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除霜机构及空气源热泵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63431发布日期:2018-07-18 01:30阅读:41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源热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除霜机构及空气源热泵。



背景技术:

空气源热泵作为一种节能环保的供热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在运行过程中,机组室外机部分存在结霜现象。霜层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机组的供热性能。因此需要及时将霜层除去。如何实现及时有效的除霜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

现有除霜方式很多,但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1、自然除霜方式,除霜时需要中断压缩机运行,要求室外空气温度高于2~3℃时才可运行,局限性大。2、电热除霜方式,所消耗的是高品质电能,能量利用不合理,除霜费用高。3、水力除霜方式,需要设置水系统,且除霜结束时湿气大,容易加速再次结霜。4、逆循环除霜方式,除霜过程中,室内机作为蒸发器,从室内取热。一方面,热泵停止向室内供热,另一方面,从室内取热,室内机吹冷风。除霜时间长,室内舒适性差。5、热气旁通除霜方式,除霜能量来自压缩机的高温排气,降低了向室内供热量,且除霜时间长,吸气过热度低,同时,高温排气压力高,对压缩机产生一定冲击,危机压缩机的安全。

上述现有的除霜方式中,热气旁通除霜和逆循环除霜是应用最广的两种除霜方式。而此两种采用的方式都是为翅片换热器除霜,而未考虑在低温环境温度下,除霜后蒸发器底盘留下来的水,会容易凝结,持续的凝结结冰,会导致冰往换热器上蔓延,从而导致机组出现频繁除霜,影响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除霜机构,旨在改善空气源热泵中除霜装置的除霜效率低和以及成本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空气源热泵,旨在改善空气源热泵出现频繁除霜,除霜效率低和以及成本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除霜机构,包括:

接水件,接水件包括用于接水的第一面、与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

供热件,供热件包括管体,管体与第二面连接,管体包括连通的入口、出口以及液体通道。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管体呈“S”型设于第二面。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管体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段、第二段以及第三段,第一段和第三段沿接水件长度方向设置,第三段沿接水件的宽度方向设置。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接水件包括放置部和位于放置部两侧的接水部,第一段和第三段设于接水部。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一段、第二段以及第三段位于同一水平面。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第一段和第三段为“S”型,第二段为直线型。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管体为铜管。

一种空气源热泵,包括上述除霜机构。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空气源热泵还包括液管和膨胀阀,入口与液管连通,出口与膨胀阀连通。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空气源热泵还包括排水件,排水件与接水件连接,且排水件与供热件间隔设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除霜机构及空气源热泵的有益效果是:

一种除霜机构,包括:接水件和供热件。接水件包括用于接水的第一面、与第一面相对的第二面;供热件包括管体,管体与第二面连接,管体包括连通的入口、出口以及液体通道。管体能够容纳液体,同时液体可流入或流出管体,直接给接水件供热,保证在低温环境下,防止接水件结冰,且减少能量损失。

一种空气源热泵,包括上述除霜机构。空气源热泵还包括液管和膨胀阀。入口与液管连通,出口与膨胀阀连通。从高温高压的液管中引出一部分液体,从入口进入到管体,供热件即可对接水件供热,最后液体从出口回到膨胀阀后,液体降温过冷。该空气源热泵简单易操作,可以保证在低温环境下,运行稳定,接水件不出现结冰现象,减少能量损失,同时还增加了空气源热泵机组的制热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除霜机构的第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除霜机构的第二视角的示意图。

图标:100-除霜机构;110-接水件;111-第一面;112-第二面;113-放置部;114-接水部;130-供热件;131-管体;132-入口;133-出口;141-第一段;142-第二段;143-第三段;150-排水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除霜机构100,主要应用于低温空气源热泵。

如图1所示,除霜机构100包括接水件110和供热件130。接水件110包括相对的第一面111和第二面112。在本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具体地,第一面111用于接水,在本实施例中,可以理解为,第二面112为接水件110的底面。需要说明的是,接水件110的形状及大小不限,在本技术领域中,优选地,接水件110为盘状。

供热件130包括管体131。管体131与第二面112连接,也即,管体131设置于接水件110的底面。需要强调的是,管体131和第二面112的连接方式不限,为了提高稳定性,本实施例中,管体131和接水件110的第二面112固定连接。或者在其他实施例中,便于安装可以为可拆卸连接。

如图2所示,管体131包括连通的入口132、出口133以及液体通道(图中未标记)。换言之,管体131能够容纳液体,并且液体可流入或流出管体131。在本实施例中,可在管体131内通入高压低温液态制冷剂,其直接给接水件110供热,保证在低温环境下,防止接水件110结冰,且减少能量损失。

进一步地,管体131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段141、第二段142以及第三段143。第一段141和第三段143沿接水件110长度方向设置,第三段143沿接水件110宽度方向设置。此时,能够保证接水件110的各个部位都能得到热量。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长度”、“宽度”指示的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相对位置关系,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

结合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较佳的实施方式中,接水件110包括放置部113和位于放置部113两侧的接水部114。其中,第一段141和第三段143位于接水部114。直接将第一段141和第三段143设于接水部114能够明显提高除霜的效率。

优选地,接水部114从放置部113延伸出,以提高接水效果。或者在其他实施例中,接水部114和放置部113的相对高度不同。进一步地,第一段141、第二段142以及第三段143位于同一水平面,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方便液体依次流经第一段141、第二段142以及第三段143。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管体131的形状大小以及材质不限,优选地,第一段141和第三段143为“S”型,第二段142为直线型。由于第一段141和第三段143位于接水部114,也即第一段141和第三段143主要为接水部114供热,第二段142主要用于连接第一段141和第三段143。因此第一段141和第三段143为“S”型能够使位于管体131内的液体流速不至于过快,保留管体131内的热量,提高供热的效率。当第二段142为直线型时能够保证液体从第一段141顺利流至第三段143。

优选地,管体131为铜管。铜管重量较轻,导热性好,低温强度高。且铜管具备坚固、耐腐蚀等的特性,同时便于安装。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管体131可直接呈直线型设于第二面112。或者管体131呈“S”型设于第二面112。也即,管体131可直接呈“S”型设于第二面112,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一方面能够保证接水件110的各部位能得到热量;另一方面能够使位于管体131内的液体流速不至于过快,保留管体131内的热量,提高除霜效率。

本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气源热泵(图未示),包括上述除霜机构100。空气源热泵还包括液管和膨胀阀。入口132与液管连通,出口133与膨胀阀连通。其中液管主要为高温高压的液管,为供热件130提供合适的液体。

空气源热泵还包括排水件150,排水件150与接水件110连接,且排水件150与供热件130间隔设置。此时,能够保证多余的水排出,且不影响供热件130正常工作。优选地,排水件150靠近“S”型管体131的迂回部,此时能够提高排水件150的受热效果,除霜效果更佳。

空气源热泵的工作原理为:从高温高压的液管中引出一部分液体,从入口132进入到管体131,此时,供热件130可对接水件110供热,防止接水件110结冰。最后液体从出口133回到膨胀阀后,液体降温过冷。

本实施例提供的空气源热泵简单易操作,可以保证在低温环境下,运行稳定,接水件110不出现结冰现象,减少能量损失,同时还增加了空气源热泵机组的制热量。此外,与通常直接在接水件110铺设电加热相比,本实施例提供的空气源热泵不仅能保证接水件110不结冰,同时不会增加能量浪费和控制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