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系统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64121发布日期:2018-12-05 19:53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空调系统和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系统和设有该空调系统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通常采用包括室内机和室外机的分体式结构,不仅占用了一定的室外空间,而且需要分体布置,装配工序复杂。同时,相关技术中的空调在向室内空间提供冷量或热量时,会向室外排热或冷,影响周围的温度,且换热器的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系统,所述空调系统实现一体式设计,提高换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第一换热器、储能组件、节流装置,所述储能组件包括:封装容器和翅片管式换热器,所述封装容器内填充有储能介质,所述翅片管式换热器设在所述封装容器内以与所述储能介质换热,所述翅片管式换热器包括:蛇形的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直径为i,相邻的两段管的圆心距离为j,满足2i≤j≤3i;多个翅片,所述翅片套设在所述换热管外;其中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端口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相连,所述换热管的第一端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相连,或者所述换热管的第一端口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相连,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端口与所述压缩机的吸气口相连,所述节流装置设在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端口和所述换热管的第二端口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利用储能组件,在制冷时向室外环境释放的热量少,在制热时向室外环境释放的冷量少,换热管通过翅片与储能介质的接触面积大,可以提高储能介质与制冷剂的换热效率,增强空调系统的制冷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相邻的所述翅片之间距离为k,满足5mm≤k≤10mm;或者所述换热管为单排式;或者所述换热管为多排式。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所述封装容器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上端敞开,所述翅片管式换热器安装于所述壳体内;上盖,所述上盖封闭所述壳体,所述换热管的两端贯穿所述上盖。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所述壳体为长方体形,所述壳体的四个侧壁均设有定位止口,所述定位止口止抵所述翅片。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定位止口的下端均设有台阶,最下方的所述翅片支撑于所述台阶;或者沿所述壳体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所述定位止口的下端均设有台阶,所述换热管的最外侧的两个弯曲端部支撑于所述台阶。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所述定位止口的高度与所述壳体的高度的比值小于0.9。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所述上盖的下表面设有定位凸台,所述定位凸台止抵最上方的所述翅片。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所述封装容器的外壁包覆有保温层。

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还包括:换向单元,所述换向单元包括第一接口、第二接口、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所述压缩机具有吸气口和排气口,所述排气口与所述第一接口相连,所述吸气口与所述第三接口相连,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二接口相连,所述翅片管式换热器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二端口之间通过所述节流装置相连,所述翅片管式换热器的第一端口与所述第四接口相连。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空调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设置有上述任一种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箱体,所述空调系统的至少部分安装于所述箱体内。

所述空调器与上述的空调系统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储能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储能组件的剖面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储能组件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翅片管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翅片管式换热器的剖面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翅片管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翅片管式换热器的剖面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翅片管式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储能组件中封装容器的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储能组件中封装容器的壳体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储能组件中封装容器的上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储能组件中封装容器的上盖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储能组件1,封装容器11,壳体111,定位止口1112,台阶1113,翻边1114,上盖112,定位凸台1121,安装孔1122,通孔1123,螺栓113,翅片管式换热器13,换热管131,翅片132,

压缩机2,吸气口21,排气口22,

第一换热器31,

换向单元4,第一接口41,第二接口42,第三接口43,第四接口44,

第一单向阀61,第一干燥过滤器62,第一节流元件63,第三单向阀67,第三干燥过滤器68,第三节流元件6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器。

下面参考图1-图1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空调器可以用于厨房等室内环境。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箱体和空调系统。

其中,箱体具有送风口和回风口。空调系统安装于箱体内,空调系统用于实现空调器的循环制冷作用。

下面参考图1-图1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系统。

如图1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包括:压缩机2、第一换热器31、储能组件1、节流装置。

压缩机2、第一换热器31、储能组件1、节流装置中的至少部分布置在箱体内,优选地,压缩机2、第一换热器31、储能组件1、节流装置均安装于箱体5,以实现一体式设计,制冷系统管路铺设于箱体内。

如图13所示,压缩机2、储能组件1、节流装置、第一换热器31相连形成制冷剂循环回路,制冷剂在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以实现空调系统的制冷作用。

第一换热器31设在送风口(图中未标出)和回风口(图中未标出)之间,在工作过程中,空气通过回风口和送风口进出箱体,并与第一换热器31换热,以实现室内的空气温度调节。比如第一换热器31可以为风冷换热器,风冷换热器的风机将外界的空气抽入箱体并与第一换热器31内的制冷剂换热后从送风口吹到室内。

压缩机2具有排气口22和吸气口21,换热后的制冷剂可从吸气口21进入到压缩机2内,制冷剂被压缩机2压缩后可从排气口22排出,需要说明的是,关于压缩机2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已被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此处不再详细说明。

其中,如图2所示,储能组件1包括:封装容器11、翅片管式换热器13。

封装容器11内填充有储能介质,储能介质能将换热后的能量存储,储能介质可以为相变储热介质,包括蜡质等材料,相变储热介质吸热或放热后通过自身相态的改变实现了热量的储存和释放,相变过程中可以吸收或释放大量热量,当然,储热介质还可以为其他类型,比如熔盐等。

如图2所示,翅片管式换热器13设在封装容器11内,以与储能介质换热,需要说明的是,翅片管式换热器13可用于制冷剂流通,储能介质填充在翅片管式换热器13与封装容器11之间,储能介质与制冷剂通过翅片管式换热器13进行热量交换,且储能介质的填充量较大,保证储能介质与翅片管式换热器13有良好的接触,制冷剂在空调系统的循环回路中循环流动,以完成空调系统循环制冷作用。

如图2和图4-图5所示,翅片管式换热器13包括:蛇形的换热管131、多个翅片132。

蛇形的换热管131的直径为i,相邻的两段管的圆心距离为j,满足2i≤j≤3i,相邻的两段管的圆心距离不能过大,否则位于相邻两路换热管131中间位置的储能介质传热会恶化,进而导致传热效率降低,该距离也不能太小,否则相邻两路换热管131距离较近,这会使得储能介质所占空间减小,所填充的储能介质的质量减小,从而不能保证相应时间内的换热量,所以,相邻的两段管的圆心距离满足该范围要求,既可保证翅片管式换热器13的换热效率,也可保证相应时间内所需的换热量,空调系统的实用性能更佳。

如图2-图7所示,翅片132套设在换热管131外,翅片132与换热管131之间可以实现热量传递,翅片132可与封装容器11内的储能介质直接接触,通过增设翅片132,可提高换热管131与储能介质的换热速度,且多个翅片132沿换热管131的长度方向并列间隔开设置,多个翅片132增大翅片管式换热器13与储能介质的接触面积,明显地提高换热管131内的制冷剂与储能介质的换热速度。

下面参考图13描述空调系统的制冷剂循环回路。具体地,第一换热器31的第一端口(例如,图13中所示的左端)和换热管131的第一端口(例如,图13中所示的上端)中的其中一个可以与排气口22相连,第一换热器31的第一端口和换热管131的第一端口中的另一个与吸气口21相连,第一换热器31的第一端口与压缩机2的排气口22相连,换热管131的第一端口与压缩机2的吸气口21相连,或者换热管131的第一端口与压缩机2的排气口22相连,第一换热器31的第一端口与压缩机2的吸气口21相连,节流装置可以设在第一换热器31的第二端口(例如,图13中所示的右端)和换热管131的第二端口(例如,图13中所示的下端)之间。即第一换热器31的第二端口和换热管131的第二端口可以分别与节流装置的两端相连。需要说明的是,两个部件之间相连可以直接相连或者中间通过其他部件相连。

如图13所示,制冷剂流经第一换热器31时,和空气进行换热,达到制冷或者制热的目的。制冷剂进入换热管131后,可以与储能介质换热,储能介质吸热或放热后通过自身相态的改变实现了热量的储存和释放,且制冷剂在换热管131内换热后基本基本无需与环境进行热交换或者只与环境进行少量的热交换或者只与环境进行少量的热交换,这使得空调器在制冷时向室外环境释放的热量少,在制热时向室外环境释放的冷量少,进而可以实现空调器的一体化结构,打破了传统空调器分体式结构的常规。

例如,如图13所示,当吸气口21与第一换热器31的第一端口相连,排气口22与换热管131的第一端口相连时,空调器可以为使用者提供冷量。从排气口22排出的高温高压的气态制冷剂可首先流向换热管131,制冷剂在换热管131内与储能介质换热后形成液态制冷剂并从换热管131流向节流装置,制冷剂经节流装置节流降压后形成低温低压的液态制冷剂并流向第一换热器31,制冷剂在第一换热器31内与空气换热以给使用者提供冷量并形成气态制冷剂,随后制冷剂从吸气口21返回到压缩机2。

相应地,当吸气口21与换热管131的第一端口相连,排气口22与第一换热器31的第一端口相连时,空调器可以为使用者提供热量。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利用储能组件1,在制冷时向室外环境释放的热量少,在制热时向室外环境释放的冷量少,且将翅片管式换热器13设在封装容器11内,增加翅片管式换热器13与储能介质的接触面积,特别是换热管131通过翅片132与储能介质的接触面积大,可以提高储能介质与制冷剂的换热效率,增强空调系统的制冷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在制冷时向室外环境释放的热量少,在制热时向室外环境释放的冷量少,实现了一体式设计,通过设置翅片管式换热器13,增加翅片管式换热器13与储能介质的接触面积,增强空调器的换热效果,且空调器的内部结构紧凑,使用方便。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系统,如图2-图7所示,相邻的翅片132之间距离为k,满足5mm≤k≤10mm,该距离不同于传统翅片管式换热器13,本实用新型的翅片132不会过于密集,其翅片132的数量也不会过多,不会导致换热管131的换热面积过大,单位时间内的换热量大于实际所需换热量。

此外,翅片132过于密集会减小储能介质的填充空间,导致储能介质的质量减少,加之单位时间内的换热量过大,所盛放的储能介质质量便不能维持所需的换热时间。因此,翅片132间距的设计需同时考虑单位时间内的换热量以及所需时间段内能填充相应质量的储能介质这两个因素,从而平衡翅片管式换热器13的换热量与实际所需换热量,使得空调系统的内部结构设计更加合理。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图5所示,换热管131为单排式,单排式换热管131适合于吊顶式厨房空调,其水平方向长宽尺寸较大,竖直方向厚度尺寸较小,换热管131可沿水平方向铺展,结构相对简单,安装方便。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图7所示,换热管131为多排式,比如,多排式换热管131为两排式换热管131,两排式换热管131与单排式换热管131的翅片132间距相同,两排式换热管131之间采用交叉排列的方式,换热更加充分,前后两排依次连接的三个换热管131之间的圆心距相等,为2-3倍的管径。

两排式换热管131的厚度尺寸也较小,同样较适合于吊顶式厨房空调,当然根据实际使用情况,也可用于嵌入式和壁挂式空调。

在具体应用时,可依据实际使用场合,将翅片管式换热器13设计为多排结构,翅片管式换热器13的使用灵活性强。

如图1所示,封装容器11包括:壳体111、上盖112。

如图8-图9所示,壳体111的上端敞开,翅片管式换热器13安装于壳体111内,且翅片管式换热器13安装于壳体111内之后,翅片管式换热器13与壳体111相对固定,翅片管式换热器13与壳体111之间所成的间隙用于填充储能介质。

如图1所示,上盖112封闭壳体111,上盖112可灵活拆卸,在需安装翅片管式换热器13时,只需将上盖112打开,装入翅片管式换热器13再将上盖112封住即可,上盖112与壳体111通过位于两侧的螺栓113固定连接,上盖112的左右两侧各开设有一个孔,换热管131的两端贯穿上盖112,具体地,换热器的进口管和出口管分别通过这两个孔和制冷系统管路相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8-图9所示,壳体111为长方体形,长方体形壳体111的四个侧壁均设有定位止口1112,定位止口1112止抵翅片132,止抵即定位止口1112压紧翅片132,部件A止抵部件B表示部件A压紧部件B或与部件B接触。具体地,左右各一个,前后各两个,一共有六个,形状近似长方体,主要是对壳体111内安装的翅片管式换热器13起到固定支撑的作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8-图9所示,沿壳体111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定位止口1112的下端均设有台阶1113,最下方的翅片132支撑于台阶1113。

沿壳体111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定位止口1112的台阶1113以上部分主要用来使翅片管式换热器13距离壳体111的左右面有一定的距离,同时在水平方向起到固定作用。同样的,前后面上的四个定位止口1112主要使翅片管式换热器13距离壳体111的前后面有一定的距离,同时在前后方向起到固定作用。

这样,一方面使翅片管式换热器13和壳体111底部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另一方面,使翅片管式换热器13在竖直方向被固定,台阶1113的设计高度决定了翅片管式换热器13离壳体111底壁的距离。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8-图9所示,沿壳体111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两个定位止口1112的下端均设有台阶1113,换热管131的最外侧的两个弯曲端部支撑于台阶1113,而中间部分的换热管131和壳体111底壁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台阶1113的设计高度决定了该距离的长短。

具体地,如图2所示,定位止口1112的高度与壳体111的高度的比值小于0.9,定位止口1112用于限定翅片管式换热器13在封装容器11内的位置,若定位止口1112的高度过大,造成材料的浪费的同时减小了储能介质的填充空间,因此,定位止口1112的高度尽量短,以节省空间填充更多的储能介质,若定位止口1112的高度过小,定位止口1112对翅片管式换热器13限位作用较差,无法安全使用,所以,选择适当的定位止口1112的高度既可保证储能介质的填充量,也可确保翅片管式换热器13在壳体111内固定牢固。

再进一步地,如图10-图11所示,上盖112的下表面设有定位凸台1121,定位凸台1121止抵最上方的翅片132,通过上盖112和壳体111两侧的连接螺栓113,可同时将换热器在竖直方向固定牢固。

这样,翅片管式换热器13在封装容器11内上下左右前后方向均固定相连,空调系统的稳定性更佳。

需要说明的是,封装容器11的外壁包覆有保温层(图中未示出),保温层可使得封装容器11与外界几乎不发生热交换,从而保证换热效率,保温层的保温材料可以包括聚氨酯发泡层、聚乙烯泡沫保温材料等。

如图1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优选实施例的空调器还包括:换向单元4,换向单元4包括第一接口41、第二接口42、第三接口43和第四接口44,压缩机2具有吸气口21和排气口22,排气口22与第一接口41相连,吸气口21与第三接口43相连,第一换热器31的第一端口与第二接口42相连,翅片管式换热器13的第二端口与第一换热器31的第二端口之间通过节流装置相连,翅片管式换热器13的第一端口与第四接口44相连。

其中,如图13所示,第一接口41可以与第二接口42和第四接口44中的其中一个换向连通,第三接口43可以与第二接口42和第四接口44中的另一个换向导通。例如,当第一接口41与第二接口42连通时,第三接口43与第四接口44连通;当第一接口41与第四接口44连通时,第三接口43与第二接口42连通。由此,可以使得空调器在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之间切换。换向单元4可以为四通阀或者开关与阀的组合来实现换向功能

具体地,如图13所示,当空调器运行制冷时,换向单元4的第一接口41与第四接口44连通,第三接口43与第二接口42连通。制冷剂依次经过压缩机2的排气口22、换向单元4的第一接口41、第四接口44、翅片管式换热器13、节流装置、第一换热器31、换向单元4第二接口42、第三接口43,最后从压缩机2的吸气口21回到压缩机2,如此循环。此时第一换热器31为蒸发器,翅片管式换热器13为冷凝器。制冷剂在流经翅片管式换热器13时,与储能介质进行换热,制冷剂放出的热量被储能介质吸收并储存起来,储能介质的状态发生变化,例如可以由固态转变为液态。制冷剂流经第一换热器31时,和空气进行换热,吸收空气中的热量,以此达到制冷的目的。

当空调器运行制热时,如图13所示,通过换向单元4可以实现对制冷剂流向的切换,换向单元4的第一接口41与第二接口42连通,第三接口43与第四接口44连通。该过程中制冷剂依次经过压缩机2的排气口22、换向单元4的第一接口41、第二接口42、第一换热器31、节流装置、翅片管式换热器13、换向单元4的第四接口44、第三接口43,最后从压缩机2的吸气口21回到压缩机2,如此循环。此时翅片管式换热器13为蒸发器,第一换热器31为冷凝器。制冷剂在流经翅片管式换热器13时,和储能介质进行换热,制冷剂吸收储能介质中储存的热量,储能介质的状态发生变化,例如由液态转变为固态。制冷剂流经第一换热器31时,和空气进行换热,向空气中释放热量,以此达到制热的目的。

其中,在空调装置运行制冷的过程中,由于储能介质吸收并储存了冷凝热,其状态由固态转变为液态。当储能介质全部转变为液态时,其储热能力达到上限,此时空调装置不能继续制冷,空调装置需启动第一再生过程使储能介质恢复储热能力。该过程类似于电池充电,可使储能介质在短时间内由液态全部转变为固态,重新恢复储热的能力,这样空调装置便可继续制冷。储能介质第一再生过程的实现方式为,停止空调装置的制冷循环后,启动空调装置的制热循环,使制冷剂吸收储能介质储存的热量,储能介质由液态转变为固态,恢复储热能力。该再生过程可以在空调装置不需要制冷时启动,例如可以在夜晚时段启动。由于第一再生过程中会送入热风,因此需将空调器所在的空间和室内连通的门窗关闭,避免热量进入室内其他空间。比如该空间和室外连通的窗户可打开,以便空气流通,室外空气同时可将该空间内热量带走。当然,空调器为便携式空调时,上述过程可放在室外进行,以避免空调器吹出的热风对室内空气状态造成影响。

同样的,在空调装置运行制热的过程中,由于制冷剂从储能介质中吸收热量,储能介质由液态转变为固态。当储能介质全部转变为固态时,其放热能力达到上限,此时空调系统组件不能继续制热,空调系统组件需启动第二再生过程使储能介质恢复放热的能力。该第二再生过程和上述第一再生过程相反,可使储能介质在短时间内由固态全部转变为液态,重新恢复放热的能力,这样空调装置便可继续制热。其实现方式为,停止空调装置的制热循环,启动空调装置制冷循环,该过程中储能介质吸收并储存冷凝热,由固态转变为液态,由此恢复放热能力。该第二再生过程通常在空调装置不需要制热时启动。由于第二再生过程中会送入冷风,因此需将空调器所在的空间和室内连通的门窗关闭,避免冷风进入室内其他空间。空调器所在的空间和室外连通的窗户可打开,以便空气流通。当然,空调器为便携式空调时,上述过程可放在室外进行,以避免空调器吹出的冷风对室内空气状态造成影响。

由此,通过设置换向单元4,可以方便地切换空调器的模式,从而可以根据需要通过空调器提供冷量或热量。同时,可以通过切换空调器的模式实现再生功能,使储能介质重新恢复储热和放热的能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如图13所示,节流装置包括第一节流元件63和第三节流元件69。空调器进一步包括:第一节流支路和第三节流支路。第一节流支路上设有第一单向阀61,第三节流支路上设有第三单向阀67。

具体地,第一节流支路的一端(例如,图中12的左端)与第一换热器31相连,第一节流支路的另一端(例如,图13中的右端)与翅片管式换热器13相连。第一节流元件63与第一单向阀61串联连接在第一节流支路上,第一单向阀61位于第一节流元件63的邻近翅片管式换热器13的第二端口以使翅片管式换热器13内的制冷剂流向第一节流元件63。第一节流元件63与第一单向阀61之间还可设有第一干燥过滤器62,第一干燥过滤器62用于吸收制冷剂中的水分。

如图13所示,第三节流支路与第一节流支路并联在第一换热器31和翅片管式换热器13之间,第三节流元件69和第三单向阀67串联在第三节流支路上,第三单向阀67位于第三节流元件69的邻近第一换热器31的第一端口以使第一换热器31内的制冷剂流向第三节流元件69。第三节流元件69与第三单向阀67之间还可设有第三干燥过滤器68,第三干燥过滤器68用于吸收制冷剂中的水分。

由此,可以通过第一节流元件63对制冷过程中的制冷剂进行节流降压,通过第三节流元件69对制热过程中的制冷剂进行节流降压,从而可以选用不同的节流元件分别对制冷过程和制热过程中的制冷剂进行节流降压,保证了节流降压效果,提高空调系统组件的制冷和制热性能。

可选地,第一节流元件63和第三节流元件69可以毛细管、热力膨胀阀或电子膨胀阀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