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闪蒸器及具有其的制冷装置。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采用闪蒸器的空调系统,可以将一级节流后的气态冷媒(这部分气态冷媒即使经过换热器也不参与换热、却占用了换热器的空间)分离出来,使气态冷媒不再经过换热器而直接回到压缩机,这样就减少了空调系统的压力损失同时也提高了换热器的效率。当进口管的冷媒干度过大(即气态冷媒占比大)或闪蒸器的进口管和出液管距离较近时,气态冷媒易从出液管流出并经过二级节流装置和蒸发器,此时气态冷媒几乎不提供冷量但占据了蒸发器的空间,进而增加蒸发器的压力损失,降低空调系统的工作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闪蒸器,可有效的防止气态冷媒进入出液管,同时保证隔板两侧底部液态冷媒的流通性,进而提高冷媒的气液分离效果。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制冷装置,包括上述闪蒸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闪蒸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分离腔室;出液管和进口管,所述出液管和所述进口管分别设在所述壳体的底部;出气管,所述出气管设在所述壳体的顶部;隔板,所述隔板设在所述分离腔室的内壁上且位于所述壳体的下部,所述隔板位于所述出液管和所述进口管之间,所述隔板的下表面与所述分离腔室的底壁之间具有间隙。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闪蒸器,可以减少闪蒸器中进口管和出液管之间的相互影响,避免从进口管流入到壳体内的冷媒直接从出液管排出,有效地防止壳体内分离出来的气态冷媒从出液管流出。另外也保证了隔板两侧底部液态冷媒的流通性,减少闪蒸器的无效容积,进而提高了闪蒸器内冷媒的气液分离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间隙的高度d的取值范围为1~1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隔板的高度h1的取值范围为20~15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出液管的一端伸入到所述壳体内。
具体地,所述出液管的伸入到所述分离腔室内的部分的长度h2的取值范围为0~20mm。
进一步地,所述进口管的一端伸入到所述壳体内。
具体地,所述进口管的伸入到所述分离腔室内的部分的长度h3的取值范围为0~2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进口管和所述出液管分别设在所述壳体的底壁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装置,包括上述的闪蒸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装置,通过设置上述实施例的闪蒸器,从而可以避免从进口管流入到壳体内的冷媒直接从出液管排出,有效地防止壳体内分离出来的气态冷媒从出液管流出,提高气液分离效果,可以降低因未经过气液分离的冷媒排入到换热器中产生的压力损失,提高制冷装置的能力、能效。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装置,包括:压缩机组件,所述压缩机组件包括排气管、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所述第一气缸具有第一吸气通道,所述第二气缸具有第二吸气通道,所述第一气缸的排气通道和所述第二气缸的排气通道分别与所述排气管连通;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排气管相连,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吸气通道相连;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闪蒸器,所述进口管与所述室外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串联有第一节流元件,所述出液管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第二端之间串联有第二节流元件,所述出气管与所述第二吸气通道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装置,通过设置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闪蒸器,可以避免从进口管流入到壳体内的冷媒直接从出液管排出,有效地防止壳体内分离出来的气态冷媒从出液管流出,提高气液分离效果,可以降低因未经过气液分离的冷媒排入到换热器中产生的压力损失,提高制冷装置的能力、能效。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闪蒸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闪蒸器100;制冷装置200;
壳体1;分离腔室11;进口管2;出液管3;出气管4;隔板5;
压缩机组件6;第一气缸60;第二气缸61;室内换热器7;室外换热器8;
第一节流元件9;第二节流元件10;间隙的高度d;隔板的高度h1;
出液管的伸入到分离腔室内的部分的长度h2;
进口管的伸入到分离腔室内的部分的长度h3;
出液管与进口管伸入到分离腔室内的部分的管口与隔板底端的高度差h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底”、“内”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图1-图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闪蒸器100。
如图1-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闪蒸器100,包括:壳体1、出液管3、进口管2、出气管4和隔板5。
壳体1内设有分离腔室11。出液管3和进口管2分别设在壳体1的底部。出气管4设在壳体1的顶部。隔板5设在分离腔室11的内壁上且位于壳体1的下部,隔板5位于出液管3和进口管2之间,隔板5的下表面与分离腔室11的底壁之间具有间隙。优选地,为了提高隔板5的阻隔效果,隔板5的相对侧壁均设在壳体1的内壁上,也就是说,隔板5将壳体1内分隔成两个腔室,两个腔室通过位于隔板5上方和下方的空间连通。可选地,隔板5可以为结构简单的长方形板,这样的结构有利于制造加工。
闪蒸器100应用到制冷装置中时,冷媒可以从闪蒸器100的进口管2进入到分离腔室11中,冷媒在分离腔室11内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出来的气态冷媒可以从出气管4排出,分离出来的液态冷媒从出液管3排出。在闪蒸器100的壳体1内,分离腔室11的内壁上设有位于出液管3和进口管2之间的隔板5,隔板5可以将进口管2和出液管3分隔开,进而减少进口管2和出液管3之间的相互影响,从而可以防止从进口管2进入到闪蒸器100中的冷媒直接从出液管3流出,使得冷媒可以在分离腔室11内进行气液分离,保证闪蒸器100内冷媒的气液分离效果,可以降低因未经过气液分离的冷媒排入到换热器中产生的压力损失。
同时由于隔板5的下表面与分离腔室11的底壁之间具有间隙,不仅保证了隔板5两侧底部液态冷媒的流通性,使分离出来的液态冷媒通过隔板5与分离腔室11的底壁之间的间隙流动到出液管3处以流向换热器,减少闪蒸器100的无效容积,同时也避免了在闪蒸器100中由于液态冷媒的液位高度低于隔板5而使气态冷媒从出液管3流出,进而提高闪蒸器100内冷媒的气液分离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闪蒸器100,通过在分离腔室11的内壁上设置隔板5,使得出液管3和进口管2被分离在相对独立的两个腔室内,同时隔板5的下表面与分离腔室11的底壁之间具有间隙,从而可以减少闪蒸器100中进口管2和出液管3之间的相互影响,避免从进口管2流入到壳体1内的冷媒直接从出液管3排出,有效地防止壳体1内分离出来的气态冷媒从出液管3流出。另外也保证了隔板5两侧底部液态冷媒的流通性,减少闪蒸器100的无效容积,进而提高了闪蒸器100内冷媒的气液分离效果。
发明人通过实验发现,当隔板5的下表面与分离腔室11的底壁之间的间隙的高度d小于1mm时,隔板5的下表面与分离腔室11的底壁之间的间隙就限定了单位时间内通过间隙流向出液管3的液态冷媒流量,进而降低闪蒸器100的工作效率。当隔板5的下表面与分离腔室11的底壁之间的间隙的高度d大于10mm时,气态的冷媒会通过隔板5的下表面与分离腔室11的底壁之间的间隙流到出液管3,降低闪蒸器100内冷媒的气液分离效果。因此在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例中,隔板5的下表面与分离腔室11的底壁之间的间隙的高度d的取值范围为1~10mm。
发明人通过实验还发现,当隔板5的高度h1小于20mm时,隔板5就无法有效地防止从进口管2流入的冷媒越过隔板5而从出液管3直接流出。当隔板5的高度h1大于150mm时,隔板5就会影响气态冷媒从出气管4流出的速度,进而降低闪蒸器100的工作效率。因此在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隔板5的高度h1的取值范围为20~150mm。为了保证闪蒸器100内冷媒的气液分离的效果及闪蒸器100的工作效率,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隔板5的高度h1的取值范围为40~80mm。进一步优选地,出液管3和进口管2伸入到分离腔室11内的部分的管口设置为高度相等,出液管3伸入到分离腔室11内的部分的管口与隔板5底端的高度差为h4,h4取值范围为0~15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出液管3的一端伸入到壳体1内。从而可以进一步避免从进口管2进入到闪蒸器100中的冷媒直接从出液管3流出。
进一步地,发明人通过实验发现,当出液管3的伸入到分离腔室11内的部分的长度h2大于20mm时,会使壳体1内的底壁上沉积大量的液态冷媒,从而降低闪蒸器100的工作效率,同时增大冷媒对闪蒸器100的压力。因此,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中,出液管3的伸入到分离腔室11内的部分的长度h2的取值范围为0~20mm。优选地,出液管3的伸入到分离腔室11内的部分的长度大于隔板5的下端与分离腔室11的底壁之间的间隙的高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进口管2的一端伸入到壳体1内。进一步地,进口管2的伸入到分离腔室11内的部分的长度h3的取值范围为0~20mm。优选地,进口管2的伸入到分离腔室11内的部分的长度大于隔板5的下端与分离腔室11的底壁之间的间隙的高度。
具体地,进口管2和出液管3分别设在壳体1的底壁上。从而使进口管2和出液管3的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可以理解的是,进口管2和出液管3的位置可以交换,因为进口管2和出液管3位置的交换不会影响闪蒸器100的正常工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装置,包括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闪蒸器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装置,通过设置上述实施例的闪蒸器100,从而可以避免从进口管2流入到壳体1内的冷媒直接从出液管3排出,有效地防止壳体1内分离出来的气态冷媒从出液管3流出,提高气液分离效果,可以降低因未经过气液分离的冷媒排入到换热器中产生的压力损失,提高制冷装置的能力、能效。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装置200,包括压缩机组件6、室外换热器8、室内换热器7和闪蒸器100。其中闪蒸器可以为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闪蒸器100。
压缩机组件6包括排气管(图未示出)、第一气缸60和第二气缸61,第一气缸60具有第一吸气通道(图未示出),第二气缸61具有第二吸气通道(图未示出),第一气缸60的排气通道(图未示出)和第二气缸61的排气通道(图未示出)分别与排气管连通。室外换热器8的第一端与所述排气管相连,室内换热器7的第一端与第一吸气通道相连。进口管2与室外换热器8的第二端之间串联有第一节流元件9,出液管3与室内换热器7的第二端之间串联有第二节流元件10,出气管4与第二吸气通道相连。
如图2中的箭头所示,制冷装置工作时,从第一气缸60和从第二气缸61排出的冷媒排入到室外换热器8内进行冷凝散热,从室外换热器8排出的冷媒排入到第一节流元件9内进行节流降压,从第一节流元件9排出的冷媒通过进口管2排入到闪蒸器100内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出来的气态冷媒从出气管4排入到第二气缸61内进行压缩,分离出来的液态冷媒从出液管3排入到第二节流元件10内进行节流降压,从第二节流元件10排出的冷媒排入到室内换热器7内进行蒸发吸热,从室内换热器7排出的冷媒排入到第一气缸60内进行压缩。
由此可知,被第二气缸61吸入的冷媒的压力比被第一气缸60吸入的冷媒的压力高,第二气缸61排出的冷媒与第一气缸60排出的冷媒汇总在一起。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示例中,压缩机组件6可以为一个双缸压缩机,双缸压缩机内的两个气缸限定出第一气缸60和第二气缸61。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示例中,压缩机组件6包括两个单缸压缩机,两个单缸压缩机中的气缸分别限定出第一气缸60和第二气缸61。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制冷装置200,通过设置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闪蒸器100,可以避免从进口管2流入到壳体1内的冷媒直接从出液管3排出,有效地防止壳体1内分离出来的气态冷媒从出液管3流出,提高气液分离效果,可以降低因未经过气液分离的冷媒排入到换热器中产生的压力损失,提高制冷装置的能力、能效。
下面参考图1-图2对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具体实施例的闪蒸器100结构进行详细说明。但是需要说明的是,下述的说明仅具有示例性,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的下述技术方案之后,显然可以对其中的技术方案或者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组合或者替换、修改,这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所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1-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闪蒸器100,包括:壳体1、出液管3、进口管2、出气管4和隔板5。
壳体1内设有分离腔室11,出气管4设在壳体1的顶部,出液管3和进口管2分别设在壳体1的底壁上。出液管3的一端和进口管2的一端分别伸入到分离腔室11内,并且出液管3伸入到分离腔室11内的部分的长度h2和进口管2伸入到分离腔室11内的部分的长度h3的取值范围均为0~20mm。进口管2和出液管3伸入到分离腔室11内的管口设置为高度相等。
隔板5设在分离腔室11的内壁上且位于壳体1的下部,同时隔板5位于出液管3和进口管2之间,隔板5的下表面与分离腔室11的底壁之间具有间隙。其中,间隙的高度d的取值范围为1~10mm,隔板5的高度h1的取值范围为20~150mm。出液管3伸入到分离腔室11内的部分的管口与隔板5底端的高度差h4的取值范围为0~15mm。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