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96515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冰箱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挡板装置的冰箱。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在具有冷藏温度带的储藏室和冷冻温度带的储藏室,并且用送风机构将由冷却器进行了热交换的冷气送到各储藏室的、所谓冷气强制循环方式的冰箱中,已知有如下结构,为了控制向各储藏室所输送的冷气流量,具有两个开口,并且具有利用马达等的驱动源使在该开口分别具有的开闭体(作为一个例子,挡板或者折叶)动作的开闭式的挡板装置、所谓“双挡板”(还称为“双层挡板”),而且开闭控制该挡板装置的两个开闭体。作为有关挡板装置的现有技术,公知的有在以下所示的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 2所记载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结构,将驱动两个开闭挡板的驱动轮分别做成间歇齿轮,并且将这些重叠在同轴上而配置。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结构,若第一折叶和第二折叶的双方分别从全开的状态使马达向关闭第一折叶的方向旋转,则只有第一折叶关闭,若再使马达旋转则只有第二折叶关闭,若使马达反转则第一折叶打开,若再使马达反转则成为第二折叶打开的状态,如此进行一连串的开闭动作。即,若以所谓“第一折叶/第二折叶”的形式来表示开闭动作的顺序,则形成“开/开”一“闭/开”一“闭/闭”一“开/闭”一“开/开”。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第3445723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第3814576号公报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挡板装置中,在从双方的开口打开的全开的状态向双方都关闭的全闭的状态转移的场合,只能一个一个依次关闭。由此,存在将双方的开口从全开至全闭的时间变长的问题。另外,在将上述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挡板装置设在冰箱上的场合, 若不考虑与送风机以及储藏室的位置关系,则存在储藏空间减少,并且在通风时挡板装置成为阻力的危险。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种利用挡板装置提高送风效率,并且提高节能性能的冰箱。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冰箱的特征在于,具有在冰箱主体划分形成并分别容纳食品的多个储藏室;冷却上述多个储藏室的冷气进行热交换的冷却器;设置上述冷却器的冷却器容纳室;将用上述冷却器进行热交换的冷气送风到上述多个储藏室的送风机; 向上述多个储藏室分别输送冷气的第一送风通道及第二送风通道;以及控制向上述第一送风通道及上述第二送风通道的送风的挡板装置,该挡板装置具有具有向上述第一送风通道输送冷气的第一开口的第一框架;具有向上述第二送风通道输送冷气的第二开口的第二框架;分别开闭上述第一开口及上述第二开口的第一开闭体及第二开闭体;以及设在上述第一框架和上述第二框架之间并驱动上述第一开闭体及上述第二开闭体的驱动机构,在上述第一开闭体的一边侧设置第一驱动轴,在上述第一开闭体的与上述一边侧相对的另一边侧设置第二驱动轴,上述送风机的上端位于上述第一开闭体及上述第二开闭体的旋转轨迹的交点的靠下方、且比该第一开闭体及该第二开闭体的上述旋转轨迹的最下端更靠上方的位置。另外,其特征在于,上述送风机的下端位于比连接上述挡板装置的前端和上述冷却器的前端的线更靠内侧的位置,而且使上述送风机倾斜成该送风机的下端位于比上端更靠前方的位置。另外,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储藏室是冷藏温度带室及设在该冷藏温度带室的下方的冷冻温度带室,在上述冷冻温度带室的后方具有上述挡板装置,上述第一送风通道向冷藏温度带室连通,上述第二送风通道向冷冻温度带室连通,在打开上述第一开闭体及上述第二开闭体的情况下,上述第二开闭体位于比上述第一开闭体更靠前方的位置,上述第一开闭体及上述第二开闭体将来自上述送风机的冷气分别引导到第一送风通道及第二送风通道。另外,其特征在于,在打开上述第一开闭体的情况下,上述送风机位于比该第一开闭体的延长线更靠前面的位置。本发明的效果如下。根据本发明,能够得到利用挡板装置提高送风效率,并且提高节能性能的冰箱。


图1是涉及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冰箱的主视外形图。
图2是图1的X-X剖视图。
图3是表示涉及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冰箱的箱内的结构的主视图。
图4是图2的要部放大说明图。
图5是表示涉及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挡板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涉及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挡板装置的整体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图5的Y-Y剖视图。
图8是向与图5相同的方向观察的局部透视图。
图9是向图5的箭头T方向观察的全闭时的局部透视图。
图10是向图5的箭头T方向观察的全开时的局部透视图。
图11是图5的U-U剖视图。
图12是图5的V-V剖视图。
图13是图11的Z-Z剖视图。
图14是图10的W-W剖视图。
图15是表示涉及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挡板装置的空转齿轮以及间歇齿轮的位置关系的概略图。
图16a是表示现有的挡板装置的动作的动作图表。
图16b是涉及图16a的现有的挡板装置的时间图表。
4
图16c是涉及图16a的现有的挡板装置的状态表图。图17a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双挡板的动作的动作图表。图17b是有关图17a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挡板装置的时间图表。图17c是有关图17a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挡板装置的状态表图。图18a是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变形例的双挡板的动作的动作图表。图18b是有关图18a的本发明的变形例的挡板装置的时间图表。图18c是有关图18a的本发明的变形例的挡板装置的状态表图。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挡板装置的驱动机构的动作的模式图,并且表示闭/闭状态。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挡板装置的驱动机构的动作的模式图。图2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挡板装置的驱动机构的动作的模式图,并且表示开/闭状态。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挡板装置的驱动机构的动作的模式图。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挡板装置的驱动机构的动作的模式图,并且表示半开/半开状态。图M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挡板装置的驱动机构的动作的模式图。图2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挡板装置的驱动机构的动作的模式图。图沈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挡板装置的驱动机构的动作的模式图,并且表示闭/开状态。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挡板装置的驱动机构的动作的模式图。图观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挡板装置的驱动机构的动作的模式图,并且表示开/开状态。图四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挡板装置的驱动机构的动作的模式图。图3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挡板装置的驱动机构的动作的模式3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挡板装置的驱动机构的动作的模式图,并且表示半开/半开状态。图3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挡板装置的驱动机构的动作的模式图,并且表示第二开闭体先行关闭的状态。
图3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挡板装置的驱动机构的动作的模式图,并且表示闭/闭状态。图34是表示冰箱的压缩机停止时的动作次序的时间图表。图35是实施方式2中的图1的X-X剖视图。图36是说明实施方式2中的将具备本发明的双挡板的装入冰箱时的与送风机及冷却器的位置关系的模式图。图37是用图35的要部说明图说明双挡板和送风机的位置关系的图。图38是图37的A-B线剖视相当说明图。图39是图37的C-B线剖视相当说明图。图中1-冰箱,2-冷藏室(冷藏温度带室),2d-冷却室,3-制冰室(冷冻温度带室),4-上层冷冻室(冷冻温度带室),5-下层冷冻室(冷冻温度带室),6-蔬菜室(冷藏温度带室),20-第一挡板装置(双挡板),50-第二挡板装置,60-驱动机构,60b-第一轴孔,60c-第二轴孔,61a、104a-第一驱动轴,61b、104b_第二驱动轴,6加、102a-第一开口,62b、10 -第二开口,63a、101a-第一框架,63b、101b-第二框架,64a、103a-第一开闭体,64b、10;3b-第二开闭体,65a-第一支轴,65b-第二支轴,66a-第一接触部,66b-第二接触部,70-马达, 71-输出轴,72-小齿轮,73-空转齿轮,74-空转轮支点,75-输出齿轮,75e-嵌合轴,76-间歇齿轮,77-曲轴齿轮,78-曲轴齿轮支点,79-曲柄臂,100-双挡板装置,107-划分部件, 108-冷冻温度带室送风通道(第二送风通道),109-冷藏室送风通道(第一送风通道)。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实施例1冰箱的整体结构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冰箱的主视外形图。图2是表示冰箱的箱内的结构的图1的 X-X纵剖视图。图3是表示冰箱的箱内的结构的主视图。图4是图2的主要放大说明图,是表示冷气通道及吹出口的配置等的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冰箱1从上方依次具有冷藏室2、制冰室3、上层冷冻室 4、下层冷冻室5及蔬菜室6。作为一例,冷藏室2及蔬菜室6是温度约为3 5°C的冷藏温度带的储藏室。另外,制冰室3、上层冷冻室4及下层冷冻室5是温度约为_18°C的冷冻温度带的储藏室。另外,在冷藏室2内设有冷却室2d。冷却室2d是温度约为1°C的温度带的储藏室。冷藏室2在前方侧具有左右分开的对开式(所谓法式)的冷藏室门h、2b。制冰室3、上层冷冻室4、下层冷冻室5及蔬菜室6分别具有抽屉式的制冰室门3a、上层冷冻室门如、下层冷冻室门fe及蔬菜室门6a。另外,冰箱1还具有分别检测设在上述各储藏室上的门的开闭状态的门传感器 (未图示);在判断到各门为已打开的状态持续规定时间、例如1分钟以上的场合,则通知使用者的警报器(未图示);以及进行冷藏室2的温度设定和上层冷冻室4和下层冷冻室5的温度设定的温度设定器(未图示)等。如图2所示,冰箱1的箱外和箱内利用通过将泡末绝热材料(泡末聚氨酯)填充到内箱IOa和外箱IOb之间而形成的绝热箱体10隔开。并且,冰箱1的绝热箱体10装有多个真空绝热材料36。冰箱内利用上绝热隔壁28将冷藏室2和上层冷冻室4以及制冰室3 (参照图1,在图2中制冰室3未图示)隔开,利用下绝热隔壁四将下层冷冻室5和蔬菜室6隔开。在冷藏室门2a、2b的箱内侧具有多个门兜32 (参照图1、图2)。另外,冷藏室2设有多个搁板37。冷藏室2利用搁板37在纵向划分成多个储藏空间,并且在最下层的储藏空间设有冷却室2d。如图2所示,上层冷冻室4、下层冷冻室5以及蔬菜室6分别设有与装在各自的储藏室的前方的门成为一体的容纳容器:3b、4bjb、6b。并且,制冰室门3a、上层冷冻室门4a、 下层冷冻室门fe以及蔬菜室门6a通过分别用手握住未图示的把手部并向跟前侧拉出,能够将容纳容器:3b、4bjb、6b拉出。另外,冷却室2d设有开闭前方开口的冷却室门(未图示)。并且,在打开冷藏室门 h、2b的状态下,通过用手握住冷却室门的把手部(未图示)并向跟前侧拉出,能够将冷却室2d的容纳容器拉出。如图2以及图3所示,冷却器7设在安装于下层冷冻室5的大致背部的冷却器容纳室8内。另外,在冷却器容纳室8内的冷却器7的上方设有送风机9。用冷却器7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的空气(以下,将用冷却器7进行了热交换的低温空气称为“冷气”)利用送风机9通过冷藏室送风通道11、蔬菜室送风通道25、上层冷冻室送风通道12、下层冷冻室送风通道13以及未图示的制冰室送风通道,并分别输送到冷藏室2、蔬菜室6、上层冷冻室4、 下层冷冻室5以及制冰室3的各储藏室。向各储藏室的送风通过第一挡板装置20和第二挡板装置50的开闭进行控制。在此,第一挡板装置20是具备两个开口部的所谓双挡板装置。结构如下,第一开口 20a控制向冷藏室送风通道11的送风,第二开口 20b控制向蔬菜室送风通道25的送风。顺便说明一下,向冷藏室2、制冰室3、上层冷冻室4、下层冷冻室5以及蔬菜室6的各送风通道如图3中的虚线所示,设在冰箱1的各室的背面侧。具体而言,当第一挡板装置20的第一开口 20a处于打开状态,而第二挡板装置50 处于关闭状态时,冷气经由冷藏室送风通道11从设为多层的吹出口 2C送到冷藏室2。当第一挡板装置20的第二开口 20b处于打开状态,而第二挡板装置50处于关闭状态时,冷气经由蔬菜室送风通道25从吹出口 6c送到蔬菜室6。另外,冷却了冷藏室2的冷气从设在冷藏室2的下部的返回口加经由冷藏室返回通道16,从冷却器容纳室8的正面观察返回到右侧下部。另外,来自蔬菜室6的返回空气从返回口 6d经由蔬菜室返回通道6e而返回冷却器容纳室8的下部。第二挡板装置50处于打开状态时,用冷却器7进行了热交换的冷气利用箱内送风机9,经过省略了图示的制冰室送风通道及上层冷冻室送风通道12,从吹出口 3c、k分别向制冰室3、上层冷冻室4送风。并且,经由下层冷冻室送风通道13从吹出口 5c向下层冷冻室5送风。由此,上述第二挡板装置50安装在后述的送风机罩56部的上方,使之前的向制冰室3的送风变得容易。另外,冷却了上层冷冻室4、下层冷冻室5、制冰室3的冷气通过设在下层冷冻室5 的内侧下部的冷冻室返回口 17而返回冷却器容纳室8。而且,在图4中,形成吹出口 3c、4c、5c的是隔开部件M。该隔开部件M划分出冷冻室4、制冰室3以及下层冷冻室5和冷却器容纳室8。55是安装箱内送风机9的送风机支撑部件。该送风机支撑部件55在冷却器容纳室8和隔开部件M之间设置而划分。送风机9安装在该送风机支撑部件55上。56是送风机罩,覆盖送风机9的前面。 在该送风机罩56和隔开部件M之间,形成有制冰室送风通道(未图示)、上层冷冻室送风通道12以及下层冷冻室送风通道13。另外,该送风机罩56的上部形成有设置之前的第二挡板装置50的吹出口 56a。另外,该送风机罩56具有覆盖送风机9的前面的整流部56b。整流部56b具有与送风机9相对的中央附近向送风机9侧突出的形状。由此,对吹出的冷气所引起的紊流进行整流,从而能够提高冷却效率,并且能够防止噪音等的发生。并且,送风机罩56在与隔开部件M之间形成有将利用送风机9吹出的冷气导入吹出口 3c、4c、5c等的上层冷冻室送风通道12以及下层冷冻室送风通道13的后壁。再有,该送风机罩56还起到将送风机9吹出的冷气吹送到第一挡板装置20侧的作用。即,未流向设置于送风机罩56部的第二挡板装置50侧的剩余的冷气如图4所示,经由冷藏室通道15向第一挡板装置20侧流动。并且,在将经过了冷却器7的冷气送到冷冻温度带室(上层冷冻室4、下层冷冻室 5以及制冰室幻和冷藏温度带室(冷藏室2以及蔬菜室6)的双方的储藏室的场合,大部分冷气被送到第二挡板装置50侧,剩余的仅仅一部分冷气被送到该冷藏室通道15侧。再有,导入到冷藏室通道15的冷气,在只有第一挡板装置20的第一开口 20a开着口的场合,被导入到冷藏室送风通道11中。在只有第二开口 20b开着口的场合,被导入到蔬菜室送风通道25。在第一开口 20a和第二开口 20b的双方开着口的场合,被导入到冷藏室送风通道11和蔬菜室送风通道25的双方。另外,第一挡板装置20的第二开口 20b的结构还可以为,使冷气不是导入到蔬菜室送风通道25而是导入到冷却室2d。该结构的场合,将冷却室2d做成比通常的冷却温度带(约为1°C )还低的冰温度带(约为-1°C )的温度转换成为可能。即,通过以水分多的食品等的不想冷冻的东西放在冷却温度带、肉或鱼等的想冷冻而储藏的东西放在冰温带的方式,形成使用者可以选择储藏温度带的结构,从而能够成为符合食品的适材适温的保存。还有,上述第一挡板装置20也可以如图4所示安装在冷藏室2的后部。另外,在冷却器7的下方设有除霜加热器22,为了防止除霜水向除霜加热器22滴下,在除霜加热器22的上方设有上部罩53。通过附着于冷却器7以及其周围的冷却器容纳室8的壁上的霜的除霜(融解)而产生的除霜水,在流入到安装在冷却器容纳室8的下部的水槽23中之后,通过排水管27到达配置于后述的机械室19中的蒸发皿21,并利用后述的压缩机M以及冷凝器(未图示) 的热使其蒸发。另外,从冷却器7的正面观察,在右上部具有安装在冷却器7上的冷却器温度传感器35,在冷藏室2具有冷藏室温度传感器33,在下层冷冻室5具有冷冻室温度传感器34,分别检测冷却器7的温度(以下,称为“冷却器温度”)、冷藏室2的温度(以下,称为“冷藏室温度”)、下层冷冻室5的温度(以下,称为“冷冻室温度”)。再有,冰箱1具有检测箱外的温湿度环境(外部空气温度、外部空气湿度)的未图示的外部空气温度传感器和外部空气湿度传感器。此外,在蔬菜室6中还可以设置蔬菜室温度传感器33a。在绝热箱体10的下部背面侧设有机械室19,在机械室19容纳有压缩机M以及未图示的冷凝器,并利用未图示的箱外送风机除去冷凝器的热。顺便说明一下,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异丁烷作为制冷剂,封装的制冷剂量少到约80g。在冰箱1的顶棚壁上面侧配置有搭载了 CPU、ROM及RAM等的存储器、接口电路等的控制基板31。控制基板31与上述的外部空气温度传感器、外部空气湿度传感器、冷却器温度传感器35、冷藏室温度传感器33、冷冻室温度传感器34、分别检测各储藏室门的开闭状态的门传感器、设置于冷藏室2内壁上的未图示的温度设定器、设置于下层冷冻室5内壁上的未图示的温度设定器等连接。并且,利用预先安装在上述ROM中的程序,进行压缩机M 的接通/断开及转数的控制、分别驱动第一挡板装置20及第二挡板装置50的后述的各驱动马达的控制、箱内送风机9的接通/断开及旋转速度的控制、上述箱外送风机的接通/断开及旋转速度等的控制、以及通知上述的门的打开状态的警报器的接通/断开等的控制。其次,在第一挡板装置20关闭的状态下且第二挡板装置50打开的状态下,只对冷冻温度带室(制冰室3、上层冷冻室4以及下层冷冻室幻进行冷却的场合,在制冰室3通过制冰室送风通道送风的冷气以及在上层冷冻室4通过上层冷冻室送风通道12 (参照图2) 送风的冷气下降到下层冷冻室5。然后,与在下层冷冻室5通过下层冷冻室送风通道13 (参照图2)送风的冷气一起如图4中以箭头C表示的冷冻室返回空气那样流动。S卩,经由设置于下层冷冻室5的背面下部的冷冻室返回口 17从冷却器容纳室8的下部前方流入冷却器容纳室8,并与在冷却器配管7a上安装有多个散热片而构成的冷却器7进行热交换。顺便说明一下,冷冻室返回口 17的横宽尺寸为与冷却器7的宽度尺寸大致相等的横宽。另一方面,在第一挡板装置20打开的状态下且第二挡板装置50关闭的状态下,只对冷藏温度带室(冷藏室2及蔬菜室6)进行冷却的场合,来自冷藏室2的返回冷气如图3 中以箭头D表示的冷藏室返回空气那样,通过冷藏室返回通道16从冷却器容纳室8的侧方下部流入冷却器容纳室8,并与冷却器7进行热交换。此外,经由第一挡板装置20的第二开口 20b而冷却了蔬菜室6的冷气,如图4所示,通过返回口 6d(参照图4)而流入冷却器容纳室8的下部,但其风量比在冷冻温度带室中循环的风量及冷藏室2中循环的风量少。如上所述,冰箱1内的冷气的转换,通过分别适当地开闭第一挡板装置20和第二挡板装置50而进行。挡板装置的结构下面,使用图5 图7,对第一挡板装置20 (双挡板装置)的结构和动作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第一挡板装置20的结构的一例的立体图。图6是从纸面的背面方向观察图5的图。图7是图5的Y-Y方向的剖视图。第一挡板装置20具有形成第一开口 6 的第一框架63a、和形成第二开口 6 的第二框架63b。第一开口 6 和第二开口 62b是横宽的长方形的开口,以形成大致同一面的方式在第一框架63a以及第二框架6 分别形成而配置。S卩,第一框架63a以及第二框架 63b例如为树脂制。在第一框架63a和第二框架63b之间,配置有驱动机构60。驱动机构60容纳在壳体60a内,而且为比第一框架63a以及第二框架6 的各个高度还突出的形态,并且具有马达或减速齿轮等的驱动系统。而且,在驱动机构60的与第一框架63a邻接的一侧设有第一驱动轴61a,在驱动机构60的与第二框架6 邻接的一侧设有第二驱动轴61b,并且分别输出来自驱动机构60的驱动力。另外,即使在壳体60a和第一框架63a或第二框架63b的至少一个一体构成的场合,只要是上述形状,则不特别限定。在驱动轴61a上,第一开闭体64a的一端绕轴旋转自如地连接。第一开闭体6 的另一端支撑在设置于第一框架63a的第一支轴6 上。另外,第一开闭体6 的结构为, 与第一框架63a的第一开口 6 相对而设置,并且通过第一开闭体6 旋转来开闭第一开口 62a。即,第一开闭体6 在连接第一驱动轴61a和第一支轴6 的旋转轴的周围摆动自如,且上述旋转轴沿第一开闭体64a的长度方向的一边大致平行地配置在该一边的近旁。另外,第一开闭体6 具有树脂制的板状的第一开闭板640a ;以及在第一开闭板 640a的一面用发泡氨酯或发泡聚乙烯之类的柔软的材料成形的密封部件即第一密闭部件 641a。第二开闭体64b的基本结构与第一开闭体6 相同。具体而言,在第二驱动轴61b 上,第二开闭体64b的一端绕轴旋转自如地连接。第二开闭体64b的另一端支撑在设置于第二框架63b的第二支轴6 上。另外,第二开闭体64b的结构为,与第二框架63b的第二开口 62b相对而设置,并且通过第二开闭体64b旋转来开闭第二开口 62b。即,第二开闭体 64b在连接第二驱动轴61b和第二支轴6 的旋转轴的周围摆动自如,且上述旋转轴沿第二开闭体64b的长度方向的一边大致平行地配置在该一边的近旁。第一开闭体64a的旋转轴和第二开闭体64b的旋转轴,以互相在延长线不交叉的位置关系设置。即,第一驱动轴61a和第二驱动轴61b分别配置在容纳驱动机构60的壳体 60a的一侧面和另一侧面。而且,在与设置第一驱动轴61a的第一开闭体6 的长度方向的一边相对的另一边侧,设置第二驱动轴61b。S卩,第一驱动轴61a和第二驱动轴61b配置成错开轴心而相对。图5至图7表示第一开闭体6 和第二开闭体64b关闭的状态。在第一框架63a 上设有沿第一开口 6 的内周向第一开闭体6 侧突出的第一接触部66a。而且,第一开闭体6 在关闭位置,柔软的第一密闭部件641a与第一接触部66a以弹性变形的程度接触。 由此,控制冷气通过第一开口 6 而流动。若使马达旋转,则第一开闭体6 通过第一驱动轴61a而向箭头方向(参照图5、图7)大约旋转90°而成为用第一开闭体64a'表示的打开位置,并且通过第一开闭体6 在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进行旋转动作,在打开位置冷气能够通过第一开口 62a,在关闭位置阻止冷气的流动而关闭。对第二开闭体64b也是相同的结构,从而省略详细的说明。驱动机构的结构接着,使用图8至图15对驱动机构60的结构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图8至图10是将驱动结构60的结构作为透视图而表示的概略立体图。图8是与图5相同的方向的立体图,图9和图10表示从图5的T方向观察的立体图。另外,图9是第一开闭体6 和第二开闭体64b都关闭的状态,图10是都打开的状态。图11是图5的U-U剖视图,图12是图5的V-V剖视图。图13是图11的Z-Z剖视图,图14是图10的W-W剖视图。图15是表示空转齿轮73和间歇齿轮76的位置关系的说明图。驱动机构60容纳在壳体60a内。驱动机构60内装有马达70。在马达70的输出轴71上设有小齿轮72,并且与马达70的驱动一起旋转而输出转矩。空转齿轮73是绕空转支点74旋转自如地被轴支撑的减速齿轮。在空转齿轮73的外周,具有与小齿轮72啮合的齿轮73a,并且对来自小齿轮72的转矩减速而传递。曲轴齿轮77绕曲轴齿轮支点78旋转自如地被轴支撑,在曲轴齿轮77的外周,具有与空转齿轮73啮合的齿轮77a,并且从空转齿轮73接受旋转转矩而旋转。曲轴齿轮销 77b从曲轴齿轮支点78偏心而设置。
曲柄臂79绕第一驱动轴61a旋转自如。另外,在驱动机构60上设有第一轴孔 60b (参照图14),曲柄臂79绕第一轴孔60b旋转自如地被轴支撑。第一驱动轴与第一开闭体6 嵌合,并且第一开闭体64a(第一开闭板640a、密闭部件641a)和曲柄臂79连接成为一体而旋转。即,第一开闭体6 绕该第一开闭体64a的长度方向的驱动轴(第一开闭体6 的一端被第一驱动轴61a支撑,另一端被框架63的第一支轴6 支撑的驱动轴)驱动。曲柄臂79的与第一驱动轴61a相反侧的另一端形成圆柱状的嵌合轴79c。嵌合轴 79c旋转自如地嵌合在从驱动机构60延伸的圆筒状的轴承部85上。由此,曲柄臂79的结构为,利用第一轴孔60b和轴承部85旋转自如地支撑两端。在曲柄臂79上,从第一驱动轴61a偏心而设置曲柄臂销79a。连接棒80的一端 80a与曲轴齿轮销77b旋转自如地嵌合,另一端80b与曲柄臂销79a旋转自如地嵌合。艮口, 其结构为,若曲轴齿轮77旋转,则曲柄臂销79a通过连接棒80而摆动,并且第一开闭体6 通过曲柄臂79进行开闭。间歇齿轮76绕与空转齿轮73同轴的空转支点74旋转自如地被轴支撑,并且从空转齿轮73接受旋转转矩而旋转。若利用图15详细说明空转齿轮73和间歇齿轮76的结构, 则在空转齿轮73的一部分的面向间歇齿轮76的一侧,扇形的突起7 设在绕旋转中心除去角度θ 1的范围。在间歇齿轮76的一部分,第一部分齿轮76b例如只设在间歇齿轮76旋转90°C的范围。在间歇齿轮76的第一部分齿轮76b以外的部分,设有形成圆柱状的圆柱部76c。该圆柱部76c的外径与第一部分齿轮76b的齿顶部的直径相等。在设有第一部分齿轮76b的一侧的角度θ 2的范围,设有扇形的突起76d。在此,扇形的突起76d,嵌合在空转齿轮73的不设有突起73b的θ 1的范围。另外,作为Θ1> θ 2,将空转齿轮73沿一个方向旋转,从而突起73b的一方的端面73bl与间歇齿轮76的突起76d的一方的端面76dl抵接后,间歇齿轮76与空转齿轮73同步旋转。 而且其后,使空转齿轮73向相反方向旋转的场合,在角度(θ 1- θ 2)的范围扇形的突起76d 和空转齿轮73的突起7 不接触。由此,互相空转而只有空转齿轮73旋转。另外,间歇齿轮76的突起76d的另一方的端面76d2与空转齿轮73的突起73b的另一方的端面73 接触后,间歇齿轮76与空转齿轮73同步旋转。S卩,间歇齿轮76在空转齿轮73向一个方向只旋转角度(θ 1-θ 2)的期间,停止后同步旋转。其结构为,若空转齿轮向另一方旋转,则仍然在只旋转角度(θ 1- θ 2)的期间停止后同步旋转。如图8、图11以及图13所示,在空转齿轮73与壳体60a的内侧壁面接近的面上设有扇形的凹部73c,并且在壳体60a的内侧壁面设有向内方突出的突起81。另外,通过在扇形的凹部73c的内侧嵌合在突起81上,将空转齿轮73的旋转角度范围控制在规定的角度 θ 3。以下,如图13所示,输出齿轮75绕第二驱动轴61b旋转自如地被轴支撑。输出齿轮75的一端旋转自如地嵌合在设在驱动机构60上的第二轴孔60c。第二驱动轴61b与第二开闭体64b嵌合,第二开闭体64b (第二开闭板640b、密闭部件641b)和输出齿轮75连接成为一体而旋转。即,第二开闭体64b绕该第二开闭体64b的长度方向的驱动轴(第二开闭体64b的一端被轴支撑在第二驱动轴61b上,另一端被轴支撑在框架63的第二支轴6 上的驱动轴)驱动。输出齿轮75的与第二驱动轴61b相反的一侧的另一端形成圆柱状的嵌合轴75e。 嵌合轴7 旋转自如地嵌合在从驱动机构60延伸的圆筒状的轴承部84上。由此,输出齿轮75的结构为,利用第二轴孔60c和轴承部84旋转自如地支撑两端。在输出齿轮75的一部分设有第二部分齿轮75b。第二部分齿轮75b与设在间歇齿轮76的一部分上的部分齿轮76b啮合。输出齿轮75与间歇齿轮76连动,例如只旋转 90°。隔着输出齿轮75的部分齿轮7 在两侧设有形成圆弧形状的第一限制件75c和第二限制件75d。输出齿轮75的第一限制件75c和第二限制件75d是,在第二开闭体64b在打开位置以及关闭位置与间歇齿轮76的圆柱部76c相互接触的位置关系的圆弧形状。通过输出齿轮75旋转部分齿轮75b的啮合的范围即大约90°,与输出齿轮75连接的第二开闭体64b旋转而开闭,之后,第一限制件75c或第二限制件75d与间歇齿轮76的圆柱部76c 接触而控制旋转。第一挡板装置20如图3或者图4所示,设在冷藏室送风通道11的内部。因此,驱动机构60要求小型化,尤其要求降低旋转轴方向的厚度而且将第一开闭体6 和第二开闭体64b的彼此的间隔缩小而配置。如先前说明,是若使马达70旋转,则空转齿轮73通过曲轴齿轮77、连接棒80、曲柄臂79绕第一驱动轴61a使第一开闭体6 旋转驱动的所谓的曲柄机构。与此同时,是空转齿轮73通过间歇齿轮76、输出齿轮75绕第二驱动轴61b使第二开闭体64b旋转驱动的结构,并且是通过部分齿轮的啮合而驱动的所谓的间歇齿轮机构。在此,若想在同轴配置第一驱动轴61a和第二驱动轴61b,则必须在旋转轴方向上纵向重叠安装曲柄机构和间歇齿轮机构以防彼此干涉。那么,容纳驱动机构60的壳体60a 在旋转轴方向上变厚而不令人满意。因此,要求将曲柄机构和间歇齿轮机构横向排列配置, 从而实现驱动机构60的薄型化。由此,如图9至图12所示,第一驱动轴61a和第二驱动轴61b设在互相隔着空转齿轮73而相对的位置。而且,相对于空转齿轮73将曲轴齿轮77和输出齿轮75配置在大致相对的位置。在曲轴齿轮77和输出齿轮75之间,配置马达70而使小齿轮72和空转齿轮73啮合。而且,构成曲柄机构的连接棒80和曲柄臂79互相横向排列配置,以防与和空转齿轮73同轴旋转的间歇齿轮76或马达70干涉。即,第一开闭体64a以及第二开闭体 64b以绕各自的旋转轴(第一驱动轴61a和第二驱动轴61b)驱动的方式配置,第一开闭体 64a的旋转轴和第二开闭体64b的旋转轴以相对的方式异轴地配置,而不是所谓的同芯轴配置。由此,在本发明方式中实现驱动机构60的薄型化。如图13、图14所示,驱动机构60 的厚度与马达70和小齿轮72的厚度的合计大致相等。并且,在第一开闭体6 以及第二开闭体64b都关闭的状态下,交错配置成第一开闭体64a的从第一驱动轴61a最远的一侧的边位于第二驱动轴61b的近旁,并且第二开闭体64b的从第二驱动轴61b最远的一侧的边位于第一驱动轴61a的近旁。另外,若将打开方向做成彼此相反的方向,则在第一开闭体64a以及第二开闭体64b关闭的状态下,第一开闭体6 和第二开闭体64b隔着驱动机构60彼此配置在大致同一面上。根据该结构,容易安装,并且适合小型化。并且,曲柄臂79和输出齿轮75不是同轴而是互相绕不同的轴旋转自如地被轴支撑。与此同时,将一端与设在驱动机构60上的第一轴孔60b嵌合,将另一端与圆筒状的轴承部85嵌合。即,由于能够以双柱式支撑,其结构为还动少,且高精度地被旋转支撑。因此, 第一开闭体6 和第二开闭体64b都旋转精度高地被支撑,能够提高密闭性,并且能够抑制将开闭体进行大型化的情况下的弯曲变形等,因此恰当。双挡板的动作以下,将涉及本实施方式的开闭两个开口的第一挡板装置20、所谓的双挡板的动作与现有技术比较而进行说明。图16将涉及现有技术的双挡板的动作利用图16a的动作图表、图16b的时间图表以及图16c的状态表来表现,并且将一连串的动作用不同的计数法来表现。首先,对图16a的动作图表的看法进行说明。在设置于双挡板的两个开闭体,具有闭/闭、开/闭、开/开、闭/开的四个状态,并且以该顺序进行一连串的动作。由于在一连串的动作结束后返回到最初的状态,因此为方便起见将该动作想成360°的一个旋转动作, 并且能够看作向各种的状态的移动通过90°的动作来进行的旋转动作。而且,由于该角度是为方便起见而设的,因此实质上并不表示任何一个齿轮或马达以该角度旋转,另外也并不表示各动作的动作量彼此相等。将第一开闭体A的开闭状态为X轴且第二开闭体B的开闭状态为Y轴的二维的图表表示在第一象限中。若将闭状态取为原点(0,0)并将直到开状态的移动量做成1,则只打开第一开闭体A的开/闭状态的坐标为(1,0)、只打开第二开闭体B的闭/开状态的坐标为 (0,1)、打开双方的开/开状态的坐标为(1,1),从而开闭体的状态能够作为(0,0)、(1、0)、 (0,1)、(1,1)的四个坐标来表示。在各坐标的近旁显示表示开闭体的开闭状态的简图。以下,图16的时间图表在横轴将从0°至360°的动作作为时间轴,并且表示每 90°进行开闭动作的情况。图16c的状态表将这些开闭状态和一连串的动作中的马达的正转和反转一并记载,并且表示若将马达向一个方向最大限度地旋转而旋转方向转换的点的一方作为上止点,并将另一方作为下止点,则通过反复进行马达的正转和反转,在上止点和下止点之间进行往返动作。作为现有技术的例如记载在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3814576号公报)的第一开闭体和第二开闭体(折叶)的动作,若首先从双方的折叶全闭的闭/闭状态(0,0)向打开第一折叶的方向驱动马达,则成为只有第一折叶打开的开/闭状态(1,0)。经过该状态,第二折叶也打开而成为开/开状态(1,1)。其次,若使马达向关闭第一折叶的方向旋转,则成为只关闭第一折叶的闭/开状态(0,1)状态。并且,若使马达进一步旋转,则第二折叶关闭而成为闭/闭状态(0,0),返回到最初的状态。使该动作与图16a的动作图表相对应。若将从用闭/闭状态(0,0)表示的0°的位置即下止点开始,直至转移到下一个的状态的一个动作用平行于X轴或Y轴的箭头来表示,则显然一连串的动作形成向图示的逆时针方向将四个状态绕一图的4个动作。在此,在图16a至图16c所示的现有技术中,在全动作范围内第一开闭体和第二开闭体是任何一方进行打开动作乃至关闭动作,或者维持全开乃至全闭状态的任何一种情况。即,没有双方的开闭体同时进行动作的期间。因此,从双方全开的上止点的状态至双方的开闭体关闭的下止点状态的动作,需要从180°的位置至360° (0° )的位置的两个动作、即动作图表中的箭头2个。
13
下面,将本发明的第一挡板装置20的动作利用图17a至图33来进行说明。图17a 将本发明的第一挡板装置20的动作用与图16a相同的图表表示,图18a为其变形例。图19 至图33是说明实现图17a所示的图表所示的动作的驱动机构60的一个实施例的一连串的动作的模式剖视图。在图17a的动作图表中,从第一开闭体和第二开闭体为闭/闭状态(0,0),成为只有第一开闭体6 打开的开/闭状态(1,0)。其次,若关闭第一开闭体,则同时第二开闭体打开而形成闭/开状态(0,1)。接着,只有第一开闭体6 打开而形成开/开状态(1,1)。 其次,双方的开闭体64同时关闭而形成返回闭/闭状态(0,0)的一连串的动作。即,若每一个动作用箭头表示,则这些具有与X轴平行的两个和以对角相对的两个,并且通过连接这些四个箭头,能够将四个开闭状态作为一连串的动作而用一笔表示。在此,朝向对角线的两个箭头表示第一开闭体6 和第二开闭体64b同时进行开闭动作。在此,双方的开闭体64从开/开状态(1,1)同时关闭而一下子形成闭/闭状态(0, 0).由此,双方的开闭体的从全开至全闭,只需从270°的位置至0°的位置的一个动作、一个箭头的动作即可,与图16所示的现有技术相比,用一半的动作时间就完成。若将该动作利用图17b时间图表来表示,则在从0°至360°的一连串的动作中, 形成第一开闭体6 往复两次开闭,并且第二开闭体64b间歇地往复一次开闭的动作。从 90°至180°以及从270°至0°的范围表示双方的开闭体同时进行动作的同时动作范围。 与图16a同样,若将闭/闭状态(0,0)作为马达驱动范围的下止点,则从这里进行两个箭头的动作后的闭/开状态(0,1)成为上止点。在本结构中,双方的开闭体同时动作、即、箭头刚在对角移动之后的时刻形成利用马达70进行正转乃至反转驱动结束的上止点乃至下止点。对其详细内容在后叙述。下面,在图18a至图18c所示的变形例中,对图18a的动作图表与图17a的动作图表不同的点进行说明。在图18a中,并不是从开/开状态(1,1)以对角线状向闭/闭状态 (0,0)转移,而是只有第一开闭体6 关闭而成为闭/开状态(0,1),之后以对角线状转移到开/闭状态(1,0)。这时,若第一开闭体6 打开则同时第二开闭体64b关闭。其次,只有第一开闭体6 关闭而形成闭/闭状态(0,0),其次双方的开闭体64同时打开而成为返回开/开状态(1,1)的一连串的动作。下面,利用图19至图33,对进行图17所示的动作的驱动机构60的动作进行说明。 并且,在图19至图33中,为了便于说明,对作为其他部件的背面侧的部分也重复表示了一部分。另外,在图示左侧的面设有第一开口 6 和第二开口 62b,并且第一开闭体6 和第二开闭体64b模式地用粗线表示。就开闭体而言,大致垂直的状态表示开口关闭,大致水平的状态表示开口打开的状态。图19与图12同样,驱动机构60表示第一开闭体6 和第二开闭体64b的双方的开闭体关闭的状态,即在图17的图表中表示闭/闭状态(0,0)。曲轴齿轮支点78和曲轴齿轮销77b、曲柄臂销79a大致在一个直线上,并通过连接棒80绕第一驱动轴61a提供箭头方向的转矩而关闭第一开闭体64a。设在间歇齿轮76上的圆柱部76c与输出齿轮75的第二限制件75d嵌合,并且控制输出齿轮75的旋转,向箭头方向加力,将第二开闭体64b以关闭状态保持。图20是从图19的状态驱动马达70,从而使曲轴齿轮77、连接棒80、曲柄臂79、小齿轮72、空转齿轮73分别向箭头方向旋转的状态,曲柄臂79绕第一驱动轴61a旋转,第一开闭体6 从开口部62分离而开始打开。与空转齿轮73的旋转同时,突起73b向从间歇齿轮76的端面76d2分离的方向旋转。因此,间歇齿轮76从图19的状态不旋转,第二开闭体64b保持关闭状态。图21表示比图20进一步向箭头方向旋转的位置。在图21中,随着曲轴齿轮77 的旋转而曲柄臂79更加摆动,第一开闭体6 继续进行打开动作。曲轴齿轮销77b、曲轴齿轮支点78、曲柄臂销79a大致在一个直线上,并且形成最大地拉伸曲柄臂79的状态,而且将第一开闭体6 绕第一驱动轴61a保持在全开位置。S卩,在该图21所示的状态为图17a的图表中的开/闭状态(1,0)。此时,空转齿轮 73的突起73b向箭头方向旋转,而且旋转至与间歇齿轮76的端面76dl接触的位置。图22表示比图21还进一步向箭头方向旋转的位置。与马达70的旋转同时,曲轴齿轮77、连接棒80、曲柄臂79分别向箭头方向移动,并且第一开闭体6 绕第一驱动轴61a 向关闭方向旋转。突起73b与间歇齿轮76的端面76dl接触,间歇齿轮76与空转齿轮73 同步旋转。输出齿轮75的一部分即部分齿轮7 和设在间歇齿轮76的一部分上的部分齿轮76b处于刚啮合之前的状态。图23表示比图22还进一步向箭头方向旋转的位置。曲柄臂79更加摆动,第一开闭体6 进一步关闭,另外间歇齿轮76利用空转齿轮73的突起73b、端面76dl更加被按压而旋转,部分齿轮76b和输出齿轮75的部分齿轮7 啮合而使输出齿轮75旋转,绕第二驱动轴61b将第二开闭体64b旋转而打开,第一开闭体64a以及第二开闭体64b都成为打开一半左右的半开状态。若在该状态下停止马达70,则第一开闭体6 和第二开闭体64b能够维持半开/ 半开状态。即,第一开闭体64a以及第二开闭体64b能够使都打开第一开口 6 以及第二开口 62b的状态的旋转角度都以锐角状态待机。另外,第一驱动轴61a以及第二驱动轴61b 配置在互相相对于从动齿轮(空转齿轮73)相对的位置,并且第一开闭体64a的打开方向和第二开闭体64b的打开方向为互相相反。在此,第一开闭体6 和第二开闭体64b发挥作为风向板的功能。因此,通过考虑第一开闭体64a的打开方向和第二开闭体64b的打开方向而配置在结构物上,降低通风阻力,能够有效地控制风量以及风向。在图M中,表示比图23还进一步向箭头风向旋转的位置,第一开闭体6 成为刚关闭之前的状态,第二开闭体64b继续进行打开动作。在图25中,曲轴齿轮77进一步旋转,曲轴齿轮销77b、曲轴齿轮支点78、曲柄臂销 79a大致接近一个直线上,第一开闭体6 成为大致全闭的状态。另外,输出齿轮75的部分齿轮7 与间歇齿轮76的部分齿轮76b的啮合结束,从而打开动作结束,处于全开的位置。并且,在图沈的状态下,曲轴齿轮77进一步旋转,曲轴齿轮销77b、曲轴齿轮支点 78、曲柄臂销79a大致在一个直线上。而且,将第一开闭体6 绕第一驱动轴61a保持在全闭位置。输出齿轮75的第一限制件75c在与间歇齿轮76的一部分即圆柱部76c嵌合的状态下进一步旋转,而且将第二开闭体64b保持在打开位置。该图沈所示的状态为图17a的图表中的闭/开状态(0,1)。另外,空转齿轮73位于向图示向顺时针方向最大限度地旋转的位置,该位置位于图17a中的“上止点”的位置。
图沈位于“上止点”的位置,图27以后将马达70的小齿轮72反转。在图27中,若使马达70反转,则曲轴齿轮77的曲轴齿轮销77b向从第一驱动轴 61a背离的一侧移动。曲柄臂销79通过连接棒80和曲柄臂销79a向箭头方向旋转,而且向打开第一开闭体64a的方向旋转。由于空转齿轮73的突起73b向从间歇齿轮76的一方的端面76dl分离的方向旋转,因此空转齿轮73和间歇齿轮76进行空转,并且间歇齿轮76以及输出齿轮75不从图沈所示的打开位置移动,第二开闭体64b保持在打开位置。在图观中,通过使马达70的小齿轮72进一步旋转,曲轴齿轮77通过空转齿轮73 进一步旋转。而且,曲轴齿轮77、连接棒80、曲柄臂79移动至与图21相同的位置,而且将第一开闭体6 绕第一驱动轴61a在全开位置保持。空转齿轮73的突起7 旋转至与设在间歇齿轮76上的另一方的端面76d2抵接。在图沈至图观的状态下,空转齿轮73和间歇齿轮76进行空转。间歇齿轮76和输出齿轮75不从图沈所示的打开位置移动,第二开闭体64b保持在打开位置。该图观的状态在图17的图表中表示开/开状态(1,1)。下面,如图四所示,若使小齿轮72进一步稍微旋转,则曲轴齿轮77、连接棒80、 曲柄臂79保持与图观大致相同的位置,因此第一开闭体6 保持大致全开状态。另一方面,空转齿轮73的突起73d与设在间歇齿轮76上的另一方的端面76d2抵接,因此间歇齿轮76与空转齿轮73 —起旋转。而且,间歇齿轮76的部分齿轮76b和输出齿轮75的部分齿轮75b开始啮合。若使马达70进一步旋转而做成图30的状态,则曲轴齿轮77、连接棒80、曲柄臂79 向箭头方向旋转,而且将第一开闭体6 绕第一驱动轴61a向关闭方向旋转。间歇齿轮76 通过输出齿轮75和部分齿轮彼此啮合而旋转,并且绕第二驱动轴61b使第二开闭体64b向关闭的方向旋转。然后,若驱动马达70则到达图31的状态,将第一开闭体6 绕第一驱动轴61a继续进行关闭动作。另外,第二开闭体64b绕第二驱动轴61b继续进行关闭动作。第一开闭体64a以及第二开闭体64b都形成开闭途中的半开状态。但是,在该图31的状态下,第二开闭体64b处于几乎关闭的状态,而第一开闭体6 成为比第二开闭体64b较大地打开的状态。下面,到达图32的状态,第一开闭体6 进一步继续进行关闭动作。另一方面,间歇齿轮76与输出齿轮75的部分齿轮的啮合结束,使第二开闭体64b处于全闭位置。在该图32的位置,第二开闭体64b已经位于全闭位置,但是第一开闭体6 成为关闭动作的途中状态。并且,形成图33的状态,曲轴齿轮77、连接棒80、曲柄臂79到达与图19相同的位置,并且第一开闭体6 处于全闭位置。在图32至图33的状态下,空转齿轮73通过端面 76d2使间歇齿轮76旋转。输出齿轮75的第二部分齿轮7 与间歇齿轮76的第一部分齿轮76b的啮合结束。另外,输出齿轮75的第二限制件75d在与间歇齿轮76的一部分即圆柱部76c嵌合的状态下进一步旋转,而且第二开闭体64b保持关闭状态。S卩,输出齿轮75不从图32所示的关闭位置移动,第二开闭体64b保持在关闭位置。该图33的状态与图19的状态相同,在图17的图表中为闭/闭状态(0,0),同时处于空转齿轮73向图示逆时针的方向最大限度地旋转的图17中的“下止点”的位置。即,通过进行图19至图33的动作,能够进行从利用图17的动作图表所示的闭/闭、开/闭、闭/开、开/开返回到闭/闭的状态的一连串的动作。换言之,具有(1)以从第一开口 6 及第二开口 62b关闭的状态打开第一开口 6 的方式驱动第一开闭体64a的第一模式;(2)以关闭第一开口 6 打开第二开口 62b的方式同时驱动第一开闭体6 及第二开闭体64b的第二模式;(3)以在打开第二开口 62b的状态下打开第一开口 6 的方式驱动第一开闭体64a 的第三模式;以及以第一开口 6 及第二开口 62b都打开的状态形成关闭状态的方式同时驱动第一开闭体6 及第二开闭体64b的第四模式,并且将这些模式用单一的驱动机构来实现。单一的驱动机构60进行正反转驱动,并且具有将驱动机构60的驱动力分别传递到第一开闭体64a以及第二开闭体64b的第一驱动传递机构以及第二驱动传递机构。第一驱动传递机构在驱动机构60正转的期间使第一开闭体6 在做打开动作之后进行关闭动作,在反转的期间使其在做打开动作之后进行关闭动作。第二驱动传递机构在驱动机构60 正转的期间不使第二开闭体64b进行动作,而是使其待机规定时间之后进行打开动作,在反转的期间不使第二开闭体64b动作,而是使其待机规定时间之后进行关闭动作。在此,驱动机构60具有连接上述第一驱动传递机构以及第二驱动传递机构的从动齿轮(空转齿轮73),上述第一驱动传递机构具有曲轴齿轮77、曲柄臂79、连接曲柄臂79 和曲轴齿轮77的连接棒80,并且通过与从动齿轮(空转齿轮7 啮合而旋转来传递驱动力。上述第二驱动传递机构具有具有在规定的角度范围进行空转,并且在该规定的角度范围以外与从动齿轮(空转齿轮7 抵接而旋转的第一部分齿轮76b的间歇齿轮76 ;以及通过与第二开闭体64b连接而且在规定的角度范围与第一部分齿轮76b啮合而旋转,从而传递驱动力的第二部分齿轮75b。在此,在图32的状态下,由于第二开闭体64b处于全闭状态,因此第二密闭部件 641b被设在第二开口 62b的接触部66b按压而压缩变形,从而密闭第二开口 62b。由此,在马达70暂时施加用于通过输出齿轮75和间歇齿轮76、空转齿轮73密闭第二开闭体64b的大的旋转转矩。另外,在图33所示的状态下,由于第一开闭体6 处于全闭状态,因此第一密闭部件641a被设在第一开口 6 上的接触部66a按压而压缩变形,从而密闭第一开口 62a。由此,在马达70上暂时施加用于通过曲柄臂79、连接棒80、曲轴齿轮77密闭第一开闭体64b 的大的旋转转矩。此时,由于第二开闭体64b已经处于全闭状态,因此间歇齿轮76的圆柱部76c处于与输出齿轮75的第二限制件75d嵌合而空转的状态,并且在间歇齿轮76产生的旋转转矩小。在此,在第一开闭体6 和第二开闭体64b完全同时关闭的结构的场合,在马达70 上大致同时施加关闭两个开闭体的大的旋转转矩。由此,需要使用输出转矩大的马达70,从而产生驱动机构60大型化的同时,马达70驱动时的噪音也变大的问题。于是,在本实施例中的结构为,第二开闭体64b全闭之后,第一开闭体6 具有时间差而关闭。换言之,同时驱动第一开闭体64a以及第二开闭体64b的模式,以第一开闭体 64a或第二开闭体64b的任何一方的驱动完成之后,另一方的驱动完成的方式,关闭第一开口 62a以及第二开口 62b。即,对于马达70,使其最初完成关闭第二开闭体64b的大的旋转转矩暂且施加的关闭动作。之后,在间歇齿轮76空转的负载轻的状态下,施加用于关闭第一开闭体6 的大的旋转转矩。由此,对于马达70不会同时施加大的旋转转矩,马达70小型即可,能够使驱动机构60变得小型化的同时,还具有能够降低马达噪音的效果。在此,若图沈所示的闭/开状态的“上止点”和图19或图33所示的闭/闭状态的 “下止点”为空转齿轮73的动作范围的上限和下限的位置即可。任何一个状态都与动作方向无关,成为第一开闭体6 和第二开闭体64b双方的同时动作结束的时刻。作为用于规定这种动作范围的结构的一例,如之前由图11和图13说明,利用扇形凹部73c和突起81, 将空转齿轮73的旋转角度范围控制在规定的角度θ 3而能够实现。在此,在作为马达70使用步进马达的场合,作为步进马达的旋转角度,在空转齿轮73的凹部73a与突起81抵接的程度以上输入多余的动作脉冲数。就步进马达而言,多余的动作脉冲数部分只是失调而已,不进行旋转。就在其后,空转齿轮73准确停止在“上止点”或者“下止点”的位置。即,即使没有位置检测机构也能够准确地确定。将这样的位置确定的动作称为“预置”。在图17以及图18中,如上述说明双方的开闭体64的同时动作结束的时刻,即表示动作的箭头向对角移动之后形成止点。另外,上止点和下止点意味着各自在机构的动作范围的两端,因此并不一定特定开闭体的开闭状态和上下的位置关系。通过如上所述进行动作,第一挡板装置20进行第一开闭体6 和第二开闭体64b 的开闭动作。即,第一开闭体6 绕第一驱动轴61a向第一旋转方向驱动而打开,且向第二旋转方向驱动而关闭。另一方面,第二开闭体64b绕第二驱动轴61b向第二旋转方向驱动而打开,且向第一旋转方向驱动而关闭。如此,第一开闭体64a以及第二开闭体64b的开闭动作中的旋转方向,通过互相反方向旋转来进行。下面,对只开闭第一开闭体6 的动作进行说明。从图19到图21的状态,即从闭 /闭状态做成开/闭状态之后,使马达70反转,则从图21经过图20而到达图19的状态。 第二开闭体64b保持关闭状态,只有第一开闭体6 进行开闭而从闭/闭状态经过开/闭状态返回闭/闭状态。即,若反复进行图19至图21的动作,则第二开闭体64b保持关闭而能够反复进行只有第一开闭体64a的开闭动作。另外,从图沈到图洲的状态,即从闭/开状态做成开/开状态之后,使马达70反转,则从图观经过图27到达图沈的状态。此时,第二开闭体64b保持打开状态,只有第一开闭体6 开闭而从开/闭状态经过开/开状态而返回开/闭状态。即,若反复进行从图 26到图观的动作,则第二开闭体64b保持打开而能够反复进行只有第一开闭体6 的开闭动作。在此,例如图3或图4所示,第一开闭体6 与冷藏室送风通道11连接,并且第二开闭体64b与蔬菜室送风通道25连接。根据上述结构(图19至图21的动作或者图沈至图洲的动作),在保持蔬菜室送风通道25开放或者关闭的状态下,能够只开闭冷藏室送风通道11。因此,能够适当地控制向冷藏室2和蔬菜室6的冷气风量的平衡,从而恰当。相反地,若将第一开闭体6 与蔬菜室送风通道25连接,并且将第二开闭体64b 与冷藏室送风通道11连接,则在开放或者关闭冷藏室送风通道11的状态下,能够开闭控制只向蔬菜室送风通道25的送风。因此,能够适当地控制向蔬菜室6和冷藏室2的冷气风量的平衡,从而恰当。另外,在将第一开闭体6 与冷藏室送风通道11连接,并且将第二开闭体64b与向冷却室2d送风的通道(未图示)连接的场合,在开放或者关闭冷藏室送风通道11的状态下,能够控制只向冷却室送风通道的送风。该结构的场合,能够进行将冷却室2d做成比通常的冷却温度带(约为1°C )还低的冰温带(约为-rc )的温度转换。即,以水分多的食品等不想冷冻的东西放在冷却温度带、肉或鱼等想冷冻而储藏的东西放在冰温带的方式,使用者能够选择储藏温度带,从而能够进行符合食品的适材适温的保存。因此,能够适当地控制向冷却室2d和冷藏室2的冷气风量的平衡,从而恰当。另外,该结构的场合,向蔬菜室6的送风可以考虑,在蔬菜室送风通道25上设置另一个挡板装置来控制送风量,或者做成使来自冷藏室2的返回冷气流入到蔬菜室送风通道 25而向蔬菜室6送风的结构。另外,若能够达到本发明的目的,并且是取得相同的作用效果的众所周知的技术,则也可以应用这些技术。压缩机以及挡板装置的动作下面,利用图2、图3以及图34,在具有挡板装置的冰箱中,对停止压缩机M时的动作的一例进行说明。图34是表示从进行冷冻室和冷藏室的同时冷却运转(以下成为“FR运转”)的时刻至停止运转的送风机9、第一挡板装置20 (双挡板)和第二挡板装置50的开闭状态、压缩机M的运转停止的时间图表。FR运转中,将第一挡板装置20 (双挡板)和第二挡板装置50同时打开。在该状态下,通过驱动送风机9,将运转压缩机M而用冷却器7进行热交换的冷气送风到冷藏室2、 上层冷冻室4、下层冷冻室5内进行冷却。若利用温度传感器34确认到冷藏室2、上层冷冻室4以及下层冷冻室5内已充分冷却,则进行停止压缩机M和送风机9的停止动作。作为此时的顺序为(1)停止送风机9、 (2)关闭第一挡板装置20 (双挡板)以及第二挡板装置50、(3)停止压缩机M。若运转停止时,与送风机9的停止同时停止压缩机对,则在送风机9和压缩机M 都停止的状态下,将第一挡板装置20以及第二挡板装置50从全开状态进行动作到全闭状态。于是,该挡板装置的动作声音泄漏到冰箱1外,并成为噪音。因此,挡板装置的动作时间、即t (秒间)的时间,在送风机9已经停止的状态下,不管冷气未送到上层冷冻室4、下层冷冻室5以及冷藏室2的任何一个,为了消除第二挡板装置50以及第一挡板装置20的动作声音,只有压缩机9徒劳地运转。因此,要求挡板的动作时间尽量缩短。在本实施例的第一挡板装置20 (双挡板)中,如用图17a的动作图表、以及图观至图33所说明,第一开闭体6 和第二开闭体64b从开/开状态双方进行关闭而用一个动作成为闭/闭状态。由此,在从冷冻室以及冷藏室冷却运转停止运转时,只运转压缩机M的时间只是一个动作量的时间就可以。这与在图16所示的现有技术中从开/开状态到形成闭/闭状态需要两个动作量的时间相比,能够缩短到1/2的时间。从而,根据本实施方式, 缩短了徒劳地只运转压缩机M的时间,因此能够实现节能性高的冰箱。作为一例,做成一天从FR运转的停止动作有20次/天,并且将从打开到关闭或者关闭到打开的挡板的一个动作所需的时间设为6秒。于是,直到仅使压缩机M运转,若需要两个动作则用12秒。另一方面,若是1个动作则用6秒完成,每一天为20次X6秒=2 分钟,能够缩短压缩机M的运转时间。另外,由于不提高马达70的旋转速度就能够缩短从全开到全闭的动作时间,因此能够提供动作噪音低且动作快的挡板装置。另外,由于在第一开闭体6 和第二开闭体64b的关闭动作设置了时间差,因此能够减小施加在马达70上的旋转转矩而以小型的马达70实现,并且具有驱动机构60的小型化和能够降低马达噪音的效果。另外,如图17以及图19至图33所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第一挡板装置20(双挡板)中,闭/闭状态处于图17中的“下止点”位置。因此,如之前说明,通过使马达70进一步多余地旋转,能够进行预置动作,并且步进马达的旋转位置确定而能够进行定位,因此情况更好。根据本发明,如前说明,在图23至图31所示的半开/半开位置,停止马达70而能够维持第一开闭体64a以及第二开闭体64b的位置。在此,在同时打开第二挡板装置50和第一挡板装置20的状态下运转压缩机M和送风机9,并进行将上层冷冻室4、下层冷冻室5、冷藏室2以及蔬菜室6都进行冷却的冷冻 /冷却运转的场合,通过将第一挡板装置20做成半开/半开状态,将通过第二挡板装置50 和第一挡板装置20的冷气风量的比例进行改变,能够设定为适当的风量比例。由此,能够防止冷藏室2的过度冷却等并能提高节能性。如以上所说明,根据本发明,由于第一挡板装置20用一个动作从开/开状态动作到闭/闭状态,从冷冻室以及冷藏室冷却运转停止时只运转压缩机M的时间被缩短,因此将冰箱1内的食品维持在规定温度范围并确保节能性能,并且能够得到可以维持食品的储藏温度的冰箱。另外,不提高马达的旋转速度就能够缩短从全闭到全开的动作时间,并且能够得到动作噪音低且动作时间短的挡板装置。另外,由于向闭/闭状态进行动作的同时能够进行步进马达的位置确定动作即预置,因此能够得到位置确定可靠且动作精度好的挡板装置。另外,通过在两个开闭体的关闭上设置时间差,能够减少马达的负荷转矩而使用小型的马达,并且能够实现挡板装置的小型化和低噪音化。另外,将通过第一挡板装置20和第二挡板装置50的冷气风量的比例进行改变, 能够设定在适当的风量比例上,并且能够得到防止冷藏室2的过度冷却等且节能性强的冰箱。另外,由于在打开或关闭第二开闭体64b的状态下能只开闭第一开闭体64a,因此能够适当地控制送风到冷藏室2的冷气风量和送风到蔬菜室6的冷气风量,或者送风到冷藏室2的冷气风量和送风到冷却室2d的冷气风量,并且能够得到节能性强的冰箱。另外,曲柄臂79和输出齿轮75将轴心互相错开而配置。即,第一驱动轴61a设在四角形状的第一开闭体64a的一边侧。而且,第二驱动轴61b设在第一开闭体64a的另一边侧且四角形状的第二开闭体64b的一边侧。另外,第一开闭体64a的另一边侧以及第二开闭体64b的一边侧配置为成同一侧的边。另外,由于不是同轴而是互相绕不同的轴而旋转自如地被轴支撑,因此共同将一端与设在驱动机构上的轴孔嵌合,并且将另一端与圆筒状的轴承部嵌合,从而用所谓的双支柱来支撑。由此,其结构为,晃动少且精度高地被旋转支撑。因此,第一开闭体6 和第二开闭体64b也一起旋转精度高地被支撑。由此,由于能够提高密闭性,且能够控制将开闭体进行大型化的场合的弯曲变形等,因此对挡板的大型化适合。实施例2下面,参照图35至图39对实施例2进行说明。图35是实施方式2中的图1的 X-X剖视图。图36是说明实施方式2中的将具有本发明的双挡板安装在冰箱时的送风机及冷却器的位置关系的模式图。图37是用图36的要部说明图来说明双挡板和送风机的位置关系的图。图38是图37的A-B线剖视相当说明图。图39是图37的C-B线剖视相当说明图。在此,在将冷冻温度带的储藏室和冷藏温度带的储藏室的送风控制用双挡板装置来进行的场合,该挡板装置设在冷冻温度带的储藏室的后方。即,双挡板装置设在容纳冷却器以及送风机的冷却器室内。但是,由于冷却器容纳在冷冻室的高度尺寸内的关系,在冷却器室的高度尺寸上具有限制。于是,设在冷却器室内的各结构品需要在限定的高度尺寸内配置。如图3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将双挡板装置100设在冷却器容纳室8内。双挡板装置100控制向冷藏室2和冷冻温度带室(下层冷冻室5、制冰室3以及上层冷冻室4中的至少一个)的送风。由此,控制冷藏室2和冷冻温度带室的冷气量而调整各储藏室温度。另外,在该结构中,由于在冷冻温度带的区域配置双挡板装置100,因此由于与冷藏温度带的温度差,有时在双挡板装置100附着结露水。另外,由于与该结露水的排水的关系,各结构部件的配置成问题。下面,根据该观点来说明涉及本实施例的结构。首先,在图35中,冰箱的基本结构与在图2所说明的相同。因此,对标上与图2相同标号的部件,省略说明。在图35中,100是双挡板装置。双挡板装置100设在冷却器容纳室8的上部。而且,用冷却器容纳室8内的冷却器7进行热交换的冷气用送风机9送风,用双挡板装置100 控制送风量。与图2的场合不同点是,用双挡板装置100控制送风量的储藏室为冷藏室2 以及下层冷冻室5。在图37中,双挡板装置100具有形成第一开口 10 的第一框架IOla和形成第二开口 102b的第二框架101b。第一开口 10 和第二开口 102b是横宽且长方形状的开口,并且以形成大致相同面的方式在第一框架IOla以及第二框架IOlb分别形成而配置。另外, 第一框架IOla以及第二框架IOlb做成例如树脂制。在第一框架IOla和第二框架IOlb之间配置有驱动结构106。驱动机构106容纳在壳体106a内,而且是比第一框架IOla以及第二框架IOlb的各自的高度还突出的形态, 并且具有马达或减速齿轮等的驱动系统。而且,在驱动机构106的与第一框架IOla邻接的一侧设有第一驱动轴104a,在驱动机构106的与第二框架IOlb邻接的一侧设有第二驱动轴 104b。并且分别输出来自驱动机构106的驱动力。第一开闭体103a的旋转轴和第二开闭体10 的旋转轴以互相在延长线上不交叉的位置关系设置。即,第一驱动轴10 和第二驱动轴104b分别配置在容纳驱动机构106 的壳体106a的一侧面和另一侧面。而且,在与设有第一驱动轴10 的第一开闭体103a的长度方向的一边相对的另一边侧,设有第二驱动轴104b。S卩,第一驱动轴10 和第二驱动轴104b以错开轴心而相对的方式配置。另外,驱动机构的基本结构以及动作与实施例1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21
下面,在图36中,对实施例2的冷却器、送风机以及双挡板装置的关系进行说明。基本结构如下,在冷却器7的上方配置送风机9,而且在更上方配置双挡板装置 100。另外,送风机9其下端9b位于比上端9a更靠前方(在图中为左侧)的位置,并且全体以倾斜的状态设置。由此,将用冷却器7进行热交换的冷气通过送风机9送风到更上方的双挡板装置100侧。并且,本实施方式的双挡板装置100,第一开口 10 以及第二开口 102b配置成相对于冷却器7大致水平。S卩,以第一开口 10 以及第二开口 102b任何一个都与冷却器7 相对的方式,设置第一框架IOla以及第二框架101b。而且,第一开闭体103a以及第二开闭体103b在将第一开口 10 以及第二开口 102b分别打开成最大的场合,旋转到位于大致垂直下方。即,第一开闭体103a以及第二开闭体10 设置成相对于第一框架IOla以及第二框架101b,旋转到各自90度左右的旋转角度。在此,在上述结构中,假设送风机9的驱动轴以大致垂直的方式设置的场合,当第一开闭体103a以及第二开闭体10 旋转到打开位置时,附着在第一开闭体103a以及第二开闭体10 上的结露水有可能落到送风机9上。于是,附着在送风机9上的结露水逐渐冻结,从而不能动作。在此,本实施例的送风机9设在双挡板装置100的投影下方。具体而言,如图36 所示,第一开闭体103a旋转至打开位置的状态下,配置在比第一开闭体103a的延长线还靠前方的位置(在图中为左侧)。利用第一开闭体103a来控制向冷藏室2的送风的场合,如本实施方式,通过送风机9位于至少比第一开闭体103a的打开时的延长线更靠前方的位置,能够防止结露水的滴落。这是由于,第一开闭体103a成为冷藏温度带和冷冻温度带的边界,并且因温度差而很多结露水附着在第一开闭体103a上。优选的是,送风机9位于比第一开闭体103a以及第二开闭体10 打开时的各自的延长线还靠内侧的位置。用第二开闭体10 控制向冷冻温度带室的送风的场合,由于双挡板装置100同样设置在冷冻温度带的环境下,因此向第二开闭体10 的结露少,但是根据该结构更能提高可靠性。另外,由于送风机的尺寸的限制,不能配置在比第一开闭体103a以及第二开闭体10 打开时的各自的延长线还靠内侧的位置上的场合,如上所述,至少避开第一开闭体 103a的延长线而配置送风机9。另外,在图35中,冷冻温度带室(上层冷冻室4、制冰室3以及下层冷冻室5)和冷却器容纳室8之间,用隔开部件M而划分。而且,送风机9用送风机支撑部件55支撑在冷却器容纳室8和冷冻温度带室之间。该场合,双挡板装置100以及送风机9位于冷却器 7的投影面上。由此,减小向内侧方向的尺寸变小而能够确保储藏空间变大,并且能够提高空间效率。下面,在图36中,在比第一开闭体103a以及第二开闭体10 的旋转范围(轨迹) 的最下端R更靠上方的位置配置送风机9。另外,送风机9的上端9a,位于第一开闭体103a 以及第二开闭体10 的旋转轨迹的交点Q附近的下方。并且,送风机9的下端9b设在比连接双挡板装置100的前端和冷却器7的直线还靠内侧(在图中为右侧)的位置。由此,能够更大地确保储藏空间。另外,通过配置在比第二开闭体10 的开放位置的延长线还靠内侧的位置,能够防止从第二开闭体10 的水分的滴落。另外,在图37中,说明双挡板装置100和送风机9的位置关系,送风机9在第一开闭体103a以及第二开闭体10 打开的场合,从正面观察,在斜线的部分重叠。S卩,第一开闭体103a以及第二开闭体10 的内侧角部,从正面观察,与送风机9重叠。由此,用送风机9送风的冷气马上引导到第一开闭体103a以及第二开闭体10 上,能够实现顺利的冷
气流动。下面,在图38中,详细说明向冷冻温度带室的送风结构以及控制。双挡板装置100 的第二开闭体10 通过调整第二开口 102b的开放,进行冷冻温度带室(上层冷冻室4、制冰室3以及下层冷冻室幻的温度控制。第二开口 102b根据设在冷冻温度带室的温度传感器(未图示)的值进行开闭,并且比设定温度高的场合驱动到开放位置,比设定温度低的场合驱动到关闭位置。划分部件107设在送风机9的前方,并且划分冷却器容纳室8和冷冻温度带室。并且,在与隔开部件M之间具有冷冻温度带室送风通道108。而且,用冷却器7进行热交换的冷气经过送风机9以及挡板装置100,如图38的箭头所示,从冷冻温度带室送风通道108 向冷冻温度带室吹出。另外,在划分部件107的与送风机9相对的部分,具有整流部107a。利用整流部 107a,将送风机9的下游的冷气进行整流之后顺利地向双挡板装置100侧进行送风。并且,第二开闭体10 位于划分部件107侧。换言之,第二驱动轴104b位于比送风机9的上端9a还靠前方(在图中为左侧)的位置。由此,从送风机9送风的冷气利用第二开闭体10 引导,而且向冷冻温度带室送风通道108流动。另外,使第二开闭体10 以稍微倾斜的开放状态停止的场合,能够以向冷冻温度带室送风通道108的方向(冷冻温度带室侧)积极地流动的方式引导。即,能够得到与将冷冻温度带室送风通道108延长到送风机9的近旁相同的效果。下面,在图39中,详细说明向冷藏室2的送风结构以及控制。双挡板装置100的第一开闭体103a通过调整第一开口 10 的开放,进行冷藏室2的温度控制。第一开口 102a, 根据设在冷藏室2的温度传感器(未图示)的值来进行开闭,比设定温度高的场合驱动到开放位置,而且比设定温度低的场合驱动到关闭位置。用冷却器7进行热交换的冷气经过送风机9以及双挡板装置100,如箭头所示,从冷藏室送风通道109向冷藏室2吹出。另外,第一开闭体103a位于比送风机9的上端9a更靠后方(在图中为右侧)的位置,并且做成送风机9不位于开放时的延长线上的范围。由此,在第一开闭体103a打开时,结露水不滴落到送风机9上,而是使其滴落到冷却器7侧。另外,通过第一开闭体103a打开,将来自送风机9的冷气顺利地送风到冷藏室送风通道109侧。即,能够得到与将冷藏室送风通道109延长到送风机9的近旁相同的效果。另外,送风机9将其下部与划分部件107连接,而且上部与冷却器容纳室的后壁连接。从图37所示的正面观察,上部的连接是在壳体106a的部分与冷却器容纳室的后壁连接。根据本实施例的结构,能够得到以下效果。具有在冰箱主体划分形成并分别容纳食品的多个冷藏室;冷却该多个冷藏室的冷气进行热交换的冷却器;设置该冷却器的冷却器容纳室;将用冷却器进行热交换的冷气送风到多个储藏室的送风机;向多个储藏室分别输送冷气的第一送风通道及第二送风通道;以及控制向该第一送风通道及第二送风通道的送风的挡板装置,挡板装置具有具有向第一送风通道输送冷气的第一开口的第一框架; 具有向第二送风通道输送冷气的第二开口的第二框架;分别开闭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的第一开闭体及第二开闭体;以及设在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之间并驱动第一开闭体及第二开闭体的驱动机构,在第一开闭体的一边侧设置第一驱动轴,并且在第一开闭体的与一边侧相对的另一边侧设置第二驱动轴,送风机的上端位于第一开闭体及第二开闭体的旋转轨迹的交点的靠下方、且比第一开闭体及第二开闭体的旋转轨迹的最下端更靠上方的位置。由此, 设置效率提高的同时,能够顺利地输送冷气,并且能够实现节能性能的提高。另外,送风机的下端位于比连接挡板装置的前端和冷却器的前端的线更靠内侧的位置,而且使送风机倾斜成该送风机的下端位于比上端更靠前方的位置,由此,能够扩大储藏室的有效内容积。另外,多个储藏室是冷藏温度带室及设在该冷藏温度带室的下方的冷冻温度带室,在该冷冻温度带室的后方具有挡板装置,第一送风通道向冷藏温度带室连通,第二送风通道向冷冻温度带室连通,在打开第一开闭体以及第二开闭体的场合,第二开闭体位于比第一开闭体更靠前方的位置,第一开闭体及第二开闭体将来自送风机的冷气分别引导到第一送风通道及第二送风通道。由此,能够对应配置而顺利地将冷气送风到储藏室,并且能够实现节能性能的提高。另外,在打开上述第一开闭体的场合,上述送风机位于比该第一开闭体的延长线更靠前面的位置。由此,能够防止附着在开闭体的结露水滴落到送风机而冻结。
权利要求
1.一种冰箱,其特征在于,具有在冰箱主体划分形成并分别容纳食品的多个储藏室; 冷却上述多个储藏室的冷气进行热交换的冷却器; 设置上述冷却器的冷却器容纳室;将用上述冷却器进行热交换的冷气送风到上述多个储藏室的送风机; 向上述多个储藏室分别输送冷气的第一送风通道及第二送风通道;以及控制向上述第一送风通道及上述第二送风通道的送风的挡板装置, 该挡板装置具有具有向上述第一送风通道输送冷气的第一开口的第一框架;具有向上述第二送风通道输送冷气的第二开口的第二框架;分别开闭上述第一开口及上述第二开口的第一开闭体及第二开闭体;以及设在上述第一框架和上述第二框架之间并驱动上述第一开闭体及上述第二开闭体的驱动机构,在上述第一开闭体的一边侧设置第一驱动轴,在上述第一开闭体的与上述一边侧相对的另一边侧设置第二驱动轴,上述送风机的上端位于上述第一开闭体及上述第二开闭体的旋转轨迹的交点的靠下方、且比该第一开闭体及该第二开闭体的上述旋转轨迹的最下端更靠上方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上述送风机的下端位于比连接上述挡板装置的前端与上述冷却器的前端的线更靠内侧的位置,而且使上述送风机倾斜成该送风机的下端位于比上端更靠前方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储藏室是冷藏温度带室及设在该冷藏温度带室的下方的冷冻温度带室,在上述冷冻温度带室的后方具有上述挡板装置,上述第一送风通道向冷藏温度带室连通,上述第二送风通道向冷冻温度带室连通, 在打开上述第一开闭体及上述第二开闭体的情况下,上述第二开闭体位于比上述第一开闭体更靠前方的位置,上述第一开闭体及上述第二开闭体将来自上述送风机的冷气分别引导到第一送风通道及第二送风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冰箱,其特征在于,在打开上述第一开闭体的情况下,上述送风机位于比该第一开闭体的延长线更靠前面的位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得到利用挡板装置提高送风效率,并提高节能性能的冰箱。具有向第一送风通道输送冷气的第一开口的第一框架;具有向第二送风通道输送冷气的第二开口的第二框架;分别开闭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的第一开闭体及第二开闭体;以及设在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之间并驱动第一开闭体及第二开闭体的驱动机构,在第一开闭体的一边侧设置第一驱动轴,在第一开闭体的与一边侧相对的另一边侧设置第二驱动轴,送风机的上端位于第一开闭体及第二开闭体的旋转轨迹的交点的靠下方、且比该第一开闭体及该第二开闭体的旋转轨迹的最下端更靠上方的位置。
文档编号F25D17/08GK102261790SQ20101026054
公开日2011年1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20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24日
发明者堀井笃史, 山下太一郎, 山胁信太郎, 远藤幸广 申请人: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