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绕式玻璃钢整体式化粪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4840352阅读:4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缠绕式玻璃钢整体式化粪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化粪池,尤其涉及一种采用玻璃钢缠绕纱或树脂形成的整体结构的 化粪池。属于污水处理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化粪池是处理生活污水及粪便必不可少的设备,为了使生活污水的再利用,为了确保生 活污水及粪便对环境不造成污染,必须对人们的生活污水及粪便进行处理,经过处理后而得 到的干净水可以进行再次利用,节约了资源,改善了环境。现有技术中,有一种处理生活污 水及粪便的化粪池,其结构为包括依次相连的进水管、第一沉淀室、第一隔离板及第一分 水箱、第二沉淀室、第二隔离板及第二分水箱、第三沉淀室,第一隔离板及第二隔离板的下
部有约200mm高的空档,当生活污水经过进水管进入第一沉淀室后,分别经过第一分水箱和 第一隔离板底部的空档进入第二沉淀室,再分别经过第二道隔离板底部的空档和第二分水箱 进入第三沉淀室,通过第三沉淀室沉淀后排至市政管网。由于第一隔离板及第二隔离板的底 部均有一个空档,因此,当污水进入第一沉淀室后,便可直接从第一、第二隔离板底部的空 档直接进入到第三沉淀室,并且第一分水箱、第二分水箱在同一高度位置,使得污水在池中 形成短路,致使化粪池变成了一个储罐,失去了化粪的作用。因而,这种化粪池只起到截粪 和储粪的作用,失去了作为厌氧化粪设备的功能,增加了后续污水处理的负担,随着时间的 延长,化粪池的容积会逐渐减小,这无疑缩短了清掏周期,增加了业主的维护费用,还与节 能减排政策相违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缠绕式玻璃钢整体式 化粪池。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缠绕式玻璃钢整体式化粪池,包括中部上侧设清掏井的池主体,清掏井的井口一般 为圆形,其直径较佳地选择为700咖,清掏井的井口高度较佳地选择为500ram,池主体为玻璃钢 罐体外部通过缠绕机缠绕的纱或树脂,所述池主体前端上侧设有污水进管,污水进管较佳地 设置在距池主体顶面100mm,所述污水进管连接第一沉淀室,所述第一沉淀室通过第一隔离 板与厌氧接触室连接,所述厌氧接触室通过第二隔离板与固液分离室连接,所述固液分离室 末端上侧连接净水出管,净水出管较佳地设置在距池主体顶面150mm。
3所述第一沉淀室前端上侧设进水导流板,进水导流板与池主体前端距离优选为200mm。 所述固液分离室尾端上侧设浮渣挡板,浮渣挡板与池主体末端距离优选为200mm。 所述第一隔离板在与所述池主体高度H的1/2处设有3-6个第一隔离板布水孔,优选为 设置4个布水孔。
所述第二隔离板在与所述池主体高度H的2/3处设3-6个第二隔离板布水孔,优选为设 置4个布水孔。
所述第一隔离板上沿与所述池主体内壁顶部的距离h3为180-220咖,优选为200咖。 所述第二隔离板上沿与所述池主体内壁顶部的距离h2为180-220mm,优选为200mm。 所述进水导流板的高度hl为700-900mm,优选为800mm。 所述浮渣挡板的高度h4为500-700,,优选为,600mm。
所述第一沉淀室的长度为所述池主体长度L的1/2,所述厌氧接触室的长度为所述沉淀 室长度L的1/4,所述固液分离室的长度为沉淀室长度L的1/4。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 由于本实用新型内部结构的特点,因而增大了污水在化粪池的流程,增大了污水在池 内的流动时间,并且由于污水在池内为曲线流动,避免了短路,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污水在池 中的死角,使出水水质比原有化粪池优化了 25%。
2、 本实用新型不但能够起到截粪和储粪的作用,而且起到了消化降解的作用,是生活污 水处理前端合适的预处理设备,使清掏周期延长2-3年。
3、 本实用新型为机械缠绕成型,使得产品质量高、结构简单、整体性好、成本低廉。


图1为本实用新型缠绕式玻璃钢整体式化粪池的平面结构图; 图2为图1所示实用新型的1-1方向第一隔离板平面图; 图3为图1所示实用新型的2-2方向第二隔离板平面图; 图4为图1所示实用新型的3-3方向浮渣挡板平面图; 图5为图1所示实用新型的4-4方向进水导流板平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能够清楚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现结合附图作进一 步详尽地说明-
一种缠绕式玻璃钢整体式化粪池,如图i所示,包括中部上侧设清掏井ll的池主体l,池 主体1前端上侧设有污水进管10,污水进管10连接第一沉淀室2,第一沉淀室2通过第一隔离板5与厌氧接触室3连接,厌氧接触室3通过第二隔离板6与固液分离室4连接,固液分 离室4上侧连接净水出管8。
进--步地,第一沉淀室2前端上侧设进水导流板9。
进--步地,固液分离室4尾端上侧设浮渣挡板7。
进--步地,第一隔离板5在与池主体1的1/2高度处设有3-6个第一隔离板布水孔12。
进--步地,第二隔离板6在与池主体1的2/3处设3-6处第二隔离板布水孔13。
进--步地,第一隔离板5上沿与池主体1内壁顶部的距离为180-220mm。
进--步地,第二隔离板6上沿与池主体1内壁顶部的距离为180-220咖。
进--步地,进水导流板9的高度为700-900mm。
进--步地,浮渣挡板7的高度为500-700鹏。
进--步地,第一沉淀室2的长度为池主体1长度L的1/2,厌氧接触室3的长度为池主
体1长度L的1/4,固液分离室的长度为池主体1长度L的1/4。 实施例
如图1及图2所示,当污水自污水进管10进入第一沉淀室2时,首先在进水导流板9的 作用下,向下流动到第一沉淀室2的下部,第一沉淀室2为平流沉淀室,经过沉淀,重于水 的颗粒便沉在池底,然后向上折流通过第一隔离板布水孔12进入厌氧接触室3,第一隔离板 布水孔12的作用是使进入厌氧接触室3的污水均匀分布,不产生偏流,使水质均匀。经过第 一沉淀室2沉淀后的污水在厌氧接触室3内悬浮的活性厌氧污泥充分接触,通过活性污泥的 吸附及有机降解,去除大部分的有机污染物。第一隔离板5及第二隔离板6的下沿均与池主 体1的内侧底部密封连接,第一沉淀室2、厌氧接触室3及固液分离室4内的水质不相同, 而每个"室"内都放置了适合该"室"的生物菌团。经过降解和吸附后的污水通过第二隔离 板布水孔12进入固液分离室4,固液分离室4的作用是沉淀分离在厌氧接触室3没有分离降 解彻底的有机污染物。经过在固液分离室4进行分离的污水中比重大于水的沉入池底,比重 小于水的浮渣浮在水面上,浮渣挡板7就隔离掉浮在水面的浮渣而使得浮渣不会从净水出管 8中流出,并将浮渣留在固液分离室4继续分解。而经过反复分离、降解及沉淀后所剩下的 浮渣等即可能清掏井11进行定期清掏。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合理、污水在池体内的流速、流程、 停留时间等都十分合理,使得对污水及粪便的处理效果十分明显。
权利要求1、一种缠绕式玻璃钢整体式化粪池,包括中部上侧设清掏井(11)的池主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主体(1)前端上侧设有污水进管(10),所述污水进管(10)连接第一沉淀室(2),所述第一沉淀室(2)通过第一隔离板(5)与厌氧接触室(3)连接,所述厌氧接触室(3)通过第二隔离板(6)与固液分离室(4)连接,所述固液分离室(4)上侧连接净水出管(8)。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缠绕式玻璃钢整体式化粪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沉淀室(2) 前端上侧设进水导流板(9)。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缠绕式玻璃钢整体式化粪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液分离室(4) 尾端上侧设浮渣挡板(7)。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缠绕式玻璃钢整体式化粪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离板(5) 在与所述池主体(l)的1/2高度处设有3-6个第一隔离板布水孔(12)。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缠绕式玻璃钢整体式化粪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隔离板(6) 在与所述池主体(l)的2/3高度处设3-6个第二隔离板布水孔(13)。
6、 根据权利要求1或4之一所述的缠绕式玻璃钢整体式化粪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 隔离板(5)上沿与所述池主体(1)内壁顶部的距离h3为180-220mra。
7、 根据权利要求1或5之一所述的缠绕式玻璃钢整体式化粪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 隔离板(6)上沿与所述池主体(1)内壁顶部的距离h2为180-220mm。
8、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缠绕式玻璃钢整体式化粪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导流板(9) 的高度hl为700-900mm。
9、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缠绕式玻璃钢整体式化粪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浮渣挡板(7) 的高度h4为500-700mm。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缠绕式玻璃钢整体式化粪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沉淀室 (2)的长度为所述池主体(1)长度L的1/2,所述厌氧接触室(3)的长度为所述池主体(1)长度L 的1/4,所述固液分离室(4)的长度为池主体(1)长度L的1/4。
专利摘要一种缠绕式玻璃钢整体式化粪池,包括前端上侧设污水进管的池主体,污水进管连接第一沉淀室,第一沉淀室通过第一隔离板与厌氧接触室连接,厌氧接触室通过第二隔离板与固液分离室连接,固液分离室上侧连接净水出管,第一沉淀室前端上侧设进水导流板,固液分离室尾端上侧设浮渣挡板,第一隔离板在与池主体的1/2高度处设第一隔离板布水孔,第二隔离板在与池主体的2/3高度处设第二隔离板布水孔。池主体内按照比例设置进水导流板、第一隔离板及第一隔离板布水孔、第二隔离板及第二隔离板布水孔、浮渣挡板等。本实用新型由于内部结构的特殊性,因而增大了污水在化粪池的流程及流动时间,避免了短路,减少了污水在池中的死角,使出水水质更加优化。
文档编号C02F11/04GK201376931SQ200920105279
公开日2010年1月6日 申请日期2009年1月20日 优先权日2009年1月20日
发明者李继森 申请人:黄玉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