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空气调节设备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0517260阅读:331来源:国知局
用于车辆的空气调节设备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空气调节设备,并且其目的是在组装冷凝排放装置的排放软管期间防止所述排放软管的扭曲现象。为此,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空气调节设备,包括:空气调节外壳;蒸发器,所述蒸发器设置在所述空气调节外壳的内侧;以及排放软管,所述排放软管用于将所述蒸发器中生成的冷凝物排出到车辆车厢的外侧,其中在所述排放软管连接到所述空气调节外壳的排放端口以待组装的状态下,所述排放软管经由仪表板延伸到所述车辆车厢的外侧,并且所述设备包括连接器装置,所述连接器装置用于以可旋转的方式将所述排放软管连接到所述空气调节外壳的所述排放端口,当在所述排放软管的组装过程中所述排放软管纠缠并扭曲时通过允许所述排放软管相对于所述排放端口旋转而防止所述排放软管的扭曲。
【专利说明】
用于车辆的空气调节设备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空气调节系统。更具体地,本发明属于一种这样的用于机动车辆的空气调节系统,即其能够在组装冷凝水排放软管的过程中防止冷凝水排放软管的扭曲现象。
【背景技术】
[0002]机动车辆设置有用于冷却或加热车室的内部的空气调节系统。如图1所示,空气调节系统包括空气调节器外壳10和安装在所述空气调节器外壳10中的蒸发器12。所述蒸发器12安装在所述空气调节器外壳10的内部通道1a中,并且被构造成冷却沿着所述内部通道1a吹动的空气。使冷却空气能被引入到车室中。
[0003]所述空气调节系统进一步包括排放装置20,所述排放装置20被构造成排出在所述蒸发器12的表面上生成的冷凝水。所述排放装置20包括:所述空气调节器外壳10的漏斗型底表面22,所述漏斗型底表面22被构造成接收并收集从所述蒸发器12落下的冷凝水;排放端口 24,所述排放端口 24被构造成将落在所述底表面22上的收集到的冷凝水排放到外侧;以及排放软管26,所述排放软管26被构造成将从所述排放端口 24排放的所述冷凝水引导并排出到所述车室的外侧。
[0004]所述排放软管26经过仪表板30的通孔32延伸到所述车室的外侧。所述排放软管26用来将从所述排放端口 24排放的所述冷凝水排出到所述车室的外侧。
[0005]通常,当组装所述排放软管26时,所述排放软管26的基端部26a装配到所述空气调节器外壳10的所述排放端口 24。所述排放软管26的所述远端部26b插入到所述仪表板30的所述通孔32中,并且被抽出到所述仪表板30的外侧。最后,所述排放软管26的所述远端部26b被拉动到所述仪表板30的外侧。
[0006]在将所述排放软管26的所述远端部26b拉动并抽出到所述仪表板30的外侧的过程中,所述排放软管26可能歪曲和扭曲。这带来的问题在于,所述排放软管26由于其扭曲现象而被堵塞。
[0007]特别地,所述排放软管26的扭曲现象主要发生在所述仪表板30的内侧。在这种情况下,在所述仪表板30外侧进行抽出工作的工人无法识别所述排放软管26的扭曲现象的发生。由此,所述排放软管26可能在扭曲状态下组装。这导致的问题在于,发生所述排放软管26的组装不良。
[0008]所以,存在一种可能性,即所述排放软管26的内径减少,或者所述排放软管26被堵塞。结果是,所述冷凝水并未顺利排放,并且可能产生冷凝水的泄漏。

【发明内容】

[0009]待解决的问题
[0010]鉴于现有技术所固有的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空气调节系统,其能够在组装排放软管的过程中防止排放软管的扭曲现象。[0011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空气调节系统,其被构造成在组装排放软管的过程中防止排放软管的扭曲现象,并且能够可靠地防止由于排放软管的扭曲导致的排放软管的堵塞现象和所产生的冷凝水泄漏。
[0012]技术方案
[0013]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了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空气调节系统,所述空气调节系统包括:空气调节器外壳,所述空气调节器外壳具有排放端口 ;蒸发器,所述蒸发器安装在所述空气调节器外壳内;排放软管,所述排放软管被构造成将所述蒸发器中生成的冷凝水排出到车室的外侧,所述排放软管连接到所述排放端口并且经由仪表板抽出到所述车室的外侧;以及连接器装置,所述连接器装置被构造成以可旋转的方式将所述排放软管连接到所述空气调节器外壳的所述排放端口,当在所述排放软管的组装过程中所述排放软管被扭曲时允许所述排放软管相对于所述排放端口旋转。
[0014]在所述空气调节系统中,所述连接器装置可包括:旋转引导突起,所述旋转引导突起形成在所述排放端口的外周表面上;以及连接器,所述连接器牢固地固定到所述排放软管并且装配到所述排放端口的所述外周表面以沿着所述旋转引导突起旋转。
[0015]在空气调节系统中,所述旋转引导突起可从所述排放端口的所述外周表面突出,所述连接器可包括端口连接部,所述端口连接部以可旋转的方式装配到所述排放端口的所述外周表面,并且所述端口连接部可包括旋转导轨,所述旋转导轨形成在所述端口连接部的内周表面上并且被构造成与所述排放端口的所述旋转引导突起接合,使得所述旋转导轨沿着圆周方向滑动。
[0016]在所述空气调节系统中,所述连接器可进一步包括开口部,所述开口部通过在所述旋转导轨附近割除所述端口连接部的一部分而形成,并且所述开口部可构造成允许所述端口连接部的具有所述旋转导轨的部分弹性地变形,使得当所述连接器的所述端口连接部装配到所述排放端口的所述外周表面时,所述旋转导轨沿径向向外弹性地变形。
[0017]所述空气调节系统可进一步包括:密封装置,所述密封装置被构造成水密性密封所述排放端口与所述连接器之间的间隙。
[0018]有利效果
[0019]根据用于机动车辆的本空气调节系统,所述排放软管以可旋转的方式与所述空气调节器外壳组装。由此,提供的效果在于,能够积极应对在将所述排放软管抽出并组装到所述车室的外侧的过程中所述排放软管扭曲旋转的情形。
[0020]此外,因为可以积极应对在将所述排放软管抽出并组装到所述车室的外侧的过程中所述排放软管扭曲旋转的情形,提供的效果在于,能够可靠地防止当在组装所述排放软管的过程中使所述排放软管扭曲地旋转时能以其他方式产生的所述排放软管的扭曲现象。
[0021]此外,因为可以在组装所述排放软管的过程中防止所述排放软管的所述扭曲现象,提供的效果在于,能够可靠地防止由于所述排放软管的扭曲导致的所述排放软管的堵塞现象和产生的冷凝水泄漏。
[0022]另外,经由所述连接器将所述排放软管以可旋转的方式与所述空气调节器外壳的所述排放端口组装。所述空气调节器外壳的所述排放端口与所述连接器之间的可泄漏水的连接部被所述密封装置水密性密封。由此,提供的效果在于,能够可靠地防止水在所述空气调节器外壳的所述排放端口与所述连接器之间泄漏。
【附图说明】
[0023]图1是示出用于机动车辆的传统空气调节系统的截面图。
[0024]图2是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用于机动车辆的空气调节系统的截面图,在该视图中,以分解状态图示了主要特征化部分。
[0025]图3是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用于机动车辆的空气调节系统的立体图,在该视图中,以分解状态图示了主要特征化部分。
[0026]图4是图示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主要特征化部分的排放端口、连接器和排放软管被分解的状态的放大截面图。
[0027]图5是图示图2中图示的排放端口、连接器和排放软管被组装在一起的状态的截面图。
[0028]图6是图示图2中图示的排放端口、连接器和排放软管被组装在一起的状态的立体图。
[0029]图7是图示作为第一实施方式的主要特征化部分的排放端口、连接器和排放软管被组装在一起的状态的放大截面图。
[0030]图8是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用于机动车辆的空气调节系统的截面图,在该视图中,以分解状态图示了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主要特征化部分的排放端口、连接器、排放软管以及排放端口与连接器的密封装置。
[0031]图9是图示图8中图示的排放端口、连接器、排放软管和密封装置被组装在一起的状态的截面图。
[0032]图10是图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系统的密封装置的第一修改例的截面图,在该视图中,以分解状态图示了排放端口、连接器、排放软管和密封装置。
[0033]图11是图示图10中图示的排放端口、连接器、排放软管和密封装置被组装在一起的状态的截面图。
[0034]图12是图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系统的密封装置的第二修改例的截面图,在该视图中,以分解状态图示了排放端口、连接器、排放软管和密封装置。
[0035]图13是图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系统的密封装置的第二修改例的截面图,在该视图中,以分解状态图示了排放端口、连接器、排放软管和密封装置。
[0036]图14是图示图13中图示的排放端口、连接器、排放软管和密封装置被组装在一起的状态的截面图。
[0037]图15是图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系统的密封装置的第三修改例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8]现在将参考附图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用于机动车辆的空气调节系统的优选实施方式。类似于之前描述的现有技术的部件将标注以相同的附图标记。
[0039][第一实施方式]
[0040]在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用于机动车辆的空气调节系统的特征以前,将参考图2简要地描述用于机动车辆的空气调节系统。
[0041]所述空气调节系统包括空气调节器外壳10和安装在所述空气调节器外壳10中的蒸发器12。所述蒸发器12安装在所述空气调节器外壳10的内部通道1a中,并且被构造成冷却沿着所述内部通道1a吹动的空气。
[0042]所述空气调节系统进一步包括排放装置20,所述排放装置20被构造成排出在所述蒸发器12的表面上生成的冷凝水。所述排放装置20包括:所述空气调节器外壳10的漏斗型底表面22,所述漏斗型底表面22被构造成接收并收集从所述蒸发器12落下的冷凝水;排放端口 24,所述排放端口 24被构造成将落在所述底表面22上的收集到的冷凝水排放到外侧;以及排放软管26,所述排放软管26被构造成将从所述排放端口 24排放的所述冷凝水引导并排出到所述车室的外侧。
[0043]所述排放软管26经过仪表板30的通孔32延伸到所述车室的外侧。所述排放软管26用来将从所述排放端口 24排放的所述冷凝水排出到所述车室的外侧。
[0044]通常,当组装所述排放软管26时,所述排放软管26的基端部26a装配到所述空气调节器外壳10的所述排放端口 24。所述排放软管26的所述远端部26b插入到所述仪表板30的所述通孔32中,并且被抽出到所述仪表板30的外侧。最后,所述排放软管26的所述远端部26b被拉动到所述仪表板30的外侧。
[0045]接下来,将参考图2至图7详细地描述根据本发明用于机动车辆的空气调节系统的特征。
[0046]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系统包括排放装置20的排放端口24。在排放端口 24的外周表面上形成旋转引导突起40。旋转引导突起40形成为从排放端口 24的外周表面突出。虽然多个旋转引导突起可形成在排放端口 24的外周表面上,但是优选的是,在排放端口24的外周表面上形成一个旋转引导突起。
[0047]如图4中图示的,旋转引导突起40从排放端口24的外周表面突出,使得其突出高度Al变得等于排放端口 24的外径A2的1.5/10。
[0048]再次参照图2至图7,根据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系统包括连接器50,该连接器50被构造成以可旋转的方式将排放软管26连接到排放端口 24。连接器50是具有孔50a的管状体。连接器50包括形成在其一端处的软管连接部52,并且包括形成在其另一端处的端口连接部54。
[0049]软管连接部52装配到排放软管26的孔26c。多个联接突起52a形成在软管连接部52的外周表面上。联接突起52a从软管连接部52的外周表面沿径向向外突出。联接突起52a沿着软管连接部52的圆周方向以规则的间隔形成。
[0050]当连接器50的软管连接部52装配到排放软管26的孔26c时,联接突起52a与排放软管26的内周表面接合,从而增加排放软管26与软管连接部52之间的联接力。具体地,在将软管连接部52装配到排放软管26的孔26c中的过程中,联接突起52a切入到排放软管26的内周表面中并且与排放软管26的内周表面接合。由此,联接突起52a增强了排放软管26与软管连接部52之间的联接力。这防止了连接器50的软管连接部52与排放软管26的分离。
[0051]如图4和图7中图示的,优选的是,从软管连接部52的外周表面突出的联接突起52a具有三角形横截面。更优选地,联接突起52a可采取直角三角形的横截面从软管连接部52的外周表面突出。
[0052]具有直角三角形横截面的每个联接突起52a均包括倾斜侧部52b和垂直侧部52c。倾斜侧部52b在将软管连接部52联接到排放软管26的联接方向上取向。垂直侧部52c在与联接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取向。
[0053]通过采用该构造,当将连接器50与排放软管26组装时,联接突起52a沿着排放软管26的内周表面顺利地滑动,从而保证连接器50和排放软管26的顺利组装。在将连接器50与排放软管26组装之后,联接突起52a以较大摩擦力与排放软管26的内周表面接触,从而增加连接器50与排放软管26之间的联接力。
[0054]另外,优选的是,从软管连接部52的外周表面突出的每个联接突起52a具有尖端部。另外优选的是,每个联接突起52a的突出高度A3基本上等于排放软管26的壁厚A4的1/3。
[0055]此外,优选的是,从软管连接部52的外周表面突出的每个联接突起52a均与软管连接部52的终端间隔开至少5mm的距离A5。更优选地,每个联接突起52a均可与软管连接部52的与排放软管26接触的接触区段26d的终端间隔开至少5mm的距离A5。
[0056]联接突起52a沿着圆周方向以规则的间隔形成在软管连接部52的外周表面上,并且沿着圆周方向布置成曲折图案。
[0057 ]通过采用该构造,可以拓宽联接突起52a的布置区。可以拓宽联接突起52a与排放软管26之间的摩擦接触面积,并且可以增加联接突起52a与排放软管26之间的联接力。
[0058]将联接突起52a布置成曲折图案的原因是,在组装软管连接部52和排放软管26的过程中防止排放软管26的一部分沿径向向外过度扩张。
[0059]在联接突起52a沿着软管连接部52的圆周方向布置成行的情况下,排放软管26的一部分可能在组装软管连接部52和排放软管26的过程中沿径向向外过度扩张。可能难以组装软管连接部52和排放软管26。
[0060]如果联接突起52a如本发明中布置成曲折图案,则在组装软管连接部52和排放软管26的过程中,排放软管26依次扩张。由此,排放软管26的扩张量减少。这使得易于组装软管连接部52和排放软管26。结果是,显著提高了排放软管26的组装容易性。
[0061 ]再次参照图2至图7,连接器50的端口连接部54以可旋转的方式装配到排放端口 24的外周表面。端口连接部54包括形成在其内周表面上的旋转导轨60。
[0062]旋转导轨60是从端口连接部54的内周表面沿径向向内突出并且沿着圆周方向延伸的一种突出肋。旋转导轨60具有大致三角形横截面。
[0063]当连接器50的端口连接部54装配到排放端口24时,旋转导轨60以可滑动的方式与排放端口 24的旋转引导突起40接合。以可滑动的方式与旋转引导突起40接合的旋转导轨60将连接器50连接到排放端口 24,使得连接器50可以相对于排放端口 24旋转。
[0064]因此,连接器50以及与连接器50联接的排放软管26可以相对于排放端口24旋转。这使得可以应对排放软管26的扭曲,排放软管26可能在组装排放软管26的过程中扭曲地旋转。
[0065]特别是,可以积极应对排放软管26的扭曲,排放软管26可能在将排放软管26抽出到车室的外侧的过程中发生扭曲。结果是,可以可靠地防止排放软管26的扭曲现象。这使得可以可靠地防止排放软管26的堵塞现象(归因于排放软管26的扭曲)和冷凝水的泄漏现象(归因于排放软管26的堵塞现象)。
[0066]如图4中图示的,旋转导轨60从端口连接部54的内周表面沿径向向内突出,使得其突出高度A6大于旋转引导突起40(相对于排放端口 24的外周表面)的突出高度Al。
[0067]通过采用该构造,当连接器50的端口连接部54装配到排放端口24的外周表面(如图7中图示)时,由于旋转导轨60和旋转引导突起40的突出高度Al和A6之间的差,在端口连接部54的内周表面与排放端口 24的旋转引导突起40之间形成间隙C。这使得可以防止排放端口 24的旋转引导突起40与端口连接部54的内周表面之间的直接摩擦接触。
[0068]防止排放端口24的旋转引导突起40与端口连接部54的内周表面之间的直接摩擦接触的原因是最小化排放端口 24与连接器50之间的摩擦接触力,从而允许连接器50的顺利旋转。
[0069]优选的是,排放端口24的旋转引导突起40与连接器50的端口连接部54的内周表面之间的间隙C等于排放端口 24的外径A2的1/10。
[0070]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引导突起40形成在排放端口24中。旋转导轨60形成在连接器50中。排放端口 24与连接器50之间的相对旋转运动使用旋转引导突起40和旋转导轨60进行引导。替代地,如果有必要,旋转导轨60可形成在排放端口 24中。旋转引导突起40可形成在连接器50中。排放端口 24与连接器50之间的相对旋转运动可以使用如此形成的旋转导轨60和旋转引导突起40进行引导。
[0071]优选的是,旋转引导突起40形成在排放端口24中,并且旋转导轨60形成在连接器50中,使得排放端口 24与连接器50之间的相对旋转运动经由旋转引导突起40和旋转导轨60进行引导。原因在于,如果旋转引导突起40形成在作为旋转体的连接器50中,则旋转引导突起40可能在连接器50旋转期间容易损坏或破裂。
[0072]通过将旋转引导突起40形成在作为固定体的排放端口24中,可以抑制旋转引导突起40的损坏或破裂,从而改进其耐久性。
[0073]在本实施方式中,已经描述了一个将旋转引导突起40形成在排放端口24中的示例。然而,如果有必要,可在排放端口 24中形成多个旋转引导突起。
[0074]优选的是,在排放端口24中形成一个旋转引导突起40。原因在于,随着旋转引导突起的数目增加,排放端口 24与连接器50之间的接触面积会变大,最终使连接器50难以旋转。
[0075]通过在排放端口24中形成一个旋转引导突起40,可以实现连接器50的顺利旋转,而不减少排放端口 24与连接器50之间的联接力。
[0076]再次参照图2至图7,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系统包括在连接器50的端口连接部54中形成的开口部70。开口部70形成为从端口连接部54的外周表面延伸穿过连接器50的厚度。开口部70沿着端口连接部54的圆周方向成对地形成。
[0077]开口部70对称地形成在端口连接部54中以面对彼此。开口部70形成在端口连接部54的旋转导轨60附近。
[0078]因为如上文构造的开口部70具有相互面对的对称结构,所以当注塑模制连接器50时可以容易地固定模具的取向。具体地,当注塑模制端口连接部54的内部部分(例如,旋转导轨60)时,可以容易地固定用于模制旋转导轨60的模具的取向。因此,可以方便连接器50的注塑模制,所以提高了连接器50的生产率。
[0079]另外,因为开口部70形成在旋转导轨60附近,所以端口连接部54的形成旋转导轨60的区域能够弹性变形。
[0080]因此,当连接器50的端口连接部54装配到排放端口24的外周表面时,端口连接部54弹性变形,使得连接器50的端口连接部54能够容易地装配到排放端口 24的外周表面。[0081 ]特别是,当连接器50的旋转导轨60装配到排放端口 24同时与旋转引导突起40的外表面摩擦接触时,端口连接部54能够在旋转导轨60中沿径向向外变形。这使得可以提高连接器50相对于排放端口 24的旋转引导突起40的组装容易性。结果是,可以改进连接器50的组装容易性。
[0082]再次参照图2至图7,本发明的空气调节系统包括形成在排放端口24中的止动器80。止动器80形成在排放端口 24的外周表面上。如图5和图7中图示的,止动器80被构造成使得连接器50的装配到排放端口 24的端部碰撞止动器80并且与止动器80干涉。具体地,止动器80被配置成使得连接器50的装配到排放端口 24的旋转引导突起40的端部碰撞止动器80并且与止动器80干涉。
[0083]当暂时装配到排放端口24的连接器50在插入方向上向止动器80移动超出正确组装位置时,止动器80与连接器50干涉,从而约束连接器50的移动。由此,当将连接器50与排放端口 24组装时,止动器80防止连接器50过度装配到排放端口 24的外周表面。这使得可以防止连接器50的不准确组装以及所产生的连接器50的锁定。由此,止动器80有助于使得连接器50的顺利旋转。
[0084]接下来,将参考图2至图7描述如上文构造的空气调节系统的操作示例。
[0085]首先,如图2中图示的,连接器50与空气调节器外壳10的排放端口24组装。在这种情况下,连接器50的端口连接部54装配到空气调节器外壳10的排放端口 24。然后,端口连接部54的旋转导轨60以可滑动的方式支撑在旋转引导突起40上。由此组装的连接器50以可旋转的方式连接到空气调节器外壳10的排放端口 24,使得连接器50能够围绕排放端口 24旋转。
[0086]在完成连接器50与排放端口24的组装之后,将排放软管26与连接器50组装。在这种情况下,排放软管26的基端部26a装配到连接器50的软管连接部52。在排放软管26与连接器50的组装过程中,连接器50的联接突起52a切入排放软管26的内周表面并且与排放软管26的内周表面接合。由此,排放软管26和连接器50的软管连接部52以较大的联接力组装。
[0087]在完成排放软管26与连接器50的组装之后,如图5中图示的,排放软管26的终端部插入到仪表板30的通孔32中,并且抽出到车室的外侧。然后,将排放软管26向外拉动。由此,以松弛状态保持在车室内的排放软管26伸展至车室的外侧,借此排放软管26拉紧地从车室的内侧延伸到其外侧。
[0088]如果在拉动排放软管26的过程中排放软管26扭曲,则排放软管26和连接器50相对于空气调节器外壳10的排放端口 24旋转,从而积极地退绕排放软管26。结果是,可以可靠地防止排放软管26的扭曲现象。
[0089]根据如上文构造的空气调节系统,排放软管26以可旋转的方式与空气调节器外壳10组装。由此,可以积极应对在将排放软管26抽出并组装到车室的外侧的过程中排放软管26扭曲地旋转的情形。
[0090]此外,因为可以积极应对在将排放软管抽出并组装到车室的外侧的过程中排放软管扭曲地旋转的情形,所以可以可靠地防止当排放软管26在组装排放软管26的过程中扭曲地旋转时以其他的方式产生的排放软管26的扭曲现象。
[0091]另外,因为可以在组装排放软管26的过程中防止排放软管26的扭曲现象,所以可以可靠地防止由于排放软管26的扭曲导致的排放软管26的堵塞现象和所产生的冷凝水泄漏。
[0092][第二实施方式]
[0093]接下来,将参考图8至图15描述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用于机动车辆的空气调节系统。
[0094]首先参照图8和图9,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系统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系统的基本构造相同。
[0095]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系统进一步包括密封装置,所述密封装置被构造成水密性密封空气调节器外壳10的排放端口 24与装配到排放端口 24的连接器50之间的间隙。
[0096]密封装置包括:连接器50的软管连接部52的终端部90,该终端部90与排放端口24的外周表面接触;以及与软管连接部52的终端部90以对应的关系形成在排放端口 24的外周表面上的突出部92。
[0097]连接器50的软管连接部52的终端部90被构造成当将连接器50装配到排放端口24的外周表面时与排放端口 24的外周表面接触。终端部90沿着圆周方向与排放端口 24的外周表面接触。
[0098]突出部92与连接器50的终端部90以对应的关系从排放端口24的外周表面突出。具体地,突出部92沿着排放端口 24的与连接器50的终端部90接触的外周表面以环形形状突出。突出部92与连接器50的终端部90接触。由此,突出部92消除了以其他的方式存在于排放端口 24的外周表面与连接器50的终端部90之间的空隙。所以,突出部92水密性密封排放端口 24的外周表面与连接器50的终端部90之间的间隙,从而增强排放端口 24与连接器50之间的水密性。因此可以防止冷凝水穿过排放端口 24与连接器50之间泄漏。
[0099]在这方面,从排放端口24的外周表面突出的突出部92成对形成,以将连接器50的终端部90放入突出部92之间。具体地,突出部92相对于放入突出部92之间的终端部90在连接器50的内侧和外侧处形成在排放端口 24上。
[0100]突出部92布置在连接器50的终端部90的相反两侧处,以改进排放端口24的外周表面与连接器50的终端部90之间的水密性。因此可以最大化防止冷凝水穿过排放端口 24与连接器50之间泄漏的效果。
[0101 ]优选的是,排放端口 24的突出部92是毛刺,当连接器50的软管连接部52的终端部90压靠排放端口 24的外周表面然后使连接器50旋转时,该毛刺经由软管连接部52的终端部90形成在排放端口 24的外周表面上。
[0102]当将连接器50的终端部90压靠排放端口24的外周表面以便形成毛刺作为突出部92时,可以手动地将连接器50的终端部90压靠排放端口 24的外周表面。
[0103]然而,优选的是,连接器50的终端部90的内径L2设定成小于排放端口24的外径LI,使得在将连接器50装配到排放端口 24的外周表面的过程中,连接器50的终端部90自然地压靠排放端口 24的外周表面。
[0104]排放端口24的突出部92不仅用来改进排放端口 24与连接器50之间的水密性,而且用来增加排放端口 24和连接器50的联接力。此外,突出部92用来引导连接器50的旋转运动。
[0105]突出部92用来额外地与旋转引导突起40和旋转导轨60协作来引导连接器50的旋转运动,并且用来额外地将连接器50与排放端口 24联接。因此,甚至当排放端口 24的旋转引导突起40和连接器50的旋转导轨60彼此分离时,突出部92也能使连接器50相对于排放端口24顺利旋转,同时维持排放端口 24和连接器50的联接。
[0106]排放端口24的突出部92可不由上述毛刺形成,但可由当注塑模制排放端口 24时与排放端口 24—体形成的突出肋形成。
[0107]类似于上述毛刺类型的突出部92,肋类型的突出部92从排放端口24的外周表面突出并且与连接器50的终端部90接触,从而改进排放端口 24的外周表面与连接器50的终端部90之间的水密性。这使得可以防止冷凝水穿过排放端口 24与连接器50之间泄漏。
[0108]接下来参照图10和图11,图示了用于密封排放端口24与连接器50之间的间隙的密封装置的第一修改例。
[0109]第一修改例的密封装置包括连接器50的软管连接部52的终端部90,该终端部90被构造成与排放端口 24的外周表面水密性接触。连接器50的软管连接部52的终端部90包括可自由变形的弯曲变形部90a,弯曲变形部90a的厚度小于终端部90的剩余部分的厚度。
[0110]连接器50的弯曲变形部90a被构造成当将连接器50装配到排放端口24时与排放端口 24的外周表面水密性接触。具体地,弯曲变形部90a沿着圆周方向与排放端口 24的外周表面水密性接触。由此,弯曲变形部90a水密性密封排放端口 24的外周表面与连接器50的终端部90之间的间隙。因此,弯曲变形部90a增强了排放端口 24与连接器50之间的气密性,从而防止冷凝水穿过排放端口 24与连接器50之间泄漏。
[0111]当与排放端口24的外周表面水密性接触时,弯曲变形部90a不应该将过大的压靠力施加到排放端口 24的外周表面。原因在于,如果弯曲变形部90a将过大的压靠力施加到排放端口 24的外周表面,则可能阻碍连接器50的旋转。
[0112]优选的是,弯曲变形部90a的内径L3设定成小于排放端口24的外径LI。原因在于,如果弯曲变形部90a的内径L3小于排放端口 24的外径LI,则在将连接器50装配到排放端口24的外周表面过程中,连接器50的弯曲变形部90a能够自然地与排放端口 24的外周表面实现面对面的接触。
[0113]接下来参照图12至图14,图示了用于密封排放端口24与连接器50之间的间隙的密封装置的第二修改例。
[0114]第二修改例的密封装置包括O型环100,该O型环100安装在排放端口24的外周表面与连接器50的内周表面之间。
[0115]如图14中图示的,O型环100装配到排放端口 24的外周表面。O型环100的一个侧表面由形成在排放端口 24的外周表面上的肩部表面24a支撑,并且O型环100的另一侧表面与连接器50的环保持表面50b弹性地接触。
[0116]如上文构造的O型环100水密性密封排放端口24与连接器50之间的间隙,从而增强排放端口24与连接器50之间的水密性。当冷凝水从排放端口 24排出到排放软管26时,这防止了冷凝水泄漏穿过排放端口 24与连接器50之间。
[0117]O型环100在对应于连接器50的开口部70的位置中安装在所述排放端口 24与连接器50之间。这使工人能透过连接器50的开口部70在视觉上识别O型环100的安装状态。利用该构造,可以检查O型环100的组装状态、磨损状态及损坏或破裂。
[0118]排放端口24的支撑O型环100的一个侧表面的肩部表面24a形成为相对于排放端口24的外周表面呈直角。肩部表面24a的高度BI大于O型环100的直径B2。例如,肩部表面24a的高度BI为O型环100的直径B2的1.5倍大。采用该构造的原因是防止将O型环100从排放端口24的肩部表面24a移除。
[0119]另外,连接器50的与O型环100的另一侧表面接触的环保持表面50b相对于排放端口 24的外周表面倾斜。连接器50的相对于排放端口 24的外周表面倾斜的环保持表面50b用来将O型环100压靠排放端口 24的外周表面,从而增强排放端口 24、0型环100与连接器50之间的气密性。
[0120]优选的是,连接器50的对应于排放端口24的肩部表面24a的环保持表面50b是倾斜的,相对于排放端口 24的肩部表面24a成预定角度α。例如,连接器50的环保持表面50b可倾斜为相对于排放端口 24的肩部表面24a的角度落在约30度到45度的范围内。
[0121]采用该构造的原因是保证由排放端口24和连接器50施加到O型环100的一个侧表面和另一侧表面的压靠力不会作用于彼此。在由排放端口 24和连接器50施加到O型环100的一个侧表面和另一侧表面的压靠力作用于彼此的情况下,可能阻碍连接器50的旋转。
[0122]因为连接器50的环保持表面50b相对于排放端口24的外周表面倾斜,所以环保持表面50b在其对应于O型环100的径向外部的部分中接近排放端口 24的肩部表面24a。排放端口 24的肩部表面24a与环保持表面50b的最接近肩部表面24a的部分之间的间隙B3设定成小于O型环100的直径B2。例如,间隙B3可设定成等于O型环100的直径B2的1/3。采用该构造的原因是防止将O型环100从连接器50的环保持表面50b与排放端口 24的肩部表面24a之间的间隙移除。
[0123]接下来参照图15,图示了用于密封排放端口24与连接器50之间的间隙的密封装置的第三修改例。
[0124]就连接器50和排放端口24的用于安装O型环100的结构而言,第三修改例的密封装置不同于第二修改例的密封装置。
[0125]具体地,在第二修改例的密封装置中,排放端口24的肩部表面24a相对于排放端口24的外周表面形成直角,并且连接器50的环保持表面50b是倾斜的。
[0126]相反,在第三修改例的密封装置中,排放端口24的肩部表面24a相对于排放端口 24的外周表面倾斜,并且连接器50的环保持表面50b与排放端口 24的外周表面成直角。
[0127]第三修改例的密封装置中采用的排放端口24的肩部表面24a和连接器50的环保持表面50b与第二修改例的密封装置中采用的在形状和结构上是相反的。然而,第三修改例的密封装置中采用的排放端口 24的肩部表面24a和连接器50的环保持表面50b的功能和操作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相同。
[0128]根据如上文构造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系统,通过使用连接器50将排放软管26以可旋转的方式装配到排放端口 24。排放端口 24和连接器50的可能泄漏冷凝水的连接区域被所述密封装置水密性密封。因此可以可靠地防止冷凝水穿过排放端口 24与连接器50之间泄漏。
[0129]虽然上文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一些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应理解的是,可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中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做出各种改变和修改。
【主权项】
1.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空气调节系统,所述空气调节系统包括: 空气调节器外壳(10),所述空气调节器外壳(10)具有排放端口(24); 蒸发器(12),所述蒸发器(12)安装在所述空气调节器外壳(10)内; 排放软管(26),所述排放软管(26)被构造成将所述蒸发器(12)中生成的冷凝水排出到车室的外侧,所述排放软管(26)连接到所述排放端口(24)并且穿过仪表板(30)抽出到所述车室的所述外侧;以及 连接器装置,所述连接器装置被构造成以可旋转的方式将所述排放软管(26)连接到所述空气调节器外壳(10)的所述排放端口(24),使得当在所述排放软管(26)的组装过程中所述排放软管(26)被扭曲时允许所述排放软管(26)相对于所述排放端口( 24)旋转。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所述连接器装置包括:旋转引导突起(40),所述旋转引导突起(40)形成在所述排放端口(24)的外周表面上;以及连接器(50),所述连接器(50)牢固地固定到所述排放软管(26)并且装配到所述排放端口(24)的所述外周表面以沿着所述旋转引导突起(40)旋转。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所述旋转引导突起(40)从所述排放端口(24)的所述外周表面突出; 所述连接器(50)包括端口连接部(54),所述端口连接部(54)以可旋转的方式装配到所述排放端口( 24)的所述外周表面;并且 所述端口连接部(54)包括旋转导轨(60),所述旋转导轨(60)形成在所述端口连接部(54)的内周表面上并且被构造成与所述排放端口(24)的所述旋转引导突起(40)接合,使得所述旋转导轨(60)沿着圆周方向滑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所述连接器(50)进一步包括开口部(70),所述开口部(70)通过在所述旋转导轨(60)附近割除所述端口连接部(54)的一部分而形成,并且 所述开口部(70)被构造成允许所述端口连接部(54)的具有所述旋转导轨(60)的部分弹性地变形,使得当所述连接器(50)的所述端口连接部(54)装配到所述排放端口(24)的所述外周表面时,所述旋转导轨(60)沿径向向外弹性地变形。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所述开口部(70)包括一对开口部(70),该一对开口部(70)对称地形成在所述端口连接部(54)中以面对彼此。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所述旋转导轨(60)是从所述端口连接部(54)的所述内周表面沿径向向内突出以具有三角形横截面并且在圆周方向上延伸的肋,并且 所述旋转导轨(60)的从所述端口连接部(54)的所述内周表面突出的突出高度(A6)被设定成大于所述旋转引导突起(40)相对于所述排放端口(24)的所述外周表面的突出高度(Al),使得在将所述连接器(50)的所述端口连接部(54)装配到所述排放端口(24)的过程中,在所述端口连接部(54)的所述内周表面与所述排放端口(24)的所述旋转引导突起(40)之间形成间隙(C)。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形成在所述端口连接部(54)的所述内周表面与所述排放端口(24)的所述旋转引导突起(40)之间的所述间隙(C)的大小等于所述排放端口(24)的外径(A2)的1/10。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所述旋转引导突起(40)的从所述排放端口(24)的所述外周表面突出的所述突出高度(Al)等于所述排放端口(24)的所述外径(A2)的1.5/10。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所述空气调节系统进一步包括: 止动器(80),所述止动器(80)形成在所述排放端口(24)中,使得在装配到所述排放端口(24)的所述连接器(50)沿插入方向移动超过正确组装位置时与所述连接器(50)干涉而约束所述连接器(50)的过组装。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所述连接器(50)包括:软管连接部(52),所述软管连接部(52)装配到所述排放软管(26)的孔(26c);并且 所述软管连接部(52)包括多个联接突起(52a),所述多个联接突起(52a)形成在所述软管连接部(52)的外周表面上并且沿着圆周方向以规则的间隔配置,以与所述排放软管(26)的内周表面接合。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所述联接突起(52a)沿着所述圆周方向以曲折图案布置在所述软管连接部(52)的所述外周表面上。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所述联接突起(52a)从所述软管连接部(52)的所述外周表面突出以具有三角形横截面,并且所述联接突起(52a)中的每个的突出高度(A3)等于所述排放软管(26)的壁厚(A4)的I /3。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从所述软管连接部(52)的所述外周表面突出的所述联接突起(52a)中的每个均与所述软管连接部(52)的终端间隔开至少5mm的距离(A5)。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所述空气调节系统进一步包括: 密封装置,所述密封装置被构造成水密性密封所述排放端口( 24)与所述连接器(50)之间的间隙。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所述密封装置与所述排放端口(24)和所述连接器(50)中的至少一者一体地形成。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所述密封装置包括:所述连接器(50)的终端部(90),所述终端部(90)沿着圆周方向延伸;以及突出部(92),所述突出部(92)沿着所述圆周方向连续地形成在所述排放端口(24)的所述外周表面上,以与所述连接器(50)的所述终端部(90)接触并且密封所述连接器(50)的所述终端部(90)与所述排放端口(24)之间的间隙。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所述突出部(92)相对于插设在所述突出部(92)之间的所述终端部(90)在所述连接器(50)的内侧和外侧处形成在所述排放端口(24)的所述外周表面上。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所述突出部(92)是毛刺,所述毛刺是当所述连接器(50)的所述终端部(90)压靠所述排放端口(24)的所述外周表面然后使所述连接器(50)旋转时,由所述连接器(50)的所述终端部(90)形成在所述排放端口(24)的所述外周表面上的。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所述连接器(50)的所述终端部(90)的内径(L2)被设定成小于所述排放端口(24)的外径(LI),使得在将所述连接器(50)装配到所述排放端口(24)的所述外周表面的过程中,所述连接器(50)的所述终端部(90)压靠所述排放端口(24)的所述外周表面。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所述突出部(92)是当注塑模制所述排放端口(24)时与所述排放端口(24)—体地形成的肋。21.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所述密封装置包括所述连接器(50)的终端部(90),所述终端部(90)水密性压靠所述排放端口(24)的所述外周表面,以密封所述连接器(50)与所述排放端口( 24)之间的间隙。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所述连接器(50)的所述终端部(90)包括能够自由变形的弯曲变形部(90a),所述弯曲变形部(90a)的厚度小于所述终端部(90)的剩余部分的厚度,所述弯曲变形部(90a)被构造成与所述排放端口(24)的所述外周表面水密性接触。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所述弯曲变形部(90a)的内径(L3)被设定成小于所述排放端口(24)的外径(LI),使得在将所述连接器(50)装配到所述排放端口(24)的所述外周表面的过程中,所述连接器(50)的所述弯曲变形部(90a)与所述排放端口(24)的所述外周表面实现面面接触。24.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所述密封装置包括O型环(100),所述O型环(100)安装在所述排放端口(24)的所述外周表面与所述连接器(50)的所述内周表面之间,以水密性密封所述排放端口(24)与所述连接器(50)之间的间隙。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在对应于所述连接器(50)的开口部的位置中将所述O型环(100)安装在所述排放端口(24)与所述连接器(50)之间,以使工人能在视觉上识别所述O型环(100)的安装状态。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所述排放端口(24)包括肩部表面(24a),所述肩部表面(24a)形成在所述排放端口(24)的所述外周表面上以与所述O型环(100)的一个侧表面接触;并且所述连接器(50)包括环保持表面(50b),所述环保持表面(50b)与所述排放端口(24)的所述肩部表面(24a)形成对应的关系以与所述O型环(100)的另一侧表面接触。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所述排放端口(24)的所述肩部表面(24a)和所述连接器(50)的所述环保持表面(50b)中的一者相对于另一者以预定角度倾斜。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所述排放端口(24)的所述肩部表面(24a)和所述连接器(50)的所述环保持表面(50b)中的一者相对于另一者以落在30度到45度的范围内的角度倾斜。29.根据权利要求28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所述排放端口(24)的所述肩部表面(24a)和所述连接器(50)的所述环保持表面(50b)中的一者倾斜,以将所述O型环(100)压靠所述排放端口(24)的所述外周表面。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所述排放端口(24)的所述肩部表面(24a)相对于所述排放端口(24)的所述外周表面形成直角,并且所述连接器(50)的所述环保持表面(50b)相对于所述排放端口(24)的所述肩部表面(24a)以预定角度倾斜。31.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所述连接器(50)的所述环保持表面(50b)相对于所述排放端口( 24)的所述外周表面形成直角,并且所述排放端口( 24)的所述肩部表面(24a)相对于所述连接器(50)的所述环保持表面(50b)以预定角度倾斜。32.根据权利要求26至3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所述排放端口(24)的所述肩部表面(24a)从所述排放端口(24)的所述外周表面沿径向向外延伸,并且所述肩部表面的高度(BI)大于所述O型环(100)的直径(B2)。33.根据权利要求32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所述排放端口(24)的所述肩部表面(24a)的所述高度(BI)为所述O型环(100)的所述直径(B2)的1.5倍大。34.根据权利要求29至3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所述排放端口(24)的所述肩部表面(24a)与所述连接器(50)的对应于所述O型环(100)的外部的所述环保持表面(50b)之间的间隙(B3)被设定成小于所述O型环(100)的直径(B2),以约束所述O型环(100)的移除。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空气调节系统,其中,所述排放端口(24)的所述肩部表面(24a)与所述连接器(50)的对应于所述O型环(100)的所述外部的所述环保持表面(50b)之间的所述间隙(B3)的大小等于所述O型环(100)的所述直径(B2)的1/3。
【文档编号】B60H1/32GK105873780SQ201480070531
【公开日】2016年8月17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4日
【发明人】郑在原, 尹曙俊, 洪淳莱, 韩成锡, 金容浩
【申请人】翰昂系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