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回热功能及换向功能的储液干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12429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回热功能及换向功能的储液干燥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带回热功能及换向功能的储液干燥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干燥器只具有储液干燥的功能,如果需要增加回热功能,就需要在整个系统回路中增加同轴管来实现。如果想增加换向功能,则需要在空调系统中设置两条循环回路,例如一条制热循环、一条制冷循环,每一个循环回路中设置一个干燥器,同时要设置单独的三通换向阀或截止阀。需要多个部件进行连接,成本高,结构复杂,占用发动机舱空间,且不利于机舱布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回热功能及换向功能的储液干燥器,其能够通过自动换向装置将干燥器的罐体与换热器、蒸发器等装置连通,通过自动换向装置的转动即可实现制冷、制热等模式下连接装置的切换,连接部件较小且集成在干燥器罐体的开口端,避免了多余连接部件和管道占用机舱空间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带回热功能及换向功能的储液干燥器,其包括:罐体、自动换向装置、引流管和内通管,所述罐体的一端开口,所述自动换向装置设置于所述罐体的开口端,所述引流管和所述内通管均设置于所述罐体内,所述内通管和所述引流管均与所述自动换向装置连通。

优选地,所述自动换向装置包括换向开关和换向接头,所述换向开关设置于所述换向接头内,所述换向接头与所述内通管和所述引流管均连接。

优选地,还包括电动机,所述电动机与所述换向开关的控制端连接。

优选地,所述换向接头上设置有用于连通换热器的第一连通口、用于连通压缩机的第二连通口、第三连通口和第四连通口,所述第一连通口、所述第二连通口均与所述罐体连通,所述第三连通口与所述引流管连通,所述引流管的另一端设置于所述罐体的底端,所述第四连通口与所述内通管连通。

优选地,所述换向接头上还设置有用于连通膨胀阀的第五连通口,所述第五连通口与所述罐体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四连通口包括第四输入口和第四输出口,所述内通管包括一端连通的输入管和输出管,所述输入管远离所述输出管的一端与所述第四输入口连通,所述输出管远离所述输入管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输出口连通。

优选地,还包括过滤干燥层,所述过滤干燥层设置于所述罐体内,所述过滤干燥层套设于所述引流管、所述输入管和所述输出管。

优选地,所述过滤干燥层包括过滤网、干燥剂和石棉网,所述干燥剂夹设于所述过滤网和所述石棉网之间。

优选地,所述过滤网为钢制的筛网。

优选地,所述内通管为铝制管道。

上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带回热功能及换向功能的储液干燥器,针对现有技术的干燥器增加换向等功能时需要增加较多连接部件和管道导致结构复杂且占用较多发动机舱空间的技术问题,所述干燥器应用于所述空调系统。通过自动换向装置将干燥器的罐体与换热器、蒸发器等装置连通,通过自动换向装置的转动即可实现制冷、制热等模式下连接装置的切换,连接部件较小且集成在干燥器罐体的开口端,避免了多余连接部件和管道占用机舱空间的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提供的干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提供的干燥器的转向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提供的干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提供的干燥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汇总:

干燥器100;

罐体120;

自动换向装置140,换向开关142;

换向接头144,盖体145,第一连通口1451,第二连通口1452,第三连通口1453,第四连通口1454,第五连通口1455,第六连通口1456;

换向管146,第一凸块147,第二凸块148;

引流管160;

内通管170,输入管172,输出管174;

过滤干燥层18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竖直”、“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至图4,示出了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带回热功能及换向功能的储液干燥器100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干燥器100包括罐体120、自动换向装置140、引流管160和内通管170,所述引流管160和所述内通管170均设置于所述罐体120内,所述自动换向装置140设置于所述管体的开口端,所述引流管160和所述内通管170均与所述自动换向装置140连通。

请参见图1和图4,所述罐体120为一端开口的管状结构,所述罐体120设置有容纳腔室和开口端。所述罐体120优选为隔热防潮、防腐蚀的材料制成。

请参见图3,所述引流管160包括管本体、设置于所述管本体两端的第一管口和第二管口,所述第一管口和所述第二管口通过所述管本体连通。所述引流管160竖直设置于所述罐体120内,所述引流管160的第一管口设置于所述罐体120的开口端,所述第二管口设置于所述罐体120的底部。

请参见图2和图4,所述自动换向装置140包括换向开关142和换向接头144,所述换向开关142设置于所述换向接头144内。

所述换向接头144包括盖体145和转换管146,所述转换管146设置于所述盖体145的端面上。所述转换接头包括六个连通口,分别为第一连通口1451、第二连通口1452、第三连通口1453、第四连通口1454、第五连通口1455和第六连通口1456,六个所述连通口均与所述罐体120连通。所述盖体145包括换向区和连通区,所述换向区为所述转换管146盖合在所述盖体145的区域,所述连通区为所述盖体145除所述换向区之外的区域。所述第三连通口1453和所述第四连通口1454相对设置于所述转换区,所述第一连通口1451和所述第五连通口1455相对设置于所述转换区,优选地,所述第一连通口1451与所述第五连接口1455之间的连线垂直于所述第三连通口1453和第四连通口1454之间的连线。所述换向管146和所述盖体145可以一体加工,也可以通过螺钉等连接件将换向管146和盖体145固定连接。

所述换向管146包括换向管体、第一凸块147和第二凸块148,换向管体为两端开口的管状结构,所述换向管体的一端与所述盖体145的换向区连通,所述换向管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罐体120连通。所述换向管体上相对设置有所述第一凸块147和所述第二凸块148,所述第一凸块147内设置有与所述换向管体连通的第一连通口1451,所述第二凸块148内设置有与所述换向管体连通的第五连通口1455,所述第一连通口1451和所述第五连通口1455均通过所述换向管146体与所述罐体120连通。

所述换向开关142包括控制部和开关,所述控制部和所述开关连接。所述开关设置于所述换向管146内,所述开关可以控制所述盖体145的换向区内第一连通口1451或者第五连通口1455的连通。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自动换向装置140还可以包括电机,所述电机与所述换向开关142的控制部连接。所述电机可以通过与所述换向开关142的控制部的电信号流通实现对所述开关的转换方向的控制。

所述内通管170包括输入管172和输出管174,所述输入管172的设置于所述罐体120底端的一端开口与所述输出管174的设置于所述罐体120底端的一端开口相连通,所述输入管172的远离所述输出管174的一端与所述第四连通口1454连通,所述输出管174的远离所述输入管172的一端与所述第六连通口连通。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干燥器100还可以包括过滤干燥层180,所述过滤干燥层180设置于所述罐体120内。所述过滤干燥层180可以包括过滤网、干燥剂和石棉网,所述过滤网和所述石棉网之间夹设所述干燥剂。所述过滤网可以为钢制的筛网,所述干燥剂可以优选为XH-9或者XH-7等。所述过滤干燥层180的结构为一定厚度的、边缘与所述罐体120的内侧面贴合的圆柱结构。所述过滤干燥层180上设置有三个通孔,分别用于通过引流管160、内通管170的输入管172和输出管174。

上述本实施例提供的干燥器100在装配时,将所述引流管160和所述内通管170均放置于所述罐体120内,使所述内通管170的输入管172的自由端和输出管174的自由端均放置于管口,并将输入管172和所述输出管174的连接端分别穿过所述过滤干燥层180后在罐体120的底部相连通。将所述引流管160的第一管口放置于所述罐体120的管口,将所述引流管160的第二管口穿过所述过滤干燥层180上的通孔后到达罐体120的底部。将所述换向接头144的盖体145盖合在所述罐体120的开口端,将所述盖体145的第三连通口1453与所述引流管160的第一管口与连通,将所述第四连通口1454与所述内通管170的输入管172的自由端连通,将所述第六连通口1456与所述内通管170的输出管174的自由端连通。将所述换向开关142安装在所述换向管146内,将所述换向开关142的控制部与电机连接,即为完成了所述干燥器100的装配工作。

使用所述干燥器100时,将所述干燥器100的换向接头144的其他连通口连接到相应的外接设备上以实现制冷、制热或者换向等功能。将所述第一连通口1451连接到空调系统的室外换热器,将所述第二连通口1452连接到空调系统的压缩机,将所述第五连通口1455连接到空调系统的膨胀阀。优选地,在各个连通口周围设置螺纹孔,通过螺钉和螺纹孔实现与外接设备的紧固连接。可以通过干燥器100实现下述两种主要工作方式:制冷和制热。

其一,汽车空调系统制冷加除霜循环,优选制冷剂为R134a。

通过电机将换向开关142转换到制冷模式,此时控制第一连通口1451至第六连通口均保持打开状态,直至整个制冷除霜循环结束。

从室外换热器流出的中低温、高压液态制冷剂通过所述换向接头144的第一连通口1451进入所述换向管146后到达盖体145的换向区,经由所述换向区的第四连通口1454进入与所述第四连通口1454连通的内通管170的输入口。制冷剂从内通管170的输入管172的输入口流通至输入管172的底部后经输出管174的输出口输出到第六连通口1456。通过第六连通口1456输出到与之连通的膨胀阀,通过膨胀阀的节流作用,使得制冷剂发生相变,变成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将气态制冷剂输送到蒸发器的蒸发作用后,再通过转换接头的第三连通口流入到与所述第三连通口连通的引流管,在所述引流管内流入所述干燥器100的罐体120的底部,在罐体120由下到上,通过过滤干燥层180的干燥后,从换向接头144的第二连通口1452流到压缩机内。

上述制冷剂的循环过程中,进入所述干燥器100的内通管170内的中低温、高压液态制冷剂和干燥器100的罐体120内部的低温、低压的气态制冷剂在罐体120内实现了换热过程,进一步降低了由室外换热器流入的制冷剂的温度,提高了制冷量。

通过上述制冷循环为汽车乘员舱提供温度适宜的冷气,为乘员舱降温的同时,还可以实现前挡风玻璃的除霜功能,方便驾驶员的驾驶。

其二,汽车空调系统的制热循环,优选制冷剂为R134a。

通过电机将换向开关转换到制热模式,此时第一连通口1451,第二连通口1452和第三连通口1453均打开,第四连通口1454、第五连通口1455和第六连通口1456均关闭,形成闭环,不参与制热循环。

从室外换热器流出的低温、低压气态制冷剂通过所述换向接头144的第一连通口1451进入所述换向管146后达到盖体145的换向区,经由所述换向区的第三连通口1453进入与所述第三连通口1453连通的所述引流管160的第一管口,到达所述引流管160的底部后流入所述罐体120的底部。气态制冷剂在所述罐体120内部由下至上的过程中,经过过滤干燥层180的过滤作用后,到达换向接头的盖体145,从所述换向接头144的第二连通口1452流到与之连通的压缩机内。

通过上述的制热循环可以为汽车乘员舱内的乘员提供温度适宜的暖气,实现乘员舱的升温功能。

通过电机控制换向开关142的旋转以实现换热功能,控制不同连通口的打开和关闭,进而实现制冷循环和制热循环的模式切换。

上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干燥器,针对现有技术的干燥器在增加换向时,需要增加较多的连接部件和管道,导致干燥器结构过于复杂且占用较多发动机舱空间的技术问题,本实施例提供的干燥器应用于汽车的空调系统。在干燥器的罐体的开口端设置自动换向装置,将自动换向装置与换热器、蒸发器等装置连通,通过电机控制自动换向装置的换向开关的转动,进而实现制冷、制热模式的自由切换。将转换部件集成于罐体开口端的自动转换装置,通过罐体内部的内通管和引流管与外接换热器、蒸发器等装置之间的制冷剂的流通,极大程度地减小了干燥器的体积,避免了多余连接部件和管道占用机舱空间,进一步方便了用户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