侧制冷剂通路30a和低压侧制冷剂通路30b的制冷剂管可以 通过钎焊被结合,以具有热交换结构。在本实施例中的其它配置类似于第三十八实施例。接下来,将参考图72中的莫利尔图对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的操 作进行描述。关于图72中的表示制冷剂状态的标记,使用相同的字母来表示与图70中相 同的制冷剂状态,但是仅改变在字母后面的额外的标记。同样的原理适于在下述的实施例 中的莫利尔图。当操作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时,通过内部热交换器30的操作,相 对于第三十八实施例,增加了第二压缩机构21a的吸入侧制冷剂的焓(在图72中点i4 — 点i’ 4),和降低了流入到热膨胀阀17的制冷剂的焓(在图72中点b4 —点b’ 4)。其它操 作类似于第三十八实施例。因此,即使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可以实现与第三十八实施例的(A)至(F)相同的 效果。因此,通过内部热交换器30的操作,可以相对于第三十八实施例,降低流入到排放侧蒸发器14和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的焓。结果,在制冷剂入口侧和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的焓之间的焓差可以在排放侧蒸 发器14和吸入侧蒸发器16中被增大,从而进一步改善COP。第四十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3的整体示意图,相对于第三十八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 环装置10,增加了内部热交换器31,在其中从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和循环中的低压侧制 冷剂进行热交换。内部热交换器31用于在从散热器12流过高压侧制冷剂通路31a的制冷剂和流过 低压侧制冷剂通路31b的低压侧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更具体地,本实施例的循环中的 低压侧制冷剂是将被吸入第一压缩机构Ila的制冷剂。内部热交换器31的基本结构类似 于第三十九实施例的内部热交换器30。接下来,参考图74的莫利尔图对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的操作进 行描述。当操作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时,通过内部热交换器31的操作,相 对于第三十八实施例,第一压缩机构Ila的吸入侧制冷剂的焓被增加(在图74中点g6 — 点g’ 6),且降低了流入到热膨胀阀17的制冷剂的焓(在图74中点b6—点b’6)。其它操 作类似于第三十八实施例。因此,即使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也可以实现与第三十八实施例的(A)至(F)相同 的效果。此外,类似于第三十九实施例,在制冷剂入口侧和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的焓之间 的焓差可以在排放侧蒸发器14和吸入侧蒸发器16中被增大,从而进一步改善COP。第四^^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5的整体示意图,相对于第三十八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 环装置10改变了散热器12的结构。具体地,本实施例的散热器12被配置成亚冷却型冷凝器,其包括冷凝部分12b、气 液分离部分12c (接收器部分)以及过冷部分12d。冷凝部分12b冷凝制冷剂,气液分离部 分12c将从冷凝部分12b流出的制冷剂分成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以及过冷部分12d 过冷从气液分离部分12c流出的液体制冷剂。在本实施例中的其它配置类似于第三十八实 施例。当操作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时,在散热器12的冷凝部分12b中 冷凝的制冷剂在气液分离部分12c中被分成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如图76的莫利尔图 所示。此外,在气液分离部分12c中被分离的饱和的液体制冷剂在过冷部分12d中被过冷 (在图76中点b8 —点b’ 8)。因此,在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中,可以降低流入到排放侧蒸发器 14和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的焓。其它操作类似于第三十八实施例。因此,即使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可以实现与第三十八实施例的(A)至(F)相同的 效果。此外,在制冷剂入口侧和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的焓之间的焓差可以在排放侧蒸发 器14和吸入侧蒸发器16中被增大,从而提高冷却能力。此时,它可以防止第二压缩机构21a的吸入侧制冷剂(即循环中的低压侧制冷剂) 的焓不必要地增大(在图76中点i8),而与使用第三十九实施例的内部热交换器30的情 形不同。因此,它可以防止第二压缩机构21a的吸入制冷剂的密度降低,并且因此相对于第
61三十九实施例可以降低吸入侧蒸发器16中的制冷剂蒸发压力(制冷剂蒸发温度)。第四十二实施例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基于弗隆的制冷剂被用作制冷剂,以形成亚临界制冷剂循环。 然而,在本实施例中,二氧化碳被用作形成超临界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其中从第一压缩机 11排出的制冷剂压力超过制冷剂的临界压力。在本实施例中,如图77中的整体示意图,从 第三十八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移除了热膨胀阀17。在本实施例中的其它配 置类似于第三十八实施例。接下来,将参考图78的莫利尔图对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的操作 进行描述。当操作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时,从第一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 剂在散热器12中被冷却。此时,穿过散热器12的制冷剂被在超临界状态中冷却,而没有被 冷凝(在图78中的点alO —点blO)。从散热器12流入到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的超临界高压制冷剂通过喷嘴部分 13a等熵地减压和膨胀(在图78中点blO—点dlO)。其它操作类似于第三十八实施例。因 此,即使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可以实现与第三十八实施例的(A)至(D)相同的效果。此外,在超临界制冷剂循环中,高压侧制冷剂压力变得高于亚临界制冷剂循环中 的制冷剂压力。因此,在所述循环中的高压侧和低压侧之间的压力差可以被增大(在图78 中点blO —点dlO),从而增加了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中的减压量。此外,在喷嘴部分 13a的制冷剂入口侧处的制冷剂的焓与在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出口侧处的制冷剂的焓之 间的焓差(回收能量的量)可以被增大,从而进一步改善C0P。第四十三实施例将参考图79和80对用于冷冻/制冷装置的本发明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 进行描述。冷冻/制冷装置用于将作为被冷却空间的制冷室冷却至例如在o°c至10°C之间 的范围的低温,且用于将作为被冷却的另一空间的冷冻室冷却至例如在-30°c至-10°c之 间的范围的极低的温度。图79是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的整体示意图。在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中,第一压缩机11被配置成抽吸制冷剂、压缩被抽吸 的制冷剂以及排出被压缩的制冷剂。例如,第一压缩机11为电动压缩机,其中具有固定排 量的第一压缩机构Ila由第一电机lib来驱动。可以例如将各种压缩机构(例如螺旋型压 缩机构、叶片型压缩机构等)用作第一压缩机构11a。第一电机lib的操作(例如转速)通过采用来自之后描述的控制装置的控制信号 输出进行控制。AC电机或DC电机可以用作第一电机lib。通过控制第一电机lib的转速, 第一压缩机构Ila的制冷剂排放能力可以被改变。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机lib可以 用作用于改变第一压缩机构Ua的制冷剂的排放能力的第一排放能力改变装置。制冷剂散热器12设置在第一压缩机11的制冷剂排放侧上。散热器12在从第一 压缩机11排出的高压制冷剂和由冷却风扇12a吹送的外部空气(即室外部的空气)之间 交换热量,以冷却高压制冷剂。冷却风扇12a的转速由来自控制装置的控制电压输出进行 控制,以便控制来自冷却风扇12a的空气吹送量。在本实施例中,基于弗隆的制冷剂用作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的制冷剂循环 的制冷剂,以形成蒸汽压缩亚临界制冷剂循环,其中高压侧上的制冷剂压力不会超过制冷 剂的临界压力。因此,散热器12用作冷凝器用于冷却和冷凝制冷剂。此外,制冷器油被混合到制冷剂中用于润滑第一压缩机构Ila和第二压缩机构21a,使得制冷器油与制冷剂一 起被在制冷剂循环中进行循环。接收器(即液体接收器)可以被设置在散热器12的制冷剂出口侧,以用作高压侧 气液分离器,其中从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被分成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且液体制冷 剂被储存作为剩余的制冷剂。此外,从接收器分离的饱和的液体制冷剂被引入到下游侧。第一分支部分18连接至散热器12的制冷剂出口侧,以分支从散热器12流出的高 压制冷剂流。例如,第一分支部分18为具有三个端口的三通接头构件,该三个端口其中一 个用作制冷剂入口和其中的两个用作制冷剂出口。用作第一分支部分18的三通接头构件 可以通过结合具有不同的管直径的管来配置,或可以通过在金属块构件或树脂块构件中提 供多个制冷剂通路来配置。第一分支部分18的两个制冷剂出口中的一个连接至用作高压侧减压部分的热膨 胀阀17,且第一分支部分18的两个制冷剂出口中的另一个连接至用作之后描述的第一吸 入侧减压装置的第一电动膨胀阀19。热膨胀阀17具有设置在排放侧蒸发器14的制冷剂出口侧处的制冷剂通路中的温 度感测部分(未示出)。热膨胀阀17为可变节流阀机构,其中在排放侧蒸发器14的制冷 剂出口侧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被基于在排放侧蒸发器14的制冷剂出口侧处的制冷剂的温 度和压力进行检测,且热膨胀阀17的阀的张开度(制冷剂流量)通过使用机械结构进行调 节,使得在排放侧蒸发器14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接近于预定值。热膨胀阀17的制冷剂出口侧连接至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入口侧。 喷射器13用作制冷剂减压装置用于减压和膨胀制冷剂,和用作制冷剂循环装置用于通过 从喷嘴部分13a喷出的高速的制冷剂流的抽吸作用使制冷剂循环。喷射器13被配置成具有喷嘴部分13a和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等。喷嘴部分13a的 制冷剂通路截面面积沿制冷剂流动方向进行节流,使得来自在第一分支部分18处被分支 的一个流的中间压力制冷剂被通过喷嘴部分13a等熵地减压和膨胀。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 被设置成与喷射器13中的空间连通,在所述空间中设置了喷嘴部分13a的喷射端口,以便 抽吸从之后描述的第二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混合部分13c设置在喷射器13中,在沿制冷剂流的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和喷嘴部 分13a的下游侧,以便混合从喷嘴部分13a喷出的高速制冷剂流和从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 抽吸的吸入制冷剂。扩散器部分13d设置在喷射器13中,在沿制冷剂流的混合部分13c的 下游,以便增加扩散器部分13d中的制冷剂压力。扩散器部分13d被形成这样的形状,以逐渐增加制冷剂的通路截面面积,且具有 降低制冷剂流的速度的作用,以便增加制冷剂压力。也就是,扩散器部分13d具有将制冷剂 的速度能量转换成制冷剂的压力能量的作用。第二分支部分28的制冷剂入口 28a连接至 扩散器部分13d的出口侧。第二分支部分28的基本结构类似于第一分支部分18。第二分支部分28的制冷剂 出口 28b连接至排放侧蒸发器14,第二分支部分28的制冷剂出口 28c连接至用作之后描述 的第二吸入侧减压装置的第二电动膨胀阀19。本实施例的第二分支部分28被近似形成Y形,使得从一个制冷剂出口 28b流向排 放侧蒸发器14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和从另一制冷剂出口 28c流向第二电动膨胀阀29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相对于从扩散器部分13d的出口侧流到制冷剂入口 28a的制冷剂的流动方 向是对称的,且以锐角彼此连接。因此,当流入到第二分支部分28中的制冷剂被在其中分支时,制冷剂流出第二分 支部分28,而不会不明确地降低制冷剂的流速。因此,可以在第二分支部分28中保持从喷 射器13流出的制冷剂的流速(动态压力)。第二分支部分28不限于上述的形状,且可以被 近似形成T形等。排放侧蒸发器14用作吸热热交换器,在其中从第二分支部分28的制冷剂出口 28b 流出的制冷剂通过与由吹风机14a吹送的制冷室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被蒸发,以便提供 热吸收作用。因此,将与排放侧蒸发器14中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流体为冷冻/制冷装置 的制冷室中的空气。吹风机14a为电动吹风机,其中吹风机14a的转速(空气吹送量)由来自控制装 置的控制电压输出进行控制。第一压缩机11的制冷剂吸入端口连接至排放侧蒸发器14的 制冷剂出口侧。第二电动膨胀阀29用于减压和膨胀从第二分支部分28的制冷剂出口 28c流出的 制冷剂。更具体地,第二电动膨胀阀29为可变节流阀机构,其被配置成具有带可变节流阀 张开度的阀主体和用于改变阀主体的节流阀张开度的步进电机。此外,使得本实施例的第二电动膨胀阀29完全关闭节流阀通路。因此,当第二电 动膨胀阀29的节流阀通路被完全关闭时,从扩散器部分13d流出的全部制冷剂流入到排放 侧蒸发器14,而没有在第二分支部分28中进行分支。第二电动膨胀阀29的操作可以通过 来自控制装置的控制信号输出进行控制。第一电动膨胀阀19连接至第一分支部分18的另一制冷剂出口,如上所述。第一 电动膨胀阀19的基本结构类似于第二电动膨胀阀29。因此,当第一电动膨胀阀19的节流 阀通路被完全关闭时,从散热器12流出的全部制冷剂流入到热膨胀阀17,而没有在第一分 支部分18中进行分支。汇合部分120连接至第一和第二电动膨胀阀19、29的制冷剂出口侧,以汇合分别 从第一和第二电动膨胀阀19、29流出的制冷剂。汇合部分120的基本结构类似于第二分支 部分28。在三通接头构件的三个端口 120a-120c中,汇合部分120设置有两个制冷剂入口 120b、120c和一个制冷剂出口 120a。本实施例的汇合部分120近似形成Y形,使得从第一电动膨胀阀19流动到制冷剂 入口 120b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与从第二电动膨胀阀29流动到另一制冷剂入口 120c的 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相对于从汇合部分120的制冷剂出口 120a流出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是 对称的,且以锐角彼此连接。因此,当制冷剂在汇合部分120中被汇合时,制冷剂从汇合部分120流出,而不会 不明确地降低制冷剂的流速。因此,可以在汇合部分120中保持从第一和第二电动膨胀阀 19、29流出的制冷剂的流速(动态压力)。此外,吸入侧蒸发器16连接至汇合部分120的制冷剂出口 120a。吸入侧蒸发器 16为吸热热交换器,被配置成在从汇合部分120流出的制冷剂和由吹风机16a吹送和循环 的冷冻室的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从而蒸发低压制冷剂,以便施加吸热作用。因此,将与在吸入侧蒸发器16中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流体是冷冻室中的空气。吹风机16a为电动吹风机,其中吹风机16a的转速(空气吹送量)由来自控制装置的控制 电压输出进行控制。第二压缩机21的制冷剂吸入端口连接至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出口侧。第二 压缩机21的基本结构类似于第一压缩机11。因此,第二压缩机21为电动压缩机,其中固定 排量类型的第二压缩机构21a由第二电机21b进行驱动。本实施例的第二电机21b用作用 于改变第二压缩机构21a的制冷剂排放能力的第二排放能力改变装置。喷射器13的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连接至第二压缩机21的制冷剂排放端口。控制装置(未示出)由公知的微型计算机构建,包括CPU、ROM和RAM等以及其的 周围电路。控制装置基于储存在ROM中的控制程序执行各种计算和处理,和控制各种电动 致动器 llb、12b、14a、16a、19、21a、29 等的操作。控制装置包括用作第一排放能力控制装置的功能部分,其控制及为第一排放能力 改变装置的第一电机lib的操作,和用作第二排放能力控制装置的功能部分,其控制是第 二排放能力改变装置的第二电机21b的操作。第一排放能力控制装置和第二排放能力控制 装置可以分别通过不同的控制装置配置而成。来自传感器组(未显示)的检测值和来自操作面板(未显示)的各种操作信号被 输入到控制装置中,传感器组包括用于检测外部空气温度的外部空气传感器、用于检测制 冷室的温度和冷冻室内部温度的内部温度传感器,在操作面板中设置了用于操作制冷器等 的操作开关。接下来,将基于图80的莫利尔图对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实施例的操作进行描述。当 操作面板的操作开关被打开时,控制装置使得第一和第二电机llb、21b、冷却风扇12a、吹 风机14a、16a以及电动膨胀阀19、29被操作。控制装置控制第一和第二电动膨胀阀19、29 以处于节流状态或完全打开状态,从而设定三种类型的循环配置。在控制装置使得第一电动膨胀阀19成完全关闭的状态且使得第二电动膨胀阀29 成节流阀状态时,可以形成一种循环配置,其中制冷剂流被仅在第二分支部分28处分支 (在下文,在该循环配置下的操作模式被称作“低压分支操作模式”)。当控制装置使得第一电动膨胀阀19成节流阀状态且使得第二电动膨胀阀29成完 全关闭状态时,可以形成一种循环配置,其中制冷剂流仅在第一分支部分18处分支(在下 文,在该循环配置下的操作模式被称为“高压分支操作模式”)。当控制装置使得第一和第二电动膨胀阀19、29都成为节流阀状态时,可以形成一 种循环配置,其中制冷剂流同时在第一分支部分18和第二分支部分28处分支(在下文,在 该循环配置下的操作模式被称为“同时分支操作模式”)。可以基于在循环中所需要的冷却能力和外部空气温度,选择性地切换低压分支操 作模式、高压分支操作模式或同时分支操作模式。在本实施例中,在需要通常的冷却能力的 通常操作中,切换成低压分支操作模式。在需要高于通常操作模式的冷却能力且在循环中 循环的制冷剂流量被增加高于通常操作的高负载操作中,切换成高压分支操作模式。在需要冷却能力低于通常操作的冷却能力并且在循环中循环的制冷剂流量低于 通常操作的流量的低负载操作中,或在外部空气温度低于预定标准温度,使得高压侧和低 压侧之间的压力差变得小于预定压力差的情形中,切换成同时分支操作模式。在低压分支操作模式中,从第一压缩机11排出的高温和高压制冷剂(在图80中的a2)流入到散热器12中,且与由冷却风扇12a吹送的被吹送空气(外部空气)进行热交 换,以被散热和冷凝(在图80中点a2 —点b2)。从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流入到第一分 支部分18。此时,因为第一电动膨胀阀19被完全关闭,所以从散热器12流出的全部制冷剂经 由第一分支部分18流入到热膨胀阀17,而没有在第一分支部分18中进行分支。流入到热 膨胀阀17的制冷剂被等焓地进行减压和膨胀,且变成气液两相状态(在图80中点b2 —点 c2)。此时,热膨胀阀17的阀张开度被调节,使得在排放侧蒸发器14的制冷剂出口侧处的 制冷剂的过热度(在图80中的点g2)变成预定值。从热膨胀阀17流出的中间制冷剂流入到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且通过喷嘴部 分13a被等熵地减压和膨胀(在图80中点c2 —点d2)。在所述喷嘴部分13a的减压和膨 胀中,制冷剂的压力能量被转换成制冷剂的速度能量,且制冷剂被高速地从所述喷嘴部分 13a的制冷剂喷出端口喷出。因此,从第二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通过喷射制冷剂的制冷 剂抽吸作用被从喷射器13的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抽吸到喷射器13(在图80中点j2 —点 e2)。此外,从喷嘴部分13a喷出的喷射制冷剂和从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抽吸的吸入制 冷剂在喷射器13的混合部分13c中进行混合,且流入到喷射器13的扩散器部分13d(在图 80中点d2 —点e2)。也就是,通路截面面积在扩散器部分13d随着朝向下游而被增大,使 得制冷剂的速度能量被转换成其压力能量,从而增加了制冷剂的压力(在图80中点e2 — 点 f2)。从扩散器部分13d流出的制冷剂流入到第二分支部分28,且通过第二分支部分28 被分支成流向排放侧蒸发器14的制冷剂流和流向第二电动膨胀阀29的制冷剂流。控制装 置调节第二电动膨胀阀29的节流阀张开度,使得流入到排放侧蒸发器14的制冷剂流量Gl 大于流入到第二电动膨胀阀29的制冷剂流量G2,且在吸入侧蒸发器16中的制冷剂蒸发温 度变成了预定的温度。从第二分支部分28流入到排放侧蒸发器14的制冷剂通过从通过吹风机14a吹送 的制冷室内部的空气吸收热量而被蒸发(在图80中点f2 —点g2)。因此,被吹送到制冷室 的内部的空气被冷却。从排放侧蒸发器14流出的气体制冷剂将被吸入第一压缩机11,且被 再次压缩(在图80中点g2 —点a2)。另一方面,从第二分支部分28流入到第二电动膨胀阀29的制冷剂在第二电动膨 胀阀29处被等焓地进行减压和膨胀,从而降低了制冷剂压力(在图80中点f2 —点h α 2)。 在第二电动膨胀阀29被减压和膨胀的制冷剂流入到吸入侧蒸发器16,且通过吸收来自由 吹风机16a吹送的制冷室的内部空气的热量而被蒸发(在图80中点ha 2—点i2)。因此, 被吹送到冷冻室的内部的空气被冷却。从吸入侧蒸发器16流出的气体制冷剂将被吸入第二压缩机21,且被压缩(在图 80中点i2—点j2)。此时,控制装置控制第一和第二电机llb、21b的操作,使得喷射器式制 冷循环装置的整个循环中的COP大致接近于最大值。具体地,在第一和第二压缩机构11a、 21a中的压力增加量被控制成大致相等,用于改善第一和第二压缩机构lla、21a的压缩效率。在制冷剂在第一和第二压缩机11、21中被等熵地压缩的情形中当制冷剂的焓的增加量为ΔΗ1,且当在第一和第二压缩机11、21中实际加压的制冷剂的焓的增加量为ΔΗ2 时,压缩效率为ΔHl与ΔH2的比。例如,当第一和第二压缩机11、21的转速或压力增加量被增加时,制冷剂的温度 通过制冷剂的一部分热量被增加,从而增加了焓的实际增加量Δ Η2。在这种情况下,在第一 和第二压缩机11、21中降低了压缩效率。从第二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被从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抽吸到喷射器13中(在 图80中点j2 —点e2)。接下来,在高压分支操作模式中,类似于低压分支操作模式,从第一压缩机11排 出的制冷剂被在散热器12冷却和冷凝(在图80中点a2 —点b2)。从散热器12流出的制 冷剂被在第一分支部分18分支。此外,从第一分支部分18流入到热膨胀阀17中的高压制冷剂被通过热膨胀阀17 等焓地减压和膨胀,以变成气液两相状态(在图80中点b2 —点c2)。从热膨胀阀17流出 的中间制冷剂以这样的顺序流动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扩散器部分13d—第二分支 部分28 —排放侧蒸发器14(在图80中点c2 —点d2 —点e2 —点f2)。此时,因为第二电动膨胀阀29完全关闭,从扩散器部分13d流出的全部制冷剂经 由第二分支部分28流入到排放侧蒸发器14,而没有在第二分支部分28中进行分支。从第 二分支部分28流入到排放侧蒸发器14的制冷剂通过吸收来自制冷室内部的空气的热量而 被蒸发(在图80中点f2 —点g2),且被吸入第一压缩机11,以被再次压缩(在图80中点 g2—点 a2)。另一方面,从第一分支部分18流入到第一电动膨胀阀19的高压制冷剂被在第一 电动膨胀阀19等焓地进行减压和膨胀,从而降低了制冷剂压力(在图80中由虚线显示出 的点b2—点hi3 2)。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动膨胀阀19的阀张开度(节流阀张开度)被调节,使得可 以将流量比Gnoz/Ge设置成优化的比,在该比例时可以在整个循环中实现高的COP。在此 处,流量比Gnoz/Ge是流入到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流量Gnoz与流向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 的制冷剂流量Ge的比。在第一电动膨胀阀19处被减压和膨胀的制冷剂流入到汇合部分 120。从汇合部分120流入到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通过从由吹风机16a吹送的冷 冻室内的空气吸收热量而被蒸发(在图80中点hi3 2—点i2)。因此,被吹送到冷冻室内 部的空气被冷却。从吸入侧蒸发器16流出的制冷剂被吸入第二压缩机21以被再次压缩 (在图80中点i2 —点j2),并且之后被吸入喷射器13的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 (在图80中 点j2 —点e2),类似于低压分支操作模式。在同时分支操作模式中,类似于高压分支操作模式,从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被 在第一分支部分18分支。从第一分支部分18流到热膨胀阀17的制冷剂以这样的顺序流 动热膨胀阀17 —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 —扩散器部分13d —第二分支部分28 (在图 80中的点b2 —点c2 —点d2 —点e2 —点f2)。在同时分支操作模式中,类似于低压分支操作模式,从扩散器部分13d流出的制 冷剂被在第二分支部分28分支。从第二分支部分28流向排放侧蒸发器14的制冷剂以这 样的顺序流动排放侧蒸发器14—第一压缩机11,以便冷却制冷室内部的空气(在图80中点 f2 —点 g2)。另一方面,从第二分支部分28流向第二电动膨胀阀29的制冷剂以这样的顺序流 动第二电动膨胀阀29 —汇合部分120 (在图80中由虚线显示的点c2 —点hi3 2)。此外, 从第一分支部分18流向第一电动膨胀阀19的制冷剂以这样的顺序流动第一电动膨胀阀 19 —汇合部分120 (在图80中点f2 —点h α 2)。之后,从第二电动膨胀阀29流出的制冷剂流和从第一电动膨胀阀19流出的制冷 剂流在汇合部分120处汇合(在图80中点h β 2 —点h γ 2,点h α 2 —点h γ 2)。类似于低 压分支操作模式和高压分支操作模式,从汇合部分120流出的制冷剂流入到吸入侧蒸发器 16且被蒸发,以便冷却冷冻室内的空气。从吸入侧蒸发器16流出的制冷剂被吸入第二压缩机21中以被压缩,且之后被吸 入喷射器13的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中(在图80中点h γ 2 —点i2 —点j2 —点e2)。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被按如上进行操作,并且因此可以实现下 述极好的效果。(A)在任何操作模式中,因为制冷剂流通过第一分支部分18和第二分支部分28中 的至少一个被分支,且制冷剂可以被适合地供给至排放侧蒸发器14和吸入侧蒸发器16两 者。因此,可以在排放侧蒸发器14和吸入侧蒸发器16中同时进行冷却作用。此时,排放侧蒸发器14的制冷剂蒸发压力变为通过第二压缩机21和扩散器部分 13d加压的压力。另一方面,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蒸发压力变为在扩散器部分13d中 被加压之后通过第二电动膨胀阀29减压的压力。因此,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蒸发压力(制冷剂蒸发温度)可以低于排放侧蒸 发器14的制冷剂蒸发压力(制冷剂蒸发温度)。结果,排放侧蒸发器14可适于冷却具有低 温的制冷室,且吸入侧蒸发器16可适于冷却具有极低温度的冷冻室。(B)因为设置了第二压缩机21 (第二压缩机构21a),所以在任何一种操作模式中, 喷射器13的吸入能力可以通过第二压缩机构21a的操作进行补充。因此,例如,即使在高 压制冷剂和低压制冷剂之间的压力差被降低从而降低喷射器13的驱动流的流量的操作条 件中,例如在低的外部空气的温度的情形中,也就是,即使在喷射器13的吸入能力被降低 的操作条件中,制冷剂也可以被确定地供给至吸入侧蒸发器16。此外,制冷剂压力通过第一和第二压缩机构lla、21a和喷射器13的扩散器部分 13d中的加压作用而被增加。因此,与通过单一压缩机构对制冷剂进行加压的情形相比,第 一和第二压缩机构lla、21a的驱动功率被降低,从而改善了 COP。此外,通过扩散器部分13d的加压作用,第一压缩机构Ila的吸入压力可以被增 加,从而降低了第一压缩机构Ila的驱动功率。另外,因为在各第一和第二压缩机构11a、 21a中的吸入压力和排放压力之间的压力差可以被降低,所以在各第一和第二压缩机构 11a、2Ia中的压缩效率可以被改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压缩机构lla、21a的制冷剂排放能力可以通过第一和 第二电机llb、21b被分别独立地改变。因此,第一和第二压缩机构lla、21a的压缩效率可 以被有效地改善。结果,即使当引起驱动流的流量的变化从而降低了扩散器部分13d的加压能力 时,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可以高COP地稳定地操作。
68
因此,在高压制冷剂和低压制冷剂之间的压力差很大的制冷循环装置中,例如,在 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蒸发温度被降低至例如_30°C至-10°C的非常低的温度的制冷循 环装置中,本发明的效果是及其有效的。(C)在低压分支操作模式中,从第二分支部分28流到排放侧蒸发器14的制冷剂流 量Gl大于从第二分支部分18流到第二热膨胀阀29的制冷剂流量G2。因此,可以增加散热 器12中的制冷剂的散热量。因此,可以增大整个循环中的制冷剂的吸热量,也就是循环的 冷却能力。(D)因此,在高压分支操作模式和同时分支操作模式中,制冷剂以这样的顺序流 动第一压缩机11 —散热器12 —第一分支部分18 —喷射器13 —第二分支部分28 —排放 侧蒸发器14 —第一压缩机11。同时,制冷剂以这样的顺序流动第一压缩机11 —散热器 12 —第一分支部分18 —第一电动膨胀阀19 —汇合部分120 —吸入侧蒸发器16 —第二压 缩机21 —喷射器13 —第二分支部分28 —排放侧蒸发器14 —第一压缩机11。也就是,因为穿过蒸发器(例如排放侧蒸发器14和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流 变成循环的,即使当用于第一和第二压缩机11、21的润滑油(制冷器油)被混合到制冷剂 中时,也可以防止油停留在排放侧蒸发器14和吸入侧蒸发器16中。(E)在同时分支操作模式中,循环被配置以使得从第一电动膨胀阀19和第二电动 膨胀阀29流出的制冷剂被供给至吸入侧蒸发器16。因此,在同时分支操作模式中,与从第 一电动膨胀阀19和第二电动膨胀阀29中的任一个流出的制冷剂被供给至吸入侧蒸发器16 的循环结构相比,可以容易地增加被供给至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流量。(F)与专利文件1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相比,可以从第一压缩机11的吸入侧 移除用作排放侧气液分离器的贮存器。因此,可以降低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整体的产 品成本。(G)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因为作为可变节流阀机构的热膨胀阀17被用作高压侧 减压装置,所以流入到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流量可以根据制冷剂循环中的负 载变化进行变化。结果,即使出现负载波动,也可以操作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同时具有 高的COP。(H)因为通过热膨胀阀17进行减压的制冷剂处于气液两相状态(在图80中的点 c2),所以气液两相制冷剂可以流到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中。因此,与液体制冷剂流入到喷嘴部分13a中的情形相比,可有利于喷嘴部分13a中 的制冷剂的沸腾,从而改善了喷嘴效率。因此,增加了喷嘴部分13的回收的能量的量,且在 扩散器部分13d中增加了压力增加量,从而改善了 COP。此外,与液体制冷剂流入到喷嘴部分13a中的情形相比,可以增大喷嘴部分13a的 制冷剂通路面积,并且因此使得对喷嘴部分13a的处理容易进行。结果,可以降低喷射器13 的产品成本,从而使得降低在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整体的产品成本。第四十四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1的整体示意图,相对于第四十三实施例,改变了热膨胀阀 17的配置。也就是,在本实施例中,热膨胀阀17设置在从散热器12的制冷剂出口侧至第一 分支部分18的入口侧的制冷剂通路中。在图81中,通过相同的附图标记来表示类似于或 对应于第四十三实施例的部件。这在下述的附图中也是相同的。在本实施例中的其它配置类似于第四十三实施例。接下来,将参考图82的莫利尔图对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的操作 进行描述。关于表示图82中的制冷剂状态的标记,通过使用相同的字母来表示与图80中 相同的制冷剂状态,但是仅改变在字母后面的额外的标记。同样的原理对于在下述的实施 例中的莫利尔图也是适合的。当操作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时,在任何一种操作模式中,从散热 器12流出的制冷剂流入到热膨胀阀17,且被等焓地进行减压和膨胀以变成气液两相状态 (在图82中点b4—点c4)。另一方面,在高压分支操作模式和同时操作模式中,从第一分支部分18流入到第 一电动膨胀阀19的高压制冷剂在第一电动膨胀阀19处被等焓地进行减压和膨胀,从而降 低了制冷剂压力(由图82中的虚线显示的,点c4—点hi34)。其它操作类似于第四十三实 施例。因此,即使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可以实现与第四十三实施例的㈧至(H)相同的 效果。第四十五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3的整体示意图,相对于第四十三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 环装置10增加了内部热交换器30,在其中,从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和循环中的低压侧制 冷剂被进行热交换。内部热交换器30用于在从散热器12的制冷剂出口侧流过高压侧制冷剂通路30a 的制冷剂和流过低压侧制冷剂通路30b的低压侧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更具体地,在本 实施例中,从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为穿过从散热器12的制冷剂出口侧朝向第一分支部 分18的入口端口的制冷剂通路的制冷剂。与之相对,本实施例的循环中的低压侧制冷剂为 将被抽吸到第二压缩机构21a的制冷剂。双管的热交换结构可以作为内部热交换器30的特殊结构,其中用于形成低压侧 制冷剂通路30b的内管被设置在用于形成高压侧制冷剂通路30a的外管的内部。高压侧制 冷剂通路30a可以被设置成内管,且低压侧制冷剂通路30b可以被设置成外管。此外,用于限定高压侧制冷剂通路30a和低压侧制冷剂通路30b的制冷剂管可以 通过钎焊而被结合,以具有热交换结构。在本实施例中的其它配置类似于第四十三实施例。当操作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时,通过内部热交换器30的操作, 在任一种操作模式中,如图84的莫利尔图,第二压缩机构21a的吸入侧制冷剂的焓被增加 (在图84中点i6 —点i,6),且流入到第一分支部分18的制冷剂的焓被降低(在图84中 点b6 —点b’ 6)。在任一操作模式中的其它操作类似于第四十三实施例。因此,即使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可以实现与第四十三实施例的(A)至(H)相同的 效果。因此,相对于第四十三实施例,通过内部热交换器30的操作,可以在任一操作模式中 降低流入到排放侧蒸发器14和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的焓。结果,在制冷剂入口侧和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的焓之间的焓差可以在排放侧蒸 发器14和吸入侧蒸发器16中被增大,从而进一步改善COP。第四十六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5的整体示意图,相对于第四十三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添加了热交换器31,在其中,从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和循环中的低压侧制冷剂 被进行热交换。内部热交换器31在从散热器12的制冷剂出口侧流过高压侧制冷剂通路31a的制 冷剂和流过低压侧制冷剂通路31b的低压侧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内部热交换器31的 基本结构类似于第四十五实施例的内部热交换器30。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从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是穿过从第一分支部分18的 制冷剂出口侧至第一电动膨胀阀19的制冷剂入口侧的制冷剂通路的制冷剂。与之相比,本 实施例的循环中的低压侧制冷剂是将被吸入第二压缩机构21a的制冷剂。在本实施例中的 其它配置类似于第四十三实施例。当操作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时,在高压分支操作模式和同时分 支操作模式中,通过内部热交换器31的操作,如图86的莫利尔图,第二压缩机构21a的吸 入侧制冷剂和排放侧制冷剂的焓被增加(在图86中点i8 —点i’8 — j8),且流入到第一电 动膨胀阀19的制冷剂的焓被降低(在图86中点b8 —点b’8)。其它操作类似于第四十三 实施例。因此,即使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可以实现与第四十三实施例的㈧至(H)相同的 效果。此外,类似于第四十四实施例,在制冷剂入口侧和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的焓的焓差 可以在排放侧蒸发器14和吸入侧蒸发器16中被增大,从而进一步改善COP。在本实施例中,在从第一分支部分18的制冷剂出口侧至第一电动膨胀阀19的入 口侧的制冷剂通路中流动的高压制冷剂与将被吸入到第二压缩机构21a的低压制冷剂进 行热交换。因此,它可以防止从第一分支部分18流到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的焓不必要地 降低。因此,可以实现COP的进一步的改善。因为流到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的焓没有 被不必要地降低,所以在喷嘴部分13a中可以增加回收能量的量。将描述所述细节。根据流入到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的焓的增加,在喷嘴部分13a 中的等焓的斜线变得更加平滑。因此,在制冷剂通过喷嘴部分13a中的相等的压力等熵地 膨胀的情形中,喷嘴部分13a的入口侧的制冷剂的焓和喷嘴部分13a的出口侧制冷剂的焓 之间的差(回收能量的量),随着喷嘴部分13a的入口侧制冷剂的焓的变大,而变大。因此,根据流入到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的焓的增加,可以在喷嘴部分13a中增加 回收能量的量。因此,根据回收能量的量的增加,可以增加扩散器部分13d中的压力增加 量,从而进一步改善COP。第四十七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7的整体示意图,相对于第四十三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 环装置10添加了热交换器32,其中从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和循环中的低压侧制冷剂被 进行热交换。内部热交换器32在从散热器12的制冷剂出口侧流过高压侧制冷剂通路32a的制 冷剂和流过低压侧制冷剂通路32b的低压侧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内部热交换器32的 基本结构类似于第四十五实施例的内部热交换器30。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从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是穿过从散热器12的制冷剂 出口侧朝向第一分支部分18的入口端口的制冷剂通路的制冷剂。与之相比,本实施例的循环中的低压侧制冷剂是将被吸入第一压缩机构Ila的制冷剂。在本实施例中的其它配置类 似于第四十三实施例。当操作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时,通过内部热交换器32的操作, 在任一操作模式中,如图88的莫利尔图,增加第一压缩机构Ila的吸入侧制冷剂的焓(在 图88中点glO —点g’ 10),且降低了流入到第一分支部分18的制冷剂的焓(在图88中点 blO—点b’ 10)。其它操作类似于第四十三实施例。因此,即使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可以实现与第四十三实施例的㈧至(H)相同的 效果。此外,类似于第四十四实施例,在制冷剂入口侧和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的焓之间的 焓差可以在排放侧蒸发器14和吸入侧蒸发器16中被增大,从而进一步改善COP。第四十八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如图89的整体示意图,相对于第四十三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 环装置10添加了热交换器33,其中从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和循环中的低压侧制冷剂被 进行热交换。内部热交换器33在从散热器12的制冷剂出口侧流过高压侧制冷剂通路33a的制 冷剂和流过低压侧制冷剂通路33b的低压侧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内部热交换器33的 基本结构类似于第四十五实施例的内部热交换器30。更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从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是穿过从第一分支部分18的 制冷剂出口侧至第一电动膨胀阀19的制冷剂入口侧的制冷剂通路的制冷剂。与之相比,本 实施例的循环中的低压侧制冷剂是将被吸入第一压缩机构Ila的制冷剂。在本实施例中的 其它配置类似于第四十三实施例。当操作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时,在高压分支操作模式和同时分 支操作模式中,通过内部热交换器33的操作,如图90的莫利尔图,增加了第一压缩机构Ila 的吸入侧制冷剂的焓(在图90中点g’ 12 —点gl2),和降低了流入到第一电动膨胀阀19 的制冷剂的焓(在图90中点bl2 —点b’ 12)。其它操作类似于第四十三实施例。因此,即使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可以实现与第四十三实施例的㈧至(H)相同的 效果。此外,类似于第四十六实施例,可以实现COP的改善。第四十九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1的整体示意图,相对于第四十三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 环装置10,对散热器12的结构进行了改变。具体地,本实施例的散热器12被配置成亚冷却型冷凝器,其包括冷凝部分12b、气 液分离部分12c (接收器部分)和过冷部分12d。冷凝部分12b冷凝制冷剂,气液分离部分 12c将从冷凝部分12b流出的制冷剂分成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以及过冷部分12d过 冷从气液分离部分12c流出的液体制冷剂。在本实施例中的其它配置类似于第四十三实施 例。当操作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时,在任一操作模式中,如图92的莫 利尔图,在散热器12的冷凝部分12b中冷凝的制冷剂在气液分离部分12c中分成气体制冷 剂和液体制冷剂。此外,在气液分离部分12c中被分离的饱和的液体制冷剂被在过冷部分 12d中过冷(图92中的点bl4 —点b’ 14)。其它操作类似于第四十三实施例。因此,即使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可以实现与第四十三实施例的㈧至(H)相同的效果。因此,在任一操作模式中,相对于第四十三实施例,可以降低流入到排放侧蒸发器14 和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的焓。结果,在制冷剂入口侧和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的焓之间的焓差可以在排放侧蒸 发器14和吸入侧蒸发器16中被增大,从而进一步改善COP。此时,可以防止第二压缩机构21a的吸入侧制冷剂的焓(即循环中的低压侧制冷 剂)不必要地增加(图92中的点il4),而与使用了第四十五实施例的内部热交换器30的 情形不同。因此,它可以防止第二压缩机构21a的吸入制冷剂的密度降低,并因此相对于第 四十五实施例可以降低在吸入侧蒸发器16中的制冷剂蒸发压力(制冷剂蒸发温度)。第五十实施例在上述的各第四十三至第四十九实施例中,基于弗隆的制冷剂用作喷射器式制冷 循环装置10的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以形成亚临界制冷剂循环。然而,在本实施例中,二氧 化碳用作制冷剂以形成超临界制冷剂循环,其中从第一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剂压力超过 制冷剂的临界压力。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3的整体示意图,从第四十三实施例的喷射器式 制冷循环装置10移除了热膨胀阀17。在本实施例中的其它配置类似于第四十三实施例。接下来,将参考图94的莫利尔图对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的操作 进行描述。当操作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时,从第一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 剂被在散热器12中进行冷却。此时,穿过散热器12的制冷剂在超临界状态进行冷却,而没 有冷凝(图94中的点al6 —点bl6)。在高压分支操作模式和同时分支操作模式中,从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流入到 第一分支部分18,且通过分支部分18被分支成流向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流 和流向第一热膨胀阀19的制冷剂流(图94中的点bl6)。从第一分支部分18流入到喷射 器13的喷嘴部分13a的超临界高压制冷剂被通过喷嘴部分13a等熵地减压和膨胀(图94 中的点bl6 —点dl6)。另一方面,在高压分支操作模式和同时操作模式中,从第一分支部分18流入到第 一热膨胀阀19的高压制冷剂被在第一热膨胀阀19处等焓地进行减压和膨胀,从而降低了 制冷剂压力(由图94的虚线显示的点bl6 —点hi3 16)。其它操作类似于第四十三实施例。因此,即使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可以实现与第 四十三实施例的㈧至(F)相同的效果。此外,在超临界制冷剂循环中,高压侧制冷剂压力变得高于亚临界制冷剂循环。因 此,在所述循环中的高压侧和低压侧之间的压力差可以被增大(图94的点bl6 —点dl6), 从而增加了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中的减压量。此外,在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入口侧 处的制冷剂的焓和在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出口侧处的制冷剂的焓之间的焓差(回收能量 的量)可以被增大,从而进一步改善COP。第五—^一实施例如图95的整体示意图,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40设置有第三分支部 分38,该第三分支部分38具有类似于第四十三实施例的第一分支部分18的结构,且设置 在第一压缩机11的制冷剂排放侧。第三分支部分38的一个制冷剂出口连接至第一散热器 121,第三分支部分38的另一制冷剂出口连接至第二散热器122。第一散热器121为散热热交换器,其在从第三分支部分38的一个制冷剂出口流出
73的高压制冷剂和由冷却风扇121a吹送的外部空气(即室外部的空气)之间交换热量,以冷 却高压制冷剂。第二散热器122为散热热交换器,其在从第三分支部分38的另一个制冷剂 出口流出的高压制冷剂和由冷却风扇122a吹送的外部空气(即室外部的空气)之间交换 热量,以冷却高压制冷剂。在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40中,相对于第二散热器122减少了第一散 热器121的热交换面积,使得第一散热器121的热交换能力(散热性能)低于第二散热器 122的热交换能力。冷却风扇121a、122a为电动吹风机,其中其转速(空气吹送量)由来自 控制装置的控制电压输出进行控制。接收器(即液体接收器)可以设置在第一或第二散热器121、122的制冷剂出口 侧,以用作高压侧气液分离器,其中从第一或第二散热器121、122流出的制冷剂被分成气 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且液体制冷剂被储存作为剩余的制冷剂。此外,从接收器分离的饱 和的液体制冷剂被弓I入到下游侧。类似于第四十三实施例,热膨胀阀17连接至第一散热器121的制冷剂出口侧,用 作高压侧减压装置。类似于第四十三实施例,热膨胀阀17的制冷剂出口侧连接至喷射器13 的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入口侧。排放侧蒸发器14连接至喷射器13的扩散器部分13d的 出口侧。作为吸入侧减压装置的固定节流阀39连接至第二散热器122的制冷剂出口侧。毛 细管、节流孔等可以用作固定节流阀39。类似于第四十三实施例,吸入侧蒸发器16连接至 固定节流阀39的制冷剂出口侧。在本实施例中,其它配置类似于第四十三实施例的喷射器 式制冷循环装置10。接下来,将基于图96中显示的莫利尔图对具有上述结构的本实施例的操作进行 描述。当操作面板的操作开关被打开时,控制装置使得第一和第二电机llb、21b、冷却风扇 121a、122a、吹风机14a、16a操作。因此,第一压缩机11抽吸制冷剂、压缩被抽吸的制冷齐U, 以及排出被压缩的制冷剂。此时,制冷剂的状态为图96中的点al8。从第一压缩机11排出的高温和高压气体制冷剂流入到第三分支部分38,且通过 分支部分38被分支成流向第一散热器121的制冷剂流和流向第二散热器122的制冷剂流 (图96中的点al8)。 在本实施例中,确定第三分支部分38中的各通路的通路面积(压力损失特性),使 得流量比Grl/Gr2可以被设定成优化的比例,在该比例下可以在整个循环中实现高的COP。 在此处,流量比Grl/Gr2为流至第一散热器121的制冷剂流量Grl与流量第二散热器的制 冷剂流量Gr2的比。流入到第一散热器121的制冷剂与通过冷却风扇121a吹送的被吹送的空气(外 部空气)进行热交换,以被散热和冷凝(在图96中的点al8—点bll8)。另一方面,流入到 第二散热器122的制冷剂与通过冷却风扇122a吹送的被吹送的空气(外部空气)进行热 交换,以被散热和冷凝(在图96中的点al8 —点b218)。因为第一散热器121的热交换能力设定成低于第二散热器122的热交换能力,所 以从第一散热器121流出的制冷剂的焓可以变得大于从第二散热器122流出的制冷剂的 焓。此外,从第一散热器121流出的制冷剂流入到热膨胀阀17,且被等焓地进行减压和膨胀以变成气液两相状态(在图96中的点bll8 —点cl8)。此时,热膨胀阀17的阀张开 度被调节,使得在排放侧蒸发器14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图96中的点gl8)
变成预定值。从热膨胀阀17流出的中间压力制冷剂被通过喷嘴部分13a等熵地减压和膨胀 (图96中的点cl8 —点dl8)。此外,从喷嘴部分13a喷出的喷射制冷剂和从制冷剂吸入端 口 13b抽吸的吸入制冷剂在喷射器13的混合部分13c中进行混合(图96中的点dl8 —点 el8),且在喷射器13的扩散器部分13d中增压(图96中的点el8 —点fl8)。从扩散器部分13c流出的制冷剂流入到排放侧蒸发器14,且通过从由吹风机14a 吹送的制冷室内部的空气吸收热量而被蒸发(图96中的点fl8 —点gl8)。因此,被吹送到 制冷室的内部的空气被冷却。从排放侧蒸发器14流出的气体制冷剂将被吸入第一压缩机 11中,且被再次压缩(图96中的点gl8 —点al8)。另一方面,从第二散热器122流出的液体制冷剂在固定节流阀39处被等焓地进行 减压和膨胀,从而减少制冷剂压力(图96中的点b218—点hl8)。在固定节流阀39处被减 压和膨胀的制冷剂流入到吸入侧蒸发器16,且通过从由吹风机16a吹送的冷冻室内的空气 抽吸热量而被蒸发(图96中的点hl8 —点il8)。因此,被吹送到室的内部的空气被冷却。从吸入侧蒸发器16流出的制冷剂被吸入第二压缩机21,以被再次压缩(在图96 中的点il8 —点jl8),且之后被吸入喷射器13的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 (在图96中的点 jl8 —点el8)。例如控制第一和第二压缩机构lla、21a中的加压量的其它操作类似于第 四十三实施例。如上所述操作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40,并且因此可以第四十三实施 例的(A)、(B)、(D)、(F)-(H)的效果。此外,第一散热器121的散热能力和第二散热器122的散热能力可以独立地进行 改变。因此,第二散热器122的散热能力可以容易地与吸入侧蒸发器16的吸热能力相匹配, 且第一和第二散热器121、122的散热能力可以容易地与排放侧蒸发器14的吸热能力相匹 配。因此,容易使循环的操作稳定。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因为与第二散热器122相比,减少了第一散热器121的热交 换能力,所以可以防止流至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的焓不必要地降低。因此, 类似于第四十六实施例,可以在喷嘴部分13a中增加回收能量,且可以实现COP的改善。第五十二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7的整体示意图,相对于第五i^一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 环装置40增添了内部热交换器34,在其中从第二散热器122流出的制冷剂和循环中的低压 侧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内部热交换器34用于在从第二散热器122的制冷剂出口侧流过高压侧制冷剂通 路34a的制冷剂与流过低压侧制冷剂通路34b的低压侧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内部热交 换器34的基本结构类似于第四十五实施例的内部热交换器30。更具体地,本实施例的循环 中的低压侧制冷剂为将被抽取到第二压缩机构21a中的制冷剂。在本实施例中的其它配置 类似于第五十一实施例。当如图98的莫利尔图操作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40时,通过内部热 交换器34的操作,增加了第二压缩机构21a的吸入侧制冷剂的焓(图98中的点i20 —点i,20),且降低了流入到固定节流阀39的制冷剂的焓(在图98中的点b220 —点b2,20)。
其它操作类似于第五十一实施例。因此,即使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可以实现与第五十一实施例相同的效果。因此, 流入到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的焓可以通过内部热交换器34的作用而被降低。因此, 在制冷剂入口侧和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的焓之间的焓差可以在吸入侧蒸发器16中被增 大,从而进一步改善COP。第五十三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如图99的整体示意图,相对于第五i^一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 环装置40增添了内部热交换器35,其中从第二散热器122流出的制冷剂和循环中的低压侧 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内部热交换器35用于在从第二散热器122的制冷剂出口侧流过高压侧制冷剂通 路35a的制冷剂与流过低压侧制冷剂通路35b的低压侧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内部热交 换器35的基本结构类似于第四十五实施例的内部热交换器30。更具体地,本实施例的循环 中的低压侧制冷剂为将被抽取到第一压缩机构Ila中的制冷剂。在本实施例中的其它配置 类似于第五十一实施例。当如图100的莫利尔图操作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40时,通过内部热 交换器35的操作,增加了第一压缩机构Ila的吸入侧制冷剂的焓(图100中的点g22 —点 g’22),且降低了流入到固定节流阀39的制冷剂的焓(在图100中的点b222 —点b2,22)。
其它操作类似于第五十一实施例。因此,即使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也可以实现与第五i^一实施例相同的效果。此 外,通过内部热交换器35的操作,在制冷剂入口侧和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的焓之间的焓 差可以在吸入侧蒸发器16中被增大,从而提高冷却能力且进一步改善COP。第五十四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01的整体示意图,相对于第五i^一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 循环装置40改变了第二散热器122的结构。本实施例的第二散热器122的基本结构类似于第四十九实施例的散热器12。因 此,本实施例的第二散热器122为亚冷却型冷凝器,其包括冷凝部分122b、气液分离部分 122c(接收器部分)和过冷部分122d。在本实施例中的其它配置类似于第五十一实施例。当操作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40时,在第二散热器122的冷凝部分 122b中冷凝的制冷剂在气液分离部分122c中被分成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如图102的 莫利尔图。此外,在气液分离部分122c中分离的饱和液体制冷剂在过冷部分122d中被过 冷(在图102中点b224 —点b2’ 24)。其它操作类似于第五十一实施例。因此,即使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也可以实现与第五i^一实施例相同的效果。此 外,因为流入到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的焓可以被减少,在制冷剂入口侧和制冷剂出口 侧的制冷剂的焓之间的焓差可以在吸入侧蒸发器16中被增大,从而提高冷却能力且进一 步改善了 COP。因此,类似于第四十九实施例,可以相对于第五十二实施例在吸入侧蒸发器16中 减少制冷剂蒸发压力(制冷剂蒸发温度)。第五十五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03的整体示意图,相对于第五i^一实施例移除了热膨胀阀 17,且类似于第五十实施例,二氧化碳用作制冷剂,从而配置超临界制冷剂循环。在本实施 例中的其它配置类似于第五十一实施例。当操作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40时,如图104的莫利尔图,从第一压 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在第三分支部分38处分支,且在第一和第二散热器121、122分别冷 却。此时,穿过第一和第二散热器121、122的制冷剂在超临界状态进行冷却,而没有被冷凝 (在图 104 中点 a26 —点 bl26,点 a26 —点 b226)。从第一散热器121流入到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的超临界高压制冷剂通过喷 嘴部分13a等熵地减压和膨胀(在图104中点bl26—点d26)。另一方面,从第二散热器 122流出的超临界高压制冷剂在固定节流阀39处被等焓地减压和膨胀,从而减少了制冷剂 压力(在图104中点b226 —点h26)。其它操作类似于第五十一实施例。因此,即使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可以实现与第四十三实施例的㈧、⑶、⑶、(F) 相同的效果。此外,类似于第五十实施例,由于在喷嘴部分13a中的回收能量的量,可以实 现COP的改善。第五十六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本发明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50用于制冷装置。图105为本实 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50的整体示意图。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50设置有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51、52。第一和第二热交 换器51、52被配置以能够在冷却将通过使用第一热交换器51而被吹送到室中的空气(将 被热交换的流体)的第一操作模式和加热通过使用第二热交换器52而被吹送到室中的空 气的第二操作模式之间进行切换。图105中的实线箭头显示出在第一操作模式中的制冷剂 流,图105中的虚线箭头显示出第二操作模式中的制冷剂流。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50的制冷剂通路作由为制冷剂通路切换装置的第一和第 二电动四通阀53、54进行切换,从而在第一操作模式和第二操作模式之间进行切换。第一 和第二电动四通阀53、54的操作分别由来自控制装置的控制信号输出进行控制。类似于第四十三实施例,第一电动四通阀53连接至散热器12的制冷剂出口侧。第 一电动四通阀53适于在其中散热器12的制冷剂出口侧和第一热交换器51的制冷剂入口 侧被连接且同时贮存器55的液体制冷剂出口侧与第二热交换器52的制冷剂入口侧被连接 的制冷剂通路(即,由图105中的实线箭头显示的线路)、与其中散热器12的制冷剂出口侧 与第二热交换器52的制冷剂入口侧被连接且同时贮存器55的液体制冷剂出口侧与第一热 交换器51的制冷剂入口侧被连接的制冷剂通路(即图105中的虚线箭头显示的线路)之 间进行切换。贮存器55为排放侧气液分离器,其中从喷射器13的扩散器部分13d流出的制冷 剂被分成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且循环中的剩余的液体制冷剂被储存在其中。在本 实施例中,固定节流阀59设置在贮存器55的液体制冷剂出口侧与第一电动四通阀53之 间,以便减压和膨胀流向第一电动四通阀53的制冷剂。固定节流阀59基本结构类似于第 五十一实施例的固定节流阀39。第二电动四通阀54连接至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51、52的制冷剂出口侧。具体地, 第二电动四通阀54被配置成在其中第一热交换器51的制冷剂出口侧和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的入口侧被连接且同时第二热交换器52的制冷剂出口侧和第二压缩机21的制冷 剂吸入侧被连接的制冷剂通路(即由图105中的实线箭头显示的线路)、与其中第二热交 换器52的制冷剂出口侧和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的入口侧被连接且同时第一热交换器 51的制冷剂出口侧和第二压缩机21的制冷剂吸入侧被连接的制冷剂通路(即由图105中 的虚线箭头显示的线路)之间进行切换。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热膨胀阀57被设置在第二电动四通阀54和喷射器13的喷 嘴部分13a之间,用作高压侧减压装置以使流入到喷嘴部分13a制冷剂减压和膨胀。热膨胀阀57具有温度感测部分(未示出),其设置在第二压缩机21的制冷剂吸入 侧的制冷剂通路中。热膨胀阀57为可变节流阀机构,其中在第二压缩机21的制冷剂吸入 侧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基于在第二压缩机21的制冷剂吸入侧处的制冷剂的温度和压力进 行检测,且热膨胀阀57的阀的张开度(制冷剂流量)通过使用机械机构进行调整,使得在 第二压缩机21的制冷剂吸入侧处的过热度接近预定值。第一热交换器51为使用侧热交换器,在其中穿过的制冷剂与由吹风机51a吹送和 循环的内部空气进行热交换。第二热交换器52为使用侧热交换器,在其中穿过的制冷剂与 由吹风机52a吹送和循环的内部空气进行热交换。第一和第二吹风机51a、52a为电动吹风 机,其中其转速(空气吹送量)由来自控制装置的控制电压输出进行控制。贮存器55为排放侧气液分离器,其中从喷射器13的扩散器部分13d流出的制冷 剂被分成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且在循环中的剩余的液体制冷剂被储存在其中。此外, 第一压缩机11的制冷剂吸入端口连接至贮存器55的气体制冷剂出口。在本实施例中的其 它配置类似于第四十三实施例。接下来,将参考图106的莫利尔图对具有上述配置的本实施例的操作进行描述。 在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中,第一操作模式和第二操作模式每隔预定时间 进行切换,从而连续地冷却室的内部。(a)第一操作模式在第一操作模式中,控制装置使得第一和第二电机llb、21b、冷却风扇12a以及吹 风机5la、52a被操作。另外,控制装置使得第一电动四通阀53被切换,以使得散热器12的制冷剂排放侧 和第一热交换器51的制冷剂入口侧被连接,且同时贮存器55的液体制冷剂出口侧和第二 热交换器52的制冷剂入口侧被连接;且使得第二电动四通阀54被切换,以使得第一热交换 器51的制冷剂出口侧和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的入口侧被连接,且同时第二热交换器 52的制冷剂出口侧和第二压缩机21的制冷剂吸入侧被连接。因此,如图105的实线箭头所显示,制冷剂以这样顺序循环第一压缩机11 —散 热器12(—第一电动四通阀53)—第一热交换器51 (—第二电动四通阀54)—热膨胀阀 57 —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 —贮存器55的气体制冷剂出口 一第一压缩机11。同时,制 冷剂以这样的顺序循环,贮存器55的液体制冷剂出口一固定节流阀59 (―第一电动四通阀 53)—第二热交换器52 (―第二电动四通阀54)—第二压缩机21—喷射器13的制冷剂吸 入端口 13b—贮存器55。因此,由第一压缩机构Ila压缩的制冷剂(在图106中的点a28)通过与由吹风机 12a吹送的外部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在散热器12中被冷却(在图106中点a28 — b28)。之后,从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经由第一电动四通阀53流入到第一热交换器51。流入到第一热交换器51的制冷剂与由第一吹风机51a吹送的且循环的室内的空 气进行热交换,且被冷却(在图106中的点b28—点b’28)。因此,可以进行对第一热交换 器51的除霜。从第一热交换器51流出的制冷剂经由第二电动四通阀54流入到热膨胀阀57。流 入到热膨胀阀57的制冷剂被等焓地进行减压和膨胀,且变成气液两相状态(图106中的点 b’ 28 —点c28)。此时,热膨胀阀57的阀张开度被调整,使得在第一压缩机11的制冷剂吸 入侧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在图106中的点g28)变成预定值。从热膨胀阀57流出的中间制冷剂流入到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且被喷嘴部分 13a等熵地减压和膨胀,以从其中喷出(在图106中的点c28 —点d28)。因此,从第二压缩 机构21a排出的制冷剂,通过喷射制冷剂的制冷剂的抽吸作用被从喷射器13的制冷剂吸入 端口 13b抽吸到喷射器13中(在图106中的点j28 —点e28)。此外,从喷嘴部分13a喷出的喷射制冷剂和从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抽吸的吸入制 冷剂在喷射器13的混合部分13c中混合,且被在喷射器13的扩散器部分13d中加压(图 106中的点e28 —点f28)。从扩散器部分13d流出的制冷剂被在贮存器55中分成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 (在图106中点f28 —点g28,点f28 —点g,28),且从贮存器55的气体制冷剂出口流出的 气体制冷剂被吸入第一压缩机构Ila中,以被再次压缩(在图106中点g28 —点a28)。另一方面,从贮存器55的液体制冷剂出口流出的液体制冷剂在固定节流阀59处 被进一步等焓地进行减压和膨胀(在图106中的点g’ 28 —点h28)。来自固定节流阀59 的制冷剂经由第一电动四通阀53流入到第二热交换器52。流入到第二热交换器52的制冷 剂通过吸收来自由第二吹风机52a吹送的且循环的室内的空气的热量而被蒸发(在图106 中点h28 —点i28)。因此,被吹送到室内的空气被冷却。从第二热交换器52流出的制冷剂经由电动四通阀54被吸入第二压缩机构21a, 且被在第二压缩机构21a中压缩。此时,类似于第四十三实施例,控制装置控制第一和第二 电机llb、21b的操作,使得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50的整个循环中的COP大致接近于最大值。因此,在本实施例的第一操作模式中,制冷剂通路被切换,使得从第一压缩机构 Ila排出的制冷剂被在散热器12和第一热交换器51中散热,且制冷剂被在第二热交换器 52中蒸发。因此,在本实施例的第一操作模式中,被吹送到室中的空气可以由第二热交换器 52进行冷却,同时第一热交换器51被除霜。(b)第二操作模式在第二操作模式中,控制装置使得第一电动四通阀53被切换,以使得散热器12的 制冷剂排放侧和第二热交换器52的制冷剂入口侧被连接且同时贮存器55的液体制冷剂出 口侧和第一热交换器51的制冷剂入口侧被连接,且使得第二电动四通阀54被切换,以使得 第二热交换器52的制冷剂出口侧和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的入口侧被连接且同时第一 热交换器51的制冷剂出口侧与第二压缩机21的制冷剂吸入侧被连接。因此,如图105的虚线箭头所示,制冷剂以这种循环循环第一压缩机11—散热器 12(—第一电动四通阀53)—第二热交换器52(—第二电动四通阀54)—热膨胀阀57 —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 —贮存器55的气体制冷剂出口一第一压缩机11。同时,制冷剂 以这种循环循环贮存器55的液体制冷剂出口一固定节流阀59 (—第一电动四通阀53)— 第一热交换器51 (—第二电动四通阀54)—第二压缩机21 —喷射器13的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贮存器55。因此,在本实施例的第二操作模式中,制冷剂通路与第一操作模式相反地被切换, 使得从第一压缩机构Ila排出的制冷剂被在散热器12和第二热交换器52中散热,且制冷 剂在第一热交换器51中蒸发。第二操作模式中的制冷剂的状态类似于图106的莫利尔图。 因此,在本实施例的第二操作模式中,将被吹送到室内的空气可以被第一热交换器51冷 却,而第二热交换器52被除霜。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50被如上操作,并且因此可以实现第四十三 实施例的效果(B)、(G)、(H)。因为第一操作模式和第二操作模式可以被交替地进行切换, 即使当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51、52中的任一个被除霜时,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51、52中的 另一个可以被用于冷却室。因此,在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50中,可实现连续 稳定的冷却能力。第五十七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07的整体示意图,相对第五十六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 环装置50添加了内部热交换器36,在其中在喷嘴部分13a的上游侧的高压制冷剂和循环中 的低压侧制冷剂被进行热交换。内部热交换器36用于在流过在喷嘴部分13a的上游侧的 高压侧制冷剂通路36a的制冷剂和流过低压侧制冷剂通路36b的低压侧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内部热交换器36的基本结构类似于第四十五实施例的内部热交换器30。更具体 地,在本实施例中,在喷嘴部分13a的上游侧的高压制冷剂是流过从第二电动四通阀54至 热膨胀阀57的制冷剂通路的制冷剂。与之相对,本实施例的循环中的低压侧制冷剂为将被 吸入第二压缩机构21a中的制冷剂。在本实施例中的其它配置类似于第五十六实施例。当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50被操作,如图108的莫利尔图,相对于第 五十六实施例,通过内部热交换器36的操作,第二压缩机构21a的吸入侧制冷剂的焓被增 加(在图108中点i30 —点i’ 30),和流入到热膨胀阀57的制冷剂的焓被降低(在图108 中点b’ 30 —点b” 30)。其它操作类似于第五十六实施例。因此,即使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可以实现与第五十六实施例相同的效果。此外, 通过内部热交换器36的操作,可以在任何操作模式中降低流入到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51、 52中的作为蒸发器的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焓。因此,在制冷剂入口侧和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焓之间的焓差可以在用作蒸发器 的热交换器中被增大,从而进一步改善COP。第五十八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09的整体示意图,相对于第五十六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 循环装置50添加了内部热交换器37,其中喷嘴部分13a的上游侧的高压制冷剂和循环中 的低压侧制冷剂进行热交换。内部热交换器37用于在流过喷嘴部分13a的上游侧处的高 压侧制冷剂通路37a的制冷剂和流过低压侧制冷剂通路37b的低压侧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
内部热交换器37的基本结构类似于第四十五实施例的内部热交换器30。更具体 地,在本实施例中,在喷嘴部分13a的上游侧的高压制冷剂为流过从第二电动四通阀54至 热膨胀阀57的制冷剂通路的制冷剂。与之相对,本实施例的循环中的低压侧制冷剂为将被 吸入第一压缩机构Ila中的制冷剂。在本实施例中的其它配置类似于第五十六实施例。当操作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50时,如图110的莫利尔图,通过内部 热交换器37的操作,相对于第五十六实施例,第一压缩机构Ila的吸入侧制冷剂的焓被增 大(在图110中点g32—点g’ 32),且流入到热膨胀阀57的制冷剂的焓被降低(在图110 中点b’ 32 —点b”32)。其它操作类似于第五十六实施例。因此,即使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可以实现与第五十六实施例相同的效果。此外, 通过内部热交换器37的操作,在制冷剂入口侧和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的焓之间的焓差 可以在任何操作模式中在用作蒸发器的热交换器中被增大,从而进一步改善COP。第五十九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11的整体示意图,相对于第五十六实施例移除了热膨胀阀 57,且类似于第五十实施例二氧化碳被用作制冷剂,从而配置了超临界制冷剂循环。在本实 施例中的其它配置类似于第五十六实施例。当操作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50时,从第一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剂 在散热器12和在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51、52中的用作散热器的热交换器中被冷却,如图 112的莫利尔图。此时,穿过散热器12和用作散热器的热交换器的制冷剂被在超临界状态 中冷却,且没有被冷凝(图112中的点a34 —点b34 —点b’ 34)。从在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51、52中用作散热器的热交换器流出的制冷剂经由第 二电动四通阀54流入到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流入到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在喷嘴 部分13a被等熵地减压和膨胀(在图112中点b’34 —点d34)。其它操作类似于第五十六 实施例。因此,即使在本实施例的结构中,可以实现与第五十六实施例相同的效果。此外, 由于喷嘴部分13a中的回收能量的量,类似于第五十实施例可以实现COP的改善。第六十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13的整体示意图和图114的莫利尔图,相对于第五十六实施 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50,排放侧蒸发器14设置在喷射器13的扩散器部分13d的下 游侧和贮存器55的上游侧。在本实施例中的其它配置类似于类似于第五十六实施例。当操作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50时,本实施例的循环装置50类似于 第五十六实施例进行操作。此外,如图114的莫利尔图,液体制冷剂在从点f36至点f’ 36 的制冷剂状态中在排放侧蒸发器14处被蒸发,从而实现了吸热作用。因此,也可以由排放 侧蒸发器14来冷却由吹风机14a吹送的空气。制冷剂在高于在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51、52中用作蒸发器的热交换器中的制冷 剂蒸发温度的温度下在排放侧蒸发器14中被蒸发。也就是,在排放侧蒸发器14和第一和 第二热交换器51、52中的用作蒸发器的热交换器中,制冷剂在不同的温度区域蒸发。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例如,在制冷器的室(在此处食物、饮料等被保存在低的 温度(0°C至10°C))中的空气,也可以在排放侧蒸发器14处被冷却,同时可以实现与第 四十三实施例相同的效果。在第56-59实施例中的任一个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50中,可以增添排放侧蒸发器14。第六—^一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15的整体示意图,相对于第五i^一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 循环装置40,添加了类似于第五十三实施例的内部热交换器35,且移除了排放侧蒸发器14 和吹送机14a。本实施例的内部热交换器35适于在从第二散热器122的制冷剂出口侧至固定节 流阀39的入口侧的制冷剂通路中流动的高压制冷剂,和将被吸入第一压缩机构Ila的制冷 剂之间进行热交换。在本实施例中的其它配置类似于第五十一实施例。当操作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40时,通过内部热交换器35的操作,如 图116的莫利尔图,从扩散器部分13d流出的制冷剂被在内部热交换器35的低压侧制冷剂 通路35b中蒸发,且第一压缩机构Ila的吸入侧制冷剂的焓被增加(在图116中点f38 —点 g38)。此外,从第二散热器122流出的制冷剂的焓降低(在图116中点b238 —点b2,38)。其它操作类似于第五十一实施例。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冷却作用可以存在于吸入 侧蒸发器16中,且可以实现与第四十三实施例中的(B)、(D)、(F)-(H)相同的效果。因此,类似于第五i^一实施例,流入到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的焓没有不必要地 降低,且因此可以实现COP的改善。此外,由于内部热交换器32,类似于第五十三实施例可 以实现COP的改善。第六十二实施例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17的整体示意图,相对于第六i^一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 循环装置50,添加了类似于第五十六实施例的吸入侧气液分离器55a和贮存器55。吸入侧气液分离器55a为气液分离器,其中从吸入侧蒸发器16流出的制冷剂分成 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和在循环中剩余的液体制冷剂被储存在其中。第二压缩机21的 制冷剂吸入端口连接至吸入侧气液分离器55a的气体制冷剂出口。在本实施例中的其它配 置类似于第六十一实施例。因此,当操作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40时,它被类似于第六十一实施 例进行操作,使得可以在吸入侧蒸发器16中实现冷却作用,且因此可以实现与第四十三实 施例的(B)、(F)-(H)相同的效果,且类似于第二十六实施例可以改善COP。此外,可以通过贮存器55和吸入侧气液分离器55的作用防止在第一压缩机11和 第二压缩机21中的液体压缩的问题。在本实施例中,设置了贮存器55和吸入侧气液分离 器55a ;然而,可以设置贮存器55和吸入侧气液分离器55a中的任一个。其它实施例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且以下的各种变形是可能的。(1)在上述的各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压缩机11、21被用作分别独立地配置的压 缩机。然而,第一和第二压缩机构lla、21a和第一和第二电机llb、21b可以被一体地构成。例如,第一和第二压缩机构Ila和21a与第一和第二电机lib和21b可以被容纳 在同一壳体中,且可以被一体地构成。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和第二压缩机构lla、21a可以被 配置成具有共同的旋转轴,以便通过使用从公共的驱动源供给的驱动力来驱动第一和第二 压缩机构lla、21a。结果,第一和第二压缩机构lla、21a的尺寸可以较小,从而减小了整个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尺寸。(2)在上述的实施例中,电动压缩机适于分别作为第一和第二压缩机11、21。然 而,第一和第二压缩机11、21的构成不限于此。例如,采用发动机等作为驱动源,可变排量压缩机可以适合于通过其排放能力的 变化,调节制冷剂排放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排放能力改变装置由可变排量压缩机来构建。 可替代地,采用电磁离合器进行中断,通过间断地改变与驱动源的连接,固定排量压缩机可 以用于调节制冷剂排放能力。在这种情况下,电磁离合器用作排放能力改变装置。相同类型的压缩机构或不同类型的压缩机构可以用作第一和第二压缩机11、21。(3)在本实施例中,本实施例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用于制冷装置或冷冻/制 冷装置。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本发明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可以用于室内 空气调节的空调或用于车辆的空调。在加热操作模式中,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可以用作 热水器,用于加热作为将被热交换的流体的水。(4)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固定喷射器用作喷射器13,其中喷嘴部分13a的节流阀通 路面积被固定。然而,可变喷射器可适于用作喷射器13,其中喷嘴13a的节流阀通路面积是 可变的。类似地,可变节流阀机构可以用作固定节流阀15或第二固定节流阀53。(5)在上述的一些实施例中,基于弗隆的制冷剂用作用于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然 而,制冷剂的种类不限于此。例如,基于烃的制冷剂、二氧化碳等可以被使用。此外,本发明 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可以被配置以形成蒸汽压缩超临界制冷剂循环,其中高压侧上的 制冷剂压力超过制冷剂的临界压力。例如,如果由没有类似于第一实施例的高压侧减压装置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 构成超临界制冷剂循环,那么高压侧上的制冷剂压力变得更高,从而增大了在喷射器13的 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入口侧处的制冷剂压力和喷射器13的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出口 侧的制冷剂压力之间的压力差。因此,在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入口侧处的制冷剂的焓和 在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出口侧处的制冷剂的焓之间的焓差可以被增大,从而增加回收能 量的量。此外,当超临界制冷剂循环被构建在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中时,压力控制阀可 以用作高压侧减压装置。在这种情况下,基于散热器12的制冷剂出口侧的高压侧制冷剂温 度,压力控制阀将高压侧制冷剂压力调节至目标高压。在此处,目标高压是被确定的值,使 得COP近似变成最大值。压力控制阀可以配置成具有位于散热器12的制冷剂出口侧的温度感测部分,且 可以被配置成在温度感测部分中产生对应于散热器12的制冷剂出口侧处的高压制冷剂的 温度的压力,以便通过温度感测部分的内压力和在散热器12的制冷剂出口侧处的制冷剂 压力之间的平衡调节阀张开度。(6)此外,上述的第一至第十实施例关于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进行了描述,其中 贮存器24设置在喷射器13的扩散器部分13d的下游侧。然而,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 配置不限于此。第二压缩机构21a可以设置在吸入侧蒸发器的制冷剂出口侧和喷射器的制 冷剂吸入端口之间,从而形成另一循环。即使在这种情况中,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可以被 稳定地操作。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关于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40进行了描述,其被设置成
83仅具有第一和第二压缩机构lla、21a。然而,可以设置另外的压缩机构。例如,另外的蒸发 器可以被设置成平行于第一实施例的吸入侧蒸发器16,和另外的压缩机构可以被设置成仅 抽吸从另外的蒸发器流出的制冷剂。(7)在上述的第一至第七实施例中,吸入侧蒸发器16被用作使用侧热交换器,和 散热器12被用作用于将热量散发至大气的外部热交换器。与之相反,可以配置热泵循环, 使得吸入侧热交换器16可以被配置成外部热交换器,且散热器12可以被配置成内部热交 换器,用于加热用来加热将被加热的空气或水的制冷剂。(8)在上述的第七至第九实施例中,热膨胀阀17用作高压侧减压装置。然而,电动 膨胀阀可适于用来自外部的电子控制信号调节节流阀张开度(阀张开度)。可替代地,可以 采用具有与固定节流阀15相同的结构的固定节流阀机构,而不将可变节流阀机构用作减
压装置。可替代地,膨胀单元可以用作高压侧减压装置或低压侧减压装置(固定节流阀 15)。在膨胀单元中,体积被膨胀以便减压制冷剂,且将制冷剂的压力能量转换成其机械能 量。可以将例如螺旋型压缩机构、叶片型压缩机构、旋转活塞型压缩机构等的各种可变排量 压缩机构用作膨胀单元。在膨胀单元中,当制冷剂相对于在可变排量压缩机构用作压缩机构的情形中的制 冷剂流反向流动时,可以输出机械能量,同时通过膨胀体积使制冷剂被减压。例如,旋转型 可变排量压缩机构可以用作膨胀单元。在这种情况下,在膨胀单元中回收的旋转能量可以 被输出作为机械能量。例如,从膨胀单元输出的机械能量可以用作第一和第二压缩机构的补充功率源。 在这种情况下,整个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能量效率可以被改善。从膨胀单元输出的机 械能量可以被用作外部机器的驱动源。例如,如果发电机用作外部机器,可以获得电能。例如,飞轮可以用作外部机器。 在这种情况下,从膨胀单元输出的机械能量可以被储存作为动能。此外,弹簧装置(螺旋弹 簧)可以被用作外部机器。在这种情况下,在膨胀单元中回收的机械能量可以被储存作为 弹性能量。(9)相对于第一至第七实施例,类似于第八实施例,可以添加吸入侧气液分离器 24a。在这种情况下,仅仅在吸入侧气液分离器24a处被分离的气体制冷剂可以被供给至第 二压缩机构21a,从而在第二压缩机构21a中防止液体制冷剂压缩。(10)在上文描述的一些实施例的内部热交换器30-32中,关于在高压侧制冷剂通 路中的制冷剂流动方向和在低压侧制冷剂通路中的制冷剂流动方向进行了描述。在高压侧 制冷剂通路中的制冷剂流动方向和在低压侧制冷剂通路中的制冷剂流动方向可以被设置 成在同一方向上。可替代地,在高压侧制冷剂通路中的制冷剂流动方向和在低压侧制冷剂 通路中的制冷剂流动方向可以被设置成在不同的方向上。(11)在上述的第十一至三十七实施例中,热膨胀阀17用作高压侧减压装置,使得 在排放侧蒸发器14的制冷剂出口侧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变成预定值。然而,热膨胀阀可以 被采用,使得在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出口侧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变成预定值。此外,电动膨胀阀可以被采用作为高压侧减压装置,用来自外部的电子控制信号 调节节流阀张开度(阀张开度)。可替代地,可以采用具有与固定节流阀19相同结构的固定节流阀机构,而不将可变节流阀机构用作减压装置。 此外,如第16、22、28、35、36和37的实施例,可以从制冷循环装置移除高压侧减压 装置。此外,可以将在第三十四实施例中描述的压力控制阀27添加到其它实施例中(例如, 第16、22、28实施例)。(12)在上述的13实施例中,膨胀单元20用作吸入侧减压装置的一个例子。然而, 同样在其它实施例中,膨胀单元可以用作吸入侧减压装置。类似地,膨胀单元可以用作高压 侧减压装置。(13)在上述的第17、18、21和22实施例中,贮存器24被设置成喷射器式制冷循环 装置中的排放侧气液分离器。然而,在其它实施例中,贮存器24可以被设置在第一压缩机 构Ila的制冷剂吸入侧处。在这种情况下,在贮存器24处分离的气体制冷剂可以被供给至 第一压缩机构11a,从而在第一压缩机构Ila中防止液体制冷剂压缩。类似地,在上述的37实施例中,关于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进行了描述,其中设 置了吸入侧气液分离器15a。然而,在其它实施例中,吸入侧气液分离器可以被设置在第二 压缩机构21a的制冷剂吸入侧。因此,仅在吸入侧气液分离器处分离的气体制冷剂可以被 供给至第二压缩机构21a,从而在第二压缩机构21a中防止液体制冷剂压缩。此外,可以从第17、18、21、22和37实施例的循环移除贮存器24。(14)在上述的上文描述的第11至16、23至35实施例中,排放侧蒸发器14和吸 入侧蒸发器16被设置用以冷却将被冷却的不同的空间(例如,制冷室的空间、冷冻室的空 间)。然而,排放侧蒸发器14和吸入侧蒸发器16可以被设置以冷却将被冷却的相同的空 间。在这种情况下,有利的是一体地组装排放侧蒸发器14和吸入侧蒸发器16,且有利的是 由吹风机吹送的空气依次经过排放侧蒸发器14和吸入侧蒸发器16。原因是,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蒸发压力(制冷剂蒸发温度)变得低于排放侧 蒸发器14的制冷剂蒸发压力(制冷剂蒸发温度),如上文所述。也就是,因为由吹风机吹送 的空气如上文所述地穿过排放侧蒸发器14和吸入侧蒸发器16,所以在排放侧蒸发器14和 吸入侧蒸发器16中,被吹送的空气和制冷剂蒸发温度之间的温度差都可以被保证,从而有 效地冷却被吹送的空气。当一体地形成排放侧蒸发器14和吸入侧蒸发器16时,蒸发器14、16的部件都可 以由铝制成,且可以通过使用例如钎焊的连接方式来一体地连接。可替代地,上述两个蒸发 器的部件都可以通过使用例如螺栓紧固的机械连接方式来一体地连接。翅片和管类型的热交换器可以用作排放侧蒸发器14和吸入侧蒸发器16。在这种 情况下,翅片可以被共用地用在排放侧热交换器14和吸入侧热交换器16中,且管道结构 (管通路结构)可以被配置成在两个蒸发器中分开,其中制冷剂在管道结构中穿过。当排放侧蒸发器14和吸入侧蒸发器16被配置成冷却制冷器中的同一室时,被设 置在下游空气侧的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蒸发温度变成引起结霜的温度(0°C或更低)。 因此,通过调节排放侧蒸发器14中的制冷剂蒸发温度,可以降低吹送到吸入侧蒸发器16中 的空气的湿度。由此,可以控制在吸入侧蒸发器16中的结霜的产生。此外,因为空气流未被结霜 阻塞,可以减小吸入侧蒸发器16的翅片收缩,从而减小了吸入侧蒸发器16的尺寸。(15)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关于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进行了描述,其被设置成仅有第一和第二压缩机构lla、21a。然而,可以设置另外的压缩机构。例如,另外的蒸发器 可以被设置成平行于第十一实施例的吸入侧蒸发器16,且另外的压缩机构可以被设置成仅 抽吸从另外的蒸发器流出的制冷剂。在上述的第11至37的实施例中,本发明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用于冷冻/制 冷装置。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本发明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可以用于室内空气 调节的制冷循环装置或用于车辆的空调。(17)在上述的一些实施例中,吸入侧蒸发器16用作使用侧热交换器,散热器12用 作外部热交换器,用于将热量散至大气。与之相反,热泵循环可以被配置,使得吸入侧热交 换器16可以被配置成外部热交换器,散热器12可以被配置成内部热交换器,用于加热要被 加热的流体,例如空气或水。(18)在上述的实施例的内部热交换器30-35中,在高压侧制冷剂通路中的制冷剂 流动方向和低压侧制冷剂通路中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未被描述。高压侧制冷剂通路中的制冷 剂流动方向和低压侧制冷剂通路中的制冷剂流动方向可以布置在同一方向上。可替代地, 高压侧制冷剂通路中的制冷剂流动方向和低压侧制冷剂通路中的制冷剂流动方向可以布 置在不同的方向上。此外,在上述的第三十六、三十七实施例中,循环中的低压侧制冷剂可 以是将被吸入第二压缩机构21a中的制冷剂。(19)在上述的第三十八至四十二实施例中,热膨胀阀17用作高压侧减压装置,使 得在排放侧蒸发器14的制冷剂出口侧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变成预定值。然而,热膨胀阀可 以采用,使得在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变成预定值。此外,作为高压侧减压装置,电动膨胀阀可以被采用,用来自外部的电子控制信 号来调节节流阀张开度(阀张开度)。可替代地,可以采用具有与固定节流阀19相同的 结构的固定节流阀机构,而不将可变节流阀机构用作高压侧减压装置。此外,可以从第 三十八_四十一实施例中的制冷循环装置移除高压侧减压装置。此外,当如第四十二实施例超临界制冷剂循环被配置到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中 时,压力控制阀可以用作高压侧减压装置。在这种情况下,基于在散热器12的制冷剂出口 侧的高压侧制冷剂温度,压力控制阀调节高压侧制冷剂压力至目标高压。在此处,目标高压 是被确定的值,使得COP变成接近于最大值。压力控制阀可以被配置成具有在散热器12的制冷剂出口侧处设置的温度感测部 分,且可以被配置成在温度感测部分内产生对应于散热器12的制冷剂出口侧处的高压制 冷剂的温度的压力,以便通过温度感测部分的内压力和在散热器12的制冷剂出口侧处的 制冷剂压力之间的平衡调节阀张开度。(20)在上述的实施例中膨胀单元可以用作高压侧减压装置或低压侧减压装置。在 膨胀单元中,体积被膨胀,以便使制冷剂减压,且将制冷剂的压力能量转换成其机械能量。 例如,可以将例如螺旋型压缩机构、叶片型压缩机构、旋转活塞型压缩机构等的各种可变排 量压缩机构用作膨胀单元。在膨胀单元中,当制冷剂相对于在可变排量压缩机构用作压缩机构的情形中的制 冷剂流反向流动时,可以输出机械能量,同时通过膨胀体积而使制冷剂减压。例如,旋转型 可变排量压缩机构可以用作膨胀单元。在这种情况下,在膨胀单元中回收的旋转能量可以 被输出作为机械能量。
例如,从膨胀单元输出的机械能量可以用作第一和第二压缩机构的补充功率源。 在这种情况下,整个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能量效率可以被改善。从膨胀单元输出的机 械能量可以被用作外部机器的驱动源。例如,如果发电机用作外部机器,可以获得电能。例如,飞轮可以用作外部机器。 在这种情况下,从膨胀单元输出的机械能量可以被储存作为动能。此外,弹簧装置(螺旋弹 簧)可以被用作外部机器。在这种情况下,在膨胀单元中回收的机械能量可以被储存作为 弹性能量。(21)在上述的一些实施例中,作为排放侧气液分离器的贮存器可以设置在第一压 缩机11的制冷剂吸入侧,以便将将被吸入第一压缩机11中的制冷剂分成气体制冷剂和液 体制冷剂且将液体制冷剂储存作为循环的剩余的制冷剂。在这种情况下,在贮存器处分离 的气体制冷剂可以被供给至第一压缩机构11a,从而在第一压缩机构Ila中防止液体制冷 剂压缩。类似地,具有与贮存器相同结构的吸入侧气液分离器可以被设置在第二压缩机构 21a的制冷剂吸入侧。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仅将在吸入侧气液分离器处被分离的气体制冷剂 供给至第二压缩机构21a,从而在第二压缩机构21a中防止液体制冷剂压缩。(22)在上述的第三十八至四十二实施例中,排放侧蒸发器14和吸入侧蒸发器16 被设置以冷却将被冷却的不同的空间(例如,制冷室的空间、冷冻室的空间)。然而,排放侧 蒸发器14和吸入侧蒸发器16可以被设置以冷却将被冷却的相同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 有利的是一体地组装排放侧蒸发器14和吸入侧蒸发器16,且有利的是由吹风机吹送的空 气依次经过排放侧蒸发器14和吸入侧蒸发器16。因此,如上所述,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蒸发压力(制冷剂蒸发温度)可以低 于排放侧蒸发器14的制冷剂蒸发压力(制冷剂蒸发温度)。也就是,因为由吹风机吹送的 空气如上文所述地穿过排放侧蒸发器14和吸入侧蒸发器16,所以在排放侧蒸发器14和吸 入侧蒸发器16两者中,被吹送的空气和制冷剂蒸发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均可以被保证,从而 有效地冷却被吹送的空气。当一体地形成排放侧蒸发器14和吸入侧蒸发器16时,蒸发器14、16的部件可以 由铝制成,且可以通过使用例如钎焊的连接方式来一体地连接。可替代地,上述两个蒸发器 14,16的部件可以通过使用例如螺栓紧固的机械接合方式来一体地连接。翅片和管类型的热交换器可以用作排放侧蒸发器14和吸入侧蒸发器16。在这种 情况下,翅片可以被共用地用在排放侧热交换器14和吸入侧热交换器16中,和管道结构 (管通路结构)可以被配置成在两个蒸发器中分开,其中制冷剂在管道结构中穿过。当排放侧蒸发器14和吸入侧蒸发器16被配置成冷却制冷器中的同一室时,被设 置在下游空气侧的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蒸发温度变成引起结霜的温度(0°C或更低)。 因此,通过调节排放侧蒸发器14中的制冷剂蒸发温度,可以降低吹送到吸入侧蒸发器16中 的空气的湿度。由此,可以控制在吸入侧蒸发器16中的结霜的产生。此外,因为空气流未被结霜 阻塞,可以减小吸入侧蒸发器16的翅片收缩,从而减小了吸入侧蒸发器16的尺寸。(23)在上述的第三十八至四十二实施例中,关于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进行了描 述,其被设置成仅有第一和第二压缩机构lla、21a。然而,可以设置另外的压缩机构。例如,另外的蒸发器可以被设置成平行于第三十八实施例的吸入侧蒸发器16,且另外的压缩机构 可以被设置成仅抽吸从另外的蒸发器流出的制冷剂。(24)在上述的第三十八至四十二实施例中,本发明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用于 冷冻/制冷装置。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本发明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可以用于 室内空气调节的制冷循环装置或用于车辆的空调。(25)在上述的一些实施例中,吸入侧蒸发器16用作使用侧热交换器,散热器12用 作外部热交换器,用于将热量散至大气。与之相反,热泵循环可以被配置,使得吸入侧热交 换器16可以被配置成外部热交换器,散热器12可以被配置成内部热交换器,用于加热制冷 剂,该制冷剂用于加热被加热的空气或水。(26)在上述的每一实施例的内部热交换器30和31中,在高压侧制冷剂通路中的 制冷剂流动方向和低压侧制冷剂通路中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未被描述。高压侧制冷剂通路中 的制冷剂流动方向和低压侧制冷剂通路中的制冷剂流动方向可以布置在同一方向上。可替 代地,高压侧制冷剂通路中的制冷剂流动方向和低压侧制冷剂通路中的制冷剂流动方向可 以布置在不同的方向上。(27)在上述的第四十三至四十九、五十一至五十四实施例中,热膨胀阀17用作高 压侧减压装置,使得在排放侧蒸发器14的制冷剂出口侧处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变成预定值。 然而,热膨胀阀可以被采用,使得在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出口侧的制冷剂的过热度变 成预定值。此外,作为高压侧减压装置,电动膨胀阀可以被采用,用来自外部的电子控制信 号来调节节流阀张开度(阀张开度)。可替代地,可以采用具有与固定节流阀39、59相同 的结构的固定节流阀机构,而不将可变节流阀机构用作高压侧减压装置。此外,可以从第 四十三_四十九、五十一 _五十四、五十六_五十八、六十_六十二实施例中的制冷循环装 置移除高压侧减压装置。此外,当如第五十、五十五、五十九实施例超临界制冷剂循环被配置到喷射器式制 冷循环装置中时,压力控制阀可以用作高压侧减压装置。在这种情况下,基于在散热器121 的制冷剂出口侧和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中的用作散热器的热交换器处的高压侧制冷剂温 度,压力控制阀调节高压侧制冷剂压力至目标高压。在此处,目标高压是被确定的值,使得 COP变成接近于最大值。压力控制阀可以被配置成具有在用作散热器12的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出口侧处设 置的温度感测部分,且可以被配置成在温度感测部分内产生对应于用作散热器的热交换器 的制冷剂出口侧处的高压制冷剂的温度的压力,以便通过温度感测部分的内压力和用作散 热器的热交换器的制冷剂出口侧处的制冷剂压力之间的平衡调节阀张开度。(28)在上述的第43-62实施例中膨胀单元可以用作高压侧减压装置或低压侧减 压装置。在膨胀单元中,体积被膨胀,以便使制冷剂减压,和将制冷剂的压力能量转换成其 的机械能量。例如,可以将例如螺旋型压缩机构、叶片型压缩机构、旋转活塞型压缩机构等 的各种可变排量压缩机构用作膨胀单元。在膨胀单元中,当制冷剂相对于在可变排量压缩机构用作压缩机构的情形中的制 冷剂流反向流动时,可以输出机械能量,同时通过膨胀体积而使制冷剂减压。例如,旋转型 可变排量压缩机构可以用作膨胀单元。在这种情况下,在膨胀单元中回收的旋转能量可以被输出作为机械能量。例如,从膨胀单元输出的机械能量可以用作第一和第二压缩机构的补充功率源。 在这种情况下,整个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的能量效率可以被改善。从膨胀单元输出的机 械能量可以被用作外部机器的驱动源。例如,如果发电机用作外部机器,可以获得电能。例如,飞轮可以用作外部机器。 在这种情况下,从膨胀单元输出的机械能量可以被储存作为动能。此外,弹簧装置(螺旋弹 簧)可以被用作外部机器。在这种情况下,在膨胀单元中回收的机械能量可以被储存作为 弹性能量。(29)在上述的第四十三_五十五的实施例中,类似于第五十六_六十实施例,作 为排放侧气液分离器的贮存器55可以设置在第一压缩机11的制冷剂吸入侧。在这种情 况下,在贮存器处分离的气体制冷剂可以被供给至第一压缩机构11a,从而在第一压缩机构 Ila中防止液体制冷剂压缩。相对于第一至六十实施例,可以类似于第六十二实施例设置吸入侧气液分离器 55a。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仅将在吸入侧气液分离器处被分离的气体制冷剂供给至第二压缩 机构21a,从而在第二压缩机构21a中防止液体制冷剂压缩。(30)在上述的第四十三-五十五的实施例中,排放侧蒸发器14和吸入侧蒸发器 16被设置以冷却将被冷却的不同的空间(例如,制冷室的空间、冷冻室的空间)。然而,排 放侧蒸发器14和吸入侧蒸发器16可以被设置以冷却将被冷却的相同的空间。在这种情况 下,有利的是一体地组装排放侧蒸发器14和吸入侧蒸发器16,且有利的是由吹风机吹送的 空气顺序穿过排放侧蒸发器14和吸入侧蒸发器16。因此,如上所述,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蒸发压力(制冷剂蒸发温度)可以低 于排放侧蒸发器14的制冷剂蒸发压力(制冷剂蒸发温度)。也就是,因为由吹风机吹送的 空气如上文所述地穿过排放侧蒸发器14和吸入侧蒸发器16,所以在排放侧蒸发器14和吸 入侧蒸发器16中,被吹送的空气和制冷剂蒸发温度之间的温度差可以被保证,从而有效地 冷却被吹送的空气。当一体地形成排放侧蒸发器14和吸入侧蒸发器16时,蒸发器14、16的部件可以 由铝制成,且可以通过使用例如钎焊的结合方式来一体地连接。可替代地,上述两个蒸发器 14,16的部件可以通过使用例如螺栓紧固的机械接合方式来一体地连接。翅片和管类型的热交换器可以用作排放侧蒸发器14和吸入侧蒸发器16。在这种 情况下,翅片可以被共用地用在排放侧热交换器14和吸入侧热交换器16中,和管道结构 (管通路结构)可以被配置成在两个蒸发器中分开,其中制冷剂在管道结构中穿过。当排放侧蒸发器14和吸入侧蒸发器16被配置成冷却制冷器中的同一室时,被设 置在下游空气侧的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蒸发温度变成引起结霜的温度(0°C或更低)。 因此,通过调节排放侧蒸发器14中的制冷剂蒸发温度,可以降低吹送到吸入侧蒸发器16中 的空气的湿度。由此,可以控制在吸入侧蒸发器16中的结霜的产生。此外,因为空气流未被结霜 阻塞,可以减小吸入侧蒸发器16的翅片收缩,从而减小了吸入侧蒸发器16的尺寸。这在第 六十实施例中也相同。(31)在上述的第43至50实施例中,高压分支操作模式被在高负载操作中进行切换,低压分支操作模式被在通常操作中切换,以及同时分支操作模式被在低负载操作中切 换。然而,对各操作模式的切换不限于此。例如,高压分支操作模式可以在高负载操作中被切换,同时分支操作模式可以在 通常操作中被切换,以及低压分支操作模式可以在循环中的低负载操作中被切换。也就是, 当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被操作时,可以切换操作模式,使得可以在任何操作模式中实现 最高的循环效率。此外,循环可以被配置成,使得高压分支操作模式和低压分支操作模式可以被选 择性切换,而不设定同时分支操作模式。在这种情况下,第一和第二分支部分18和28可以 由三通阀构成,从而切换制冷剂通路。此外,类似于固定节流阀39、59的固定节流阀机构可以被用作第一和第二吸入侧 减压装置。在这种情况下,电磁阀(打开/关闭阀)可以设置成在第一、第二分支部分18、 28与第一、第二吸入侧减压装置之间,或在第一、第二吸入侧减压装置的下游的制冷剂通路中。(32)在各上述的实施例的内部热交换器30-37中,在高压侧制冷剂通路中的制冷 剂流动方向和低压侧制冷剂通路中的制冷剂流动方向未被描述。高压侧制冷剂通路中的制 冷剂流动方向和低压侧制冷剂通路中的制冷剂流动方向可以布置在同一方向上。可替代 地,高压侧制冷剂通路中的制冷剂流动方向和低压侧制冷剂通路中的制冷剂流动方向可以 布置在不同的方向上。此外,在上述的第五十八、五十九实施例中,循环中的低压侧制冷剂 可以是将被吸入第二压缩机21中的制冷剂。(33)在上述实施例中,关于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10、40、50进行了描述,其仅设 置有第一和第二压缩机构lla、21a。然而,可以设置另外的压缩机构。例如,可以将另外的 蒸发器设置成平行于第四十三实施例的吸入侧蒸发器16,和可以设置另外的压缩机构以仅 抽吸从另外的蒸发器流出的制冷剂。(34)在上述的第四十三至六十二实施例中,本发明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用于 冷冻/制冷装置或制冷器。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本发明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 可以用于用于室内空气调节的制冷循环装置或用于车辆的空调。(35)在上述的第四十三至六十二实施例中,吸入侧蒸发器16用作使用侧热交换 器,散热器12被用作外部热交换器,用于将热量散发至大气。与之相反,可以配置热泵循 环,使得吸入侧热交换器16被配置成外部热交换器,和散热器12被配置成内部热交换器, 用于加热制冷剂,该制冷剂被用于加热被加热的空气或水。
权利要求
一种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包括第一压缩机构(11a),所述第一压缩机构被配置以压缩和排放制冷剂;散热器(12),所述散热器被配置以冷却从所述第一压缩机构(11a)排出的高压制冷剂;喷射器(13),所述喷射器包括喷嘴部分(13a)、制冷剂吸入端口(13b)以及扩散器部分(13d),所述喷嘴部分适于使从所述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减压和膨胀,制冷剂吸入端口适于通过从所述喷嘴部分(13a)喷射的高速制冷剂流来吸入制冷剂,所述扩散器部分适于给喷射的制冷剂和从制冷剂吸入端口(13b)吸入的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加压;吸入侧蒸发器(16),所述吸入侧蒸发器被配置以蒸发制冷剂和使得被蒸发的制冷剂流向所述喷射器(13)的制冷剂吸入端口(13b);和第二压缩机构(21a),所述第二压缩机构被配置以吸入从所述吸入侧蒸发器(16)流出的制冷剂,压缩被吸入的制冷剂并排放被压缩的制冷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还包括排放侧气液分离器(24),所述排放侧气液分离器(24)被设置以将从所述喷射器(13) 的扩散器部分(13d)流出的制冷剂分成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其中所述排放侧气液分离器(24)连接至所述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入口侧,和所述排放侧气液分离器(24)具有被连接至所述第一压缩机构(Ila)的制冷剂吸入侧 的气体制冷剂出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还包括内部热交换器(30、31、32),所述内部热交换器适于在从所述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 剂和循环中的低压侧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其中所述循环中的所述低压侧制冷剂是将被吸入所述第一压缩机构(Ila)中的制冷剂。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其中所述循环中的所述低压侧制冷剂是将被吸入所述第二压缩机构(21a)的制冷剂。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其中所述循环中的所述低压侧制冷剂是在所述排放侧气液分离器(24)中的制冷剂。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还包括被布置在从所述散热器(12)的制冷剂出口侧到所述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入口侧 的制冷剂通路中的高压侧减压装置(17),用于减压和膨胀从所述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 剂。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其中所述散热器(12)包括被设置用于冷凝制冷剂的冷凝部分(12b)、被设置以将从所述冷 凝部分(12b)流出的制冷剂分成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的气液分离部分(12c)以及被设 置以过冷从所述气液分离部分(12c)流出的液体制冷剂的过冷部分(12d)。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还包括排放侧蒸发器(14),所述排放侧蒸发器被配置以蒸发从所述喷射器(13)的扩散器部 分(13d)流出的制冷剂。
10.一种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包括第一压缩机构(11a),所述第一压缩机构被配置以压缩和排放制冷剂;散热器(12),所述散热器被配置以冷却从所述第一压缩机构(Ila)排出的高压制冷剂;分支部分(18),所述分支部分被设置以使从所述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流分支;喷射器(13),所述喷射器包括喷嘴部分(13a)、制冷剂吸入端口(13b)以及扩散器部分 (13d),所述喷嘴部分适于使在所述分支部分(18)处分支的制冷剂的一个流减压和膨胀, 制冷剂吸入端口适于通过从所述喷嘴部分(13a)喷射的高速制冷剂流来吸入制冷剂,所述 扩散器部分适于给喷射的制冷剂和从制冷剂吸入端口(13b)吸入的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 加压;吸入侧减压装置(19、20),所述吸入侧减压装置用于使在所述分支部分(18)处分支的 制冷剂的另一流减压和膨胀;吸入侧蒸发器(16),所述吸入侧蒸发器被配置以蒸发被所述吸入侧减压装置(19、20) 减压的制冷剂和使得被蒸发的制冷剂流向所述喷射器(13)的制冷剂吸入端口(13b);和第二压缩机构(21a),所述第二压缩机构被配置以吸入从所述吸入侧蒸发器(16)流出 的制冷剂,压缩被吸入的制冷剂,并排放被压缩的制冷剂。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还包括排放侧蒸发器(14),所述排放侧蒸发器被配置以蒸发从所述喷射器(13)的扩散器部 分(13d)流出的制冷剂。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还包括高压侧减压装置(17、27),所述高压侧减压装置被布置在从所述散热器(12)的制冷剂 出口侧到所述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入口侧的制冷剂通路中,用于减压和膨胀从所述散 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其中所述高压侧减压装置(17、27)被布置在从所述散热器(12)的制冷剂出口侧至所述分 支部分(18)的制冷剂入口侧的制冷剂通路中。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其中所述高压侧减压装置(17、27)被布置在从所述分支部分(18)的制冷剂出口侧至所述 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入口侧的制冷剂通路中。
15.根据权利要求10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还包括内部热交换器(30、31、32、33),所述内部热交换器适于在从所述散热器(12)流出的制 冷剂和循环中的低压侧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其中从所述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是从所述散热器(12)的制冷剂出口侧至所述分支部 分(18)的制冷剂入口侧的制冷剂通路中的制冷剂。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其中从所述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是从所述分支部分(18)的制冷剂出口侧至所述吸入 侧减压装置(19、20)的制冷剂入口侧的制冷剂通路中的制冷剂。
18.根据权利要求10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还包括内部热交换器(34、35),所述内部热交换器适于在所述吸入侧减压装置(19)处的在减压和膨胀阶段的制冷剂和循环中的低压侧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
19.根据权利要求15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其中所述循环中的低压侧制冷剂是将被吸入所述第一压缩机构(Ila)中的制冷剂。
20.根据权利要求15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其中所述循环中的所述低压侧制冷剂是将被吸入所述第二压缩机构(21a)的制冷剂。
21.根据权利要求10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其中所述散热器(12)包括被设置用于冷凝制冷剂的冷凝部分(12b)、被设置以将从所述冷 凝部分(12b)流出的制冷剂分成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的气液分离部分(12c)以及被设 置以过冷从所述气液分离部分(12c)流出的液体制冷剂的过冷部分(12d)。
22.根据权利要求10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还包括辅助散热器(12e),所述辅助散热器被布置在所述分支部分(18)的制冷剂下游侧,以 冷却流入到所述吸入侧减压装置(19、20)的制冷剂。
23.一种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包括第一压缩机构(11a),所述第一压缩机构被配置以压缩和排放制冷剂;散热器(12),所述散热器被配置以冷却从所述第一压缩机构(Ila)排出的高压制冷剂;喷射器(13),所述喷射器包括喷嘴部分(13a)、制冷剂吸入端口(13b)以及扩散器部分 (13d),所述喷嘴部分适于使从所述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减压和膨胀,所述制冷剂吸 入端口适于通过所述喷嘴部分(13a)喷射的高速制冷剂流来吸入制冷剂,所述扩散器部分 适于给喷射的制冷剂和从制冷剂吸入端口(13b)吸入的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加压;分支部分(18),所述分支部分被设置以使从所述喷射器(13)的扩散器部分(13d)流出 的制冷剂流分支;排放侧蒸发器(14),所述排放侧蒸发器被配置以蒸发在所述分支部分(18)处分支的 制冷剂且使得被蒸发的制冷剂流向所述第一压缩机构(Ila)的制冷剂吸入侧;吸入侧减压装置(19),所述吸入侧减压装置用于使在所述分支部分(18)处分支的制 冷剂的另一流减压和膨胀;吸入侧蒸发器(16),所述吸入侧蒸发器被配置以蒸发被所述吸入侧减压装置(19)减 压的制冷剂和使得被蒸发的制冷剂流向所述喷射器(13)的制冷剂吸入端口(13b);和第二压缩机构(21a),所述第二压缩机构被配置以吸入从所述吸入侧蒸发器(16)流出 的制冷剂,压缩被吸入的制冷剂并排放被压缩的制冷剂。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其中所述高压侧减压装置(17)被布置在从所述散热器(12)的制冷剂出口侧至所述喷嘴部 分(13a)的制冷剂入口侧的制冷剂通路中,用于减压和膨胀从所述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 剂。
25.根据权利要求23或24所述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还包括内部热交换器(30、31),所述内部热交换器适于在从所述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和 循环中的低压侧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其中所述循环中的低压侧制冷剂是将被吸入所述第一压缩机构(Ila)中的制冷剂。
27.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其中所述循环中的低压侧制冷剂是将被吸入所述第二压缩机构(21a)的制冷剂。
28.根据权利要求23至27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其中所述散热器(12)包括被设置用于冷凝制冷剂的冷凝部分(12b)、被设置以将从所述冷 凝部分(12b)流出的制冷剂分成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的气液分离部分(12c)以及被设 置以过冷从所述气液分离部分(12c)流出的液体制冷剂的过冷部分(12d)。
29.一种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包括第一压缩机构(11a),所述第一压缩机构被配置以压缩和排放制冷剂;散热器(12),所述散热器被配置以冷却从所述第一压缩机构(Ila)排出的高压制冷剂;喷射器(13),所述喷射器包括喷嘴部分(13a)、制冷剂吸入端口(13b)以及扩散器部分 (13d),所述喷嘴部分适于使从所述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减压和膨胀,制冷剂吸入端 口适于通过从所述喷嘴部分(13a)喷射的高速制冷剂流来吸入制冷剂,所述扩散器部分适 于给喷射的制冷剂和从制冷剂吸入端口(13b)吸入的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加压;排放侧蒸发器(14),所述排放侧蒸发器被配置以蒸发从所述扩散器部分(13)流出的 制冷剂且使得被蒸发的制冷剂流向所述第一压缩机构(Ila)的制冷剂吸入侧;第一分支部分(18),所述第一分支部分被配置以能够使从所述散热器(12)流出的制 冷剂流分支;第一吸入侧减压装置(19),所述第一吸入侧减压装置用于使在所述第一分支部分(18)处分支的制冷剂减压和膨胀;第二分支部分(28),所述第二分支部分被配置以能够使从所述扩散器部分(13d)流出 的制冷剂流分支;第二吸入侧减压装置(29),所述第二吸入侧减压装置用于使得在所述第二分支部分 (28)处分支的制冷剂减压和膨胀;吸入侧蒸发器(16),所述吸入侧蒸发器被配置以蒸发从所述第一吸入侧减压装置(19)流出的制冷剂和从所述第二吸入侧减压装置(29)流出的制冷剂中的至少之一的制冷 剂,且使得被蒸发的制冷剂流向所述喷射器(13)的制冷剂吸入端口(13b);和第二压缩机构(21a),所述第二压缩机构被配置以吸入从所述吸入侧蒸发器(16)流出 的制冷剂,压缩被吸入的制冷剂并排放被压缩的制冷剂。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还包括汇合部分(120),所述汇合部分被配置以汇合从所述第一吸入侧减压装置(19)流出的 制冷剂流和从所述第二吸入侧减压装置(29)流出的制冷剂流,且使得汇合的制冷剂流至 所述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入口侧。
31.根据权利要求29或30所述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还包括高压侧减压装置(17),所述高压侧减压装置(17)被布置在从所述散热器(12)的制冷 剂出口侧至所述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入口侧的制冷剂通路中,用于减压和膨胀从所述 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
32.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其中所述高压侧减压装置(17)被布置在从所述散热器(12)的制冷剂出口侧至所述第一分支部分(18)的制冷剂入口侧的制冷剂通路中。
33.根据权利要求31所述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其中所述高压侧减压装置(17)被布置在从所述第一分支部分(18)的制冷剂出口侧至所述 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入口侧的制冷剂通路中。
34.根据权利要求29至33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还包括内部热交换器(30、31、32、33),所述内部热交换器适于在从所述散热器(12)流出的制 冷剂和循环中的低压侧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其中从所述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是从所述散热器(12)的制冷剂出口侧至所述第一分 支部分(18)的制冷剂入口侧的制冷剂通路中的制冷剂。
36.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其中从所述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是从所述第一分支部分(18)的制冷剂出口侧至所述 第一吸入侧减压装置(19)的制冷剂入口侧的制冷剂通路中的制冷剂。
37.根据权利要求29至36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其中所述散热器(12)包括被设置用于冷凝制冷剂的冷凝部分(12b)、被设置以将从所述冷 凝部分(12b)流出的制冷剂分成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的气液分离部分(12c)以及被设 置以过冷从所述气液分离部分(12c)流出的液体制冷剂的过冷部分(12d)。
38.根据权利要求29至37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吸入侧减压装置(19)和第二吸入侧减压装置(29)中的一个是膨胀单元,在 所述膨胀单元中制冷剂通过膨胀体积而减压,且制冷剂的压力能量被转换成机械能量以被 输出。
39.一种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包括第一压缩机构(11a),所述第一压缩机构被配置以压缩和排放制冷剂;分支部分(38),所述分支部分被配置以使从所述第一压缩机构(Ila)排出的高压制冷 剂流分支;第一散热器(121),所述第一散热器被配置以冷却在所述分支部分(38)处分支的制冷 剂的一个流;喷射器(13),所述喷射器包括喷嘴部分(13a)、制冷剂吸入端口(13b)以及扩散器部分 (13d),所述喷嘴部分适于使从所述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减压和膨胀,制冷剂吸入端 口适于通过从所述喷嘴部分(13a)喷射的高速制冷剂流来吸入制冷剂,所述扩散器部分适 于给喷射的制冷剂和从制冷剂吸入端口(13b)吸入的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加压;第二散热器(122),所述第二散热器被配置以冷却在所述分支部分(38)处分支的制冷 剂的另一流;吸入侧减压装置(39),所述吸入侧减压装置用于使从所述第二散热器(122)流出的制 冷剂减压和膨胀;吸入侧蒸发器(16),所述吸入侧蒸发器被配置以蒸发被所述吸入侧减压装置(39)减 压的制冷剂,且使得被蒸发的制冷剂流向所述喷射器(13)的制冷剂吸入端口(13b);和第二压缩机构(21a),所述第二压缩机构被配置以吸入从所述吸入侧蒸发器(16)流出 的制冷剂,压缩被吸入的制冷剂并排放被压缩的制冷剂。
40.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还包括排放侧蒸发器(14),所述排放侧蒸发器被配置以蒸发从所述喷射器(13)的扩散器部 分(13d)流出的制冷剂,且使得被蒸发的制冷剂流向所述第一压缩机构(Ila)的制冷剂吸 入侧。
41.根据权利要求39或40所述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还包括高压侧减压装置(17),所述高压侧减压装置布置在从所述第一散热器(121)的制冷剂 出口侧至所述喷嘴部分(13a)的制冷剂入口侧的制冷剂通路中,用于减压和膨胀从所述第 一散热器(121)流出的制冷剂。
42.根据权利要求39至41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还包括内部热交换器(34、35),所述内部热交换器适于在从所述第二散热器(122)流出的制 冷剂和循环中的低压侧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
43.根据权利要求39至42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其中,所述第二散热器(122)包括被设置以冷凝制冷剂的冷凝部分(122b)、被设置以将从所 述冷凝部分(122b)流出的制冷剂分成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的气液分离部分(122c)以 及被设置以过冷从所述气液分离部分(122c)流出的液体制冷剂的过冷部分(122d)。
44.根据权利要求39至43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其中所述吸入侧减压装置(39)是膨胀单元,在所述膨胀单元中制冷剂通过膨胀体积而被 减压,且制冷剂的压力能量被转换成机械能量以被输出。
45.一种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包括第一压缩机构(11a),所述第一压缩机构被配置以压缩和排放制冷剂;散热器(12),所述散热器被配置以冷却从所述第一压缩机构(Ila)排出的高压制冷剂;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51、52),所述第一和第二热交换器被配置以在制冷剂和将被热 交换的流体之间进行热交换;喷射器(13),所述喷射器包括喷嘴部分(13a)、制冷剂吸入端口(13b)以及扩散器部分 (13d),所述喷嘴部分适于使从所述散热器(12)流出的制冷剂减压和膨胀,制冷剂吸入端 口适于通过从所述喷嘴部分(13a)喷射的高速制冷剂流来吸入制冷剂,所述扩散器部分适 于给喷射的制冷剂和从制冷剂吸入端口(13b)吸入的制冷剂的混合制冷剂加压;排放侧气液分离器(55),所述排放侧气液分离器被设置以将从所述喷射器(13)的所 述扩散器部分(13d)流出的制冷剂分成气体制冷剂和液体制冷剂,其中第二压缩机构(21a),所述第二压缩机构被配置以压缩制冷剂且朝向制冷剂吸入端口 (13b)排放被压缩的制冷剂;和通路切换装置(53、54),所述通路切换装置用于切换制冷剂通路,以设定第一操作模式 或第二操作模式,其中在所述第一操作模式中,所述通路切换装置(53、54)切换制冷剂通路,使得从所述第 一压缩机构(Ila)排出的制冷剂以所述散热器(12)—所述第一热交换器(51)—所述喷嘴 部分(13a)的这样的顺序流动,且同时从所述排放侧气液分离器(55)流出的液体制冷剂以 所述第二热交换器(52)—所述第二压缩机构(21a)—所述制冷剂吸入端口(13d)的这样 的顺序流动;和在所述第二操作模式中,所述通路切换装置(53、54)切换制冷剂通路,使得从所述第 一压缩机构(Ila)排出的制冷剂以所述散热器(12)—所述第二热交换器(52)—所述喷嘴 部分(13a)的这样的顺序流动,且同时从所述排放侧气液分离器(55)流出的液体制冷剂以 所述第一热交换器(51)—所述第二压缩机构(21a)—所述制冷剂吸入端口(13d)这样的顺序流动。
46.根据权利要求45所述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还包括高压侧减压装置(57),所述高压侧减压装置用于减压和膨胀流入到所述喷射器(13) 的喷嘴部分(13a)中的制冷剂。
47.根据权利要求45或46所述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还包括内部热交换器(36、37),所述内部热交换器适于在所述喷嘴部分(13a)上游的高压制 冷剂和循环中的低压侧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
48.根据权利要求32至36、42、46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循环中的低压侧制冷剂是将被吸入所述第一压缩机构(Ila)中的制冷剂。
49.根据权利要求32至36、42、46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循环中的低压侧制冷剂是将被吸入所述第二压缩机构(21a)的制冷剂。
50.根据权利要求1-49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还包括第一排放能力改变装置(11b),用于改变所述第一压缩机构(Ila)的制冷剂排放能力;和第二排放能力改变装置(21b),用于改变所述第二压缩机构(21a)的制冷剂排放能力,其中所述第一排放能力改变装置(lib)和所述第二排放能力改变装置(21b)被配置成分别 独立地改变所述第一压缩机构(Ila)和所述第二压缩机构(21a)的制冷剂排放能力。
51.根据权利要求1至49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压缩机构(Ila)和所述第二压缩机构(21a)被容纳在单个壳体以被一体地配置。
52.根据权利要求1至51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压缩机构(Ila)被配置以将制冷剂加压至等于或大于制冷剂的临界压力。
53.根据权利要求7、12-14、31-33、41中任一项所述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其中 所述高压侧减压装置(17)是膨胀单元,在所述膨胀单元中制冷剂通过膨胀体积而减压,且制冷剂的压力能量被转换成机械能量以被输出。
全文摘要
在设置有第一压缩机构(11a)和第二压缩机构(21a)的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中,吸入侧蒸发器(16)的制冷剂出口被连接至所述喷射器(13)的制冷剂吸入端口(13b),且第二压缩机构(21a)被设置在吸入侧蒸发器(16)和喷射器(13)的制冷剂吸入端口(13d)之间。因此,即使在喷射器(13)的吸入能力被根据喷射器(13)的驱动流的流量的降低而降低的操作情形中,可以通过第二压缩机构(21a)的操作来补充喷射器(13)的吸入能力。因此,即使在导致了驱动流的流量变化时,也可以稳定地操作喷射器式制冷循环装置。
文档编号F25B43/00GK101952670SQ20098010623
公开日2011年1月19日 申请日期2009年4月16日 优先权日2008年4月18日
发明者山田悦久, 押谷洋, 池本彻, 藤原健一, 西岛春幸, 长野阳平 申请人:株式会社电装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