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埋管换热器及换热系统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902078阅读:来源:国知局
2连接的第二卡接部31。第一卡接部12与第二卡接部31的结构是相互匹配的,使得第一卡接部12能够与第二卡接部31卡紧连接。连接件3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二卡接部31,则意味着一个连接件3能够连接至少两个地埋管I。连接件3的长度可以与地埋管I的长度相同,第二卡接部31在地埋管I中心线方向上的长度与连接件3的长度相同。
[0043]第一卡接部12和第二卡接部31的结构可以设置为多种形式,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地埋管换热器中地埋管的俯视剖面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地埋管换热器中地埋管的主视剖面图。图3和图4示出了第一卡接部12的一种形式,即:第一卡接部12在垂直于地埋管I中心线的平面上的投影为T字形结构。对应的,图5中的第二卡接部31为T型槽结构,T形槽的长度方向与地埋管I的中心线平行。T字形结构的第一卡接部12能够沿着地埋管I中心线的方向插入T型槽结构的第二卡接部31中,限制了第一卡接部12在垂直于地埋管I中心线的平面内的移动。
[0044]另外,在地埋管I中心线的方向上,第一^^接部12的长度也与地埋管I的长度相等,即:第一卡接部12的上端面与地埋管I的上端面齐平,第一卡接部12的下端面与地埋管I的下端面齐平。在地埋管I与连接件3安装的过程中,在竖直方向上,将连接件3中的两个第二卡接部31从上至下分别与两个地埋管I中的第一卡接部12插接。通过图5所示的连接件将图3和图4所示的两根地埋管I固定连接之后的结构可参照图1和图2,图1所示的地埋管换热器也可以称为单U形换热器。
[004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通过在每个地埋管的外表面设置延展臂,且在延展臂中远离地埋管的端部设置第一卡接部,并采用具有能够与第一卡接部卡紧连接的第二卡接部的连接件将至少两根地埋管固定连接,避免地埋管在施工下管时相互缠绕。而且,延展臂在地埋管中心线方向上的长度与地埋管的长度是相等的,实现竖直方向上无阻隔,因此,在进行土壤回填的过程中,地埋管的周围的土壤都可以被压实,提高了回填土壤的密实程度,避免了空气穴的产生,降低了回填土壤的热阻,提高了传热效率。并且,与现有技术需采用多个管卡的方式而言,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降低施工难度。
[0046]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地埋管换热器中另一种连接件的俯视图。除了可以采用图5所示的连接件3之外,还可以采用如图6所示的结构,连接件3上设置有四个第二卡接部31,则意味着一个连接件3能够连接四个地埋管1,如图7所示,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地埋管换热器的俯视剖面图。图7中,包括四根地埋管1,各地埋管I的第一卡接部12分别与图6所示的具有四个第二卡接部31的卡接件3相连,使得四根地埋管I固定在一起,形成十字形结构。另外,图7中,任意两根地埋管I的底部通过U形端头2连接,形成双U形换热器,其中,通过U形端头2连接的两根地埋管I作为一组,两组之间各自与进液管4和出液管5相连,相当于两组之间并联。
[0047]对于上述方案中提到的地埋管I的结构,可以在地埋管I的外表面设置两个延展臂11,并且两个延展臂11以地埋管I的中心线轴对称,如图3和图4所示的结构。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连接件和地埋管具有良好的可拓展性,例如采用图5和图6所示的两种连接件相结合,又可以组合得到其它形式的地埋管换热器。另外,地埋管I外表面设置的延展臂11的数量也可以为一个、三个或大于三个,具有不同数量延展臂11的多个地埋管I又可以组成多种结构的地埋管换热器。
[0048]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地埋管换热器的俯视剖面图。如图8所示,地埋管换热器包括6根地埋管,其中,四根地埋管I通过图6所示的具有四个第二卡接部31的连接件3连接在一起,其中,相对的两根地埋管I分别又采用图5所示的具有两个第二卡接部31的连接件3与另外的两根地埋管I连接在一起。图8中,任意两根地埋管I的底部通过U形端头2连接,形成三U形换热器,其中,通过U形端头2连接的两根地埋管I作为一组回路,图8中共有三组回路,三组回路之间各自与进液管4和出液管5相连,相当于三组回路之间并联。
[0049]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地埋管换热器的俯视剖面图。如图9所示,地埋管换热器包括8根地埋管,在图8的基础上,中间四根地埋管I中的另外两根也分别通过图5所示的具有两个第二卡接部31的连接件3与两位的两根地埋管I连接在一起。图9中,任意两根地埋管I的底部通过U形端头2连接,形成四U形换热器,其中,通过U形端头2连接的两根地埋管I作为一组回路,图9中共有四组回路,四组回路之间各自与进液管4和出液管5相连,相当于四组回路之间并联。
[0050]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地埋管换热器的俯视剖面图。如图10所示,地埋管换热器包括四根地埋管1,通过图6所示的具有四个第二卡接部31的连接件3顺次连接成回字形。图10中,任意两根地埋管I的底部通过U形端头2连接,其中,通过U形端头2连接的两根地埋管I作为一组回路,图10中共有两组回路,两组回路之间各自与进液管4和出液管5相连,相当于两组回路之间并联。
[0051]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地埋管换热器的俯视剖面图。如图11所示,地埋管换热器包括十二根地埋管1,采用图6所示的具有四个第二卡接部31的连接件3进行连接,形成图11所示的结构。图11中,任意两根地埋管I的底部通过U形端头2连接,形成井字形换热器,其中,通过U形端头2连接的两根地埋管I作为一组回路,图11中共有六组回路,六组回路之间各自与进液管4和出液管5相连,相当于六组回路之间并联。
[0052]各组回路之间的并联关系可参照图12,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各组地埋管并联的结构示意图。每组回路中,两根地埋管I的上端分别与进液管4和出液管5相连,进液管4进一步与循环流体的供液管6相连,出液管5进一步与循环流体的回液管7相连。循环流体供液管6和循环流体回液管7分别连接至热泵的一端,与热泵的一端形成循环回路。循环流体从供液管6流经各个地埋管1,与土壤进行热交换之后,汇集至回液管7,完成地源测热交换过程。图12中,虚线所示的结构为地埋孔8,在地埋管安装的过程中,首先要在地下挖凿出地埋孔8,然后将地埋管I放入地埋孔8中,再向地埋孔8中回填土壤或其它回填材料。
[0053]除了上述几种连接方式之外,技术人员还可以设计其它的连接方式,采用上述地埋管I和连接件3能够形成多种回路,使得本实施例提供的地埋管换热器具有优异的拓展性,能够更加灵活的适应各种施工现场的要求。
[0054]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地埋管换热器中另一种连接件的俯视图。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上述连接件3除了可以采用图5或图6所示的结构之外,技术人员也可以设计其它方式,例如采用图13的方式,连接件3的中间为空心结构,空心结构的四周设置对称的四个第二卡接部31。采用图13所示的连接件3,可以固定四个地埋管1,如图14所示,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地埋管换热器的俯视剖面图。
[0055]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地埋管换热器中另一种连接件的俯视图。连接件3还可以设置为如图15所示的结构,中间不设置空心结构,而是实心结构。连接件3中实心结构的四周设置对称的四个第二卡接部31,可以固定四根地埋管I。
[0056]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地埋管换热器中另一种连接件的俯视图。如图16所示,连接件3还可以设置为如图16所示的结构,连接件3设置有两个第二卡接部31,且两个第二卡接部31均为燕尾槽,燕尾槽的长度方向与地埋管I的中心线平行。对应的,地埋管I中的第一卡接部12在垂直于地埋管I中心线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