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机及其分液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24748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压缩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压缩机及其分液器。



背景技术:

目前,分液器主要起到气液分离以及吸气消音的作用。而起到气液分离作用的关键部件是滤网支架,气流经滤网支架的分流后冲向分液器筒体内壁面,密度较大的液体将会被壁面吸附,最终下落到分液器底部,而密度较小的气体则改变原来的气流方向后全部汇集在分液器的直管内,由于直管的流动面积有限,这就导致了直管会产生较大的压力脉动以及流动阻力,从而降低压缩机的噪声水平以及性能水平,影响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目前的分液器的直管会产生较大的压力脉动以及流动阻力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减小直管产生较大的压力脉动以及流动阻力的分液器,同时还提供了上述分液器的压缩机。

上述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分液器,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进气管及排气弯管,所述进气管与所述排气弯管分别设置于所述壳体的两端,所述进气管与所述排气弯管连通;

下支撑板,安装于所述壳体中;及

多根直管,安装于所述下支撑板上,且,多根所述直管的一端与所述排气弯管连通,多根所述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进气管连通;

气液混合冷媒由所述进气管进入所述壳体后并分离,分离后的气态冷媒通过多根所述直管输送给所述排气弯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根所述直管的端部与所述排气弯管的端部之间存在预设距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下支撑板能够分隔所述壳体并密封形成缓冲腔,所述排气弯管的一端位于所述缓冲腔中,且,多根所述直管的一端伸出所述下支撑板并位于所述缓冲腔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根所述直管的端部与所述排气弯管的端部之间的最小的所述预设距离小于等于3mm。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多根所述直管的直径不等;

多根所述直管的长度不等。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液器还包括上支撑板,所述上支撑板安装于所述壳体中,且,位于所述下支撑板的上方;

所述上支撑板密封所述壳体形成储液腔,多根所述直管的另一端穿设所述储液腔及所述上支撑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储液腔的高度大于等于多根所述直管中最短的一个所述直管的长度的1/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支撑板上设置有多个通孔,所述通孔连通所述进气管及所述储液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直管上设置有上回油孔,所述上回油孔位于所述上支撑板的下方,且,所述上回油孔位于所述下支撑板的上方。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上回油孔到所述下支撑板之间的距离为所述储液腔的高度的1/6~1/2。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排气弯管位于所述缓冲腔的端部的外周面上设置有下回油孔,所述上回油孔与所述下回油孔连通。

还涉及一种压缩机,包括泵体组件及如上述任一技术特征所述的分液器;

所述分液器的进气管与所述泵体组件的排气孔连通,所述分液器的排气弯管与所述泵体组件的泵体吸气管连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的压缩机及其分液器,结构设计简单合理,通过多根直管能够将分液器分离出的气态冷媒输出给排气弯管,多根直管能够增加气态冷媒的通流截面面积,进而便于气态冷媒在直管中流动,使得气态冷媒的流动阻力大大减小, 便于气态冷媒通过排气弯管流到泵体组件的气缸中,降低压缩机的吸气功耗;同时,气态冷媒的流动阻力减小还能够保证气态冷媒能够平稳流动,缓解直管内的压力脉动,降低泵体组件的吸气气流噪声,进而压缩机的噪声,保证压缩机的噪声水平及性能水平,便于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发明一实施例的分液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00-分液器;

110-壳体;

111-进气管;

112-排气弯管;1121-下回油孔;

120-下支撑板;

130-直管;

131-上回油孔;

140-上支撑板;

141-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压缩机及其分液器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参见图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分液器100,包括壳体110、下支撑板120及多根直管130。

在本发明中,壳体110具有进气管111及排气弯管112,进气管111与排气弯管112分别设置于壳体110的两端,进气管111与排气弯管112连通。壳体110的进气管111与压缩机的泵体组件的排气孔连通,壳体110的排气弯管112与压缩机的泵体组件的泵体吸气管连通。压缩机在工作时,泵体组件的排气孔 能够排出润滑油与气态冷媒的混合物,为了便于简要说明,记润滑油与气态冷媒的混合物为气液混合冷媒。分液器100能够将气液混合冷媒中润滑油和气态冷媒,进而使得气态冷媒回到压缩机的泵体组件中继续进行压缩,润滑油可以回到压缩机中以防止压缩机中的内部配件之间的磨损,保证压缩机的可靠性,延长压缩机的使用寿命。

该气液混合冷媒通过进气管111进入到分液器100中,进而实现对气液混合冷媒进行气液分离。壳体110中还设置有过滤网,气液混合冷媒经过滤网的分流后冲向分液器100的壳体110的内壁,密度较大的润滑油液体将会被壁面吸附,并沿着壳体110的内壁下滑,最终滑落到分液器100的底部,而密度较小的气态冷媒则改变原来的气流方向后全部汇集在分液器100的多根直管130内,进而通过多根直管130将气态冷媒输送到壳体110的排气弯管112中,再由排气弯管112将气态冷媒通过泵体吸气管输送到泵体组件中。

下支撑板120安装于壳体110中。下支撑板120是用来固定多根直管130的,通过下支撑板120使得多根直管130在壳体110中的位置固定,防止分离后的气态冷媒通过多根直管130输送到排气弯管112中时直管130的位置发生窜动,使得气态冷媒的输送平稳,降低压缩机的噪声,保证压缩机的噪声水平,同时,还能够保证气态冷媒的输送效率,保证泵体组件中的气态冷媒的量足够,使得压缩机能够正常运行,保证压缩机的性能水平。

多根直管130安装于下支撑板120上,且,多根直管130的一端与排气弯管112连通,多根直管130的另一端与进气管111连通,气液混合冷媒由进气管111进入壳体110后并分离,分离后的气态冷媒通过多根直管130输送给排气弯管112。多根直管130连通进气管111与排气弯管112,并且,壳体110的上方为分离腔,过滤网设置于该分离腔中,分离腔中能够对气液混合冷媒进行分离,使得液态的润滑油沿着壳体110的内壁滑落,气态冷媒则进入到多根直管130中。也就是说,直管130的端部与进气管111的端部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使得气液混合冷媒在该一定的距离中分离,防止气液混合冷媒未经分离直接进入到直管130中,以免影响压缩机的性能。

多根直管130相较于现有的单个直管而言,多根直管130能够增加气态冷 媒的通流截面面积,使得气态冷媒便于流到直管130中,减小直管130中的气态冷媒的流动阻力,降低泵体吸气管的吸气功耗,进而提升压缩机的性能水平。同时,多根直管130能够保证气态冷媒在直管130中流动平稳,降低泵体吸气管在吸气的过程中气态冷媒在直管130中的压力脉动,进而降低吸气气流噪声,降低了压缩机的噪声,改善了压缩机整机的噪声水平。

目前,分液器主要起到气液分离以及吸气消音的作用。而起到气液分离作用的关键部件是滤网支架,气流经滤网支架的分流后冲向分液器筒体内壁面,密度较大的液体将会被壁面吸附,最终下落到分液器底部,而密度较小的气体则改变原来的气流方向后全部汇集在分液器的直管内,由于直管的流动面积有限,这就导致了直管会产生较大的压力脉动以及流动阻力,从而降低压缩机的噪声水平以及性能水平,影响使用。本发明的分液器100通过多根直管130能够将分液器100分离出的气态冷媒输出给排气弯管112,多根直管130能够增加气态冷媒的通流截面面积,进而便于气态冷媒在直管130中流动,使得气态冷媒的流动阻力大大减小,便于气态冷媒通过排气弯管112流到泵体组件的气缸中,降低压缩机的吸气功耗;同时,气态冷媒的流动阻力减小还能够保证气态冷媒能够平稳流动,缓解直管130内的压力脉动,降低泵体组件的吸气气流噪声,进而压缩机的噪声,保证压缩机的噪声水平及性能水平,便于使用。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下支撑板120能够分隔壳体110并密封形成缓冲腔,排气弯管112的一端位于缓冲腔中,且,多根直管130的一端伸出下支撑板120并位于缓冲腔中。缓冲腔能够缓存分离后的气态冷媒。下支撑板120密封壳体110,使得缓冲腔中的气态冷媒不会发生泄露问题避免与润滑油再次混合,使得进入到泵体组件中的气态冷媒的纯度,进而保证泵体组件能够正常运行,进而保证压缩机的性能水平。直管130的一端位于缓冲腔中,能够使得分离后的气态冷媒输送到缓冲腔中,排气弯管112再将缓冲腔中的气态冷媒输送给泵体组件,这样能够有效降低连接泵体吸气管的排气弯管112内部的压力脉动,进而降低吸气时气流的噪声,保证压缩机的噪声水平。

进一步地,多根直管130的端部与排气弯管112的端部之间存在预设距离。也就是说,多根直管130的端部不直接与排气弯管112的端部直接连接,即, 多根直管130先将分离后的气态冷媒输送到缓冲腔中,然后,缓冲腔中的气态冷媒在通过排气弯管112输送到泵体组件中,这样能够防止气态冷媒直接进入排气弯管112,以防止增加气态冷媒在排气弯管112中的流通阻力,保证气态冷媒能够平稳流动,降低排气管中的气态冷媒的压力脉动,降低吸气功耗与吸气噪声,保证了压缩机的性能水平及噪声水平。

再进一步地,多根直管130的端部与排气弯管112的端部之间的最小的预设距离小于等于3mm。多根直管130的端部与排气弯管112的端部之间的距离过大会使得缓冲腔中的气态冷媒发生混流流动,进而使得流到排气弯管112中的气态冷媒的压力脉动增加,增加泵体吸气管在吸气时的噪声,降低压缩机的噪声水平。根直管130的端部与排气弯管112的端部之间的距离过小,会使得气态冷媒直接流到排气弯管112中,缓冲腔的缓冲作用不能体现,进而降低排气弯管112中的气态冷媒的压力脉动的效果较小。因此,多根直管130的端部与排气弯管112的端部之间的最小的预设距离在小于等于3mm的范围内时,降低排气弯管112中的气态冷媒的压力脉动的效果较好,进而降低压缩机的噪声,保证压缩机的噪声水平。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多根直管130的直径不等;多根直管130的长度不等。壳体110内的多根直管130的直径可以不同,这样能够便于分离后的气态冷媒的流动,增加气态冷媒的通流截面面积,使得直管130内的气态冷媒的流动阻力大大降低。同时,壳体110内的多根直管130的长度也可以不等,这样能够保证气态冷媒在直管130中的流动路径不同,防止缓冲腔中的气态冷媒量过多,保证排气弯管112中的气态冷媒的流动阻力,进而降低压缩机的吸气功耗,保证压缩机的性能。当然,多根直管130的直径也可以相等;多根直管130的长度也可以相等。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分液器100还包括上支撑板140,上支撑板140安装于壳体110中,且,位于下支撑板120的上方;上支撑板140密封壳体110形成储液腔,多根直管130的另一端穿设储液腔及上支撑板140。上支撑板140也能够密封壳体110,使得上支撑板140、下支撑板120与壳体110的内壁共同围成储液腔,分离后的润滑油存储在储液腔中。同时,多根直管130的另一端穿 设储液腔并伸出上支撑板140,使得分离后的气态冷媒能够流到缓冲腔中,防止气态冷媒与润滑油在储液腔中再次混合,提高气液分离效率。

进一步地,上支撑板140上设置有多个通孔141,通孔141连通进气管111及储液腔。分离后的润滑油沿着壳体110的内壁滑落,进而通过上支撑板140上的通孔141流到储液腔中,以便于润滑油的存储。通孔14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通孔141均匀或者非均匀的分布在上支撑板140上。

进一步地,上支撑板140与下支撑板120之间的距离不宜太小,具体的,储液腔的高度大于等于多根直管130中最短的一个直管130的长度的1/2。储液腔的高度过高会使得分液体的体积增加,进而增加压缩机的体积,不便于用户使用。储液腔的高度过低,又不能存储过多的润滑油。因此,储液腔的高度大于等于多根直管130中最短的一个直管130的长度的1/2是一个比较合理的高度,储液腔的高度在此范围内,能够保证缓冲腔及分离腔的高度,便于分液器100的气液分离,同时,还能够保证缓冲腔中的气态冷媒能够平稳流动,进而降低排气弯管112中的压力脉动,降低压缩机的噪声。

作为一种可实施方式,直管130上设置有上回油孔131,上回油孔131位于上支撑板140的下方,且,上回油孔131位于下支撑板120的上方。进一步地,排气弯管112位于缓冲腔的端部的外周面上设置有下回油孔1121,上回油孔131与下回油孔1121连通。上回油孔131与下回油孔1121是用来回油的,上回油孔131与下回油孔1121形成回油路径,可以尽量保证分液器100的储液能力不受影响。再进一步地,上回油孔131到下支撑板120之间的距离为储液腔的高度的1/6~1/2,以保证回油效果。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包括泵体组件及上述实施例中的分液器100;分液器100的进气管111与泵体组件的排气孔连通,分液器100的排气弯管112与泵体组件的泵体吸气管连通。压缩机在分液器100中设置有多个弯管,由于直管130个数的增加,其通流截面积也增大,进而使得直管130中的气态冷媒的流动阻力大大减小,降低压缩机的吸气功耗。同时,下支撑板120和分液器100的壳体110密封形成大缓冲腔,使得气态冷媒能够平稳流动,进而可以有效降低连接泵体吸气管的排气弯管112中的气态冷媒的压力脉动,降低了分液器 100的吸气气流噪声。

本发明的压缩机的分液器100采用多根直管130可以有效减小直管130中的气态冷媒的流动阻力,降低泵体吸气管的吸气阻力,进而减小了吸气功耗,提升了压缩机的整机性能水平。同时,由下支撑板120和壳体110形成的缓冲腔,这样能够有效降低连接泵体吸气管的排气弯管112内部的压力脉动,进而降低吸气时气流的噪声,保证压缩机的噪声水平。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