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式高效循环制冷机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12767发布日期:2018-08-31 22:15阅读:263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机技术领域,具体地讲,涉及一种复合式高效循环制冷机组。



背景技术:

制冷机(refrigerating machine),顾名思义,一种将具有较低温度的被冷却物体的热量转移给环境介质从而获得冷量的机器。从较低温度物体转移的热量习惯上称为冷量。制冷机内参与热力过程变化(能量转换和热量转移)的工质称为制冷剂。制冷的温度范围通常是在120K以上,120K以下属深低温技术范围。制冷机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

现有技术中的制冷机组,通常是将用不同制冷剂作为工作介质的多台制冷机联系起来进行复合。其虽然使用广泛,但其依然具有一定的缺陷和不足。

具体来说,一方面,其没有设置冷气加速传导装置,使得其制冷效率不是很好,即制冷不能做到快速高效,另一方面,其在进行热量转移时,热量存在流失的状况,使得不能被回收利用,继而使得造成热资源的浪费。

藉此,现有技术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而提供的一种复合式高效循环制冷机组。

本实用新型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复合式高效循环制冷机组,包括高温级压缩机、冷凝器、节流阀A、冷凝蒸发器、回热器、节流阀B、蒸发器、低温级压缩机、制冷箱及冷气加速传导装置;

其中,所述高温级压缩机的出气端通过一管道A与所述冷凝器的第一进气端相连;所述冷凝器的第一出气端通过一管道B与所述冷凝蒸发器的第一进气端相连;所述冷凝蒸发器的第一出气端通过一管道C与所述高温级压缩机的进气端相连;所述冷凝蒸发器的第二出气端通过一管道D与所述回热器的第一进气端相连;所述回热器的第一出气端通过一管道E与所述蒸发器的进气端相连;所述蒸发器的出气端通过一管道F与所述回热器的第二进气端相连;所述回热器的第二出气端通过一管道G与所述低温级压缩机的进气端相连;所述低温级压缩机的出气端通过一管道H与所述冷凝蒸发器的第二进气端相连;所述节流阀A设置于所述管道B上;所述节流阀B设置于所述管道E上;所述制冷箱的内中部设有隔板,以使所述制冷箱被分隔成用以置放冷却物的制冷仓及用以置放蒸发器的放置仓;所述蒸发器设置于所述放置仓;所述冷气加速传导装置固设于所述隔板上,其进气端与所述放置仓相连通;出气端与所述制冷仓相连通。

下面对以上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阐述:

优选地,所述制冷仓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制冷仓层叠设置;所述冷气加速传导装置对应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冷气加速传导装置的进气端均与所述放置仓连通;多个所述冷气加速传导装置的出气端对应与多个所述制冷仓连通。

优选地,所述冷气加速传导装置包括冷气传输管道及固设于所述冷气传输管道内的冷气抽吸件;

其中,所述冷气传输管道的进气端与所述放置仓连通,出气端与所述制冷仓连通;所述冷气抽吸件包括双轴驱动电机、吸气扇叶及排气扇叶;所述双轴驱动电机沿所述冷气传输管道长度方向固设于所述冷气传输管道内;所述吸气扇叶固设于所述双轴驱动电机其中一转轴上,并位于所述冷气传输管道的进气端一侧;所述排气扇叶固设于所述双轴驱动电机另一转轴上,并位于所述冷气传输管道的出气端一侧。

优选地,所述冷气加速传导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冷气传输管道的进气端的与所述冷气传输管道内壁一体成型的冷气导流装置A及设于所述冷气传输管道的出气端的与所述冷气传输管道内壁一体成型的冷气导流装置B;

其中,所述冷气导流装置A的进气口成型为向所述冷气传输管道的进气端外张开的涡型结构;所述冷气导流装置B的出气口成型为向所述冷气传输管道的出气端外张开的涡型结构。

优选地,还包括一用以降压的平衡容器;

其中,所述平衡容器通过一管道I连接至所述管道G的中部,以使与所述回热器及所述低温级压缩机相连通。

优选地,还包括一冷却泵及一冷却塔;

其中,所述冷却泵的第一端通过一管道J与所述冷凝器的第二进气端相连;所述冷凝器的第二出气端通过一管道K与所述冷却塔的进气端相连;所述冷却塔的出气端通过一管道L与所述冷却泵的第二端相连。

优选地,所述冷却塔的顶部形成为敞口,所述敞口处固设有一出风方向朝上的用以抽吸热气的抽风机。

优选地,还包括一设于供暖室的用以供暖的地热盘管;

其中,所述地热盘管的进气端连接至所述冷却塔顶部敞口。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其一、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复合式高效循环制冷机组,在具体实施时,在传统的复合式制冷机组的基础上,增设有所述冷气加速传导装置,一方面,在不需要对所述制冷仓内所存放的物品进行快速制冷时,关闭所述冷气加速传导装置即可,另一方面,在需要对所述制冷仓内所存放的物品进行快速制冷时,开启所述冷气加速传导装置即可,所述蒸发器所产生的冷气则能被快速的传导至所述制冷仓而对所述制冷仓内所存放的物品进行快速制冷,使得制冷效率高,制冷快速高效,进而,本实用新型实用性强,使用效果好。

其二、在本技术方案中,一方面,所述制冷仓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制冷仓层叠设置;所述冷气加速传导装置对应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冷气加速传导装置的进气端均与所述放置仓连通;多个所述冷气加速传导装置的出气端对应与多个所述制冷仓连通,如此,即使得本实用新型可根据需求,来启动或不启动相应冷气加速传导装置而对不同制冷仓内所存放的物品进行快速制冷或慢速制冷,使得使用更具人性化,另一方面,所述冷气加速传导装置还包括设于所述冷气传输管道的进气端的冷气导流装置A及设于所述冷气传输管道的出气端的冷气导流装置B;因所述冷气导流装置A的进气口成型为向所述冷气传输管道的进气端外张开的涡型结构,所述冷气导流装置B的出气口成型为向所述冷气传输管道的出气端外张开的涡型结构,如此,在所述冷气传输管道的进气端有冷气输入时,通过涡型结构的所述冷气导流装置A的进气口的导流作用,即使得所输入的冷气能够快速的流入所述冷气传输管道,在所述冷气传输管道内的冷气经其出气端流出时,通过涡型结构的所述冷气导流装置B的出气口的分流作用,即使得所输出的冷气能够快速的被输送至所述制冷仓,从而,本实用新型的制冷效果能达到更加快速高效,使得使用效果能达到更好。

其三、在本实施例中,一方面,所述冷却塔的顶部形成为敞口,所述敞口处固设有一出风方向朝上的用以抽吸热气的抽风机,通过所述抽风机对热气的抽吸作用,即使得热气散出效果好,间接使得本实用新型制冷循环效果好,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一设于供暖室的用以供暖的地热盘管,如此,所述抽风机所抽吸出的热气进入所述地热盘管,即使得可对所述供暖室进行供暖,热量被回收利用,使得省去供暖空调的使用,也使得热量流失率底及不造成热资源的浪费,进而,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效果能达到最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复合式高效循环制冷机组的整体方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制冷箱的整体平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冷气加速传导装置的整体平面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标号:

复合式高效循环制冷机组100;

高温级压缩机101;冷凝器102;节流阀A103;冷凝蒸发器104;回热器105;节流阀B106;蒸发器107;低温级压缩机108;制冷箱109;隔板1091;制冷仓1092;放置仓1093;冷气加速传导装置110;冷气传输管道1101;冷气抽吸件1102;双轴驱动电机11021;吸气扇叶11022;排气扇叶11023;冷气导流装置A1103;冷气导流装置B1104;管道A111;管道B112;管道C113;管道D114;管道E115;管道F116;管道G117;管道H118;平衡容器119;管道I120;冷却泵121;冷却塔122;管道J123;管道K124;管道L125;抽风机126;地热盘管127。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以便更清楚、直观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发明实质。

结合图1、图2及图3所示;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复合式高效循环制冷机组100,包括高温级压缩机101、冷凝器102、节流阀A103、冷凝蒸发器104、回热器105、节流阀B106、蒸发器107、低温级压缩机108、制冷箱109及冷气加速传导装置110;

其中,所述高温级压缩机101的出气端通过一管道A111与所述冷凝器102的第一进气端相连;所述冷凝器102的第一出气端通过一管道B112与所述冷凝蒸发器104的第一进气端相连;所述冷凝蒸发器104的第一出气端通过一管道C113与所述高温级压缩机101的进气端相连;所述冷凝蒸发器104的第二出气端通过一管道D114与所述回热器105的第一进气端相连;所述回热器105的第一出气端通过一管道E115与所述蒸发器107的进气端相连;所述蒸发器107的出气端通过一管道F116与所述回热器105的第二进气端相连;所述回热器105的第二出气端通过一管道G117与所述低温级压缩机108的进气端相连;所述低温级压缩机108的出气端通过一管道H118与所述冷凝蒸发器104的第二进气端相连;所述节流阀A103设置于所述管道B112上;所述节流阀B106设置于所述管道E115上;所述制冷箱109的内中部设有隔板1091,以使所述制冷箱109被分隔成用以置放冷却物的制冷仓1092及用以置放蒸发器107的放置仓1093;所述蒸发器107设置于所述放置仓1093;所述冷气加速传导装置110固设于所述隔板1091上,其进气端与所述放置仓1093相连通;出气端与所述制冷仓1092相连通。

基于上述所述,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由高温级制冷及低温级制冷两大部分组成;

高温级制冷则由所述高温级压缩机101、冷凝器102、节流阀A103及所述冷凝蒸发器104组成;底温级制冷则由所述冷凝蒸发器104、回热器105、节流阀B106、蒸发器107及所述低温级压缩机108组成,以使本实用新型构成为复合式制冷机组。

在具体实施时,所述冷凝蒸发器104是利用高温级制冷剂的蒸发来冷凝低温级制冷剂的换热器。所述冷凝蒸发器104将高温级与低温级联系起来,对高温级来说,它是蒸发器,对低温级来说,它是冷凝器。且所述冷凝蒸发器104的作用则主要是使低温级的放热量转变为高温级的制冷量。

在制冷过程中,所述高温级压缩机101则用以压缩蒸气,压缩后的蒸气则通过所述管道A111进入所述冷凝器102进行冷凝,经所述冷凝器102冷凝出来的蒸气则通过所述管道B112进入所述冷凝蒸发器104进行蒸发制冷,经所述冷凝蒸发器104蒸发制冷的蒸气则会依次通过所述管道D114、回热器105(对相应蒸气进行降温)及所述管道E115被传输至所述蒸发器107,以使经所述蒸发器107蒸发后,将所产生的冷蒸气依次经所述放置仓1093及所述冷气加速传导装置110传输至所述制冷仓1092而对所述制冷仓1092内所存放的物品进行制冷。

且在制冷过程中,所述蒸发器107的出气端又通过所述管道F116与所述回热器105的第二进气端相连,由所述回热器105返回的蒸气则进入所述低温级压缩机108进行压缩,由所述底温级压缩机压缩的蒸气则经所述管道H118进入所述冷凝蒸发器104进行降温,后续的,由所述冷凝蒸发器104返回的蒸气则又重新进入所述高温级压缩机101进行压缩,如此循环往复,通过高温级制冷与低温级制冷的复合,即使得制冷效果叠加。

且上述所述高温级制冷及低温级制冷,其均为常规技术,在此,不做详述。

针对如此,可以明确,本实用新型则是在传统的复合式制冷机组的基础上,增设有所述冷气加速传导装置110。

一方面,在不需要对所述制冷仓1092内所存放的物品进行快速制冷时,关闭所述冷气加速传导装置110即可。

另一方面,在需要对所述制冷仓1092内所存放的物品进行快速制冷时,开启所述冷气加速传导装置110即可,所述蒸发器107所产生的冷气则能被快速的传导至所述制冷仓1092而对所述制冷仓1092内所存放的物品进行快速制冷,使得制冷效率高,制冷快速高效。

进而,本实用新型实用性强,使用效果好。

优选的,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制冷仓1092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制冷仓1092层叠设置;所述冷气加速传导装置110对应设置有多个;多个所述冷气加速传导装置110的进气端均与所述放置仓1093连通;多个所述冷气加速传导装置110的出气端对应与多个所述制冷仓1092连通。

如此,即使得本实用新型可根据需求,来启动或不启动相应冷气加速传导装置110而对不同制冷仓1092内所存放的物品进行快速制冷或慢速制冷,使得使用更具人性化。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冷气加速传导装置110则包括冷气传输管道1101及固设于所述冷气传输管道1101内的冷气抽吸件1102;

其中,所述冷气传输管道1101的进气端与所述放置仓1093连通,出气端与所述制冷仓1092连通;所述冷气抽吸件1102包括双轴驱动电机11021、吸气扇叶11022及排气扇叶11023;所述双轴驱动电机11021沿所述冷气传输管道1101长度方向固设于所述冷气传输管道1101内;所述吸气扇叶11022固设于所述双轴驱动电机11021其中一转轴上,并位于所述冷气传输管道1101的进气端一侧;所述排气扇叶11023固设于所述双轴驱动电机11021另一转轴上,并位于所述冷气传输管道1101的出气端一侧。

如此,在启动所述双轴驱动电机11021时,所述吸气扇叶11022则起到加速抽吸冷气的作用,所述排气扇叶11023则起到加速排走冷气的作用,以使本实用新型在实施过程中,能快速将冷气传导至所述制冷仓1092。

优选的,在本技术方案中,所述冷气加速传导装置110还包括设于所述冷气传输管道1101的进气端的与所述冷气传输管道1101内壁一体成型的冷气导流装置A1103及设于所述冷气传输管道1101的出气端的与所述冷气传输管道1101内壁一体成型的冷气导流装置B1104;

其中,所述冷气导流装置A1103的进气口成型为向所述冷气传输管道1101的进气端外张开的涡型结构;所述冷气导流装置B1104的出气口成型为向所述冷气传输管道1101的出气端外张开的涡型结构。

因所述冷气导流装置A1103的进气口成型为向所述冷气传输管道1101的进气端外张开的涡型结构,所述冷气导流装置B1104的出气口成型为向所述冷气传输管道1101的出气端外张开的涡型结构,如此,在所述冷气传输管道1101的进气端有冷气输入时,通过涡型结构的所述冷气导流装置A1103的进气口的导流作用,即使得所输入的冷气能够快速的流入所述冷气传输管道1101,在所述冷气传输管道1101内的冷气经其出气端流出时,通过涡型结构的所述冷气导流装置B1104的出气口的分流作用,即使得所输出的冷气能够快速的被输送至所述制冷仓1092。

从而,本实用新型的制冷效果能达到更加快速高效,使得使用效果能达到更好。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在低温级制冷过程中,通常使用沸点较低的制冷剂,如R13,在停机后,制冷剂将全部汽化,并导致压力过分升高,为了防止这一现象,本实用新型在实施时,则还包括一用以降压的平衡容器119,其中,所述平衡容器119通过一管道I120连接至所述管道G117的中部,以使与所述回热器105及所述低温级压缩机108相连通。

如此,所增设的平衡容器119即能解决压力过分升高问题,以使本实用新型使用安全可靠。

并且,在具体实施时,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一冷却泵121及一冷却塔122;

其中,所述冷却泵121的第一端通过一管道J123与所述冷凝器102的第二进气端相连;所述冷凝器102的第二出气端通过一管道K124与所述冷却塔122的进气端相连;所述冷却塔122的出气端通过一管道L125与所述冷却泵121的第二端相连。

且在具体实施时,所述冷却塔122的顶部形成为敞口,所述敞口处固设有一出风方向朝上的用以抽吸热气的抽风机126。

如此,在开启所述冷却泵121时,所述冷却塔122内的冷却液即会经所述管道L125及所述管道J123进入所述冷凝器102,以使其内的蒸气凝结液化。在此过程中,所述冷凝器102内的热量则会经所述管道K124传输至所述冷却塔122,一方面经所述冷却塔122内的冷却液冷却,另一方面则经所述抽风机126抽出,以使排出热气而保持较好散热性。

作为优选方案,在具体实施时,本实用新型则还包括一设于供暖室的用以供暖的地热盘管127;

其中,所述地热盘管127的进气端连接至所述冷却塔122顶部敞口。

如此,所述抽风机126所抽吸出的热气进入所述地热盘管127,即使得可对所述供暖室进行供暖,热量被回收利用,使得省去供暖空调的使用,也使得热量流失率底及不造成热资源的浪费。

进而,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效果能达到最佳。

其他实施例等,在此,不作一一举例说明。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简单,易实施,易操作,实用性强,专用性强,制造成本低,在结构的改进及技术的改进中,均不需要增加太多的成本,使得本实用新型必然具有很好的市场推广价值,本实用新型会非常的受欢迎,能得到有效普及。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的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