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箱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5037627发布日期:2021-05-11 17:10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冰箱及其控制方法与流程

本说明书涉及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冰箱是能够在由门遮蔽的内部的储存空间中以低温方式储存食物的家用电器。所述冰箱通过利用冷气来冷却储存空间内部,可以将所储存的食物以冷藏或冷冻状态保存。通常,在冰箱提供有用于制冰的制冰器。所述制冰器将从供水源或水箱供应的水容置在托盘后,通过冷却水来生成冰。

所述制冰器可以将制冰结束的冰以加热方式或旋扭方式从所述冰托盘移冰。

自动地供水及移冰的制冰器以向上方呈开口的方式形成,从而盛起成型的冰。

如上所述的结构的制冰器中制成的冰如月牙模样或立方体模样等其至少一面具有平坦的面。

另外,在冰的模样形成为球形的情况下,在使用冰时将可以更加便利,并能够向用户提供另类的使用感。并且,在将制成的冰储存时,也能够使冰间接触的面积最小化,从而能够使冰彼此缠结的情形最小化。

作为现有文献的韩国授权特许公报第10-1850918号(以下称为“现有文献1”)中披露有制冰器。

现有文献1的制冰器包括:上部托盘,排列有半球形态的复数个上部壳,包括从两侧端向上侧延伸的一对联接件引导部;下部托盘,排列有半球形态的复数个下部壳,以可转动的方式连接在所述上部托盘;转轴,连接在所述下部托盘和上部托盘的后端,以使所述下部托盘相对于所述上部托盘旋转;一对联接件,其一端连接在所述下部托盘,另一端连接在所述联接件引导部;以及上部推挤销组件,在其两端部插入到所述联接件引导部的状态下,分别连接在所述一对联接件,并与所述联接件一同升降。

在现有文献1的情况下,虽然可以利用半球形态的上部壳及半球形态的下部壳来生成球形态的冰,但是由于冰在上部壳及下部壳中同时生成,水中包含的气泡未能完全地排出,而是气泡将分散在水内部,存在有所生成的冰不透明的缺点。

作为现有文献的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平9-269172号(以下称为“现有文献2”)中披露有制冰装置。

现有文献2的制冰装置包括:制冰碟;加热部,加热供应到制冰碟的水的底部。

在现有文献2的制冰装置的情况下,在制冰过程中,利用加热器加热制冰块的一侧面及底面的水。由此,在水面侧进行凝固,并在水内引起对流,从而可以生成透明冰。

当随着进行透明冰的生长,制冰块内的水的体积变小时,凝固速度将逐渐地变快,从而无法引起与凝固速度相适应的充分的对流。

因此,在现有文献2的情况下,当水的大致2/3程度被凝固时,通过增加加热器的加热量来抑制凝固速度的上升。

但是,根据现有文献2,在水的体积单纯地减少时使加热器的加热量增加,因而难以生成根据冰的形态而具有均匀的透明度的冰。



技术实现要素:

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冰箱及其控制方法,其能够与形态无关地生成透明度整体上均匀的冰。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冰箱及其控制方法,其在能够生成球形冰块的情况下,能够使球形冰块的每单位高度的透明度变得均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冰箱及其控制方法,其通过与制冰隔室内的水和储存室内的冷气之间的热传递量可变对应地改变透明冰加热器的加热量,从而能够生成透明度整体上变得均匀的冰。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冰箱及其控制方法,当在制冰过程中执行除霜时,在需要降低透明冰加热器的输出的情况下,通过降低透明冰加热器的输出来能够防止透明冰的透明度在除霜过程中下降,并且能够减少透明冰加热器的功率消耗。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根据一侧面的冰箱,其可以包括:第一托盘,其定义制冰隔室的一部分,所述制冰隔室为水被冷却器的冷流(cold)相变成冰的空间;第二托盘,其定义所述制冰隔室的另一部分;加热器,与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第二托盘中的至少一方相邻配置;以及控制部,控制所述加热器。

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成,在冷却器向制冰隔室供应冷流(cold)的过程中的至少一部分区间,开启用于向所述制冰隔室供应热量的加热器,使得溶解于所述制冰隔室内部的水中的气泡能够从生成冰的部分朝向液体状态的水侧移动而生成透明的冰。

在所述加热器被开启的状态下,若满足除霜开始条件,则为了除霜而可以执行用于使蒸发器进行运转的除霜阶段。此时,在除霜阶段中,所述冷却器的加冷量可以与除霜开始条件满足之前的冷气供应单元的加冷量相比减少。所述冷却器的加冷量为冷流的供应量,作为一例,可以根据供应冷气的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而能够发生变化。

所述冰箱还可以包括用于加热所述蒸发器的除霜加热器,若所述除霜阶段开始,则所述除霜加热器可以被开启。

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成,所述加热器在所述除霜加热器开启的状态下也保持被开启的状态。

作为一例,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成,若在制冰过程中满足所述除霜开始条件,并且所述加热器的输出为参考值以下,则保持所述加热器的输出。相反地,若在制冰过程中满足所述除霜开始条件,并且所述加热器的输出超过参考值,则可以控制所述加热器的输出,使得所述除霜加热器运转之后的所述加热器的输出与所述除霜加热器运转之前的所述加热器的输出相比减少。

作为另一例,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成,在制冰过程中所述除霜加热器开启的情况下,若由所述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小于参考值,则保持所述加热器的输出。相反地,若由所述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为所述参考值以上,则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所述加热器的输出,使得所述除霜加热器运转之后的所述加热器的输出与所述所述除霜加热器运转之前的所述加热器的输出相比减少。

在所述制冰过程中,在开始执行所述制冰阶段的情况下所述加热器为了制冰而运转的整体时间可以长于,在未执行所述制冰阶段的情况下所述加热器为了制冰而运转的整体时间。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成,在所述除霜阶段之前执行除霜前阶段。

所述除霜前阶段中的所述冷却器的加冷量与满足所述除霜开始条件之前的冷却器的加冷量相比增加,所述控制部可以在所述除霜前阶段中,对应于所述冷却器的加冷量的增加而增加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

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成,在所述除霜阶段之后,执行除霜后阶段。

所述除霜后阶段中的所述冷却器的加冷量,与满足所述除霜开始条件之前的冷却器的加冷量相比增加,所述控制部可以在所述除霜后阶段中,对应于所述冷却器的加冷量的增加而增加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托盘在制冰过程中可以与所述第一托盘接触,而在移冰过程中可以与所述第一托盘隔开。所述第二托盘可以连接在驱动部并从驱动部接收动力。

通过所述驱动部的动作,所述第二托盘可以从供水位置向制冰位置移动。并且,通过所述驱动部的动作,所述第二托盘可以从制冰位置向移冰位置移动。在所述第二托盘移动到供水位置的状态下,可以执行针对所述制冰隔室的供水。

在供水结束之后,所述第二托盘可以向制冰位置移动。在所述第二托盘移动到所述制冰位置之后,所述冷却器可以向所述制冰隔室供应冷流(cold)。

当在所述制冰隔室中冰的生成结束时,为了取出所述制冰隔室的冰,所述第二托盘可以沿着正方向朝向移冰位置移动。在所述第二托盘移动到移冰位置之后,可以沿着反方向朝向供水位置移动,并再次开始供水。

在一侧面上,为了使所述制冰隔室内的水的每个单位高度上的透明度变得均匀,可以控制成,根据所述制冰隔室内的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而改变所述冷却器的加冷量及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中的一种以上。

可以以水的单位高度为基准,区分为复数个区间。在所述复数个区间的每一个中预先设定有所述加热器的参考输出。

在所述制冰隔室为球形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所述加热器的输出,以在所述制冰过程中使所述加热器的输出先减少后增加。

若在制冰过程中开始执行所述除霜阶段,则所述控制部可以对是否需要减少所述加热器的输出进行判断,若需要减少所述加热器的输出,则所述控制部减少所述加热器在前区间中的输出。

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成,在所述除霜阶段开始执行时的区间是复数个区间中的所述加热器的输出为最小的中间区间的情况下,保持所述加热器的输出。

在所述除霜阶段开始执行时的区间是所述复数个区间中的所述中间区间之前的区间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可以将当前区间中的所述加热器的输出减少至与下一个区间中的所述加热器的输出相对应的参考输出。

在所述除霜阶段开始执行时的区间是所述复数个区间中的所述中间区间之后的区间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可以将当前区间中的所述加热器的输出减少至与前一个区间中的所述加热器的输出相对应的参考输出。

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成,若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达到对应于当前区间的下一个区间的参考温度,则所述控制部使所述加热器以与所述下一个区间相对应的参考输出进行运转。

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第二托盘中的任意一个可以由非金属材质形成,从而减小所述加热器的热量的传递速度。

所述第二托盘可以位于所述第一托盘的下侧。为了使所述制冰隔室中的水从上侧开始冻结,所述加热器可以与所述第二托盘相邻配置。至少所述第二托盘可以由非金属材质形成。

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第二托盘中的一个以上的托盘可以由柔性材质形成,以在移冰过程中形态变形并能够恢复到原来的形态。

根据另一侧面的冰箱的控制方法,所述冰箱包括:第一托盘,容置在储存室;第二托盘,与所述第一托盘一同形成制冰隔室;驱动部,用于移动所述第二托盘;以及透明冰加热器,用于向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第二托盘中的一个以上托盘供应热量。

所述冰箱的控制方法可以包括:在所述第二托盘移动到供水位置的状态下执行针对所述制冰隔室的供水的步骤;在供水结束之后,在所述第二托盘从所述供水位置沿着反方向移动到制冰位置之后执行制冰的步骤。

在一实施例中,在所述执行制冰的步骤中的至少一部分区间,可以开启所述透明冰加热器,从而使溶解于所述制冰隔室内部的水中的气泡能够从生成冰的部分朝向液体状态的水侧移动并生成透明的冰。

在所述执行制冰的步骤中,若满足除霜开始条件,则使所述透明冰加热器保持开启状态,同时为了除霜而可以开启除霜加热器。

若满足所述除霜开始条件,并且所述透明冰加热器的输出为参考值以下,则可以保持所述透明冰加热器的输出。相反地,若所述透明冰加热器的输出超过参考值,则可以控制所述透明冰加热器的输出,以使所述除霜加热器运转之后的所述透明冰加热器的输出与所述除霜加热器运转之前的所述透明冰加热器的输出相比减少。

或者,在开启所述除霜加热器的情况下,若由用于感测所述制冰隔室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小于参考值,则可以保持所述透明冰加热器的输出。相反地,若由所述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为所述参考值以上,则可以控制所述透明冰加热器的输出,以使所述除霜加热器运转之后的所述透明冰加热器的输出与所述所述除霜加热器运转之前的所述透明冰加热器的输出相比减少。

根据一实施例的冰箱的控制方法,其还可以包括:对制冰的结束与否进行判断的步骤;以及,若制冰结束,则使所述第二托盘从所述制冰位置沿着正方向朝向移冰位置移动的步骤。

根据又一侧面的冰箱的控制方法,所述冰箱包括用于形成球形态的制冰隔室的第一托盘和第二托盘。

所述冰箱的控制方法可以包括:在针对所述制冰隔室的供水结束之后,冷却器的冷流(cold)供应到制冰隔室并开始制冰的步骤;在制冰开始之后,开启用于向所述制冰隔室供应热量的透明冰加热器的步骤;对在制冰过程中判断是否满足除霜开始条件的步骤;以及,若判断为满足所述除霜开始条件,则减少所述冷却器的加冷量,并且开启除霜加热器的步骤。

在一实施例中,可以在所述除霜加热器被开启的状态下,使所述透明冰加热器保持开启状态。

在制冰过程中,可以控制成,根据所述制冰隔室内的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而改变所述透明冰加热器的输出,可以将所述水的单位高度作为基准区分为复数个区间。在所述复数个区间每一个中预先设定有所述透明冰加热器的参考输出。

若在制冰过程中满足所述除霜开始条件,则控制部可以判断是否需要减少所述透明冰加热器的输出。

假如,需要减少所述透明冰加热器的输出,则所述控制部可以减少当前区间中的所述透明冰加热器的输出。相反地,假如,不需要减少所述透明冰加热器的输出,则所述控制部可以保持当前区间中的所述透明冰加热器的输出。

根据又一侧面的冰箱,其可以包括:控制部,其控制成,若第一透明冰运转和用于应对除霜的第二透明冰运转之间发生冲突,则优先执行所述第二透明冰运转并中断所述第一透明冰运转。

所述冰箱可以包括:储存室,用于保存食物;门,用于开闭所述储存室;冷气供应单元,用于向所述储存室供应冷气;除霜加热器,对用于生成冷气的蒸发器进行加热;第一温度传感器,用于感测所述储存室内的温度;第一托盘,位于所述储存室内并形成制冰隔室的一部分,所述制冰隔室为水被所述冷气相变为冰的空间;第二托盘,形成所述制冰隔室的另一部分并连接在驱动部,从而在制冰过程中能够与所述第一托盘接触,而在移冰过程中能够与所述第一托盘隔开;供水部,用于向所述制冰隔室供应水;第二温度传感器,用于感测所述制冰隔室的水或冰的温度;制冰用加热器,与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第二托盘中的至少一个相邻配置。

所述第一透明冰运转可以包括:在所述制冰隔室的供水结束之后,所述控制部将所述冷气供应单元控制成向所述制冰隔室供应冷气,在所述冷气供应单元供应冷气的过程中的至少一部分区间,开启所述制冰用加热器,并且将被开启的所述制冰用加热器的加热量控制成以在预先区分的复数个区间的每一个中被预先设定的参考加热量可变的阶段。

所述第二透明冰运转中可以执行除霜阶段,在除霜阶段中,在满足除霜开始条件之后,所述控制部控制成,使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与满足所述除霜开始条件之前的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相比减少,并且在所述制冷力减少的区间中的至少一部分区间,开启所述除霜加热器。若满足用于开启所述制冰用加热器的除霜应对运转的开始条件,则为了降低因所述除霜阶段中投入的热负载降低所述制冰速度而恶化制冰效率,并且为了使所述制冰速度保持在规定的范围内而均匀地保持冰的透明度,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成,使所述制冰用加热器的加热量与所述第一透明冰运转中的制冰用加热器的加热量相比减少。

满足所述除霜应对运转的开始条件的情况可以包括:在执行所述除霜阶段之后经过第二设定时间的情况、在执行所述除霜阶段之后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达到第二设定温度以上的情况、在执行所述除霜阶段之后比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高出第二设定值以上的情况、在执行所述除霜阶段之后每个单位时间内的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的变化量大于0的情况、在执行所述除霜阶段之后所述制冰用加热器的加热量大于参考值的情况,以及所述除霜阶段运转开始的情况中的至少一种。

满足所述除霜应对运转的结束条件的满足的情况可以包括:在所述除霜应对运转开始之后经过第b设定时间的情况、在所述除霜应对运转开始之后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达到第b设定温度以下的情况、在所述除霜应对运转开始之后比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低了第b设定值以下的情况、在所述除霜应对运转开始之后每个单位时间内的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的变化量小于0的情况、以及所述除霜阶段运转结束的情况中的至少一种。

在所述第二透明冰运转中,在所述除霜阶段之前所述控制部可以执行除霜前阶段,在除霜前阶段中,使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比满足所述除霜开始条件之前的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增加的除霜前阶段,并且在所述除霜前阶段中,所述控制部控制成,对应于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的增加而增加所述制冰用加热器的加热量。

在所述除霜阶段之后,所述控制部可以执行除霜后阶段,在所述除霜后阶段中,使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与满足所述除霜开始条件之前的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相比增加。在所述除霜后阶段中,可以对应于所述冷气供应单元的制冷力的增加而增加所述制冰用加热器的加热量。

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成,在满足了所述除霜后阶段运转的结束条件之后,再开始执行所述第一透明冰运转。

所述预先区分了的复数个区间可以包括:以所述要制冰的水的单位高度作为基准区分的情况、以将所述第二托盘移动到制冰位置之后经过的时间为基准区分的情况、以及以将所述第二托盘移动到制冰位置之后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温度为基准区分的情况中的至少一种。

在所述制冰隔室为球形态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所述透明冰加热器的加热量,以在所述制冰过程中使所述制冰用加热器的加热量先减少后增加。

根据又一侧面的冰箱,其包括:储存室,用于保存食物;冷却器,用于向所述储存室供应冷流(cold);第一托盘,形成制冰隔室的一部分,所述制冰隔室为水被所述冷流(cold)相变为冰的空间;第二托盘,形成所述制冰隔室的另一部分;加热器,与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第二托盘中的至少一方相邻配置;控制部,控制所述加热器及所述驱动部,若在制冰过程中满足除霜开始条件,则所述控制部可以执行用于除霜的除霜阶段,并且减少所述冷却器的加冷量。

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成,若在所述制冰过程中满足所述除霜开始条件,则保持或减少所述加热器供应的加热量。

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成,在所述制冰过程中的预设的复数个区间,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能够发生变化。

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成,在开始执行所述除霜阶段时的区间为所述复数个区间中的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为最小的区间的情况下,保持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

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成,在开始执行所述除霜阶段时的区间中的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大于下一个区间中的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的情况下,将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变更为所述下一个区间中的加热量。

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成,在开始执行所述除霜阶段时的区间中的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大于前一个区间中的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的情况下,将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变更为所述前一个区间中的加热量。

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成,若所述除霜阶段结束,则将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变更为开始执行所述除霜阶段时的区间中的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

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成,在所述除霜阶段结束之后,使所述加热器开启开始执行所述除霜阶段时的区间中的所述加热器的剩余时间。

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成,在以剩余时间开启所述加热器之后,将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变更为下一个区间中的加热量。

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成,在所述制冰隔室内的冷流(cold)和所述制冰隔室的水之间的热传递量增加的情况下,增加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而在所述制冰隔室内的冷流(cold)和所述制冰隔室的水之间的热传递量减少的情况下,减少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从而能够将所述制冰隔室内部的水的制冰速度保持在低于以关闭所述加热器的状态执行制冰的情况下的制冰速度的规定范围内。

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成,在进行所述除霜阶段的过程中,若由用于测量制冰隔室的水或冰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测量到的温度值为参考温度值以上,则关闭所述加热器。

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成,若由所述温度传感器测量到的值小于所述参考温度值,则开启所述加热器。

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成,若由所述温度传感器测量到的值为所述参考温度值以上,则使所述加热器以关闭所述加热器之前的加热量进行运转。

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成,在所述除霜阶段结束之后所述加热器开启剩余时间,然后将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变更为下一个区间中的加热器的加热量。

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成,在执行所述除霜阶段的过程中,若判断为在所述制冰隔室内未生成冰的状态,则关闭所述加热器。

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成,在所执行述除霜阶段的过程中,若判断为所述制冰隔室内正生成冰的状态,则开启所述加热器。

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成,在执行所述除霜阶段的过程中,若判断为在所述制冰隔室内正生成冰的状态,则使所述加热器以关闭所述加热器之前的加热量进行运转。

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成,在所述除霜阶段结束之后所述加热器开启剩余时间,然后将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变更为下一个区间中的加热器的加热量。

在所述制冰过程中,在开始执行所述除霜阶段的情况下所述加热器为制冰而运转的整体时间可以长于,在未执行所述除霜阶段的情况下所述加热器为了制冰而运转的整体时间。

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成,在所述制冰过程中的预设的复数个区间,使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能够发生变化。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成,在所述加热器以所述复数个区间中的最后一个区间被设定的加热量进行驱动之后,能够使所述加热器进入到追加加热阶段。

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成,在之前的除霜阶段结束之后,开始执行当前除霜阶段的时间点为止所经过的时间越长,使所述追加加热阶段的区间越变长。

发明效果

根据所提示出的发明,在冷却器供应冷流(cold)中的至少一部分区间开启加热器,由此,利用加热器的热量来延迟制冰速度,使得溶解于制冰隔室内部的水中的气泡能够从生成冰的部分朝向液体状态的水侧进行移动,从而生成透明的冰。

尤其是,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控制成根据所述制冰隔室内的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来改变所述冷却器的加制冷力及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中的一种以上,由此,能够与制冰隔室的形态无关地生成透明度整体上均匀的冰。

并且,即使在制冰过程中投入除霜阶段,也能使透明冰加热器保持开启状态,从而在除霜过程中能够防止在透明冰加热器相邻的部分生成冰,并由此能够防止透明冰的透明度低下。

并且,在制冰过程中,在投入除霜阶段之后需要减少透明冰加热器的输出的情况下,通过减少输出来能够降低透明冰加热器的消耗功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冰箱的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制冰器的立体图。

图3是图2中的托架被去除的状态的制冰器的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制冰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用于示出设置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制冰器的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沿着图3的a-a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第二托盘位于供水位置时的制冰器的纵截面图。

图7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冰箱的控制框图。

图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制冰器中生成冰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9是用于说明与对于制冰隔室的透明冰加热器的相对位置对应的高度基准的图。

图10是用于说明制冰隔室内的水的每单位高度的透明冰加热器的输出的图。

图11是示出在供水位置上水的供应结束的状态的图。

图12是示出在制冰位置上生成冰的情形的图。

图13是示出在移冰过程中第二托盘和第一托盘分离的状态的图。

图14是示出在移冰过程中第二托盘移动到移冰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15是用于说明在制冰过程中蒸发器的除霜开始时的透明冰加热器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6是示出在制冰过程中水的每单位高度的透明冰加热器的输出变化及第二温度传感器中感测出的温度变化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例示性的附图对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进行详细的说明。在对各附图的结构元件赋予附图标记时,对于相同的结构元件而言,即使其标示于不同的附图上,也将尽可能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在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时,如果判断为对相关的公知结构元件或其功能的具体的说明影响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理解,则将省去对其详细的说明。

并且,在对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结构元件进行说明时,可以使用诸如第一、第二、a、b、(a)、(b)等术语。这样的术语仅是为了将该结构元件与其它结构元件进行区别,而并非由该术语来限定相应结构元件的本质、序列或顺序。在记载为某一个结构元件“连接”、“结合”或“接触”于另一结构元件的情况下,该结构元件可以直接连接或接触于该另一结构元件,但是也可以理解为在各结构元件之间还“连接”、“结合”或“接触”有又一结构元件。

本发明的冰箱可以包括:托盘组件,形成作为将水相变为冰的空间的制冰隔室的一部分;冷却器,用于向所述制冰隔室供应冷流(cold);供水部,用于向所述制冰隔室供应水;以及控制部。所述冰箱可以进一步包括用于感测所述制冰隔室的水或冰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所述冰箱可以进一步包括与所述托盘组件邻近地布置的加热器。所述冰箱可以进一步包括能够使所述托盘组件移动的驱动部。所述冰箱除了所述制冰隔室以外可以进一步包括保存食物的储存室。所述冰箱可以进一步包括用于向所述储存室供应冷流(cold)的冷却器。所述冰箱可以进一步包括用于感测所述储存室内的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所述供水部和所述冷却器中的至少一个。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所述加热器和所述驱动部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成,在将所述托盘组件移动到制冰位置后,使所述冷却器向所述制冰隔室供应冷流(cold)。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成,在所述制冰隔室中冰的生成结束之后,为了取出所述制冰隔室的冰,使所述托盘组件向正方向移动到移冰位置。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成,在移冰结束后,使所述托盘组件向反方向移动到供水位置后开始供水。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成,在所述供水结束之后,使所述托盘组件移动到所述制冰位置。

在本发明中,储存室可以被定义为能够利用冷却器控制成规定的温度的空间。外侧壳体可以被定义为划分所述储存室和所述储存室外部空间(即冰箱外部空间)的壁。在所述外侧壳体和所述储存室之间可以布置有隔热件。在所述隔热件和所述储存室之间可以布置有内侧壳体。

在本发明中,制冰隔室可以被定义为位于所述储存室内部并将水相变为冰的空间。所述制冰隔室的圆周(circumference)表示所述制冰隔室的外部表面,而与所述制冰隔室的形状无关。在另一方式上,所述制冰隔室的外周面可以表示形成所述制冰隔室的壁的内部表面。所述制冰隔室的中心(center)表示所述制冰隔室的重量中心或体积中心。所述中心(center)可以经过所述制冰隔室的对称线。

在本发明中,托盘可以被定义为划分所述制冰隔室和所述储存室内部的壁。所述托盘可以被定义为形成所述制冰隔室的至少一部分的壁。所述托盘可以被配置为,将所述制冰隔室全部包围或仅包围其一部分。所述托盘可以包括形成所述制冰隔室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一部分和从所述第一部分的预定地点延伸的第二部分。所述托盘可以存在有复数个。所述复数个托盘可以彼此接触。作为一例,所述下部配置的托盘可以包括复数个托盘。所述上部配置的托盘可以包括复数个托盘。所述冰箱包括至少一个配置在所述制冰隔室的下部的托盘。所述冰箱可以进一步包括位于所述制冰隔室的上部的托盘。所述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可以是考虑到后述的所述托盘的热传递度、所述托盘的冷传递度、所述托盘的耐变形度、所述托盘的复原度、所述托盘的过冷却度、所述托盘和所述托盘内部凝固的冰之间的贴合度、复数个托盘中的一个和另一个之间的结合力等的结构。

在本发明中,托盘壳体可以位于所述托盘和所述储存室之间。即,所述托盘壳体可以其至少一部分包围所述托盘的方式配置。所述托盘壳体可以存在有复数个。所述复数个托盘壳体可以彼此接触。所述托盘壳体可以支撑所述托盘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与所述托盘接触。所述托盘壳体可以被配置为,连接有除了所述托盘以外的部件(例如,加热器、传感器、传动构件等)。所述托盘壳体可以与所述部件直接结合或在与所述部件之间通过媒介物与所述部件结合。例如,当形成制冰隔室的壁由薄膜形成,并且设置有包围所述薄膜的结构物时,所述薄膜被定义为托盘,所述结构物被定义为托盘壳体。作为又一例,当形成制冰隔室的壁的一部分由薄膜形成,结构物包括形成用于形成所述制冰隔室的壁的另一部分的第一部分和包围所述薄膜的第二部分时,所述薄膜和所述结构物的第一部分被定义为托盘,所述结构物的第二部分被定义为托盘壳体。

在本发明中,托盘组件可以被定义为至少包括所述托盘。在本发明中,所述托盘组件可以进一步包括所述托盘壳体。

在本发明中,冰箱可以包括至少一个托盘组件,所述托盘组件被配置为连接在驱动部而能够移动。所述驱动部被配置为,使所述托盘组件向x、y、z轴中的至少一个轴的方向移动,或者以x、y、z轴中的至少一个轴为中心旋转运动。本发明可以包括具有在具体实施方式记载的内容中除了所述驱动部及将所述驱动部和所述托盘组件连接的传动构件以外的其余结构的冰箱。在本发明中,所述托盘组件可以向第一方向移动。

在本发明中,冷却器可以被定义为包括蒸发器和热电元件中的至少一个来冷却所述储存室的单元。

在本发明中,冰箱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配置有所述加热器的托盘组件。所述加热器可以配置在托盘组件的附近,从而加热配置有所述加热器的所述托盘组件所形成的制冰隔室。所述加热器可以包括在所述冷却器供应冷流(cold)中的至少一部分区间被控制开启的加热器(以下称为“透明冰加热器”),从而使所述制冰隔室内部的水中溶解的气泡能够从生成冰的部分向液体状态的水侧移动而生成透明的冰。所述加热器可以包括在制冰结束之后至少一部分区间被控制开启的加热器(以下称为“移冰用加热器”),从而能够从所述托盘组件容易地分离冰。冰箱可以包括复数个透明冰加热器。冰箱可以包括复数个移冰用加热器。冰箱可以包括透明冰加热器和移冰用加热器。在此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成,所述移冰用加热器的加热量大于所述透明冰加热器的加热量。

在本发明中,托盘组件可以包括形成制冰隔室的外周面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所述托盘组件可以包括形成所述制冰隔室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一部分和从所述第一部分的预定地点延伸形成的第二部分。

作为一例,所述第一区域可以形成在所述托盘组件的第一部分。所述第一、第二区域可以形成在所述托盘组件的第一部分。所述第一、第二区域可以是所述一个托盘组件的一部分。所述第一、第二区域可以彼此接触的方式配置。所述第一区域可以是所述托盘组件形成的制冰隔室的下部。所述第二区域可以是所述托盘组件形成的制冰隔室的上部。所述冰箱可以包括追加的托盘组件。所述第一、第二区域中的一个可以包括与所述追加的托盘组件接触的区域。在所述追加的托盘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区域的下部的情况下,所述追加的托盘组件可以与所述第一区域的下部接触。在所述追加的托盘组件位于所述第二区域的上部的情况下,所述追加的托盘组件可以与所述第二区域的上部接触。

作为另一例,所述托盘组件可以由能够彼此接触的复数个构成。可以在所述复数个托盘组件中的第一托盘组件布置所述第一区域,在第二托盘组件布置所述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可以是所述第一托盘组件。所述第二区域可以是所述第二托盘组件。所述第一、第二区域可以彼此接触的方式配置。所述第一托盘组件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位于所述第一托盘组件及第二托盘组件形成的制冰隔室的下部。所述第二托盘组件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位于所述第一托盘组件及第二托盘组件形成的制冰隔室的上部。

另外,所述第一区域可以是与加热器的距离比所述第二区域更邻近的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可以是配置有加热器的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可以是与冷却器的吸热部(即,制冷剂管或热电模块的吸热部)的距离比所述第一区域更邻近的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可以是与所述冷却器向所述制冰隔室供应冷气的贯通孔的距离比所述第一区域更邻近的区域。为使所述冷却器能够通过所述贯通孔供应冷气,在其他部件可以形成有追加的贯通孔。所述第二区域可以是与所述追加的贯通孔的距离比所述第一区域更邻近的区域。所述加热器可以是透明冰加热器。对于所述冷流(cold)的所述第二区域的隔热度可以小于所述第一区域的隔热度。

另外,在冰箱的第一托盘组件及第二托盘组件中的一个托盘组件可以配置有加热器。作为一例,在另一个托盘组件未配置有所述加热器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成,在所述冷却器供应冷流(cold)中的至少一部分区间控制开启所述加热器。作为另一例,在所述另一个托盘组件配置有追加的加热器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成,在所述冷却器供应冷流(cold)中的至少一部分区间使所述加热器的加热量大于所述追加的加热器的加热量。所述加热器可以是透明冰加热器。

本发明可以包括具有在具体实施方式记载的内容中除了所述透明冰加热器以外的结构的冰箱。

本发明可以包括:推进器,其具有形成有施压冰或托盘组件的至少一面的面的第一边缘,从而使所述冰容易地从所述托盘组件分离。所述推进器可以包括从所述第一边缘延伸的杆和位于所述杆的末端的第二边缘。控制部可以控制成,通过使所述推进器和所述托盘组件中的至少一个移动来改变所述推进器的位置。所述推进器根据观点可以被定义为贯通式推进器、非贯通式推进器、移动式推进器、固定式推进器。

在所述托盘组件可以形成有供所述推进器移动的贯通孔,所述推进器可以被配置为向所述托盘组件内部的冰直接施加压力。所述推进器可以被定义为贯通式推进器。

在所述托盘组件可以形成有供所述推进器施压的施压部,所述推进器可以被配置为向所述托盘组件的一面施加压力。所述推进器可以被定义为非贯通式推进器。

为使所述推进器的第一边缘能够位于所述制冰隔室的外部的第一地点到所述制冰隔室的内部的第二地点之间,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成,使所述推进器移动。所述推进器可以被定义为移动式推进器。所述推进器可以连接在驱动部、驱动部的转轴或者与驱动连接而能够移动的托盘组件。

为使所述推进器的第一边缘能够位于所述制冰隔室的外部的第一地点到所述制冰隔室的内部的第二地点之间,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成,使所述托盘组件中的至少一个移动。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成,使所述托盘组件中的至少一个朝向所述推进器移动。或者,为使所述推进器在所述制冰隔室的外部的第一地点与所述施压部接触后进一步施压所述施压部,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推进器和所述托盘组件的相对位置。所述推进器可以结合在固定端。所述推进器可以被定义为固定式推进器。

在本发明中,所述制冰隔室可以被用于冷却所述储存室的所述冷却器冷却。作为一例,所述制冰隔室所处的储存室是可以被控制为低于0度的温度的冷冻室,所述制冰隔室可以被用于冷却所述冷冻室的冷却器冷却。

所述冷冻室可以被划分为复数个区域,所述制冰隔室可以位于复数个区域中的一个区域。

在本发明中,所述制冰隔室可以被不是用于冷却所述储存室的冷却器的其他冷却器冷却。作为一例,所述制冰隔室所处的储存室是可以被控制为高于0度的温度的冷藏室,所述制冰隔室可以被不是用于冷却所述冷藏室的冷却器的其他冷却器冷却。即,冰箱具有冷藏室和冷冻室,所述制冰隔室位于所述冷藏室内部,所述制冰隔室可以被用于冷却所述冷冻室的冷却器冷却。所述制冰隔室可以位于开闭储存室的门。

所述制冰隔室可以位于开闭储存室的门。

在本发明中,所述制冰隔室即使不位于所述储存室内部,也可以被冷却器冷却。作为一例,所述外部壳体内部形成的储存室全体可以是所述制冰隔室。

在本发明中,热传递度(degreeofheattransfer)表示从高温的物体向低温的物体传递热流(heat)的程度,其被定义为由包含物体的厚度的形状、物体的材质等来决定的值。在物体的材质的观点上,所述物体的热传递度大可以表示所述物体的导热率大。所述导热率可以是物体具有的固有的材质特性。即使在物体的材质相同的情况下,所述热传递度也可以因所述物体的形状等而不同。

热传递度可以根据所述物体的形状而不同。从a地点到b地点的热传递度可以受到从所述a地点向所述b地点传递热量的路径(以下称为“heattransferpath”)的长度的影响。从所述a地点到所述b地点的热传递路径越长,从所述a地点到所述b地点的热传递度可以越小。从所述a地点到所述b地点的热传递路径越短,从所述a地点到所述b地点的热传递度可以越大。

另外,从a地点到b地点的热传递度可以受到从所述a地点到所述b地点传递热量的路径的厚度的影响。从所述a地点到所述b地点传递热量的路径方向上的厚度越薄,从所述a地点到所述b地点的热传递度可以越小。从所述a地点到所述b地点传递热量的路径方向上的厚度越厚,从所述a地点到所述b地点的热传递度可以越大。

在本发明中,冷传递度(degreeofcoldtransfer)表示从低温的物体向高温的物体传递冷流(cold)的程度,其被定义为由包含物体的厚度的形状、物体的材质等来决定的值。所述冷传递度是考虑到冷流(cold)流动的方向而定义的术语,其可以被理解为与热传递度相同的概念。与所述热传递度相同的概念将省去对其的说明。

在本发明中,过冷却度(degreeofsupercool)表示液体被过冷却的程度,其可以被定义为由所述液体的材质、容置所述液体的容器的材质或形状、在所述液体的凝固过程中向所述液体施加的外部影响因素等来决定的值。所述液体被过冷却的频度增加可以被理解为所述过冷却度增大。所述液体保持为过冷却状态的温度变低可以被理解为所述过冷却度增大。其中,过冷却表示所述液体在所述液体的凝固点以下的温度下也未被凝固而以液相存在的状态。所述被过冷却的液体具有从过冷却被解除的时点开始快速地凝固的特征。在需要将液体被凝固的速度保持在规定的范围内的情况下,最好是将其设计为减少所述过冷却现象。

在本发明中,耐变形度(degreeofdeformationresistance)表示物体抵抗因向物体施加的外力而引起的变形的程度,其被定义为由包含物体的厚度的形状、物体的材质等来决定的值。作为一例,所述外力可以包含在制冰隔室内部的水凝固而膨胀的过程中向所述托盘组件施加的压力。作为另一例,所述外力可以包含用于分离冰和所述托盘组件的推进器向冰或所述托盘组件的一部分施加的压力。作为又一例,其可以包含托盘组件间结合的情况下由所述结合施加的压力。

另外,在物体的材质的观点上,所述物体的耐变形度大可以表示所述物体的刚性大。所述导热率可以是物体具有的固有的材质特性。即使在物体的材质相同的情况下,所述耐变形度也可以因所述物体的形状等而不同。所述耐变形度可以受到向施加所述外力的方向延伸的耐变形加强部的影响。所述耐变形加强部的刚性越大,所述耐变形度可以越大。所述延伸的耐变形加强部的高度越高,所述耐变形度可以越大。

在本发明中,复原度(degreeofrestoration)表示因外力而变形的物体在外力被去除后施加外力之前恢复到物体的形状的程度,其被定义为由包含物体的厚度的形状、物体的材质等来决定的值。作为一例,所述外力可以包含在制冰隔室内部的水凝固而膨胀的过程中向所述托盘组件施加的压力。作为另一例,所述外力可以包含用于分离冰和所述托盘组件的推进器向冰或所述托盘组件的一部分施加的压力。作为又一例,其可以包含托盘组件间结合的情况下由所述结合力施加的压力。

另外,在物体的材质的观点上,所述物体的复原度大可以表示所述物体的弹性系数大。所述弹性系数可以是物体具有的固有的材质特性。即使在物体的材质相同的情况下,所述复原度也可以因所述物体的形状等而不同。所述复原度可以受到向施加所述外力的方向延伸的弹性加强部的影响。所述弹性加强部的弹性系数越大,所述复原度可以越大。

在本发明中,结合力表示复数个托盘组件之间结合的程度,其被定义为由包含所述托盘组件的厚度的形状、所述托盘组件的材质、结合所述托盘的力的大小等来决定的值。

在本发明中,附着度表示在容器中盛放的水变为冰的过程中冰和容器附着的程度,其被定义为由包含容器的厚度的形状、容器的材质、容器内成为冰后经过的时间等来决定的值。

本发明的冰箱可以包括:第一托盘组件,形成作为水因所述冷流(cold)而相变为冰的空间的制冰隔室的一部分;第二托盘组件,形成所述制冰隔室的另一部分;冷却器,用于向所述制冰隔室供应冷流(cold);供水部,用于向所述制冰隔室供应水;以及控制部。所述冰箱可以除了所述制冰隔室以外进一步包括储存室。所述储存室可以包括能够保存食物的空间。所述制冰隔室可以配置在所述储存室的内部。所述冰箱可以进一步包括用于感测所述储存室内的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所述冰箱可以进一步包括用于感测所述制冰隔室的水或冰的温度的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托盘组件可以连接在驱动部,从而在制冰过程中能够与所述第一托盘组件接触,并在移冰过程中能够与所述第一托盘组件隔开。所述冰箱可以进一步包括加热器,所述加热器与所述第一托盘组件和所述第二托盘组件中的至少一个邻近地布置。

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所述加热器和所述驱动部中的至少一个。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成,在所述制冰隔室的供水结束之后,将所述第二托盘组件移动到制冰位置后,使所述冷却器向所述制冰隔室供应冷流(cold)。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成,在所述制冰隔室中冰的生成结束之后,为了取出所述制冰隔室的冰,使所述第二托盘组件向正方向移动到移冰位置后向反方向移动。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成,在移冰结束之后,使所述第二托盘组件向反方向移动到供水位置后开始供水。

对与透明冰相关的内容进行说明。水内溶解有气泡,在包含有所述气泡的状态下被凝固的冰因所述气泡而其透明度较低。因此,在水被凝固的过程中,如果诱导所述气泡从制冰隔室中先结冰的部分向尚未结冰的其他部分移动,则能够提高冰的透明度。

托盘组件上形成的贯通孔可以对生成透明的冰产生影响。可以形成在托盘组件的一侧的贯通孔可以对生成透明的冰产生影响。在生成冰的过程中,如果诱导所述气泡从制冰隔室中先结冰的部分向所述制冰隔室的外部移动,则能够提高冰的透明度。为了诱导所述气泡向所述制冰隔室的外部移动,可以在托盘组件的一侧配置贯通孔。由于所述气泡的密度低于所述液体的密度,可以在所述托盘组件的上部配置诱导所述气泡向所述制冰隔室的外部逃出的贯通孔(以下称为“空气排出孔”)。

冷却器和加热器的位置可以对生成透明的冰产生影响。所述冷却器和加热器的位置可以对作为在制冰隔室内部生成冰的方向的制冰方向产生影响。

在制冰过程中,如果诱导气泡从制冰隔室中水先被凝固的区域向作为液相的状态的其他预定的区域移动或捕集,则能够提高所生成的冰的透明度。所述气泡移动或捕集的方向可以与制冰方向相似。所述预定区域可以是所述制冰隔室中期望诱导水较晚被凝固的区域。

所述预定的区域可以是冷却器对所述制冰隔室供应的冷流(cold)较晚到达的区域。作为一例,在制冰过程中,为使所述气泡向所述制冰隔室的下部移动或捕集,所述冷却器向所述制冰隔室供应冷气的贯通孔可以配置在比所述制冰隔室的下部更靠近于上部的位置。作为另一例,所述冷却器的吸热部(即,蒸发器的制冷剂管或热电元件的吸热部)可以配置在比所述制冰隔室的下部更靠近于上部的位置。在本发明中,制冰隔室的上部和下部能够以所述制冰隔室的高度为基准被定义为上侧的区域和下侧的区域。

所述预定的区域可以是配置有加热器的区域。作为一例,在制冰过程中,为使水内的气泡向制冰隔室的下部移动或捕集,加热器可以配置在比所述制冰隔室的上部更靠近于下部的位置。

所述预定区域可以是比制冰隔室的中心更靠近于所述制冰隔室的外周面的区域。但是,也并不排除所述中心附近。在所述预定区域为制冰隔室的中心附近的情况下,用户可以容易地观察到因向所述中心附近移动或捕集的气泡引起的不透明的部分,所述不透明的部分可能会残存至冰的大部分融化为止。并且,所述加热器不易配置在盛放有水的制冰隔室的内部。与此相比,在所述预定区域位于所述制冰隔室的外周面或其附近的情况下,水可以从所述制冰隔室的外周面一侧向所述制冰隔室的外周面另一侧方向被凝固,从而能够解决所述问题。所述透明冰加热器可以配置在所述制冰隔室的外周面或其附近。所述加热器也可以配置在所述托盘组件或其附近。

所述预定区域可以是比制冰隔室的上部更靠近于所述制冰隔室的下部的位置。但是,也并不排除所述上部。在制冰过程中,由于密度大于冰的液相的水下降,最好是使所述预定区域位于所述制冰隔室的下部。

托盘组件的耐变形度、复原度以及复数个托盘组件之间的结合力中的至少一种可以对生成透明的冰产生影响。所述托盘组件的耐变形度、复原度以及复数个托盘组件之间的结合力中的至少一种可以对作为在制冰隔室内部生成冰的方向的制冰方向产生影响。如前所述,托盘组件可以包括形成制冰隔室的外周面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作为一例,所述第一、第二区域可以是构成一个托盘组件的一部分。作为另一例,所述第一区域可以是第一托盘组件。所述第二区域可以是第二托盘组件。

为了生成透明的冰,冰箱最好是被配置为,使在制冰隔室内生成冰的方向恒定。这是因为,所述制冰方向越恒定,越是表示水内的气泡向所述制冰隔室内的预定区域移动或捕集。为了诱导从托盘组件的一部分向另一部分方向生成冰,所述一部分的耐变形度最好是大于所述另一部分的耐变形度。冰具有向所述耐变形度小的部分侧膨胀并生长的倾向。另外,当在将生成的冰去除后需要再开始制冰时,所述变形的部分再次恢复才能反复地生成相同的形状的冰。因此,与所述耐变形度大的部分相比,所述耐变形度小的部分其复原度大是比较有利的。

对于外力的托盘的耐变形度可以小于对于所述外力的托盘壳体的耐变形度,或者所述托盘的刚性小于所述托盘壳体的刚性。托盘组件可以被配置为,在允许所述托盘因所述外力而变形的情况下,使包围所述托盘的所述托盘壳体的变形减小。作为一例,所述托盘组件可以被配置为,使所述托盘壳体仅包围所述托盘的至少一部分。在此情况下,在制冰隔室内部的水凝固而膨胀的过程中,当向所述托盘组件施加压力时,可以允许所述托盘的至少一部分变形,所述托盘的另一部分被所述托盘壳体支撑而限制其变形。并且,在所述外力被去除的情况下,托盘的复原度可以大于所述托盘壳体的复原度,或者所述托盘的弹性系数大于所述托盘壳体的弹性系数。这样的结构元件可以被配置为,使所述变形的托盘能够容易地复原。

对于外力的托盘的耐变形度可以大于对于所述外力的冰箱密封垫的耐变形度,或者所述托盘的刚性大于所述密封垫的刚性。在所述托盘的耐变形度低的情况下,随着所述托盘形成的制冰隔室内的水凝固而膨胀,将可能发生所述托盘过度地变形的问题。这样的托盘的变形将可能给生成所需的形态的冰构成困难。并且,在所述外力被去除的情况下,托盘的复原度可以小于对于所述外力的冰箱密封垫的复原度,或者所述托盘的弹性系数小于所述密封垫的弹性系数。

对于外力的托盘壳体的耐变形度可以小于对于所述外力的冰箱壳体的耐变形度,或者所述托盘壳体的刚性小于所述冰箱壳体的刚性。一般而言,冰箱的壳体可以由包含钢的金属材质形成。并且,在外力被去除的情况下,托盘壳体的复原度可以大于对于所述外力的冰箱壳体的复原度,或者所述托盘壳体的弹性系数大于所述冰箱壳体的弹性系数。

透明的冰和耐变形度的关系如下。

所述第二区域的沿着所述制冰隔室的外周面的方向上的耐变形度可以不同。所述第二区域中的一个的耐变形度可以大于所述第二区域中的另一个的耐变形度。当如上所述构成时,可以有助于诱导从所述第二区域形成的制冰隔室向第一区域形成的制冰隔室方向生成冰。

另外,以彼此接触的方式配置的所述第一、第二区域的沿着所述制冰隔室的外周面的方向上的耐变形度可以不同。所述第二区域中的一个的耐变形度可以高于所述第一区域中的一个的耐变形度。当如上所述构成时,可以有助于诱导从第二区域形成的制冰隔室向第一区域形成的制冰隔室方向生成冰。

在此情况下,水可以在凝固的过程中体积膨胀而向所述托盘组件施加压力,可以诱导向所述第二区域的另一个方向或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方向生成冰。耐变形度可以是抵抗因外力而引起的变形的程度。所述外力可以是制冰隔室内部的水被凝固而膨胀的过程中向所述托盘组件施加的压力。所述外力可以是所述压力中的垂直方向(z轴方向)的力。所述外力可以是从所述第二区域形成的制冰隔室向所述第一区域形成的制冰隔室方向作用的力。

作为一例,在从制冰隔室的中心向制冰隔室的外周面方向的所述托盘组件的厚度中,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的厚度可以厚于所述第二区域的另一个的厚度,或者厚于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的厚度。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可以是未被所述托盘壳体包围的部分。所述第二区域的另一个可以是被所述托盘壳体包围的部分。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可以是未被所述托盘壳体包围的部分。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可以是所述第二区域中形成所述制冰隔室的最上端部的部分。所述第二区域可以包括托盘及局部地包围所述托盘的托盘壳体。如上所述,当所述第二区域的至少一部分比其他一部分更厚地构成时,能够提高所述第二区域对于外力的耐变形度。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的厚度的最小值可以厚于所述第二区域的另一个的厚度的最小值,或者厚于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的厚度的最小值。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的厚度的最大值可以厚于所述第二区域的另一个的厚度的最大值,或者厚于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的厚度的最大值。在所述区域形成有贯通孔的情况下,所述最小值表示除了形成有贯通孔的部分以外的其余区域中的最小值。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的厚度的平均值可以厚于所述第二区域的另一个的厚度的平均值,或者厚于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的厚度的平均值。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的厚度的均匀度可以小于所述第二区域的另一个的厚度的均匀度,或者小于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的厚度的均匀度。

作为另一例,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可以包括形成所述制冰隔室的一部分的第一面和从所述第一面向从所述第二区域的另一个形成的制冰隔室远离的垂直方向延伸形成的耐变形加强部。另外,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可以包括形成所述制冰隔室的一部分的第一面和从所述第一面向从所述第一区域形成的制冰隔室远离的垂直方向延伸形成的耐变形加强部。如上所述,当所述第二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包括所述耐变形加强部时,能够提高所述第二区域对于外力的耐变形度。

作为又一例,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还可以包括支撑面,所述支撑面连接在位于从所述第一面向从所述第二区域的另一个形成的制冰隔室远离的方向的冰箱的固定端(例如,托架、储存室壁等)。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还可以包括支撑面,所述支撑面连接在位于从所述第一面向从所述第一区域形成的制冰隔室远离的方向的冰箱的固定端(例如,托架、储存室壁等)。如上所述,当所述第二区域的至少一部分包括连接在所述固定端的支撑面时,能够提高所述第二区域对于外力的耐变形度。

作为又一例,所述托盘组件可以包括形成制冰隔室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一部分和从所述第一部分的预定地点延伸形成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向对于所述第一区域形成的制冰隔室远离的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包括追加的耐变形加强部。所述第二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还可以包括连接在所述固定端的支撑面。如上所述,当所述第二区域的至少一部分进一步包括所述第二部分时,将有利于提高所述第二区域对于所述外力的耐变形度。这是因为,在所述第二部分形成追加的耐变形加强部,或者所述第二部分能够进一步支撑在所述固定端。

作为又一例,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可以包括第一贯通孔。当如上所述形成有第一贯通孔时,在所述第二区域的制冰隔室中凝固的冰通过所述第一贯通孔向所述制冰隔室的外部膨胀,因此,能够减小向所述第二区域施加的压力。尤其是,在向所述制冰隔室供应过多的水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贯通孔可以有助于减小在所述水凝固的过程中所述第二区域变形。

另外,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可以包括用于提供所述第二区域的制冰隔室内的水内包含的气泡移动或逃出的路径的第二贯通孔。如上所述,当形成有第二贯通孔时,能够提高被凝固的冰的透明度。

另外,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可以形成有供贯通式推进器能够施压的第三贯通孔。这是因为,当所述第二区域的耐变形度变大时,非贯通式推进器将不易通过施压所述托盘组件的表面来去除冰。所述第一、第二、第三贯通孔可以重叠。所述第一、第二、第三贯通孔也可以形成在一个贯通孔。

另外,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可以包括用于布置移冰用加热器的安装部。这是因为,诱导从第二区域形成的制冰隔室向第一区域形成的制冰隔室方向生成冰可以表示先在所述第二区域生成所述冰。在此情况下,所述第二区域和冰附着的时间可能会变长,为了将这样的冰从所述第二区域分离,将可能需要移冰用加热器。在从制冰隔室的中心向制冰隔室的外周面方向的所述托盘组件的厚度中,所述第二区域中安装有所述移冰用加热器的部分的厚度可以薄于所述第二区域的另一个的厚度。这是因为,所述移冰用加热器所供应的热量可以增加向所述制冰隔室传递的量。固定端可以是形成储存室的壁的一部分或托架。

透明的冰和托盘组件的结合力的关系如下。

为了诱导从所述第二区域形成的制冰隔室向所述第一区域形成的制冰隔室方向生成冰,最好是可以使以彼此接触的方式配置的所述第一、第二区域之间的结合力增加。在水被凝固的过程中膨胀并向所述托盘组件施加的压力大于所述第一、第二区域之间的结合力的情况下,可以向第一、第二区域分离的方向生成冰。并且,还具有在水被凝固的过程中膨胀并向所述托盘组件施加的压力小于所述第一、第二区域之间的结合力的情况下,可以诱导向所述第一、第二区域中耐变形度小的区域的制冰隔室方向生成冰的优点。

使所述第一、第二区域之间的结合力增加的方法可以有多样的例。作为一例,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成,在供水结束之后,将所述驱动部的运动位置向第一方向改变,以使所述第一、第二区域中的一个向第一方向移动,然后将所述驱动部的运动位置进一步向所述第一方向改变,以使能够增大所述第一、第二区域之间的结合力。作为另一例,通过增大所述第一、第二区域之间的结合力,对于从所述驱动部传递的力,所述第一、第二区域的耐变形度或复原度可以不同地构成,以减少在所述制冰过程开始之后(或者所述加热器开启之后)因膨胀的冰而制冰隔室的形状变更。作为又一例,所述第一区域可以包括与所述第二区域面对的第一面。所述第二区域可以包括与所述第一区域面对的第二面。所述第一、第二面可以能够彼此接触的方式配置。所述第一、第二面可以彼此面对的方式配置。所述第一、第二面可以被配置为分离及结合。在此情况下,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的面积可以被配置为彼此不同。当如上所述构成时,在减小所述第一、第二区域彼此接触的部分的损坏的情况下,也能够增大所述第一、第二区域的结合力。与此同时,还具有能够减少向所述第一、第二区域之间供应的水泄漏的优点。

透明的冰和复原度的关系如下。

所述托盘组件可以包括形成制冰隔室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一部分和从所述第一部分的预定地点延伸形成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被配置为,因所述生成的冰的膨胀而变形,并在冰被去除后复原。所述第二部分可以包括为了提高对于膨胀的冰的垂直方向外力的复原度而提供的水平方向延长部。所述第二部分可以包括为了提高对于膨胀的冰的水平方向外力的复原度而提供的垂直方向延长部。如上所述的结构可以有助于诱导从所述第二区域形成的制冰隔室向第一区域形成的制冰隔室方向生成冰。

所述第一区域的沿着所述制冰隔室的外周面的方向上的复原度可以不同。并且,所述第一区域的沿着所述制冰隔室的外周面的方向上的耐变形度可以不同。所述第一区域中的一个的复原度可以高于所述第一区域中的另一个的复原度。并且,所述一个的耐变形度可以低于所述另一个的耐变形度。这样的结构可以有助于诱导从所述第二区域形成的制冰隔室向第一区域形成的制冰隔室方向生成冰。

另外,以彼此接触的方式配置的所述第一、第二区域的沿着所述制冰隔室的外周面的方向上的复原度可以不同。并且,所述第一、第二区域的沿着所述制冰隔室的外周面的方向上的耐变形度可以不同。所述第一区域中的一个的复原度可以高于所述第二区域中的一个的复原度。并且,所述第一区域中的一个的耐变形度可以低于所述第二区域中的一个的耐变形度。这样的结构可以有助于诱导从所述第二区域形成的制冰隔室向第一区域形成的制冰隔室方向生成冰。

在此情况下,水可以在被凝固的过程中体积膨胀而向所述托盘组件施加压力,可以诱导向所述耐变形度小或所述复原度大的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的方向生成冰。其中,复原度可以是在外力被去除之后恢复的程度。所述外力可以是制冰隔室内部的水被凝固而膨胀的过程中向所述托盘组件施加的压力。所述外力可以是所述压力中的垂直方向(z轴方向)的力。所述外力可以是从所述第二区域形成的制冰隔室向所述第一区域形成的制冰隔室方向的力。

作为一例,在从制冰隔室的中心向制冰隔室的外周面方向的所述托盘组件的厚度中,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的厚度可以薄于所述第一区域的另一个的厚度,或者薄于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的厚度。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可以是未被所述托盘壳体包围的部分。所述第一区域的另一个可以是被所述托盘壳体包围的部分。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可以是被所述托盘壳体包围的部分。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可以是所述第一区域中形成所述制冰隔室的最下端部的部分。所述第一区域可以包括托盘及局部地包围所述托盘的托盘壳体。

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的厚度的最小值可以薄于所述第一区域的另一个的厚度的最小值,或者薄于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的厚度的最小值。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的厚度的最大值可以薄于所述第一区域的另一个的厚度的最大值,或者薄于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的厚度的最大值。在所述区域形成有贯通孔的情况下,所述最小值表示除了形成有贯通孔的部分以外的其余区域中的最小值。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的厚度的平均值可以薄于所述第一区域的另一个的厚度的平均值,或者薄于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的厚度的平均值。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的厚度的均匀度可以大于所述第一区域的另一个的厚度的均匀度,或者大于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的厚度的均匀度。

作为另一例,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的形状可以与所述第一区域的另一个的形状不同,或者与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的形状不同。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的曲率可以与所述第一区域的另一个的曲率不同,或者与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的曲率不同。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的曲率可以小于所述第一区域的另一个的曲率,或者小于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的曲率。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可以包括平坦的面。所述第一区域的另一个可以包括曲面。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可以包括曲面。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可以包括向与所述冰膨胀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凹陷的形状。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可以包括向与诱导生成所述冰的方向相反的方向凹陷的形状。在制冰过程中,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可以向所述冰膨胀的方向或诱导生成所述冰的方向变形。在制冰过程中,在从所述制冰隔室的中心向所述制冰隔室的外周面方向的变形量中,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的变形量可以大于所述第一区域的另一个的变形量。在制冰过程中,在从所述制冰隔室的中心向所述制冰隔室的外周面方向的变形量中,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的变形量可以大于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的变形量。

作为又一例,为了诱导从所述第二区域形成的制冰隔室向所述第一区域形成的制冰隔室方向生成冰,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可以包括形成所述制冰隔室的一部分的第一面和从所述第一面延伸并支撑在所述第一区域的另一个的一面的第二面。所述第一区域可以被配置为,除了所述第二面以外不直接支撑在其他部件。所述其他部件可以是冰箱的固定端。

另外,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可以形成有供非贯通式推进器能够施压的施压面。这是因为,当所述第一区域的耐变形度变低或复原度变大时,能够减小非贯通式推进器在通过施压所述托盘组件的表面来去除冰时的困难。

作为在制冰隔室内部生成冰的速度的制冰速度可以对生成透明的冰产生影响。所述制冰速度可以对生成的冰的透明度产生影响。对所述制冰速度产生影响的因素可以是向所述制冰隔室供应的加冷量和/或加热量。所述加冷量和/或加热量可以对生成透明的冰产生影响。所述加冷量和/或加热量可以对冰的透明度产生影响。

在生成所述透明的冰的过程中,制冰速度越大于制冰隔室内的气泡移动或捕集的速度,则冰的透明度越低。相反地,当所述制冰速度小于所述气泡移动或捕集的速度时,冰的透明度可以变高,但是,所述制冰速度越低,将引起生成透明的冰所需的时间过长的问题。并且,所述制冰速度越是保持在均匀的范围,冰的透明度可以越均匀。

为使制冰速度均匀地保持在规定的范围内,使向制冰隔室供应的冷流(cold)和热流(heat)的量均匀即可。但是,在冰箱的实际使用条件下,将发生冷流(cold)改变的情况,需要与之对应地改变热流(heat)的供应量。例如,储存室的温度从未满足区域达到满足区域的情况,对于所述储存室的冷却器执行除霜运转的情况,所述储存室的门被打开的情况等有多种。并且,在所述制冰隔室的每单位高度的水的量不同的情况下,当向所述每单位高度供应相同的冷流(cold)和热流(heat)时,可能会发生所述每单位高度的透明度不同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控制部可以控制成,在用于所述制冰隔室的冷却的冷气和所述制冰隔室的水之间的热传递量增加的情况下,增加所述透明冰加热器的加热量,在用于所述制冰隔室的冷却的冷气和所述制冰隔室的水之间的热传递量减少的情况下,减少所述透明冰加热器的加热量,使得能够将制冰隔室内部的水的制冰速度保持在低于在以关闭加热器的状态执行制冰时的制冰速度的规定范围内。

控制部可以控制成,根据制冰隔室内的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来改变冷却器的冷流(cold)供应量及加热器的热流(heat)供应量中的一种以上。在此情况下,可以与制冰隔室的形状变化相适应地提供透明的冰。

冰箱进一步包括测量制冰隔室的每单位高度的水的质量的信息的传感器,控制部可以控制成,基于从所述传感器输入的信息来改变冷却器的冷流(cold)供应量及加热器的热流(heat)供应量中的一种以上。

冰箱包括基于对制冰隔室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的信息来记录有预设定的冷却器的驱动信息的存储部,控制部可以控制成,基于所述信息来改变所述冷却器的冷流(cold)供应量。

冰箱包括基于对制冰隔室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的信息来记录有预设定的加热器的驱动信息的存储部,控制部可以控制成,基于所述信息来改变所述加热器的热流(heat)供应量。作为一例,所述控制部可以控制成,基于对制冰隔室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的信息来按预设定的时间改变冷却器的冷流(cold)供应量和加热器的热流(heat)供应量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时间可以是为了生成冰而所述冷却器驱动的时间或所述加热器驱动的时间。作为另一例,控制部可以控制成,基于对制冰隔室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的信息来按预设定的温度改变冷却器的冷流(cold)供应量和加热器的热流(heat)供应量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温度可以是所述制冰隔室的温度或形成所述制冰隔室的托盘组件的温度。

另外,在测量制冰隔室的每单位高度的水的质量的传感器发生误操作,或者向所述制冰隔室供应的水不足或过多的情况下,制冰的水的形状将变更,因此,所生成的冰的透明度可能会降低。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提示出精确地控制向所述制冰隔室供应的水的量的供水方法。并且,为了减小水在供水位置或制冰位置从所述制冰隔室泄漏,托盘组件可以包括减小漏水的结构。并且,需要增大形成所述制冰隔室的第一托盘组件及第二托盘组件之间的结合力,使得能够减小在生成冰的过程中因冰的膨胀力而所述制冰隔室的形状变更。并且,所述精确供水方法和托盘组件的漏水减小结构以及增大所述第一托盘组件及第二托盘组件的结合力还因为了生成接近托盘形状的冰而需要。

制冰隔室内部的水的过冷却度可以对生成透明的冰产生影响。所述水的过冷却度可以对生成的冰的透明度产生影响。

为了生成透明的冰,优选地设计为使所述过冷却度变低,从而使制冰隔室内部的温度保持在规定范围内。这是因为,所述被过冷却的液体具有从过冷却被解除的时点开始快速地凝固的特征。在此情况下,冰的透明度可能会降低。

冰箱的控制部可以控制成,在使所述液体凝固的过程中,当所述液体的温度达到凝固点之后,达到凝固点以下的特定温度为止所需的时间小于参考值时,为了减小所述液体的过冷却度而运转过冷却解除单元。可以被理解为,在达到所述凝固点之后,越是发生过冷却而未引起凝固,所述液体的温度越快地冷却到凝固点以下。

所述过冷却解除单元作为一例可以包括电火花发生单元。当向所述液体供应所述火花时,可以减小所述液体的过冷却度。所述过冷却解除单元作为另一例可以包括向所述液体施加外力以使其移动的驱动单元。所述驱动单元可以使所述容器向x、y、z轴中的至少一个方向运动,或者以x、y、z轴中的至少一个轴为中心旋转运动。当向所述液体供应动能时,可以减小所述液体的过冷却度。所述过冷却解除单元作为又一例可以包括向所述容器供应所述液体的单元。冰箱的控制部可以控制成,在供应小于所述容器的体积的第一体积的液体之后,当经过预定时间或所述液体的温度达到凝固点以下的预定温度时,向所述容器进一步供应大于所述第一体积的第二体积的液体。如上所述,当向所述容器分开供应液体时,首先供应的液体可以被凝固并作用为冰结核,从而能够减小进一步供应的液体的过冷却度。

容置所述液体的容器的热传递度越高,则所述液体的过冷却度可以越高。容置所述液体的容器的热传递度越低,则所述液体的过冷却度可以越低。

包括托盘组件的热传递度在内的加热制冰隔室的结构和方法可以对生成透明的冰产生影响。如前所述,托盘组件可以包括形成制冰隔室的外周面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作为一例,所述第一、第二区域可以是构成一个托盘组件的一部分。作为另一例,所述第一区域可以是第一托盘组件。所述第二区域可以是第二托盘组件。

冷却器向制冰隔室供应的冷流(cold)和加热器向所述制冰隔室供应的热流(heat)具有相反的属性。为了增大制冰速度和/或提高冰的透明度,对于所述冷却器和所述加热器的结构及控制、所述冷却器和所述托盘组件的关系、所述加热器和所述托盘组件的关系的设计可能会非常重要。

对于冷却器供应的预定冷量和加热器供应的预定热量,为了增大冰箱的制冰速度和/或增大冰的透明度,所述加热器最好是被配置为局部地加热制冰隔室。越减小加热器供应到所述制冰隔室的热量向除了所述加热器所处的区域以外的其他区域传递,制冰速度可以越高。所述加热器越是仅强力地加热制冰隔室的一部分,越可以使气泡向所述制冰隔室中邻近加热器的区域移动或捕集,从而能够提高所生成的冰的透明度。

当所述加热器向制冰隔室供应的热量大时,能够使水内的气泡向接收所述热量的部分移动或捕集,从而能够提高所生成的冰的透明度。但是,当对于所述制冰隔室的外周面均匀地供应热量时,生成冰的制冰速度将可能会降低。因此,所述加热器越是局部地加热所述制冰隔室的一部分,越能够提高所生成的冰的透明度,并使制冰速度的降低最小化。

所述加热器可以与所述托盘组件的一侧接触的方式配置。所述加热器可以配置在托盘和托盘壳体之间。基于传导的热传递可以有利于局部地加热制冰隔室。

所述加热器的未与托盘接触的另一侧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利用隔热件密封。这样的结构能够减小加热器供应的热量向储存室方向传递。

所述托盘组件可以被配置为,从所述加热器向制冰隔室的中心方向的热传递度大于从所述加热器向所述制冰隔室的圆周(circumference)方向的热传递度。

从托盘向制冰隔室中心方向的所述托盘的热传递度可以大于从托盘壳体向储存室方向的热传递度,或者所述托盘的导热率大于所述托盘壳体的导热率。这样的结构可以诱导增大所述加热器供应的热量经由所述托盘向所述制冰隔室传递。并且,能够减小所述加热器的热量经由所述托盘壳体向储存室传递。

从托盘向制冰隔室中心方向的所述托盘的热传递度可以小于从冰箱壳体(作为一例,内侧壳体或外侧壳体)的外部向储存室方向的所述冰箱壳体的热传递度,或者所述托盘的导热率小于所述冰箱壳体的导热率。这是因为,所述托盘的热传递度或导热率越高,则所述托盘所容置的水的过冷却度可能会越高。所述水的过冷却度越高,则在所述过冷却被解除的时点,所述水可能会越快速地凝固。在此情况下,将发生冰的透明度不均匀或透明度降低的问题。一般而言,冰箱的壳体可以由包括钢的金属材质形成。

从储存室向托盘壳体方向的所述托盘壳体的热传递度可以大于从冰箱的外部空间向所述储存室方向的隔热壁的热传递度,或者所述托盘壳体的导热率大于所述隔热壁(作为一例,位于冰箱内/外侧壳体之间的隔热件)的导热率。其中,隔热壁可以表示划分所述外部空间和储存室的隔热壁。这是因为,当所述托盘壳体的热传递度与所述隔热壁的热传递度相同或更大时,所述制冰隔室被冷却的速度将会过度地减小。

所述第一区域的沿着所述外周面的方向的热传递度可以不同地构成。也可以使所述第一区域中的一个的热传递度低于所述第一区域中的另一个的热传递度。这样的结构可以有助于减小从所述第一区域向沿着所述外周面的方向到第二区域为止通过托盘组件传递的热传递度。

另外,以彼此接触的方式配置的所述第一、第二区域的沿着所述外周面的方向的热传递度可以不同地构成。所述第一区域中的一个的热传递度可以低于所述第二区域中的一个的热传递度。这样的结构可以有助于减小从所述第一区域向沿着所述外周面的方向到第二区域为止通过托盘组件传递的热传递度。在另一方式上,可以有利于减小从所述加热器传递到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的热量向所述第二区域形成的制冰隔室传递。越是减小向所述第二区域传递的热量,所述加热器越是可以局部地加热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减小因所述加热器的加热而制冰速度降低。在又一方式上,可以使气泡向所述加热器局部地加热的区域内移动或捕集,从而能够提高冰的透明度。所述加热器可以是透明冰加热器。

作为一例,从所述第一区域到所述第二区域为止的热传递路径的长度可以大于从所述第一区域到所述第二区域为止的外周面方向上的长度。作为另一例,在从制冰隔室的中心向制冰隔室的外周面方向的所述托盘组件的厚度中,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的厚度可以薄于所述第一区域的另一个的厚度,或者薄于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的厚度。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可以是未被所述托盘壳体包围的部分。所述第一区域的另一个可以是被所述托盘壳体包围的部分。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可以是被所述托盘壳体包围的部分。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可以是所述第一区域中形成所述制冰隔室的最下端部的部分。所述第一区域可以包括托盘及局部地包围所述托盘的托盘壳体。

如上所述,当较薄地形成所述第一区域的厚度时,减小向所述制冰隔室的外周面方向的热传递,且能够增大向所述制冰隔室的中心方向的热传递。由此,能够局部地加热所述第一区域形成的制冰隔室。

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的厚度的最小值可以薄于所述第一区域的另一个的厚度的最小值,或者薄于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的厚度的最小值。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的厚度的最大值可以薄于所述第一区域的另一个的厚度的最大值,或者薄于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的厚度的最大值。在所述区域形成有贯通孔的情况下,所述最小值表示除了形成有贯通孔的部分以外的其余区域中的最小值。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的厚度的平均值可以薄于所述第一区域的另一个的厚度的平均值,或者薄于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的厚度的平均值。所述第一区域的一个的厚度的均匀度可以大于所述第一区域的另一个的厚度的均匀度,或者大于所述第二区域的一个的厚度的均匀度。

作为另一例,所述托盘组件可以包括形成制冰隔室的至少一部分的第一部分和从所述第一部分的预定地点延伸形成的第二部分。在所述第一部分可以布置所述第一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可以配置在能够接触到所述第一部分的追加的托盘组件。所述第二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向对于所述第二区域形成的制冰隔室远离的方向延伸。在此情况下,能够减小从所述加热器传递到所述第一区域的热量向所述第二区域传递。

包括托盘组件的冷传递度在内的冷却制冰隔室的结构和方法可以对生成透明的冰产生影响。如前所述,托盘组件可以包括形成制冰隔室的外周面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作为一例,所述第一、第二区域可以是构成一个托盘组件的一部分。作为另一例,所述第一区域可以是第一托盘组件。所述第二区域可以是第二托盘组件。

对于冷却器供应的预定冷量和加热器供应的预定热量,为了增大冰箱的制冰速度和/或增大冰的透明度,最好是使所述冷却器被配置为更加集中地冷却制冰隔室的一部分。所述冷却器向制冰隔室供应的冷流(cold)越大,则制冰速度可以越高。但是,对所述制冰隔室的外周面越均匀地供应冷流(cold),所生成的冰的透明度可能会越低。因此,所述冷却器越集中地冷却所述制冰隔室的一部分,越能够使气泡向所述制冰隔室的其他区域移动或捕集,从而能够提高所生成的冰的透明度,并使制冰速度的降低最小化。

为使所述冷却器能够更加集中地冷却制冰隔室的一部分,所述冷却器可以被配置为,向所述第二区域供应的冷流(cold)的量和向所述第一区域供应的冷流(cold)的量不同。所述冷却器可以被配置为,向所述第二区域供应的冷流(cold)的量大于向所述第一区域供应的冷流(cold)的量。

作为一例,所述第二区域可以由冷传递度大的金属材质构成,所述第一区域由冷传递度低于金属的材质构成。

作为另一例,为了增大从储存室向制冰隔室的中心方向通过托盘组件传递的冷传递度,所述第二区域的向所述中心方向的冷传递度可以不同地构成。所述第二区域中的一个的冷传递度可以大于所述第二区域中的另一个的冷传递度。在所述第二区域中的一个可以形成有贯通孔。冷却器的吸热面中的至少一部分可以配置在所述贯通孔。供冷却器供应的冷气通过的通道可以配置在所述贯通孔。所述一个可以是未被所述托盘壳体包围的部分。所述另一个可以是被所述托盘壳体包围的部分。所述一个可以是所述第二区域中形成所述制冰隔室的最上端部的部分。所述第二区域可以包括托盘及局部地包围所述托盘的托盘壳体。如上所述,在将托盘组件的一部分构成为具有大的冷传递度的情况下,在所述冷传递度大的托盘组件可能会发生过冷却。如前所述,可能会需要用于减小过冷却度的设计。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冰箱的图。

参照图1,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冰箱可以包括:箱体14,包括储存室;门,开闭所述储存室。

所述储存室可以包括冷藏室18和冷冻室32。所述冷藏室18配置在上侧,所述冷冻室32配置在下侧,从而能够利用各自的门分别单独地开闭各个储存室。作为另一例,也可以在上侧布置冷冻室,并在下侧布置冷藏室。或者,也可以在左右两侧中的一侧布置冷冻室,并在另一侧布置冷藏室。

所述冷冻室32的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可以彼此区分,在下部空间可以设置有能够从下部空间进出的抽屉40。

所述门可以包括开闭冷藏室18和冷冻室32的复数个门10、20、30。所述复数个门10、20、30可以包括以旋转方式开闭储存室的门10、20和以滑动方式开闭储存室的门30中的一部分或全部。

所述冷冻室32即使能够利用一个门30开闭,也可以被配置为分离成两个空间。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将所述冷冻室32称为第一储存室,将所述冷藏室18称为第二储存室。

在所述冷冻室32可以设置有能够制冰的制冰器200。所述制冰器200作为一例可以位于所述冷冻室32的上部空间。

在所述制冰器200的下部可以配置有冰贮存器(icebin)600,从所述制冰器200生成的冰掉落并保存到所述冰贮存器600。用户可以将所述冰贮存器600从所述冷冻室32取出,并使用所述冰贮存器600中储存的冰。

所述冰贮存器600可以放置在划分所述冷冻室32的上部空间和下部空间的水平壁的上侧。

虽未图示,在所述箱体14设置有用于向所述制冰器200供应冷气的管道。所述管道将与蒸发器中流动的制冷剂热交换后的冷气向所述制冰器200侧引导。作为一例,所述管道配置在所述箱体14的后方,并可以朝向所述箱体14的前方吐出冷气。所述制冰器200可以位于所述管道的前方。虽未进行限定,所述管道的吐出口可以设置在所述冷冻室32的后侧壁及上侧壁中的一个以上。

以上以在所述冷冻室32设置有所述制冰器200的情形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所述制冰器200可以所处的空间并不限定于所述冷冻室32,制冰器200可以位于能够供应到冷气的多样的空间。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制冰器的立体图,图3是图2中的托架被去除的状态的制冰器的立体图,图4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制冰器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用于示出设置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制冰器的第二温度传感器的沿着图3的a-a线剖开的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第二托盘位于供水位置时的制冰器的纵截面图。

参照图2至图6,所述制冰器200的各个结构元件设置在所述托架220的内部或外部,所述制冰器200可以构成一个组件。

作为一例,所述托架220可以设置在所述冷冻室32的上侧壁。在所述托架220的内侧面上侧可以设置有供水部240。所述供水部240在其上侧和下侧分别设置有开口部,从而能够将供应到所述供水部240的上侧的水向所述供水部240的下侧引导。所述供水部240的上侧开口部大于下侧开口部,从而能够限制通过所述供水部240向下部引导的水的吐出范围。在所述供水部240的上侧可以设置有用于供应水的供水配管。供应到所述供水部240的水可以向下部移动。所述供水部240避免从所述供水配管吐出的水从高的位置掉落,从而能够防止水飞溅的情形。所述供水部240配置在比所述供水配管更下侧的位置,因此,水并不会溅到所述供水部240而是向下方引导,在变低的高度的作用下,即使水向下方移动,也能够减少水飞溅的量。

所述制冰器200可以包括作为水因冷气而相变为冰的空间的制冰隔室320a。

所述制冰器200可以包括:第一托盘320,形成用于提供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壁的至少一部分;以及第二托盘380,形成用于提供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壁的至少另一部分。

虽未进行限定,所述制冰隔室320a可以包括第一隔室320b和第二隔室320c。所述第一托盘320可以定义所述第一隔室320b,所述第二托盘380可以定义所述第二隔室320c。

所述第二托盘380可以能够相对于所述第一托盘320移动的方式配置。所述第二托盘380可以直线运动或旋转运动。以下以所述第二托盘380旋转运动的情形为例进行说明。

作为一例,在制冰过程中,所述第二托盘380相对于所述第一托盘320移动,从而可以使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所述第二托盘380接触。当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所述第二托盘380接触时,能够定义完整的所述制冰隔室320。

另一方面,在制冰结束后移冰过程中,所述第二托盘380相对于所述第一托盘320移动,从而可以使所述第二托盘380与所述第一托盘320隔开。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所述第二托盘380在形成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状态下可以在上下方向上排列。因此,可以将所述第一托盘320称为上部托盘,将所述第二托盘380称为下部托盘。

可以由所述第一托盘320及所述第二托盘380定义复数个制冰隔室320a。图4中示出作为一例形成有三个制冰隔室320a的情形。

当在向所述制冰隔室320a供应水的状态下水被冷气冷却时,可以生成与所述制冰隔室320a相同或相似的形态的冰。在本实施例中,作为一例所述制冰隔室320a可以形成为球形态或与球形态相似的形态。在此情况下,所述第一隔室320b可以形成为半球形态或与半球相似的形态。并且,所述第二隔室320c可以形成为半球形态或与半球相似的形态。当然,所述制冰隔室320a也可以形成为正方体形态或形成为多边形形态。

所述制冰器200可以包括,与所述第一托盘320结合的第一托盘壳体300。

作为一例,所述第一托盘壳体300可以结合在所述第一托盘320的上侧。所述第一托盘壳体300可以由独立于所述托架220的部件制造并结合在所述托架220,或者与所述托架220一体地形成。

所述制冰器200还可以包括第一加热器壳体280。在所述第一加热器壳体280可以设置有移冰用加热器290。所述加热器壳体280可以与所述第一托盘壳体300一体地形成,或者单独地形成。

所述移冰用加热器290可以配置在与所述第一托盘320相邻的位置。作为一例,所述移冰用加热器290可以是金属线式加热器。作为一例,所述移冰用加热器290可以以与所述第一托盘320接触的方式设置,或者配置在与所述第一托盘320隔开规定距离的位置。无论是何种情况,所述移冰用加热器290能够向所述第一托盘320供应热量,供应到所述第一托盘320的热量可以传递给所述制冰隔室320a。

所述制冰器200还可以包括,位于所述第一托盘320的下侧第一托盘盖340。

所述第一托盘盖340可以与所述第一托盘320的制冰隔室320a的形状对应地形成有开口部,并结合在所述第一托盘320的下侧面。

在所述第一托盘壳体300可以设置有引导插槽302,所述引导插槽302的上侧倾斜,而其下侧垂直地延伸。所述引导插槽302可以设置在朝向所述第一托盘壳体300的上侧延伸的构件。

后述的第一推进器260的引导凸起262可以插入于所述引导插槽302。因此,所述引导凸起262可以沿着所述引导插槽302被引导。

所述第一推进器26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的延长部264。作为一例,所述第一推进器260可以包括延长部264,所述延长部264的设置数量与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数量相同,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所述延长部264可以在移冰过程中推挤位于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冰。作为一例,所述延长部264可以贯穿所述第一托盘壳体300并插入到所述制冰隔室320a。因此,在所述第一托盘壳体300可以设置有,用于使所述第一推进器260的一部分贯穿的孔304。

所述第一推进器260的所述引导凸起262可以结合在所述推进器联接件500。此时,所述引导凸起262可以以能够进行旋转的方式结合在所述推进器联接件500。因此,若所述推进器联接件500进行移动,所述第一推进器260也可以沿着所述引导插槽302进行移动。

所述制冰器200还可以包括,与所述第二托盘380结合的第二托盘壳体400。

所述第二托盘壳体400可以在所述第二托盘380的下侧对所述第二托盘380进行支撑。作为一例,形成所述第二托盘380的第二隔室320c的壁的至少一部分,可以被所述第二托盘壳体400支撑。

在所述第二托盘壳体400的一侧可以连接有弹簧402。所述弹簧402可以向所述第二托盘壳体400提供弹性力,从而使所述第二托盘380能够保持与所述第一托盘320接触的状态。

所述制冰器200还可以包括第二托盘盖360。

所述第二托盘380可以包括周缘壁382,所述周缘壁382在与所述第一托盘320接触的状态下包围所述第一托盘320的一部分。所述第二托盘盖360可以包围所述周缘壁382。

所述制冰器200还可以包括第二加热器壳体420。在所述第二加热器壳体420可以设置有透明冰加热器430(或者制冰用加热器)。

对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进行详细的说明。

在本实施例的控制部800中,为了能够生成透明的冰,可以控制成,在向所述制冰隔室320a供应冷气中的至少一部分区间,使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能够向所述制冰隔室320a供应热量。

通过利用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热量来延迟冰的生成速度,使得溶解于所述制冰隔室320a内部的水中的气泡从生成冰的部分朝向液体状态的水侧进行移动,从而能够在所述制冰器200中生成透明冰。即,也可以引导溶解于水中的气泡向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外部逃出,或者被捕集到所述制冰隔室320a内的预定的位置。

另外,当后述的冷气供应单元900向所述制冰隔室320a供应冷气时,如果生成冰的速度较快,溶解于所述制冰隔室320a内部的水中的气泡将会以未能从生成冰的部分移动到液体状态的水侧的状态被结冰,从而可能会使生成的冰的透明度变低。

另一方面,当冷气供应单元900向所述制冰隔室320a供应冷气时,如果生成冰的速度较慢,虽然解决了上述问题,从而所生成的冰的透明度变高,但是可能会引起制冰时间较长的问题。

因此,为了降低制冰时间的延迟且提高所生成的冰的透明度,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可以配置在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一侧,以能够对所述制冰隔室320a局部地供应热量。

另外,在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配置在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一侧的情况下,为了减小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热量容易传递到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另一侧,所述第一托盘320和第二托盘38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使用导热率低于金属的材质。

另外,为了在移冰过程中附着于托盘320、380上的冰较好地分离出,所述第一托盘320和第二托盘38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是包括塑料的树脂(resin)。

为了在移冰过程中能够使被推进器260、540变形了的托盘容易恢复到原来的形态,所述第一托盘320和第二托盘380中的至少一个可以是柔性或软性材质。

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可以配置在与所述第二托盘380邻近的位置。作为一例,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可以是金属线式加热器。作为一例,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可以以与所述第二托盘380接触的方式设置,或者配置在与所述第二托盘380隔开规定距离的位置。作为另一例,也可以不额外地设置有所述第二加热器壳体420,而是将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设置在所述第二托盘壳体400。无论是何种情况,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可以向所述第二托盘380供应热量,供应到所述第二托盘380的热量可以传递给所述制冰隔室320a。

所述制冰器200还可以包括提供驱动力的驱动部480。所述第二托盘380可以接收所述驱动部480的驱动力,由此对所述第一托盘320进行相对移动。所述第一推进器260可以接收所述驱动部480的驱动力而进行移动。

在所述第一托盘壳体300的一侧朝向下方延伸的延长部281,可以形成有贯通孔282。在所述第二托盘壳体400的一侧延伸的延长部403,可以形成有贯通孔404。所述制冰器200还可以包括,同时贯穿所述贯通孔282、404的轴440。

在所述轴440的两端可以分别设置有旋转臂460。所述轴440可以从所述驱动部480接收旋转力并旋转。

所述旋转臂460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弹簧402的一端,由此,在所述弹簧402被拉伸的情况下,可以利用其恢复力来使所述旋转臂460的位置移动到初始位置。

所述驱动部480可以包括马达和复数个齿轮。

在所述驱动部480可以连接有满冰感测杆520。所述满冰感测杆520可以利用所述驱动部480提供的旋转力进行旋转。

所述满冰感测杆520可以整体上具有“匚”字形状。作为一例,所述满冰感测杆520可以包括:第一部分521;一对第二部分522,从所述第一部分521的两端向与所述第一部分521交叉的方向延伸。所述一对第二部分522中的一个可以结合在所述驱动部480,另一个结合在所述托架220或所述第一托盘支持件300。所述满冰感测杆520可以在旋转的过程中感测所述冰贮存器600中储存的冰。

所述驱动部480还可以包括接收所述马达的旋转动力并旋转的凸轮。

所述制冰器200还可以包括感测所述凸轮的旋转的传感器。

作为一例,在所述凸轮设置有磁铁,所述传感器可以是用于在所述凸轮的旋转过程中感测磁铁的磁性的霍尔传感器。根据所述传感器的磁铁感测与否,所述传感器可以输出作为彼此不同的输出的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中的一个信号可以是high信号,另一个信号是low信号。

后述的控制部800可以基于从所述传感器输出的信号的种类及模式来确认所述第二托盘380的位置。即,由于所述第二托盘380及所述凸轮利用所述马达来旋转,所以可以基于所述凸轮上设置的磁铁的感测信号来间接地判断所述第二托盘380的位置。

作为一例,可以基于从所述传感器输出的信号来区分及判断后述的供水位置和制冰位置。

所述制冰器200还可以包括第二推进器540。所述第二推进器540可以设置在所述托架220。所述第二推进器540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延长部544。作为一例,所述第二推进器540可以包括按与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数目相同的数目构成的延长部544,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所述延长部544可以推挤位于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冰。作为一例,所述延长部544可以贯穿所述第二托盘壳体400并与形成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所述第二托盘380接触,并可以施压被接触的所述第二托盘380。因此,在所述第二托盘壳体400可以设置有供所述第二推进器540的一部分贯穿的孔422。

所述第一托盘壳体300与所述第二托盘壳体400对于所述轴440以彼此可旋转的方式结合,从而以所述轴440为中心使其角度变化。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托盘380可以由非金属材质形成。作为一例,所述第二托盘380可以由在被所述第二推进器540施压时其形态能够变形的柔性材质形成。虽未进行限定,所述第二托盘380可以由硅材质形成。

因此,在所述第二推进器540施压所述第二托盘380的过程中,所述第二托盘380变形并可以将所述第二推进器540的施压力传递给冰。在所述第二推进器540的施压力的作用下,冰和所述第二托盘380可以分离。

当所述第二托盘380由非金属材质及柔性或软性材质形成时,能够减小冰和所述第二托盘380间的结合力或附着力,从而能够使冰容易地从所述第二托盘380分离。

并且,当所述第二托盘380由非金属材质及柔性或软性材质形成时,在因所述第二推进器540而所述第二托盘380的形态变形之后,当所述第二推进器540的施压力被去除时,所述第二托盘380可以容易地恢复到原来的形态。

作为另一例,所述第一托盘320也可以由金属材质形成。在此情况下,由于所述第一托盘320和冰的结合力或附着力较强,所以本实施例的制冰器200可以包括所述移冰用加热器290和所述第一推进器260中的一个以上。

作为又一例,所述第一托盘320可以由非金属材质形成。当所述第一托盘320由非金属材质形成时,所述制冰器200可以包括所述移冰用加热器290和所述第一推进器260中的仅一个

或者,所述制冰器200可以不包括所述移冰用加热器290和所述第一推进器260。

虽未进行限定,所述第一托盘320作为一例可以由硅材质形成。即,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所述第二托盘380可以由相同的材质形成。

在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所述第二托盘380由相同的材质形成的情况下,为了保持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所述第二托盘380的接触部位上的密封性能,所述第一托盘320的硬度和所述第二托盘380的硬度可以不同。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由于所述第二托盘380被所述第二推进器540施压而其形态变形,为使所述第二托盘380的形态容易变形,所述第二托盘380的硬度可低于所述第一托盘320的硬度。

另外,参照图5,所述冰箱还可以包括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或者制冰隔室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可以感测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水的温度或冰的温度。

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与所述第一托盘320相邻配置并感测所述第一托盘320的温度,从而能够间接地感测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水的温度或冰的温度。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将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水的温度或冰的温度称为制冰隔室320a的内部温度。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一托盘壳体300。

在此情况下,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可以与所述第一托盘320接触,或者与所述第一托盘320隔开规定间隔。或者,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一托盘320并与所述第一托盘320接触。

当然,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以贯穿所述第一托盘320的方式配置的情况下,可以直接地感测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水的温度或冰的温度。

另外,所述移冰用加热器290的一部分可以位于比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更高的位置,并可以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隔开。连接在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的电线701可以朝向所述第一托盘壳体300的上方引导。

参照图6,在本实施例的制冰器200中,所述第二托盘380的位置可以在供水位置和制冰位置上不同地设计。

作为一例,所述第二托盘380可以包括:第二隔室壁381,其定义所述制冰隔室320a中的第二隔室320c;周缘壁382,其沿着所述第二隔室壁381的外廓边框延伸。

所述第二隔室壁381可以包括上表面381a。在本说明书中,也可以被提及为所述第二隔室壁381的上表面381a为所述第二托盘380的上表面381a。所述第二隔室壁381的上表面381a可以位于比所述周缘壁381的上端部更低的位置。

所述第一托盘320可以包括第一隔室壁321a,所述第一隔室壁321a定义所述制冰隔室320a中的第一隔室320b。所述第一隔室壁321a可以包括直线部321b和曲线部321c。所述曲线部321c可以形成为以所述轴440的中心作为曲率半径的弧形态。因此,所述周缘壁381也可以包括与所述直线部321b和所述曲线部321c对应的直线部及曲线部。

所述第一隔室壁321a可以包括下表面321d。在本说明书中,也可以被提及为所述第一隔室壁321a的下表面321b为所述第一托盘320的下表面321b。所述第一隔室壁321a的下表面321d可以与所述第二隔室壁381a的上表面381a接触。

例如,在如图6所示的供水位置上,所述第一隔室壁321a的下表面321d和所述第二隔室壁381的上表面381a的至少一部分可以隔开间隔。作为一例,在图6中示出了所述第一隔室壁321a的下表面321d和所述第二隔室壁381的上表面381a的全部彼此隔开的情形。因此,所述第二隔室壁381的上表面381a可以以与所述第一隔室壁321a的下表面321d形成规定角度的方式倾斜。

虽未进行限定,在供水位置上所述第一隔室壁321a的下表面321d实质上可以保持为水平,所述第二隔室壁381的上表面381a可以被配置为在所述第一隔室壁321a的下方相对于所述第一隔室壁321a的下表面321d形成倾斜。

在如图6所示的状态下,所述周缘壁382可以围绕所述第一隔室壁321a。并且,所述周缘壁382的上端部可以位于比所述第一隔室壁321a的下表面321d更高的位置。

另外,在所述制冰位置(参照图12)上,所述第二隔室壁381的上表面381a可以与所述第一隔室壁321a的下表面321d的至少一部分接触。

在制冰位置上所述第二托盘380的上表面381a和所述第一托盘320的下表面321d所形成的角度,小于在供水位置上第二托盘380的上表面382a和所述第一托盘320的下表面321d所形成的角度。在所述制冰位置上,所述第二隔室壁381的上表面381a可以与所述第一隔室壁321a的下表面321d的全部接触。在所述制冰位置上,所述第二隔室壁381的上表面381a和所述第一隔室壁321a的下表面321d实质上可以形成水平。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托盘380的供水位置和所述制冰位置不同的理由在于,在所述制冰器200包括复数个制冰隔室320a的情况下,将用于使各个制冰隔室320a之间连通的水通道不形成在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或第二托盘380上,并且向复数个制冰隔室320a均匀地分配水。

假如,在所述制冰器200包括所述复数个制冰隔室320a的情况下,若在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或第二托盘380形成水通道,则供应到所述制冰器200的水将沿着水通道而分配到复数个制冰隔室320a。

但是,在水结束分配到复数个制冰隔室320a的状态下,水通道中也会存在有水,当在此状态下生成冰时,制冰隔室320a中所生成的冰被利用水通道部分中生成的冰相连接。

在此情况下,在移冰结束之后,也会存在有冰彼此沾粘的可能性,即使冰块之间彼此分离,复数个冰中的一部分冰将会包含水通道部分中生成的冰,从而存在有冰的形态与制冰隔室的形态变得不同的问题。

但是,如本实施例所述,在供水位置上所述第二托盘380处于与所述第一托盘320隔开的状态的情况下,掉落到所述第二托盘380的水可以均匀地分配到所述第二托盘380的复数个第二隔室381。

例如,所述第一托盘320可以包括连通孔321e。在所述第一托盘320包括一个第一隔室320b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托盘320可以包括一个连通孔321e。在所述第一托盘320包括复数个第一隔室320b的情况下,所述第一托盘320可以包括复数个连通孔321e。所述供水部240可以向所述复数个连通孔321e中的一个连通孔321e供应水。在此情况下,经由所述一个连通孔321e而供应的水,在经过所述第一托盘320之后掉落到所述第二托盘380。

在供水过程中,水可以掉落到所述第二托盘380的复数个第二隔室320c中的一个第二隔室320c。供应到一个第二隔室320c的水将在一个第二隔室320c中溢满。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由于所述第二托盘380的上表面381a与所述第一托盘320的下表面321d隔开,因此,从所述一个第二隔室320c溢出的水将会沿着所述第二托盘380的上表面381a朝向相邻的另一个第二隔室320c移动。由此,所述第二托盘380的复数个第二隔室320c中可以填满水。

并且,在供水结束的状态下,供水的水的一部分填满到所述第二隔室320c,供水的水的另一部分还可以填充到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所述第二托盘380之间的空间。

在供水位置上,根据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体积,供水结束时的水可以仅仅位于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所述第二托盘380之间的空间,或者也可以位于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所述第二托盘380之间的空间以及所述第一托盘320内(参照图11)。

当所述第二托盘380从供水位置向所述制冰位置移动时,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所述第二托盘380之间的空间的水可以将会均匀地分配到所述复数个第一隔室320b。

另外,当在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或第二托盘380形成水通道时,所述制冰隔室320a中所生成的冰同样也会在水通道部分中生成。

在此情况下,为了生成透明冰,当冰箱的控制部控制成,根据所述制冰隔室320a内的水的每单位高度上的质量而改变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及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中的一种以上时,在形成有所述水通道的部分中,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及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中的一种以上将被控制成急剧地变成为几倍以上。

这是因为,在形成有所述水通道的部分中,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将会急剧地增大为几倍以上。在此情况下,可能会发生部件的可靠性问题,并且可能使用最大输出和最小输出的幅度较大的高价的部件,从而在消耗功率及部件的成本方面上也可能较为不利。其结果,为了生成透明冰,本发明也可能会需要与前述的制冰位置相关的技术。

图7是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冰箱的控制框图。

参照图7,本实施例的冰箱还可以包括用于向所述冷冻室32(或者制冰隔室)供应冷气的冷气供应单元900。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可以利用制冷剂循环将冷气供应给所述冷冻室32。

作为一例,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可以包括用于压缩制冷剂的压缩机。根据所述压缩机的输出(或者频率),向所述冷冻室32供应的冷气的温度可以不同。或者,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可以包括用于向蒸发器吹送空气的风扇。根据所述风扇输出(或者旋转速度),向所述冷冻室32供应的冷气量可以不同。或者,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可以包括调节所述制冷剂循环中流动的制冷剂的量的制冷剂阀。通过基于所述制冷剂阀的开度调节来改变所述制冷剂循环中流动的制冷剂量,由此,可以改变向所述冷冻室32供应的冷气的温度。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可以包括所述压缩机、风扇以及制冷剂阀中的一种以上。

本实施例的冰箱还可以包括控制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控制部800。并且,所述冰箱还可以包括用于控制通过所述供水部240供应的水的量的供水阀242。

所述冰箱还可以包括用于对向所述冷冻室32供应冷气的蒸发器进行除霜的除霜加热器920。所述除霜加热器920可以设置在蒸发器或位于蒸发器周边,并向蒸发器供应热量。

所述控制部800可以控制所述移冰用加热器290、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所述驱动部480、冷气供应单元900、供水阀242以及除霜加热器920中的一部分或全部。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制冰器200都包括所述移冰用加热器290和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情况下,所述移冰用加热器290的输出和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可以不同。在所述移冰用加热器290和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不同的情况下,所述移冰用加热器290的输出端子和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端子可以形成为不同的形态,从而能够防止两个输出端子的错误紧固。

虽未进行限定,所述移冰用加热器290的输出可以比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更大地设定。由此,可以利用所述移冰用加热器290迅速地从所述第一托盘320分离冰。

在本实施例中,在未设置有所述移冰用加热器290的情况下,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可以配置在与前述的所述第二托盘380邻近的位置,或者配置在与所述第一托盘320邻近的位置。

所述冰箱还可以包括感测所述冷冻室32的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33(或者冰箱内温度传感器)。所述控制部800可以基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33中感测出的温度来控制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并且,所述控制部800可以基于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来判断制冰的结束与否。

图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制冰器中生成冰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9是用于说明与对于制冰隔室的透明冰加热器的相对位置对应的高度基准的图,图10是用于说明制冰隔室内的水的每单位高度的透明冰加热器的输出的图。

图11是示出在供水位置上水的供应结束的状态的图,图12是示出在制冰位置上生成冰的情形的图,图13是示出在移冰过程中第二托盘和第一托盘分离的状态的图,图14是示出在移冰过程中第二托盘移动到移冰位置的状态的图。

参照图6至图14,为了在所述制冰器200生成冰,所述控制部800使所述第二托盘380向供水位置移动(步骤s1)。

在本说明书中,可以将所述第二托盘380从图12的制冰位置向图14的移冰位置移动的方向称为正方向移动(或者正方向旋转)。相反地,可以将从图14的移冰位置向图11的供水位置移动的方向称为反方向移动(或者反方向旋转)。

所述第二托盘380的供水位置移动被传感器感测,当感测到所述第二托盘380移动至供水位置时,所述控制部800使所述驱动部480停止。

在所述第二托盘380移动到供水位置的状态下开始供水(步骤s2)。为了进行供水,所述控制部800开启所述供水阀242,若判断为供应了设定的量大小的水,则所述控制部800可以关闭所述供水阀242。作为一例,在供应水的过程中,从图示的流量传感器输出脉冲,当输出的脉冲达到参考脉冲时,可以判断为供应了设定的量大小的水。

在供水结束之后,所述控制部800控制所述第二托盘380以使所述驱动部480移动到制冰位置(步骤s3)。作为一例,所述控制部800可以控制所述驱动部480以使所述第二托盘380从供水位置朝向反方向移动。

若所述第二托盘380朝向反方向进行移动,所述第二托盘380的上表面381a将与所述第一托盘320的下表面321e靠近。此时,所述第二托盘380的上表面381a和所述第一托盘320的下表面321e之间的水划分并分配到所述复数个第二隔室320c各自的内部。若所述第二托盘380的上表面381a和所述第一托盘320的下表面321e完全紧贴,则在所述第一隔室321a中将会填满水。

所述第二托盘380向制冰位置的移动被传感器感测,当感测出所述第二托盘380移动到制冰位置时,所述控制部800使所述驱动部480停止。

在所述第二托盘组件211移动到制冰位置的状态下开始制冰(步骤s4)。作为一例,当所述第二托盘380到达至制冰位置时,可以开始制冰。或者,当所述第二托盘380到达至制冰位置,并且供水时间经过了设定时间时,可以开始制冰。若制冰开始,则所述控制部800可以控制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以将冷气供应给所述制冰隔室320a。

在制冰开始之后,所述控制部800可以控制成,在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向所述制冰隔室320a供应冷气中的至少一部分区间,使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开启。

在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开启的情况下,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热量将传递给所述制冰隔室320a,从而能够延迟所述制冰隔室320a中的冰的生成速度。

如本实施例所述,通过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热量来延迟冰的生成速度,使得所述制冰隔室320a内部的水中溶解的气泡可以从生成冰的部分朝向液体状态的水侧移动,从而能够在制冰器200生成透明冰。

在制冰过程中,所述控制部800可以判断是否满足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开启条件(步骤s5)。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在制冰开始后并不是立即开启透明冰加热器430,而是需要满足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开启条件才可以开启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步骤s6)。

一般而言,向所述制冰隔室320a供应的水可能是常温的水或温度低于常温的水。这样供应的水的温度高于水的冰点。

因此,在供水之后,在冷气的作用下水的温度先是降低,并在达到水的冰点时,水将变化为冰。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在水相变为冰之前,可以不开启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

如果在向所述制冰隔室320a供应的水的温度达到冰点之前开启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在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热量的作用下,水的温度达到冰点的速度将变慢,使得结果上将延迟冰的生成开始时点。

冰的透明度可以在开始生成冰之后根据生成冰的部分的气泡的存在与否而不同,当生成冰之前便向制冰隔室320a供应热量时,将可以看作为与冰的透明度无关地使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运转。

因此,根据本实施例,在满足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开启条件之后,在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开启的情况下,能够防止因不必要地运转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而消耗电力的情形。

当然,即使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在开始制冰后立即开启,也不会对透明度构成影响,因此,也可以在开始制冰后开启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

在本实施例中,当从设定的特定时点经过预定时间时,所述控制部800可以判断为满足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开启条件。所述特定时点可以被设定为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开启之前的时点中的至少一个时点。例如,所述特定时点可以被设定为,冷气供应单元900为了制冰而开始供应制冷力的时点、所述第二托盘380要到达制冰位置的时点、供水供应结束的时点等。

或者,当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达到开启参考温度时,所述控制部800可以判断为满足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开启条件。

作为一例,所述开启参考温度可以是用于判断为在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最上侧(连通孔侧)水开始冻结的温度。

在所述制冰隔室320a中水的一部分冻结的情况下,所述制冰隔室320a中的冰的温度为零下的温度。所述第一托盘320的温度可以高于所述制冰隔室320a中的冰的温度。

当然,虽然在所述制冰隔室320a中存在有水,但是在所述制冰隔室320a中开始生成冰之后,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可以是零下的温度。

因此,为了基于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判断为所述制冰隔室320a中开始生成冰,所述开启参考温度可以被设定为零下以下的温度。

即,在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达到开启参考温度的情况下,由于开启参考温度为零下的温度,因此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冰的温度作为零下的温度将低于开启参考温度。因此,可以间接地判断为所述制冰隔室320a内生成冰。

如上所述,当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开启时,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热量传递给所述制冰隔室320a内。

如本实施例所述,在所述第二托盘380位于所述第一托盘320的下侧,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被配置为向所述第二托盘380供应热量的情况下,可以从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上侧开始生成冰。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冰在所述制冰隔室320a内从上侧开始生成,因此在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生成冰的部分,气泡将朝向液体状态的水向下侧移动。

由于水的密度大于冰的密度,因此在所述制冰隔室320a内水或气泡可能会对流,气泡可能会向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侧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形态,所述制冰隔室320a中的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或者体积)可以相同或不同。例如,在所述制冰隔室320a为正方体的情况下,在所述制冰隔室320a内的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或者体积)相同。另一方面,在所述制冰隔室320a为球形或具有诸如倒三角形、月牙模样等的形态的情况下,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或者体积)不同。

假设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恒定,当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相同时,由于在所述制冰隔室320a中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不同,因此每单位高度生成冰的速度将可能会不同。

例如,在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较小的情况下,冰的生成速度快,相反地,在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较大的情况下,冰的生成速度慢。

其结果,水的每单位高度的生成冰的速度将不恒定,使得每个单位高度上的冰的透明度可能会变得不同。尤其是,在冰的生成速度较快的情况下,气泡将未能从冰块朝向水侧进行移动,冰将包含气泡而导致其透明度低。

即,水的每个单位高度上的生成冰的速度的偏差越小,所生成的冰的每个单位高度上的透明度的偏差也将越小。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控制部800可以根据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水的每个单位高度上的质量而控制成,可以改变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和/或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

在本说明书中,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可变可以包含所述压缩机801的输出可变、冷却风扇606的输出可变以及所述制冷剂阀903的开度可变中的一种以上。

在本说明书中,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的可变可以表示改变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或改变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占空。

此时,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占空可以表示以一次为周期的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开启时间及关闭时间对比开启时间的比率,或者表示以一次为周期的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开启时间及关闭时间对比关闭时间的比率。

在本说明书中,所述制冰隔室320a内的水的单位高度的基准可以根据所述制冰隔室320a和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相对位置而变得不同。

例如,如图9的(a)所示,在制冰隔室320a的底部,透明冰加热器430可以其高度相同的方式排列。在此情况下,连接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线为水平线,从所述水平线向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线将成为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水的单位高度的基准。

在图9的(a)的情况下,从制冰隔室320a的最上侧向下侧生成冰并生长。另一方面,如图9的(b)所示,透明冰加热器430可以以其高度不同的方式排列在制冰隔室320a的底部。在此情况下,由于从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彼此不同的高度向制冰隔室320a供应热量,因此将以与图9的(a)不同的模式(pattern)生成冰。

作为一例,在图9的(b)的情况下,可以在从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最上端向左侧隔开的位置生成冰,并且冰朝向透明冰加热器430所处的右侧下方生长。

因此,在图9的(b)的情况下,相对于将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两个地点连接的线垂直的线(参考线)将成为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水的单位高度的基准。图9的(b)的参考线从垂直线倾斜规定角度。

图10示出如图9的(a)所示布置透明冰加热器的情况下的水的单位高度区分及每单位高度上的透明冰加热器的输出量。

以下,以通过控制透明冰加热器的输出来使冰的生成速度按照水的不同的单位高度恒定的情形为例进行说明明。

参照图10,在制冰隔室320a作为一例形成为球形态的情况下,所述制冰隔室320a中的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从上侧越朝向下侧先是越增大而达到最大之后,将再次越减小。

作为一例,以将直径为50mm的球形态的制冰隔室320a内的水(或者制冰隔室自身)按6mm高度(单位高度)区分为九个区间(a区间至i区间)的情形为例进行说明。此时,需要明确的是对单位高度的大小及区分的区间的数目并不进行限定。

在将所述制冰隔室320a内的水以单位高度区分的情况下,被区分的各不同区间的高度中,a区间至h区间的高度相同,i区间的高度低于其余区间的高度。当然,根据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直径及被区分的区间的数目,被区分的所有区间的单位高度可以相同。

在复数个区间中,e区间是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最大的区间。例如,在所述制冰隔室320a为球形态的情况下,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最大的区间可以包括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直径、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水平截面积或圆周周缘最大的部分。

如上所述,假设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恒定且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恒定的情况,e区间中的冰生成速度最慢,a区间及i区间中的冰生成速度最快。

在这样的情况下,每单位高度的冰的生成速度不同,因此,每单位高度的冰的透明度不同,在特定区间中的冰的生成速度过快,从而引起包含气泡而使透明度变低的问题。

因此,本实施例中可以控制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从而在生成冰的过程中,使气泡从生成冰的部分向水侧移动,并且每单位高度使生成冰的速度相同或相似。

具体而言,由于e区间的质量最大,可以将e区间中的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w5设定为最小。

由于d区间的质量小于e区间的质量,冰的生成速度与质量的变小相应地变快,因而需要延迟冰生成速度。因此,d区间中的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w4可以被设定为高于e区间中的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w5。

基于相同的理由,由于c区间的质量小于d区间的质量,c区间的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w3可以被设定为高于d区间的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w4。并且,由于b区间的质量小于c区间的质量,b区间的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w2可以被设定为高于c区间的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w3。并且,由于a区间的质量小于b区间的质量,a区间的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w1可以被设定为高于b区间的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w2。

基于相同的理由,从e区间越向下侧,每单位高度的质量越减小,因此,可以从e区间越向下侧,使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越增大(参照w6、w7、w8、w9)。

因此,观察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变化模式的话,在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开启后,从最初区间到中间区间,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可以阶段性地减小。

在作为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最小的区间的中间区间,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可以达到最小。从所述中间区间的下一个区间开始,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可以再次阶段性地增大。

根据生成的冰的形态或质量,也可以设定为使邻近的两个区间中的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相同。例如,也可以使c区间和d区间的输出相同。即,至少两个区间中的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可以相同。

或者,可以将除了每单位高度的质量最小的区间以外的区间中的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设定为最小。

例如,d区间或f区间中的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可以最小。e区间中的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可以与最小输出相同或更大。

综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中,初始输出可以最大。在制冰过程中,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可以减小为最小输出。

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可以在各区间中阶段性地减小,或者在至少两个区间中保持输出。

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可以从所述最小输出增大到结束输出。所述结束输出可以与所述初始输出相同或不同。

并且,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可以从最小输出到结束输出在各区间中阶段性地增大,或者在至少两个区间中保持输出。

或者,在复数个区间中最后区间之前的某个区间,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可以成为结束输出。在此情况下,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在最后区间可以保持为结束输出。即,在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达到结束输出后,所述结束输出可以保持至最后区间。

随着制冰的执行,所述制冰隔室320a中存在的冰的量逐渐减少,所以若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继续增大直至达到最后区间,则向所述制冰隔室320a供应的热量将过多,从而在所述最后区间结束后也有可能在所述制冰隔室320a内存在有水。

因此,在包括最后区间的至少两个区间中,可以使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保持为结束输出。

利用这样的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控制,每单位高度使冰的透明度变得均匀,并使气泡汇集到最下侧区间。由此,当从冰的整体观察时,在局部的部分汇集有气泡,除此之外的其余部分可以整体上透明。

如上所述,即使所述制冰隔室320a不是球形态,在根据所述制冰隔室320a内的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而改变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的情况下,也可以生成透明的冰。

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大的情况下的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小于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小的情况下的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

作为一例,在使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保持相同的情况下,可以与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成反比的方式改变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

并且,通过根据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而改变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能够生成透明的冰。

例如,在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大的情况下,可以增大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在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小的情况下,减小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

作为一例,在使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保持恒定的情况下,可以与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成正比的方式改变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

观察生成球形态的冰的情况下的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可变模式的话,在制冰过程中,从最初区间到中间区间为止,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可以增大。

在作为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最小的区间的中间区间,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可以达到最大。从所述中间区间的下区间开始,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可以再次减小。

或者,根据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可以通过改变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及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来生成透明的冰。

例如,可以与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成正比的方式改变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并以与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成反比的方式改变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

如本实施例所述,在根据水的每单位高度的质量而控制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及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中的一种以上的情况下,水的每单位高度的冰的生成速度可以实质上相同或保持在规定范围内。

另外,用于生成透明冰的透明冰加热器的控制方法可以包括基本加热阶段(步骤s8)。

所述基本加热阶段可以包括复数个阶段。在所述复数个阶段的每一个中,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可以是基于所述制冰隔室320a内的水的每个单位高度上的质量而确定的。

若满足开启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条件,则可以开始执行所述基本加热阶段中的第一阶段。在所述第一阶段中,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可以以第一输出(初始输出)进行运转。

若开始执行所述第一阶段并经过了第一设定时间,则可以开始执行所述第二阶段。所述复数个阶段中的至少一个阶段可以执行所述第一设定时间。作为一例,所述复数个阶段的每一个执行的时间可以为相同的所述第一设定时间。即,若各个阶段开始执行,并且经过了所述第一设定时间,则各个阶段将会结束,并执行下一个阶段。因此,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可以根据时间的经过而可变控制。

在复数个阶段中的最终阶段中,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可以以第二输出(最终输出)运转所述第一设定时间。在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以第二输出运转所述第一设定时间之后,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达到极限温度为止,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可以以第二输出进行运转。

即,所述控制部800可以基于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而判断制冰的结束与否(步骤s8)。

作为一例,若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以最终输出运转了第一设定时间,并且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达到极限温度,则所述控制部800可以判断为所述制冰已结束。在此情况下,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可以关闭(步骤s9)。

此时,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由于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和各个制冰隔室320a之间的距离不同,因此,为了对在所有的制冰隔室320a中冰的生成结束进行判断,所述控制部800可以控制成,在从判断为制冰已结束的时点经过了预定时间之后,或者在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达到结束参考温度之后,可以开始移冰。

或者,若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以最终输出运转了第一设定时间,并且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达到极限温度,则所述控制部800可以结束所述基本加热阶段,并执行追加加热阶段。

即,用于生成透明冰的透明冰加热器的控制方法,还可以包括基本加热阶段和追加加热阶段。在所述追加加热阶段中,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被开启,若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达到结束参考温度,则所述控制部800可以判断为制冰已结束(步骤s8)。

作为另一例,在所述追加加热阶段中,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被开启,并且在经过了保持时间之后,若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达到结束参考温度,则所述控制部800可以判断为制冰已结束(步骤s8)。在此情况下,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可以关闭。

在所述追加加热阶段中,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被开启,并且在所述保持时间经过之前,若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达到结束参考温度,则所述控制部800可以在经过了所述保持时间之后判断为制冰已结束(步骤s8)。在此情况下,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可以关闭。

若判断为制冰已结束,则所述控制部800可以关闭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步骤s9)。

若制冰结束,则为了进行移冰,所述控制部800运转所述移冰用加热器290及透明冰加热器430中的一种以上(步骤s10)。

当所述移冰用加热器290和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中的一种以上开启时,加热器的热量传递到所述第一托盘320及所述第二托盘380中的一方以上,从而使冰能够从所述第一托盘320及第二托盘380中的一方以上的表面(内表面)分离。

并且,所述加热器290、430的热量传递到所述第一托盘320和所述第二托盘380的接触面,从而使所述第一托盘320的下表面321e和所述第二托盘380的上表面381a间达到可分离的状态。

若所述移冰用加热器290和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中的一种以上运转设定时间,或者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达到关闭参考温度以上,则所述控制部800将开启的加热器290、430关闭(步骤s10)。虽未进行限定,所述关闭参考温度可以被设定为零上的温度。

所述控制部800运转所述驱动部480,以使所述第二托盘组件211向正方向移动(步骤s11)。

如图13所示,当所述第二托盘380向正方向移动时,所述第二托盘380从所述第一托盘320隔开。

另外,所述第二托盘380的移动力利用所述推进器联接件500传递给所述第一推进器260。此时,所述第一推进器260将沿着所述引导插槽302下降,所述延长部264贯穿所述连通孔320e并施压所述制冰隔室320a内的冰。

在本实施例中,在移冰过程中,在所述延长部264施压冰之前,冰可以从所述第一托盘320分离。即,在开启的加热器的热量的作用下,冰可以从所述第一托盘320的表面分离。在此情况下,冰在被所述第二托盘380支撑的状态下,可以与所述第二托盘380一同移动。

作为另一例,即使所述加热器的热量施加给所述第一托盘320,也可能会有冰未能从所述第一托盘320的表面分离的情况。

因此,在所述第二托盘组件211的正方向移动时,冰可能会在与所述第一托盘320紧贴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二托盘380分离。

在此状态下,在所述第二托盘380的移动过程中,通过使通过了所述连通孔320e的所述延长部264施压与所述第一托盘320紧贴的冰,能够将冰从所述第一托盘320分离。从所述第一托盘320分离的冰可以再被所述第二托盘380支撑。

在冰被所述第二托盘380支撑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二托盘380一同移动的情况下,即使不向所述第二托盘380施加外力,也可以利用其自重而从所述第二托盘380分离。

如果在所述第二托盘380的移动过程中,冰未能利用其自重而从所述第二托盘380掉落,如图13所示,当所述第二推进器540与所述第二托盘380接触而施压所述第二托盘380时,冰也可以从所述第二托盘380分离并向下方掉落。

具体而言,在如图13所示所述第二托盘380移动的过程中,所述第二托盘380将与所述第二推进器540的延长部544接触。

当所述第二托盘380向正方向持续地移动时,所述延长部544将施压所述第二托盘380而使所述第二托盘380变形,所述延长部544的施压力传递给冰,从而使冰可以与所述第二托盘380的表面分离。与所述第二托盘380的表面分离的冰向下方掉落并可以保存到所述冰贮存器600。

在本实施例中,将如图14所示所述第二托盘380被所述第二推进器540施压而变形的位置称为移冰位置。

另外,在所述第二托盘380从制冰位置向移冰位置移动的过程中,可以感测所述冰贮存器600的满冰与否。

作为一例,所述满冰感测杆520与所述第二托盘380一同旋转,在所述满冰感测杆520旋转的过程中,当所述满冰感测杆520的旋转受到冰的干涉时,可以判断为所述冰贮存器600达到满冰状态。另一方面,在所述满冰感测杆520旋转的过程中,当所述满冰感测杆520的旋转未受到冰的干涉时,可以判断为所述冰贮存器600未达到满冰状态。

在从所述第二托盘380分离冰之后,所述控制部800控制所述驱动部480,以使所述第二托盘380向反方向移动(步骤s11)。此时,所述第二托盘380将从所述移冰位置朝向供水位置移动。

若所述第二托盘380移动到图6的供水位置,则所述控制部800停止所述驱动部480(步骤s1)。

在所述第二托盘380向反方向移动的过程中,若所述第二托盘380与所述延长部544隔开,则变形的所述第二托盘380可以恢复到原来的形态。

在所述第二托盘380的反方向移动过程中,所述第二托盘380的移动力利用所述推进器联接件500传递给所述第一推进器260,从而使所述第一推进器260上升,所述延长部264将从所述制冰隔室320a逃离。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可以与所述冷冻室32的目标温度对应地决定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利用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生成的冷气可以供应给所述冷冻室32。

利用供应到所述冷冻室32的冷气和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水的热传递,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水可以相变为冰。

在本实施例中,水的每单位高度的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可以考虑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预设定的制冷力而决定。

在本实施例中,将考虑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预设定的制冷力而决定的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或输出)称为参考加热量。水的每单位高度的参考加热量(或参考输出)的大小不同。

但是,当所述冷冻室32的冷气和所述制冰隔室320a内的水间的热传递量改变时,如果未将其反映来调节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将发生每单位高度的冰的透明度不同的问题。

本实施例中,冷气和水的热传递量增加的情况作为一例可以是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增加的情况,或者是向所述冷冻室32供应温度低于所述冷冻室32内的冷气的温度的空气的情况。

相反地,冷气和水的热传递量减少的情况作为一例可以是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减少的情况,或者是向所述冷冻室32供应温度高于所述冷冻室32内的冷气的温度的空气的情况,或者所述除霜加热器920开启的情况。

例如,在所述冷冻室32的目标温度变低,或者所述冷冻室32的运转模式从一般模式变更为急速冷却模式,或者压缩机及风扇中的一种以上的输出增大,或者所述制冷剂阀的开度增大的情况下,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可以增大。

相反地,在所述冷冻室32的目标温度变高,或者所述冷冻室32的运转模式从急速冷却模式变更为一般模式,或者压缩机及风扇中的一种以上的输出减小,或者所述制冷剂阀的开度减小的情况下,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可以减小。

在所述冷气和水的热传递量增加的情况下,所述制冰器200周边的冷气温度将下降,从而使冰的生成速度变快。

相反地,若所述冷气和水的热传递量减少,则所述制冰器200周边的冷气温度将上升,从而使冰的生成速度变慢,并使制冰时间变长。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为了能够将制冰速度保持在低于在以关闭透明冰加热器430的状态执行制冰时的制冰速度的规定范围内,在冷气和水的热传递量增加的情况下,可以控制增加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

相反地,在所述冷气和水的热传递量减少的情况下,可以控制减少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

在本实施例中,若所述制冰速度保持在所述规定范围内,则制冰速度将慢于气泡在制冰隔室320a的生成冰的部分中移动的速度,从而在生成冰的部分中将不存在有气泡。

以下,以利用所述除霜加热器的运转来使冷气和水的热传递量减少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

图15是用于说明在制冰过程中蒸发器的除霜开始时的透明冰加热器的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图16是示出在制冰过程中水的每单位高度的透明冰加热器的输出变化及第二温度传感器中感测出的温度变化的图。

参照图15及图16,开始制冰(步骤s4),在制冰过程中,透明冰加热器430被开启,由此可以生成冰。

在制冰过程中,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可以以预设的制冷力进行运转。例如,所述压缩机被开启,所述风扇可以以预设的输出进行动作。

在所述制冰过程中,所述控制部800可以判断是否满足除霜开始条件(步骤s22)。作为一例,若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一个结构要素、即压缩机的累积运转时间达到除霜参考时间,则所述控制部800可以判断为已满足了除霜开始条件。但是,本实施例中,并不针对用于判断所述除霜开始条件的满足与否的方法进行限定。

若满足所述除霜开始条件,则可以执行除霜过程。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除霜过程可以包括:使所述除霜加热器920开启的除霜阶段(或者热量投入阶段)(步骤s23)。若所述除霜加热器920被开启,则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可以减小(步骤s24)。作为一例,所述压缩机及风扇中的一种以上可以关闭。即,可以减少由所述冷却器所供应的加冷量。

当然,若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减小,则也可以使所述除霜加热器920开启。即,在执行所述除霜过程中,可以使所述除霜加热器920开启,或者可以使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减小。

在所述除霜加热器920被开启的状态下,所述控制部800可以在所述除霜阶段中的至少一部分区间上将用于制冰的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保持开启状态。

即使所述除霜加热器920被开启并向所述冷冻室32传递所述除霜加热器920的热量,在所述冷冻室32也会残留有低温的冷气,因此,如果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关闭,则在所述制冰隔室320a中的与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相邻的部分将会生成冰块,从而可能会引起冰的透明度低下的问题。因此,即使所述除霜加热器920被开启,所述控制部800也可以使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保持开启状态。

只是,在所述除霜加热器920开启之后,所述控制部800可以对是否需要减少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以下作为一例称为“输出”)进行判断(步骤s25)。

在需要减少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800可以减少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步骤s26)。相反地,在不需要减少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800保持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步骤s27)。

当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减小且所述除霜加热器920被开启时,所述冷冻室32的温度上升,并且所述冷气和水的热传递量减少。

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在制冰过程中控制成根据水的每个单位高度(或者每个区间)而改变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在开始执行除霜阶段的时点,根据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当前输出,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可以发生改变,或着保持为当前的输出。

例如,参照图16的(b),若在开始执行除霜阶段的时点上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当前输出为预设的输出(或者参考值)以下,则可以保持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即,在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当前输出为预设的输出以下的情况下,判断为无需减少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从而可以保持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所述预设的输出可以是,按照水的每个单位高度而确定的参考输出中的最小输出。

另一方面,参照图16的(a)或(b),若在开始执行除霜阶段时点上所述透明冰加热器的当前输出大于预设的输出(或者参考值),则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可以与开始执行除霜阶段之前的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相比减少。

在本说明书中,在制冰过程中的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参考输出可以发生变化的复数个区间中,可以将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参考输出为最小或最大的区间称为中间区间。如果,在制冰隔室为球形态的情况下,如图10及图16所示,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参考输出为最小的区间可以是中间区间。

在此情况下,在开始执行除霜阶段的时点为复数个区间(a区间至i区间)中的中间区间(作为一例,e区间)之前的区间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800可以判断为需要减少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

作为一例,在开始执行所述除霜阶段时的区间中的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大于下一个区间中的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800可以控制成,将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变更为所述下一个区间中的加热量。

参照图10及图16的(a),在制冰过程中,当在b区间中开始执行除霜阶段时,作为一例,所述控制部800减少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并且将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减小到与下一个区间、即c区间相对应的输出w3。

如上所述,通过减少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来能够防止向所述制冰隔室320a提供过度的热量,并能够减少透明冰加热器430的不必要的功率消耗。

如上所述,在减少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之后,从下一个区间开始可以按照开始执行除霜阶段之前的不同区间执行针对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的可变控制(步骤s28)。

例如,在减少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的状态下,当经过了设定时间,或者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达到与减少了输出的区间的下一个区间相对应的区间参考温度时,所述控制部800正常地执行针对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的可变控制。

具体进行说明,在b区间中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以w2大小的输出进行运转的过程中,当开始执行除霜阶段时,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将会减少,从而以w3大小的输出进行运转。

当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达到与b区间的下一个区间、即c区间相对应的区间参考温度,或者开始了所述b区间并经过了设定时间时,所述控制部800可以使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以w3大小的输出进行运转,以对应于c区间的输出w3。

依次地,可以调节输出,使得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以与d区间至h区间相对应的参考输出进行运转。

作为另一例,即使在开始执行除霜阶段的时点为复数个区间(a区间至i区间)中的中间区间(作为一例,e区间)之后的区间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800也可以判断为需要减少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

参照图10及图16的(c),在制冰过程中,若在g区间开始执行除霜阶段,则所述控制部800减少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并且可以将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减少到与先前的区间、即f区间相对应的输出w6。

如上所述,通过减少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来能够防止向所述制冰隔室320a提供过度的热量,并减少透明冰加热器430的不必要的功率消耗。

如上所述,在减少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之后,从下一个区间开始可以按照开始执行除霜阶段之前的不同区间执行针对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的可变控制(步骤s28)。

例如,在减少了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的状态下,当经过了设定时间,或者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达到与减少了输出的区间的下一个区间相对应的区间参考温度时,所述控制部800正常地执行针对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的可变控制。

具体进行说明,在g区间中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以w7大小的输出进行运转的过程中,当开始执行除霜阶段时,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将会减少,从而以w6大小的输出进行运转。

当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达到与g区间的下一个区间、即h区间相对应的区间参考温度,或者所述g区间开始并经过了设定时间时,所述控制部800可以使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以w8大小的输出进行运转,以对应于h区间的输出w8。

依次地,可以调节输出,以使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以与i区间相对应的参考输出进行运转。

综上所述,在需要减少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800仅仅在当前区间中减少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当开始执行下一个区间时,在下一个区间正常地执行针对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的可变控制(步骤s28)。

作为另一例,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减少的需要与否可以是,基于除霜阶段开始执行之后的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而确定的。

即,在开始执行除霜阶段之后,可以基于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变化而改变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或者保持当前的输出。

例如,在除霜阶段开始之后,当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小于参考温度值时,可以保持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

相反地,在开始执行除霜阶段之后,当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为参考温度值以上时,可以减少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

参照图16,在正常的制冰过程中,随着时间的经过,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将会减小。即,复数个区间的每一个区间中的温度具有减小的模式(pattern)。

当所述除霜加热器920开启时,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温度因所述除霜加热器920的热量可能会增加。

在一实施例的情况下,即使所述除霜加热器920开启,在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的变化较小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减少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

相反地,在所述除霜加热器920开启,并且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的变化较大的情况下,可以减少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

此时,用于确定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减少的需要与否的参考温度值,可以是用于变更区间的参考温度。

在正常的制冰过程中,当执行针对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的可变控制时,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可变的时点可以是根据时间或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而确定的。

作为一例,当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以与当前区间相对应的参考输出开始进行运转并经过了设定时间时,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可以变更为与下一个区间相对应的参考输出。在此情况下,与设定时间单独地,在存储器中预先设定有用于变更区间的参考温度。

即,复数个区间的每一个的参考温度可以预先设定并存储在存储器中。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参考温度可以不会在正常的制冰过程中使用,而是只有在开始执行除霜阶段之后的判断是否需要减少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时才会使用。

作为另一例,当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以与当前区间相对应的参考输出开始进行运转,并且到达至用于变更区间的参考温度时,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可以变更为与下一个区间相对应的参考输出。

在此情况下,复数个区间的每一个区间的参考温度可以被预先设定并存储在存储器中,在正常的制冰过程中也可以利用参考温度来执行针对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的可变控制。

如上所述那样,当利用用于变更区间的参考温度时,在开始执行除霜阶段时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减少的情况下,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中达到用于开始下一个区间的参考温度时为止所消耗的时间将会变长。

其结果,在从整个制冰过程的角度上,在制冰过程中开始执行除霜阶段的情况下透明冰加热器为了制冰而被开启的整体时间,将会长于在制冰过程中未执行除霜阶段的情况下透明冰加热器为了制冰而被开启的整体时间。

无论是何种情况,在除霜阶段开始之后,当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达到了与先前的区间相对应的参考温度以上时,可以决定为需要减少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

另外,根据冰箱的种类,所述除霜过程还可以包括在所述除霜阶段开始之前执行的除霜前阶段。所述除霜前阶段是指,在所述除霜加热器920运转之前,用于降低所述冷冻室32的温度的阶段。即,若所述除霜加热器920开启,则所述冷冻室32的温度因所述除霜加热器920的热量而上升,因此,可以应对所述冷冻室32的温度上升而事先降低所述冷冻室32的温度。

在开始执行所述除霜前阶段的情况下,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可以增加。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在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增加的情况下,如上所述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可以增加。即,在所述除霜前阶段中,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可以增加。

只是,在执行所述除霜前阶段的时间较短的情况下,可能会不需要执行针对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的可变控制,因此,在所述除霜前阶段中,与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增加无关地,也可以保持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

并且,根据冰箱的种类,所述除霜过程还可以包括:在所述除霜阶段之后执行的除霜后阶段。所述除霜后阶段是指,在所述除霜加热器920被关闭之后,迅速降低温度已上升了的所述冷冻室32的温度的阶段。

即,当所述除霜加热器920开启时,所述冷冻室32的温度因所述除霜加热器920的热量而上升,在所述除霜加热器920关闭之后,需要迅速降低温度已上升了的所述冷冻室32的温度。

在开始执行所述除霜后阶段的情况下,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与开始执行所述除霜阶段之前的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相比可能会增加。在本实施例的情况下,在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增加的情况下,如上所述,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可以被增加。即,在所述除霜后阶段中,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可以增加。

根据如上所述的本实施例,即使在制冰过程中开始执行除霜阶段,也可以使透明冰加热器保持已被开启的状态,从而在除霜过程中能够防止在与透明冰加热器相邻的部分生成冰,并由此能够防止透明冰的透明度低下。

并且,在制冰过程中,在开始执行除霜阶段之后需要减少透明冰加热器的输出的情况下减少输出,从而能够减小透明冰加热器的消耗功率。

在本发明中,冰箱的“运转”可以被定义为包括如下四个运转步骤:对是否满足运转的开始条件进行判断的步骤;在满足所述开始条件的情况下,执行预设的运转的步骤;对是否满足运转的结束条件进行判断的步骤;以及,在满足所述结束条件的情况下结束运转的步骤。

在本发明中,冰箱的“运转”可以被区分定义为:通常的用于冷却冰箱的储存室的一般运转;和在满足特殊的条件时开始运转的特殊运转。

本发明的控制部800可以控制成,在一般运转和特殊运转发生冲突的情况下,优选地执行特殊运转,一般运转则被中断。

所述控制部800可以控制成,在所述特殊运转的执行结束时,再开始执行所述一般运转。

本发明中的运转发生冲突的情况,可以被定义为:同时满足运转a的开始条件和运转b的开始条件的情况;在满足运转a的开始条件而执行运转a的过程中满足运转b的开始条件的情况;在满足运转b的开始条件而执行运转的过程中满足运转a的开始条件的情况。

另外,用于生成透明冰的一般运转(以下,称为“第一透明冰运转”)可以被定义为,在针对制冰隔室320a的供水结束之后,为了执行通常的制冰过程,所述控制部800控制成,改变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或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一透明冰运转可以包括:所述控制部800控制成,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向所述制冰隔室320a供应冷气的阶段。

所述第一透明冰运转可以包括:所述控制部800控制成,为了使溶解于所述制冰隔室320a内部的水中的气泡从生成冰的部分朝向液体状态的水侧移动并生成透明的冰,在所述冷气供应单元供应冷气的过程中的至少一部分区间开启所述加热器的阶段。

所述控制部800可以控制成,所述已被开启的加热器能够变更为在预先区分了的复数个区间的每一个区间中预设的参考加热量。

所述预先区分了的复数个区间,可以包括:以所述要制冰的水的单位高度作为基准区分了的情况;以在将所述第二托盘380移动到制冰位置之后经过的时间作为基准区分了的情况;以及以在将所述第二托盘380移动到制冰位置之后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作为基准区分了的情况中的至少一种。

另外,用于生成透明冰的特殊运转可以包括:在满足门负载应对运转的开始条件的情况下,执行制冰过程的用于应对门负载的透明冰运转;和在满足所述除霜运转的开始条件的情况下,执行制冰过程的用于应对除霜的透明冰运转等。

所述用于应对除霜的透明冰运转(以下,称为“第二透明冰运转”)可以包括:所述控制部800将除霜阶段中的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减小到小于所述除霜开始条件满足前的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的阶段。

所述第二透明冰运转可以包括:所述控制部800在所述除霜阶段中的至少一部分区间开启所述除霜加热器920的阶段。

所述第二透明冰运转可以包括:当满足用于开启所述透明冰加热器的除霜应对运转的开始条件时,为了减小所述制冰速度因所述除霜阶段中投放的热负载而变低并恶化制冰效率,并且使所述制冰速度保持在规定的范围内而均匀地保持冰的透明度,所述控制部将所述透明冰加热器的加热量与所述第一透明冰运转中的透明冰加热器的加热量相比减少的阶段。

用于开启所述透明冰加热器的除霜应对运转的开始条件可以是指,在执行所述除霜阶段的过程中,对是否需要变更所述透明冰加热器的加热量进行判断,并且判断为需要变更加热量的情况。

满足用于开启所述透明冰加热器的除霜应对运转的开始条件的情况,可以包括:在执行所述除霜阶段之后,经过第二设定时间的情况;在执行所述除霜阶段之后,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达到了第二设定温度以上的情况;在执行所述除霜阶段之后,与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相比高出第二设定值以上的情况;在执行所述除霜阶段之后,每个单位时间内的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的变化量大于0的情况;在执行所述除霜阶段之后,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大于参考值的情况;以及满足了所述除霜阶段运转的开始条件的情况中的至少一种。

满足用于开启所述透明冰加热器的除霜应对运转的结束条件的情况,可以包括:在所述除霜应对运转开始之后,经过了第b设定时间的情况;在所述除霜应对运转开始之后,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达到至第b设定温度以下的情况;在所述除霜应对运转开始之后,与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相比低了第b设定值以下的情况;在所述除霜应对运转开始之后,每个单位时间内的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的变化量小于0的情况;以及满足了所述除霜阶段运转的结束条件的情况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第二透明冰运转可以包括:所述控制部800将所述除霜前阶段中的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与满足所述除霜开始条件之前的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相比增加的阶段。

所述第二透明冰运转可以包括:所述控制部800对应于所述除霜前阶段中的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的增加而增加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的阶段。

所述第二透明冰运转可以包括:所述控制部800控制成,将所述除霜后阶段中的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与满足所述除霜开始条件之前的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相比增加的阶段。

所述第二透明冰运转可以包括:所述控制部800对应于所述除霜后阶段中的所述冷气供应单元900的制冷力的增加而增加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的阶段。

所述控制部800可以控制成,在满足了所述除霜后阶段运转的结束条件之后,再次开始所述第一透明冰运转。

对其他实施例进行说明。

再次参照图10及图16的(a),在制冰过程中,当在b区间中开始执行除霜阶段时,作为一例,所述控制部800减少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并且可以将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减少到与下一个区间、即c区间相对应的输出w3。

如上所述,通过减少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来能够防止向所述制冰隔室320a提供过度的热量,并减少透明冰加热器430的不必要的功率消耗。

当除霜阶段结束时,所述控制部800可以控制成,使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变更为在开始执行所述除霜阶段时的区间中的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

具体进行说明,若在b区间中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以w2大小的输出进行运转的过程中开始执行除霜阶段,则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将会减少,从而以w3大小的输出进行运转。若除霜阶段结束,则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可以变更为w2。

所述控制部800可以控制成,在所述除霜阶段结束之后,使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在与所述除霜阶段开始时的区间中剩余时间相对应的期间开启。

在开始执行除霜阶段的区间,透明冰加热器430需要以与相应的区间相对应的输出运转第一设定时间,可以在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以与相应的区间相对应的输出运转小于所述第一设定时间的第二设定时间的状态下开始执行除霜阶段。

在此情况下,在除霜阶段结束之后,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可以以与相应的区间相对应的输出运转剩余时间、即第三设定时间(第一设定时间-第二设定时间)。

所述控制部800可以控制成,在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以所述剩余时间运转之后,将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变更为下一个区间中的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从下一个区间开始,可以按照除霜阶段开始之前的不同区间中执行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的可变控制(步骤s28)。

在除霜阶段开始的时点为复数个区间(a区间至i区间)中的中间区间(作为一例,e区间)之后的区间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800可以判断为需要减少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

作为一例,在所述除霜阶段开始时的区间,与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相比,先前区间中的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更小的情况下,所述控制部800可以控制成,将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变更为所述先前的区间中的加热量。

参照图10及图16的(c),在制冰过程中,若在g区间中开始执行除霜阶段,则所述控制部800减少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并且可以将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减少至与先前的区间、即f区间相对应的输出w6。

如上所述,通过减少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来能够防止向所述制冰隔室320a提供过度的热量,并减少透明冰加热器430的不必要的功率消耗。

当除霜阶段结束时,所述控制部800可以控制成,将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变更为所述除霜阶段开始时的区间中的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

具体进行说明,当在g区间中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以w7大小的输出进行运转的过程中开始执行除霜阶段时,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将会减少,从而以w6大小的输出进行运转。

当除霜阶段结束时,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将会以w7大小的输出进行运转。所述控制部800可以控制成,在所述除霜阶段结束之后,使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开启与所述除霜阶段开始时的区间的剩余时间相对应的时间。从下一个区间开始,可以按照除霜阶段开始之前的不同区间中执行针对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的可变控制(步骤s28)。

作为另一例,是否需要减少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加热量,可以是基于除霜阶段开始之后的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而确定的。

即,在除霜阶段开始之后,可以基于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变化,改变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或者保持当前的输出。

例如,在除霜阶段开始之后,若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小于参考温度值,则可以保持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相反地,在除霜阶段开始之后,若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为参考温度值以上,则可以减少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

对在整个制冰区间中的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运转时间进行描述,在所述除霜阶段开始的情况下的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为了制冰而运转的整体时间,长于在未执行所述除霜阶段的情况下的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为了制冰而运转的整体时间。

如上所述,可以将除霜阶段中的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运转时间追加到在未执行所述除霜阶段的情况下的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运转时间。

参照图16,在正常的制冰过程中,随着时间的经过,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将会减小。即,复数个区间的每一个中的温度具有减小的模式。

当所述除霜加热器920被开启时,所述制冰隔室320a的温度可能因所述除霜加热器920的热量而增加。

在一实施例的情况下,即使所述除霜加热器920被开启,在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的变化较小的情况下,可以不减少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

相反地,在所述除霜加热器920被开启,并且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感测到的温度的变化较大的情况下,可以减少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

作为一例,在执行所述除霜阶段的过程中,当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中测量出的温度值为参考温度值以上时,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可以关闭。

在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被关闭之后,若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测量到的温度值小于参考温度值以下,则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可以再次被开启。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输出可以与关闭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之前的输出相同。所述参考温度值可以是,零下的温度或0度或零上的温度。只是,即使所述参考温度值为零下的温度,所述参考温度值也可以接近于0度。

所述控制部800可以控制成,在所述除霜阶段结束之后,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开启与所述除霜阶段开始时的区间的剩余时间相对应的时间。

在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被关闭之后,若由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700测量到的温度值小于参考温度值,由此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在关闭之后再次被开启,则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再次被开启的时间可以包括于相应的区间中的所述透明冰加热器的开启时间。

例如,在某一个区间中,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需要运转第一设定时间,而可以在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运转了小于所述第一设定时间的第二设定时间的状态下开始执行除霜阶段。

在执行除霜阶段的过程中,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关闭并再次被开启,并且可以运转第四设定时间的期间。

此时,在除霜阶段结束之后,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可以以与相应的区间相对应的输出运转剩余时间、即第五设定时间(第一设定时间-(第二设定时间+第四设定时间))。

或者,所述控制部800可以控制成,若在执行所述除霜阶段的过程中判断为所述制冰隔室内未生成冰的状态,则关闭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

所述控制部800可以控制成,若在执行所述除霜阶段的过程中判断为所述制冰隔室内正生成冰的状态,则再次开启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当然,若在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开启的状态下判断为所述制冰隔室内正生成冰的状态,则可以保持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开启状态。所述控制部800可以控制成,在所述除霜阶段结束之后,使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开启与开始执行所述除霜阶段时的区间的剩余时间相对应的时间。

另外,所述追加加热阶段中的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所述保持时间可以是,根据从先前的制冰阶段的结束时点到本次制冰阶段的开始时点(除霜周期)为止的时段而能够发生变化。

作为一例,所述除霜周期越长,所述保持时间可以越变长。即,所述除霜周期越长,所述追加加热阶段中的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运转时间可以越变长。

所述控制部800可以控制成,所述除霜周期越长,使所述基本加热阶段中的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运转时间越变长。作为一例,所述基本加热阶段的复数个阶段的每一个中的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运转时间、即第一设定时间可以变长。

若制冰周期变长,则在蒸发器中生长较多的冰霜,因而存在有热交换效率下降的可能性。若蒸发器的冰霜的量增多,则冷却风扇的风量将会减少,并且制冰时间因冷气的温度上升而可能会增加。因此,在所述制冰时间增加的情况下,所述透明冰加热器430的运转时间也可以与之对应地增加。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