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叠式铝质平行流换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51123阅读:382来源:国知局
重叠式铝质平行流换热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系统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重叠式铝质平行流换热器。



背景技术:

我国是空调生产和使用大国,空调能耗在我国能源消耗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我国空调产业发展迅速,早在2004年其产量就居世界第一,目前占世界家用空调总产量的70%左右,但市场上供应的空调整机COP值较低,在2.7~3.1之间,与国外空调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节能型空调的开发及其产业化是我国节能降耗工作的必然要求。

作为空调系统中的重要部件,换热器是影响空调整机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长期以来,在传统的空调系统中换热器一直采用铜管翅片式结构,其生产技术相对成熟,提高其换热性能的途径主要是改进其内部结构(如采用内螺纹管、改变翅片形状等),有一定的效果。但铜管翅片式换热器需要消耗大量铜材(平均每台用铜7~10公斤),近年来国际市场铜价持续上涨,导致空调的生产成本迅速增加。因此,采用高效低成本换热器是空调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一种换热系数高、重量轻、制冷剂充灌量少的重叠式铝质平行流换热器。

为达到以上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重叠式铝质平行流换热器,包括:至少两层铝质的冷凝器和储液干燥器;

冷凝器包括:两平行集管和连接于两集管之间的若干微通道扁管,且每相邻两个微通道扁管相互平行;

其中,每相邻两层冷凝器之间平行并联,且紧密贴合固定,即第一层冷凝器的出口与相邻的第二层冷凝器入口连接,且冷凝器的最终出口位置设置有压力开关;

储液干燥器设置于最后一层冷凝器上。

进一步的,冷凝器用于与外部连接固定的固定爪设置于第一层冷凝器上,此结构目的在于保证在特定空间内可固定,且不对其他层的冷凝器上产生压力。

进一步的,每层冷凝器的相邻的微通道扁管形成的间隙宽度均相同,此结构的目的在于保证通风。

进一步的,每相邻两层冷凝器的微通道扁管形成的通风间隙前后交错或者前后对正,此结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通风通道交错的形式是增加了换热的效率,另一种是保证通风顺畅通过通风量来保证换热效率。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发明具体优势在于:

1)采用铝代铜技术,开发节能型低成本空调样机,降低汽车空调生产成本5%以上;

2)节能型低成本汽车空调能效比提高10%以上;

3)在制冷量相同的情况下,制冷剂充灌量减少15%左右;

4)在散热量相同的情况下,换热器的体积(平面宽度和长度)减小10%左右,对于小空间适应性增强;

5)由于是重叠多层结构,进而整体结构的力学性能有所提升,抗变形效果尤其显著。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共3幅附图,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冷凝器采用两层结构时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冷凝器采用两层结构时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冷凝器采用两层结构时的俯视图。

图中:1、冷凝器,1.1、集管,1.2、微通道扁管,1.3、压力开关,1.4、固定爪,2、储液干燥器。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的一种重叠式铝质平行流换热器,包括:至少两层铝质的冷凝器1和储液干燥器2;

其中,冷凝器1优选为两层;

冷凝器1包括:两平行集管1.1和连接于两集管1.1之间的若干微通道扁管1.2,且每相邻两个微通道扁管1.2相互平行;

其中,每相邻两层冷凝器1之间平行并联,且紧密贴合固定,即第一层冷凝器的出口与相邻的第二层冷凝器入口连接,且冷凝器1的最终出口(最后一层冷凝器的出口)位置设置有压力开关1.3;

储液干燥器2设置于最后一层冷凝器1上。

进一步的,冷凝器1用于与外部连接固定的固定爪1.4设置于第一层冷凝器1上,此结构目的在于保证在特定空间内可固定,且不对其他层的冷凝器1上产生压力。

进一步的,每层冷凝器1的相邻的微通道扁管1.2形成的间隙宽度均相同,此结构的目的在于保证通风。

进一步的,每相邻两层冷凝器1的微通道扁管1.2形成的通风间隙前后交错或者前后对正,此结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通风通道交错的形式是增加了换热的效率,另一种是保证通风顺畅通过通风量来保证换热效率。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