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交换器及包括该热交换器的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775292阅读:31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热交换器及包括该热交换器的室内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交换器及包括该热交换器的室内机。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沿气流方向配置有多列导热管的用于空调机等的热交换器及包括该热交换器的室内机。
背景技术
以往,在空调机等中多使用交叉翅片管式热交换器,该交叉翅片管式热交换器包括在被送风机(风扇)供给来的气流中并排设置有多片的板状的翅片;以及穿过在该翅片上形成的孔,并配置成与气流方向大致正交的多个导热管。在这种交叉翅片管式热交换器中,通常沿气流方向配置有多列或多层导热管,为了提高在该导热管内流动的制冷剂与周围空气的热交换性能,针对导热管的外径、翅片的间距等提出过各种方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 2)。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专利特开2000-274982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专利特开2006-3295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将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使用的情形下,在该热交换器的入口部分,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的制冷剂处于含有较多液态制冷剂的两相状态,在热交换器的出口部分,制冷剂处于湿润状态或过热状态。另一方面,在将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使用的情形下,在该热交换器的入口部分,制冷剂处于过热状态,在热交换器的出口部分,制冷剂处于液体状态。如上所述,制冷剂因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在流经热交换器内部期间发生状态变化,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提出过考虑上述状态变化来选定多列导热管的管径的方案。本发明人经过不断进行各种研究发现,根据制冷剂的状态来改变导热管的管径,具体而言,对于沿气流方向配置三列的导热管,使作为蒸发器使用时的入口侧导热管或作为冷凝器使用时的出口侧导热管的直径最细,并将与直径最细的导热管相反一侧的导热管的管径及两列导热管的管径比设定在规定范围内,能抑制压力损失的增大并能提高热交换性能,藉此,完成了本发明。S卩,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抑制压力损失的增大并能提高热交换性能的热交换器。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本发明第一方面的热交换器是在供制冷剂流动的导热管的外周面上安装有多片板状翅片、并与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其特征是, 沿空气流动方向配置有三列导热管,上述三列导热管中,上述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使用时的入口侧导热管或者上述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使用时的出口侧导热管直径最细,在最上风侧的导热管直径最细的情形下,当将该最上风侧的导热管的管径设为Dl,将中间的导热管的管径设为D2,将最下风侧的导热管的管径设为D3时,Dl < D2 = D3,4mm 彡 D3 彡 10mm,且 0. 6 ( D1/D3 < 1,在最下风侧的导热管直径最细的情形下,当将该最下风侧的导热管的管径设为Dl,将中间的导热管的管径设为D2,将最上风侧的导热管的管径设为D3时,Dl < D2 = D3,4mm 彡 D3 彡 10mm,且 0. 6 彡 D1/D3 < I。此外,本发明第二方面的热交换器是在供制冷剂流动的导热管的外周上安装有多片板状翅片、并与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沿空气流动方向配置有三列导热管,上述三列导热管中,上述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使用时的入口侧导热管或者上述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使用时的出口侧导热管直径最细,在最上风侧的导热管直径最细的情形下,当将该最上风侧的导热管的管径设为Dl,将中间的导热管的管径设为D2,将最下风侧的导热管的管径设为D3时,Dl = D2 < D3,5mm 彡 D3 彡 10mm,且 0. 64 ( D1/D3 < 1,在最下风侧的导热管直径最细的情形下,当将该最下风侧的导热管的管径设为Dl,将中间的导热管的管径设为D2,将最上风侧的导热管的管径设为D3时,Dl = D2 < D3,5mm 彡 D3 彡 10mm,且 0. 64 彡 D1/D3 < I。此外,本发明第三方面的热交换器是在供制冷剂流动的导热管的外周上安装有多片板状翅片、并与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其特征是,沿空气流动方向配置有三列导热管,上述三列导热管中,上述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使用时的入口侧导热管或者上述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使用时的出口侧导热管直径最细, 在最上风侧的导热管直径最细的情形下,当将该最上风侧的导热管的管径设为Dl,将中间的导热管的管径设为D2,将最下风侧的导热管的管径设为D3时,Dl < D2 < D3,5mm 彡 D3 彡 IOmm, 0. 5 ( D1/D3 < 1,且 0. 75 彡 D2/D3 < 1,在最下风侧的导热管直径最细的情形下,当将该最下风侧的导热管的管径设为Dl,将中间的导热管的管径设为D2,将最上风侧的导热管的管径设为D3时,Dl < D2 < D3,5mm 彡 D3 彡 IOmm,0. 5 ( D1/D3 < 1,且 0. 75 彡 D2/D3 < I。在本发明第一方面 第三方面的热交换器中,沿空气流流方向配置的三列导热管中,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使用时的入口侧导热管或者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使用时的出口侧导热管直径最细。此外,从直径最细的导热管朝向与该导热管相反一侧的导热管,管径相等或逐渐变大。此外,关于直径最细的导热管的管径D1、与其相邻的导热管的管径D2及剩下的导热管的管径D3,将D3设为规定范围内的值,并将管径比D1/D3或D2/D3设为规定范围内的值,因此,能抑制压力损失的增大并能提高热交换性能。例如,在制冷运转时,当通过膨胀阀后的制冷剂(含有较多液态制冷剂的湿润状态)在直径最细的最上风侧的导热管中流动时,在该导热管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速变大,其结果是,能提高管内的制冷剂与管外的空气之间的热传导效率。藉此,能提高热交换的效率。另一方面,对于液态制冷剂较少的处于湿润状态或过热状态的制冷剂,即便形成为细径,热传导率也不会有很大的提高,而仅会使压力损失变大,因此,使其它导热管的管径比最上风侧的导热管的管径大。此时,在制热运转时,被压缩机压缩后的气态制冷剂被供给到最下风侧的导热管,并从最上风侧的导热管送至膨胀阀,但与制冷运转时同样,含有较多液态制冷剂的湿润状态的制冷剂在直径最细的最上风侧的导热管中流动,因此,在该导热管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速变大,其结果是,管内的制冷剂与管外的空气之间的热传导效率提高。藉此,能提高热交换的效率。
作为优选,上述直径最细的导热管的管径在3 4_的范围内。通过设定成该范围内的管径,能确保一定程度的制冷剂流量,并能提高热传导率。作为优选,使安装在上述直径最细的导热管上的板状翅片的宽度比安装在其它导热管上的板状翅片的宽度大。此时,通过增加使热传导率提高的导热管周边的翅片面积,能进一步提闻热交换性能。本发明的室内机是包括上述第一方面 第三方面中任一方面的热交换器、使空气在该热交换器中流动的送风机的室内机,其特征是,上述直径最细的导热管配置于最上风侧,在制冷运转时,在导热管中流动的制冷剂与气流平行流动,在制热运转时,在导热管中流动的制冷剂与气流对向流动。由于本发明的室内机包括上述热交换器,因此能抑制压力损失的增大并能提高热交换性能。此外,在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起作用的制热运转时,通过使供含有较多液态制冷剂的制冷剂流动的那列导热管的管径最细,能增加过冷却(低温处理)的程度,提高制热时的C0P,此外,能大幅度提高制热时COP的影响较大的APF。作为优选,上述直径最细的导热管的管径在3 4_的范围内。通过设定成该范围内的管径,能确保一定程度的制冷剂流量,并能提高热传导率。作为优选,使安装在上述直径最细的导热管上的板状翅片的宽度比安装在其它导热管上的板状翅片的宽度大。此时,通过增加使热传导率提高的导热管周边的翅片面积,能进一步提闻热交换性能。将上述送风机配置于在天花板后面配置的壳体的大致中央,并以围绕上述送风机的方式将上述热交换器配置于上述壳体内,使上述热交换器的最内侧的导热管或最外侧的导热管的直径最细。此时,天花板埋入型的室内机能抑制压力损失的增大并能提高热交换性能。作为优选,将上述直径最细的导热管配置于最内侧,在制冷运转时,使在导热管中流动的制冷剂与气流平行流动,在制热运转时,使制冷剂与气流对向流动。此时,在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起作用的制热运转时,通过使供含有较多液态制冷剂的制冷剂流动的最内侧(上风侧)的那列导热管的管径最细,能增加过冷却(低温处理)的程度,提高制热时的C0P,此外,能大幅度提高制热时COP的影响较大的APF。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的热交换器,能抑制压力损失的增大,并能提高热交换性能。


图I是包括本发明的热交换器的一实施方式的室内机的剖视说明图。
图2是图I所示的热交换器的俯视说明图。图3是图2的A-A线剖视4是表示本发明的热交换器的性能的图表。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热交换器的性能的图表。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热交换器的性能的图表。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热交换器的性能的图表。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热交换器及包括该热交换器的室内机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图I是包括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I的室内机2的剖视说明图。该室内机
2是配置于天花板后面的天花板埋设型室内机,在壳体3的大致中央配置有送风机4,以围绕该送风机4的方式在上述壳体3内配置有大致环状的热交换器I。以覆盖壳体3下表面中央的开口的方式配置有装饰面板5,该装饰面板5具有用于吸入空调室的空气的吸入口 6、在该吸入口 6的外周以布置成矩形的方式配置的四个吹出n 7。在吸入口 6中配置有吸入格栅8、过滤器9和喇叭口 10,其中,上述过滤器9用于除去从上述吸入格栅8吸入的空气中的灰尘等,上述喇叭口 10在上述过滤器9的上方将从吸入口 6吸入的空气引导至壳体3内。在各吹出口 7中设有在未图示的电动机的作用下绕沿该吹出口 7的长边方向延伸的轴摆动的翼11。送风机4是将空调室内的空气经由上述吸入口 6吸入至壳体3内并朝外周方向吹出的离心送风机,构成该送风机4的电动机12隔着防振橡胶13固定于壳体3。另夕卜,图I中,符号14是贮存来自热交换器I的冷凝水的泄水盘,符号15是配置于壳体3内周面的隔热材。如图2所示,热交换器I是以围绕送风机4外周的方式弯曲形成的交叉翅片管式热交换器面板,其通过制冷剂配管而与设置在室外等的未图示的室外机连接。该热交换器I构成为能在制冷运转时作为在其内部流动的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而在制热运转时作为在其内部流动的制冷剂的冷凝器起作用。此外,热交换器I与经由吸入口 6吸入至壳体3内并从送风机4的风扇转子16吹出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能在制冷运转时对空气进行冷却,在制热运转时对空气进行加热。在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I中,沿空气流动方向(图2中,以点划线的箭头表示,以送风机4为中心朝向径向外侧方向)配置有三列导热管20,在该导热管20的外周安装有多片板状翅片21。此外,如图3所示,沿与气流大致正交的方向(图I中上下方向)设有六层上述导热管20。作为上述导热管20及板状翅片21的材质,能分别采用一般的材料即铜及招。在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I中,最上风侧即最内列的导热管20a的直径最细。即,在作为蒸发器起作用的制冷运转时,将被膨胀阀(未图示)降低压力的制冷剂(含有较多液态制冷剂的湿润状态的制冷剂)供给到最内列的导热管20a,并从最下风侧的最外列的导热管20c将湿润状态或气体状态的制冷剂朝后面的压缩机(未图示)送出(图2的黑箭头)。另一方面,在 作为冷凝器起作用的制热运转时,将被压缩机压缩后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供给到最外列的导热管20c,并从最内列的导热管20a将液态制冷剂或被过冷却后的液态制冷剂供给到后面的膨胀阀(图2的空心箭头)。在热交换器I的导热管20中,最内列的导热管20a的直径最细。具体而言,最内列的导热管20a的外径Dl为4mm,中间列的外径D2的导热管20b的外径为5mm,最外列的导热管20c的外径D3为6mm。即,按满足以下条件的方式选定三列的管径D1 < D2 < D3,5mm ≤ D3 ≤ 10mm,且 0. 5 ≤ D1/D3 < I 或 0. 75 ≤ D2/D3 < I。此外,在制冷运转时和制热运转时,在直径最细的最内列的导热管20a中都流动有液态制冷剂或含有较多液态制冷剂的湿润状态的制冷剂。当使供这种制冷剂流动的最内列的导热管20a的管径形成得较细时,在该导热管20a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速变大,其结果是,管内的制冷剂与管外的空气之间的热传导效率提高。藉此,能提高热交换效率。另一方面,对于液态制冷剂较少的处于湿润状态或过热状态的制冷剂,即便将管径形成得较细,热传导率也不会有液态制冷剂时那种程度的提高,而只会导致压力损失变大,因此将上述导热管20b及导热管20c的管径D2、D3形成得比最内列的导热管20a的外径Dl大。藉此,能抑制压力损失的增大,并能提高热交换性能。图4 图5是分别表示Dl < D2 < D3情形下的本发明的热交换器的性能的图表。在图4中,使最下风侧的导热管的管径D3、两个导热管的管径比、具体是指直径最细的最上风侧的导热管的管径Dl与最下风侧的导热管的管径D3的比(D1/D3)变化,来评价热交换器的性能。另一方面,在图5中,使上述D3、中间的导热管的管径D2与最下风侧的导热管的管径D3的比(D2/D3)变化,来评价热交换器的性能。在图4 图5中,在最下风侧的导热管的管径D3为5mm、6. 35mm及7mm这三种情形下,对热交换器的性能进行验证。在各种情形下,将Dl = D2 = D3时的热交换器的能力设为I. 00 (参照值),并以与该能力的相对比来评价热交换器的性能。从图4可知,在管径D3为5mm、6. 35mm及7mm这三种情形下均存在如下现象随着管径比(D1/D3)越来越小于1,在初期,热交换器的能力比三列的管径都相等时的热交换器的能力大,但不久将迎来峰值,然后变小。考虑是因为,在初期,将管径形成得较细在提高热交换效率方面的效果大,有助于能力提高,但不久后,在管径过细引起的压力损失的增大的影响下,能力逐渐降低。后面的图5 图7中的变化(初期能力提高,不久迎来峰值,随后能力降低这一变化)也可以考虑是因为同样的原因。此外,有管径D3越小则越早迎来峰值的趋势。此外,可知当管径比(D1/D3)为0. 5时,管径D3为5mm的情形下的热交换器的能力与三列的管径都相等的情形下的热交换器的能力大致相等。此夕卜,从图5可知,在管径D3为5mm、6. 35mm及7mm这三种情形下均存在如下现象随着管径比(D2/D3)越来越小于1,在初期,热交换器的能力比三列的管径都相等时的热交换器的能力大,但不久将迎来峰值,然后变小。此外,可知当管径比(D2/D3)为0.75时,管径D3为5mm的情形下的热交换器的能力与三列的管径都相等的情形下的热交换器的能力
大致相等。在图4 图5中,最大管径D3的值为7mm,但可以推测即便在管径D3比7mm大时,也具有与管径D3为5mm、6. 35mm或7mm的情形同样的趋势。
以上,根据图4 图5可知,当满足5mm彡D3彡10mm,且0. 5彡D1/D3 < I、0. 75 ( D2/D3 < I这一条件时,与三列的管径都相等的情形(D1 = D2 = D3)相比,更能提高热交换器的性能。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最内列的导热管20a朝最外列的导热管20c、即沿远离最内列的导热管20a的方向,直径按4mm、5mm、6mm逐级增大。通过将供液态制冷剂或含有较多液态制冷剂的湿润状态的制冷剂流动的导热管的管径做成最小,并以液态制冷剂的比例越小则导热管的管径越大的方式使上述管径逐级变化,能使热传导率的提高与压力损失的增大保持平衡,并能进一步提高热交换性能。在本发明中,最内列的导热管20a并不限定于4mm,只要是三列导热管中最细的即可,能在例如3 7_的范围内适当选定。由于在上述范围内能确保一定程度的制冷剂流量并能提高热传导率,因此最好在3 4mm的范围内进行选定。此外,中间列的导热管20b的管径能在例如4 8mm的范围内进行选定。此外,最外列的导热管20c的管径能在例如5 IOmm的范围内进行选定。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安装于最内列的导热管20a的翅片21a的宽度Wl比安装于中间列的导热管20b的翅片21b的宽度W2及安装于最外列的导热管20c的翅片21c的宽度W3大。具体而言,宽度W1、W2及W3分别为13mm、IOmm及10mm。通过这样增加供液态制冷剂或含有较多液态制冷剂的湿润状态的制冷剂流动的、直径最细的最内列的导热管20a的翅片21a的面积,即增加使热传导率提高的导热管周边的翅片的面积,能进一步提闻热交换性能。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三列导热管的管径D1、D2、D3设定为Dl < D2 < D3,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只要将最上风侧或最下风侧的导热管的管径设置成最细即可,可设定为Dl < D2 = D3,也可设定为Dl = D2 < D3。S卩,在Dl < D2 = D3的情形下,按满足4mm彡D3彡IOmm且0. 6彡D1/D3 < I这一条件的方式选定三列导热管的管径Dl、D2、D3。此外,在Dl = D2 < D3的情形下,按满足5mm彡D3彡IOmm且0. 64彡D1/D3 < I这一条件的方式选定三列导热管的管径Dl、D2、D3。图6是表示设定为Dl < D2 = D3情形下的本发明的热交换器的性能的图表。使最下风侧的导热管的管径D3、两个导热管的管径比、具体是指直径最细的最上风侧的导热管的管径Dl与最下风侧的导热管的管径D3的比(D1/D3)变化,来评价热交换器的性能。图6中,在最下风侧的导热管的管径D3为3. 2mm、4mm、5mm、7mm、8_及9. 52mm这六种情形下,对热交换器的性能进行验证。在各种情形下,将Dl = D2 = D3时的热交换器的能力设为I. 00 (参照值),并以与该能力的相对比来评价热交换器的性能。从图6可知,在管径D3为4mm、5mm、7mm、8mm及9. 52mm这五种情形下均存在如下现象随着管径比(D1/D3)越来越小于1,在初期,热交换器的能力比三列的管径都相等时的热交换器的能力大,但不久将迎来峰值,然后变小。有管径D3越小则越早迎来峰值的趋势。此外可知,当管径比(D1/D3)为0.6时,管径D3为4mm的情形下的热交换器的能力与三列的管径都相等的情形下的热交换器的能力大致相等。此外可知,在管径D3为3. 2mm的情形下,随着管径比(D1/D3)越来越小于1,热交换器的能力逐渐变小。考虑这是因为,D3的管径过细时,只存在压力损失增大的影响,即便、减小管径比(D1/D3),也不会提高热交换能力,相反会降低热交换能力。以上可知,在Dl < D2 = D3的情形下,当满足4mm彡D3彡IOmm且0. 6 ( D1/D3
<I这一条件时,与三列的管径都相等的情形(Dl = D2 = D3)相比,更能提高热交换器的性能。图7是表示设定为Dl = D2 < D3情形下的本发明的热交换器的性能的图表。使最下风侧的导热管的管径D3、两个导热管的管径比、具体是指直径最细的最上风侧的导热管的管径Dl与最下风侧的导热管的管径D3的比(D1/D3)变化,来评价热交换器的性能。图7中,在最下风侧的导热管的管径D3为3. 2mm、4mm、5mm、6. 35mm、7mm、8_及9. 52mm这七种情形下,对热交换器的性能进行验证。在各种情形下,将Dl = D2 = D3时的热交换器的能力设为I. 00 (参照值),并以与该能力的相对比来评价热交换器的性能。 从图7可知,在管径D3为5mm、6. 35mm、7mm、8mm及9. 52mm这五种情形下均存在如下现象随着管径比(D1/D3)越来越小于1,在初期,热交换器的能力比三列的管径都相等时的热交换器的能力大,但不久将迎来峰值,然后变小。此外可知,当管径比(D1/D3)为0. 64时,管径D3为5mm的情形下的热交换器的能力与三列的管径都相等的情形下的热交换器的能力大致相等。此外可知,在管径D3为3. 2mm及4mm的情形下,随着管径比(D1/D3)越来越小于1,热交换器的能力变小。考虑这是因为,D3的管径过细时,只存在压力损失增大的影响,即便减小管径比(D1/D3),也不会提高热交换能力,相反会降低热交换能力。以上可知,在Dl = D2 < D3的情形下,当满足5mm彡D3彡IOmm且0. 64彡D1/D3
<I这一条件时,与三列的管径都相等的情形(Dl = D2 = D3)相比,更能提高热交换器的性能。(其它变形例)上述实施方式仅是例示,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热交换器配置于送风机的吹出侧,但也能将本发明应用于配置在送风机的吸入侧的热交换器中。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室内机的热交换器为对象,但也能将本发明应用于室外机的热交换器。此外,本发明的热交换器并不限定于空调机用的热交换器,还能应用于可使在管内流动的制冷剂与空气彼此进行热交换的其它设备、例如制冷装置用的热交换器。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进行制冷和制热的空调机的室内机为对象,但也能应用于仅进行制冷或制热的空调机的室内机。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围绕中央的送风机的方式配置有大致环状的热交换器,但只要沿气流方向配置三列导热管即可,能根据设置空间等适当选定热交换器的形状、配置。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气流与制冷剂流的关系是在制冷运转时平行流动,在制热运转时对向流动,但它们的关系也可以倒过来。即,能在制冷运转时从最下风侧的导热管供给通过膨胀阀后的制冷剂,而在制热运转时从最上风侧的导热管供给被压缩机压缩后的制冷剂。此时,由于液态制冷剂或含有较多液态制冷剂的湿润状态的制冷剂在最下风侧的导热管中流动,因此将该最下风侧的导热管的管径设定得最细。(符号说明)
I热交换器2室内机4送风机20导热管
21 翅片
权利要求
1.一种热交换器(I),其是在供制冷剂流动的导热管(20)的外周上安装有多片板状翅片(21)、并与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沿空气流动方向配置有三列导热管(20a、20b、20c), 所述三列导热管(20a、20b、20c)中,所述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使用时的入口侧导热管或者所述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使用时的出口侧导热管直径最细, 在最上风侧的导热管直径最细的情形下,当将该最上风侧的导热管的管径设为D1,将中间的导热管的管径设为D2,将最下风侧的导热管的管径设为D3时,Dl < D2 = D3,4mm ≤ D3 ≤ 10mm,且 O. 6 ( D1/D3 < 1, 在最下风侧的导热管直径最细的情形下,当将该最下风侧的导热管的管径设为D1,将中间的导热管的管径设为D2,将最上风侧的导热管的管径设为D3时,Dl < D2 = D3,4mm ≤ D3 ≤ 10mm,且 O. 6 ≤ D1/D3 < I。
2.一种热交换器(I),其是在供制冷剂流动的导热管(20)的外周上安装有多片板状翅片(21)、并与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沿空气流动方向配置有三列导热管(20a、20b、20c), 所述三列导热管(20a、20b、20c)中,所述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使用时的入口侧导热管或者所述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使用时的出口侧导热管直径最细, 在最上风侧的导热管直径最细的情形下,当将该最上风侧的导热管的管径设为D1,将中间的导热管的管径设为D2,将最下风侧的导热管的管径设为D3时,Dl = D2 < D3,5mm ≤ D3 ≤ 10mm,且 O. 64 ( D1/D3 < 1, 在最下风侧的导热管直径最细的情形下,当将该最下风侧的导热管的管径设为D1,将中间的导热管的管径设为D2,将最上风侧的导热管的管径设为D3时,Dl = D2 < D3,5mm ≤ D3 ≤ 10mm,且 O. 64 ≤ D1/D3 < I。
3.一种热交换器(I),其是在供制冷剂流动的导热管(20)的外周上安装有多片板状翅片(21)、并与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 沿空气流动方向配置有三列导热管(20a、20b、20c), 所述三列导热管(20a、20b、20c)中,所述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使用时的入口侧导热管或者所述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使用时的出口侧导热管直径最细, 在最上风侧的导热管直径最细的情形下,当将该最上风侧的导热管的管径设为D1,将中间的导热管的管径设为D2,将最下风侧的导热管的管径设为D3时,Dl < D2 < D3,5mm ≤ D3 ≤ IOmm, O. 5 ( D1/D3 < 1,且 O. 75 ≤ D2/D3 < 1, 在最下风侧的导热管直径最细的情形下,当将该最下风侧的导热管的管径设为D1,将中间的导热管的管径设为D2,将最上风侧的导热管的管径设为D3时,Dl < D2 < D3,5mm< D3 ≤ IOmm,O. 5 ( D1/D3 < 1,且 O. 75 ( D2/D3 < I。
4.如权利要求I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I),其特征在于, 所述直径最细的导热管的管径在3 4mm的范围内。
5.如权利要求I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I),其特征在于, 安装在所述直径最细的导热管(20a)上的板状翅片(21a)的宽度比安装在其它导热管(20b,20c)上的板状翅片(21b,21c)的宽度大。
6.—种室内机(2),其包括权利要求I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热交换器(I)、使空气在该热交换器(I)中流动的送风机(4),其特征在于, 所述直径最细的导热管配置于最上风侧,在制冷运转时,在导热管中流动的制冷剂与气流平行流动,在制热运转时,在导热管中流动的制冷剂与气流对向流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室内机(2),其特征在于, 所述直径最细的导热管的管径在3 4mm的范围内。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室内机(2),其特征在于,安装在所述直径最细的导热管(20a)上的板状翅片(21a)的宽度比安装在其它导热管(20b,20c)上的板状翅片(21b,21c)的宽度大。
9.如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室内机(2),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机(4)配置于在顶板后面配置的壳体(3)的大致中央,所述热交换器(I)以围绕所述送风机(4)的方式配置于所述壳体(3)内,且所述热交换器(I)的最内侧的导热管(20a)或最外侧的导热管(20c)直径最细。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室内机(2),其特征在于, 所述直径最细的导热管(20a)配置于最内侧,在制冷运转时,在导热管中流动的制冷剂与气流平行流动,在制热运转时,在导热管中流动的制冷剂与气流对向流动。
全文摘要
一种热交换器,能抑制压力损失增大并能提高热交换性能。该热交换器(1)在供制冷剂流动的导热管(20)的外周上安装有多片板状翅片(21),与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沿空气流动方向配置有三列导热管(20a、20b、20c)。所述三列导热管(20a、20b、20c)中,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使用时的入口侧导热管或者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使用时的出口侧导热管直径最细。在最上风侧的导热管直径最细的情形下,当将该最上风侧的导热管的管径设为D1,将中间的导热管的管径设为D2,将最下风侧的导热管的管径设为D3时,D1<D2=D3,4mm≤D3≤10mm且0.6≤D1/D3<1。在最下风侧的导热管直径最细的情形下,当将该最下风侧的导热管的管径设为D1,将中间的导热管的管径设为D2,将最上风侧的导热管的管径设为D3时,D1<D2=D3,4mm≤D3≤10mm且0.6≤D1/D3<1。
文档编号F25B39/00GK102639954SQ201080049660
公开日2012年8月15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26日 优先权日2009年11月4日
发明者泽水英树, 神藤正宪, 织谷好男, 菊池芳正, 赤井宽二 申请人: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