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液器、蒸发器及空气调节设备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245551阅读:446来源:国知局
布液器、蒸发器及空气调节设备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布液器、蒸发器及空气调节设备。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降膜式蒸发器中采用双层或多层结构的布液器均匀分配流体。参见图Ia和图Ib,布液器4安置于换热管5上端且与筒体2连接,布液器4上连接有进液管I,其功能是将通过节流阀后的冷媒混合物均匀地喷淋(或者滴淋)到换热管5表面进行蒸发换热,因此,降膜式蒸发器换热系数高于满液式、干式蒸发器。出液管6和气液分离器3的位置参见图Ia所不O
[0003]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下述问题:现有的双层或多层布液器是通过冷媒流过数层均液板进行流体均布,多层布液器结构过于复杂,加工难度大,材料焊接变形量难以控制,安装不方便。具体而言,多层布液器的焊接工艺容易使组件变形,加工难度大,耗时长。双层布液器存在两端布液不均的问题,三层布液器存在体积过大,结构复杂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的其中一个目的是提出一种布液器、蒸发器及空气调节设备,用以优化现有布液器的结构。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布液器,包括布液室和均液管,所述均液管设置在所述布液室内部,所述均液管具有进液孔和初次均液孔,所述初次均液孔用于将由所述进液孔进入的液体均分流到所述布液室中,所述布液室用于使来自所述初次均液孔的液体再次均分流出。
[0007]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均液管靠近所述进液孔的初次均液孔的孔径小于远离所述进液孔的初次均液孔的孔径。
[0008]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进液孔设在所述均液管的侧壁上;或者所述进液孔为所述均液管的一个端口。
[0009]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布液室的底板设有二次均液孔。
[0010]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均液管固定在所述布液室的底板上;或者所述均液管由支撑结构安装在所述布液室的底板上。
[0011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在所述布液室中设有液体连通的多个所述均液管。
[0012]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均液管共用一个流入孔。
[0013]在可选的实施例中,多个所述均液管具有多个流入孔,所述多个流入孔间隔设置。
[0014]本实用新型又提供一种蒸发器,其包括本实用新型任一技术方案所提供的布液器。
[001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气调节设备,其包括本实用新型任一技术方案所提供的蒸发器。
[0016]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至少可以产生如下技术效果:
[0017]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布液器采用单层结构,内部采用均液管二次分流,既简化了产品结构又保证了均流效果。上述技术方案,优化了布液器结构,在保证均液效果的前提下,降低了加工难度,提高了布液器安装效率。
【附图说明】
[0018]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19]图Ia为现有技术中蒸发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0]图Ib为现有技术中蒸发器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0021]图2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布液器中均液管和进液管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2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布液器均液管和进液管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0023]图2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布液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4]图2d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的布液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5]图3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布液器均液管和进液管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6]图3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布液器均液管和进液管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7]图3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布液器均液管和进液管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0028]图3d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布液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9]图3e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提供的布液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30]图4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布液器均液管和进液管的主视结构示意图;[0031 ]图4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布液器均液管和进液管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32]图4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布液器均液管和进液管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0033]图4d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布液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4]图4e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提供的布液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35]图5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布液器均液管和进液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6]图5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布液器均液管和进液管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37]图5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提供的布液器均液管和进液管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38]图6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提供的布液器均液管和进液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39]图6b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提供的布液器均液管和进液管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40]图6c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提供的布液器均液管和进液管的俯视结构示意图;[0041 ]图6d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提供的布液器均液管和进液管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0042]图6e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提供的布液器均液管和进液管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0043]图6f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提供的布液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44]图6g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提供的布液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45]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提供的布液器的均液管的固定位置示意图;
[0046]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提供的布液器的均液管的固定方式一;
[0047]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提供的布液器的均液管的固定方式二。
[0048]附图标记:
[0049]I、进液管;2、筒体;3、气液分离器;
[0050]4、布液器;5、换热管;6、出液管;
[0051]10、均液管;11、进液管;12、布液室;
[0052]13、凸台;14、均液管固定处;101、进液孔;
[0053]102、初次均液孔;120、二次均液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54]下面结合图2a?图9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更为详细的阐述。
[0055]实施例一
[0056]参见图2a、图2b、图2c和图2d,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提供一种布液器,包括布液室12和均液管10,均液管10设置在布液室12内部,均液管10具有进液孔101和初次均液孔102(参见图5a),初次均液孔102用于将由进液孔IOI进入的液体均分流到布液室12中,布液室12用于使来自初次均液孔102的液体再次均分流出。
[0057]初次均液孔102为间隔设置的小孔;进液孔101可以设在均液管10的侧壁上,如图2a和图2b所示;或者将进液管11的一个端口作为进液孔IOI,如图3a?3c、4a?4c所示。
[0058]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布液器,可以采用单层布液室实现二次均液,以避免现有技术中分布器采用多层结构时的焊接密封、结构复杂的问题。
[0059 ]进一步地,布液器还包括进液管11,进液管11与均液管IO的进液孔IOI液体连通。设置进液管11便于整个布液器的连接。本实施例的布液器中设置了两根均液管10,每根均液管IO上都连接了一根进液管11。
[0060]进液管11可以为一根或多根,后文将分情况加以说明。
[0061]均液管10靠近进液孔101处的初次均液孔102的孔径小于远离进液孔101处的初次均液孔102的孔径。在设置了进液管11的前提下,各均液管10靠近进液管11处的初次均液孔102的孔径小于远离进液管11处的初次均液孔102的孔径。即靠近进液管11处的初次均液孔102的孔径小,远离进液管11处的初次均液孔102的孔径大,以避免液体集中在进液管11处,保证均液效果。
[0062]进一步地,布液室12的底板设有二次均液孔120ο均液管IO位于布液室12的内腔中,且位于二次均液孔120的上方。其中,经由初次均液孔102均分的流体流经二次均液孔120后流出布液器。
[0063]均液管10上初次均液孔102不宜贴近二次均液孔120,且近进液管11处开孔孔径应该小于较远处孔径,数量也应小于较远处,以保证均流效果。
[0064]如图2c,液体通过进液管11流进均液管IO,由于均液管IO上有初次均液孔102,流体从初次均液孔102流入布液器外壳包裹区域达到第一次均流;再从布液器外壳包裹区域上的布液器底板上的二次均液孔120流出达到二次均流。
[0065]布液器的进液孔101尺寸根据具体的流量确定,若布液室12直径为Dk,长度为Lk,布液器宽度 Lbi ,0.3Dk<Lbi<0.9Dk,优选 Lbi = 0. 8Dk。布液器长度 Lb2,0.5Lk< Lb2 < Lk,优选 Lb2 =O · 8Lk。布液器高度 Lb3,0.01Dk<Lb3<0.3Dk,优选 Lbi = O-IDko
[0066]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