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冰机组及制冷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71076阅读:491来源:国知局
制冰机组及制冷系统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制冰机组及制冷系统。



背景技术:

CN91108085.6公开了一种整体式螺杆压缩冷冻制冰机组,包括卧式制冷剂低压循环储液罐、制冷压缩机、液泵等,但制冷压缩机的润滑油往往会随着制冷剂的流动而一起向外供应,造成制冷剂内混有大量的润滑油,以导致制冷剂内润滑油的充注量较大,从而严重影响制冷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制冰机组,其通过采用立式储液罐、制冷压缩机、油分离器、储油罐的结合设计,可减少制冷剂内润滑油的充注量。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一种制冷系统,其通过采用立式储液罐、制冷压缩机、油分离器、储油罐的结合设计,可减少制冷剂内润滑油的充注量。

为解决上述问题的一,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制冰机组,包括呈竖立设置并设有进液接口和出气接口的立式储液罐、制冷压缩机、油分离器和储油罐;所述立式储液罐的底端设有出液接口;立式储液罐上设有出气接口的部位、立式储液罐上设有进液接口的部位均位于立式储液罐上设有出液接口的部位的上方;所述立式储液罐的出气接口与制冷压缩机的入口端之间连接有吸气阀;所述制冷压缩机的出口端用于与油分离器的入口端连通,所述油分离器的出液端用于与储油罐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立式储液罐的进液接口连接有节流阀;该制冰机组还包括用于控制立式储液罐的出液接口开闭的阀门。

立式储液罐上设有出气接口的部位位于立式储液罐上设有进液接口的部位的上方;该立式储液罐的上端设有制冷剂入口;所述制冷压缩机、油分离器、储油罐从上至下依次排布。

为解决上述问题的二,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制冷系统,包括呈竖立设置并设有进液接口和出气接口的立式储液罐、制冷压缩机、油分离器、储油罐和冷凝器;所述立式储液罐的底端设有出液接口;立式储液罐上设有出气接口的部位、立式储液罐上设有进液接口的部位均位于立式储液罐上设有出液接口的部位的上方;所述立式储液罐的出气接口与制冷压缩机的入口端之间连接有吸气阀;所述制冷压缩机的出口端用于与油分离器的入口端连通,所述油分离器的出液端用于与储油罐的入口端连通;所述油分离器的出气端用于与冷凝器的入口端连通,所述冷凝器的出口端与立式储液罐的进液接口之间连接有节流阀;该制冷系统还包括用于控制立式储液罐的出液接口开闭的阀门。

该制冷系统还包括液泵,所述阀门连接在所述立式储液罐的出液接口与液泵的入口端之间,所述液泵的出口端连接有出液部件。

出液部件包括安装有供液阀的供液管道;该立式储液罐的上端还设有制冷剂入口,所述立式储液罐的制冷剂入口连通有制冷剂通入管道;该制冷剂通入管道上安装有总回气阀;所述制冷剂通入管道与供液管道相套设。

所述油分离器的出气端通过第一连通管道与冷凝器的入口端连接,所述冷凝器的出口端通过第二连通管道与节流阀连接,所述第二连通管道依次穿过第一连通管道、立式储液罐、油分离器。

所述油分离器的出液端通过第三连通管与储油罐的入口端连接。

所述制冷压缩机的出口端与油分离器的入口端之间连接有排气阀,且制冷压缩机为内部带有内置油分离器的制冷压缩机。

立式储液罐上设有出气接口的部位位于立式储液罐上设有进液接口的部位的上方,该立式储液罐的上端设有制冷剂入口;所述制冷压缩机、油分离器、储油罐从上至下依次排布。

所述节流阀用于促使制冷剂减压降温。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立式储液罐、制冷压缩机、油分离器、储油罐的结合设计,使得润滑油经油分离器与气体制冷剂分离,流向储油罐,从而可大大减少制冷剂内润滑油的充注量;而且,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呈竖立设置的立式储液罐,与现有的采用卧式制冷剂低压循环储液罐的现有技术相比,在容纳的液体的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可增高储液罐内制冷剂液面的高度,从而可增大立式储液罐内入口端制冷剂液柱的静压力,减少液泵的气蚀现象;此外,还可减小本实用新型的体积,从而可减少其占地空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俯视图;

其中,1、总回气阀;2、立式储液罐;3、制冷压缩机;5、排气阀;6、油分离器;7、储油罐;8、吸气阀;12、节流阀;13、阀门;14、液泵;15、供液管;16、总供液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如图1、2,制冰机组,包括呈竖立设置并设有进液接口和出气接口的立式储液罐2、制冷压缩机3、油分离器6和储油罐7;所述立式储液罐2的底端设有出液接口;立式储液罐2上设有出气接口的部位、立式储液罐2上设有进液接口的部位均位于立式储液罐2上设有出液接口的部位的上方;所述立式储液罐2的出气接口与制冷压缩机3的入口端之间连接有吸气阀8;所述制冷压缩机3的出口端用于与油分离器6的入口端连通,所述油分离器6的出液端用于与储油罐7的入口端连通;所述立式储液罐2的进液接口连接有节流阀12;该制冰机组还包括用于控制立式储液罐2的出液接口开闭的阀门13。

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立式储液罐2、制冷压缩机3、油分离器6、储油罐7的结合设计,使得润滑油经油分离器6与气体制冷剂分离后,流向储油罐7,从而可大大减少制冷剂内润滑油的充注量。

本实用新型还公开了一种制冷系统,包括呈竖立设置并设有进液接口和出气接口的立式储液罐2、制冷压缩机3、油分离器6、储油罐7和冷凝器;所述立式储液罐2的底端设有出液接口;立式储液罐2上设有出气接口的部位、立式储液罐2上设有进液接口的部位均位于立式储液罐2上设有出液接口的部位的上方;所述立式储液罐2的出气接口与制冷压缩机3的入口端之间连接有吸气阀8;所述制冷压缩机3的出口端用于与油分离器6的入口端连通,所述油分离器6的出液端用于与储油罐7的入口端连通;所述油分离器6的出气端用于与冷凝器的入口端连通,所述冷凝器的出口端与立式储液罐2的进液接口之间连接有节流阀12;该制冷系统还包括用于控制立式储液罐2的出液接口开闭的阀门13。具体的,所述节流阀12用于促使制冷剂减压降温。

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立式储液罐2、制冷压缩机3、油分离器6、储油罐7的结合设计,使得润滑油经油分离器6与气体制冷剂分离后,流向储油罐7,从而可大大减少制冷剂内润滑油的充注量。

在使用时,在冰场制冰排管里经吸热蒸发变成制冷剂气体并与未能蒸发剩余的液体形成混合状态的制冷剂进入立式储液罐2内,而混合状态制冷剂中的制冷剂气体从立式储液罐2的出气接口经吸气阀8被吸向制冷压缩机3,此时,制冷剂气体经制冷压缩机3压缩後变成为高压高温气体,然后连同制冷压缩机3的润滑油,经制冷压缩机3出口端流向油分离器6,而经油分离器6拦截后的润滑油从油分离器6的出液端流向储油罐7备用;而经过油分离器6後较为净化的高压制冷剂气体经油分离器6的出气端流向冷凝器,而该高压高温制冷剂气体经冷凝器冷凝後变为高压常温制冷剂液体,并经冷凝器流向节流阀12,而高压常温制冷剂液体经节流阀12变成低压低温的制冷剂液体,然后经节流阀12流向立式储液罐2备用。

而在人工冰场运行时,阀门13打开,使得立式储液罐2内储存的低压低温的制冷剂液体可经出液接口流出,以方便于输往人工冰场场地供应。

而待低压低温制冷剂液体在人工冰场场地排管吸收人工冰场上部的热量再变成低压低温气体後再进入至立式储液罐2然后以上述方式进行循环。

该制冷系统还包括液泵14,所述阀门13连接在所述立式储液罐2的出液接口与液泵14的入口端之间,所述液泵14的出口端连接有出液部件。与现有的采用卧式制冷剂低压循环储液罐的制冰机组相比,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呈竖立设置的立式储液罐2,在容纳的液体的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可增高储液罐内的液面高度,从而可增大立式储液罐2内制冷剂液体的静压,减少液泵14的气蚀现象。液泵14的中心线低于立式储液罐2在高度方向上的中部。

优选的,出液部件包括安装有总供液阀16的供液管道15。而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可便于控制制冷剂液体的排出。而进一步优选的,还可在供液管道15上安装有过滤装置,以可对制冷剂液体进行过滤。

优选的,所述油分离器6的出气端通过第一连通管道与冷凝器的入口端连接,所述冷凝器的出口端通过第二连通管道与节流阀12连接,所述第二连通管道依次穿过第一连通管道、立式储液罐2、油分离器6。而通过采用上述结构,可节省空间,缩小体积,提高美观性。

优选的,该立式储液罐2的上端还设有制冷剂入口,所述立式储液罐2的制冷剂入口连通有制冷剂通入管道,该制冷剂通入管道上安装有朝上设置的总回气阀1,从而可满足制冷系统位于人工冰场的下一层的需求。当然,还可如图3、4所示,将总回气阀1朝下设置,以满足制冰系统与人工冰场位于同一层。所述制冷剂通入管道与供液管道15相套设,以使得该两者内的流体可进行热交换,从而更节省能源。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制冷剂通入管道套合于供液管道15外,当然,也可将供液管道15套合于制冷剂通入管道外,同样节省能源。

优选的,所述制冷压缩机3的出口端与油分离器6的入口端之间连接有排气阀5,以方便于控制制冷剂气体的流出。

所述油分离器6的出液端通过第三连通管与储油罐7的入口端连接。

所述制冷压缩机3为内部带有内置油分离器6的制冷压缩机3。而通过采用上述结构,从而可通过内置油分离器6将制冷剂和润滑油进行初步分离。

具体的,立式储液罐2上设有出气接口的部位位于立式储液罐2上设有进液接口的部位的上方,该立式储液罐2的上端设有制冷剂入口,具体的,立式储液罐2上设有出气接口的部位位于立式储液罐2上设有制冷剂入口的部位的下方。所述制冷压缩机3、油分离器6、储油罐7从上至下依次排布。

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根据以上描述的技术方案以及构思,做出其它各种相应的改变以及形变,而所有的这些改变以及形变都应该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