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9233468阅读:222来源:国知局
空调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涉及制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0002] 空调,又称为空调器、空气调和装置。空调分为传统家用空调和辐射空调两大类。
[0003] 目前,传统家用空调普遍存在吹风感较强、噪音较大、制热时风直接作用在人体 上,舒适性较差的问题。
[0004] 通常应用于集中型或半集中型供冷/热的辐射空调系统多采用冷/热水作为换热 介质,温湿度独立控制或与其他新风系统相配合使用。辐射空调系统由于存在辐射换热板 表面易结露、单位换热量较小等缺点,将辐射空调系统应用于普通家庭的单个房间存在较 大的初投资成本,而且为维持房间设定温度不能对其随时进行关闭等缺点,一般不将其应 用于普通家庭的单个房间。
[0005] 目前,行业内致力于提供一种适用于普通家庭的单个房间且使用舒适性高的空 调。

【发明内容】

[0006] 本发明的其中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空调器,用以适用于普通家庭的单个房间,且 提高产品使用的舒适性。
[0007]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8]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压缩机、四通换向阀、辐射换热板、第一节流机构、 室内侧换热器、第二节流机构、室外侧换热器以及将上述各部件连成回路的冷媒管路;
[0009] 其中,所述空调器还包括控制阀组;所述控制阀组用于控制冷媒的流动方向,使得 在制冷和制热状态下,所述冷媒管路中的冷媒均先流入所述辐射换热板,再流入所述室内 侧换热器。
[0010] 如上所述的空调器,优选的是,所述控制阀组为单向阀组件;
[0011] 所述单向阀组件设置在所述四通换向阀、所述辐射换热板、所述室外侧换热器和 所述第二节流机构之间。
[0012] 如上所述的空调器,优选的是,所述单向阀组件包括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第 三单向阀和第四单向阀;
[0013] 所述第一单向阀的入口与所述四通换向阀连通,所述第一单向阀的出口与所述辐 射换热板连通;
[0014] 所述第二单向阀的出口与所述辐射换热板连通,所述第二单向阀的入口与所述室 外侧换热器连通;
[0015] 所述第三单向阀的入口与所述第二节流机构连通,所述第三单向阀的出口与所述 室外侧换热器连通;
[0016] 所述第四单向阀的入口与所述第二节流机构连通,所述第四单向阀的出口与所述 四通换向阀连通。
[0017] 如上所述的空调器,优选的是,所述四通换向阀和所述辐射换热板之间还设置有 第三节流机构,在制冷状态下,所述冷媒管路中的冷媒经过所述第三节流机构流入所述辐 射换热板。
[0018] 如上所述的空调器,优选的是,空调器还包括控制器和传感器;
[0019] 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三节流机构和所述传感器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所 述传感器检测得到的露点温度控制所述第三节流机构的开度。
[0020] 如上所述的空调器,优选的是,所述传感器为温湿度传感器。
[0021] 如上所述的空调器,优选的是,所述第一节流机构、所述第二节流机构、所述第三 节流机构均为电子膨胀阀。
[0022] 如上所述的空调器,优选的是,所述冷媒为气液两相态冷媒。
[0023] 如上所述的空调器,优选的是,所述冷媒为氟利昂、氨或二氧化碳。
[0024] 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实施例至少可以产生如下技术效果:
[0025] 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空调器,辐射换热板和室内侧换热器串联,辐射换热板和室 内侧换热器共同承担室内负荷。并且,通过控制阀组,实现供冷/热时冷媒均先流入辐射 换热板,然后流入室内侧换热器,保证辐射换热板的温度,使其与室内环境温度存在一定温 差,提升辐射换热板的换热效率。
【附图说明】
[0026]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发 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7]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制冷循环时的原理示意图;
[0028]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冷循环时对应的压焓图;
[0029]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制热循环时的原理示意图。
[0030] 附图标记:
[0031] 10、压缩机; 11、四通换向阀; 12、辐射换热板;
[0032] 13、第一节流机构;14、室内侧换热器;15、第二节流机构;
[0033] 16、室外侧换热器;17、单向阀组件; 171、第一单向阀;
[0034] 172、第二单向阀;173、第三单向阀;174、第四单向阀;
[0035] 18、第三节流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36] 下面结合图1~图3对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更为详细的阐述。
[0037]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器,包括压缩机10、四通换向阀11、辐射换热板12、第 一节流机构13、室内侧换热器14、第二节流机构15、室外侧换热器16以及将上述各部件连 成回路的冷媒管路。其中,该空调器还包括控制阀组;控制阀组用于控制冷媒的流动方向, 使得在制冷和制热状态下,冷媒管路中的冷媒均先流入辐射换热板12,再流入室内侧换热 器14〇
[0038] 控制阀组有多种实现形式,后文将给出本实施例中所采用的实现方式。
[0039] 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空调器,辐射换热板12和室内侧换热器14串联,辐射换热板 12和室内侧换热器14共同承担室内负荷。将辐射换热板12与室内侧换热器14配合使用, 能使室内温度能够较快地达到用户设定温度,具有较大的温升/降速率。另外,通过控制阀 组,实现供冷/热时冷媒均先流入辐射换热板12,然后流入室内侧换热器14,保证辐射换热 板12的温度,使其与室内环境温度存在一定温差,提升辐射换热板12的换热效率。
[0040] 本实施例中,控制阀组具体采用下述实现方式。
[0041] 控制阀组为单向阀组件17。单向阀组件17设置在四通换向阀11、辐射换热板 12 (在设置了第三节流机构18的情况下,此处具体为第三节流机构18,即图1示意的情 形)、室外侧换热器16和第二节流机构15之间。单向阀组件17用于控制冷媒的流动方向, 使得在制冷和制热状态下冷媒均先流入辐射换热板12,再流入室内侧换热器14。控制阀组 采用单向阀组件17,可以简化整个系统的结构。
[0042] 单向阀组件17所包括的单向阀的结构可以相同或不同,本文以采用相同结构的 单向阀为例,但不限于此。
[0043] 具体地,单向阀组件17包括第一单向阀171、第二单向阀172、第三单向阀173和 第四单向阀174。
[0044] 第一单向阀171的入口与四通换向阀11连通,第一单向阀171的出口与辐射换热 板12,具体通过第三节流机构18连通。第二单向阀172的出口与辐射换热板12,具体通过 第三节流机构18连通,第二单向阀172的入口与室外侧换热器16连通。第三单向阀173 的入口与第二节流机构15连通,第三单向阀173的出口与室外侧换热器16连通。第四单 向阀174的入口与第二节流机构15连通,第四单向阀174的出口与四通换向阀11连通。
[0045] 采用上述结构的控制阀组,结构简单,便于连接,且控制效果可靠。
[0046]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四通换向阀11和辐射换热板12之间还设置有第三节流机 构18,在制冷状态下,冷媒管路中的冷媒经过第三节流机构18流入辐射换热板12。
[0047] 具体而言,压缩机10的出口与四通换向阀11连通,四通换向阀11具有四个接口, 除与压缩机10的出口连通的接口外,另外三个接口分别与后续的单向阀组件17、压缩机10 的入口、室外侧换热器16连通。沿着冷媒的流向,辐射换热板12后方依次连通有第一节流 机构13、室内侧换热器14、第二节流机构15、室外侧换热器16。上述连通的两个部件之间 均通过冷媒管路流体连接。
[0048] 第三节流机构18对进入辐射换热板12的冷媒起到调节作用。第三节流机构18 比如可以为电子膨胀阀等节流部件。
[0049] 第一节流机构13、第三节流机构18(具体都采用电子膨胀阀)的节流程度不同,使 得进入辐射换热板12和室内侧换热器14的冷媒温度不同,单独的换热温差虽因节流程度 的不同而不同,相同室内负荷的情况下整体的换热温差不变。
[0050] 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空调器,辐射换热板12和室内侧换热器14串联,辐射换热板 12和室内侧换热器14共同承担室内负荷。在空调器处于制冷状态时,辐射换热板12和室 内侧换热器14可以共同吸收室内的热量,或是通过控制第一节流机构13、第三节流机构18 使得辐射换热板12和室内侧换热器14中的某一个单独承担室内负荷。在空调器处于制热 状态时,也是同理。在制冷状态时,可以通过第三节流机构18,使得制冷工况时辐射换热板 12的温度高于室内露点温度,保证辐射换热板12表面不结露,使得辐射换热板12所属的空 调器能够适用于普通家庭的单独房间。并且,由于辐射换热板12具有无风感、低噪音、高舒 适性、节能等优点,提高了空调器使用的舒适性。
[0051] 进一步地,第一节流机构13、第二节流机构15、第三节流机构18均为电子膨胀阀。 电子膨胀阀控制灵敏,精确度高。
[0052] 本文所指的冷媒为气液两相态冷媒。具体比如为:氟利昂、氨或二氧化碳。
[0053]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